会计监督机制

2024-05-18

会计监督机制(精选6篇)

篇1:会计监督机制

论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

摘要:本文就当前我国在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结合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会计监督 弱化 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监督体系也逐渐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会计监督仍有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受社会风气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违法行为,很难识别其真实性与合法性;会计人员面对“合理与不合法、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等矛盾,在承办经济业务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违心回避矛盾;一些企业搞两套账或账外账,以逃避有关部门对资金的宏观管理监督;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清、数据不实,偷漏税严重;个别单位或个人要求财会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当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别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经营者,不能坚持原则,使企业经营业绩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因此,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会计监督机制弱化的原因

纵观会计监督弱化的现象,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的缺陷

一方面法制建设滞后,许多经济活动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有些急需的法律迟迟不能出台,一些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与现实要求有很大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对一些违法和违规事件定性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使法律法规所应具有的威慑力打了折扣。

(二)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

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角色很尴尬,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员工要服从于企业领导的安排,而作为经济管理人员又要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的规定,当在企业的局部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不相协调时甚至出现冲突,会计人受企业领导的影响就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很难承担起监督者这个角色。

(三)监督的职能界定不清使监督脱节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国家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统一体,但各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承担的责任等还有很大差异。一些相关的法规对这三种监

督的范围界定不够清晰,甚至模凌两可,使得这三种监督职能混同。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各主体监督职能相互割裂,多头监督,再加上分散管理,使得会计监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机制。

(四)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在庞大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各方面综合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在某些物质利益的诱导下,丧失了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原则,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弄虚作假,损害企业的利益的现象,导致会计监督长期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五)现有的会计监督手段、方法不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要求

当前,企业会计监督的手段和方法主要集中于事后稽核和会计检查阶段,这种监督手段已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会计检查主要针对企业财务会计结果的监督,或者是检查处理已发现的严重问题,而在稽核中也是定性检查多、定量检查少,工作缺乏规范,对会计行为的过程缺乏有效制约。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的对策

针对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具体原因,笔者认为,完善会计监督职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为会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在会计法律建设方面,应充实和完善以《会计法》为龙头的一整套会计法规体系,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明确违法处罚的定量、定性标准,加强会计监督的“刚性”;同时,对会计人员职责条例、会计工作规范等会计法规要加以修改完善;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从制度上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加强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加大处罚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责任人给予处罚;大力宣传财经法规,使绝大多数公众了解、掌握国家的有关法规,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各单位领导要带头执行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做懂法、守法的表率。

(二)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明确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企业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企业负责人为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从业人员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企业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

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法律负责。

(三)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监督的主体之一是会计人员,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途径。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会计人员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严格履行其职责;其次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实事求是和依法办事的思想,培养客观、真实、公正的工作作风,这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再次要努力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最后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将会越来越复杂,这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准确的判断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只有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及时了解最新法规,充分把握风险,才能做出理性判断,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做好会计监督。

(四)创新会计监督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也要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以促进会计监督工作的快速进步。

首先,要建立社会公共会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技术,探索建立单一来源报表体系,促成社会公共会计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样就不仅可以为财政、审计、银行、税务、注册会计师等各监督主体提供单一来源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而且可以很好地解决监管信息利用不充分、财务报表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出于不同目的编制多套报表的现象,也有利于降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其次,要重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监督主体独立化。以往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监督主体和客体存在从属和利益关系,使得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很难分离开来,这也正是重构会计监督机制的关键。所以新的监督机制必须使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具有实质上的分离,让会计监督主体具有独立的组织、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行为。目前看,建立独立的会计事务公司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会计事务公司以独立法人实体的组织形式,既独立于各单位,也独立于政府部门,可以不受外来经济、人事等方面的强制约束而独立、公正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会计事务公司一方面为全社会提供会计事务服务,保证了会计监督事务的独立组织依托、独立人格和独立经济利益来源等问题,另一方面使会计事务组织由单位内在化形式转变为外在性的社会组织,降低了会计事务社会成本。

最后,要加强会计监管的国际合作。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会计监管问题受到各国政府和会计界高度重视,开展国际会计监管合作也成为我国会计监管工作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国际趋同和等效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会计监管合作与互认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开展会计监管的国际合作,就要了解国际组织在会计监管方面的作用和运作方式,把握国际间会计监管的发展动向,借鉴其成熟的做法,为己所用。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我国会计理论多年来研究的焦点。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的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是我国企业面对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的需要。参考文献:

