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2024-09-04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通用7篇)

篇1: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王卫国、龙华杰

前 言

中国于1999年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s),开始大规模处置近1.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2001年11月29日,由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y)牵头竞标买下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出售的价值108亿元的不良资产包,敲响了国际投资者收购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开台锣鼓。随着有关部门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外资全面涉足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截至2005年5月底,中国已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7008亿元(不包含政策性债转股),其中近70亿美元(约600亿元)的不良资产为国际投资者所购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总额达1.8万亿元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需要在未来几年里处置。而且,据专家估计,未来三年中国还有约1320—3520亿元新增的银行不良资产将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兴趣十分浓厚。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在亚洲是除日本之外最大的市场,可供投资额较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际上的投行和基金在东南亚危机后,在韩国、泰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国、中国台湾等不良资产市场的投资已完成一个周期,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2004年中国不良资产调查》,未来三年内,外国投资者希望投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资金将达100亿至150亿美元(可能收购银行不良资产2000亿至4000亿元),预计国际投资者收购不良资产将成为外资参与中国经济市场的新形式。

一、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模式演变

国际投资者收购中国不良资产的目的主要有三种:一是进行战略投资,以获得某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或者快速进入某一行业和市场;二是低价买入进行处置回收,获取超收利润;三是其他财务、税务等方面的目的。从已有案例来看,第一种情况由于涉及多方利益,操作程序较为复杂,需要较长的运作时间,目前利用外资的规模比较小。在第二、三种情况下,外国投资者出于规模效益和边际成本的考虑,常常选择大批量的资产包或组合作为投资对象,对与外国投资者进行合作的国内各资产管理公司来讲,由于这种做法处置效率较高,因而被广泛采纳。

实践中,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采取过以下三种模式,其中前两种是最主要的模式。

(一)组建合资、合作公司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在外资介入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初期,由于对不良资产质量和处置市场没把握,外方一次性付现金额的报价常常低于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预期值,直接收购模式难以成功。[1] 为满足中方获取较高回收率的要求,规避外资单独处置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为外方提供一个分享超收利润的机会,中外双方组建合资、合作公司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主要模式,即:中方以不良资产包作价出资,外方以现金出资,组建合资、合作公司来处置有关不良资产。该模式在市场运作中根据交易各方和监管政策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出现过华融I模式、华摩通模式、华融II模式、银建国际模式等。[2] 其中,华融I模式由于交易技术、处置业绩和政治可接受性差,受到目前市场和监管层的普遍质疑,已被摒弃。

(二)直接收购

由于合资模式依据的是我国已实施二十多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因而在外汇方面几乎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外商合法的投资收益可以自由汇出境外,不受资本管制。然而,这种模式收购的不良资产多属于有一定重组空间和发展潜力的资产,收购模式的交易结构复杂,程序冗长,合资合作各方在控制权、利润分成、费用确定、后续问题等方面争议较大。由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大部分资产质量都比较差,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加速贬值,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大部分资产并不适合采取上述交易模式,最理想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的还是直接收购,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随着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发展,实践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中一次性买断模式逐渐成为主导,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建行都先后与不同外国投资者进行过类似交易。[3]

(三)设立权益信托

相对而言,虽然在中国也有通过设立权益信托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成功案例 [4],但设立权益信托模式未能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主要模式,主要原因是该模式对资产条件、交易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等要求较高。

目前,由于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逐步成熟和监管当局对外资收购国内不良资产的重新规范,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方式实现不良资产一次性买断正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主要模式。[5]

二、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一)法律适用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主要是在中国境内通过公开竞价方式完成的,相关行为基本都要求适用中国法律,相关法律规范包括:合同法、担保法、招标投标法、拍卖法、公司法、中外合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企业经营法、信托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以及各种相关法规和司法解释。值得说明的是,以债权出资在境内组建合资公司暂时缺少法律依据,目前主要通过政策解决,而在境外以债权出资设立公司或将债权设立信托,不适用中国法。

(二)部门规章

2001年10月16日,原外经贸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为外资收购不良资产提供了一般性规章基础和政策保障。

此外,中央有关部委还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行政规章。例如,2003年1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从事金融资产处置业务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对外资收购不良资产应纳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事项进行了规定。2004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转让不良债权有关外债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外资收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外债管理事项进行了规定。2004年12月1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外资收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外汇管理事项进行了规定。2005年4月29日商务部办公厅下发《关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于加强外商投资处置不良资产审批管理的通知》,对外资参与中国不良资产重组与处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三、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主要规则

(一)市场准入规则

1、主体资格

(1)卖方资格

根据2001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交易的主要卖方。由于商业银行从未被给予对外商折价转让债权的权限,商业银行不能成为不良债权跨国收购的卖方,目前监管层仅允许商业银行对外商折价出售抵债资产。

(2)买方资格

根据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中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时,无一例外地将投标人或承接人资格限定在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因此,国际投资者没有在一级市场上收购银行不良资产的资格。

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时,鉴于不良资产的国际处置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为鼓励更多的境外投资人积极参与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二级市场交易,卖方在公开竞价程序中一般不会对投资人资格作特殊限制,也允许联合投标。但需要注意的是,买方资格与出售资产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国际投资机构收购股权类不良资产时受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约束;国际投资者购买的不良债权不得含有中国各级政府提供的担保 [6]。

根据2005年4月29日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处置不良资产审批管理的通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外商转让债权不良资产,或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不良资产处置活动,在审批时将从严掌握。此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均应报国家商务部批准,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无权审批,也不得批准设立外商投资讨债公司和变相讨债公司。咨询类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从事不良资产收购和处置活动。[7] 咨询类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审批时必须做出不得从事债务重组、债权追偿等不良资产处置经营活动的书面承诺。显然,这项新政策对合资合作的跨国收购模式很不利。

2、行业准入及其它限制条件

外资可以跨国收购的不良资产范围目前仅限于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非上市公司企业股权、债权及有支配处置权的实物资产。国际投资者不得收购文化、金融、保险等外商禁止投资类领域的不良资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中方控股的项目,外资收购后原则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上应保持中方控股。若收购的资产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限制类范围,收购方案应征得主管部门的同意。

外商和国内投资者以同等条件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时,债务人企业的投资者有优先购买权。

(二)竞价收购规则

外资竞价收购的主要方式是招标、拍卖、谈判三种方式。在谈判方式达成收购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均具有对交易施加影响的机会。但在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交易环境下,卖方垄断了制定收购规则的权利,买方在交易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目前,尽管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政策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并未强制要求收购不良资产必须采用招标投标或拍卖的方法,因此,为交易方便,卖方制定的收购规则常常是三种方式结合的竞价收购规则。

