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

2024-05-24

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共6篇)

篇1: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作为基础

创业教育其实就是以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基础做出的延伸和发展,创业教育是构建在教育基础之上的一种展现的教育模式,不单单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并且也凸显出来了创新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两个目标,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所以,其实也是可以说“高职生创业教育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素质教育改革活动的方向和途径”。假如说学生是没有接受扎实的素质教育的,想要使得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显得比较困难了,只有在使得高职生的基础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就能够使其逐渐地具有比较高的创业水平,进入到创业这一个领域中的人员具有的素质越齐全,创业的成功率就越高。现阶段我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创业教育的力度,逐步地将高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来,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其逐渐地养成优秀的创业心理素质,提升高职生的创业创新i能力,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范围内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应当将能力作为主体

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将培养出来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目标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接受了创业教育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等创业方面的素质。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对创业教育重视的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包含的是创业态度、创造性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等等。创业是一项复杂程度比较高的活动,进入到创业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是需要有比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但是仅仅具有上文中提及的这两项素质,却没有创业能力,也仅仅是空中楼阁而已,创业能力是一项层次比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可以将其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施行创新型的创业教育,始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素质作为基础、能力作为本体,不单单能够在某些层面之上使得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地培养出创新性的创业人才,并且也是能够使得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施行的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占据的地位得到巩固,从而就能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也是需要系统化的施行创业教学工作才能够使得创业教育的作用完美地展现出来,进而就能够使得增强高职生创业素质和能力这样一个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琳.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22-23.[2]张迪.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机制创新研究报告[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二等奖摘要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1.[3]贾新民,张宝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略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3):68-70.

篇2: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征,阐述网络资源的运用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网络实现创新的学习方式,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和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人才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创业能力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的114万人增加到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请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学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发布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发布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发布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的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发布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发布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发布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台完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

[2]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5]李敏.基于校园电商O2O运营模式的实践教学探讨[J].鸭绿江,2016(1):268.

[6]陈小筑.众创时代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

篇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略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 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 其本质是创新。新的产业不断出现, 原有的产业逐渐消亡或得到更新, 其特征是产业的变化较大, 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 将新旧知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 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和调整、更新的需要。由于科学化、现代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所需要的劳动力的质量也随之越来越高、而数量却越来越少, 致使社会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创造出新的、更多的产业和工种, 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知识经济发展的这些特点, 迫切需要掌握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富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来担负起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应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 努力培养大量的创业型人才, 是高职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8年开始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业教育, 并提出创业教育是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所以, 全面推进高职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需求日趋多样化, 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生产新模式, 它必将促使新的产品与行业不断涌现, 其中新开办的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 而这些企业正处于创业阶段, 急需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高职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是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 使大学生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具有远见卓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以及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积累和扎实的技能、业务基础等创业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 培养他们的理想、抱负、信念、意志、毅力等创业的非智力因素, 毕业后走向社会能担负起社会发展的重任。

(三) 是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

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 此外, 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的情况下,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造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与就业的矛盾, 所以, 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型人才, 对适应就业竞争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就业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 只有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创业必需的技术, 树立献身事业的精神, 才有可能实现顺利就业, 提高适应市场需求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 但它和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据统计, 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高达20%左右, 而我国不到2%。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许多高校管理者视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 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 使之边缘化。关注的也多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

二是尚未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缺乏有效机制。一些高校以学生建立创业模拟或真实企业, 参加创业大赛等活动代替系统的创业教育, 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未能有机联系, 且形式单一, 尚未形成相应的课程、教材和评估体系, 教学计划和时间缺乏保障机制。

三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亟待加强。无论从理论高度阐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 还是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业经验, 都离不开深入的研究和师资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 推进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重新构建实现工学结合途径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等有机的融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培养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点, 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训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规划体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使创业教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系统化、科学化。创业教育的实施环节应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特点, 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融为一体。

(二)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转变

创业教育内容广泛, 除必须掌握专业内的知识、能力外, 专业外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必不可少, 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的培养, 离开实践的创业教育是空泛的, 没有实效的。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内容改革是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创业活动为载体, 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设立以项目为单元的课程结构, 是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创业课程的教学也应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 以兼职为主, 如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管理、商务谈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官员、专家担任教师。这样, 创业指导活动课不仅使学生获取创业基本知识, 而且还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创立一个企业所必须的各种知识, 并学会合理运用。创业指导活动课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课程结构上要考虑社会职业内容的变换, 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发展。

(三)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社会调查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社会交际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综合作用的过程。组织学生对企业、商家、专业市场、财政、税务、金融、政府等有关部门展开调查, 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形势, 发展经济的政策导向, 金融、税务、工商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以及产业结构、职业需求、行业分布等。

