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小学高段)

2024-07-14

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小学高段)(精选4篇)

篇1: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小学高段)

考场作文高分十八招 第十一招——对比衬托

【招数秘诀】

不见高山,不知平地。没有绿叶,何来红花? 对比写作,突出中心。衬托手法,彰显主旨。

【掌握要领】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二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衬托法主要类别:

一是正衬法,即从下面衬托,以宾衬主,以美衬美。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二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三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套路解析】

一、对比法:人物对比

班级的差生

“刷、刷、刷”,像在战场上应战似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低头在答卷。

考场中,坐着两位具有鲜明对比的学生:

一位是蓝兰,她那黝黑的脸子沁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发抖。她发狠似的紧紧咬住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

另一位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杨君君同学,此刻,她早已经答完了试卷上所有的题目。这张试卷对于她来说,好像是太容易了一点。她瞥了一下手表,知道离收卷时间还有二十几分钟。于是,她便无聊地看看这个同学,望望那个同学。蓦地,杨君君得意洋洋的目光停落在蓝兰的身上,她欣赏似的打量着蓝兰,总觉得蓝兰是班级里的后进生,而且脑子又不聪明。这感觉,使君君想起了„„

前几天,数学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把握地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来,特地在黑板上抄了许多难题。

当老师疲惫地伸出沾满粉笔灰和挂满汗水的手要洗时,竟发现了那洗手盆里没有一点水,毛巾也被孤独地冷落在一边。老师不禁责问:

“今天谁值日?怎么不打水?”

值日?打水?噢!为了这复习,考试,再复习,考试的事儿,同学们已经无法腾出时间,也不愿来理这些“闲事”了。

但杨君君心中十分清楚。今天是自己值日,她望了望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练习题,又瞟了一眼那个洗手盆,心中着实踌躇了一会:抄练习题,还是浪费时间去打水?

正在杨君君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蓝兰已经放下笔,默默地走过去,双手捧着洗手盆,向门外迈去„„

杨君君回过神来,又默默地望着这个差生——蓝兰时,心中猛地一动赶紧撕下一页白纸,迅速而仔细地抄下几个得分最多的题目,然后看准了监考老师转身之际,将白纸捏成一团,准确地扔向低着头,苦苦思考的蓝兰„„

收卷时间终于到了,杨君君第一个交上了卷纸,将要迈出教室的时候她又一次有意无意地瞄了蓝兰一眼。恰巧,蓝兰这时也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杨君君。她苦笑了一下,也匆匆地交上了卷子。教室外,蓝兰看到的是一张张喜悦又轻松的脸蛋,听到的是一片“唧唧喳喳”的笑语。

“唉!”蓝兰无声地叹了一口气,默默地走出了这与自己无缘的地方。

“蓝兰,等一下!”杨君君跟上了她,说,“你怎么啦?天天愁眉苦脸的?”

蓝兰诚挚地、轻轻地说:“君君,我总觉得你缺少了点什么。”

“缺少了什么?”君君奇怪地问。

蓝兰塞给君君一张纸,说:“也许你看了这个以后,你会明白的。”接着,便朝前走去了。

君君狐疑地打开纸一看,原来是自己在考试时扔给蓝兰的那张纸,只见背面写了几行工整又大的字:

“对不起,我不能做‘小偷’。我相信,我能补得上成绩。希望你做个名副其实的‘优生’!”

