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2024-07-28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共10篇)

篇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从人文意识、实践意识和课程意识出发,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来思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有生命意识的教学。

一、吃透教材。增强教学设计目的性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要明确教学目标。卢布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依据。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里阐述得非常明确。但这个目标是整体目标,需要教师根据需要分解成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知识目标,而对于能力目标,如一些活动方面的要求则不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很难落到实处,致使课的内容空洞无物,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2、把握具体章节包含的知识点及逻辑结构。

(1)本框教材在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前后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理解本框的精神实质,弄清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原理;

(3)弄清本框的阐述方法和组织呈现方式。

二、了解学生。增强教学设计针对性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他们来进行,并通过他们来实施的,所以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方式。

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差异较大,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学生,又由于城乡的差异,使他们在认知范围和层次也不一样。

另一方面中学生是一个有独特生理心理特点的.群体,只有不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生活,受学生喜爱,这样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增长科学知识,开阔视野,形成观念,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有所获。

三、大胆创新,增强教学设计新颖性

从教学内容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课本形成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中会有些材料、案例、链接内容陈旧、或者不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为此,我们就要大胆调整或调换,补充新的适合的内容,也可以对教材知识重新编排,使教学活动更具有活力和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具有说服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形式来看:如今的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轨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从教学手段来看:根据教学内容更多地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如运用多媒体。不但能使课堂教学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而且能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学生增强记忆力。减轻学习疲劳。上习题课时。选择实物投影仪展示,既省时间又省力。还能加大课堂知识容量。

四、锤炼语言,增强教学设计生动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尺度。现代化教学手段不管多复杂、先进。都无法代替语言。也离不开语言的阐述和补充。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设计中,教师活动应相对减少,讲话时间也应相对缩短。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设计要体现在关键地方,如课的导人、学生遇到难题时的提示、学生讨论进入误区时老师的启发、授课结束时的总结升华等等。教师语言设计时,一要注意评价学生时多用鼓励性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你说他(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因此鼓励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充满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发挥无限的潜能。二是提出问题时语言要具体、贴切。把要说明的问题十分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气肯定,不要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让学生感到不可理解。总之,教师语言要反复推敲,做到严谨精练。

五、创设情境,增强教学设计现实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让学生主体“动”起来,“活”起来,并且“动”得充分,“活”得快乐。这是教师的必修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应是教师的一贯追求。

1、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一个背景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选择的材料要生活化。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学生才有话说,才能产生研究学习的欲望。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主动性。其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以此作背景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第三,尽量采用真实录像、录音再现。运用原始的录音、录像材料,可以给学生真实感,体会那种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便于学生进入状态。

2、创设情境,要给学生互动、讨论的空间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互动、讨论时间,让他们在讨论中提高认识,理解内容,形成观点。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只有注意以上几个方面,才能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课,使我们的教学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篇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摘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关键是如何制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选择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本文将结合目前初中生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思品课的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体验;有效性

在我国的教育大纲里,德育居首,就是说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其道德情感,引导他们的行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认知能力较差,也就是说他们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容易被不良的行为所影响。因此,我们应抓住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无非就是老师完全照搬课本上的内容,逐个分析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单纯地追求完成教学进度,也不管教学效果如何。这种教学方法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任何帮助。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也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下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问题。

1贴近生活,体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结合生活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所以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需要与更多现实生活的实例相结合,以便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的同时,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关注生活,尽力发掘一些与课堂有关的生活乐趣,以便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例如,在讲“大力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前,可进行一次参观调查活动,向学生讲明调查参观的对象、目的要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活动室,分组去调查居民的看法,了解社会是否有“赌博、迷信、浪费”的现象,最后要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在社会参与中使学生逐渐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和观察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多种方式并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智的成熟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因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更需要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抛开传统的授课模式,用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在课堂知识中学会主动的、独立的思考问题,而不是将课本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长此以往,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自我教育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成长。