(三)收购协议框架

一般地,不良资产跨国收购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收购主体资格;(2)资产范围;(3)收购基准日;(4)交易保证金;(5)收购价格及调整条件;(6)声明与保证及瑕疵救济程序;(7)资产交割程序(交割期、交割前的备案和审批、过渡期服务、资产交割等);(8)其他。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四)外债管理规定

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资本流动处于严格的管制中,外国投资者为降低外汇汇兑的风险,在实际交易中普遍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办理对外处置不良资产的外债登记。但是,在以前的法律环境下,确认对外出售的不良资产构成外债存在一定的障碍,即找不到谁是外债偿还的法定义务人。不良资产转让后,原债务人承担的仍然是一种以人民币支付的“内债”,由于这些债务都是商业性和非主权性的,排除了国家或政府代为清偿的可能。资产管理公司在转让了债权以后,其原有的债权人地位已被购买债权的外国投资者取得,因而在法律上与这笔债务已经无任何关系,也不能成为偿还外债的义务人。为解决这个难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10月29日发布《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转让不良债权有关外债管理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外资收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的,形成中国境内企业对外负债,应纳入外债管理。收购协议签订后20日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将对外转让债权有关情况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同时抄报财政部和银监会。鉴于此类债务的特殊性及偿还的困难性,外国投资者应承诺不得恶意对外披露及作出有损于中国外债偿还信誉的行为,并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我国各级政府追索债务”。上述规定在认定外售不良债权为外债的同时,通过备案程序代替正常的外债批准登记程序,使得不良资产收购协议不再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批作为协议生效前提,满足了资产管理公司、外国投资者双方快速交易的现实要求。实践中,为稳妥起见,外方常常要求将中方取得发改委备案确认书作为交割的前提。

(五)外汇管理规定

2005年以前,外管局对不良资产外售有关外汇收支及汇兑问题实行个案批准政策。国家发改委2004年10月29日文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取得发改委外债备案确认书后,应到外管局办理债权转让备案登记。但根据2004年12月1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资产管理公司等有关金融机构应就不良资产外售有关外汇收支及汇兑问题应报请外管局批准。由于两家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则之间存在冲突,为稳妥起见,目前外方常常要求将中方取得外管局的批准作为交割的前提。同时,根据该《通知》,收购不良资产的外国投资人或代理人应在收购交易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到资产所在地或国家外管局指定的外汇分局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六)税收规定

根据2003年1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从事金融资产处置业务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收购不良资产时应按该通知申报缴纳增值税、营业税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和企业所得税。总的来看,该规定仅对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8] 并没有对外资收购不良资产实行税收优惠。

结 语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对不良资产跨国收购将继续保持鼓励开展和稳健发展的政策,在从严掌握审批的前提下,外汇外债政策将趋向宽松,逐渐将外国投资者收购我国不良资产视同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管理。这种处理方法不会对我国外汇储备产生负面影响,也不会对我国外债管理和监测体系造成冲击。它既可以满足外商对资金自由进出境的要求,又可以使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能够随时掌握外商处置所收购不良资产的进展情况,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其实,对大多数外国投资者看来,审批政策的变化还不是他们所担心的问题。在中国银行不良资产收购市场上,他们还没有走到面对审批程序的那一步。对他们来说,目前更关键的问题,是在财政部为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规定了现金回收率的目标后面临的价格谈判困难。如何找到风险适当的资产,并与资产管理公司在价格上达成协议或者竞价成功,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艰苦的事情。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合同尚且如此艰难,去监管机构审批自然还很遥远。对于未来可能遇到的制度性障碍,外国投资者目前还难以逆料,他们似乎还顾不上去考虑。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成熟的市场必须是能够给交易者以确定的制度预期的市场。尽早完善有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审批规则,避免投资者因规则不完善而付出昂贵代价,实在是政府有关当局的责任所在。

注释:

[1]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中国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欠发达,交易机会稀少,交易连续性差;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中外双方对资产的估值、作价存在较大分歧。

[2] 华融I模式:2001年11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国际招标向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所罗门美邦和KTH公司等组成的投标团打包出售了4个资产包,帐面价值为108亿元人民币。同年12月,华融再次向另一国际投标人高盛公司打包出售了帐面价值为19.7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作为上述交易的组成部分,华融将分别与摩根斯坦利投标团和高盛公司组建两个中外合资公司处置通过国际招标出售的不良资产,即:

2002年11月,在华融I投标中胜出的摩根士丹利投标团和高盛公司分别与华融成立了第一联合资产管理公司和融盛资产管理公司。但这类合资公司只拥有对不良资产的债权,具体处置业务的却是在合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资公司名下分设的两家服务公司——凯利和盛而康(现已改名为“高盛顾问有限公司”)。

华融II 模式:2004年底,华融举行第二次国际招标(以下简称“华融II”),瑞士银行、摩根大通、雷曼兄弟、摩根斯坦利又分别与华融成立了融瑞,通合与通原(摩根大通在华融不同地区设立的两家合资公司),雷华和第二联合5家合资公司。与华融I模式不同的是,华融II后成立的合资公司下边已经不再设立类似于凯利和盛而康那样专门的服务商。每家合资公司同时直接承担追偿债务的工作。

华摩通模式:此外,在武汉不良资产包竞标时,由通用电气全球金融重组资产管理公司和摩根斯坦利房地产并购基金(亚洲)有限公司组成的投标团中标,然后三方合资成立了华摩通。华摩通的机构非常复杂,与国家政策有关,也是买卖双方都满意的并且最后可以得到监管当局批准的最好方式。

银建国际模式:信达与汇丰、摩根大通合资成立的银建国际,2004年曾从信达收购了一个569亿元的不良资产包,并反委托给信达处置。

[3] 例如,2001年12月和2002年8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先后两次向美国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商业银行打包出售了两包呆帐资产,出售金额共计115亿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4] 2003年1月底,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债权金额为20.15亿元的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这是中国首次以资产证券化方式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

[5] 2005年信达对外宣布公开招标出售215亿中行可疑类贷款,并明确表示不会采用合资合作模式。目前,已有两家外资机构中标,拟采取直接收购模式。

[6] 国内卖方也常常要求境外投资人投标时提交一份作为协议附件的《放弃政府担保的承诺函》。

[7] 以往存在外国投资人在中国成立咨询类子公司,处置其购买的不良债权的作法。这一规定的颁布加大了监管力度,使得咨询类外商投资企业不再具有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格,因而外国投资人在处置其购买的不良债权时,只能通过经监管部门批准的专门处置不良债权的公司进行,或委托国内有资格从事不良债权处置的公司进行。

