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对信念的执着

2024-07-12

高中作文:对信念的执着(通用12篇)

篇1:高中作文:对信念的执着

《风之王》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匹名叫“闪”的阿拉伯纯种马。这本书讲述“闪”以它那高贵不屈的精神重新书写一张血统证明书的事。

“闪”出生了,出生在摩洛哥的皇家马厩之中,它的命运被上帝玩弄着。它的身上有代表“凶兆”和“吉兆”的麦穗纹和白色班点。“闪”出生之后没有几天,它妈妈就被它克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为“闪”祈祷,祝愿“闪”能够活下来。事情如我所愿,“闪”靠着马童阿格巴的骆驼奶和蜂蜜,总算保住了性命,“闪”长大了,被国王选中送到了法国,到了法国,“闪”已经骨瘦如柴了,只好被派到厨房拉车。“惨了,惨了”读到这儿,我心里惊叫了一声。唉,它的命运真够惨的。

厨房总管嫌“闪”不服管教,将它卖给了一个马车夫。这个马车夫总给“闪”干脏活,累活。一个深冬的早晨,马车夫让“闪”拉了一大车的木柴。上坡时,“闪”用力拉车,马车夫不断地鞭打,不断地吼叫、咒骂。唉,我真不明白:“闪”这样一匹出生于皇家马厩的、尊贵的马,现在受尽凌辱、欺侮。在马车夫一次又一次的鞭打之中,“闪”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倒地不起,眼一闪,脚一蹬就死了。但是,“闪”没有,而是坚强地站了起来。它这是为何,为何呀?啊,原来“闪”这是为了一个信念――早日成为“风之王”,用自己的血液重新书写一张属于自己的血统证明书。

“闪”艰难地成功了,不,是完美地成功了。

证明自己,去实现自己心中那个永远的信念,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即使是命运的不公,即使是道路的坎坷,我们也要在这个逆境之中抗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才能出人头地。

篇2:高中作文:对信念的执着

师徒四人来到了火焰山,因天气炎热,口干舌燥而无法前行。询问了当地人,才知道要去求翠云山上的“铁扇仙”让她用芭蕉扇灭火后方可前行。于是,孙悟空前去借扇,却得知那“铁扇仙”原是牛魔王之妻,红孩儿之母。可他为了保唐僧取经,毅然决然地硬着头皮去借扇………在这里,我按下了暂停键,可心中思绪却是源源不断:就因为唐僧在五行山下救了悟空一命,悟空就认唐僧为师傅,随他西天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师父的不分善恶,无情驱赶,都能使一个正常人望而却步。他也曾想过回花果山和猴子、猴孙们快活地玩乐。可他内心始终记得,是唐僧救了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无怨无悔地保护唐僧,最终修成正果,成了“斗战胜佛”,成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故事继续,正当孙悟空第二次借扇差点成功,但又被骗回去后,孙悟空脸上那种愤怒溢于言表。他和过来寻找他的猪八戒走到芭蕉洞,要求牛魔王交出芭蕉扇,但牛魔王十分愤怒。于是三人进行了一场大战。牛魔王因招架不住,只得现原形,想让原形——牛,撞孙悟空和猪八戒。在激战中,猪八戒逗得我捧腹大笑,而孙悟空也激烈地与牛魔王斗争着。正当战斗难解难分时,哪咤助了他们一臂之力,打败了牛魔王,借到了芭蕉扇,熄灭了大火,离西天更近一步了!在这个片段中,我发现了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伟大的。而我们也应学会坚持不懈。像悟空和八戒一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勇猛战斗,迎难而上!

篇3:对高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2,3,4,5],学生认识信念深藏在他们的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感体验的背后,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学习过程,深刻影响着学习结果。而且,跨文化的信念研究表明[6],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积淀的社会文化信念的“基因”深刻影响了学生的认识信念。在我国,关于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非常欠失,许多诸如“我国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的结构与成分是怎样的?”“我国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数学学习的?”等问题亟待探讨。因此,笔者试图基于开放性问卷分析,研究高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现状。

1. 研究方法(测试对象、调查工具、施测及数据处理)

测试对象为广西河池市三所中学的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共457人,其中高一158人,男生76人,女生74人;高二159人,男生80人,女生79人;高三140人,男生86人,女生54人。

笔者利用6个开放性问题来调查高中生的数学认识信念现状(见表1-6)。第1题反映知识结构性维度;第2题反映知识稳定性维度;第3题反映学习能力维度;第4题反映学习方式维度;第5题反映学习速度维度;第6题反映知识判断维度。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而言,学生的数学信念是一个从无效到有效的连续体。学生越是相信或认同这6个维度的后者,对学习促进作用的可能性越大,他的信念也越积极有效。

问卷施测是在被调查班级的自习课或晚自修上进行的,时间约30分钟。问卷发放468份,回收有效问卷457份,回收有效率为97.6%。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2. 调查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对6道开放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编码,形成了一个编码系统。然后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回答进行编码,遇到争议处协商解决,在编码过程中不断完善编码系统。表1-6为各题编码系统和各年级学生在各类回答上的人次。

从表1可以看出,被测试者对第1题的反应依次为实用价值、考试升学、心智发展、其它,显著集中在A类(实用价值)回答上,表明被测试者普遍倾向于从数学的实用价值认识学数学的,普遍认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有联系的。笔者进一步对各类回答的年级差异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A类回答极其显著地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减,说明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少的学生看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少地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B类回答极其显著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说明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学数学是为了升学,实现未来理想;D类回答基本上是对数学实用价值的怀疑、否定,此类回答高二、高三年级显著高于高一年级。

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测试者对第2题的反应依次为敢于质疑、主动探究、直接接受,主要集中在A类、B类回答上,表明被测试者普遍倾向于认为数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甚至是有误的,因而数学学习应敢于质疑、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笔者对各类回答的年级差异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A类回答显著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减,说明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少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甚至是有误的;B类回答极其显著地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减,说明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少的学生倾向于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数学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被测试者对第3题的反应依次为后天努力决定、外界压力、先天因素决定,显著集中在A类回答上,表明被测试者普遍倾向于认为学好数学取决于后天因素。对各类回答的年级差异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A类回答不存在年级间的显著差异,三个年级的学习能力信念没有显著差异。B类回答显著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说明随年级升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高考、升学等外界压力。

从表4中可以看出,被测试者对第4题的反应依次为注重理解、注重记练、理解与记练并重,主要集中在A类、C类回答上,表明被测试者普遍既重视单纯的理解,也重视理解与记练结合,认为通过思维实践训练可进一步增强理解。对各类回答的年级差异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A类、C类回答不存在年级间的显著差异,B类回答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二年级显著高于其它年级,说明高二年级学生更注重传统的记忆与练习。

