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配套PPT演讲词

2024-08-02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配套PPT演讲词(精选4篇)

篇1:《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配套PPT演讲词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金融主题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和对我国的影响。

大家知道,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迅速向全球的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也相当严峻。因此,研究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建立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次贷。

所以次贷就是第三类,对信用评级的要求是很低的。

2、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呢是指„„

3、其实很简单,次贷危机的实质就是:„„

4、刚才那些总结起来就是次贷危机形成的具体原因,其实还有很多的外部原因,比如金融、高油价、高粮价的三大冲击。

5、这张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示意图。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美联储两年17次加息,造成房市不景气。而房贷的利率又居高不下,那些低信用的人无法偿还房贷,所以违约的情况增加。那些贷款公司与机构因此进入了坏账危机,很多银行面临破产,许多保险公司也遭受了损失。在图中可以看到美国五大投行成为历史和AIG收归国有。

大家知道美国五大投行是哪五大吗?

可是这些银行为什么会变成历史呢?

2008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正式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因此,美国纽约五大投行全部走入了历史记录之中。

这里还有一个我们陌生的名词——AIGAIG就是指美国国际集团。是一家以美国为基地的国际性跨国保险及金融服务机构集团,下面就是这个集团的照片。根据2008《福布斯》杂志的全球2000大跨国企业名单,AIG在当时全世界排名第18大,自2004年4月8日开始一直都是杜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成份股,因为金融危机发生,在2008年9月22日被除名。,收归国有。

可见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他对我们中国又产生了哪些哪些影响呢?

从消极方面考虑,主要表现在信心的影响,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的影响。中国投资者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也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很多的投资,比如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不景气;而房地产热降温,少数地区的涨幅回落,个别地区价格下降;再比如出口贸易下滑;就业困难等等,都对中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面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在危机的持续中,资源价格会逐渐下滑,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条件。

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特色一下难以改变,只要把握的好,在危机中国外消费者可能放弃消费其它国家的高价位商品,而转向消费中国产品。这就在无形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很多专业人士也曾经发表过看法,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此次金融危机的?

次贷危机给我国房地产热敲响了警钟,对我国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范本,这个教训对我们成长中的金融领域非常宝贵。对一个“人口多,住房难的发展中国家”,有助于矫正经济领域盲目,崇洋媚外的心态。

次贷危机说明“居安思危,毫不动摇走自己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是才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篇2:有关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次贷危机,道德,监管,风险,收入差距

1 引言

2007年, 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不断的上调联邦基准利率, 导致房屋抵押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越来越大, 次贷风险开始萌芽。到了2007年6月, 两只贝尔斯登公司的对冲基金损失惨重, 以致停止赎回, 2007年8月5日, 这两只基金宣告破产, 此次事件成为次贷风波爆发的标志。

赖秀福和田娟将次贷危机归结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非均衡发展以及金融的性质和功能被忽视和扭曲。投机活动大为增加, 放大了金融风险。而肖才林认为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资产证券化加剧了危机的扩散。卢宇峰的研究显示, 过度消费收入差距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与本质。朱志强、杨红员和尹恕好和沈炳熙认为监管缺位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理查德.比特纳和康国红则尖锐提出看似复杂的次贷链条不过是人性贪婪的最终恶果。

本文将以上观点归结为3种原因:金融风险、监管缺位;收入差距;道德风险, 并对文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讨论,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原因

2.1 金融风险和监管缺位

刘凡指出, 实际的情况是美国房市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正存在着资产泡沫, 从2001~2006年美国房价大幅上涨, 而一路攀升的房价既没有建立在住房市场的真实需求上, 也没有以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支撑。资产泡沫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泡沫破裂只是早晚的灾难。果然就在美国房市如火如荼, 泡沫不断累积之时, 美国宏观经济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伴随经济增长, 美国通胀压力加大, 美联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提高联邦基准利率。房产泡沫再也支撑不住, 终于轰然破灭。

