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矛盾论的现实意义

2024-07-18

学习矛盾论的现实意义(通用6篇)

篇1:学习矛盾论的现实意义

第1卷第4期

2003年l2月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林辉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三个方面分析

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贡献;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regarding a book named

concerning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

UN Hui

(Fujian Public Safety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 ce regarding chairman

Mao’S book named concerning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 ple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basic contradic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two kinds of contradic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 and SO on.

Keywords:MAO Ze—dong;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根据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同年6月19 13在《人民13报》上发表。46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反思这篇讲话的理论贡献时,其精神无疑对新时期我们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

1956年,受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始出现一股混乱的思潮,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相继发生,许多工人走上街头罢工,许多学生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我国一些地方城市群众闹事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先后大约有1万工人罢工,1万学生罢课。有些甚至喊出了‘打倒共产党’的反动口号。”⋯ 同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人民内部非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却13益突出。在这样国际、国内背景下,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涉及了以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有人遇到过、或者遇到了却又没有能够正确解决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成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独创性发展的又一突出例证。

1.1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1.1.1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两对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这方面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上百年间还没有人作出正确的回答。毛泽东在考察了苏联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

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2 基本矛盾的存在状态、性质及解决途径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的“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

1.2 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理论

1.2.1 明确界定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和外延

毛泽东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农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

1.2.2 明确界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有人民内部对立统一,有敌我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1.2.3 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

毛泽东还运用矛盾转化原理,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他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会导致部分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比如,党和政府在工作中造成的严重失误和过失长期未得到纠正,造成社会生活各种矛盾尖锐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法失当,也会造成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毛泽东还深刻地阐述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及其转化问题。他指出,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并在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1.3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3.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①一方面,“主题”思想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前提的,是由我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着眼点和出发点,来认识和处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角度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我们国家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革命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而在于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为了便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1.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重大命题,还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一

情况、新任务,联系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等,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毛泽东强调,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总的指导思想;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把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在不同领域贯彻的具体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正确估计阶级斗争形势。是保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明确告诉我们,那种度以为阶级斗争已不一

存在的看法是极其危险的;国际反华、反共势力从未放弃对新中国的颠覆和破坏活动,只不过其破坏方式更隐蔽,手段更多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高度的警惕。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各种干扰,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2.2 发展生产力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正确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从当前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来看,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物质利益方面的纠纷。如:由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干部不廉导致的利益纠纷;由对长远利益的不理解导致的利益纠纷等。要最大限度地解决主要矛盾纠纷,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各种关系的物质基础,缓和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3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

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的改革,就是在这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纷繁一

复杂,既有旧体制下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如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也有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中分化出来的多个相对独立的阶层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同其他阶层存在差异,产生矛盾,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导致下岗职工闹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胆探索,进一步在体制改革和创新上下工夫。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整套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由改革引起的新的矛盾和问题,使利益格局更加合理,人民内部矛盾更加缓和。

2.4 合理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保证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引起的,因此,应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调节利益差距,把它调整到合理的限度内,以此克服其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从而消化、缓和由此引发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快西部开发和城市化建设,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分配差距,让东部带动西部,让城市带动农村,以此达到共同富裕。对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援,振兴当地经济,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对城乡问题,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城市化,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从而缩小城乡差距,缓和并最终消除工农矛盾。

2.5 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可以妥善处理的,但如处理不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演化为对抗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施行,出现了群体性上访、游行、示威、拦阻交通等突发性事件,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极易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演变为政治事件,甚至引发社会**。据全国信访办公室负责人透露,“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县以上三级党政机关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64.04万件(人)次,据此推算,全年当在1150万(人)件左右。”因此,当矛盾出现时,必须积极、谨慎地予以适时处置:对一般的群体性事件,要立足于疏导,进行说服、教育、劝阻,切不可因简单从事、态度粗暴而导致规模扩大、事态升级;对因要求未能满足而引起的,没有过激行为的上访、请愿和游行示威事件,在事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时,应本着“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积极做好工作,防止因处置不当而给敌对势力以借口;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干扰正常秩序的突发性事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果断地制止事态的发展。

总之,历史实践证明,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关系到党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影响党的巩固发展的重大政治课题。什么时候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就能增强人民团结,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党的事业就有源源不竭的动力,执政就有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动摇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影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甚至使小事变成大事,导致矛盾激化,酿成乱子。因此,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毛泽东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95.