[1]张蕾.会计监督弱化成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8.5

[2]胡宝亮,张慧鑫,王静.浅谈新形势下的会计监督职能[J].管理科学文摘, 2008.3

[3]全承相.会计监督乏力的法制原因及其强化与创新[J]现代财经,2010.7

[4]孙玉香.浅谈会计监督机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

[5]范光明.再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何发展[J].现代商业 ,2008.5

篇2:会计监督机制

【摘要】: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监督,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有利于单位内部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和健全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会计监督机制进行分析,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 完善时务管理制度,依法保证社会监督的独立性。【关键词】会计监督;不足;发展;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体制的现状

在我国, 会计监督按照监督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的要求,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防止舞弊, 控制风险等目的, 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1.2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

会计工作的政府监督主要指财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单位和单位中有关人员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发现的违法会计行为实施的行政处罚也是一种外部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其监督主体是县级以上的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是实施会计工作国家监督的主体, 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可以对有关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单位必须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依法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任务。1.3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指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证的一种监督制度。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它也是一种外部监督。

2.现行的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分析

企业的会计监督是伴随会计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发展的内容也不断的在增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的加快,经济、生活、社会已经完成的融为了一体,使得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得到了完善与发展,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目前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

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就国有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尚未分离之前,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随。着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会计隶属于企业,从而对企业的监督权自然就削弱了。2.2 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

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

3、会计监督体系弱化的成因分析

3.1 会计工作的复杂性

会计工作往往和大家最关心的“钱”息息相关, 具有涉及广、渗透深的特点。往往都通过管钱和花钱、真账和假账这类矛盾集中反映到会计工作上。所以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要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碰到领导的非难, 甚至受到种种挫折和打击, 在承认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这一前提条件下, 会计代表谁来控制经济业务, 这种主体选择的不同, 必然导致其控制的内容与方法的不同。3.2 会计信息不够公开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上供偷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别的, 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希望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 而较少信息一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会计人员利用了这种不对称的信息规律, 采取“ 隐瞒财务信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形式进行作弊。由于企业外部人员无法获取较全面的会计信息, 也就无法真正了解和监怪企业的经济行为。3.3 现行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会计法制及相关制度不完善, 缺乏约束企业领导人的机制, 企业财务人员客观上的两重身份, 不利子会计监督的发挥。3.4 国家监督机制不健全

代表国家的财政、审计、工商、税务等部门对会计的监督不尽人意, 主要是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另外, 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法制观念淡薄, 人为因素过高, 主观随意性过大;另有个别执法人员私心太重, 一旦得利, 便放弃原则, “ 大问题也可变成小问题” , “ 有问题可变成没问题”;还有一些人随意对企业进行刁难, 甚至于加罪于人。这些公权力私化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国家监督。3.5.社会监督机制的不独立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严格的执业规范和管理。在工作中不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地位, 难以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经济方与委托人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关系, 由于执业环境不好, 不正当竞争的存在, 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为了招揽顾客,必然会因利益的驱动而迎合、顺从企业的要求, 致使审验质量差, 鉴证可信度低, 起不到应有的公证和监督作用。有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驱使下, 甚至为企业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3.6 对违法违纪的会计行为缺乏执法力度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虽已日趋完整, 但会计造假等违法违纪的行为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 执法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执法力度不大, 对一些经济犯罪的企业和个人没有严加惩罚, 使违法违纪行为得到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代价, 客观上导致违法违规人员愿意挺而走险, 同时政府部门不能有效解决会计人员因实施会计监督而出现的打击报复等后顾之优, 挫伤了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积极性。

4、我国会计监督的发展分析

4.1 提高会计监督地位, 加强法制建设

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使违法违纪行为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 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去监管。将会计监督落实到基层, 放在会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货准则, 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 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 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并给予处罚;同时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 并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 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4.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实施会计委派制度, 强化法人会计责任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使会计监督落实到位, 发挥作用。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定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严格进行财产清查, 定期进行检查和审计等措施。并在实施电算化后及时适应新的环境、更新控制措施,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加强会计监督。