君君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明白,她决定追上蓝兰问个清楚。但她在跑的过程中,像喝醉的人迎面淋了冷水似的,她终于赶上蓝兰„„

瞧!她们的眼眶中都含着晶莹的泪珠,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

评析:

一个是品德优学习差的蓝兰,一个是学习优思想表现一般的君君,性格互补,这是人物的对比。由前面的“互不理解”到“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这是前后事件的对比。

二、对比法: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丑 娘

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到60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娘一定不丑。

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 生气的屋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

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评析:

《丑娘》的中心是表现“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所以作者紧扣娘“丑”的特点来展开全篇。这个“丑”首先来自“村里人”的眼光标准,从“丑媳妇”到“丑娘”;来自上学后我对“丑”的“委屈”的印象,“黑黑的肤色”、“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其次丑娘自己对“丑”的认同和承受,“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的胸前”,这都是生活中种种不真切的表象。为了表现“丑娘”内心母爱的“美”,作者主要描写了丑娘的行动:“满满的一袋鸡蛋”、送别儿子上学时脸颊上“大滴大滴的泪水”、“针脚细腻结实”的“毛边布鞋”、自己病重时也交待不让儿子知道,生怕冲了儿子的“喜”„„这样,将 “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丑娘”无私的母爱。全文是把 “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一系列行动所展现出的“美” 并列在一起进行了对比,共同表现了“丑娘”对“我”无私的母爱。

三、衬托法:正衬

一件难忘的事

郑宁和我搭着肩膀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时,一张断了一只脚的椅子又挡住了我们的去向。忽然,一个同学走过来,用脚一扫,这已难以站稳的瘸脚椅便四脚朝天了。

这张椅子是有一天一个实习老师来听课时带来的,后来没有谁把它送还给教务处。天长日久,椅子上的灰尘慢慢地积起来,以后又不知谁弄断了它的脚,从此它受尽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折磨。

我看到这瘸脚椅子翻了,不禁高兴起来,前几天,学校正表扬一批同学学习雷锋做好事,我正愁找不到好事呢!对,把它扶起来,让同学们知道我也是九十年代的活雷锋,也让老师夸奖一下。于是我抢上去端椅子,生怕郑宁抢走了我的好事。当我放下椅子时,我希望郑宁尽快去告诉老师,但郑宁没有这样做,我暗地里责怪他,还决心下次他做好事也不告诉老师,使他受不了表扬。

下午第三节课后,我瞟了他一眼,独自儿下楼活动,郑宁没出来,我也不叫他,和其他同学快活地玩着。半个小时后,我玩得筋疲力尽,准备上楼拿书包回家。一进教室,出乎我的意料,郑宁还在,而且在修椅子。他看见我,微笑地说:“等一下,我把椅子修好了,咱们一起走。”说着,他丁丁当当地又敲了起来。

我暗自责备自己怎么这么爱虚荣?做好事是为了表扬„„椅子的缺陷就要修好了,可我心灵的缺陷呢?我两腮隐隐约约地感到发热了。

我连忙上前帮他一起修好了椅子,而且悄悄地把椅子送到了教务处,两人搭着肩膀有说有笑地回家了。我想:明天谁也不知这椅子是谁修好的,老师也不会表扬我们,但我心里觉得非常踏实。

评析:文章中的“我”做好事,品德很好;而“郑宁”比“我”想得更周到,品德比“我”更好;这是正衬法。

四、衬托法:反衬

生活告诉我坦诚

“收废纸!„„”门外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叫声。我透过窗,望了望堆积在后院墙角边的废纸,脑里便出现了一个念头:这些废纸放着也白占了地,倒不如卖了,还可以卖些钱来。

于是,我叫住了那收废纸的老妇人,打过招呼,我便到后院去取废纸。我抱起废纸刚要走,忽然发觉这些十分轻,卖不了几个钱。有什么办法在短时间内使纸加重呢?正在这时,一不留神,放在上面的一张废纸滑了下来,掉进了我身旁的一只水桶里,只见,这纸一碰到水,就像见了神仙,快速地吸着水。不到一会儿,纸就全湿了。捡起这废纸时,纸却比刚才沉了许多。对!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纸能吸水,可以使纸的份量增加„„我何不?

