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教学实录

2024-07-20

木兰诗 教学实录(共6篇)

篇1:木兰诗 教学实录

教师:昨天能背诵课文的举手,有多少?昨天还不能背诵的同学抓紧时间,这是要默写的,现在请大家背一遍。

(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你最喜欢背哪一节?

学生:第四段。

教师:那你背一下。

学生:万里赴戎机……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讲了战士英勇善战。

教师:我补充:朔气……表现了木兰的坚韧。

学生2:喜欢第三节。

教师:背一下。

学生2:东市买骏马……

教师:为什么?

学生:好背。

教师:好背也是原因,为什么好背?

学生2:有规律。

教师:什么规律?

学生:互文,排比。

学生3:我喜欢旦辞一段,也因为好背,因为前面有“旦辞”,后面也有这个。

教师:所以,第三段看起来长,其实很好背。那么,前面句式一样,只是在里边换了个字,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 叫复沓。在前面也有──

学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学生3:我喜欢问女何所思……一段。

教师:为什么?

学生3:写出了她的爱国。

学生4:写出了形势急迫。

教师:写形势急迫是为了烘托?

学生:孝顺。

教师:烘托爱国,孝顺。大家说了自己喜欢的段落,都有自己的道理。

描写木兰从军准备的段落:

学生:东市买骏马……

教师:战场环境恶劣。

学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战争残酷。

学生:将军百战死……

教师:木兰勤劳。

学生:唧唧复唧唧……

教师:木兰内心的担忧。

学生:问女……,昨日见军贴……从此替爷征。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非常替她的父亲担心。

教师:昨天我们还介绍了一种新的修辞:互文。请同学把东市……这几句翻译一下。

学生:在东西南北到处挑选东西。

教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

学生:将军战士出生入死回来了。

教师:对,不能翻译成将军死了,壮士回来好了,今天我们该看第五自然段,大家先一起读。

学生朗读。

教师:大家先总结这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征战归来。

学生:可汗赏了很多东西。

教师: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啊,我们看关键的句子?

学生:愿驰千里足。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不知道,她是女的,怕砍头。

学生2:两个原因:1,她太孝顺了,2……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什么品质?

学生:孝顺,不被财富诱惑,爱国。

教师:不当官就爱国吗?换个词?

学生:不贪图功力。

我们看看第五段应该怎么归纳?

学生:辞官回乡。

教师板书。

教师:中间有个字,策勋十二转的转,赏赐百千强的强。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这个强字现在还用,比如“这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50%强,好,大家背一下这一段。千里足就是……

学生:千里马。

教师:好,大家再互相背一下。

(学生自己背诵)

教师:现在大家一起背诵(学生背诵),大家有什么问题?

学生:送“儿”还故乡,为什么不说女儿?

教师:同学们来回答。

学生1:女儿儿子都在古代称儿。

学生2:因为人家不知道她是女儿。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

学生3:当时女儿是不能参战的,所以她称自己是男儿身。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但是女儿不参战的说法更合乎作品,而说女儿也是儿我觉得更有人情味。

教师:第六段,为什么木兰急忙回家,官都不作?

学生:孝。

教师:不要什么都用孝,孝能说明一切问题吗?大家自己读一下,体会一下。

学生自读。

教师:怎么都不读,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为什么她要回家?

学生:爷娘,阿姊,小弟。

教师:大家多想一下,故乡到底什么吸引了木兰?

学生:家,父母。

学生:有她的伙伴。

教师:哪句?

学生:出门看伙伴。

教师:这是她故乡的阿?

学生:不是,是战友。

学生:她家乡有衣服。

教师:是阿,女孩子还是喜欢自己姑娘的衣服,不喜欢军装,她还是喜欢回来当漂漂亮亮的女孩子。

学生:她还想她的房间,开我东阁门……

教师:为什么?

学生:战争睡的不舒服。

学生:还有她的亲戚朋友也想念她阿。

教师:这点找得不错哦。

学生鼓掌。

教师:从哪里看到的哪?

学生:爷娘闻女来……

教师:是阿,每个人的动作是不一样的,父母?

学生:出城。

教师:说明思念很深阿,那么阿姊呢?我请女同学来说……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你站一会。

教师:木兰的姐姐怎么表现?

学生:当户理红妆。

教师:弟弟呢?

学生:磨刀,想以丰盛的佳肴来宽待姐姐。

学生2:姐姐打仗,风餐露宿没有什么好东西,想做点好的给姐姐。

教师:通观这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所有这些场面用什么可以形容?

学生:欢天喜地,亲人团聚。

教师板书:亲人团聚,你坐下。

学生:木兰多少岁呢?