王东认为次级房贷危机是典型的政府鼓励居民购房, 金融机构又将房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的流动性短缺的金融领域危机。但从美国目前的次贷危机看, 表象是房地产业泡沫破裂而形成的, 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长期失衡, 最终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其实质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释放到金融领域的严重危机。赖秀福和田娟将次贷危机归结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非均衡发展以及金融的性质和功能被忽视和扭曲。王东指出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失衡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出现之前就已经十分严重, 并扩散至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宏观领域。其根本原因是美国赤字增长和全球贸易不平衡, 以及美元贬值、利率差别和投资资金无序流动。

赖秀福和田娟观点类似于王东,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非均衡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以虚拟资产为主体的跨国银行、对冲基金等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 虚拟经济规模日益庞大。世界各国, 尤其是一些缺乏资源和实体经济的国家大力推动金融业发展, 试图从高风险高盈利的金融行业中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 全球金融扩张速度远远超越了GDP增长速度。

金融风险不断上升, 次贷危机爆发。卢宇峰从过度消费的角度阐释实体经济状况 (消费、储蓄、投资等) 决定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必须大体符合文体经济发展状况。所以, 过小储蓄率本身意味社会经济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如果未能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出现问题, 产生次贷危机, 继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于全面的经济、社会危机, 都是必然结局。总之, 过度消费导致宏观经济恶化, 是次贷危机形成和爆发的实体基础。

沈炳熙从监管方面谈到了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次贷危机的根子在于次级贷款的发放, 一些房贷机构为了短期的收益, 降低门槛, 放宽条件, 让那些缺乏信用条件和保证的客户获得住房抵押贷款, 埋下了风险隐患。在这个过程中, 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几乎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信用评级机构没有尽职尽责、客观公正地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 以次贷作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在向美国证监会注册时, 监管人员没有提醒、揭示风险;投资银行的活动基本没有监管。在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 投资银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它们把次级房贷做成证券化产品并向投资者推销, 投资银行在知道这些次级贷款风险情况下未向投资者说清楚;在次贷危机发生的初期, 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协调步伐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失去了最有利的危机处置时机。

2.2 过度消费和收入差距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只是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细分市场, 占比并不很高;但次贷问题却能够迅速影响到几乎整个金融领域并导致宏观经济衰退。卢宇峰认为原因就不仅仅只局限在危机最初爆发出来的金融风险和监管缺位了, 而应该主要地在宏观实体经济方面寻找。

美国一直是极低的利率, 在利率上升后, 结果:r上升、房价下跌、房地产行业下滑、次级抵押贷款还贷难、信用紧缩、投资衰减、经济衰退、信心下挫、金融恐慌、金融 (次级抵押贷款) 危机、经济衰退加剧。

由此分析可见, 利率是一个关键和枢纽;但是追溯到最后, 转动这个枢纽的根本力量是收入差距, 即使信贷宽松亦是以收入差距为土壤。所以,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率持续上调, 住房市场泡沫破裂, 房价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及其产生的金融风险是次要原因、利率提高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美国消费增长超过经济所允许限度;本质是收入差距问题

卢宇峰指出过度消费的四个后果:储蓄率过低。消费率上升意味实际储蓄率下降, 突破宏观经济所能承受极限。所以美国经济实际状况是, 全社会经济在一个过低储蓄率上运行, 最终导致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原因, 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且仍在不断下降的低储蓄率。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 产生衰退 (风险) 。根据过度消费使得美国近年储蓄率过低甚至为负, 完全违背经济客观规律要求, 导致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供求失衡, 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调整, 累积下去就产生问题:随还贷期到来和信贷紧缩, 就出现消费投资双下降及相对过剩并存。实体经济恶化, 金融泡沫、金融风险及其他问题立刻显露, 衰退和危机就成为必然。