若想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给其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但同时要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人一起去旅游,途中遇到车祸,导致男方当场死亡,身受重伤的女方经医院尽力抢救后也宣布不治。而由于事发突然,夫妻两人均未立有遗嘱。巧合的是男女双方的父母及祖父母等长辈直系亲属均已不在人世,夫妻俩也没有子女。男方只有胞弟一人,女方只有胞妹一人。两人因为遗产继承的问题发生了纠纷,起诉到法院。借此案例,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此案的主审法官,你将作出怎样的判决,并阐述你的判决依据。最后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把夫妻俩的遗产平均分配为两份,由两人分别继承。当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老师再告诉学生:这种判决是不恰当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都很想知道判决原因,然后老师再借此案例引导学生从课本上学习继承权、继承范围、继承顺序这些知识点。不断地通过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难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导学生用全面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难题”,这就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在书本中学会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长此以往,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有新意的授课方式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初中生的印象中,仅仅是一门乏味无趣的理论课程,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如出一辙,无非是照搬课本的理论和概念,让学生记下重点,死记硬背。这样就导致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抵触和厌倦等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尽快脱离传统“啃书本”的教学方式,要时常结合课本知识点制造出一些“意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40分钟内,开始的20分钟为高效期,一节课导入的成功则意味着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在课前巧妙预设“意外”,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将表达的需要巧妙地融进情境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让学生畅所欲言。例如在引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课时,教师预设了9张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的笑脸,并且配以宝宝的笑声,学生也一下子被图片、声音逗笑了。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如此开怀大笑?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满足有物质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而社会是人构成的,所以国家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此来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2.3化难为易的教学设计

课本中难免会出现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有效的课堂教学则需要把这些难点通过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政治名词,中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笔者把课程的关键放在“把握方向”上。于是笔者找来一个有关帆船的短片,把帆船航行的过程比作国家的发展历程,要到达目的地就必须乘风破浪,而把握好方向是这个过程的关键。看到短片中的水手们努力地掌控船的方向,学生就理解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牢牢把握好方向。

2.4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传统的教学体制无非是老师上课划重点,学生复习背重点,考试时一字不差地答重点。完全没有其他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记忆,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方面是模糊的。目前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初中课堂,也意味着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即将被取代。多媒体技术不局限于课本,它可以把图像、音效、动画等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同身受,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文字内容,自己去融会贯通,轻松地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真正的知识。

总之,思想品德的有效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在反复尝试中,逐渐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为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一、观察生活,积累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在初中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些观察类的作业,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如何从有用信息中分析出需要的内容”。

在学习“感受社会变化”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收集各种资料,让学生从经济生活、思想品德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观察现代人的生活。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观察进行适当指导,如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向父母询问他们是如何打发业余时间的,然后将他们提供的内容和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人们生活水平是如何变化的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那些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方面,如衣食住行。想想十年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自己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如从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这一现象就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他们的朋友圈在慢慢扩大,他们的心理年龄趋于年轻化。

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要促进学生“在做中学”,学会独立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体验情感,端正态度

思想品德作业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能够协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情感波动,从而端正思想、获得感悟。

在学习“换个眼光看老师”的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我们的老师”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总结了“教师”这一角色特征后,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个情感体验类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教师的一天活动,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然后说说“自己对教师工作的理解”“自己在接触教师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让人感动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我们数学老师在下班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都在批改作业,一口水都没有喝。”有的学生说:“今天我注意到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些药,是打点滴用的。看来老师感冒了,连点滴都没打就来上课了。”学生通过观察,更加了解教师了,与教师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态度。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人格的熏陶,教育实际上是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唤醒生命感和价值观的过程。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教师也要注意到这一点,用一些情感体验类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情商,让他们在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意表述,学会交际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围绕某些话题进行创意表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还提高了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

在学习“学会亲近社会”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亲近社会”的真正意思,学会克服内心的冷漠情绪,在遇到有违背社会公德的人和事的时候,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冷漠的“看客”,而要明辨是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表述性实践作业,给学生讲述一些和社会公德有关的故事,然后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事例,交流看法。如给学生讲述以下情境: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小心落入了水中,由于他不会游泳,且水比较深,小男孩在水中挣扎了很久,一个男青年路过河边,听见了小男孩的呼救,但却只看了看就走了,结果小男孩淹死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件事情进行讨论,说说在自己身边是不是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的自己处于怎样的状态,充当看客了吗?并让学生讨论作为一个亲近社会的人,该如何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事情。

实践性作业改变了传统纸上作业的枯燥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转换作业形式,从让学生“写下来”变成让学生“说出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抗压能力、思辨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调查实践,培养合作