说干就干。我把一部分纸扔进水桶里,浸湿。为了避免收废纸的人怀疑,怕不要纸。我还从中耍了个小聪明,将废纸按两张干夹一张湿的顺序摆放好。这下,可真是棒极了!纸一下子重了好几倍,我抱也抱不动,结果还是拖着出去。老妇人仍旧不慌不忙地帮我把废纸用绳捆好,用秤称。她似乎对我没有丝毫的怀疑。称完后,也就随手往车上一放,装置好。

嘿!三十斤,五元钱。我高兴地露出一种得意的笑。我拿了钱,便想进屋,心里正暗暗庆幸我这成功的杰作。

“小妹妹!等等„„”真是做贼心虚,我愣了一下,不好,难道她知道我的阴谋吗?

“小妹妹,这是你的钱吗?”她打断了我的思绪。幸亏老天爷开恩!我喘了一口气,回过头,望了望她,又望了望她手中的那张“工农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我拖纸到这儿时,不留神把爸爸给我买书的钱掉了。

我接过钱,脸上火辣辣的。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向她说明的事情的原委,请求退钱。老妇人却笑了笑,说:“没关系,我回家晒晒。”说完,便又拉起了车。

“收废纸了!收废纸了!„„”这熟悉的声音又响了。

评析:

文章中写“我”的“贪财”,将废纸浸水出售,而“老妇人”却不介意,说“回家晒晒”,以“我”的“劣”衬托“老妇人”的“优”,这是反衬法。

五、衬托法:欲扬先抑

抑扬法包括“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我们平时常见的是“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中的“扬”,是指褒扬;“抑”,指贬低。所谓“欲扬先抑”,就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他(它)的优点落笔,而是先贬抑他(它),从其不足处写起。用这种手法,形成波澜,使情节富于变化,从而使所写人或物的优点得以突出,同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事例分析:

班 主 任

那天是9月1日,是我去七年级报到的日子。当我第一次看见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白明芳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厌恶。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她的长相我不喜欢。心想:这副“尊容”的老师,课肯定也教得不好吧?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上了一周的课。

这一周的课下来,我发现白老师“毛病”很多:普通话不标准,作业要求太严格,一周写的作文太多„„天哪,我都要被她这些毛病折磨疯了!而让我对她讨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因为那天下午的一件事。

我们正上着自习课,班里闹哄哄的,好多人在说话。后面的同学向我借改正液,之后好一会儿没还,我正好要用,转身伸手问她要。这时,白老师走了进来,班上全都安静了下来。正当我明白发生了什么时,白老师那两道“X”光已经照到了我,并第一个点了我的名:“王昱单,站起来,你在说什么?”面色严肃,目光冷峻,让我的后背直发毛。心想,“我怎么就这么背啊,那么多人老师只批评我一个,太不公平了!”再后来,白老师让我写了700字的检讨!

使我对她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是那次月考。第三次月考时,我正好分在了白老师监考的考场,心里叫苦不迭,好在白老师没有太注意我,否则„„考英语时,我的卷子很快就答完了,可我的胃部开始隐隐作疼,后来越来越痛。于是,我趴在桌子上,一只手捂着胃。我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表情是怎样,总之白老师注意到了我。

她快步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王昱单,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老师,我胃疼。”我有气无力地回答。

“哦,那你先交卷吧,去我办公室坐一下,好吗?”她的目光充满了柔和。“不了,白老师,我要把这次考试考完,不然我的名次就落后了。” “那„„你坚持一下,我去帮你倒杯水。”说完,白老师就匆匆去了办公室。旁边的学生注视着我,议论纷纷:“怎么碰上个这么好的老师啊!”“嗯,就是,对学生太关心了!” 不一会儿,白老师端了一杯水回来了。“王昱单,你先把这杯水喝了,过一会儿要是还不舒服,你就先交卷吧。”“嗯„„”她关心、爱护的目光让我感到了温暖。

这件事,让我转变了对白老师的看法。

此后,我越来越感觉到,白老师先前的“毛病”,实际是对我们好——普通话有时不标准,她会把某些字音强调一下,易于我们记住;作业要求太严格,是为加强平时积累,提高成绩;一周的作文太多,是为锻炼我们的写作水平。