从表5中可以看出,被测试者对第5题的反应依次为循序渐进、很快完成、因人因情况而定,显著集中在A类回答上,表明被测试者普遍倾向于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对各类回答的年级差异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A类回答极其显著地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减,说明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少的学生倾向于认为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循序渐进;而C类回答却极其显著地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说明随年级升高,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认为具体情况分析。

从表6中我们看出,被测试者对第6题的反应依次为深层上的主动参与、表层上的接受学习、两者结合,显著集中在A类回答上,表明被测试者普遍重视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如学会动脑、科学的学法等。对各类回答的年级差异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A类回答不存在年级间的显著差异,表明三个年级没有显著差异的认同应通过深层上的主动参与来获取知识;B类回答显著地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说明随年级升高,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表层上的接受学习;C类回答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

3. 分析与讨论

3.1 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性信念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随着年级升高,高中生越来越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却看不到这种抽象、逻辑背后的广泛应用性,从而认为数学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没有多大联系,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学校。从调查中笔者了解到,高一的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基本的计算很实用;高二的很多学生认为:与生活联系的题目虽说也见过,但毕竟与我们不贴近,高中数学基本上没有用,学的用不上;高三的很多学生认为:很多数学问题只存在于数学与符号中,与生活联系不大,学数学只为高考。这反映出,年级越高,高中数学教材(本地还没有启用新课标教材)的内容就越复杂、抽象,也就越难学,到了高三尤其明显,且数学教学有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重思维训练、轻动手操作的倾向。为应付高考,教师只顾讲完考试要考的内容,而对于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等考试不涉及的部分一概忽略,更不用说课本之外的实际应用,从而导致了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性信念随年级升高呈现逐渐从有效走向无效,从积极走向消极。这意味着数学课程的设计、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2 高中生的知识稳定性信念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认为数学知识是相对的、非确定性的。数学知识由人发现和创造,而人无完人,会存在认识的局限性。因此,数学知识是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与Schommer等人对高中生学习观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然而,高中生虽然认为数学知识并非永远正确、不容置疑,数学学习应当敢于质疑、主动探究,但随着年级升高,却有越来越少的学生注重质疑、主动探究、自主思考数学问题。这或许与“应试”教育有关,为了高考,大量的高强度的解题训练,使得质疑、探究、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迫压缩。这说明,高中生的知识稳定性信念与其学习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并且随着年级升高,高中生的知识稳定性信念呈现逐渐从积极有效变为消极无效的趋势。这应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3.3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维度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倾向于认为学习能力可以后天培养,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高考、升学等外界压力,同时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如“努力了也学不好”、“我无数次地怀疑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但为了高考,我又逼着自己不要再讨厌它反感它了,然后试着对它感兴趣,我会花时间学,但不知道哪天坚持不住放弃它”等。其可能的原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累积性,前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3.4 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信念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笔者从研究结果中发现,高中生普遍倾向于认为数学学习既重视单纯的理解,又重视理解与记练相结合,通过思维实践训练进一步增强理解。对学习只需要记练的观点而言,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二年级显著高于其它年级,说明高二年级学生更注重传统的记忆与练习。这与我国李宏、吴颖康、李士锜等的调查研究结论相吻合:高二年级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要靠死记的人数比其它年级偏多。高二学生即将跨入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已身不由己地陷入漫漫题海,以为题目做得越多越好,公式记得越周详越好,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记忆、练习而不是理解上。[7]此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信念与现实中的学习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如,很多学生虽然很赞同学好数学重在理解而不是搞题海战术的观点,但面对高考不得不选择题海战术。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能从理论上认识到学好数学应重在理解,但面对考试升学等外界压力,还是根据自己的在校学习经验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3.5 高中生的学习速度信念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倾向于认为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但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少的学生倾向于认为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认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就考试而言,做不出的题应先放弃,争取更多宝贵时间拿更多的分;就平常学习而言,任何一种题都应深入了解,不懂可求助他人,过后更要做总结反思工作,因此不同场合要采取不同的战术。这与Schommer的研究相一致:从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认识信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着年级升高,他们越来越不把知识看得那样简单、确定;越来越少地把学习看成是一个快速的过程[8]。这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及其发展趋势也是不同的。我国学生的认识信念受我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趋向于一分为二的辨证性。

3.6 高中生的知识判断信念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教师或权威并不是学习内容、学习效果评判的唯一依据。高中生认为判断知识的对错应重视深层上的主动参与、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如“最重要的能力是自学,古代的数学先驱们哪个不是靠自我研究,不懈努力实验的,难道那时候还有什么博士、教授传授知识吗?”等。这表明,高中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高中阶段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证思维过渡,渐渐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再像初中生那样将教师、家长的意见当作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而是常以一种批判的审慎的眼光看待数学。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的数学认识信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从有效逐渐走向无效,从积极逐渐走向消极的趋势。(2)高中生倾向于认为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但这种积极的信念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3)高中生倾向于认为判断知识的对错应重视学会动脑、科学的学法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但随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被动地接受学习。

参考文献

[1]喻平, 唐剑岚.个体认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3) .

[2]唐剑岚.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 (1) :29-33.

[3]Muis, K.R.Personal Epistemology and Mathematics:A 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4, 74, (3) :317-380.

[4]Ivar, B., Helgel,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mong norwegian post-secondary student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75 (4) :539-565.

[5]DeBacker, Teresa K.Crowson, H.Michael.Influences on cognitive engagement: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need for closur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 76 (17) :535-551.

[6]Chan K, Elliot R G.Exploratory study of Hong K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epistemological beliefs: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on beliefs research[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27 (3) :392-415.

[7]李宏, 吴颖康, 李士锜.关于中学生信念和数学学习行为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0, (3) :88-91.

篇4:执着于自己的信念

仿佛经历了一次长途跋涉,跟随吴邪的脚步一起探寻了七星鲁王宫的非凡。感受了秦岭神树的魔力,探索了云顶天宫的神秘,经历了蛇沼鬼城的恐惧,膜拜了西王母的神奇——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无比疲惫,它充满了奇幻与悬念,却又让人觉得那般真实,有种感同身受的磨难与历练。

这般复杂多变的故事,其实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便是寻找张家谜题的坚定信念。张起灵背负使命,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涉险,只因为执着于自己家族的信念;吴邪看似是不知不觉莫名其妙被牵扯其中,实则也是由于他内心那种不服输的强大信念;胖子虽玩世不恭。貌似执着于钱财古董,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你会渐渐地发觉,他其实内心也有自己的信念。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爱情男儿挥泪……