卢宇锋同时指出过度消费原因主要是收入差距, 从长期看, 由于边际储蓄倾向 (MPS) 递增规律, 收入差距必然降低社会消费倾向;但是短期中, 发达国家在虚假繁荣和宽松多样信贷支撑下, 社会消费却可以进一步提高, 形成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从理论上讲, 由于收入和贫富差距扩大, 随有产者或高收入阶层收入所占份额增加, 社会消费率下降而储蓄率上升。但短期中, 由于现代金融高度发达, 各种信用工具和途径层出不穷, 低收人阶层可以凭借各种信贷手段花费自己所没有或还不曾或不可能到手的钱, 形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2.3 道德风险

理查德·比特纳指出看似复杂的次贷链条实际上不过是人性贪婪的最终结果。美国构建了世界上公认最为成熟的金融体系, 其资本市场领袖全球已经超过1个世纪。然而每当危机来临, 其为规避交易风险和人性弱点构建的防御工事, 仿佛马其诺防线一样不厌其烦地重演着自己的悲惨经历。

华尔街在自己规定的激励机制下, 置基本的职业道德于不顾, 放胆豪赌, 终于形成今天恶果。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从事某些赌博活动有其合理性和可理解性, 其业务尤其是众多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赌博性质, 但是商业银行在如此大的范围和如此深的程度上参与这种赌博是不可思议的。众所周知, 商业银行必须以稳健为原则, 经营资产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安全性。如此多的富有经验的国际著名商业银行, 仅凭几亿美元的本金, 就敢于贷出几百亿美元的款。

康国红指出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联储对华尔街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计成本伸手挽救, 除多次大幅降低利率和直接注入几千亿美元的流动性外, 还放宽了房利美和房贷美的最低资本金要求, 并取消两家机构的投资限额。另外, 允许金融机构以高风险的抵押贷款债券作为融资抵押进行大量贷款, 而且数量上“没有上限”。美联储史无前例的举措, 不仅给美联储及其声誉本身引发了真正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金融系统的结构。美联储为了解决美国的问题, 置全世界数十万亿美元持有者的利益于不顾, 无限量发行货币。

3 结论

以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在次贷危机的产生、加剧等方面给出了解释, 并且越来越趋向于用实证分析, 他们从各个层面考察次贷危机的原因。出现以上众说纷纭的情况可能缘于以下原因:首先是这次次贷危机本身非常严重, 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甚至还有政治和军事层次的原因;其次, 有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尚未完全爆发, 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还没有释放出来, 次贷危机最终能严重到什么程度尚未定论, 许多潜在的原因没有暴露。因此, 最适用的解释可能是人性的贪婪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 于此同时, 政府监管严重缺位, 在美国过度消费和收入差距的背景下, 次贷危机爆发成为必然的现实。

为了更深刻的衡量我国金融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是否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条件, 以及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创新, 从而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成为我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因为作为经济转型期的大国, 金融安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忽视的作用。我国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运作过程中, 应以此为鉴, 努力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体系, 同时加强监督管理, 避免类似次贷危机在我国发生。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比特纳.贪婪、欺诈和无知:次贷危机真相.中信出版社.

[2]朱志强, 杨红员, 尹恕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华北金融[J], 2008, (8) .

[3]赖秀福, 田娟.金融危机再思考.中国金融[J], 2008, (22) .

[4]肖才林.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商场现代化[J], 2008, (556) .