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会计委派制的目的是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 不存在人事及经济利益关系。这样可以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并且具有公正性。因此, 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企业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财务监督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并且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当局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 再冠以新的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 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彻底根治, 使会计监督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 保障会计监督实施。作为单位负责人, 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 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3.3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 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途径。首先, 要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使会计人员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其职责;第二, 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讲诚信、说真话, 这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三,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并为之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及时更新知识, 适应形式, 将新政策、规定武装到会计从业人员头脑;最后,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将会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 能从整体的角度,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只有熟练掌握会计知识, 及时了解最新法规, 充分把握风险, 才能做出理性判断,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并且做好会计监督。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监督管理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应该对现有的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与企业与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只有加强了我国会计监督的力度,才能为国家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更好地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篇3: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制度现状

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对外开放经济也随着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后迅猛发展。一方面, 虽然我国的企业已经跟世界有所接触, 但是传统的管理监督理念还是大量存在于国内企业中, 并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另一方面, 国际市场的变化与日剧新, 如果不能及时对其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那么企业自然也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

1. 会计监督法律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会计监督法律尚不完善, 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管理职能, 导致一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混乱。虽然我国针对会计监督方面颁布了新的《会计法》, 但是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却并没有得到及时完善。在出台新的财务制度以后, 仍然有一部分企业沿用传统的管理监督模式, 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会计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全球化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涌入国内市场, 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企业会计监督管理。

2. 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控系统

会计监督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就要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虽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但是目前并没有根据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起来的一套符合企业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会计监督法规。虽然相关部门将传统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多次修改, 但还是无法跟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步伐。再者, 企业内部管理无章, 导致出现问题之后相应的责任人不明确, 造成会计的统计信息失真。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就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使企业的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责任人, 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就要完善企业自身的内控系统。企业中时常会有内部争斗事件, 为了从企业中捞取自身利益, 利用手段拒绝会计部门人员的审查。这也充分说明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保障会计监督制度的有效实施之间的关系。

3.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标准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客观公正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有些企业难免会丧失自我约束力, 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只依靠法律的约束力已经不能全面组织这类事件的发生。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于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会计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也使得会计行业竞争逐渐激烈, 不少会计人员为了求得一丝发展空间不惜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 编造虚假信息挪用企业资金用于自身建设, 或者不遵守相关的会计行为准则, 致使企业和国家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国家的相关利益。

二、针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措施

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想使会计监督机制切实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保障企业经济安全高速发展, 首先要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法律体系。不但要将法律监督的职责进行明确, 也要保证会计监督工作能够独立进行。新会计法颁布以来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监督管理机制也有了更为有力的保障。为了避免在会计人员工作中遭到影响, 应该对法律进行具体化的规定, 让会计人员更灵活的实施自己监督管理的权利, 保障企业经济健康。同时, 对于企业中查处的有关违反企业经济运作条例的人员加大处罚力度。为了使会计法更加顺利的实施, 对于会计有关的周边法律也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对企业责任主体进行明确, 使各方面有效配合会计的工作。

2. 建立健全的内外部控制系统

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 主要是对于参与企业经济运行的会计人员要保证做到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首先, 为了防止企业内部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人员应该按照相关法律对企业的经济运营实施应有的监督管理, 如若发现问题, 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求证,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要交给上层部门进行审查。其次, 对于企业的资金方面也应该加强监督, 避免因为管理疏忽造成资金流失, 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于参与资金流动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防止无关人员接触。对于精密环节应该安排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进行操作。

对于外部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依靠社会和政府的管理。在社会方面, 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以及注册过程中的考察, 为企业提供具有严谨工作作风以及较高的社会公德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政府方面, 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 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 共同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3.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监督管理体系的根本点就是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培养会计人员自身约束力。会计人员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 进而对整个经营活动的整体反映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以及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且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能够应对企业中复杂的经济形势, 所以要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 企业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其整体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完善企业会计监督制度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应该逐渐加深对于会计监督作用的认识, 为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能提供更加方便的实施环境。加强企业会计监督体系能够保障企业经济的安全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领导者的行为, 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 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能够使社会更加稳定逐步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新时代下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褚艳敏.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探索[J].中国商贸, 2013, (20) :89-90.

[2]沈洪涛.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J].中国商贸, 2013, (28) :105-106.