[8]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处置其收购的不良债权、不良股权资产时,不征营业税。

篇2: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分析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除外: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按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金融机构收购的不良资产大多是借款合同的债权,而这些借款合同债权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当事人的约定上都属可以转让的权利。因此,司法实践中,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债权后再转让债权的效力,在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时,法院一般是予以认可的。但是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转让债权时有诸多的限制,这些规范性文件在法律层级上并不属于法律和行政法规,能否作为认定转让无效的直接法律依据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3月30日公布了法发〔2009〕19号《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纪要》),对债权转让生效等问题也作了相应解释。现就债权转让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1、经法院判决确认的借款合同债权能否转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债权前,原债权银行为保护债权已经起诉至法院,法院也已作出生效裁决,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借款合同债权后,为实现债权而诉至法院并取得生效裁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转让生效裁决确认的债权是否合法,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争议,大部分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法院生效判决后获得强制执行申请权的情形并不改变借款合同债权的性质,且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债务人之间又不存在约定不得转让的情形,现行法律、法规也无经法院生效判决书确认的债权不得转让的禁止性规定,因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已经法院生效判决书确认,且正处于强制执行阶段的债权是合法的。但也有个别法院认为,经司法判决的债权不是普通债权,是否可以直接适用《合同法》79条存在不同理解,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就出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经司法判决的债权转让后,个别法院不同意变更诉讼主体或执行主体的情况。笔者认为,法院不同意变更诉讼主体或执行主体的做法是错误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法院判决的债权是依照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资产处置程序进行的,不仅转移了债权实现的风险,而且实现了变现的目的,维护了国家利益,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转执行中的债权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损害被告或被执行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各级法院应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法[2005]62号)的规定,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经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否转让个人不良贷款随着个人消费和经营的日益扩大,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也快速增加,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关统计数据,包括信用卡逾期贷款在内的个人不良贷款的增速较快,各银行除自行催收处置外,也以转让的方式将部分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虽然受限于财政部、银监会《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的规定,无法将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2000年政策性剥离不良资产时收购了部分个人不良贷款,同时,也有部分银行将少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个人不良贷款遵循的政策依据为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于2005年11月10日发布的《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114号),按照该《通知》第二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依法对个人贷款进行全额追偿,不得采取打包出售、打折减免等方式处置。由于个人不良贷款每笔金额较小,且大部分均无有效的抵质押担保措施,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对个人不良贷款全额清收的非常少,且借款人大多居无定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使花费大量精力、物力也无法查到有效资产线索,处置成本非常高,而且效果不明显。由于囿于上述通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无法通过债权转让或折扣变现等方式进行处置,处置手段单一,无法尽快处置变现。因此,有必要检讨上述通知对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手段限制的必要性。从上述通知看,监管部门限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的主要目的是防范个人逃废债务的道德风险,但正如上述分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清收的效果并不明显,由于目前中国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债务人仍可以通过转移资产、委托他人投资等的方式逃废个人债务,国有资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因此,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前提,要拓宽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思路,要适当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处置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必须公开,处置手段多元,通过公开征集投资者,使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价格最大化,也使个人债务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声誉风险压力,迫使其主动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协商归还债务。通过将个人不良贷款纳入普通不良资产处置范围,除可以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较快变现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收益最大化,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围。

二、关于《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适用的探讨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4月3日公布了法发〔2009〕19号《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对审理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原则、案件的受理、债权转让生效条件的法律适用和自行约定的效力、地方政府等优先购买权、国有企业的诉权及相关诉讼程序、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无效和可撤销事由的认定、不良债权转让无效合同的处理、举证责任分配和相关证据审查、受让人收取利息、诉讼或执行主体变更、既有规定的适用以及纪要的适用范围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到目前为止,各级人民法院审理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的最重要的一份司法文件,也是影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一份重要司法文件。该司法文件颁布实施已逾5年,各级人民法院据此司法文件也作出不少判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司法文件作更深一步的讨论与分析。

1、关于案件受理《纪要》明确了若干法院不予受理的七类案件,比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银行就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受让人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债权后,以不良债权存在瑕疵为由起诉原国有银行的”;“债权人向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债务人主张清偿债务的”等等,同时规定“ 受让人在对国有企业债务人的追索诉讼中,主张追加原国有银行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上述这些缩减不良债权受让人向原债权人主张权利的规定在《纪要》发布就存在较大争议,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争议并未消失。仔细分析《纪要》列举的这几种不予受理案件的类型,基本剥夺了不良债权受让人通过法院要求国有企业债务人或担保人承担合同义务的权利,其有失公平显而易见,且不利于纠纷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助长了不良债权受让人通过行政手段、信访等非正常渠道解决其与国有企业债务人或担保人的经济纠纷。其次,《纪要》还排除了不良债权人受让人以债权瑕疵原因向原国有银行为被告或第三人的身份主张权利的司法可能性,这可能存在或纵容国有银行转让有瑕疵的债权牟取利益的道德风险。

2、关于地方政府等的优先购买权《纪要》赋予了相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部门或者持有国有企业债务人国有资本的集团公司可以对不良债权行使优先购买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非国有金融机构法人转让不良债权的处置方案、交易条件以及处置程序、方式确定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当通知国有企业债务人注册登记地的上述优先购买权人,上述优先购买权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无论是从法理还是实际操作,这是《纪要》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规定。首先,司法机关是否有权赋予特定主体以优先权,是存在法理缺陷的,从我国司法机关的角色定位以及法律对司法解释的规定看,司法机关应该没有权力的。其次,该规定存在含糊模糊之处,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带来很大的困惑。比如,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作为债务人或担保人的国有企业,应该有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出资人,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只需发函给该法律意义上的出资人就履行了《纪要》要求的通知义务,还是还要通知相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部门或者持有国有企业债务人国有资本的集团公司,如何确定“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部门或者持有国有企业债务人国有资本的集团公司”,如果法律意义上的出资人、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均要求行使优先购买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处理?

