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和议论文的区别

2024-07-05

演讲稿和议论文的区别(共4篇)

篇1:演讲稿和议论文的区别

推荐: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

指导教师管理2012年11月24日 15:23浏览:8741评论:9065

(节选)陈大伟

作者简介: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陈大伟教授长期不懈地专注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他提出“观课议课”教研文化,倡导平等、开放的听课评课。这项改革因为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被全国中小学校广泛采纳,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许多中小学邀请陈大伟老师到校进行观课议课的指导。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校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观课议课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我的工作’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 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有效观课议课需要培养教师直面问题的勇气,对自己的问题保持接纳和拥抱的态度。迈克.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回避真正的问题是有成效的变革的敌人。因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取得成效。”发现问题有利于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暴露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能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就自我对话而言,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

一、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2007年6月,我们在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进行了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授课的是罗老师,教学内容是《太阳是大家的》。提前半天,我们请罗老师和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座谈。罗老师说这一首诗歌的感情不容易把握,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希望大家观察和讨论“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一首诗的诗情”。参与的其他老师也同意把它作为观课议课的主题。

在罗老师准备教学的时候,我们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解,大家同意从三个方向进行观察和研究:一是围绕特定主题在课前对教材进行研究,重点研究“诗中蕴涵了哪些情感?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么?可以落实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二是在课中观察和研究特定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观察研究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表现了哪些行为。三是观察和研究教学效果,重点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诗情的过程、状态和收获。在确定观课议课主题时,我们建议:首先,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献课就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其次,主题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与的。第三,对主题要进行分解,使主题可观可议。在上述案例中,我们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一首诗的诗情”这一主题分解成教材研究和分析、教学活动观察、教学效果观察三个方面,实际上,对于任何一次课堂教学观察,都可能涉及这三个方面。第四,在任务分解以后,参与者要做预先准备,比如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观课议课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验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问题不同,分解的观察要点也就必然不同。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又各有差异。因此,观课议课过程中,生成新的议课主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观课议课鼓励参与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大家分享。在有了生成的主题以后,在议课时可以先讨论预定的主题,再讨论生成的问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主持人要致力于把参与者的精力集中在讨论相对重要和典型的问题上。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听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在授课老师介绍相关情况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一般不主张用过多的不同意见干扰授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授课老师试图教学创新的时候。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到同学身边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学生会能对教师的观察行为作出能动的反应,为了避免“到同学身边去”给学生学习带来负担,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方式,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在建立彼此合作、接纳的相互关系之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可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观课者观课中收集的信息也就可能更加真实和有价值。

二、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笔者曾经有这样一次观课活动:

有一位老师上《一只小鸟》公开课。课中,坐在我身边频繁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同学嘟哝了一声:“无聊。”我问他:“什么无聊?”他眼珠一转,想了一想:“这就是无聊的作品。”不对呀!冰心先生的《一只小鸟》明明写得非常感人。这时,我想起他在说这话之前眼珠转了一下,从他眼珠一转中我推断,“无聊的作品”不是他真实的声音。“无聊”另有含义。无聊是指什么呢?

后来想一想,课前,老师给我说,因为临近期末,新课已经上完,另外选文章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加上这次活动有很多校长参加,她不能冒风险,所以要拿一节已经上过的课。看来,这里学生说无聊,并非是说作品本身无聊,而是对已经学过的、已经熟悉的东西再来学习感到无聊。

那为什么他不直接说教学无聊呢?再想一想,我就明白了:学生很爱护他的老师和学校,他不愿意直接说教学无聊。明白了这一点,我同时意识到,他的频频举手只是在配合老师把一节上过的课演个更像一节新授课而已。

在这里,仅仅是“听”,我们就只知道一个“无聊”的声音。通过询问,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眼神观察,再联系上课的背景,我们就可能更接近学生的内心真实。通过对学生真实声音的解读,我们不仅知道了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再吃嚼过的馍,而且体会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善良,从而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教师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教学生做真人的道德责任。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有效的观课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我们认为,从授课老师的教学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老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在观课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转变观念。观课议课强调: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助,然后是帮助,因为是为了自己更有收获,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

促进参与者主动思考同时需要一定的话语结构约束。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就我们看来,“看而不说,道义何在”的话语要求强调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责任。“假如你来教,你会怎么处理”的提问和质询不仅约束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立场,而且要求参与者对自己表达的意见必须认真思考和掂量。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雷玲副校长给笔者说过这样一个教学故事:

在二年级的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评价和奖励积极参与的同学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的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雷校长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问题和困惑是教学案例的核心要素。在上述故事中,如果把结论封闭起来,雷校长可以说:“你只发给那几个同学,又不说明原因,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样的故事没有了疑惑,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可能,它就不成为议课的案例。如果不是把结论封闭起来,而是发现开放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故事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为什么只发五位同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就预留了他人发言的空间,并有了由此展开对话的可能。这样,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

三、有效议课致力理解教学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

有效议课需要平等交流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话不投机半句多”。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以上述教学案例为例,雷校长与授课教师这样展开了案例讨论(议课):

雷(讲述课堂中的这个教学故事、此处略):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只给五位同学发五角星呢?

授课老师:当我给第三个同学发五角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所以发了五个以后立即就停止了。

雷:你考虑到了时间,也很好。现在请你想一想:其他没有得到五角星同学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如果觉得不公平,这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因为他们也参与得很好啊。

授课老师:对于公平感的问题,我倒是没有考虑到。学生有感到不公平的表现吗? 雷:我觉得有(描述学生表现。此处略)。

授课老师:一方面是不能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公平,我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你有什么意见呢?

雷: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是否有必要发五角星?如果有必要发,发多少?然后我们来思考如何发?

授课老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因为这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在乎外在的奖励。对于低龄儿童,这些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雷:我也同意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外在奖励的方法。那发多少呢?以什么标准发呢?

授课老师:就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我也觉得应该都发,因为大家表现都很好。主要问题是时间不够。你看,我的时间本来就超了。雷:能不能在什么地方节省时间?

授课老师:节省时间我也考虑过,看起来可能性不大。雷:那能不能删掉一些环节呢?

授课老师:我想一想„„这些环节都重要啊。只发五位真的会出现不公平的问题吗?是不是非得都发呢?

雷:我看法是,这本来就是一节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课,总不能在这样的课上再给学生留下不公平的阴影。

授课老师:我明白了。下来以后我再认真想一想教学设计,看能够删掉什么环节。雷:关于公平感的问题,我还在想,给那五位同学发五角星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给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给他们奖励呢?

授课老师:给第一个同学时我说了原因,给后面几个的时候,一忙起来,我就忘了。

雷:其实公平感是在付出和所得的对比中产生的。如果没有被奖励的理由就得到了奖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就会觉得不公平,而得到奖励的同学又不知道老师奖励的是什么,不明白以后应该坚持什么。这样,奖励也就可能失去了作用。授课老师:雷校长,我明白了,我以后要更加注意评价语的引导作用。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我们有这样的建议:第一步,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第二步,观课老师在不说出自己结论的前提下,提出困惑听取授课教师的解释,给授课老师以陈述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第三步,授课教师征询案例提供者的意见,让观课者的思考得以表达;第四步,参与者对彼此的意见进行思考和讨论。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 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有“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假如你来教„„”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被免于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4.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它强调议课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再次,在方式上要求到学生身边去。“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5.有效议课要致力发现教学中的关系和可能

杜威曾经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就是说: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这些尝试和经历,还算不上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联系——由此知道“手伸进火里,手会被火烫伤”,并因此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以避免烫伤——才称得上经验。在杜威那里,经验意味着经历和建立联系。有效议课以认识联系中理解教学,发现可能,改进教学。

首先,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不是简单地就行为讨论行为,而是把参与者背后的价值观念、教育假设通过询问置于前台作为讨论对象,在对话中建立教师“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的联系,认识其间的关系。它以教学行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标,在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参与者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其次,是通过议课发现新的可能,探讨教学创新。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议课时,“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的话语结构是为了探讨新的可能,而“假如我来教„„”的意义则在于:你拿出了你的“煮鸡蛋”,我再说说怎么“煎鸡蛋”„„实际上,我们生活在可能性的空间里,行走在多种可能的道路上。人生可能性空间的扩大,意味着人生自由的增加;拓展和控制可能性的过程是提升人的自由能力的过程。在教师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可能的教学选择以后,教师将享有更大的专业创造自由,并由此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为期一个多月的远程研修接近尾声了,虽然研修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天,却如同一场绵绵的春雨,滋养着我的心灵,洗礼着我的头脑,也指导着我的实践。细细品味这研修历程,我的心灵由迷茫走向明朗,由浮躁走向沉稳,由慌乱走向从容,我期待的教育幸福也慢慢地向我敞开了大门。