[2]新京报.八成信访有道理的反思[N].范荣生(责编).海峡都市报,2003—11—23(A9).

__

篇2:学习矛盾论的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述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觉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应该认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

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

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

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

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

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

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

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

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

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

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

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

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

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所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

篇3: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现实价值,论述意义

引言:

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以语言作为表现内容的一种形式,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大多数都是以希腊神话以及语言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价值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可见在不同的时期当中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笔者将会对于英美文学当中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具有的人生价值进行具体的论述。

1、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1.1满足文化素养的需求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当中,无论是任何的一个文学作品都一定涵盖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然而在文学作品当中, 语言的魅力也是很大的,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语言所具有的魅力可以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当中有所体现。一个国家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整体的思想,所以要想在满足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就应当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始,做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在英美文化底蕴传播的同时,英美文学所代表的一代新人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着,有着更加文明的使用语言和更加文明的言谈举止,可见英美文学发展史上与英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大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保证语言能力的活学活用

语言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具有一个民族文化特色和底蕴的代表性载体。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会有着自己的由来历史和自身的文学特色。在英美文学的作品当中,很多都会涉及到语言方面的运用和理解,笔者认为在英美语言的学习当中如果可以更多的结合一些文学作品,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会更加熟悉英美语言所具有的魅力。

2、英美文学在历史和人生观念上所具有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1从特征和功能看文学

从功能和特征来看文学的本质,事实上文学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在灾难来袭的时候文学不能解决,在有人快要饿死的时候灾难不能够解决,然后为什么世世代代人们还如此的热衷于文学。因为文学可以在精神上给予人想要的东西,历史上鲁迅曾经弃医从文,而是什么动力使得那么多的人选择了文学,是因为人们在文学作品当中可以放松自我, 使得自己找到一个应有的价值体系,可以帮助自我找到感情的归宿,这对于英美文学来说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价值体现。

2.2文学与历史

文学与历史实际上具有着共同的来源,曾经有古神话曾经描写过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无论是国外的一些古典名著还是我国的一些著作,都具有着历史与文学的双重重任,实际上从纵向看文学与历史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从横向上看,两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学的看法已经逐渐清晰了, 认为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英美历史的长河当中必然包含着文学,然而在文学发展的步调当中也离不开历史。

2.3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很像,曾经有学者曾经指出过文学与人生是非常相似的,因为人生是非常丰富的,然而文学也与人生非常相似是具有丰富性的。因为文学来源是人生所经历的,多彩的文学作品可以像人生一样具有着非常多姿的色彩。然而人生也有时荒谬有时忧,文学也一样,有时光彩有时暗淡。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文学记录了人们不同的人生状态,这样记录让文学创造者更加的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2.4文学与作家

在英美的文学作品当中,文学与作家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一个文学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会与作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英美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的时候总是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或者是所见所闻夹杂进去,进而使得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色彩。纵观古今中外,在英美文学当中经常会看到作家的影子和创作技巧,各位大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完成了文学的创作,曾经有着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自身的真实情感,这种真请实感的流露会让后人们对于英美文学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2.5文学与读者

文学不仅仅与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读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人在面对着文学的时候都会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当中有所探索和发现,人们会对于文学产生一定的共鸣。在心灵上,人们总是品味着多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品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文学作品带给人们往往是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文学使得读者在品读和赏析美文当中对自己的人性有着更加真切的认识。

结束语:

篇4:学习矛盾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刘少奇 人民内部矛盾 官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叶,摆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而尖锐。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1]214。面对着新的矛盾和考验,刘少奇当仁不让,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干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勇气,进行了深入实际、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独创性地理论总结,从而发表了著名的《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重要讲话。当今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认真研究这篇讲话的形成背景和现实意义,对建设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仍然十分必要。

认识和研究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任何一桩历史事件或一份历史文献,都离不开对其背景的准确、全面考察。研究刘少奇的《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不例外。我们发现,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内许多国家经过社会主义或长或短的建设后,人民内部矛盾已经出现且尖锐。到1956年,在国际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暴露出严重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瞩目的是,上半年苏共20大的召开,下半年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发生。