3、关于国有企业的诉权《纪要》明确赋予了在受让人向国有企业债务人主张债权的诉讼时,国有企业债务人可以主张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无效的诉权。这实际上给予了国有企业债务人一种特殊的抗辩权。尽管《纪要》明确了此种诉权的一些前置性条件,比如重点审查不良债权的可转让性、受让人的适格性以及转让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并列举了10种情形和一个兜底条款。但其合理、合法性仍存在可疑。一是按照《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债权转让只需通知债务人即可,并不需要债务人同意,《纪要》的这种规定是否有充分的法律和法理依据?二是《纪要》列举的10种情形并不全部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有超出法定情形之嫌疑;三是在赋予国有企业债务人诉权的同时,《纪要》并没有对国有企业债务人恶意诉讼等滥用诉权进行制约,存在国有企业债务人利用诉权延迟履行义务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转让中问题的法律建议虽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债权已得到法律的肯定,但司法机关在对不良债权转让在法律性和政策性摇摇更多的是体现为不良资产处置领域制度长期缺失的表现。从1999年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开始,直到目前信达、华融已完成商业化改制,东方和长城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改制之中,但处置不良资产的制度仍停留在政策性处置时发布的一些零星制度,制度安排严重滞后。就已有的制度而言,多半也是行政监管部门的规章、通知和意见等法律层级较低的规范性文件,除《金融资产公管理司条例》外,无更高层级的法律或行政法规。而《金融资产公管理司条例》诞生于政策性金融不良资产剥离之际,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对目前快速发展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均无规定。而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制定的司法解释,比如《关于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十二条”司法解释有关问题的函的答复》、《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和《关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案件交纳诉讼费用的通知》等,均为应急之需,无体系性和前瞻性。因此,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文件呈现为零星、分散,多为就事论事,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政策性强、应时性强,法律规范性不足。因此,必要从制度层面做一些有益的努力,形成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的完善法律体系。

篇3: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跨国公司商业贿赂长期被认为是赢得国外合同的润滑剂。美国商务部的调查表明, 有行贿行为的外国公司获得了国际间商务交易的80%。在中国, 麦当劳、家乐福、西门子、大摩、沃尔玛、朗讯、百事可乐、德普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都卷入了商业贿赂风暴;资料显示, 跨国企业在中国行贿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犯罪的危害在于:扰乱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 造成资源浪费、税收损失、政府失败;妨碍了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的发挥, 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 导致市场失灵;导致官商勾结、结党营私和地方、部门保护主义, 严重破坏国家制度建设;滋生洗钱和有组织犯罪等犯罪, 使国家陷于犯罪率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 加大贫富差距, 加剧社会冲突和动荡。

二、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的国际比较

(一) 国际组织立法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禁止在国际商业交易中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公约》规定:任何行贿外国官员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制定明确的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法规, 对贿赂行为采取和贿金同等价值财产的查封和没收办法进行严惩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在本国法律框架范围内采取措施, 禁止私设帐外帐户和用于贿赂外国官员的任何其他做法;公约还要求成员国间划清对贿赂犯罪的管辖范围。

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规定了贿赂本国公职人员、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和私营部门内的贿赂等三类犯罪, 制定了国际商业贿赂犯罪的认定标准。

(二) 西方国家立法

美国1977年通过的《反海外腐败法》等法律规定:向外国相关人员行贿的个人将被罚款10万美元并处5年监禁, 对公司的罚款则高达200万美元;任何个人或者公司一旦被指控违反了这一法律, 将被终止其参与政府采购的资格;被裁决进行商业贿赂的公司更不能获得出口资格。

2001年以来英国先后颁布了《反恐、犯罪和安全法》、《犯罪收益法》等, 加入了欧盟、联合国和经合组织反腐条约对公职人员加强监管, 其中规定:在英国国土之外发生的任何贿赂或腐败行为, 与在英国国内发生同样行为一样受到处罚, 相关程序可以在国内执行;该条款包括在英国的任何国家的公民或根据英国任何地区法律组成的机构。

法国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共同对付贿赂问题;法国与经合组织签订了《关于反对在国际贸易交易中对外国公务人员的贿赂条约》;欧盟委员会通过的两个关于反贿赂的条约也适用于法国, 即《关于贿赂的刑事条约》和《关于贿赂的民事条约》。《关于贿赂的刑事条约》是关于对贿赂行为的适用范围、罚金和刑事惩罚等规定。《关于贿赂的民事条约》是关于由于贿赂行为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期限、合同的效力等规定。

三、中国刑事法律的不足和改进

中国目前很多法律中都涉及到了反商业贿赂, 但过于分散造成查处国际商业贿赂的标准上的冲突;法律对商业贿赂的范围界定不明确, 我国刑法有关贿赂犯罪的对象仅限于“财物”;犯罪动机、目的仅限于“非法利益”;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程序法也不够完善。

(一) 完善惩治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刑事实体法

增设商业贿赂犯罪罪名, 主要是增设对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完善商业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 将财物扩大到财产性利益,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一切利益都可以算作贿赂, 包括提供性服务以及高规格的接待等。仅有犯罪意图也要受到惩罚。

完善惩治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犯罪的刑罚体系。增加财产刑的适用种类和范围;加大经济惩罚力度, 罚金应以贿赂所得和贿赂行为对于社会造成的损害作为基础, 而不仅仅是行贿金额, 降低直至消除商业贿赂行贿者与受贿者的预期收益。增加从刑, 如终止市场准入资格、公示“黑名单”等。

(二) 完善惩治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刑事程序法。

明确规定允许反商业贿赂的主管机关发展“线人”和“污点证人”;明确举报责任及奖励举报制度, 规定其中任何一方只要举报, 可以减轻、豁免刑事责任;实行“诉辩交易”, 从而破解商业贿赂双方长期博弈形成的攻守联盟, 降低此类犯罪过高的“犯罪黑数”。

实行部分证据举证责任倒置。被指控商业贿赂的跨国公司、人员必须说清楚与其收入不相符的那部分财产的来源, 否则这部分财产就可被当作受贿的证据;一旦受贿事实成立, 即构成犯罪, 司法机关无须查证受贿人的收入来源和是否向行贿人提供了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振杰.美国反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 (6) .

[2]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7, (1) .

[3]程宝库, 林楠南.关于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反思[J].求是学刊, 2006, (3) .

篇4: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嫁入”洋豪门的中国品牌

1990年,美国庄臣收购美加净;

1994年,联合利华收购中华牙膏;

2000年,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

2003年,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2008年,强生收购大宝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外资品牌纷纷涌入。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的策略,大肆收购中国品牌,得手后却将它们束之高阁,日化品牌尤其如此。

2011年,中国本土日化品牌丁家宜被全球化妆品巨头科蒂公司(Francois Coty)收购,随即遭到雪藏。而就在当年被收购时,丁家宜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丁家宜不会被束之高阁,因为其情况与全部股权都被收购的小护士不同,丁家宜仍然持有1/3以上的股权,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丁家宜的美好愿望,仅仅一年后,其销售额就下降了50%!