调查实践类作业是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教师可围绕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热点给学生设定一些调查研究项目,让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作业,在合作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学习“做诚实的人”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实践,完成“调查自己身边人的诚信度”的作业,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完成这个调查作业?在设置调查表时,可以设定哪些项目?选择哪些人群进行调查?在调查完毕后,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合作设计了调查表,设定了“你是否曾经考试作弊”“你是否曾经借东西不还”“在你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能遵守诚信的人”等问题。在调查实践过程中,有名学生还提出了“光靠调查表格无法准确鉴定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的问题,于是该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测试项目,如捡到东西是否上交等,通过实践测试法来检验被调查人群是否诚信。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深切地认识到:诚实是立身之本,应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

在优化思想品德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实践调查类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尝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学习的价值。不仅如此,小组合作调查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进步。

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符合生活化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同时关注生活热点,更好地展示个性,提高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生成一定的德育规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繁重的作业方式,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性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摘要:实践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的一种作业形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实践性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观察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资料;通过体验性作业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创意表述类作业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待人待物;通过调查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设计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初中综合文科“生态作业”辅助评价的实践研究——以思想品德学科为例[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15).

[2]刘芳.思想品德学科实践性作业的设计[J].现代教学,2016(1).

篇4: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一、吃透教材。增强教学设计目的性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要明确教学目标。卢布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依据。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里阐述得非常明确。但这个目标是整体目标,需要教师根据需要分解成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知识目标,而对于能力目标,如一些活动方面的要求则不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很难落到实处,致使课的内容空洞无物,课的质量大打折扣。

2把握具体章节包含的知识点及逻辑结构。(1)本框教材在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前后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理解本框的精神实质,弄清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原理;(3)弄清本框的阐述方法和组织呈现方式。

二、了解学生。增强教学设计针对性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他们来进行,并通过他们来实施的,所以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方式。

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差异较大,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学生,又由于城乡的差异,使他们在认知范围和层次也不一样。

另一方面中学生是一个有独特生理心理特点的群体,只有不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生活,受学生喜爱,这样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增长科学知识,开阔视野,形成观念,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有所获。

三、大胆创新,增强教学设计新颖性

从教学内容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课本形成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中会有些材料、案例、链接内容陈旧、或者不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为此,我们就要大胆调整或调换,补充新的适合的内容,也可以对教材知识重新编排,使教学活动更具有活力和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具有说服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形式来看:如今的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轨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从教学手段来看:根据教学内容更多地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如运用多媒体。不但能使课堂教学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而且能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学生增强记忆力。减轻学习疲劳。上习题课时。选择实物投影仪展示,既省时间又省力。还能加大课堂知识容量。

四、锤炼语言,增强教学设计生动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尺度。现代化教学手段不管多复杂、先进。都无法代替语言。也离不开语言的阐述和补充。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设计中,教师活动应相对减少,讲话时间也应相对缩短。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设计要体现在关键地方,如课的导人、学生遇到难题时的提示、学生讨论进入误区时老师的启发、授课结束时的总结升华等等。教师语言设计时,一要注意评价学生时多用鼓励性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你说他(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因此鼓励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充满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发挥无限的潜能。二是提出问题时语言要具体、贴切。把要说明的问题十分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气肯定,不要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让学生感到不可理解。总之,教师语言要反复推敲,做到严谨精练。

五、创设情境,增强教学设计现实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让学生主体“动”起来,“活”起来,并且“动”得充分,“活”得快乐。这是教师的必修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应是教师的一贯追求。

1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一个背景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选择的材料要生活化。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学生才有话说,才能产生研究学习的欲望。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主动性。其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以此作背景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第三,尽量采用真实录像、录音再现。运用原始的录音、录像材料,可以给学生真实感,体会那种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便于学生进入状态。

2创设情境,要给学生互动、讨论的空间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互动、讨论时间,让他们在讨论中提高认识,理解内容,形成观点。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篇5: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称之为“体验”。与此相联系,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感受、领悟、移情,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化过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这句格言深刻揭示了体验之于学习的重要,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必修课,它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会真正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这是心理学家反复强调的观点。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

一、活动教学和情境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二种基本方式

(一)活动教学

活动是产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的活动中,学生主体会对活动产生丰富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体验),然后再去提升直接经验,这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由教师将间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往往脱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因而教学实效性不高。采用活动教学,则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学生与认识客体的互动产生各种信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上升为抽象的知识。因此,活动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