篇4:会计监督机制

关键词: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运行机制;有效

会计监督体系在对经济环境进行监督时,主要通过国家监督及单位内部、外部相配合的方式,由相关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对各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财务审报、核算过程进行监督。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的科学整合及优化,对于更好的实施各项会计工作及更好的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和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势在必行。

一、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模式结构主要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组成。国家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各单位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各单位必须积极配合国家的会计监督工作,对国家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政府机构依法实施监督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并如实提供监督检查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报表。不得有造假、隐瞒的违法行为。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由社会审计单位执行。社会审计单位一般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法律、法规,对各单位财务会计实行社会监督职能。社会监督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单位会计系统、会计人员有权依法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工作。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各单位的会计系统及会计人员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二、目前会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监督的基本职能界定还不是很明确,会计监督结构模式不合理及监督工作没有得以具体落实实现,都是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所致。例如,一些会计事务所及企业、有关单位在资金活动上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问题。同时,会计监督体系规范性欠缺、体系不健全还可能影响到监督部门管理工作混乱、无层次、职责分工不明确及职责界定不清等现象。如果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就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对会计监督进行规范,无法使会计监督充分发挥其职能。若如此造成了恶性循环,必将导致我国经济环境混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会计人员监督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

一般情况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是由各单位的会计系统及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由于会计人员属于本单位的一员,其自身利益又与本单位利益相关,所以在行使会计监督工作中无法对所在单位及负责人进行监督。这种现象使得会计人员与会计体系无法将工作落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3.会计信息没有做到真正公开

会计信息没有做到真正公开、完全透明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由于很多企业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配合,不愿将会计监督的有关数据及报表信息公开化。会计信息的不公开,造成相关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等违法情况。由于会计信息不公开现象不能及时被遏制,使得相关工作的难度与负担加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真正发挥其效并具体落实到位。

4.社会监督没有落实到位

由于社会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及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使得社会监督流于形式,很多具体工作没有真正落实。

三、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运行机制

1.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外部会计监督

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来得以实现。建立有利于会计监督体系工作的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单位的考核制度,同时提高对外部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视程度,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按法律、法規工作,对于违法者严惩不贷。

2.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内部会计监督

只有建立健全、细化的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会计监督部门及会计监督人员的工作要求并对其进行培训,使其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执行会计监督工作,才能真正将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做好,同时为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的运行尽一份力。

3.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完善社会会计监督

在完善社会会计监督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工作,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良好声誉,以确保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监督工作,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注册会计师没有出具造假的凭证,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在社会会计监督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社会会计监督体系尽其职责。

四、结语

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对提高会计从业能力、实现企业会计监督内部控制水平提供了保障,对于市场经济多元化下的经济利益客观变现提供了保障,对于国家各项政策及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保障。同时,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保障利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 萍: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2):390.

[2]陈 奇: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7,(04):65.

篇5:会计监督机制

新时期要创新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首先需要从企业内部的监督体系着手。我国有关法律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和机构部门需要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以便督促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在国有企业内部,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人员对于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和作用,是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主体。因此,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收入如款项的实际情况和登记情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等进行核实,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权利内的,会计人员或者部门管理者可以进行独立的处理,而在权利范围外,会计人员也可以向上级进行报告,找到恰当的处理方案。此外,我国有关会计法律赋予会计人员和部门可拒绝违法行为或者要求的权利,即当会计部门或者人员发现会计事项违法或者不合法时,有权拒绝为其办理相关业务,甚至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当然,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还要求企业能够加强对内部监督制度和要求的明确要求,能够科学建立内部会计监督流程,为会计监督提供制度基础。

2.2加强对企业资产的全面监督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建立的目的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资产的全面监督。第一,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加强对企业资产损失的监督。就国有企业的资产损失情况来看,对于损失数额较小或者说在一定控制范围内的,企业可以进行独立处理,但是如果资产损失的数额较大,已经超过了规定的限额数量,那么则需要在获得上级部门的指示之后再进行处理。无论是数额大的资产损失还是数额小的资产损失,会计监督人员均需要明确损失的具体原因,并且对相关负责人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第二,需要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的监督和控制。部分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商的投入较大,对着这部分资产的变动,会计人员需要认真对待。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对外投资情况,写好相应的报告交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之后才能着手投资。在此过程中,如果对外投资牵涉的范围较为广泛,影响加大,还需要通过上级部门的同意才能够实行。