从小我就是一个执着的孩子。也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让我觉得无比亲切。在吴邪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于。儿时的我执着于当一名记者。曾经幻想着成为闾丘露薇那样的女于。在战火硝烟的战场上报道出一记又一记“重磅炸弹”,那该是多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事情于是乎,在山东这样一个高考压力巨大的省份,我努力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在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余,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报社的小记者,一干就是八年。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惊叹于自己当时的耐力,每天下了晚自习已经是晚上十点半,却依旧强打精神,鼓足干劲,熬夜赶稿子,写新闻,只因为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让我欲罢不能。那是一种强烈的笃定,让你有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去追随自己的心,去拥抱自己的梦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当今社会有很多青年整天怨天尤人,抨击社会,浮躁得很,只因为缺乏一种信仰。没有自己的梦想,内心缺失一股强大的动力支撑,不知道该执着于什么,于是乎。生活便失去了乐趣。他眼中的世界自然变得浑浊和黯淡。殊不知,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当他把所有的心血倾注于自己的信念,七彩的阳光便会自然而然地照射到你的身上。让世界变得无比绚烂。“如果你前面有阴影,不要怕,那是因为你背后有阳光。”也许执着于信念的那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无论多苦多累,无论外界的阻力有多大,只要自己认定了那件事,认定了那个信念,就要执着地走下去。年轻人,要坚信,你的背后充满阳光,执着于自己的信念,笃定地去追寻梦想吧!

篇5:信念的执着作文800字

俗话说:“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的确,在寒假里,我学羽毛球的坎坷途径就印证了这句老话。

正月初二是立春,阳光普照大地。下午闲暇时,正当大家坐在交椅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时,“欣欣,在明媚的阳光下,正是运动的好时机啊!”妈妈眼睛一亮,“我们不是带了羽毛球吗!你趁现在好好看看学学吧!”

“哦,妈妈万岁!”我心花怒放。

妈妈首先教我拿球拍,我心里暗暗得意:这也太简单了吧。一手接过球拍,吊儿郎当地拿着。“球要拿正,不要太随意!”妈妈温和中掺透着一丝严肃。“打球就打球,咋变拿球了?”不一会儿,我就不耐烦了。她对我说真正打好球,先得夯实基础才行!

“握紧,放松,这边,那边……”哎,第一关拿球关总算通过了。那时的我早已累得筋疲力尽、腰酸背疼了。“俞欣,接下来,你要学的是怎样发球!”

“啊?!”我病怏怏、慢吞吞地走到妈妈面前,一手接过球,狠狠地……可惜,“扑通”落了一个空。第二次,球就是不听我的命令,我要往东,它要往西。而我呢,又犯了刚才的老毛病,没有准确地看稳球,就随意下手了呀!哎,老天爷你怎么与我作对呀!我像一个泄气了的皮球,彻底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不由得垂丧起来,想轻易放弃。“最后一次,就最后一次,如果不行,就算了!”我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我擎起球,对稳球拍,“哎呦!好痛……好痛!”不知是我用力过度还是地面打滑,我摔倒了。我小心翼翼地用手翻开裤脚,哎呀,这一跤,摔得不轻呀!擦了一大块皮,十万火急,我顾不得什么,连忙搬救兵:“救命,妈妈,救命!”妈妈闻声赶来,既心疼又欣慰。心疼的是我伤后的痛楚,欣慰的是这样锻炼了我。我想对妈妈说,伤太重,要放弃。可还没等我开口,她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头:“孩子,跌倒了,没关系。只要你抱有一种执着的信念,成功会属于你!”听着妈妈对我的声声鼓励,现在我像是吹足了气的皮球,富有弹性与韧性。

妈妈扶我到交椅上:“看我和你哥怎么打。”说着,她就拿起球拍,和哥哥打了起来,十分钟过去了,他俩竟没有接不到的球!看着他们娴熟的动作与活跃的身影,我羡慕万分!

“我也来,我也来!我焦急的说。

妈妈担心地问:“你这样行吗?会不会……”

“没事的,我坚信,抱有一种执着的信念,成功会属于我的!”我强忍着剧痛,坚强地站了起来。我擎起球拍,举高羽毛球,做好要打的准备。哦,天哪,我失败了,连球拍都飞出去了,一家人快笑掉了大牙。以平时我的性格,不仅会泄气了,大发雷霆也是少不了的。这次没有哦!因为,我要成功!失败了,可以再来!我急忙一瘸一拐地跑去捡球拍,不肯浪费一点宝贵时间。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不管我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谦虚接受,坦然面对,次次提高!

以后我每天坚持不懈,在干嘛呢?当然是练球了!日复一日,就这样持续地练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有了很大的进步,竟可以接到四五个球!

“啊,自己会打球的感觉真好呀!”我自豪地欢呼道。

篇6:执着、信念——生命的支柱

加德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原来是一名医生,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他认为,在美国死于癌症的病人中,75%的病人是被吓死的。在中国,这个数字有所不同,有人作了统计,中国的癌症病人中,50%的病人是被吓死的,25%的病人是过度治疗致死,25%的病人是癌症致死的。

加德纳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死囚躺在一张床上,并告诉他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手术刀的刀背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一个容器里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结果那个死囚昏了过去。1987年,加德纳把实验结果公布出来时,却遭到了司法当局的起诉,但他用事实告诉世人,信念才是生命的支柱,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生命也就变形了。

我认识一位晚期鼻咽癌的病人,在刚得知自己患癌症时,整个人陷入崩溃状态,三天就瘦了4公斤,无法想象他那三天是怎样渡过的,虽然任何人在厄运来临时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谁愿意在这癌症的阴影下,在这癌症的地狱里渡过余生。另一朋友,同样患了鼻咽癌,经过治疗,现在活了十几年,他带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快乐地走着这段路,他那种对生命的执着、豁达,让人敬佩。

篇7:高中作文:对信念的执着

青岛六中周汝宁2010、5、10

前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第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或信仰)。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一盏明灯,有了它,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同时它又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缺乏理想信念支撑的努力多数都在重重困难面前半途而废。第二,良好的教育背景,严格的专业训练,高水平的师友团队。第三,兴趣、专业和职业大体一致,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中国有句话叫“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说的是兴趣和专业、职业一致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兴趣不在某项专业上,他永远学不好,如果他从事的职业不是他感兴趣的专业,他永远干不好。

26年前,我怀着年轻的激情走进教育,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一步步蹒跚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到2009年,青岛市教育局党委授予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这是对我莫大的激励和鞭策。正是在学校党总支关怀的感召下,我自觉地学习着,勤奋地工作着,努力地思考着,逐步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回顾这几年,我努力使自己的成长历程有这样一条轨迹:执着追求,宽厚知识,实践创新。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知识结构要全面合理,专业技能要精通。

一、明自己,做一个尽心的学者

成为青岛市教育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是组织对我的肯定,但我自己却非常清楚,拔尖人才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要不辱使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做基础,是不行的。因此,我对自己一直有一个角色定位,那就是“你永远是实践的学生”。