可以说,嫁入豪门的中国品牌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打入冷宫。

国外大牌不会做亏本买卖,其收购的往往是较为成功的本土知名品牌,有较高的竞争价值。比如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即是看重其强大的渠道能力,但收购只是其假道伐虢之计,最终是为了用自己更为强势的品牌占领市场。

SK-II:“嫁入”豪门的幸运者

SK-II在被宝洁收购前被喻为“神仙水”,风靡整个亚洲,而其品牌故事同样吸引人:1975年,一队科学家在参观日本北海道的清酒酿酒厂时,一位观察细致的科学家注意到每一个工人都有一双如婴儿般细嫩的双手,即使年过半百也是如此。在一番寻根究底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清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能让皮肤细嫩无比的物质。科学家在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后,Pitera(SK-II的专利成分)终于问世,成为SK-II美容养颜的核心秘密。

1991年SK-II被宝洁公司收购。被收购的SK-II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成为宝洁用来占领高端化妆品市场的一把利器。同为“嫁入”豪门,与中国其他品牌的遭遇可谓云泥之别。

中国品牌的出路

解决中国化妆品品牌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强品牌建设,进行产品和品牌创新,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当品牌足够强大之时,即使“嫁入”豪门也不怕被雪藏和忽视。

进行品牌建设要先立足于东方人的需求,符合其体质、皮肤、审美文化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盗掘慈禧太后坟墓,打开棺椁惊奇地发现:去世已20年的慈禧竟然面如桃花,丝毫没有腐败迹象。由此可见慈禧美容化妆手段之高明,技术之发达。

打铁还需自身硬 ,本土品牌首先要做的是完善质量管理,严保产品质量,夯实品牌根基。洋品牌为什么有9条命?为什么SK-II在被爆出重金属超标后依然能安全着陆? 因为它们有稳固的品牌根基,深厚的品牌积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让其具有了强大的抗危机能力。

当然,加强监管同样举足轻重。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大国,一套全球公认的一流监管机构——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功不可没。即使是化妆品,也会按照食品的标准严格要求,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惩罚之严厉足以让犯法者倾家荡产。

篇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大市场中。在全球大环境的发展中, 中国也需要走出国门来谋求发展, 中国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锋队也应走在前面。跨国兼并无疑是企业迅速实现跨国发展的有效方式, 但是对于自有资金并不充足的中国企业来说, 进行跨国的杠杆收购就是必然的选择。

(一) 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增长

当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但国内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时, 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扩大销售渠道, 实现规模经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扩大其在国外市场上的份额。这既不影响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 甚至可能会由此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加强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如果自身所处行业国内市场己趋于饱和时, 跨国并购就有了更特别的意义。2000年, 美国福特汽车对大宇汽车公司的竞标虽最终放弃, 但整个过程反映了他们进军亚洲市场的雄心。

(二) 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一些实力较强但技术相对落后的公司或得到本国政府支持的公司通过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公司来加强自己竞争力, 获取专利技术、创新产品、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以消除研发风险。1988年首都钢铁公司购买了美国麦塔工程公司70%的股份, 收购后可直接使用该公司的850份图纸和缩微胶片, 46个软件包, 41项专利技术, 2个注册商标, 不仅获得了美国先进的轧钢和连铸技术, 而且可以以此作为观察国际技术最新动态的窗口, 加快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 同时学习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 可以获取稳定的资源供给

并购是对消除东道国进口/出口原材料的某些特别限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资源匾乏的国内公司获取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的一种方式。

二、杠杆收购的原理

当公司的资产回报率高于借入资金的资金成本时, 举借债务可以提高普通股收益率;相反, 当资产回报率低于借人资金的资金成本时, 债务筹资则会使普通收益率下降。

(一) 财务杠杆

“杠杆”是西方公司财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包括财务杠杆, 经营杠杆及其综合作用。杠杆收购运用的是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是指资本结构 (即债务和股东权益在总资本中的比例) 中由于负债的运用而对股东收益的影响。如果企业全部资产收益率大于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 财务杠杆就发挥有利的作用, 产生正效应, 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权益都会大幅上升, 并且利息的支付是在税前支付, 具有利息税盾的作用, 也加剧了所有者权益的上升幅度。而当企业全部资产收益率低于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时, 财务杠杆产生不利作用, 产生负效应, 使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权益急剧减少。

(二) 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即LBo是指通过增加企业的财务杠杆来完成收购交易。实质上, 它是在一个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时, 以目标企业的现有资产作为抵押, 主要通过借款筹集资金进行收购的一种财务活动。杠杆收购与一般收购的区别在于, 一般收购中的负债主要由收购方的资金或其他资产偿还, 而杠杆收购中引起的负债主要依靠被收购企业今后内部生产的经营效益, 结合有选择地出售一些原有资产进行偿还, 投资者的资金只在其中占很小的部分, 通常为10%-20%。杠杆收购虽然是在金融的边缘地带发展起来的, 但由于它运用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财务杠杆, 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强而有力的融资收购技术, 同时又成为对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与创造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金融工程。

不同资本结构对股东每股权益有不同的的影响, 杠杆收购正是基于此原理, 利用少量的自有资本通过负债融资达到并购巨额资本的目的, 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三、杠杆收购中的融资结构

杠杆收购的资本结构类似一个倒金字塔:塔的顶部是对公司资产有最高求偿权的一级银行贷款, 这部分资金约占收购资金的50%;塔的中间是被称为“垃圾债券”的夹层债券, 约占收购资金的30%;塔基则是收购方的自有资金, 约占收购资金的20%。其中优先级银行债务的偿还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 而次级债券 (垃圾债券) 一般期限较长。如此融资结构产生的结果是:一是收益率大幅度上升;二是如果企业盈利增加, 那么每股收益会大幅度上升, 企业负债因为每单位利润所承担的利息支付是固定的。而之所以如此安排, 就在于收购者不希望让他人过多地分享并购后产生的利润, 因而以不享有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就成为理所当然。上述融资比例不是固定的, 它随着夹层债券市场景气度、经济和信贷的繁荣、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而改变。它在结构上处于优先债券和股权资本之间, 次级债券由于没有任何抵押, 受偿级别低, 风险高于优先债券, 因此它要求比优先债券更高的投资回报, 而且要求获得一部分的股权。

典型的收购方案要求在5到7年内偿还收购时发生的债务。上述资金来源的比例不是固定的, 它随着夹层债券市场景气度、经济的繁荣程度、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而改变。如在美国, 0.5亿美元左右的中型杠杆收购中的银行贷款、夹层债券、股权资本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分别为65%、30%、5%, 而在90年代初就调整为50%、30%和20%。这一改变反映了投资者随着信用紧缩而产生的风险意识的提高。

四、融资问题的初解

(一) 运用可转换债券进行并购活动

中国可转换债券可在交易所上市流通, 二级市场为债券增强了活力, 而且可转换债券业有预售股份的特点, 并购公司在必要时通过可转换债券预售股份, 可以合法回避有关法律规定的繁琐的信息要求。但是, 运用可转换债券进行杠杆收购, 还需对其作进一步创新。