篇3:《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配套PPT演讲词

关键词:次贷危机 行为金融学 金融监管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基金大范围破产以及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同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萌芽,一直到2007年8月基准利率连续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危机全面爆发并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此次次贷危机起源于信贷危机, 先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传递, 然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逐渐向全球蔓延。

一、經济学角度看次贷危机成因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次贷危机生成的大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的放松管制与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放开金融管制。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美国通过修订法律,不断放宽金融行业的限制,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和自由化。大量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工具将RMBS的泡沫不断吹大,直到不断的加息刺破了这个巨大的泡沫,而此时其积累的能量已经达到摧毁整个市场。

(二)金融创新和监管缺位

在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使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金融机构在购买MBS 形成的资产池后, 再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进而形成CDOs,之后再由评级公司对其进行评级,不断形成新的衍生品。叠加的的衍生品使风险不断加大,杠杆率也加大。一旦出现按揭贷款违约时, 这必然导致基础资产池恶化,此时各类衍生品面临的风险则会更大。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扭曲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双重的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这必然导致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普通投资者主要根据评级公司的信用等级来判断投资的风险,然而在次贷危机中,评级公司却积极的参与到债务抵押债券的打包过程中。在自己的评级模型中与投资银行一起评估债务抵押债券,这无异于自吹自擂。

但是,评级公司对抵押贷款的债务抵押债券的评级收费是其他类评级的3倍,这为评级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扩大风险的催化剂角色。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十分明显的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资产证券化在不断增强市场流动性和为单一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串联在一起,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链条反应,将基础抵押品市场的信用风险迅速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快速波及到贷款抵押机构、衍生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因此,我国银行在开发和参与任何结构性金融产品前, 必须深刻理解定价模型背后的各种参数及其对潜在风险报酬的影响, 绝不轻易涉足自己银行风险尽职团队都不理解的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其相关产品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对于银行和监管机构而言,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是核心。

(二)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启示

房地产业的不良发展会导致金融业的危机,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控制房地产市场贷款质量审核以及房地产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当务之是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才是房地产回归居住的本质,才能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青,俞颖.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9,(08)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3]赵虎林.论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史健忠.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09)

[5]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05)

[6]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篇4:美国次贷危机成因与启示

一、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

美国次贷危机, 全称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美国人购物尤其是购买住房等高档商品, 大都是用抵押贷款方式分期付款。通常, 美国银行把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优级, 把那些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次级。一般来说, 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 或其他负债较重, 资信条件较“次”, 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 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上, 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

多年来, 美国经济因为不景气而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 向次级信誉的消费者大量抵押贷款, 以刺激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次级按揭消费者往往把自己的房产等财产抵押给银行, 大量向银行贷款。因此, 过去一段时间, 美国信贷宽松, 金融创新活跃, 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 次贷的条件和限制措施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

应该承认, 次级贷款业务为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了贷款, 让他们圆了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 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1994-2006年间, 超过900万户的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 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

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稳步发展后, 银行利率也逐步由1%提高到5%以上, 次级按揭者的银行贷款利率也随之飞速上涨, 最终使这些本来就没有多少钱的次级按揭者囊中羞涩, 甚至还不起银行的贷款而将自己的财产抵押给银行。美国一些银行得到大量次级按揭抵押财产后, 又转手把这些抵押财产上市转变成基金, 卖给各国投资者, 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较差, 还不起房贷、违约行为的出现纯属正常。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 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 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 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 再转手卖出, 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 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 甚至亏损。2006年初, 美国房价开始下跌, 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 次贷危机就出现了。

美国次贷危机的苗头始于2006年底。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乍现,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了18亿美元坏账拨备;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 e 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 美股开始大跌, 其中道琼斯指数下跌2%, 标准普尔指数下跌2.04%, 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15%;至4月4日, 该公司裁减半数员工后, 申请破产保护。7月10日, 标准普尔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 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的震荡;7月19日,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8月1日, 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 5%的损失;8月6日, 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8月9日, 法国最大的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贷款, 全球股市再度下挫, 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出现大幅跳水;8月14日, 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级债危机蒙受巨大损失, 美股应声跌至数月来的新低;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面临破产, 股价暴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恶化, 致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为严重的下跌走势。2008年1月中旬披露的数据显示, 花旗、美林和美国银行这几家大牌金融机构, 2007年第四季度出现高达35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 由此触发全球股市地震, 造成20年来最严重的股灾。