学政治,保持立场的坚定。我非常注重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努力做到学习在前,辅导积极,行动迅速。先后撰写了学习笔记、学习心得、各类论文30余篇计约100,000字。

学专业,保持本职的青春。从事中学英语教学是我的本职。参与新课改以来8年各级培训、研讨及大集备活动,每学年总的听课量超过80节,使自己保持与时俱进中的不断创新。

学理论,保持生命的鲜活。学习是无止境的,有效的学习是履行使命的根本保证,也是职业生命充满活力的前提。学习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适当弥补了我的不足,还给我带来了充实感,从应对工作而言,更给我带来了安全感。

二、明责任,做一个尽责的行者

对待工作,我决不敢有丝毫怠慢,处处都向着表率的目标要求自己。在学校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学校拔尖人才后备力量的培训交流,不断切磋,共同进步,促进自己与每一位教师的主动发展。

做集备组长,务求以身作则。做班主任,务求严格精密。管理严格而充满人性。做英语教师,务求全心投入。以“精心教学设计”为题在市级研讨中做讲座,参与市级调考等的试题命制工作。被推荐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之后,多次赴济南参加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亲自主持并主讲的报告会、座谈会,开通网上名师工作室,组成了名师工作群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在课例打磨、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专题进行潜心研究。

三、明使命,做一个尽力的耕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当然也是一个教师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创新的理解,我努力做一个耕者,不断地把陈旧的泥土翻开来,在上面洒上希望的新种子,通过细作获取新的收成。在模仿中创造,“贯彻”-“模仿”-“创造”,而后发展。通过二十余年的探索,我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提出了“情感陶冶”的课题,专题研讨以饱满的热情去引发学生的情感、以角色的转换去调节学生的情感,以科学的评价去激励学生的情感,形成了《以情感陶冶为特征,构建教师教育风格》的研究报告。

四、明不足,做一个尽善的强者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道自己不足并积极改进的人不失为一个强者。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在市教育局徐剑波局长主持召开的2010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会议上,我制定了这样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1.阅读专业书籍10本以上;

2.撰写教学反思5万字以上;

3.研讨、打磨各级研讨课、公开课、开放课10节以上;

4.以工作室的名义提供1节以上的视频课程。

要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对自己肩负的各项工作始终用“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态度来做,决不辜负上级党组织信任和同事们的支持。

后记:大学时的我为学分通读过的东西,因教学实践而鲜活;撰写论文时对教学理论的牵强附会,因专家的解读而鲜活;曾经获得的荣誉归零……

我想象自己是歌坛唱红的彭丽媛,开始读研;我想象自己是乒坛独秀的邓亚萍在学习中寻求自己新的生长点…… 这就是我被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内心独白。

我没有彭丽媛的灿烂,我没有邓亚萍的辉煌,可我在百无闲暇中,拥有这凿壁之光,却无悬梁之苦。能够成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我幸运,因为我知道:教育教学一线的充实与“拔尖人才”的高端培训、学习,已成为我进步的新平台……

我平凡,但不能平庸。

我希望自己的教师生涯就像一艘前行的船,一挂奋然前行的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辉煌的梦想,一首抒情的歌。我要唱自己的歌,做自己的人生主角,坚守自己的信念,幸福而执着的前行。

篇8:高中作文:对信念的执着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文学舞台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尽管在当时, 他的代表作《白鲸》并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 也没有为他带来很高的声誉, 然而时至今日, 《白鲸》已被称为“美国的《哈姆莱特》”, 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展示给我们白鲸、捕鲸船和全体船员的悲剧命运及成因, 那就是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的疯狂报复。

性格决定命运。在《白鲸》中, 主人公亚哈具有十分复杂的性格特征, 正是这些性格特征使他与悲剧命运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本文着重探讨船长亚哈由于致命的性格缺陷, 不理智甚至疯狂地坚持毁灭大白鲸而导致的悲剧命运。由此, 他不仅毁灭了白鲸和他自己, 而且毁灭了船上的其他人。

二、极端的个人主义者

1.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冷血的复仇者。

通读整篇小说, 很明显, 捕鲸船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主要人物亚哈实施他唯一的目标——捕捉邪恶的莫比·迪克引起的。因为这条大白鲸曾经在一次追捕中咬下了他的一条腿。作为一名船长, 本来应该注重全体船员的利益, 既定的经济目标应当是赚取越来越多的金钱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其它开支。但是亚哈的目标却仅仅是报复这条白鲸, 并且杀死它。为了实现他的梦想, 他秘密地雇用异教徒, 用自己的小船作装备, 计算航海图, 研究各种各样的航线, 而不为其他人考虑。

作为个体, 他或许试图成为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很少与其他人谈话, 只是待在他自己的小客舱里。大多数时间里, 亚哈都是自言自语, 只是出于工作需要与别人谈谈他的首要困扰。如在甲板上, 他以自己疯狂的热情激励全体船员。虽然亚哈要失语来实现其目的, 但他对船员的权力最终取决于他熟练操纵的、程式化的、戏剧性的行动而不是口头语言。相应的, 亚哈作为一个不能胜任对话的人出现, 因为谈话作为一种社交媒介, 即使不需要双方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也要求两者至少拥有共同的语言, 而亚哈两者都不具备。甚至当他看起来在谈话时, 也与他的对话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会很自然地问:“他在说什么?他在和谁谈话?” (Melville, 1967) 只有与费达拉在一起的时候, 他似乎才能享受真正对话交流的乐趣, 但是最终, 白鲸还是会成为他们谈话的核心部分, 他们联合在一起, 仿佛是被一个看不见的暴君所驱动。亚哈的个人主义可以由他与全体船员的关系暴露出来, 那就是雇主和雇工的关系。他除了发出命令, 几乎从来不与他们说任何话。在大多数时间里, 他都对他们表现的很冷漠, 甚至像一个陌生人。

当“拉吉号”船长试图恳求亚哈帮助自己寻找失散的儿子时, 亚哈那冷血的本性彻底暴露了出来。“‘那只小艇里有我的儿子, 我自己的儿子。看在上帝的份上——我请求你, 恳求你。’说到这里, 陌生船的船长对亚哈大声叫喊起来了, 亚哈则直到此时只是冷冰冰地听他说下去……‘别动’, 亚哈叫道, ‘一根绳索都不许碰。’” (Melville, 1967) 亚哈冷酷地拒绝了他的恳求, 把焦点集中在追捕白鲸上。被复仇的欲望所驱使, 他失去了关爱、仁慈、理智, 甚至失去了人性, 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他冷漠地看着一条年轻的生命在他眼前被毁灭。他所关心的就是去追捕、猎获并杀死这条白鲸, 这使他变得冷漠、无情, 甚至冷血。当遇见了其它船只, 他只问他们关于白鲸的事情。在航行中, 他希望他能尽快遇见白鲸。他的冷漠、无情和复仇欲望使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使他渐渐地走上了悲剧的命运。