1、允许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把债权转变为目标公司股份。

传统的可转换债券只是把发行者本身股份用于应付投资人债权的转换要求, 但这在杠杆收购中并不适合, 因为这会降低并购的杠杆作用, 但是允许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把债权转变为目标公司股份, 却有本质区别。把债券转变为目标公司股份的承诺有重要现实意义。目标公司在并购活动中的股价通常会大幅上涨。投资者愿意持有可转换债券, 以期在股票涨价时转换成股份, 取得市价增值的好处;在公司并购活动中, 并购公司手中囤积大量目标公司股份, 这是应付来自债权人调换股份的物质保证, 有了如此保证, 发行此种可转换债券用于并购亦是非常可行的;大大减少了财务风险。当债券转换为目标公司股权时, 把资产负债表中债权和股权匹配, 形成一种自动调整的关联性, 大大减少了财务上的流动性风险, 也有效防止了由于债务过重引起的财务失败。

2、采用弹性价格。

应用可转换债券, 调整价格以确定对并购成功与否有重大意义。采用弹性价格相于传统的固定一个具体价格是一种创新, 为此引出转换比例的概念, 用公式表示为:转换比例=可转换债券面值/调整价格。整价格会变动, 但无论市场价格涨跌, 投资者把债权转换为股权都会有相当的市场调换溢酬。一般而言, 市场越高溢酬越大, 因此弹性调整价格不仅对投资者有利, 对发行人也有利, 越推迟调整, 发行人平均并购成本越少, 手中拥有的目标股份越大。

3、设置“超远期可转换债券”。

这是针对特定投资对象的债权, 它与上述可转换债券有一点区别, 即它只允许债权人在并购成功后才能把债权为变为对目标公司的股权, 在收购期间没有这种权力。这种债券利率高, 调换价格极为优惠, 但如果并购失败, 债券人不能把债权转为股权。

(二) 从海外金融机构处融资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创立于1993年的民营股份制上市公司, 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 (HYNIX) 是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之一。京东方收购韩国HYDIS (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 的TFT-LCD业务, 这是“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第一案”, 在2003年2月22日进行了交割, 京东方凭着自有的6000万美元和国内银行约9000万美元的贷款获得了韩国金融机构1.883亿美元资金支持, 而且贷款的利率之低也让其占据绝对优势, 其中银行贷款期限为3-7年, 卖方信贷期限为5年, 全部由双方在海外成立的子公司负责偿还。

(三) 充分发挥中国跨国银行在企业境外融资中的作用

根据《托管协议》规定, 京东方的BOE-HYDIS (在韩国注册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股权证交由中国工商银行汉城分行托管。在BOE-HYDIS全额偿还借款本息之前, 京东方对其控股权不得低于51%, 由于股利分配或股权转让等情形而产生的股份或财产也将交由中国工商银行汉城分行托管。

参考文献

[1]、苏洲.企业杠杆收购与银行金融创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唐忠民.杠杆收购:一种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D].上海财经大学, 2000.

篇6: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关键词:跨国并购;杠杆收购;融资问题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必然性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大市场中。在全球大环境的发展中,中国也需要走出国门来谋求发展,中国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锋队也应走在前面。跨国兼并无疑是企业迅速实现跨国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对于自有资金并不充足的中国企业来说,进行跨国的杠杆收购就是必然的选择。

(一)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增长

当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但国内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时,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实现规模经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扩大其在国外市场上的份额。这既不影响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可能会由此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加强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如果自身所处行业国内市场己趋于饱和时,跨国并购就有了更特别的意义。2000年,美国福特汽车对大宇汽车公司的竞标虽最终放弃,但整个过程反映了他们进军亚洲市场的雄心。

(二)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一些实力较强但技术相对落后的公司或得到本国政府支持的公司通过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公司来加强自己竞争力,获取专利技术、创新产品、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以消除研发风险。1988年首都钢铁公司购买了美国麦塔工程公司70%的股份,收购后可直接使用该公司的850份图纸和缩微胶片,46个软件包,41项专利技术,2个注册商标,不仅获得了美国先进的轧钢和连铸技术,而且可以以此作为观察国际技术最新动态的窗口,加快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同时学习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可以获取稳定的资源供给

并购是对消除东道国进口/出口原材料的某些特别限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资源匾乏的国内公司获取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的一种方式。

二、杠杆收购的原理

当公司的资产回报率高于借入资金的资金成本时,举借债务可以提高普通股收益率;相反,当资产回报率低于借人资金的资金成本时,债务筹资则会使普通收益率下降。

(一)财务杠杆

“杠杆”是西方公司财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及其综合作用。杠杆收购运用的是财务杠杆,财务杠杆是指资本结构(即债务和股东权益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中由于负债的运用而对股东收益的影响。如果企业全部资产收益率大于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财务杠杆就发挥有利的作用,产生正效应,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权益都会大幅上升,并且利息的支付是在税前支付,具有利息税盾的作用,也加剧了所有者权益的上升幅度。而当企业全部资产收益率低于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时,财务杠杆产生不利作用,产生负效应,使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权益急剧减少。

(二)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即LBo是指通过增加企业的财务杠杆来完成收购交易。实质上,它是在一个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时,以目标企业的现有资产作为抵押,主要通过借款筹集资金进行收购的一种财务活动。杠杆收购与一般收购的区别在于,一般收购中的负债主要由收购方的资金或其他资产偿还,而杠杆收购中引起的负债主要依靠被收购企业今后内部生产的经营效益,结合有选择地出售一些原有资产进行偿还,投资者的资金只在其中占很小的部分,通常为10%-20%。杠杆收购虽然是在金融的边缘地带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它运用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财务杠杆,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强而有力的融资收购技术,同时又成为对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与创造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金融工程。

不同资本结构对股东每股权益有不同的的影响,杠杆收购正是基于此原理,利用少量的自有资本通过负债融资达到并购巨额资本的目的,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三、杠杆收购中的融资结构

杠杆收购的资本结构类似一个倒金字塔:塔的顶部是对公司资产有最高求偿权的一级银行贷款,这部分资金约占收购资金的50%;塔的中间是被称为“垃圾债券”的夹层债券,约占收购资金的30%;塔基则是收购方的自有资金,约占收购资金的20%。其中优先级银行债务的偿还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而次级债券(垃圾债券)一般期限较长。如此融资结构产生的结果是:一是收益率大幅度上升;二是如果企业盈利增加,那么每股收益会大幅度上升,企业负债因为每单位利润所承担的利息支付是固定的。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就在于收购者不希望让他人过多地分享并购后产生的利润,因而以不享有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就成为理所当然。上述融资比例不是固定的,它随着夹层债券市场景气度、经济和信贷的繁荣、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而改变。它在结构上处于优先债券和股权资本之间,次级债券由于没有任何抵押,受偿级别低,风险高于优先债券,因此它要求比优先债券更高的投资回报,而且要求获得一部分的股权。