教师:这个不知道。

学生2:反正比你大。

教师:木兰回来之后干什么?

学生:脱我……

教师:抓词语。

学生:脱,着,理,贴。

教师:说明木兰心情。

学生:很高兴。

教师:对,说明木兰当时的欣喜的心情出门看伙伴,伙伴的反应?

学生:惊奇。

教师:的确,伙伴十分惊奇。

学生:那她怎么洗澡呢?

教师:联想很快阿,马上联想到洗澡了。

学生:那她不洗澡阿。

教师:这可能要想到当时的习惯,但是当时的习惯我也不知道。

(学生稍微有些混乱)

教师:这肯定有很多不方便,但是也说明花木兰非常……

学生:机智,聪明。

学生:狡猾。

教师:对,但是怎么狡猾都出来了?

好,大家再把这段读一下。

教师:再回头想想,木兰对比了回家和做官,她选择了回家。这说明她心里的取舍是怎么的?她的理想中注重什么?

学生:亲情。

教师板书。

教师:她回家的生活很……

学生:欢乐,平淡。

学生:但是皇帝赏赐的东西她也可以拿回去阿。

教师:你认为皇帝赏赐的东西她拿回去了吗?

学生:拿回去了!

学生:如果是拿回去了就不用着“旧时“衣服了啊。

学生:她可能不好意思拿女人的衣服啊,所以家里只有以前的衣服。

学生:她说不用尚书郎,她既然官都不愿意当了,当然不会要财物。

学生:不一定!

教师:愿驰千里足,骑马能带那么多东西吗?

学生:她有伙伴啊!

教师:作品中没有交代她是否拿了,但是她官都没有做,应该看出她不向往荣华富贵

学生:我不觉得,因为女人不能当官的,所以她不能当。

教师:官不能当,但是钱还是要拿的,那么她拿来干什么那?

学生:当盘缠啊,孝敬父母啊。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想法,文章中没有具体的交代,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作品对文章到底时一种什么态度?

学生:赞扬。

教师:赞扬什么?

学生:孝顺,看重亲情。

学生:我想通了,肯定她是向皇帝要些补品,回来孝敬父母。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但是我们看得出。作品对木兰是赞赏的,至于她要不要这些财务,作品没有交代,但是,要不要财务并不是评价英雄的标准。现在这段能背吗?

学生:能。

教师:背一下。

学生背诵此段。

教师:最后一段似乎与前面没有联系啊?

学生:有联系,与伙伴的话有联系。

教师:怎么理解呢?

学生:可能是对木兰的赞美,不是有安能辨我是雌雄吗?所以是赞赏木兰。

教师:那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借物比喻人。

教师:这里是用兔子的现象来比喻木兰这种现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大家注意一下。“安能”就是“怎么能”,表示反问。这句话到底是作者写的还是木兰写的呢?

学生:木兰。

教师:同意是木兰的举手,同意是作者的举手,好多人是没有反应啊。

学生:我觉得是伙伴,哦,我觉得是作者。

教师:作者要干什么?

学生:起一个补充作用。

学生:这里是说木兰很机智。

学生:我觉得是木兰,因为上面是伙伴的话,这里木兰解释给他们。

教师:我觉得大家都有道理,两种可能都有。现在请大家思考:作品主要事件是什么?

学生:替父从军。

教师:但是。写打仗的只有几句话,写的比较多的是什么?

学生:回到家乡。还有3段。

教师:略的是?

学生:4、5段。

教师:为什么主要事件很简略,而其他的写得很略?

学生:突出木兰的孝顺。

学生:前面说了是备战,备战是为了父母。

教师:是一种儿女之情,还有回乡的感情,这样,对木兰的性格……

学生:进行了描写。

教师:这样,不仅没有影响木兰的形象,反而使形象更为生动,所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读者都喜欢这个形象。

篇2:木兰诗 教学实录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⑴ 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⑵ 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篇3:《木兰诗》创新教学谈

首先, 我让学生了解久远的封建时代,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等情况, 然后再以“假如你是木兰, 又是处于那样的情况和那样的时代, 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 让学生进入剧情, 并顺利进行了角色转换, 学生的创造兴趣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我一定要想办法, 帮助家庭度过这个难关。”

“我可以代父从军, 正如祝英台男扮女装去读书!”