亚哈有自己的家庭, 但是为了报复白鲸, 他很少注意他的家人, 更谈不上照顾他们了。他从来没为家庭的未来生活作过打算, 可能他想过, 但是他没有付诸行动。他被复仇的欲望所驱使, 变成了一个恶魔般的人, 他彻底失去了理智和人性。他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冷血的性格支配和控制着他, 使他不由自主。从一定程度上说, 他与周围的环境失去了和谐的关系, 这使他以自我为中心和冷血的性格变本加厉, 只记得白鲸给他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现在的亚哈已经变得极端自我和孤独, 他的生活只有一个梦想和目的, 那就是追捕一条不真实的、恶魔般的白鲸——莫比·迪克。

2. 一个傲慢、专横和自负的人。

航行过40多天之后, 亚哈获得了许多航海经验。带着他作为船长所独有的威权, 他成为了“裴廓德号”上的国王。“裴廓德号”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王国或社会的缩影, 亚哈是其中的统治者。对于他来说, 唯一的法律就是他自己的意志, 并且世界仅仅因为他自己的利益而存在;他的船员就是一群完全按照他的指令行事的傻瓜, 是他实现自己最后目标的工具。他就是这样一个傲慢、暴虐和自负的人。

有时候, 亚哈的傲慢淹没了他的理智。例如, 他告诉“裴廓德号”搭救的黑人小男孩皮普说, 他宁愿谋杀皮普而不被皮普劝他放弃报复白鲸的请求所动摇。有时候, 亚哈会残酷地触及大副斯达巴克的痛处, 甚至一度威胁要杀害他。他完全不能理解这个经历过长期苦难的铁匠的耐心, 问道:“你怎么能这样忍受而不会疯掉呢?” (Melville, 1967) 亚哈的傲慢还表现在对智力不如他的人的刻薄对待上。他看不起愚蠢的木匠, 在小说之初, 他就对二副斯塔布怒吼:“下去, 狗, 还有狗窝。” (Melville, 1967) 他骄傲的核心在于这样一个事实, 他不仅满足于要比其他人看到的多, 而且希望尽他自己的力量毁灭白鲸, 来证明他比超自然的力量或上帝更强大。

他的专横在第34章《船长室的餐桌》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就是权威和等级的象征, 任何人都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他。斯达巴克、斯塔布和弗拉斯克应当按顺序进出餐室并接受亚哈的食物。在用餐时间, 各种不成文的规定都应当被遵从。在接到亚哈的命令之前, 他们不允许按顺序离开房间。在餐桌之上, 笼罩着一股专横和拘谨的气氛。同时, 在“裴廓德号”上, 有限的空间按照船员的不同等级被划分成若干区域, 船尾甲板是船长的禁止区, 船首甲板是船员自由活动的地方。在亚哈看来, 所有的船员都是他的奴隶和工具, 他可以决定和支配他们的命运。为了很少的薪水, 他们努力地工作, 甚至为亚哈牺牲了自己。对于“裴廓德号”的船员来说, “裴廓德号”或许就相当于诺亚方舟;而对于亚哈来说, 它却仅仅是他实现自己复仇欲望的有用工具, 甚至为此不惜牺牲其他有人的生命。相对于船员来说, 他是一个冷漠严酷的暴君;而相对于他自己, 他成为了一个他自己都憎恶的邪恶之神。

贯穿整个故事, 自负都伴随着亚哈。当亚哈告诉船员们他要伺机报复白鲸时, 斯达巴克这样告诫道:“去跟一条哑物赌气, 亚哈船长, 这似乎是亵渎神明了。”面对这样的忠告, 亚哈竟然发疯般地回答:“别对我说什么亵渎神明, 朋友, 如果太阳侮辱我, 我也要戳穿它。” (Melville, 1967) 在他看来, 可视的世界就是硬纸板做的面具。他这样争论道:“你再听着——你这小不点儿的拆账者。朋友, 一切眼所能见到的东西, 都不过是硬纸板做的面具。但是, 在每一件事中——在人的行动中, 在无可置疑的事实中——却有若干未被发现然而却是有根有据的事物, 在无根无据的面具底下表现出它的面型来的。如果人类会戳穿, 戳穿那面具就好了!囚犯除了打穿墙壁怎么跑到外面来呢?对我来说, 那条白鲸就是那堵墙, 那堵紧逼着我的枪墙……它使我做苦役;它尽给我增加分量;我在它身上看到一股凶暴的力量, 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恶念支持着那种力量。那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是我所憎恨的主要的东西;不管白鲸是走狗, 还是主犯, 我都要向它泄恨雪仇。” (Melville, 1967) 一个自负的人注定要被他自己所筑的墙挡住, 因此他不可能在自由王国里徘徊信步。他甚至与魔鬼达成协议来戳穿这堵墙, “这个老人在被白鲸重创之后, 魔鬼试图使他苏醒, 并使他用自己的银手表、灵魂或其它什么类似的东西作为交换, 来让地狱使莫比·迪克投降” (Melville, 1967) 。“当亚哈在甲板上散步时, 他凝望着那枚西班牙金币, 从它上面看到了恶魔般的、自我陶醉的能量” (Brodhead, 2007) , 他沉思道:“在这些峰峦、高塔和一切富丽崇高的东西中间, 好像有种永远自恃极高的气息;你瞧——这三个峰巅就像魔王一样高傲。那座稳如磐石的高塔, 就是亚哈;那座火山, 就是亚哈;那只勇敢无畏的、胜利凯旋的公鸡也是亚哈, 一切都是亚哈” (Melville, 1967) 。他认为他像上帝一样强大, 可以招惹上帝, 甚至向上帝宣战。如果说自信是英雄主义的灵魂, 那么自负就是个人主义的摇篮。

亚哈的傲慢、专横和自负是使他实现自己最终目标的条件, 同时也是使他踏上不归路的单程票, 他的决心不可能动摇了。

三、一个失去理智的人——自然法则的破坏者

1. 缺乏理智的自我约束。

在追捕白鲸的过程中失去一条腿后, 亚哈在头脑中“越来越明晰地把白鲸设想成一只拥有加尔文的上帝之特征的怪物, 因为它们奉行自由原则, 随时出现, 令人憎恶” (Brodhead, 2007) 。带着盛怒、仇视与焦虑, 亚哈甚至把整个宇宙视为邪恶之地。在一定程度上, 亚哈已经失去了判断的能力, 他变得不理智甚至疯狂。