苏共20 大于1956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苏共20大对国际共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是“三和路线”的提出,即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提出的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二是赫鲁晓夫于2月24日深夜突然召集大会代表,作的长达4个多小时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报告从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破坏革命法制、破坏民族关系、导致苏德战争初期失利、制造个人崇拜等诸方面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对斯大林的错误和罪行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秘密报告”并未严加保密,不久即向党内外传达了,报告文本也被西方情报机构获得并被披露[2]206-207。6月14日,美国《纽约日报》全文发表“秘密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3]494。

“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斯大林,长期以来,在许多人心目中,一向是一个伟大而崇高的形象。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全世界的革命人民来说,历来是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4]500可是“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个迷信被打破了。国际共运由此陷入极为严重的困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丧失信心,纷纷退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出现思想混乱、政局动荡、甚至发生了暴乱,典型的是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波兰事件。1956年6月,波兹南城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发起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的请愿活动,因政府没有及时满足工人要求,矛盾激化,请愿活动发展为反政府的示威和骚乱,当局出动军队镇压,导致50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218-219事件发生后,波兰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平息了群众的情绪,并调整了政策,推出了改革方针,同时波党决定10月召开八中全会,改组中央领导层。波兰局势的发展引起了苏联的不安,苏方担心波兰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决定干预波党事务。于是,在未经波党同意的情况下,赫鲁晓夫居然在10月19日波党召开八中全会的当日,亲率代表团飞抵华沙,执意参加全会,遭到波党断然拒绝。赫鲁晓夫在同波党领导人讨论波党事务时态度蛮横,扬言进行军事干预,波党领导人态度坚决。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只得让步,同意以波兰保证维持波苏同盟关系为条件,将苏军撤回基地,并不再干预波党事务。苏共代表团离开华沙,波党按原计划改选了政治局,主张改革的哥穆尔卡担任波党第一书记。随后,波苏两党两国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举行会谈,并发表了联合声明。至此,波兰问题比较稳妥地解决。[4]258

匈牙利事件:20世纪50 年代初,匈牙利国内不稳定因素频现,群众要求改变现状。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了20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游行迅速演化成反政府暴乱。当夜,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改组中央领导层,主张改革的纳吉进入政治局,并出任部长会议主席,同时决定全国戒严并请求苏联出兵维持秩序。随即,驻匈苏军进入布达佩斯。25 日,亲苏的卡达尔出任匈党中央第一书记。然而,事态并未因此好转,反而继续恶化,部分军人和警察加入示威者行列,形成武装群众和苏军与保安部队的对峙,出现了较严重的流血局面。一些武装暴动者要求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和脱离苏联阵营,并攻击党的机关,杀死布达佩斯市委书记。10月30日,纳吉宣布结束一党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并准备退出华约。纳吉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匈局势的发展使苏联等国严重不安。于是从11月1日起,大批苏军开进匈牙利,占领布达佩斯和各重要据点,对武装暴动者和抵抗者进行强力镇压。当晚,纳吉政府宣布退出华约。同日,卡达尔宣布解散已瓦解的劳动人民党,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与纳吉决裂,离开首都,秘密前往苏联,11月4日,卡达尔在匈牙利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到11月中旬,匈局势被平定。[4]259-262

苏共20 大,特别是“秘密报告”所涉及的问题和波匈事件,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和深思。

毛泽东说,“秘密报告”值得认真研究,特别是这个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它在全世界所造成的影响,[3]496毛泽东对“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 [5]42的作法很不赞成。中央经过慎重分析和研究认为,对斯大林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斯大林仍然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虽然错误很严重。中央认为,在斯大林问题上,我党应吸取的重要教训,一是要在中国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防止发生个人突出和崇拜,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二是要继续反对教条主义,发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精神,决不能照搬苏联那一套。[3]503-504

波匈事件也给包括刘少奇在内的中共领导人以强烈震动。少奇同志说,波匈事件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问题。其特点是一个广大群众的反苏运动。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波匈等国领导人照搬苏联经验,享受特权,脱离群众,加上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又损害了他们的民族尊严,激起群众不满。在谈到对苏、波、匈的方针时,少奇说,我们应该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认真把中国的工作做好”,“为了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党的以及我们国家的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人员,无论如何也不要脱离工农劳动群众。这是一个根本问题”[6]740-741。显然, 在这里,少奇已清楚地认识到,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能否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既危及国与国关系,更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他才特别指出党和国家机关及各级领导人员,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工农劳动群众。