摘要:“做有幸福感的教师”是所有老师共同的心愿。在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深入学校指导老师分散研修磨课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磨课,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老师的个性和表达欲望;磨课,可以磨砺老师科学的问题意识;磨课,可以培养老师们强烈的团队意识;磨课,可以砥砺老师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磨课,可以让老师们把握教育艺术的真谛;磨课,可以提高老师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引领老师驶入质性发展的快车道;磨课,让老师触摸和感觉到了理想课堂、理想教师和理想教研的模样,孩子们幸福了,老师的幸福感也便从心底深处油然而生。所以,磨课,是通往幸福教育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幸福,磨课,问题意识,课堂文化团队合作,教学艺术 :“研修、磨课,真得让我们感觉到了“精品课”的艰辛和不易,但是,现在,我用三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感觉,第一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句话,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激情,求索,真诚,碰撞,和而不同,厚德博学,始终是我们这次跟踪指导活动上课、观课和研讨的主旋律,从老师们一张张由疑惑到欣悦的脸庞,一次次不约而同的掌声,可以洞见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术热情。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当老师们内心深处潜在的热情和智慧被唤醒,被激发,被引导,那么学习和钻研就变成了老师们内在的生命需求和乐趣,而不再是外在的压力和痛苦。

篇2:演讲稿和议论文的区别

一、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的相似性

领导讲话稿容易与一般演讲稿混淆, 因为它与演讲稿具有高度相似性:

其一, 从用途来看,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 二者都是用于在各种正式场合发言的文稿底本。实际讲话或演讲与文稿底本相比会有一定差异。这是由讲话或演讲现场情况决定的。一般而言, 一个优秀的领导或演讲者绝不会照读文本, 而是会根据现场情况和听众情况与听众进行互动, 从而在文稿底本基础上进行一定自我发挥。

其二, 从结构要素来看,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 二者都是由标题、称呼、正文三个部分组成的。不用落款, 也不需要注明成文日期。既是它们与法定公文在形式上的重要区别, 又是它们与书信等实用性文体在形式上的重要差异。

其三, 从写作目的来看,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 二者的写作目的都在于让观众认同自己阐发的观点并且付诸实践。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都是以逻辑论证为主的独特的实用性文体, 主要是诉诸人的理性。通过影响人的思想观念, 指导人的行为实践。这是它们与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 文学作品主要是诉诸人的情感, 通过影响人的心理、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完善读者的人格、改变人的行为。曾担任过里根和老布什两任美国总统演讲稿撰稿人的佩吉·努南认为:“一篇演讲稿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总是说理, 而不是华丽的辞藻或感性的演说, 也不是我们引用的那些做作的诗句。”[1]在这一方面, 它们不同于法定公文。一般来说, 法定公文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一定的强制性。

其四, 从写作内容来看,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 都具有一定的鼓动性。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引用季米特洛夫的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 把它当做定律, 当做布尔什维克的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 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 都相信你的号召, 都决心跟着你走。”[2]这里, 他强调的除了语言通俗性之外, 更重要的是强调文章和讲话中语言和内容的鼓动性。

其五, 从情感抒发来看,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都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真切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打动与会人员。这是其事务性文书不具备的。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要在讲话稿中重视情感表达,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敢或者不善于表现丰富的情感, 结果导致领导讲话索然寡味、干瘪无趣, 而好的讲话稿无一不表现出讲话者真切感人、丰富的情感。在第四届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 新当选的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刘恒为大会致闭幕词。短短一篇闭幕词竟说得有的代表落泪, 媒体评论说, 刘恒不说套话, 说的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情话。有位代表说:“你听到了吗?刘恒没有说一句套话!一句都没有!他一讲完话, 我的眼泪刷一下就出来了!”[3]

其六,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 注重展示说话者的个性及人格魅力。我们一直强调在讲话稿中体现领导的个性及人格魅力。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实际上正是领导艺术的重要方面。2005年9月28日,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在深圳市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暨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上讲道:“现在已是万马奔腾的年代, 是‘重新洗牌’的年代, 面对‘黑马’迭出, 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变巨大的压力为巨大的动力, 不服输, 再拼搏, 再领先。万马奔腾的年代是谁也没有绝对优势的年代, 深圳在许多方面的绝对优势已经不存在。我们要谦虚谨慎, 向标兵看齐, 向追兵讨教, 采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千万不能骄傲自大。”[4]这一席话既简要概括了目前面临的形势, 又指出了必须采取的策略和做法。在生动、形象语言背后, 一个学识渊博、富于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实干家形象跃然纸上。