在亚哈的复仇过程中, 他总是试图去找寻白鲸的踪迹。驱使他追逐自己目标的不是理智、智慧和逻辑分析, 而是他自身不理智的力量, 如焦虑、直觉和潜意识。亚哈自言自语:“他们认为我疯了——斯达巴克就这样认为;但是我着魔了, 我被疯狂激怒了!” (Melville, 1967) 亚哈的疯狂最初表现在他打算为了自己被咬去的一条腿向白鲸报复的坚定决心上。他已经发誓誓死捕杀大白鲸, 绝不会放弃找到它的任何机会。当“裴廓德号”驶越太平洋时, 他总是问他所遇到的每一只船:“你见到过白鲸吗?” (Melville, 1967)

当亚哈自言自语说航标不能告诉他白鲸在哪里时, 凝视着这个有许多神秘零件的象限仪, 他疯狂地把象限仪扔在甲板上, 用脚跺它并诅咒道:“傻瓜的玩物!是一些傲慢的海军大将、舰长和船长的小娃娃玩具!人们把你夸大了, 把你的巧计和力量给夸大了;可是, 你究竟有啥本事呢?只不过告诉你自己和手里拿你的人是在这个大星球上的哪一个可怜的地点而已。不!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该死的东西, 你这该死的、百无一用的玩物;一切叫人们的眼睛仰望上天的东西都是该死的……该死的, 你这象限仪……所以我要狠狠地踩你, 你这个最无法高望的下贱东西;因此, 我要踩碎你, 踩坏你!” (Melville, 1967)

当斯达巴克请求亚哈检查一下泄露的油桶时, 亚哈用枪指着他, 威胁他离开, 否则他就开枪。他不想为追捕白鲸之外的任何事情浪费一秒钟。接着当斯达巴克一遍又一遍地试图劝说他放弃捕杀白鲸的魔鬼计划时, 他根本不予理睬。当油桶里装满鲸油时, 斯达巴克建议亚哈考虑投资人的利益和全体船员的生活并返航, 却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在追击白鲸的第二天, 斯达巴克对他喊道:“老人家呀, 你是永远、永远也捉不到它的……难道我们一定要把这只凶残的鱼追击得我们一个人都不留吗?难道我们就得让它拖到海底里去吗?难道我们就得让它拖到地狱里去吗?啊, 啊, 再追击它, 可就是不信神明、冒犯神明啦!” (Melville, 1967) 毫无疑问, 亚哈又是充耳不闻。仇恨把他的理智驱赶了出去, 他已经失去了人性。

亚哈的观点是“如果太阳侮辱我, 我也要戳穿它” (Melville, 1967) 。根据他对世界的逻辑理解, 人类与自然将永无休止地斗争下去。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试想一下, 如果他一次又一次地冒犯和报复自然, 那将会是什么后果?毋庸置疑, 他绝对没有好结果, 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亚哈的理解和认知被限制和束缚住了, 因而他不能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得出完整、详尽和客观的结论。

在他追捕白鲸的过程中, 亚哈沦为了另一种疯狂——一种可怕的偏执狂的牺牲品。亚哈怀揣着对白鲸的野蛮报复心, 在他疯狂的病态心理中不仅标识着他所有身体上的痛苦, 而且包含智力和精神上的苦恼。游在他前面的白鲸作为偏执狂的化身, 使生活和思想中所有对鬼怪的微妙崇拜和邪恶, 相对于亚哈来说, 都明显被人格化和易于攻击了。异于它的疯狂, 亚哈的偏执狂主要包含在他的心理想象中。对亚哈来说, 他的偏执狂仅仅是身体和心灵方面的结合体, 或仅仅是热忱的结果。麦尔维尔生动、有力地塑造了他的主人公亚哈, 亚哈放弃了理性和上帝, 他生活的意义就是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白鲸, 为此, 他丧失了道德、理智, 甚至破坏了自然法则。当他对海洋、大风, 甚至自然或宇宙呼号时, 多么像极了偏执的李尔王。

亚哈的偏执狂是由于他被白鲸咬断了一条腿引起的, 因此, 不管偏执狂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他都只注意到了自己的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亚哈在白鲸的身上看到了邪恶。不管是为了报复白鲸, 还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 亚哈都一定会把仇恨发泄到白鲸身上。

用一句话来说, 追捕白鲸已经成为了亚哈存在的唯一目的;缺乏理性的约束把亚哈驱赶到了一个不理智的危险境地。

2. 永恒自然法则的破坏者。

古希腊有两种自然观:一种认为自然是世外桃源的, 另一种则认为自然是掠夺式的。前者的核心是生命, 宣称人类应当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相反, 后者则认为人类应该是世界的中心, 人类应该控制自然, 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很明显, 亚哈采取的是后者。他只想用自己的狂热征服自然, 来证明自己同上帝一样强大。

贯穿《白鲸》整个故事, 主题就是亚哈通过追捕白鲸来实现对海洋的报复。在“裴廓德号”起航之前, 亚哈已经为此次航行、为“裴廓德号”、为他自己做好了充分准备。他自己的小船、秘密的异教徒和所有必备工具都事先安排好了。深入细想, 白鲸就是自然的象征, 亚哈代表人类。然而, 亚哈主动向自然宣战, 这就打破了自然法则, 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法则。他宣称自己是火之子, 是上帝, 是行动准则。他想要报复白鲸, 试图征服自然并使它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 殊不知, 这样却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无穷尽的争斗只能换来无穷尽的灾难。其实, 在许多自然现象出现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征兆:在海上时, 指南针被雷击毁;测量记录被大海所吞没;在“裴廓德号”旁边游泳的母海豹和小海豹像人一样呜咽和低语。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亚哈发出的警告, 但是亚哈却嘲弄地忽视了这些。带着他的傲慢、无知和急切, 他向自然发起了挑战。人其实是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属于自然的, 亚哈却想要打破规律、控制自然, 使他自己的准则成为永恒的法则。这是永远也行不通的, 不过也暗示了他最后命运的悲剧因素。