与此同时, 1956年秋冬和1957年初,我国国内也出现一些不安定的情况,1956年上半年,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在这种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虽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运动中、改造中、建设中或左或右、或保守、或冒进、或强迫、或命令等错误时有发生,导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产生和显现出来。1956年下半年,许多城市出现粮食、肉类和日用品的短缺,一些学生、工人和复员转业军人在升学、就业和安置等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从1956年秋到1957年春半年时间内,全国发生几十起罢工、罢课、请愿事件。在乡村,1956年夏收以后,不少地方发生了闹缺粮、退社的风潮。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殴打、哄闹等事件1000多起,广东省农村到1956年底先后退社的7万多户。对国内外形势最为敏感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以及干部作风上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其中有不少尖锐意见,也有一些错误的议论[7]426。

如何处理上述新矛盾、新情况,特别是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某些紧张状态,少奇一直注视并思考着,决意来个实际调查研究。从1957年2月至4月,少奇历时近两月,从北京出发,沿京广线南下,先后在保定、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许昌、武汉、长沙、株洲、广州等地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状况进行了艰苦细致、实事求是的调查。在调查中,少奇紧紧抓住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和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一方面听取沿途各省市领导人的汇报,另一方面深入到工厂、学校、农村,通过实地考察,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认真研究和思考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1957年4月27日,少奇同志在上海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由此,《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形成。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新问题。少奇的这篇讲话正是站在当时中国实际和历史的高度,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调研基础上,针对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新问题进行的重要的理论总结,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人民内部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8]296;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工人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人民群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8]296-300;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来解决”,“凡是可以采取说服、教育、团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是采取说服、教育、团结的办法”[8]302;明确指出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站在人民之上、不分清领导上的是非而只去分清群众的是非、不以理服人而以力服人和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敌我矛盾来处理是错误的[8]307-308;完整客观地阐述群众闹事问题,认为“总起来讲,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是引起闹事的原因”[8]306。这一理论总结,至今研究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1978年转变工作重心以来,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积聚的各种矛盾亦日益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时处可见。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这极大地有碍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祗,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实为高瞻远瞩之举。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少奇同志的这篇讲话启迪和昭示我们:

其一,一定要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各种矛盾。我国当今的各种矛盾主体依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处理的办法依然应该是同志的、民主的办法,绝不能用压服的、压制的办法。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地方在各种矛盾和问题出现后,动辄以权压人,以鲁莽的手段处理,以威胁的口吻吓人,以破坏稳定的大帽子扣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激化了矛盾,要么口服心不服,导致了新矛盾,埋下了新隐患,教训十分深刻。

篇5:《学记》中的学习观及其现实意义

龙凤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重要部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基于此,对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经典《学记》中的学习方式尝试做现代解读,并探索其现实意义是本文的宗旨。

关键词:学记;学习方式;现实意义

《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第一本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全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仅用了 1229字却全面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诸多内容。其中对所蕴含的学习观的阐述内容精深、思想深邃,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学记》中学习方式的现代解读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11、《学记》中的自主学习

《学记》中体现的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主要有两个部分,以下分别加以阐述:

(1)学生自主参与方知“旨”知“美”。《学记》记载:“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可以理解为:虽然已准备好了丰盛的美食,不经过自己的品尝是无法触及那其间的美味;虽然已经有了深远的道理,不经过自己的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蕴含的奥秘。这说明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知其旨”与“知其善”,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现代心理学也指出,多感官参与可以使学习效果更佳,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从亲身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对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只有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才能理解深刻。

“教学相长”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无穷的,教学是无止境的。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

2001年新课改之后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强调师生之间教育不是训练或灌输,知识不是固有的、早就存在的客观真理,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旁观者。有效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亲历亲为,强调对知识的自我生成、自我建

构、自我组织、自我理解。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才能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而是要提供情境,激发兴趣,尊重个性,给予机会,鼓励质疑,引导他们去组织自己的答案。新课标也有这样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知道自己学习上的不足,进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发扬民主精神。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自主学习的核心精神在与学生的自发性,对知识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促使其学习的重要动力,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生行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为了品尝到美食之“旨”和道之“善”,美食所散发的美味如果是其他人用言语或是文字呈现出来都远远不及亲身经历,“道”也是一样的,只有真正领悟然后内化才能为学生自己所用。(2)“喻”之下的自主探究学习至“和”“易”“以思”