因为理解了白老师,所以我也越来越爱戴她,敬重她。她的语文课上得真的很好,讲解认真,思路清 晰,字词扎实,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要不是她的严格要求,我今天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虽然我现在不在白老师班了,但是我永远感谢她,感谢她对我的教育,感谢她教会了我这么多!评析:

《班主任》开头写对班主任白老师充满了厌恶,既不喜欢老师的长相,也不喜欢她的课堂,这是对白老师的贬抑。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让“我”明白白老师先前的“毛病”,实际上都是为了我们好,这些所谓的“毛病”,正是她对学生负责的表现。由此,“我”才认识到白老师的可贵品质,进而深深喜欢上了老师。赞美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爱,这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但文章开头却写尽了白老师的不足,这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A.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

2、(北京市朝阳区模拟考卷)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势、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读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3.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4、仿照下面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两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给人一片避暑纳凉的树阴,而低矮的仙人掌,只能无奈地面对炎热。(1)只有

(2)只有

5、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⑴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篇2: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小学高段)

开课人:郑后新 地 点:高二(7)班

时 间:2012年5月15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讨论交流互动中学会鉴赏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诗歌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事物的美丑好坏。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效果。教学难点: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教学方法:解析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以诗歌试题《白 梅》导入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明确:用对比与衬托手法。

二、板书课题: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理论简介: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1、列举学生熟悉的对比诗句: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感情。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富人”和“贫苦人民”两种生活状态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2、学生分析《鹧鸪天·代人赋》对比手法及表达效果,教师板书。明确: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感受并列在一起,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通过对比得出。

3、通过以上复习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归纳对比的特点、作用及赏析对比手法的方法。对比的特点: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归纳,教师板书)

对比的作用: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归纳,教师板书)鉴赏方法:

1、找准对比点。

2、体会对比作用。(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归纳,教师板书)

三、衬托,是指想表现某事物(情或境)时,并不直接描摹,却从另一方面着意描写,以作陪衬,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情或境)更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我国古代诗歌语言简洁,篇幅短小,通过衬托,既可以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扩充作品的表述容量,又能使诗歌婉曲蕴藉,耐人寻味,增强美感。所以衬托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1、学生分析《早行》,理解衬托手法。

2、学生分析《谢亭送别》与《望江南 》,理解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效果。

3、简单列举以动衬静例子: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出山中的宁静。

课堂小结: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不分主次,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所以,情感大多数是双面的。)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两者主次分明。)

即: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四、课堂练习(课件一)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篇3:衬托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

俗语说:“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可以突出和深化艺术形象,使作品含蓄深厚,并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现举例加以说明:

衬托分为两种形式: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事物生乐,以凄苦的事物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衬主要人物。即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

1.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性格。例如: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例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鲁迅《故乡》)

2.以人衬人: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这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描写。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做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衬托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别处延伸、扩散,间接构成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例如: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以“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衬托老师生气的神态非常可怕。)

3.以物衬人:老人的双手很灵巧。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扁扁的帽子。(以泥人的活灵活衬托老人的双手很灵巧。)

4.以物衬物。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一盒火柴”衬托老师的眼镜度数高。)

二、反衬

反衬借助对比手法实现,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的主体显得更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1.以动衬静:例如: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观潮》一文,写潮来之前钱塘江江面平静、薄雾笼罩,完全是为了反衬大潮来时奇特、排山倒海的气势。

再如“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到”,以声音衬托教室的安静,写出学生守纪律的学品。

2.以浓衬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明梅花香淡雅的风格。“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说白梅没有雪白,白雪缺乏梅花的香气,各有优缺,各有长短。

3.以明衬暗:如“整个剧院的灯光暗下来,只有一盏聚光灯追随着主角”,这是聚焦主要人物的手段。

4.以强衬弱:如“台下观众席一片朦胧,而台上演员十分清晰”,是为了突出演出效果。

5.以点衬面:如“整个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窗户亮着灯”,此为突出窗下入夜以继日的生活。