除了自然法则, 亚哈还违背了另外一条隐含的规则。人类是自然演变的产物, 不可能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亚哈忽视了这一规则, 却相信他自己的准则。他看不到自己力量的局限, 也不能对周围的事物有客观且整体的认知。在他踩碎象限仪后, 响雷转动了指南针, 大海扯断了记程绳, 但他仍然自负地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其他任何力量都强大。莫比·迪克相对于捕鲸人来说是个魔鬼, 但是它只攻击那些先袭击它的生物。例如, “耶罗波安号”的大副梅赛不顾船长和船员们的告诫, 执意要去猎获莫比·迪克, 当他举起投枪想要袭击第二次的时候, 白鲸甩尾把他扫向空中, 最后跌落在海里。“那只小艇虽然毫无损伤, 桨手们也毫发无损, 可是, 那个大副却就此永远沉在海里了” (Melville, 1967) 。“裴廓德号”和白鲸之间的搏斗也验证了这条原则:只有当它先遭到袭击时它才会反击。但是在亚哈看来, 白鲸却完全是个魔鬼, 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亚哈从来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撒母耳·恩德比号”船长的一条胳膊也被白鲸咬去了, 他并没有想要捕杀白鲸, 而是劝亚哈返航;“拉吉号”船长恳求“裴廓德号”放弃航行去帮忙寻找自己失散的儿子, 他们俩最后都生还了。他们都知道不招惹大自然才能生存, 但亚哈却对白鲸根本没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 这个缺陷也与他最后的命运不无关系。

19世纪是西方文明繁荣的时期之一, 人可以征服自然的观点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心灵。亚哈就是这样, 他不能很好地认识大自然和他自己, 以局限的眼光来看待整体, 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不可能打破自然法则, 成为上帝, 成为行动准则。因此,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灾难——“裴廓德号”沉没了。

四、结论

麦尔维尔从《圣经》中引用了亚哈王的原型, 把《白鲸》中的亚哈船长塑造得丰满、生动。亚哈企图征服自然, 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为他本身性格中的悲剧因素把他带入了地狱。他的个人主义是他实现目标的条件;然而他的傲慢和自负却使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不理智更驱使他变得疯狂和偏执, 所有这些都加速了亚哈的毁灭。

性格决定命运, 在一定程度上, 这是一个真理。亚哈的悲剧命运警示我们:人们应试着提高自己的眼界才可能成功;人类应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自然、自然规律和人们自己, 这样自然与人类才可能平等、和谐相处, 永远互利共存。

摘要: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亚哈船长是个性特征极其复杂的人物, 其性格特征与其个人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亚哈的极端个人主义、骄傲专横、自负及缺乏理性自律等性格特征进行探究分析, 来解读他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白鲸》,亚哈,性格,命运,失败

参考文献

[1]Herman Melville.Moby-Dick[M].New York:Ban-tam Books, 1967.

[2]RichardH.Brodhead.NewEssayson Moby-Dick[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美]赫尔曼·麦尔维尔著.曹庸译.莫比·迪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4]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5]刘玉.美国生态文学的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1) :154-159.

篇9:执着的娇柔造作高中作文

天空浮云寂寞的流淌,如同那些逝去的日子,静默无声。这世间的种种来了又去,聚了又散,有如朝夕,轻似浮萍的我们相遇了,漂泊过,由分开了,然后彼此都不动声色地继续走下去,一如相遇前。

无论是苦是甜,是不舍不心酸,是无奈,也许这就叫做生活吧!真的,假的,美好的,丑恶的,走过的,错过的,林林总总,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最终所有的过往都在记忆的土丘上如花朵的盛开。

或者多美的花也有凋谢的一天,当那一天如期而至,除了叹息和无奈又能怎么样。既然结束了也只能微笑吧!哪一次痛楚,哪一块伤疤不是一个纪念呢。或许,在某个缥缈的夜里,我们会在不同的窗口望着那轮绞结的月亮,想起共同走过的路。路边那些带着刺,那些荆棘,身边那美丽的花,那流淌的水,那青青的草,那熟悉的路,是否依旧?

命运之轮还在转动,永不停歇。何处是下一个开始,哪里是又一处结束?又是一年花开时,春日的`山巅,依旧是往日的模样吧,薄雾氤氲。记忆里却是花瓣飘零,时间逝去了,故事逝去了,在我看来花朵也终于逝去了。

望着漆黑的夜空,我像一个无助的孩子,静静地流泪,在夜里我是一个孩子,原谅我的懦弱。当我知道自己再也输不起的时候,我已经彻底的输了,可是我不会说。只能这样找个没人的角落,在夜的保护下哭,痛快的哭。说是凄凉也好,撕心裂肺也罢,这是生活,是经历的岁月。它实实在在地发生,它是真实的。

也许,这个世间,好多东西我们不可能一直拥有!像春天的花朵,如果不会凋零,它就没有价值;像夏天的虫鸣,如果不会停止,它就没有价值;像秋天的红叶,如果不会凋落,它就没有价值;像冬天的雪花,如果不会融化,它就没有价值。如果爱情都永远不变,就没有人会去珍惜;如果人都不会死,那么生存也没有什么意义。

你我都是宇宙间的一把尘土,在某个偶然,变成了生命,我们有情、有意、有知觉,看起来是有的,而当我们渐渐老去,归于尘土,我们又是无的。我们的人生,一直在时间的河上飘流不泊,想想,因缘无常,何必何必呢?

常被世人认为造作,人云亦云何哉?娇柔造作何罪?我做自己的事,写自己的字,简简单单地喜欢,何必在乎别人的评论。于是,依旧执着着,娇揉造作着,写下这无知,无聊,无悔,无梦,无视——无所谓的文字。

篇10:执着的绽放高中暑假作文

——题记

我崇敬依米花的顽强,爱慕玫瑰花的热情,钦叹芙蓉花的高洁,却执恋向日葵的执着。执着地向着太阳的方向成长,它压抑了整个冬季的成长,积攒了整个春季的雨水,只为了在夏季时面对着太阳努力的绽放。

而我就如那向日葵,只为了那个夏季,那个热情如火的六月,静坐在那属于自己掌控的天地,在那片白色的土地上将自己十几年的追求播种、灌溉,看着它成长、绽放在太阳的光辉之下,仰望着金色的太阳,努力向上,绽放出最美丽的笑脸。

我一直以向日葵的姿态活着,始终面对着太阳。

第一次见着梵高的《向日葵》的时候,身体内有某一个地方如破损的`铁锁被锈迹斑斑的铜钥匙转动般被轻轻地拨动。那一刻,我便被这幅画深深的吸引。每一寸灵魂都弥散着画中的花的芬芳。这些花看似颓残,实则是最骄傲的姿态的绽放。每一片花瓣都向着太阳,汲取着太阳眷顾它们而遗漏的每一点阳光,每一朵花都有一个使命,以顽强高傲的姿态绽放,向着太阳努力的绽放。

从此,这种使命感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我便对向日葵有了一种执恋,以向日葵的姿态成长、绽放。

有人说,上帝为了考验你的一片赤子之心,坚持把你的成功捆绑于汗水与执着的追求之上,让你在荆棘路上纠结缠绕,用退缩的诱惑煎熬这你的内心。

我亦不可避免,成长的路上有了血泪的艰辛,上天见我成长的太顺利,就给了我暴风雨这一调味剂,冷眼看着我的残枝败叶,嘴角扬起一抹冷笑。十几载的春华秋实,我是顶着酷暑和严寒顽强挺过的。也曾有想过放弃,但是严冬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远了,当春天来了,夏天也会踩着春天的裙摆翩跹而至。而夏天,就是我绽放的季节。所以,我一直在坚持着......