2.3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

新时期要加强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必然还要求建立素质人才队伍,为会计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奠定人力基础。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来看,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能力两个方面,当然,在人才数量上也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企业要从多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从人才的引进方面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和高校的合作来获得稳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来源,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数量,解决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作用发挥的后顾之忧。例如,企业可以加强与附近高校财务学院的合作,为财会学院的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的机会以及优先进企的机会,这样既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发展打下基础。其次,对于在企的会计人员,尤其是在企业工作较长时间的工作人员,企业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也为创新员工的工作思想、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做出贡献。最后,要加强对所有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为员工灌输正确的思想观、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并增强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意识,保障会计监督的效果。

2.4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政府的政策和行政监督对于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发挥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效果以及保证国有企业会计监督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内部进行自我会计监督的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会计监督方式,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便及时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否合乎规范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例如,政府可以定期对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记账内容和方式、结算方法等进行监督和核实,当发现企业会计方式或者会计信息违反了有关规定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进行惩处。而在政府部门的查处过程中,国有企业有关部门和人员需要积极配合,不能出现谎报、拒绝接受调查以及作假等情况。

3结语

篇6:完善监督机制 实行全程监督

实行全程监督

二、当前“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一把手”监督机制虽有较大的推进,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级”。

(一)“一把手”监督机制尚未理顺,监督权小于被监督权、监督权源于被监督权、监督权依附于被监督权。监督权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机制弊端依然存在。从现行政治体制来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并以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为主。特别是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就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任命。而地方党委又是同级纪委的监督对象,因此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现象。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缺乏执纪的自主性、独立性,监督往往在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大大削弱了监督职能的力度。因此,“一把手”监督中“虚监”、“弱监”甚至“无监”现象仍严重存在。

(二)权力监督机制运行方向单一,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监督功能发挥得比较好;而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渠道较少、功能萎缩、步履维艰、难以奏效。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平行监督统一的多向运行机制。就目前监督机制运行状况来看,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较为有力,功能发挥得较好。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效率较高,基本可以做到“无所不监”,但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从理论上讲,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意味着责任越大,对其用权行为的监督本应越严格。而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力,致使一些“一把手”“腐而不败”,甚至“边腐边升”,这使得手握重权的高级领导干部反而成为监督的“盲区”,并对整个权力监督体制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一把手”监督的现有法规、制度中部份执行不力,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牛圈关猫”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颁布了很多法规、条例,我市各有关部门也相应制订了许多配套的规章制度,以防止“一把手”专权、滥权,例如:《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局党组(委)议事规则》等等。尽管当前有不少规定和措施,但是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虽然很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落到实处少,部份制度成了摆设。对“一把手”的监督制度某种程度上成了文本体系,成了务虚工作,就像休眠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至多只有羸弱的震慑作用,不能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监控。

(四)对“一把手”监督内容不够全面,监督法规制度不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被监督者的越轨行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当前,我国“一把手”监督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八多八少”现象,即:监督违法违纪多,监督决策失误少;事后追惩多,日常监管少;具体微观事项监督多,全面宏观控制少;对事的监督多,对人的监督少;行使任免权多,行使弹劾权少;应急性、治标性规定多,长效性、治本性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一般性,抽象性规定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少。从学理上讲,完整的监督应该是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对被监督者的事后惩戒,而忽略了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实践表明,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因主要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而现行监督机制却难以及时纠正重大的决策失误,不能把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其结果不仅使监督机构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且监督的路子越走越窄,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也越来越小。现行有关“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法规制度总体上比较零碎,且不具体,不仅很多必要的监督法规尚未出台,即使已经出台的某些规范因可操作性差、缺乏配套措施而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在现实监督行为中常以领导人的讲话、批示为依据,使监督行为缺乏明晰可靠的法律依据。因此,监督者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三、制约“一把手”监督机制完善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把手”监督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极广,其发展完善必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拍权。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少数党政领导干部集行政领导权、政治决策权和党的监督权于一身。这种集权体制势必形成自上而下的单向集权型监督模式。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必然造成上级机关及其领导人无人监督,也难以监督的现象。这样,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就出现了本未倒置现象;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权力较大,但却得不到应有的监督制约;与此同时,针对下级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却相对健全。“一把手”贪污腐败问题之所以日渐突出,高官“前腐后继”,正是现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结构性缺陷的集中体现。

(二)是制度执行“疲软”,个别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制度建设还缺乏整体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缺乏系统性,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在制度的完善上流于形式,存在缺陷。制度仅用于应付检查,未能在抓好制度的落实上下功夫。个别干部职工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视制度为虚设。主要表面在:党风廉政责任制未能认真履行;对人、财、物、事权相关制度遵守不严;对工作纪律、自律、他律落不到实处;还存在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现象;执人情法、办人情事、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现象还未完全杜绝。