1.思辨类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从而澄清错误认识,增强是非善恶观念。思辨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缜密的学风,达到“思想的交流、经验的分享”。例如,教《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可以设计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1)让学生“实话实说”:你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网?每周上网时间有多长?上网一般干什么?是否有网友?最近网上流行什么游戏?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2)组织学生“网络辩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让学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3)组织学生开展“推荐好网站”活动:交流心得,总结体验。(4)引导学生向同龄人发出“快乐学习,健康上网”的倡议书,在体验中践行。显然,经过辩论这一环节,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I生认识。

2.分享类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讲一段故事、经历或谈某种感受,渲染气氛。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回应,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和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与升华情感。例如,在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内容后,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的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谈谈他们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把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开一次交流会,让作者在班上宣读,与同学们分享。在20多年社会的巨变中,尽管一个个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只是小事情,但是,在这种普遍的体验中,有谁会否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呢!

3.表演类活动(角色扮演)表演类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体会和观察,扮演剧情角色,在剧情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例如,在讲“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我让学生扮演《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故事情节:一个留法学生第一天上课遭到法国教授的刁难问题:

教授:我可以知道你来自哪个中国吗? 留学生:先生,我没听清你的问题。

教授:那么,我是想知道,你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留学生:只有一个中国,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先生的桌面上? 留学生: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留学生: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这类刁难。教授:我丝毫没有刁难你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问题。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在这场精彩的对话中,留法学生不卑不亢,处处维护着祖国和个人的尊严,令人肃然起敬。通过模仿表演,倾听对话,学生们深受感染,一种维护祖国尊严和个人尊严的情感油然而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一个个活动的平台,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体验学习的机会。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一个主题可以选用一种形式,也可以选用多种形式。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教师利用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一种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最有效的方法是:

1.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积极适应新生活”时,先讲述《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然后设置以下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你愿意做小老鼠还是小矮人?为什么?(2)小老鼠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假如你是小老鼠你会怎么做?(3)请你说说这个故事对刚迈入初中的新生有何启示?(4)作为一名新生,你将如何寻找自己的奶酪?这样的问题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应当指出,新教材基本上每课都设置了情境性事例,教参“活动建议”栏中也对每课的情境材料和相关链接提供了“设计意图”、“活动过程”、“注意事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看看“活动建议”。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还可以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形式来设置教学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讲“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情境:(1)音乐诉情。观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画外音)有一个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这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低声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飞过......(2)图片展示。大量遭到屠杀的藏羚羊的尸骨及失去父母的小藏羚羊的图片和大量已灭绝的如恐鸟、渡渡鸟、亚州狮、巴厘虎等的图片。(3)故事思考。讲述《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藏北高原的一个老猎人的一次经历:一头怀孕的藏羚羊为了保护儿子的生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猎人放生,但仍然被枪杀,之后老猎人面对自己亲手杀死的藏羚羊母子陷入深深的忏悔,从此在藏北高原消失。引导思考:为什么说老猎人是“杀生与慈善共存”?藏羚羊跪拜,使老猎人明白什么道理?(4)启发感悟。动物是自然的一员,也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应对生灵保留一些同情,养成善良、博大、宽容和慈善的心灵。因为保护生灵,其实也是保护自己的心灵。这个情境设计,由于综合运用音乐、图片、故事等资料,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刺激,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听情境,是保持思想品德课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外实践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其中,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尤其丰富,如实地调查、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座谈、访问、走访等,都是有效的活动形式。通过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作好准备。

篇6: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拓展思路,展开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引得佳,学得活,使“教”和“学”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就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点拨教学法;思路;重点;疑难;规律

新课标理念表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校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学生架设知识大桥的引路人和艺术导演。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点拨教学法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本文拟将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从点拨思路、点拨重点、点拨疑难、点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点拨思路,在探索中闪烁智慧火花

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思路”的影响,良好的思路就像架起一座引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教师科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校正路线,使学生立即抓住“课眼”,循序渐进。良好的点拨引导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而且会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辐射延展,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多角度、多渠道的去思考、分析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在启发思考,妙在适时点拨,巧在点拨中导思,把学生引向深处思考。点拨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在学生思维“愤悱”之际,在思维最佳处突破,才能拨动心灵之弦,启迪智慧之火花。

二、点拨重点,在紧要处寻觅精彩华章

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总有主次之分,对重点部分总是写得特别具体、精采、吸引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在教学适时的地方给予点拨,使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突出重点乃是教学最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如能轻重有序,把握其要,对重点部分讲深讲透,学生则一通百通,次要部分自然就容易理解了。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两点:

1.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他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x法与法律的概念,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课堂教学中要给予明确的点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教学x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时,涉及到后面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倾向。这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设计几个典型问题予以点拨引导,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的。

三、点拨疑难,在疑惑中突破问题瓶颈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难点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难点,突破难点。把握学生的心灵脉搏,因材施教,及时点拨,起到攻坚克难的作用。学生在自学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有的在讨论探究中得到解决,但经过讨论探究依然存疑,这要求我们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存疑,对于难点的点拨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节,我确定的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挫折与人生相伴,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我采用情景创设,设计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学生小张形象:学生小张升入初中后,遇到一系列不开心的事,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觉得生活太没意思了,妈妈给小张讲了许多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让他向榜样学习。可小张说:我不想当名人,名人受的磨难太多,我就想做个普通人,平平凡凡过一生,不是很好吗?学生通过了解小张遭遇一系列挫折和困难的经历,再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自己的影子,探讨造成挫折的原因,引起共鸣,使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挫折,且不可避免,从而突破难点。

四、点拨规律,在实践中悟出巧妙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新课程综合性强、弹性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要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创新、有亮点,能出彩,必须致力于规律与方法的探索与指导。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是点拨教学法的显著标志,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天职。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点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探究和获得体验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点拨启发,使教学过程“活”起来。该精讲的精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维护人身权利》一课,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自我负责》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自学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认识的内容,选择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易于掌握和运用,并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领会学习方法,进而内化为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点拨式教学法时,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发展其求异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与思考。“点拨”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不断自我完善,实现思维的灵活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何玉梅。如何化解思想品德课教学重难点.广西教育,(02)。

孟凡伟。谈新课标下思品课教学如何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中国教师,(S1)。

篇7: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名称依法治国

执教者李凤课时 1 基本信息

所属教材目录九年级教科版第十二课第一框

《依法治国法律的尊严》是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法律的尊严》包括“依法治国”和“与法同行”两部分。而“依法治国”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九年级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今天,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为建设民主法制国家,党和国家提出了实施依法治国的治教材分析

国方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提高自身法治意识,依法律已,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之一是进行国情国策教育,通过了解今天中国的基本国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今天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有电视、杂志、报纸、Internet等,他们个性张扬、好胜、自主、乐于探索、独立分析能力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本课学情分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近段时间内发生的社会热点案例,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本课的探讨和教学任务。认识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知识与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能力目标法律的权威。

过程与结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依据案例事实进行理性教学目标方法目标分析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度与价值观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做一人合格的公民。目标

重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教学重难 点难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教学策略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师生共

同探讨,感悟知识。与设计说明

篇8: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互动问题的探索

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 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 研究这些现象, 找出其解决办法, 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 专制式的教学观念。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 坐着的是学生, 站着的是先生, 而在精神上, 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 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 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在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专制式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 很多时候教师仍然是讲坛上的圣人, 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学生的学习还是被桎梏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的框架内, 不管是否正确、喜欢与否, 反正记忆是第一位的, 而遵守纪律则是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 学生不能也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往往只是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 是奴化教育的对象。而教师自身则成了知识的传送器、复印机、搬运工, 一旦学生在上课时思维不集中或调皮捣蛋, 教师就会三分怒气, 七分杀气, 没有一点和气, 让道德停留于口头, 品德停留在笔头。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丧失全面性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流于形式, 失去生命力, 成为制约学生思维, 阻碍学生发展的障碍。

2. 老旧的教学方法。

在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堂上, 仍能见到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完40分钟, 不留给学生任何思考的时间。其实,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后果远不只是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 它实质上是一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有着重讲解、轻互动,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 重群体、轻个体, 重课堂、轻实践等诸多特征, 没有真正注重教学实效。

自以为是式的课文解读有余, 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在教师的提问中或许能看到自己的苦心孤诣, 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 能看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 频频应招, 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

3. 形式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它促使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转变。思想品德教师只要用妙手轻点鼠标, 家事、国事、天下事皆汇于屏幕之上。不可否认,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优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解决策略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课前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 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质疑—解疑—参与”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去想, 动口去说, 动手去做,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2. 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 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 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 调整互动, 促进互动。