6.“以真衬假、以善衬恶、以美衬丑”:《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是真和善的代表、神父是假和恶的沆瀣、吉卜赛女郎是真和美的化身,而神父不缺貌美,但珈西奠多短缺。这部影片人物互为衬托,使主题多元且突出。

7.以小衬大: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四个短语通过精悍的数词加量词表现长堤、湖心亭、船、船上人的渺小,更好地以小衬大,衬托出雪后西湖白茫茫一片的静谧。

篇4: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小学高段)

万绿丛中一点红(Serve As A Contrast)

(《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小学高上.第29课)

(一)综合发展目标

1、能够进一步理解“衬托”的含义。(语文)

2、能够理解在美术作品、社会生活、科技领域中衬托的含义。(美术、社会、科技)3、有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实践行为。(智育)

(二)教学内容

1、视 点:衬托(语文)。

定 义: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方法。

关键词:陪衬或对照 突出 特点

2、审美词:

突出

鲜明

美丽 烘云托月 烘托 渲染 3、相关知识和技能点: 对比(美术)

主角和配角(自然 社会)

反差调节(科技,计算机)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短文《在风雨中》、片段《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 2、延伸材料 1)何香凝的《狮》、李可染的《山村飞瀑》、《黄山西海门》图(对比)2)红花绿叶图 小品《主角与配角》(主角和配角)3)计算机的屏幕调节(反差调节)3、检测材料

1)短文《冰上的昌都人》

2)生活中的例子或自己的美术作品。4、教学仪器:投影器

5、教学场景:墙上贴有具有衬托表现手法的一些美术作品。6、教师形象:穿一件有一点红色点缀的绿色上衣。

(四)教学时间

共2课时。1个课时视点教学和强化视点;1个课时检测教学和回归教学。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

1、引入视点。

语文课中,我们讲过衬托这种表现手法,有同学在作文中也曾运用过,你能回答什么是“衬托”吗?(板书:衬托)(讨论、研究法)

2、分析视点

我们来欣赏一篇文章《在风雨中》,通过学习,你会对衬托这种表现手法有更深的了解。先请大家仔细阅读,看看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在风雨中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我连忙拾起来,高喊:“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地锯着。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杆,不断地叮嘱:“当心!当心!”他镇定地说:“没关系!”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分辨不出脸上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格外葱绿。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

练习评说:这篇文章很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夏叔叔顶风冒雨锯树的时候,作者写道:“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这些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中心赞颂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财产的品质,起了衬托的作用。文章结尾一段:“台风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格外葱绿。”这些描写和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比,形象地表现了小夏叔叔辛勤劳动的成果,从而进一步衬托出小夏叔叔的感人形象。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在写作时进行恰当的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能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

3、强化视点(和关键词)恰当的环境描写,能使我们笔下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我们再来欣赏两个片段,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看看这两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片段一: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节选《桂林山水》)

片段二: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节选《可爱的草塘》)

练习评说:《桂林山水》的这一片段,作者写自己泛舟漓江之上,不急着写漓江的水,而是先写大海和西湖。大海具波澜壮阔之美,西湖具水平如镜之美,它们各有特色,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用衬托的手法,把别具一格的漓江之水的特点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可爱的草塘》为了突出草塘河水的清澈,用芦苇、蒲草、天空和云朵的更绿、更蓝、更白来进一步体现,采用的是衬托中的正衬手法。

4、视点延伸

▲美丽的桂林山水以及可爱的草塘都令人心驰神往,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所写的事物如此鲜明突出,在美术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相互对照,是不是也可以凸现我们的主体物呢?请大家欣赏(图29-1)。

(图29—1)

练习评说:一头威猛的狮子趴在地上,一双锋利的巨爪紧紧地抓住地面,头高高地昂着,目光炯炯有神,嘴边的触须直如钢针,浓密的毛发顺颈部披落,散发出炫目的光芒。整幅画面进行了明暗的对照,由此突出了立体感。

