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2024-07-1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通用14篇)

篇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复习”教学设计

白豹中心小学

马自海

教学内容:复习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和完成题目后检查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根据题目中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的这节课要我们共同来完成,为了看同学们的表现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奖品,如果哪位同学表现好老师就会送给那个同学。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都带来了什么。(把手中的纸袋展示,并粘在黑板上)

师:可是老师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朵,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同时把三个纸袋用大括号括起来,并在下面画上?号)学生自己审题,写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完成后汇报。学生的答案可能有:33+8+8=49(朵)33+8×2=49(朵)(板书算式,并把?换成49)

可能有很多学生会列分式,对此表示肯定,但是要提醒学生以后要尽量列综合算式。

请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表现真棒!那么这节课我们

就来复习一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内容。(板书:解决问题的复习)二.复习解决应用题的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刚才解决问题时的步骤。2.小组长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审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检验。3.练习。

把纸袋中的33朵用“?”代替。请个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思考。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的列式可能有: 49-8-8=33(朵)49-(8+8)=33(朵)

49-8×2=33(朵)

(2)小组长检查,找出存在异议的题目。(3)集体订正。

鼓励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道问题,提倡一题多解。提示学生做完后一定要检查。三.课堂练习

1.根据学生数编应用题。

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每()名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为()组。

2.学生自己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同位交换,写出答案。教师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目进行练习。特别是学生自己有异议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你觉得自己有了什么进步?把你的进步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们。

学生分组活动。

请个别学生来说一说。教师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知道要先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利用条件列出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做完题目之后一定要注意检查。

篇2: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1、让同学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同学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同学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扮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同学为安排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同学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同学研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发明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扮演情境,吸引同学“进场”。接着,定格在扮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同学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同学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同学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同学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同学充分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同学展示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同学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考虑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同学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同学探索的欲望,增强同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同学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同学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假如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同学,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同学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篇3:如何上好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一、尝试自我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应以学生主动沟通、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为主要任务。

在以往的学习中,在教师的训练和指导下,学生已有了这方面独立学习的经验, 知道结合本单元的课题和例题及书中的练习题,自己整理知识。所以在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教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课前预习的成果,包括自己梳理的知识网络,采取互相质疑的方式交流书中典型习题的答案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互相督促,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一环节, 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不打断全班的交流和学习,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组内交流时,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画知识网络图,自我总结规律性知识,自己将前后易于混淆的知识进行补充区分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主体性,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为深入理解、运用知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小组长根据书中的习题设置练习题,对组内同学进行检验对小组内经过研究仍不会的知识进行统一搜集,上报给老师。

学生交流时,我到各个小组巡视,除了收集学生自己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思考解决的对策外,还着重关注学困生的准备状况,看小组成员是怎么提供帮助的,避免出现简单告知或无人问津现象的发生。

通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大都能整理出本单元知识的网络图:

但是,关于正反比例的判断,学困生依然不得法,有猜答案的现象。究其原因, 是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没有掌握判断方法。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与我预想的状况一样。这也是下一步合作交流时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进行全班交流,突出核心内容

在学生自己整理组内交流知识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梳理知识网络的同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复习课知识网络的梳理,绝不是仅仅说几个知识名词、背一背法则或概念就说明学生掌握知识了, 通过举例理解知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内化了知识。

例如:一个中等生在叙述反比例的意义时,举了这样生活中的例子:他从家到学校,第一天用了8分钟,每分钟走60米第二天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80米,他步行的时间和速度是两种变化的量,时间和速度乘积也就是路程是一定的,所以他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这说明他真正掌握了反比例的含义。

但教师并不能因为这个汇报的学生掌握了知识, 就认为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得以解决,还需要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如前面提到的: 怎样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我又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我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

组织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对比正反比例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出:

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出判断正、反比例的“三步判断法”:一看变化:看一看题目中的两个量是否都在变化;二看结果:看一看两个量是否存在比值一定或乘积一定的关系;三定关系:在此基础上,比值一定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关系,乘积一定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关系。显然,在这样的总结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促进理解,对所学知识具有更深的认识。

三、进行学习测试,夯实基础知识在变化时,都天数12 8 6

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重点点拨之后,本节课,我又结合单元重点,设计了一些基本练习题,进行自我复习效果检测。本节课我设计的习题如下。不同点比值(商)一定积一定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像是一条曲线相同点两个量都能同时变化在变化时,都存在一个不变量

1.

上表中( )和( )两种量在发生变化,它们的( )一定,所以成( )关系

2.