典型的收购方案要求在5到7年内偿还收购时发生的债务。上述资金来源的比例不是固定的,它随着夹层债券市场景气度、经济的繁荣程度、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而改变。如在美国,0.5亿美元左右的中型杠杆收购中的银行贷款、夹层债券、股权资本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分别为65%、30%、5%,而在90年代初就调整为50%、30%和20%。这一改变反映了投资者随着信用紧缩而产生的风险意识的提高。

四、融资问题的初解

(一)运用可转换债券进行并购活动

中国可转换债券可在交易所上市流通,二级市场为债券增强了活力,而且可转换债券业有预售股份的特点,并购公司在必要时通过可转换债券预售股份,可以合法回避有关法律规定的繁琐的信息要求。但是,运用可转换债券进行杠杆收购,还需对其作进一步创新。

1、允许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把债权转变为目标公司股份。传统的可转换债券只是把发行者本身股份用于应付投资人债权的转换要求,但这在杠杆收购中并不适合,因为这会降低并购的杠杆作用,但是允许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把债权转变为目标公司股份,却有本质区别。把债券转变为目标公司股份的承诺有重要现实意义。目标公司在并购活动中的股价通常会大幅上涨。投资者愿意持有可转换债券,以期在股票涨价时转换成股份,取得市价增值的好处;在公司并购活动中,并购公司手中囤积大量目标公司股份,這是应付来自债权人调换股份的物质保证,有了如此保证,发行此种可转换债券用于并购亦是非常可行的;大大减少了财务风险。当债券转换为目标公司股权时,把资产负债表中债权和股权匹配,形成一种自动调整的关联性,大大减少了财务上的流动性风险,也有效防止了由于债务过重引起的财务失败。

2、采用弹性价格。应用可转换债券,调整价格以确定对并购成功与否有重大意义。采用弹性价格相于传统的固定一个具体价格是一种创新,为此引出转换比例的概念,用公式表示为:转换比例=可转换债券面值/调整价格。整价格会变动,但无论市场价格涨跌,投资者把债权转换为股权都会有相当的市场调换溢酬。一般而言,市场越高溢酬越大,因此弹性调整价格不仅对投资者有利,对发行人也有利,越推迟调整,发行人平均并购成本越少,手中拥有的目标股份越大。

3、设置“超远期可转换债券”。这是针对特定投资对象的债权,它与上述可转换债券有一点区别,即它只允许债权人在并购成功后才能把债权为变为对目标公司的股权,在收购期间没有这种权力。这种债券利率高,调换价格极为优惠,但如果并购失败,债券人不能把债权转为股权。

(二)从海外金融机构处融资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创立于1993年的民营股份制上市公司,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是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之一。京东方收购韩国HYDIS(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这是“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第一案”,在2003年2月22日进行了交割,京东方凭着自有的6000万美元和国内银行约9000万美元的贷款获得了韩国金融机构1.883亿美元资金支持,而且贷款的利率之低也让其占据绝对优势,其中银行贷款期限为3-7年,卖方信贷期限为5年,全部由双方在海外成立的子公司负责偿还。

(三)充分发挥中国跨国银行在企业境外融资中的作用

根据《托管协议》规定,京东方的BOE-HYDIS(在韩国注册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股权证交由中国工商银行汉城分行托管。在BOE-HYDIS全额偿还借款本息之前,京东方对其控股权不得低于51%,由于股利分配或股权转让等情形而产生的股份或财产也将交由中国工商银行汉城分行托管。

参考文献:

1、苏洲.企业杠杆收购与银行金融创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唐忠民.杠杆收购:一种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D].上海财经大学,2000.

3、徐春.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

篇7: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跨国收购的法律背景

一、SWOT分析介绍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的, 它又称态势分析法, 是将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 通过调查举例列出来, 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然后结合企业经营目标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 从中得出一种正确的经营战略。2SWOT分析法是企业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常用的方法之一。 (见图1)

S代表优势 (strengths) 、W代表劣势 (weaknesses) 是内部因素, O代表机会 (opportunities) 、T代表威胁 (threats) 是外部因素。通过SWOT矩阵图的分析, 企业可以清楚的将自身的资源和行动积聚在强项上, 同时也可以趋利避害, 化劣势为优势, 化挑战为机遇, 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和投资风险。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SWOT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经过几年的磨合, 如今已成声势, 是国内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少有案例。吉利公司在汽车行业短短十八年的发展, 远超国内一大批国有汽车企业, 获得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臣服, 一方面得益于并购双方的自身因素, 也受惠于国内外宏观和行业环境。

(一) 优势分析

1. 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和经营理念, 使得公司规模迅速壮大。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军汽车行业, 其给中国消费者的承诺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让这个新兴汽车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 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永远让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 不仅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更是“低碳、环保、安全”这个世界主题的目标。这使得吉利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 连续十一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9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

2. 丰硕的企业自主创新成果, 使得公司技术突飞猛进。

吉利集团拥有帝豪、全球鹰和英伦等三大汽车品牌10多款整车产品及1.0L-2.4L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的手动/自动变速器。企业为新技术应用合作平台制定了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 优化自主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成果。目前拥有各种专利10000余项, 被列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十大品牌”, 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3. 雄厚的企业人力资源和外聘团队, 使得公司并购胜券在握。

(1) 掌舵人李书福个人魅力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并购过程, 是吉利并购成功的支柱。2002年吉利开始了对沃尔沃长达8年的深入了解, 2007年起李书福洞悉到并购沃尔沃的可能性, 多次亲临福特总部进行协商, 虽屡遭拒绝, 但决心不移, 终于事在人为。正如李书福所说:“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

(2) 吉利现有员工近18000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00余人, 近几年从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引进的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成为吉利汽车后来居上的重要保障。

(3) 拥有培养研发团队的学校是企业人力资源不断强大的后盾。吉利拥有北京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五个人才培养基地, 为吉利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汽车技术及管理人才。同时, 吉利汽车联手吉利教育启动GM1000计划, 即吉利认可的千名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 主要有面向高潜力后备人才的“熊猫”计划, 面向中基层骨干人员的“金刚”计划, 面向高效运营团队的“帝豪”计划, 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全球鹰”计划, 为企业提供高潜力人才梯队。3