其七, 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来看,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 写法自由灵活, 没有固定成式。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是以逻辑论证为主的独特的实用性文体, 主要是诉诸人的理性。因此, 二者在表达方式上都是以议论为主, 同时根据需要兼用叙事、说明、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在修辞方式上, 灵活运用比喻、对偶、精警等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的目的在于使讲话和演讲获得表情达意、通俗易懂、发人深省的效果。佩吉·努南在总结为美国两任总统撰写讲话稿 (英文原文为speech) 的经验时说, 讲话稿的写作“要注意说话方式, 突出细节, 增加色彩和气势”, “要写得具体、生动、真实”[5]。

其八, 从存在形态来看,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一样, 都是“三态共存”、不可分离。并且, 二者在同一形态依存的媒介也是相同的。领导讲话稿的原初形态是领导讲话的底本, 演讲稿的原初形态是演讲者演讲的底本, 二者依存的媒介都是文字;领导讲话稿的中间形态是领导讲话内容, 演讲稿的中间形态是演讲者的演讲内容, 二者依存的主要媒介都是声音;领导讲话稿的最终形态是根据领导讲话内容整理的领导讲话实录, 演讲稿的最终形态是根据演讲者的演讲内容整理的演讲实录, 二者依存的媒介都是文字。实际上, 所谓“三态共存”指的是领导讲话稿、演讲稿先后存在的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在各自确定之后, 形成了事实上的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从文体学角度来讲, 只有文本才有文体意义。因此, 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领导讲话稿和演讲稿才是一种文体。领导讲话内容、演讲者演讲内容、领导讲话实录、演讲者的演讲实录都不具有文体意义。这跟戏剧文本 (剧本) 是一种文体而上演的电影、电视剧或戏剧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具有文体意义是一个道理。

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在存在形式方面的共同特点可以用表格形式清楚地表示出来:

关于文体划分的标准, 一般认为, 可以从文体社会功能、写作目的、表现或表达方法、客观存在形态几方面进行分析, 把这四者的结合统一作为划分现代文体的客观标准[6]。综合上述各方面来看, 领导讲话稿在社会功能、结构要素、写作目的、使用场合、情感表达、修辞特点、存在形态等方面, 与演讲稿的特点都是一致的。因此, 有一些研究者认为领导讲话稿就是演讲稿。一些指导初学者的教材把领导讲话稿与演讲稿混作一谈。

二、领导讲话稿与一般演讲稿的区别

尽管领导讲话稿具有演讲稿的一些基本特征。然而, 领导讲话稿与一般演讲稿相比, 还有自身独具特点。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五点:

其一, 领导讲话稿的使用者有身份上的特殊限定, 仅限于一定领导使用。“讲话”一词在语体色彩上本来不具有区分说话者上下级身份的功能。但是, 目前特定场合下, 只有具有特定身份的上级领导发表的讲话才能称之为“讲话”, 其他人的讲话一般称之为“发言”。上级领导的“讲话”一般带有权威性、号召性、鼓动性、指示性, 一般领导的“发言”则是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或对某个会议文件有关精神的具体落实、执行情况的汇报, 带有发表性和执行性。就具体行为过程来看, 一般领导的“发言”可以被上级领导或其他人打断, 上级领导的讲话则一般不允许被打断。“就性质来看, 讲话稿有明显下行意义, 发言稿有明显的上行意义”。“讲话稿的‘下行性’和发言稿的‘上行性’正成为一种强大的惯性合力, 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7]。关于这种区分, 从各种会议的主持辞和新闻报道中我们能看出来。而对于演讲来说, 演讲者和听众则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在演讲过程中, 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可以进行充分交流或者互动。

其二, 领导讲话稿是领导履行特定职能、参与行政管理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载体。领导讲话是领导履行特定职能、参与行政管理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上级领导通过讲话发表意见、部署工作、做出指示。领导讲话稿 (尤其是公开发表的领导讲话稿) 是上级领导实施管理行为的重要信息载体。学习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已经成为各级机关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下级机关通过领会上级领导讲话精神, 能更好地履行职能、贯彻落实上级机关的工作部署。普通演讲稿则只能发表意见, 不能部署工作和做出指示。听众对演讲者的观点可以有选择地采纳, 也可以完全不采纳。