以上表中的两个量成( )关系,因为两个量的( )一定。

3.判 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成什么比例 ,并说明理由。

(1)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2)圆的面积和半径。

(3)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

(4)订阅《文学少年》的总价和本数 。

(5)长不变 ,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6)圆柱体的高一定 ,体积和底面积。

(7)圆柱的侧面积一定 ,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8)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 ,它的底和高。

(10)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让学生人人动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学习效果检测,然后同桌交换批改。对于学困生的检测答案,教师要亲自批改,以了解其出现困难的原因,便于课后辅导。

在设计习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也可以小组口头交流解决,对学生比较容出错的内容可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而且每个同学都必须动笔解答。这些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的规律与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单元复习题要避免单一解题技能的训练,应该努力提供综合性强、覆盖面大的习题,提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为了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 , 速度保持在100千米 /时 , 用三种方法分别表示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为6cm,它的面积与底的关系用三种方法表示。

这样的习题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既是数学问题,又是生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问题性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复习”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巩固”。古代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有巩固知识和为学习新知识铺垫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与传统复习课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很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教学目的:重考试、轻育人

毋庸讳言,在目前考试仍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教学质量检测手段,考试分数仍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为考试而复习显然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就成了许多教师的座右铭。在他们看来,复习就是为了应考,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这使得不惜“因词伤义”也要围绕“得分点”转化的现象大量出现。例如:有位教师在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时,是这样讲评一道化简比作业的:4/9∶5/6=4/9×6/5=8/15。她说:“这种方法不保险,可能会被扣分,你们最好别用。你们应该用这种方法:4/9∶5/6=(4/9×18)∶(5/6×18)=8∶15,这样最保险。”无疑,这位教师最关心的是考分,而不是学生的发展。稍有一点数学常识的人都能发现:学生解法比教师解法更简捷、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2、复习课教学目标:重认知、轻情意

许多教师认为,复习课主要任务就是巩固记忆,加强理解,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技能熟练化、自动化。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梳理、问题的讲解、习题的编排以及作业的评价上。而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良好态度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中是在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没完没了地做题,完全丧失了探究的冲动、发现的惊喜、交流合作的愉快、战胜困难的自信。对学生而言,复习课意味着枯燥、忍耐和痛苦。

3、复习课教学过程:重预设、轻生成

由于复习课的内容是学生学过的,因此许多教师就认为:复习课不像授课那样具有较大的探究空间,师生间互动的不确定性也较之新授课为小,这使得复习课教学过程往往遵循着教师预先设定线路进行。而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一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和典型特征,也使许多教师在上课前就设定了一套自己认为最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复习课变成了照剧本(教案)进行的表演课,学生则被当成按照剧情需要而动的“木偶”。例如,许多教师在复习“数的整除”时,要么直接把自己构建好的“标准”的概念关系图一股“捧给”学生,要么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按自己预想的“科学程序”进行“填空”。当学生“不到位”时,教师想方设法引其“上位”;当学生“越位”时,教师或强行拉回,或不了了之。

二、小学数学复习课改进对策

1、更新传统复习观念,确立温故即是知新的观念

传统的复习观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是知新的充分条件;温故才能知新,温故是知新的必要条件;温故为了知新,知新是温故的最终目的。这无疑有其合理因素,但也存在头目一个不足,那就是割裂了温故与知新的关系,把温故与知新看成是人们学习过程的两个独立的、先后发生的行为。这样就导致了许多教师在设计复习课程序时,通常先安排低层次的重复性练习,然后新篇章罗列归纳,最进行机械地强化训练。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递进性,学生得不到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机会,思维与情感都处于压抑状态。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原有认知结构改组与扩张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在重复出现时每一次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会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从而产生出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复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知新的过程,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不知新,温故的价值何在?不知新,温故的水平与效率何以提高?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注重温故与知新的结合,要有意识在加强这一点。这体现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递进的思维活动中达到深层次的状态,生成出一些新“产品”。这样的复习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有收获感、满足感的学习,才是情感得到愉悦的学习,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这样的复习课是一种生成性的复习课。

2、丰富教学智慧,运用生成性复习课教学法

要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仅先进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将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的智慧。具体地说,必须有较强的设计与执教生成生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能力。

(1)生成性复习课的设计

首先要创设出一个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情境。有位教师在复习“数的整除”时,课前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画出该内容中概念的关系图。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概念关系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他们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他们修改、完善自己的概念关系图。这一做法比教师的直接呈现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机会。

其次要尽量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纵向上有递进性,在横向上有发散性。例如多安排一些难度逐渐加深的题组、变式性题组以及開往题等。总之,要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意外的惊喜”。