(图29—2)

练习评说:这幅画表现夕阳西下,暮色沉沉的大山,山体深厚浓重,有浓有淡。山腰间留白,使半山的树木、小屋像夜空中的星座;那一大段空白,是如—道银河般洁白发亮的飞瀑,湍流不息,在山缝石隙间留一条白带,略加小墨点,清泉潺潺,形象生动逼真。天空施上淡墨,白云在山色中升腾,不着墨处为重云,一片浓白;淡墨处为轻烟,淡荡飘逸。留白处的房屋、小桥,以线勾出,画面中强烈的浓淡对比,所形成的跳跃和动感显示一种生机。

(图29—3)

练习评说:山画得顶天立地,强调铁骨钢筋的骨骼风神,再用远松来衬托山的高度。这幅画如把山画近了,天空堵住,看似硕大,反而低了;画远了,天空开阔,但山的气势又弱了。作者用山顶小松来做远近的对比,而求得了理想的效果。

小结:精美的作品能让人赏心悦目,这些作品中明暗、浓淡、远近的对比,以及其它的如大小、稀疏的对比,都是为了突出主体物,用了一些事物来陪衬、对照。

▲主角配角(红花绿叶)

无论是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还是精妙绝伦的美术作品,都带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衬托手法的运用,把两事物相互对照,使主体物更加凸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再瞧瞧我们身边这缤纷的世界,请你轻轻闭上双眼,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一望无际的碧绿映入我们的眼帘,啊,真是舒服极了!满眼的绿中突然出现了丁点儿的红艳艳的小花,给人一种惊喜,那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真美!万绿丛中一点红,绿叶衬红花,花儿显得更红,更艳,更加引人注目。正因为有了绿叶的点缀陪衬,花儿才会如此娇艳、美丽,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五彩斑斓。请大家欣赏。(图29—4)

图29-4

绿叶默默无闻,红花引人入胜,有人说绿叶是配角,红花是主角,其实,无论是配角还是主角,都一样可爱。说起主角、配角,最熟悉的莫过于陈佩斯与朱时茂的的小品《主角与配角》,欣赏小品(光盘29—1)看看这两个人物是不是同样叫人喜欢。

小结:《主角与配角》是一次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小品中两人形象不同、风格各异的鲜明对比和反衬达到了一种绝佳的喜剧效果,让观众笑足了一年,时隔几年,还被老百姓津津乐道,这小品不正是折射了我们如今社会多层面的复杂关系吗?

反差调节

▲《主角与配角》带给了我们欢笑。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的人物形象如此鲜明突出,孩子们,再想想,在如今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领域中,你是否也用过或见过这种手法的运用呢?好,老师给你们演示一下,仔细瞧瞧,计算机的屏幕有什么变化? 练习评说:按下计算机的对比度调节按扭,随着对比度数值的增加,计算机屏幕的前景与背景之间亮度的对比就越明显。对比度越大,图象的显示越清晰,对比度越小,图象的细节就越难以看清楚。对比度的调节,就是使屏幕的前景与背景之间形成一种反差,用背景来衬托前景,使前景更加明晰。

5、教学效果检测

1)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先说出《冰上的昌都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衬托表现手法?。

冰上的昌都人 西藏

欧珠永青

我的家乡在昌都,昌都位于澜沧江的支流扎曲、昂曲两河的汇合处。这两条河像慈母的双手,搂抱着昌都城,用自己的乳汁,滋润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养育着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

家乡的一年四季都是迷人的,别的不说,光是扎曲、昂曲这两条河就够使人迷恋的。春天,河水从坚固的冰层下挣扎出来,两岸的花草也露出勃勃生机。夏天,陡涨的河水从发电站急急流过,发出隆隆巨响。秋天,河水显得从容多了,载着黄色的落叶悠悠东去,预示着一年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季就要来临。