其三, 领导讲话稿中阐述的观点代表整个领导集体即组织的观点或意见, 而不是讲话者本人的观点。领导讲话稿的撰写由领导本人起草或秘书等其他人代为起草两种形式。但是, 无论什么人起草, 重要讲话稿一般而言都要经过单位或组织逐级审核。公开发表的讲话稿在发表之前还要经过进一步审核、讨论甚至是修改。逐级审核过的领导讲话稿中阐述的观点代表的自然是单位或组织意见, 而不是讲话者本人的看法。上级领导在出席下级单位组织的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有可能是下级单位代为起草的。但是, 它要经过上级单位办公室的审核, 所以领导的讲话稿阐发的仍然是上级单位或组织的意志。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 领导讲话稿中阐述的观点都是代表整个领导集体即组织发出的声音。这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阐述的是演讲者本人的观点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四, 领导讲话稿对落实有关方针、政策及解决思想、工作、作风等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指导作用。除使用命令、决定、通知等法定公文外, 上级单位还经常使用领导讲话的形式向下级机关发表意见、部署工作、做出指示。但是, 相对而言, 领导在讲话中发表的意见、做出的指示和工作部署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仅具有指导意义, 不像印发的正式公文那样具有强制性。只有领导讲话稿经过上级单位印发, 并且要求下级单位贯彻落实, 领导讲话稿才带有强制性。

其五, 领导讲话稿不能署原作者的名字。未发表的领导讲话稿不存在署名问题, 领导讲话的视频录像不存在署名问题。领导讲话稿需要署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刊登在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或者以文字形式发布到互联网上的时候, 二是以公文附件的形式印发给相关单位的时候。无论在哪种情况下, 领导讲话稿都不能署原作者的名字, 只能署讲话者的名字。这是长期约定俗成的。普通演讲稿一般是演讲者本人撰写的, 发表时可以署原作者的名字。特殊的演讲稿尤其是政治性演讲稿有时不能署原作者的名字, 与领导讲话稿的署名情况类似。

三、领导讲话稿的分类

领导讲话稿指领导同志代表组织在一定会议上就有关方针、政策、思想、工作、作风等问题, 所做的带有指导性的讲话而使用的一种事务性文书。

领导讲话稿可简单地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典礼仪式讲话稿, 包括开幕词、闭幕辞等;二是日常交际类讲话稿, 包括祝词、答谢词、欢迎辞、欢送辞等;三是会议讲话稿, 包括部署工作的讲话稿、传达上级精神的讲话稿、宣传思想与交流经验的讲话稿等。

对于领导讲话稿的分类, 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 各级领导在会议上参与会议讨论使用的发言稿不属于领导讲话稿。因为, “发言稿”不同于“领导讲话稿”。关于“发言稿”与“领导讲话稿”的区别, 曹新华在《讲话稿不等于发言稿》中有详尽论述。

第二, 会议上的各类工作报告不属于领导讲话稿, 因为“报告”是一种法定公文。从结构形式上看, 具有法定公文的各类形式要素, 需要加盖单位公章。从语言风格来看, “报告”使用的语言多是书面语 (即使在会议上宣读的非正式“报告”也不例外) , 而领导讲话稿多使用口语。从修辞风格来看, 领导讲话稿使用的修辞方式比“报告”要灵活多样一些。此外, 领导讲话稿注重展示讲话者的个性及人格魅力, 这也是“报告”这一文体不具备的。

第三, 会议上的各类工作总结不属于领导讲话稿。领导讲话稿中时常夹带某些方面的工作总结, 然而,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把“总结”当做领导讲话稿。从写作缘由来看, “总结”是为了对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检查, 进而总结经验与教训;领导讲话稿的写作目的则在于落实有关方针、政策及解决思想、工作、作风等各方面问题。从情感抒发来看, 领导讲话稿注重说理、注重情感表达, “总结”却注重逻辑说明, 在情感方面非常节制。从内容和语言来看, 领导讲话稿有一定的鼓动性, “总结”则一般比较平实。

参考文献

[1]Peggy Noonan.On Speaking Well:How to Give a Speech With Style, Substance, and Clarity[M].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1999:64

[2]毛泽东.反对党八股[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3:22.

[3]苗发勇.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10大谋略[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58.