开展 “创业方案设计大奖赛”活动, 充分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 展现想象力, 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开展创业设计。学生从给企业起名开始, 对创业方案作了周密的设计, 包括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经营特色、营销策略、成本核算等问题的解决, 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 敢做的创新精神。

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学生通过对“当前的我”自身条件全面深入的分析, 找出自身条件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明天的我”进行了科学周密的生涯前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使学生能对自己的事业正确定位, 清醒认识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办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及创业教育座谈会, 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创业成功事迹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清楚创业并非高不可攀, 只要科学论证, 正确决策, 艰苦奋斗, 努力拼搏, 就能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的观念。此外, 邀请毕业生中的创业典型人物回校现身说法, 讲述自身的创业经历、经验和体会, 开启学生思路, 树立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实现真正的创业, 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 以培养创新创业实战能力为目的, 建立创业实战基地

利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实训基地, 积极推进学生的创业实战活动, 为学生创设在校期间创业实战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创业过程的矛盾、困难、挫折、成功, 培养风险意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 锻炼其创业能力, 积累创业经验。创业实战应做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 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高等职业创业教育中主要存在开展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尚未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缺乏有效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亟待加强。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 推进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转变;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贾文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创业教育[J].成人教育, 2006 (1) .

[2]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6) .

[3]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 2005 (1) .

篇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好“三引”工作,改革课程设置,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并协同社会和市场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强调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并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可见,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命题,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目的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利用现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进其创造潜能的发展。创新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

对于创业教育目前有很多的解释,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狭义的创业教育,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创办和经营企业;二是广义的创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它是以创业教育为主导,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必须的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实践的作用也不容小视。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前沿性。创新创业教育近十年才在国内正式提出,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概念。目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模式,因而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进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性,它的实施对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要求也要高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二是开放性。创新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要求掌握教材上的书面知识,而是应该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从中得到知识的更新。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自身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身的能力,不断扩充知识和扩大视野。三是探索性。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相互讨论,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出现新的见解与设想,学生的思维也就从中得到了锻炼。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契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环境资源严重不足,要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着更好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和基础,能够在创新创业中发挥良好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民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式就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二)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非常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已经与本科招生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面,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更是可以让学生由就业者转变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为其他学生和各类社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企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改进,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方面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好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敢于创新和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微观来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思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宏观上讲国家鼓励多种经济模式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资金和税收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就业模式营造了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却轻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为人处事方面的训练,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激情,不敢冒险和闯荡,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意志,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开拓自身的能力。以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让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落实。简而言之,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谋生的本领,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锻炼学生择业和生存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

(二)做好“三引”工作。具体如下:endprint

1.加强政策引领,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学校要依据国家和各省市的创新创业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关于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制度规定。比如,创新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到科技园创新的规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条例或规定。学校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学校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营造软环境的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应多方配合,逐步为大学生创业打造硬环境,根据不同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税收、入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咨询、解读,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

2.加强典型引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学校通过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调研,也可以通过毕业生实习发现典型,掌握了解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典型情况,逐步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库和项目库建设,将各行业各类成功的创业团队和个人的创业发展史输入人才库和项目库,再通过点面结合的立体式宣传,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发挥创新创业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学院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

3.加强市场引路,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共同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高校学生毕业进入社会,自主择业,但不应该放任自流,学校、政府、企业都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构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让大学生尤其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有的地方政府与高校联手在紧邻学校的黄金地段创办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由政府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学校在师资、政策、资金、场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通过项目推介、成果展示对团队和项目进行全程孵化,选择实践性和市场前景俱佳的优秀团队和项目入园。同时,为学生企业入园提供诸多便利:比如学生企业入园第一年免交租金,第二年降低租金,而且学校在项目、人才、环境、政策等方面向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提供各类优质服务。让大学生以展示才华的创业热情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创业能力,勇敢地踏上充满竞争的创业平台,在创业的后续保证基础上,逐渐步入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的设置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和创新性,各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减少专业课程,增加相应的综合性课程;其次,开设各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修;最后,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之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许多高校不断探索专业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行业特色的要求,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带动专业整体发展,注重突出行业特色,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

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创业教育要在传统的教学授课之外,采用案例分析、商业游戏、角色扮演、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应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任务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实训、方案设计、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实习,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依次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包括三方面:

1.积极推行“学校+企业”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学校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或能工巧匠指导学生,有的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百分之五十,而且文科专业增开工科的技能操作课程,理工科开设企业管理、创业技能、财务管理、市场营运、政策法规等辅修课程,并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市场调研、参观园区公司和进到“厂中校”实训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行业知识,增强对创业知识的系统把握。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建立“创业信息咨询服务超市”,邀请创业典型和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咨询指导,通过创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导师、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公布及理论实践咨询服务。