美国次贷危机已完全具备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早在2007年9月,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和美财长保尔森就曾先后将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格林斯潘认为, 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市场动荡, 可与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以及1987年的“股灾”相比。而保尔森则指出, 次贷危机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将甚于亚洲金融危机和拉美债务危机, 且难以速决。目前, 危机风暴正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 各金融机构已经公布的损失超过了1 0 0 0亿美元。如果以美联储与IMF等机构所公布的数据为基础, 计算出与次贷相关的风险资产总额约35000亿美元, 估计的损失可能超过7200亿美元。

受次贷危机影响, 一些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的金融投资机构对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减速的担心也在增加。IMF曾于2007年10月将其对2008年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分别由原来的5.2%和2.8%下调至4.8%和1.9%。瑞士信贷将其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由4.3%调降至3.6%, 2009年则由4.1%调降至3.8%。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瑞士信贷都认为, 美国经济将在2008年步入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衰退。

二、次贷危机形成的因素

美国次贷危机涉及面广, 影响大, 原因复杂, 作用机制特殊, 具体来说, 成因来自三个方面:

1、寅吃卯粮的中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是次贷危机形成的社会基础

多年来, 美国人崇尚超前消费, 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为维持高消费水平, 美国人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机制。

首先, 是更多妇女投入职场以维持高消费水平。自1970年以来, 美国子女为学龄儿童的在职妈妈比率几乎翻了一番, 从38%上升至将近70%。一些父母24小时轮班, 其中一位照顾孩子时, 另一位就去工作。这种家庭被称为DINS双收入, 没有性生活 (double income, no sex) 。当双收入模式也难以维持高消费水平时, 美国转向了第二种应对机制, 即疯狂工作。这一阶段, 普通美国人每年工作的时间比30年前多两周, 每年比一般欧洲人多工作350多个小时, 甚至比以勤奋著称的日本人还要多。但是, 工作时间也有极限。于是, 美国人转向了第三种应对机制, 开始大把借钱以维持高消费。随着房价在上世纪90年代快速上扬, 以及在2002至2006年间加速上涨, 美国人通过房贷把自己的家当成提款机。通过二次抵押贷款和再融资, 美国人每季度购置的房产价值接近2500亿美元。信用卡纷至沓来, 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 他们拿着信用卡去买汽车、等离子电视、新的家用电器、还有假期。尽管美国进一步陷入债务之中, 但外国人继续持有美元, 促使美元被人为地保持在高位, 美国人则可以借此从世界其它地方换来价格适宜的商品和服务。

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 家庭财产价值逐渐蒸发。住房贷款的违约率也在飙升。2007年上半年, 个人破产案上升了48%, 消费者逃贷现象严重。与此同时, 随着外国人抛弃美元, 美国廉价购买外国商品和服务的好日子已难以为继。

2、过于宽松的国内货币政策是危机形成的重要因素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过去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此后13次降低利率之后, 到2003年6月, 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 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 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 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 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一阶段持续的利率下降, 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 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 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 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 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 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 支撑了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宽松的国内信贷政策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的积极、乐观情绪推动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欲望。进入21世纪,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 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 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 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并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 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 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 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 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 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 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随着这张“大饼”越做越大, 富人们因为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 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 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这在客观上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事实上, 不仅是美国, 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 金额巨大, 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从2004年6月起,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 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 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 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 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 促发了房价下跌, 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同时, 银行利率提高后, 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还不起贷款了, 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 美国经济一下子坠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 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3、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金融业发生了激烈的变革, 同业竞争加剧使许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渐行渐远, 转而投身于高收益的消费信贷。但这些银行分享了次级贷款按揭的巨大收益, 却难以正确衡量宏观经济蕴含的巨大风险, 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开始了危险的比赛, 金融风波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埋下。美国信贷机构的自我膨胀使很多次级贷款者寻觅到了高杠杆的财务手段, 他们开始利用次级贷款资信要求不高的特点, 不断地从不同的次级按揭贷款机构那里获取贷款。由于美国房价不断上涨, 次级贷款者总是处于有暴利可图的循环中, 进而又会刺激这种贷款者盲目扩大消费贷款规模,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在这种互相反馈中逐渐升级。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虚假繁荣中, 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 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 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 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大。在过去几年, 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 0%, 也一度降到了零, 甚至出现了负首付。房贷中的专业人员评估, 在有的金融机构那里, 也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 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