(2)生成性复习课的执教

教师在执教生成生复习课必须善于倾听。即教师应该在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时保持专注和警觉,努力理解其关键点,并能从中捕捉言外之意,能够以一种高兴、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独特见解,当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或明显错误时能够保持耐心和冷静。

教师在执教生成生复习课还必须会巧妙引导。当教师“放”了后,学生常常会“活”和“乱”,此时教师的引导往往成为一节复习课成败的关键。如果引导不得法,就会降低课的效率,甚至起反作用,使原本清楚的思维变得混乱。引导没有固定的程式与方法,其真谛不在于如何使学生纳入教师预设的轨道,得到“标准答案”,而在于如何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多、更深刻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有更多、更新的发现,获得更丰富的内心体验。

篇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习十二第~8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中间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解答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题目中的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7=

4÷9=

63÷7=

8÷9=

9×4=

24÷3=

4÷9=

21÷7=

2、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是多少?

3、6里面有几个7?

4、补充合适条再解答

(1)有6组漂亮的菊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2),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朵?

(3)剩下20个字,平均每天写多少个?

二、巩固练习、出示题目上:有4组漂亮的菊花,每组有4朵,如果把这些花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朵?

(1)找出题中已知、问题。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思考:问题“每人能分得多少朵”能直接求出吗?

我们先求什么才能知道每人能分到几朵?(一共有多少朵花?)这就是“中间问题”

(3)解答

(4)检查

()小结:学会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中间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教材第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如果李老师买4个皮球,得多少钱?

(2)如果李老师买个皮球,得多少钱?

(3)你认为李老师应该怎样买?

3、教材第6页练习十二第8题。

(1)找出题中已知、问题。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提示:下半场两个班的得分一样多。

思考:我们先求什么才能知道二(2)班上半场得了多少分?

(二(2)班下半场得了多少分?二(2)班下半场得的分与二(1班一样多,也就是要先求出二(1)班下半场得了多少分?)

(3)学生列式解答。

提醒:不要忘了检查。

4、教材第6页练习十二第6题提示。

(1)“平均每天挖多少米”是求哪一部分的?(剩下的)

(2)要想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必须先求出什么?(剩下多少米)

三、总结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找中间问题解题的关键。

四、布置作业

篇6: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第5页例2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感受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帮助动画人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助人的乐趣,愿意积极克服数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学着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从前,有个非常老的木匠。他的木工活动做的非常好,可是他没有孩子。他非常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就用木头做了一个木偶,可是木偶没有头脑,也没有心,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有一天,小木偶遇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它只要能发现并解决身边的问题就会有头脑,只要学会了帮助身边的人就会有一颗真正的心。小木偶听了马上高高兴兴的出发了,你们想知道它到哪去了吗?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问题,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吗?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木偶一起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小木偶先来到了游乐园,它看见很多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出示例1主题图)。它在这找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猜猜看它发现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板书问题: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然后汇报)

学生回答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22+13=35(人) 35-6=29(人)

22+13-6=29(人)

方法二:22-6=16(人) 16+13=29(人)

22-6+13=29(人)

方法三:13-6=7(人) 7+22=29(人)

13-6+22=29(人)

学生在汇报不同的算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列出综合算式。

2、教学例2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木偶终于有了真正的头脑。于是它又出发去寻找一颗真正的心。这次它来到了面包房(出示例2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板书:面包房的师傅做了54个面包,左边的小朋友买走了22个,右边的小朋友买走了8个,还剩多少个?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54-8=46(个) 46-22=24(个)

54-8-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 54-30=24(个)

师:第二种算法怎样改写成综合算式呢?大家在练习本上试试看。

学生可能会将方法二的算式改写成:54-8+22,还可能会将算式改写成8+22-54,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行不行?

师:我们必须将54放到前面,而又要先算8+22该怎么办呢?你们需要帮助吗?

师:小木偶终于找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它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它里面的算式。那我们应该列出一个怎样的综合算式呢?

(板书:54-(8+22)=24(个),让学生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

小结:我们和小木偶一起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在小木偶的帮助下认识了小括号。谁能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

三、知识应用

师:小木偶很感激大家的帮助,它希望同学们变得和自己一样聪明。于是它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让大家解决它,变得和自己一样。

(出示练习一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

篇7: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篇8: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我先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再提出问题:如果我想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讨论并动手画一画。

接着让学生交流方法,预设:1、可以把长增加。2、可以把宽增加。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题,感知策略

1、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说说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帮助理解题目。

3、让学生说说画图有哪些技巧,画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列式解答后再和学生一起回顾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将文字转化成图形思考起来更方便,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三、尝试应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境,出示“试一试”。刚才例题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而“试一试”则是把长方形的宽减少。

有了刚才的画图经验,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思考,列式解答。

2、在交流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画图过程。

3、让学生根据画出的示意图进行解答。

4、看图比较: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运用策略

1、出示题目。

让学生说说这道题与我们的例题和试一试有什么不同?