3. 培养学生有关的习惯与能力。

①耐心倾听的习惯。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 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 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 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 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 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 经常叫另一位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②善于表达的能力。表达是否清晰、生动, 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 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 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③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 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 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4. 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篇9: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探索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课前搜索。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前苏联着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篇10: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好课堂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进行构造和选择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这就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合作为导向,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教师的教案是以设置好了的固定的程序,将书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 而教学设计呢,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的方式设计模式。因此,我们要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观念带来新变化。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一定要在掌握课程标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组织学生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搞好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涉及六个内容:①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就是从学习的需要分析开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即编者意图、内容框架、主要观点、问题设置等;③进行学习者分析;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知识和技能;⑤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其中应包括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⑥对教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搞好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摸索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 设计要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明确思路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具体内容,而教材又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课标》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它起了方向和导航作用。因此,在编写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课标》对该内容的具体要求。掌握了《课标》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的内容我们在编写教学设计时才能找到本节课设计的依据和设计的意图,在三维目标上处理才能够到位。教学目标的设置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包括:情感

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体现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

2 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起点

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依据是学生分析,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学情分析。我们用的教材,以前称为“教本”而现在叫做“学本”,“学本”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如果你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如果不认真的进行你所在学校,所在的班级的学生情况分析,现在的课改情况下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难。现在的教材在设置上大部分都是让学生说得多,教师少讲,如果你设计不好,学生上课又懒得开口,那这堂课你就难上了。因此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老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学有所思。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①以学生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②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老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 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符合。③赋于学生已有经验和意义,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经验已很丰富,我们要利用这一经验;④老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地位,做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比如:在七年级下册《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我能根据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不断反思自我,我自立吗?还有哪些方面不够自立?自立对自己各方面的成长有哪些好处?从而认识到自立对人生的必要性。

3 设计要抓住教学关键,突出重点

设计要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表达清楚。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新课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如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这会使上课产生沉闷的气氛。事实上,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根据重点,可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画龙点睛的教学环节,能开发学生智力,使课具备生动性,形象性。例在《磨砺坚强意志》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为重点,通过小组讨论,小品表演,个人演讲形式,多次重复这一重点,最终攻克难点,突出重点。因此教师应依据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的教学对象,灵活设计教学环节。4 设计要讲究教法,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载体,通过谈话,情境体验,小组讨论等,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法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如我在《“我能行!”》的教学中,我摆脱了过去纯教师讲授的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从体验入手,强化反思,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于是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愿来扮演自负、自卑和自信的人,在遇到某一件事时的表现,让学生自编故事并现场表演出来。在此基础上思考归纳:自卑、自负和自信的人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明确要走出自信的误区,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做自信的人。

5 设计要有新意,要有高潮

导入要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一定要先声夺人,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感悟青春》教学中,一边伴随着神秘的富有童趣的音乐,一边用简短的几名话引入:青春的你们充满了活力和希望,青春的你们也有太多的迷惘和彷徨,青春的你们是一个个的迷,就让老师走进你们的心灵,一起来感悟青春,打开青春的密码,走出青春的误区吧。然后让学生一个一个的来打开四个青春密码。通过这一设计使思想品德课教育更富有感染力,让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途中要有高潮。在课堂教学中要能调节学生情绪,激励向上,形成高潮。例《同学·朋友》教学中,我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在歌声中入情入境。使同学对友谊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层层深入,同时形成了课的高潮“快乐”。

6 设计要精选资料,活用教具

课堂资料要精心选择,不能任意堆积,在精选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他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选用资料和举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其次,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再次,引入教学资料的内容应该与日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教改方向。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如我在《唱响自信之歌》一课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资料进行精心组织。我精选了刘翔、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自信者的风彩,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怎样树立自信取得成功的,同时从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的愿望。我还设计了演讲比赛《我是未来中华杰出的英才》及其相关演讲资料,根据资料,科学选择教具。要使一堂课鲜活起来,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7 设计要培养能力,提倡合作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基本步骤中应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设计要面向全体,提倡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能促进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例:在上《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又将学生分成几组合作学习,进行正方反方辩论的形式展开竞赛。辩论的题目是《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组的同学赢,结果辩论起来相当热烈。集体主义情感和群众性的爱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励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在课堂内的合作练习。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学生,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上一篇:重阳节问候长辈的祝福语短信下一篇:2024年信阳光山县事业单位考试报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