[4]李鸿忠.求实务实抓落实正风正己尽责任[Z/OL], 2005-12-19[2014-3-12].http://www.baojian.gov.cn/news/ztbd/six/2005-12/de4b205199de8729.html.

[5][美]佩吉·努南著.刘炳章等译.美国总统的女撰稿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1:46、53.

[6]杜福磊.也谈现代文体分类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5) :57.

篇3:新课程的有效观课和议课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观课议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14-0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全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对课堂中的教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和研究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有效观课、议课已成为教师教研活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观课、议课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下的观课、议课

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说的、听的最多的一直是听课、评课,那么,怎么来理解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关系呢?列奥·施皮泽说过:“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仅仅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听”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主要指向声音。在听课活动中,“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则是“观察”的简称,“观”的任务是广泛占有观察对象的信息,“察”的真谛是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再去用心灵感悟和体察。可见,观课既强调用耳朵,更强调运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透过眼睛的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去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而其对象,不仅是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也都将成为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

“评”是比较和判断,“评”课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主要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更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而“议”是就某一现象发表意见,进行商议,更主要的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议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在必要的时候,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所进行的一种需要“重建”的文化。

综上可见,观课、议课的性质就是一种研修活动。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诸因素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将其最终转化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达到“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的目标。

二、新课程下的观课策略

(一)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传统的听课重视记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而忽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观课要求听课者既要重视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更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情绪,并通过其外在的言行来体察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二)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传统的课堂与学生、教师的日常生活脱节乃至严重隔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听课教师无法观察到课堂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也不会刻意去观察教师是否将适当的生活事件引人课堂。新课程下的观课则要求观课教师特别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关注日常生活的经验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教师对其加工和处理是否到位,日常生活的事件与课本知识的衔接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新课程下的观课,听课教师无须过多地关注上课者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灵活搭配、合理运用。更多的则是关注作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意识、行为和能力。也就是说,听课教师既要在课堂中观察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也要分析教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更多地关注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新课程下观课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给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分出优、良、中、差,而且要通过观课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师生共同的成长。这就要求听课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评析角度不应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的;不仅要从教师的言行评析教学能力,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评析教学效果;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等显性表现,而且更能够从学生的情绪、表情、学习状态等细节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以及教师是否能够准确地根据学情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和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新课程下的议课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议课,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这种议课文化是议课者与作课教师之间建立起的“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察言观色,同在共行”,其核心是“民主”。这种文化的“哺育”、“滋养”,能够更快地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议课要直面问题

人是不完美的,但与其他物种比较,人知道自己不完美,承认不完美,努力追求完美,人的不完美现实与追求完美的实践是推动人自身不断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直面问题既是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真正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另外,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需要,致力于建设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语境,为教师创造安全的、能充分敞开的献课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二)议课要平等对话

议课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以观课、议课的参与者之间既平等又对立的主体间性关系为基础,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同时,又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处境,保障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在这种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的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者应该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评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

(三)议课要体现“弱者,道之用”思想

“弱者,道之用。”,这里的“弱”,主要特指议课参与者要巧妙运用引导的原则和方法,使做课教师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专业发展境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通过示弱,把作课教师身上蓬勃的生长能力激发点燃,使他们提出更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3]林存华.新课程精神关照下的听课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7,(1).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篇4:思维的区别

很多人慕名而来, 带着枪支弹药, 捕杀飞回岸边的海鸟。因为这种海鸟每到白天都会飞到岛上去吃光如明月的珍珠。

时间一长, 海鸟渐渐地灭绝了, 即使剩下的几只也过得胆战心惊, 只要一闻到人的气息, 看到人的踪影, 就会早早地逃走。

后来, 来了一个很有智慧的商人, 他在海岸附近买下大片的树林, 并在四周围上栅栏, 不让闲杂人走近。同时, 他严厉告诫仆人, 不许在树林里捕捉或驱赶海鸟, 更不许放枪。

于是, 当海岸其他地方的枪声一响, 就会有海鸟在惊慌逃窜中不经意闯进他的树林。时间一长, 海鸟渐渐地都在他的树林里栖 (qī) 息, 它们也因此不再为安全而战战兢兢。

等海鸟在他的树林里逐渐安定下来, 他开始用粮食、果实等做成味道鲜美的食物, 撒给它们。海鸟贪吃, 吃得十分饱胀, 就把肚中的珍珠全部吐了出来。

日复一日, 这个商人就成了百万富翁。

上一篇:钢琴培训文化艺术学校自查报告下一篇:书籍《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