2.实施模拟创业团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校中厂”,搭建真实与仿真相结合的创业实践平台,开展“虚拟创业”、“商务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在“校中厂”实训,再加上创业导师及行业资深专家深入辅导,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园——企业或高仿真企业环境里体验创业的过程,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创业意识和理念,克服传统的创业就是单打独斗的个人打拼做法。

3.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大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国家及国际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应该把各自开展的各专业创业技能大赛均列入教学计划,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展示教学科研的新成果的一种形式,逐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各大赛项目都有企业代表队或专家评委参加,把理论教学成果更趋于实际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形式更加专业化和实践化。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团队参加国际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的角逐。

(五)协同社会和市场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协同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市场(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86页)经济的积极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支持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持,二是资金的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学生仅仅是利用校内的资源进行一些专业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协同社会,探索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联合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针对地方产业结构呈现出的多样性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与各类企业共创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既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又实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用。

社会资金的支持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之一,大学生进行创业时若是能够得到一些成功企业的投资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那么其创业的风险和难度都会大幅地减小。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是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保证,只有在一个运转有序、规则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每一个市场主体才能正常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经验和经济基础有限,难以应对过于复杂的市场经济行为,因此,一个良好的、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对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创业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带动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在借鉴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要不断的研究和总结,确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学校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有效地搞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东旭.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2011(127)

[2]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3]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戴初(1969- ),男,湖南娄底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经济师;陈瑞生(1957- ),男,广西博白人,在职研究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会计师。

篇5: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提出来。会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有专家称“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21世纪,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学习证书,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全国两会上,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家通过创新创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科学化、现代化、机械化的日益提高,社会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在目前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在尽量安排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现创业愿望,使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成为岗位的创造者,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每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只有0.3%。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存在一些的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

3.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把创新创业简单的理解为创办企业当老板,部分学生则认为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而做出更多的相关的创新工作。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只是停留在感兴趣和观望的阶段,并未作出实质的创新创业行为,毕业后直接创业的人数较少。

3.2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历史已有百年。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3.2.1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估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能有机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些高职院校使用国外开发的一些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有些高职院校随意使用由社会案例编写拼凑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没有反映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个性等特点。其次,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但多为宏观层面的建议,缺乏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指导,导致各高职院校对文件政策的实施标准不统一。

3.2.2创业师资力量仍需要大量补充

高职院校现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一般是由就业部门老师、思政课教师担任,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现任创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既性质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来。

3.2.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以各种讲座、竞赛为主,注重技能训练,但在学生课程设置中,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少且呈边缘化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3.3缺乏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篇6: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院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有效制度为保障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八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学院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学院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和招生就业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部门明确职责,协调配合。招生就业处负责策划、协调、管理和运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教务处与经济管理系负责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和师资建设等工作,团委、学生工作部负责配合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集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创业实践指导和创业服务于一体,负责对全院创业教育进行具体规划、安排、组织和实施。

二、培养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

学院按照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高水平高职学院的办学目标要求,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

(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

学院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教育活动为载体、实践锻炼为手段、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有效制度为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在课堂教学中,以国家级精品课《创业起步》为核心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举办科技竞赛、讲座、论坛、组建KAB创业社团、创建学生创业工作室、开放学院各种专业实训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条件。

三、教育实践丰富,措施落实到位

(一)依托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起步》,大力开展课堂教育活动

1、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学院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包括《创业起步》、《学会做事》、《创新思维》、《创业案例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活动。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院先后选派了12位教师参加教育部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选派了6名教师参加KAB师资进修班的学习,建立了由校内外137名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培训了52名职业指导师,建立了由创新创业课程专兼职教师、创业团队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队伍。

3、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起步》。该课程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充实完善,2005年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2009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该课程是学院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侧重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公共基础选修课程。目标是依托专业,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具有创业者素质、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该课程结合我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创业等职场元素进行了分析和介绍,通过行动导向的情境教学、组建企业模拟、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心理评估和团队练习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者基本特征和所需素质,培养学生认识企业运作的全过程,了解企业对