在教学中先帮学生分析题中关键的一句话(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然后再由学生尝试画图。图画好后边看课件演示边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口头列式。

2、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尝试画图。

再根据图动脑想出解题的多种方法。

之后结合课件进行交流。

3、小结:让学生说说通过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体会。

五、总结全课,提升策略

篇9: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复习教案

教学

内容

、本P9

2、根据乘法的含义解决问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法

指导探究

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见堂练习)

四、后小结:

教后修改

练习、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9页“做一做”。

篇10: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规律问题

教学内容:二下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每生红黄两种颜色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再过一些日子,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想起这一天,你开心吗?我们班的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设计布置教室了,看,这是他们已经设计好的彩旗。漂亮吗?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一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件出示小旗图)发现规律。

2.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旗的颜色有规律的出现)什么规律?谁重复一下?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

这些问题都提的很好,我们先选一个来研究,好吗?(出示)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3.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先要读懂题目,看一看知道了什么?(小旗按黄红红3面一组反复出现)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问题是------?

怎样解答呢?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轻声与同桌交流一下。

4.交流方法(展示学生写在纸上的思路,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1)预设一:画图解决(学生用水彩笔按规律接着画)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师:你怎么想的?(题中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接着往后画3面)

老师也画了一幅,(课件展示16面小旗)一样吗?

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

按规律接着画的方法能我们一眼看出颜色,很直接。

如果现在要求第100面是什么颜色,你还会这样画吗?

(2)预设二:符号标注

黄 红红

黄红 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

师:3、6、9等这些数表示什么?(一组一组的小旗,一组3面,两组6面,三组9面)

小结:把图转化成文字或数来思考也是不错的选择。

(3)预设三:列式计算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师:对不对呢?哇,你真是太了不起了,能用刚学会的有余数除法来解决问题。

咦,看不到小旗,这样列式计算怎么能知道小旗的颜色?这个算式里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大家想知道吗?老师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来研究。(写横式)

请这位小朋友上来当小老师,解答大家的疑问,好吗?

学生提问,小老师答疑。

小老师的回答你满意吗?掌声鼓励一下。

师:听明白了吗?我来考考你,为什么用除法解决?(16里面有几个3?)

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呢,5后面的单位是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1后面的单位是-(随着学生的解释课件出示一个一个的圈)余数是1,说明第16面小旗是下一组里的第一面。也就是第几组第几个?什么颜色?除了第16

面,还有其他黄旗吗,观察一下,黄旗在每组的第几个,也就是每组的第一个是黄旗。

5、猜想

余1

每组第一面,大胆猜一猜,小旗的颜色可能和算式的哪一部分有关?这个猜想有待验证。

6、深化

你能讲讲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吗?轻轻地说给同桌听。

7.检验结果

解答正确吗?如何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倒过来想)

3×5+1=16,你怎么想的。(画5个圈,加1面旗)

结果正确,一起口答,板书答语。

8.揭示课题

像这样,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和规律有关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9.小结

我们刚解决了一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来解决问题的。(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10.梳理优化

师:刚才我们有的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用除法来解决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好?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第23面是什么颜色。

(二)探究二------探究颜色与式子中的哪个数有关

1..提出问题

第23面是什么颜色呢?你是怎么想的?出示算式23÷3=7(组)……2(面)

余2表示什么?(下一组第二面)你怎么知道下一组的第二面是红色?

每组的第2面是什么颜色?(课件闪烁)刚才的猜想成立吗?我们初步验证了猜想。

有没有画画求出小旗颜色的?

你觉得哪个方法方便?为什么?

小结:其实画图也好,用符号表示也好,都是来帮助思考的,但要一一列举比较费时间。用除法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第27面呢?算一算,什么颜色?为什么?没有余数表示刚分完,就表示这组的最后一面。每组的最后一面颜色相同吗?(课件闪烁)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求出的都是红色,这两个红色意义相同吗?