《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教育学生,只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指示学习门径而不代求通达。引导而不压迫,师生之间就能和悦相亲;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能感到轻松愉快;指示门径而不代求通达,他们便自然能积极思考。作为教师应使学生感到和悦、容易并会运用思考,才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喻”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喻”之方式配合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从教师的角度,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的培养,认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已经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比较重视。教师在此情况下要掌握教学的分寸,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求学,这对于开启他们的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新课改之后备受关注的自主学习与传统以被动、他主、机械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不同,自主学习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2第一,能动性。自主学习有别于他主学习,它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受外界压力支配或需要外界管理自己,学习者被动从事的学习活动。《学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主学习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的说法,但是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能力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等都有提及。要求学生要有自觉的学习意识。第二,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而言。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能逐渐摆脱最初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直至由自己做出选择并进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这里与合作学习其实是不冲突的《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是在有自己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独学”“逆其师”都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而学会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判断需要交流与跟随老师的指导,盲目、没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交流也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的无意义活动。第三,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目标是将学习者个人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处理,因此,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优化程度也越高。这在《学记》中通篇都有体现,要想实现“和”“易”“以思”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第四,相对性。自主学习中的自主是一种有限度的自主,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在某些方面是自主的,而在另一些方面是不自主的,还有一些则介于他主和自主之间。如在校学习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者是不能完全自己决定的,必须由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学相长”与此交相辉映。

《学记》还主张把休息、游乐和进修学业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亲师乐友,安学信道,即使没有了教师辅导也能巩固所学。强调“乐”是对事物一种愉悦的内在心理体验。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学习的重要方法.抑郁的状态是无法与良好的学习效果联系在一起的,只能是“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因而,应使学习充满愉悦快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独学而无友”之合作学习

《学记》中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就是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教师的教导;进行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说明学习环境中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是理解不了更多的道理的,而选择交谈的“友”与“师”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这里蕴藏着一种古代教学的“摩性原则”,就是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长进。一个人“独学而无友”,冥思独行,有问题无处商量,有缺点没有人指出,久而久之,“则孤陋而寡闻”。“摩”的原则,是对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亲辅仁”以及荀子的“隆师亲友”思想的概括和发展。其实,所谓的“相观而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教育,是指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相互了解和相互帮助的群体,通过这一群体的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促进受教育者的完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一个人努力逃避现实,不愿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乐集体之所乐,忧集体之所忧,那就很可能导致他对一切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全身心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当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现代社会的合作学习与《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描述更详细,对合作学习的层次、水平以及场合与形式的研究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学记》创作时期的教师的指导意义时候非同凡响的,虽然其合作学习的合作还比较粗糙,即不可“独学”“燕朋”与“燕避”这三种辩证提议,其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及合作学习的对象等其实都一目了然,放在当下也是可用的。

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独立学习相对,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具体言之,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四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

3、“善问”之间的探究学习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其节目,乃其久也,相说以解”。即是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学记》中这段内容主要指教学者指导学生时的提问策略运用,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从学习者方面来看,他人指导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个体自我学习内容掌握需要遵循他人科学指导提问策略的方式。“启”,是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更自主地发生交互作用。17世纪的夸美纽斯、洛克,18世纪的裴斯泰洛齐等都提出启发式教学。在今天,我们应该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注意做到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万不可牵着学生鼻子走或机械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的特点,首先是问题性与真实性: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因而,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往往是针对当下某一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它要求为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其次是过程性与开放性:它并不专注于获得某种结论,而是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更注重学习即探究的经历,包括成功的经历,也包括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强调让学生获得探索新知、发现新知的经历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它具有开放性,它不以某一固定答案为标准,而是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价值选择,这种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评价方面。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学习具有以下四方面特性:第一,问题性。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它往往是以学科领域尤其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的学习。第二,实践性。探究学习打破了以往学习者坐在教室里听讲、记笔记、背笔记复习、考试等一贯传统学习方式,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者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学习,旨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参与性。探究学习主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体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第四,开放性。探究学习的学习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科领域方面的知识,它还极为关注日常生活中现实问题。它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使理智能力得到发展和深层次的体验,建构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且从三个方面明确界定了新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自主”学习突出了学习方式超越“他主”的“自为”品性;“探索”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品质的意义;“合作”学习则体现了学习方式向民主化、社会化方向的转变,指明了学习就是让学生经过由社会共享的活动向内部心理机制转化而实现发展的过程,三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究其实质,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是重视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3二、《学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总结与分析在20世纪之后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学记》中的教学原则、管理理念和教育制度等等对当下我国的教育发展还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学习方式的研究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之下的,试图从《学记》中新的学习方式的根源,并根据其提出的教学原则来完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目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学校教育,以下《学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现实意义也是针对学校教育来展开的。