职业人才的要求,从而认知企业精神,逐步成为具有“创业者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该课程以及访问该课程的教学网站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的教学网站经过不断改版升级,总访问量累计已达12000余次。《创业起步》课程有效推进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养成。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学院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科学设置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的目标,使学生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不同层次上得到系统训练。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规定实习实训为必修环节,对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定了具体时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学院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不断更新实训和实习内容,增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入教学实训室,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实训。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每个具体教学环节中,在课堂教学、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中,融合渗透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例如: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务网站策划》、《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综合应用》等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时,在课堂、实训等教学环节,老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互联网开设网店并经营维护,进行实践锻炼;生物技术系环境监测专业07级学生李达飞、王晓凡等通过专业学习勇敢地提出并打算建立“环境污染治理测控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的设想,意在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环境污染治理测控领域培育技术力量提供孵化器;服装艺术设计系服装服饰专业工艺班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训,在毕业时就完全具备了自主经营服装设计、裁剪、制作和销售一条龙的创新创业技能。

(三)加强基地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院积极依托院内实验室、工作室、实训室及院外企业,积极争取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8个。通过基地化运作,为学生提供“学为基础,以用促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学院在2007年组建KAB创业社团,社团成立至今共举办或参与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活动20余项,活动覆盖6000余人。在假期社会实践中,学生结合专业所学,深入到企业、社区、农村,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走访和专业情景调查,或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锻炼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四)突出职教特点,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在国家级示范校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与50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30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学院尤其注重将体现敬业诚信的企业文化与体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学校文化相融合,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学院在与500多家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实训等方面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引入实训基地,引入课堂。这种以校企融合为特色的文化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学生成才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过程中,面对面接触了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直接聆听企业工作人员授课。学院在课堂上就开展了对学生精细严谨的工作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例如,学院已经连续四年与北京奔驰公司合作组建“校企合作-奔驰生产班、奔驰售后班”,该班级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部分老师来自德国奔驰总部和北京奔驰公司,并且经常在汽车实训室上课,学生深刻感受到德国奔驰企业文化,体会到公司对员工的精细管理和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这些促使学生不断学习领悟,积累知识,逐步实现能够独立提出并分析解决问题,具备创新的知识技能和精细严谨的创新创业精神。

(五)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学院与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简称YBC)北京办公室、北京青年人才服务中心联合举办“青年创业大讲堂活动”,邀请优秀创业导师与创业青年来学院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创业,理解创业,树立以自主创业为荣的观念。几年中,学院邀请中国光华基金会人员来院进行“诺基亚青年创业讲座”七次,还有十多位著名创业人士及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来校作报告,其中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的创业教育专家赵伟、联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马健荣、北京圣火集团董事长王丰、创业成功人士北京育教跆拳道馆石磊等。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团中央举办的“我能创未来—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活动、参加CCTV大学生创业英雄会活动、参加农展馆举办的全国创业项目洽谈会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学习创业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在学院举办的两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勇于创新,策划创业方案,从策划、立项、申报到比赛答辩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全国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创新创业能力的机会,取得较好成绩。

四、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成效显著

(一)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

几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促使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树立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勇于实践,成长成才。学院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卫星制造厂、北京奔驰、现代汽车、西门子、ABB、博世力士乐、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录用,在工作中积极进取、探索求知、敬业奉献,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连续三年达到99%以上,学院在2006年、2009年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二)学生创业能力增强,自主创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通过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每年都有一些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比如,2009年有两名毕业生的回乡创业项目入选北京市妇联“百名女大学生创业援助项目”并获得创业资金奖励;工商管理专业戴玉立、李津、黄维三名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合伙创办了三人小馆,经营餐饮;张迎新同学在拿到了速录员证书后与其他三名同学张建震、刁亚楠、刘单共同创办了一个合伙企业--北京梦想之旅速录服务中心;朱蕾同学与人合伙创办了北京漂亮新娘婚庆公司;张发扬同学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月亮船音乐艺术培训中心等。据了解,我院自主创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三)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北京市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2007年以来,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6项。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2010年在有3000多个代表队参加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

(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1、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在北京以及全国推广。学院《创业起步》课程不仅在我院发挥作用,同时作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应用推广,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创业起步》还成为北京市校际选修课,教学资源辐射北京高职学院。从2005年至今,有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等高职学院的学生选修我院《创业起步》课程,这充分体现了我院作为国家级高职示范校的示范作用。

2、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39所大学创业培训项目基地;2007

年,学院成为团中央第一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试点高校,全国青联授予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称号,团中央YBC北京办公室把我院作为分站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3、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得到广泛好评。学院承办了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会,并多次在相关会议上交流经验,教育部和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领导来学院听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还得到了共青团系统的关注和认可。2008年6月,在北京团市委大学部部长胡九龙的陪同下,辽宁团省委副书记赵红巍、辽宁团省委学校部部长李锦彪、沈阳团市委副书记郭忠孝等京外共青团领导一行十人来我院调研KAB创业教育工作,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上一篇:燃气安全案例分析下一篇:我和咪咪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