(三)是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考核未能落到实处。部分涉权岗位,未能建 立起有效的制度监督机制,监督上出现“真空“地带;在检查制度的落实上,存在重年终轻平时的现象,日常监督时紧时松;奖惩机制不到位,奖惩还不能充分反映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

四、建立加强对“一把手”有效监督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利用市纪委监察局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垂直管理的良机,彻底扭转监督权依附于被监督权的被动局面。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后,驻在部门与派驻机构的关系,由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为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确立了监督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派驻机构要切实增强“派驻意识”,自觉主动接受纪委、监察局的领导,要建立驻在部门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凡重要案件线索、重大决策事项、领导个人重大事项、部门及所属系统发生的有关事件等,都要及时报告。实践证明,反腐败的核心问题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为重点,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是派驻机构开展监督的重要方法,要切实用制度监督工程建设、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领域。省委书记汪洋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可以凌驾制度之上”!派驻机构要依照《中共惠州市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职责办法(试行)》,利用派驻机构工作相对独立、职能加强的优势,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大胆进行监督,挺起腰杆,切实做好“三员”:信息员、宣传员、监督员,对“一把手”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二)适度赋权,规范用权,保证“一把手”不专权、滥权。一要科学界定“一把手”权力,公开权力范围。要建立工作制度,对“一把手”在重大决策方面的实际权限作出具体的的规定,坚决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把对“一把手”的权力限制在履行职责所允许的范围内,让监督部门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督。二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规范“一把手”的用权行为。对领导班子成员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会议程序作出 严格细致的规定,坚持“一把手”未位发言制,坚决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严格推行“四个不直接分管”,即“不直按分管财务、不直接分管人事、不直接分管工程招投标、不直接分管物资采购”。三要增强班子成员民主意识,形成同舟共济的合力。“一把手”要带头接受监督,班子成员既要自觉维护“一把手”、尊重“一把手”、支持“一把手”,又要大胆监督“一把手”,监督主要领导干部是否正确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在班子内部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权力制衡机制,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审批及招投标制度,构筑源头治理腐败的事权防线。

1、扎实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场。按照省市统一部置,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专项治理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认真查找工程建设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制订了《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在专项治理过程中,局注重加大建设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力度,从2009年开始先后建立实施了招投标网上报名制度,完善了适时监控和电子评标等多项机制,进一步优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推进了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化、制度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行投标网上报名,有效优化交易流程,减少了建设工程交易人为因素影响,提高招投标工作的透明度。二是升级改版信息网站,增加了信息动态和诚信企业栏目,并对工程信息栏目(如招标信息、资格预审、中标信息)按县区范围进行了分类,提高了网页更新率和浏览速度,更加利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增设电子开标系统,对于投标报价中前20种主要材料、设备、人工的单价由系统去评定。四是开发使用电子监察,将局招标投标的电子监控系统与市监察局的电子监察系统实行对接,及时将工程招投标交易全过程及各个步骤的详细资料上传到监察部门,实行招投标全过程的监督。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坚决执行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严格控制划拨用地和协议出让土范围,推进经营性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出让制度。

2、开展对房地产开发领域专项治理活动,促进规划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管理和监督检查的有关文件及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与市监察局联合成立专项工作机构,就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进行全面的自查。在自查工作中,局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流程,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规划决策机制,对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容积率实行过错责任追究。通过自查,把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许可从原来的32项减少至目前的23项。二是修改完善了《惠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管理,使行政执法和职权的行使更加公开、透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的指导和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规划设计招标、评优等措施促进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理论、方法的创新。三是强化对规划编制工作的全程监管,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省、市有关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验收规划成果,使规划成果在内容上的深度、广度和实施上的可操作性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减少了自由裁量。

(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监督机制,对“一把手”实行全程监督。

1、突出预防围标、串标,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监督。进一步推进完善工程建设,房地产市场、土地要素市场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完善网上招标和计算机辅助评标,提高招投标的信息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2、加大改革力度,敢于创新突破,针对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健全有关法规制度,创新出台新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惠州市建设工程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办法》、《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投标正式招标人确定方式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的补充通知》。

上一篇:三体读书笔记100字下一篇:初一作文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