2.探究关系

这三道算式,哪一部分相同,(除以3),为什么要除以3?如果小旗4面一组呢?5面一组呢?余数相同吗?小旗的颜色会与算式的哪一部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再举几个例子证明这个猜想成立吗?能不能举出反例来证明猜想不成立?举不出反例,说明猜想成立。

3.小结

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余数是几,颜色对应每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因为每一组的排列顺序相同,我们只要看第一组就行了。

三、巩固运用

(一)基本练习

我们来试试学到的本领。

1、第19面是什么颜色?第24面呢?

2、(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我班的小朋友还打算穿点珠子做门帘。

(出示课本练习)看,这是珠子的一部分

(1)知道了什么?打开课本P69,第4题,圈出第一组。问题是什么?

(2)怎样解答。

(3)质疑:为什么除以5?(珠子是5个一组,反复出现)怎么判断珠子的颜色?所以,要想知道珠子的颜色,关键是看余数。

(4)解答正确吗?

(二)综合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还有小朋友想在要演出的舞台周围摆些花,看知道了什么?课本P70把第一组圈起来。问题是-----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有奖竞答

教室外的走廊上要挂一些彩色的气球,气球按“3个红、2个黄、1个绿”的规律排列,老师提问,能又对又快说出气球颜色的,就奖一个气球,好不好?

(1)第39个是什么颜色的?第20个?第29个?第42个?

(2)接下的问题有点难,答对的每人奖两个气球

假如气球共有32个,红球,黄球,绿球分别有几个?

生竞答,答对有奖。

课上到这儿,一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大家自己能解决了吗?还有不懂的下课请教同学或老师,好吗?

四、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与规律有关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先要看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决好了再检查解答是否正确。还知道了颜色与余数的关系,余1对应每组的第一个,余2对应每组的第二个,余几就对应每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对应每组的最后一个。

生活中能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附:板书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怎样解答?

16÷3=5(组)……1(面)

解答正确吗?

3×5+1=16(面)

篇1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际问题》教案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篇12: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1、商店原有饮料48瓶,卖出48瓶后又进了40瓶,商店现有饮料多少瓶?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2、猴妈妈一共摘了50颗花生,分给哥哥22颗,分给弟弟18颗,猴妈妈自己还剩下多少颗花生?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3、草地上有小白免12只,小灰兔比小白兔多8只,草地上一共有兔子多少只?

分步列式:

综合列式:

4、公园里有7颗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颗,松树和柏树一共有多少棵?

分步列式:

篇1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

1.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复习)

二.计算综合练习

1.完成复习第6题。

生独立完成。(注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完成第7题。

1) 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

2) 集体核对、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3.完成第8题。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问:估算有什么用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复习第9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学生自己试做,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

3)组织评讲。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10题。

1) 小朋友们去做什么?(同桌互说) 2)你知道了些什么?(汇报。)

3)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请生读题。)4)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

5)学生自己完成。  6)核对答案。

3.完成第11题。

学生独立读题解答。

篇14: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主备人:周丽惠(巽寮中心学校)

审核人:惠东县实验小学

李慧坚

教育局教研室

杨金凤

复备人:

一、复习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即课本第118、120、121页总复习中的4、6、9、10、11题。

二、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在探讨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4、培养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复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所用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准备:

教具准备:投影

五、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二)课本练习

1、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第4题。

①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从题中寻找有关数学信息,理解题意。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②让学生尝试设计租车方案,并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是见解和做法。③组织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多名学生口述租车方案。师结合汇报随机板书。

2、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的第6题。

①出示题目,先帮助学生理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②由于本题答案不止一种,所以在交流时,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第9题。

①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发现每串需要9颗珠子后,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②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加强学生对是否使用“进一法”的理解。

4、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的第10题。

①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里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②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笔记本每包8本,共32元。第二种每本5元。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要先算出第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才能进行比较。

5、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的第11题。

①练习时,教师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本题的插图,发现本题中隐含的信息,如老师买了7盒月饼,盒8块。

②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全班集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6、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第12题。

①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②引导学生发现:一年级有152人,二年级有138人,三年级有147人。③明确本题问题:防疫站要准备多少个一次性注射器? ④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三)基础练习

1、有28人要乘车去飞机场,面包车限坐8人,小汽车限坐5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合理?

2、全班有43人参加课外活动,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

3、一壶茶可以倒8杯,38个客人至少需要几壶茶?

4、小华说:我买了4本笔记本共花了12元,小东说:我买的笔记本每本5元,谁买的笔记本便宜,每本便宜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们要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综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复习板书设计:

第4题:(板书算法)方案1:————

方案2:————

第9题:(板书算法)第10题:(板书算法)解决问题

上一篇:智商测试答案下一篇:潜能生转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