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 是美国经济的过度证券化。有的金融机构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悄悄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这样, 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手中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 卖给了各国的投资者。更严重的是, 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 放贷机构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 以及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且, 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 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 A A”的信用评级, 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 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按美国投资家罗杰斯的话说, “人们可以不付任何定金和头款、甚至在实际上没有钱的情况下买房子,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这是我们住房市场中有过的最坏的泡沫, 也是我们需要清理的最坏的泡沫”。

然而, 随后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 贷款买房者的应付按揭快速增加, 支付能力不足的次级抵押贷款客户中, 随即出现了大量付不起按揭的现象, 过度投机者更是难以左右逢源。作为次级贷款衍生品的次级债也是难逃厄运, 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进而酿就了波及全球的危机。

三、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纷纷报告巨亏, 国际股市也一再暴跌。随着与全球市场关联度的不断增强, 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沪深股市已大幅下挫, 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的影响也正在逐步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1、增强风险意识, 应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次级债风波”深层启示在于, 经济增长周期中繁荣阶段的风险偏好增强虽然会带来盈利性的提高, 但却会在经济增长周期中的下行阶段引致风险的爆发。风险和收益永远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短时间内的风险压抑并不意味着高收益的长期维持, 被短期利益蒙蔽的代价是长期中的更大受损。我们应该加强对经济泡沫的管理, 防患于未然。在泡沫生成阶段, 丰厚的回报让参与者过度自信, 乐观情绪弥漫整个市场, 市场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即使每个参与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但加在一起就可能是非理性的。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合成谬误。确实, 干预泡沫的生成存在很大的压力, 但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在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今天, 要格外重视对中长期风险和收益的科学权衡和合理匹配, 在业务创新和企业经营中都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充分考察和管理长期风险, 保障在最小化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分享经济长期繁荣的“增长红利”。就金融领域而言, 首先, 我们要注重政策实施效果的前瞻性分析, 消除泡沫生成的政策因素。其次, 央行政策可以适当关注资产价格, 特别是异常的价格走势, 不仅要管跌, 也要管升, 同时注意道德风险的负面效应。

现今中国的经济增长, 30%左右靠外部需求, 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与蔓延, 国外购买力的下降, “次级债风波”可能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结合出口退税政策的新变化, 中国外贸企业, 特别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2007年, 中国实现贸易顺差2622.5亿美元, 较上年同比增长47.8%, 贸易失衡加剧, 并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源头, 为货币当局带来很大压力。有鉴于此, 在银行评级授信和信贷发放过程中要适当提高对此类企业的信贷门槛, 并加强针对性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 避免不良资产由于此类风险造成的意外反弹。

此外, “次级债风波”很可能导致国际并购浪潮趋向平复, 国际市场上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将有所下降, 市场收缩过程中同业竞争必将趋向白热化, 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的中资投行部门应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关注, 以先动策略谋求业务增长潜力最大化。

2、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具有重要警示作用

房价持续上涨, 楼市过热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之于中国同样意味深长。对于我国来说, 楼市过热也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 楼市也不例外。然而, 部分中国购房者依然沉浸在房价只会升不会降的暗示和他示中, 对逐渐上升的利率水平却视而不见。一些金融机构在高额的利润率面前却刻意上演“迷失”, 善意忽略风险。一些银行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 而不问贷款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透支等等开始冒出, 中国式次级贷款者正在显现。