(4) 有两次国际并购案的经验。2006年吉利控股英国锰铜, 2009年全资收购全球第二大的澳大利亚自动变数器公司。这两起并购活动中不乏技术知识产权、供应商体系等谈判, 同时在资金运作、文化冲突等方面的处理积累了宝贵的并购经验。

(5) 在并购过程中聘请国际顶尖顾问团队。吉利汽车聘请的外部并购团队, 包括洛希尔投资银行、德勤财务顾问、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中国海问律师事务所、瑞典Cederquist律师事务所和博然思维集团等, 每个顾问团队都各司其职, 攻坚并清除并购过程中的所有难关和风险。这些团队在国际并购活动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这对吉利成功并购增加了很大的保险系数。事实证明, 吉利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完成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最大并购的核心工作, 其效率效率十分可观。

4. 创新的企业生产和销售模式, 使得竞争实力持续增强。

吉利通过并购自动变速器厂, 实现了汽车核心零部件自动变速器的生产。公司通过采购平台公司采购相应汽车零部件, 采用基地集中生产模式, 既有贴近销售市场的考虑, 又依据原料产地的布局, 以最大限度利用区位优势, 降低运输成本, 亦为不同区域消费者需求差异做准备, 形成以浙江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生产网络布局。销售模式从强调网店数量到强调质量的转型;进入分网营销阶段;产品向上延伸, 销售重心转移到一线城市。这让吉利在2013年达到净利润26.63亿元。

(二) 劣势分析

1. 吉利缺乏高端品牌管理的经验。

我国民营企业实力有限, 经营规模不比国有企业。吉利公司进入汽车行业以来, 主打中低档汽车的生产销售, 面对沃尔沃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高端豪华车的世界级品牌的汽车公司, 吉利的管理经验无疑是空白的, 这也将会成为吉利并购成功后对沃尔沃公司管理的一大弊端。

2. 资本实力较弱, 并购和后续发展资金压力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吉利虽有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 但对于年净利润不足2亿美元的吉利而言, 18亿美元的并购资金需求, 收购门槛不可谓不高。况且购后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 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难关。

3. 跨国经营人才缺乏。

涉外经营人才的稀缺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吉利同样面临这样的处境, 这些国际化人才需要熟悉中西方法律、精通业务, 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并购后更是需要熟悉沃尔沃经营理念, 将其与中国吉利完美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的管理团队。

(三) 机会分析

1. 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2009年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体现了对汽车产业的重视, 内容包括为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等五大方面。2010年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并进一步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 这为吉利并购沃尔沃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2. 海外并购成为获取竞争核心技术的最新选择。

信息化发展迅猛, 中国经济不断地与世界接轨, 无形资产, 特别是知识资本的市场价值上升, 核心技术的竞争正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实体现。而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沃尔沃百分百知识产权正是吉利的最佳选择。

3. 吉利的品牌知名度可以提升, 优势互补。

吉利在中国长期占据着中低档汽车市场, 想要突破“草根”形象比较困难, 而并购沃尔沃正好可以填补了企业在国内市场豪华高端产品的空白, 从而带动吉利整体品牌知名度提升, 为吉利战略转型为对技术和品牌的诉求打下基础。

4. 中国汽车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消费理念和结构不断完善, 对于汽车的需求量在未来还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再加上沃尔沃品牌给中国消费者一种高端稳重安全环保的印象, 进驻中国必将会受到国内市场的欢迎, 这也未吉利并购沃尔沃增加了本地优势。

5.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

经济危机爆发后, 美欧市场的汽车销量锐减, 08年北美汽车市场创造了17年来最大的下跌记录。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已经到了可能面临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的境地。福特陆续出售阿斯顿·马丁、路虎和捷豹品牌, 而福特花64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后一直经营不善, 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 金融危机蔓延后, 沃尔沃更是出现了巨额亏损, 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在汽车市场萎靡时期, 福特只能以18亿美元低价出售, 这为吉利并购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四) 威胁分析

1. 中国市场高端品牌竞争激烈。

中国市场上现有的奥迪、宝马、奔驰这三大高端豪华汽车生产占据了其中93.4%的份额, 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想要在高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真是不小的难题。且沃尔沃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 想要转战亚洲地区, 很多不确定因素还有待攻克。

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经营管理理念的不同。

我国企业遵循“顾客至上”的经营服务理念, 吉利公司按照市场需求的定位标准, 满足消费者需要大排量、长轴距的物美价廉的汽车;而沃尔沃公司强调低碳环保, 拥有高贵个性的物美价也美的汽车。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会成为吉利牵手沃尔沃同行的不小障碍。

3. 强势的工会让劳资双方的矛盾增强。

近两年国外工会强硬的作风对中国汽车人来说已不陌生, 上汽并购双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败在与国外工会的关系上。早在2009年7月吉利还是一个潜在购买者身份的时候, 沃尔沃强势的工会就反对吉利收购, 之后又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质疑吉利。提出的不裁员、不转移工厂等苛刻条件也为并购设置了重重障碍。能否让工会接纳吉利并能和平相处, 对吉利来说是一个必须面临的大课题。

三、结论

用SWOT理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 我们可以感受到吉利并购拥有强大的内外部优势, 但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也是巨大的,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并购目标面前, 吉利公司选择了冒险出击, 在备受争议的“蛇吞象”并购活动终以成功落下帷幕后, 留给民营企业吉利更多的是如何去规避劣势和风险, 在后期如何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 提升吉利的品牌地位, 将沃尔沃和吉利融合在一起, 最终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民营企业海外并购SWOT分析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10 (9) 第19期, P60-62

[2]刘荻.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内外部条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0 (1) , P173-174

[3]李晨睿.收购何以成功——浙江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J].旅游经济研究, 2011 (6) P124

[4]程浩、李旭等.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完美版, 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UAgorppjtFxCuocamfudrjTFepHlzVXI MCOI0xWPymRNfsJMRtGqNyKt2vv2qk6sXcH3xNoyF47kPCRkzr1kTdbVd7J23Xdhb6D3cULyAS, 2011.3.23

[5]贾琼.吉利收购沃尔沃的SWOT分析, 百度文库, 2012.8.2http://wenku.baidu.com/view/a9a13b110b4e767f5acfcef6.html

[6]佚名.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的环境分析, 百度文库, 2012.11.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dtmPLW_LqGmGn7x0x9EMEBdixL3zv5_lUxfJrA4KceiNl9ITeLA8cuUcDwSitLZHOM3Vd6MY chehkBft9p3OC90D6rWrQhA7FFD4Uhmsvm

上一篇: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怎么写下一篇:妈妈生日正式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