叶澜先生曾经指出我们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 3 彭泽平.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02).策略。”“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主动参与”、“主动地„„学习”等等都是以“主动”为着眼点,围绕“主动”展开的。这些词语的出现,一方面展示着基础教育中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是“对‘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的进一步聚集。”另一方面蕴涵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因为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正因如此,威诺格兰德认为:“策略教学的宗旨就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加工与处理,问题解决,善于开动脑筋,积极选择利用策略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因此,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特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单方面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观念也必须跟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步伐。

645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学记》中有一段是这样说明教学相长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表明,我们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能助长学,反之学亦能助长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把个性鲜明自主的学生看做是一个个待加工的产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应的是教师发现教学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我们不能将知识打包好了不管学生的经验水平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全盘灌输。那样的教学方式之下的学生只会成为知识的储存者,而不是应用与创新者。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学生发自于内的渴望知识,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必将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违背。

《学记》中就有“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学生的缺点表现为贪多务杂,食而不化;偏科偏学,过于单一;缺乏勇气,畏难而退;刚愎自用,浅尝辄止。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经验是不同的,对其独特性的认识还要求教师不能只将视野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之上,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分析以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是《学记》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给当代教师上好的重要一课。

2.善用教学方法与艺术,保证“合作学习”

教师应善于掌握并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人,而非无知无觉、无情无感的物,为师者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运用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思想 4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J].教育研究,2002,(0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0.6 邓志伟.策略教学:一种新型的个别化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5,(06).在《学记》中有精辟的阐述。其一,善教者,要善于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0]这表明君子教育学生,应该加以诱导而不硬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直接告诉其答案。只诱导而不强逼,师生之间会感情融洽;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容易;只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才会用心思考。能做到这三点的老师可称得上是善于教育的人。一般说来善教者大都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孔子的学生颜渊称赞他的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1]朱熹则将其概括为“博文约礼,教育之序也。”其二,善教者,要能因材施教,善于长其善而救其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雕刻与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因此必须具备洞悉心灵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好、中、差是正常现象,3.加强自身专业发展,维护“探究学习”发展

《学记》中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当代社会中的“教学名师”即《学记》中“君子”师的加强版。《学记》中对业务生疏、不学无术的教师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仅凭一点死记的浅薄知识来应付学生的发问,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要当好教师,必须有学问、有方法。这也是当下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会“探究”,就必须具备指引学生探究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创设环境,帮助学生往课探究的方面去深入探究,而不适合盲目的探索,最后浪费了学生的精力,违背了现代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学记》中列举当时人们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事例予以佐证:“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高明的铁匠给儿子传授技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的裘;娴熟的工匠教儿子造弓,总是先教他学会用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拉车,总是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头。教师清楚了这三点道理,也就懂得了怎样教育学生做学问,正如《学记》中所说的:“善歌着,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学科、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所教授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一步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篇6:学习马原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王隆基 B12030216 在我的大二下学期,学校为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学科,这门看似可有可无的学科却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借用毛主席的话:“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学好这门学科,其一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这门学科对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觉得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甚至是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相当有帮助的,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理解很多道理,充实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一步一步地迈向成熟,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更理智的判断以后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并作出最好的解答。不仅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以后的工作的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了它的帮助,我们会在思想上少走很多弯路,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大学都把这门课当作每个大学生必修课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卓有成效。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日趋复杂,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同时也导致了我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现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我们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善和优化自己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和支柱性的必备知识,而且也是与每个攻读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密切相关的。只有既学好哲学,懂得天下至理、社会生活通则,又有学业专攻,深谋某门实务,文理贯通,才能遇事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有战略家的头脑,认准具体学科的研究方向,在某个专门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

上一篇:年夜饭作文900字下一篇:基层治理平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