我不曾屈服,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面对着太阳,如向日葵般骄傲的绽放。

篇11:以执着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那节语文课下了之后,我准备去打水。经过她的课桌时,就有一只纤细的小手非常有力地抓住了我的手腕,让人无法挣脱。

“嘿,为什么说圆内接四边形的两对内角互补?”

我转过身来,认真地盯着她的眼睛说:“这是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变不了的。”

她的眼睛里满是对知识探索的渴求,看得出她对数学的热情。在她那双闪着智慧的光芒的眼睛里,掺杂着对问题还没解决而产生的疑惑。

“可是,这是怎么证明出来的呢?”可能她看出了我是在应付,但是我就算是应付她的,也不是完全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因为我说的是真真实实的几何中的一个结论。

“我怎么知道?我只知道这是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我有点不耐烦了,可是她还在死死地抓住我的手腕说:“那天的数学课,那个问题,不是你回答的吗?”

是的,那天数学课快要下课的时候,叶老师总结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然后问道:“那么,一个圆内接四边形,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大家都思考了好一会儿,而在我的大脑中“对角互补”四个字一闪而过,我飞快地举起手回答道:“圆内接四边形内角互补。”“加一分!”叶老师庄重地向纪律委员宣布,也全班宣布。所有的同学都为我这个“学渣”鼓掌,而当时的她,可能在用钦佩惊讶的目光看着我。

在数学证明题中,正是因为被要求证明出来的东西本身就蕴含着某些性质,才能成为证明出某个结论的条件,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连这些性质都有人要刨根问底它为什么会产生?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半个学期啦!说,为什么?”此时她不再注意自己的礼仪,一旁的李同学无奈地笑着,看着一个学霸拿着一个困扰了自己半个学期的问题去问一个年级成绩倒数的学渣。而学霸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也充满了对未知数的疑惑,面对学渣的冷漠地应付,眼睛里的执着没有被削弱,反而变得更加执着。

然而我正要挣脱她的纠缠去打水时,上课铃响了。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对她的行为感到无奈,但是我不得不向她投去钦佩的目光。她是如此地执着。

在那个课间,她让我明白了“不耻下问”的真谛。

篇12:高中作文:对信念的执着

镜头回放一

“老师,我试过了,是6而不是7”

我班的数学课代表H同学在当天的某一个课间像风一样飘到我的跟前:“老师,我试过了,出现最多的是6而不是7。”

“哦,真的啊?!你真是不错,是应该去试试。你试了几次啊?”我边洗着手,一边问道。

“50次。”H同学很快答道。

“噢,50次?!次数还真不少呢。我们在任何一次测试的时候,概率的问题都存在两种情况,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相对比较少的)一定的次数中,就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比如说,你刚才所测的50次,虽然看上去很多次,但对于概率问题来说还是很小的一个数。所以说,就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就出现了6最多的情况。”

“噢,偶然性……偶……然……性,是不是50次太少了呀?如果次数多了就肯定会是7?”他好像有点明白什么了。

“……一定,可以这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向他解释其中的原由。

“喔,再见……”他笑着看着我,好像藏着什么秘密没告诉我的模样,说着一溜烟不见了人影儿。

镜头回放二

“老师,我回家又去试了,试了个200次,结果一次是7,第二次是8,第三次还是8。我采用三局两胜制,结果是8胜!”

3月6日的中午时间,H同学显得非常兴奋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还是带着他天真可爱的笑依偎在我的身旁,并急切地对我说:“老师,我回家又去试了,试了3个200次,结果一次是7,第二次是8,第三次还是8,我采用了三局两胜制,结果是8胜!”随即递给我一张记录单。

“哇,你真是好样的,对学习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我认真地接过他的记录单并仔细看了起来。在记录单上他非常有条理地记录了比较详细的测试过程,还尤其显眼地标出了结果。我一边看,一边在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欣赏H同学的学习成果;二是在想我如何继续与他交流,直至他比较清楚“概率”这样一个既非常常见又如此具有科学哲理的事物呢?没有结果的我显得有些惘然……

“看来,8在捣鬼,呵呵,我们H同学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验证,还是没有得到预想的结论(他也呵呵地笑了)。概率的问题对次数的要求非常高,你已经做了我们同学、老师以及常人都没有耐心和毅力去做的事,这一点上你已经非常优秀了,已经成功了!老师想和你一起去查找有关概率问题的资料,去再一次认识和研究它,好吗?”我有点内疚地看着他。

“好的,看来还是次数不够吧?!我们可以上网去找,对吧,老师。”他还是显得很有激情。

“对,你很聪明,我也去找找有关的书籍吧。”

“谢谢老师,再见。”说着一蹦一跳“舞”出了我的办公室。

我抬眼望着窗外,看见小鸟飞过,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反思

一、抽象,是孩子不易理解的根源

“概率”知识,很重要,但很抽象,孩子难以理解。“概率”,主要研究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预测。H同学是班级中数学比较优秀的孩子之一,他尚且存在这么大的疑惑,更何况班上的其他孩子?孩子们对“概率”这一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是非常模糊的,也没有真正被孩子所接受。我们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思维主体,在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时总是存在客观上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障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孩子在进行数学观察、数学整理和数学推理的过程中,现有的抽象思维难以保证他顺利地、实质性地理解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这就为我们组织教学的老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去学习“概率”知识。

二、实践,是孩子愉快的学习体验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他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质量。H同学在没有任何外部影响的情况下,自己去进行测试与尝试验证,这不仅说明H同学不那么相信课堂里我们进行的通过逻辑推理所得到的结论,而且也说明他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是个体一种本能的需要。就因为他在渴求中得不到一定的满足,有需要,就会自己决定去进行实践,而且不管如何的烦琐与艰难。恰恰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他们还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数学,正在积极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数学,已经在第一时间并且是积极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也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能够让学生“数学”地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在进行他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数学来解决他身边所发生的事,以及所出现的问题。从H同学确定以200次为基本临界开始,分成3组,两点数之和的有序排列、“正”字的统计方法,以及对应的数据、到两点之和、“正”字个数、对应数据、以“(”符号显示结果的排列,直至最终的结论表示,“结果8最多”等,无一不显示了孩子优秀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良好的数学素养展示得淋漓尽致!数学,正在以难以想象的质量积极有效地影响着孩子健康、向上的发展。

四、“充电”,永远是教育者的“现在进行时”

上一篇:今夜大雨瓢泼随笔下一篇:2010年妇幼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