冬天,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河面上则有另一番景象。河上的冰一天一天增厚了,藏历年前几天是我们那个地方最冷的时候,河上的冰也冻得最结实。入冬以来,一向冷落的河面上,突然出现了许多人,这是昌都的佛教徒们前来察看地形,准备在冰上刻经文。他们手里拿着锤子和凿子,一旦选好地点,就跪在冰面上,一锤一锤地刻下去。

那一天闲着没事,我到河边去看他们,那情景真是让我感动。天气冷极了,我把全身裹了个严实,连手也藏在厚厚的棉衣里。可是这些刻经人,手裸露在外面,北风呼呼地刮着,凿出的小冰块像雪花一样在他们面前飞舞,钻进他们的衣袖里,脖领里,但他们一个个神色庄重,口中念念有词,手中的锤子一刻不停。跪累了,就斜侧着身子卧着刻。汽车从桥上通过,旁人围观,议论,他们却旁若无人,丝毫不受干扰。他们从江的这边刻到江的那边,一天到晚不停地刻,刻好起码也需要一两天时间。刻完了,他们把背来的沙子撒在字迹上,有的还在上面涂上一层颜料。

藏历年的第二天,寺庙里有宗教舞,昌都人大都要去看。我也曾去过,去的路上正好从江上走过,在阳光的照耀下,冰面上的经文闪闪发光,人们禁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在冰经不远处,有一群年轻人正在现代乐曲的伴奏下溜冰,他们飞来飞去,时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我突发奇想,这刻经人和溜冰人不正象征昌都人生活的两个方面吗?一方面是艰辛,昌都人用坚韧不拔来对付;一方面是幸福,昌都人从不放弃追求。

我爱昌都,爱她的四季,尤其是冬天,因为正是在她的冬天,我得到了生活的启迪。练习评说: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对家乡的一年四季,尤其是冬天的景色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使人读后不禁感叹:昌都的景色多么美丽啊!然而这篇文章写景是为了写人,景美人更美。作者在写景的同时,着力刻画了昌都人不畏严寒、不怕劳苦,在坚冰上凿刻经文、追求未来幸福的情景。作者正是这样以景色衬托人物,生动地表现了昌都人坚韧不拔、不懈追求的精神。文章结尾处把刻经人和溜冰人放在一起写,在景物对比上很鲜明,在思想意义上很含蓄。

2)生活中你曾见过或在美术作品中曾用过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吗?举例说明。如:

石榴花: 绿叶陪衬小红花,一朵花就像一朵小火苗,是那么艳、红,那么美,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就像那夏季的心脏!

开国大典时铺红地毯。

一些会场等为活跃气氛,挂些五颜六色的气球

拍摄雨景时,不以天空为背景,而选择深色背景,这样才能把明亮的雨丝衬托出来。(6)回归视点。

让我们再看看风雨中那不顾个人安危的小夏叔叔吧,那么狂的风,那么大的雨,他全然不顾,叔叔的精神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风雨的陪衬,使我们的主人公更加鲜明突出。孩子们,让我们好好运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更加美丽动人吧。

(六)板书设计

对 比 陪衬 对照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主角配角

(衬 托)反 差 突出 特点

(七)补充练习活动(延伸活动)

1、请在课外读物中收集一篇采用了衬托表现手法的文章。

2、请运用衬托表现手法画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班级召开一次美术作品大展评。

3、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绿叶衬红花的例子吗? [教学与学习参考] 1、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衬托的含义。

难点:社会生活、科技领域方面的“衬托”。

2、视点及关键词解释:

衬托指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关键词:陪衬或对照 突出 特点 这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的意思是:

陪衬: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的事物更突出;衬托。对照:互相对比参照。

突出: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3、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视点教学(引出、分析、强化视点);2课时,检测教学和回归教学。

4、教学活动参考答案(略)

5、主要参考资料

视点来源资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第十、十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2002年。

其他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测试上册下一篇:初一班主任11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