美次级债危机打破了中国市场中认为“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 在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扬时, 过高的房价会把一些缺乏信用的贷款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 风险必将暴露, 国内部分银行可能面临类似美次贷危机的风险。人们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 这无可厚非。银行帮助人们去实现这个愿望也是一件好事。于是, 我国各地银行都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 “循环贷”业务, 它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 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 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 所以更受炒房户的追捧。在这些金融创新项目的帮助下, 近几年, 我国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 深圳市60%以上的借贷买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 而是投资需求。虽说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 但是, 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断提高利率, 又会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所以, 各金融机构也要警惕放贷过程中的信用审查。

目前, 国内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还没有分层次。为此, 应当在银行体系内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 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搞得非常精确, 国内监管部门也要更加注意这种信息监管的精确性。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些信息, 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 做到对症下药。

从另一角度看, 中国房地产市场相对独立于国际市场。危机爆发后, 外资可能更加青睐中国这个相对“安全”的市场, 外资涌入可能助推房价上涨。对此, 有关政策制定部门也应做好应对准备。

3、信息披露与金融监管亟待加强

就美国次级债危机看, 透明度不足是衍生品风险的来源。在美国次级债的证券化过程中, 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次级房贷大量的信息放在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的银行里面, 他们在细分之后进行证券化, 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但是信息却没有公开, 投资者没有充分的信息只能求助于模型定价, 模型靠评级公司来提供, 而模型模拟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我国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也不足以满足规避类似风险的需要。为了规避我国银行出现类似次级债问题, 透明度的增强是一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面对金融业综合经营加快推进的新形势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更为复杂的新挑战, 目前分业监管体制在运作中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问题, 亟待解决。随着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推进,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但是对跨行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和跨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职责界定不清晰, 协调监管难度大, 存在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 这既提高了监管成本, 又容易出现逃避监管现象。为此, 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需要全面考虑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银行、证券与保险监管之间的关系, 在现行分业监管框架下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协调职责和主导作用, 理顺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时下, 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金融风险监督委员会, 并在将来时机成熟时实现金融业统一监管。

4、美国应对危机、刺激经济的路径值得借鉴

为应对次贷危机, 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金额约为15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 以刺激经济增长, 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据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说, 这一方案中的大部分减税将提供给个人, 小部分提供给企业。这一方案的核心内容, 归结起来实际就是减税、退税, 提高社会福利与保障水平, 助推企业发展。提升国民消费能力, 企业发展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国民消费能力提升则能有效刺激内需, 国家经济也就能随之得到康复与重振。这一方案再次印证了国家经济发展与富裕国民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减轻企业负担才能促进企业更快发展, 而国民消费能力提升与企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不但有望在相对短期内助美国走出经济衰退, 而且也将是国家经济保持长期繁荣的根本保证。而当国家经济走上长期稳定发展道路之后, 国家又会有更大的能力助推企业发展与国民福利水平提升, 这样在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水平提升与企业发展之间就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这样, 不但能够理顺诸多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且也抓到了从根本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相比之下, 如果简单采取增加固定生产投资或过于激烈的货币手段, 则可能因过度干预市场而导致出现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 加剧原有的经济危机程度。所以, 美国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方案是十分明智的。

而我国一些地方刺激经济发展的路径, 大多习惯于通过加大固定生产投资、不惜引进污染企业、大拆大建乃至于无限拍高地价等方式来发展经济, 结果导致出现投资过热、生产过剩, 环境质量下降, 地方财力丰盈而百姓富裕速度不快等后果, 这不但可能为宏观经济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恶化民众生存环境, 而且因百姓消费能力不足而致经济缺乏扎实的发展根基与强劲的发展后劲, 导致出现G D P与财税收入增长迅速而民众收入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发展不协调现象。

上一篇:银行财务部门个人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督导员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