“我也要上书可汗, 改变只许男子当兵的现象, 并建立一支女子部队。”

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展议论之后, 我便以“_____的木兰”的填空题来启发学生概括:代父从军的木兰是深明大义, 勇敢无畏的木兰。

在“踏上征途”中, 学生会在“不闻……但闻……”的句式中深深地体味出木兰的女子情态与心态, 并自然地归纳出“思念亲人、热爱家乡的木兰”这一特点。将“旦辞……暮宿 (至) ……”的句式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联系, 得出路途遥远、军情紧急这一特殊情况。

在“克敌建功”的十年中, 始终未露女子情态的木兰那真是够谨慎、机敏、坚强的了。在“归见天子、辞官还乡”中可窥见木兰那不图高官厚禄的品格。在“亲人团聚、恢复女装”中又一次发现木兰内心的女子情态, 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伙伴惊忙”的感叹。

这样, 经过抓住情节特征设计教学,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从而对故事也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教师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 抓住诗歌叙事情节上具有戏剧性的艺术特征, 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创新的兴趣。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 在教学中, 我抓住本诗的戏剧性这一艺术特征, 去诱发学生思维, 引导创新。首先我简介了戏剧知识并让学生明白:没有矛盾, 就没有戏剧。于是以找到矛盾为由, 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艺术成分, 这样, 学生便纷纷质疑:

“可汗点兵,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这是不是矛盾?”

“在从军途中, 从军与思亲也是一种矛盾。”

“多年征战, 克敌建功, 木兰还朝还是一种巧合!”

“归见天子, 功高赏多, 天子要她做官, 而那时女子是不能做官的, 这又是一种矛盾。”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趁机引导, “木兰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学生的兴致再次高涨, 很快找到了方法, 并总结戏剧的高潮与结尾:亲人团聚, 恢复旧装, 伙伴惊忙。有的学生还按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予了归类。

这样, 通过抓住诗歌的艺术特征, 实施的创新教学, 整个课堂都是在积极思维、发现创造中进行,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 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自行质疑, 开拓学生的创造之路, 引导学生去研究诗歌。

学生对诗有了感性领悟后, 我采用了自行质疑的方式, 让学生对《木兰诗》进行理性的探讨, 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打开研究之门。我让学生从生活情理、时间等方面去学习探讨。学生这一次发言少了, 但很有见地:

“诗没有写木兰练武功, 她没有武功, 怎会建功立业?”

这正是逆向思维, 理性探索的开始, 我的眼前不由一亮, 探索之门已开始打开, 同时引进了北朝的民歌《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 赛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途?”学生便明白了北朝人民尚武风气盛行, 感觉一来, 学生开始议论, 然后再质疑: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卷卷不合生活情理。”

“壮士十年归”与“同行十二年”。时间前后不一致。

于是, 我肯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 便告诉他们, 这就是对《木兰诗》的研究, 并让学生写《木兰诗》的课后作文, 让学生继续探讨新的问题。

事后作文, 有的学生是从木兰形象上评论, 也有的是从诗的缺点上探讨, 还有的是从艺术特征上进行研讨……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赏析诗的能力, 又让学生逐步走上研究之路。

篇4:《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

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 七年级六班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

(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巾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评: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

师:我们这个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

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就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á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这个音。好,一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

生:机杼(zhù)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辔 (pèi)头 燕 (yān)山胡骑(jì) 朔 (shuò)气 金柝(tuò) 策勋(xūn) 赏赐(cì) 旧时裳(cháng) 溅溅(jiān) 啾啾(jiū) 霍霍(huò)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

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

生:(体会读)

赏析:课进行到这里,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简洁而充满美感的,一种余映潮老师语文课独有的简洁美:从开课的直接导入,到导读的巧妙分析,从字词的简单处理,到老师的深情范读,无不营造一种简洁而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没有花哨的赘余,却深深地吸引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木兰诗》的美好境界。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么呢?

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唧唧复唧唧”,读。

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师:这一段的段意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生:(做笔记)

师:好了,第二段开始了,“问女”,读。

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生:(做笔记)

师:“东市买骏马”,读。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来概括。征战远行啊!好,下面就该你们说了,你们读一段,然后马上告诉我,一齐说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说出来!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多聪明啊,怎么就知道是这两句呢!

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更加聪明了,“爷娘闻女来”,读。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这一段,可以用这样两句诗来概括——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雄兔脚扑朔”,读——

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说起来——

生:“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聪明在哪儿呢?就聪明在发现规律了,老师说了三句,你们找了四句,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哦,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中国的《木兰诗》的教学中,只有你们这个班发现了这个秘诀,(学生笑)。没有任何人发现,是真的,不信,你们去查,所以,谢谢大家!

评:美美的示范,美美的引导,美美的诵读,美美的发现,细节到位,水到渠成。这里体现了余老师研读教材的细致、深入;而且明明是老师发现了规律,却归功于学生,看似不经心,实则是对学生大大的鼓励,这也是课堂美好氛围的一种营造。

师:好,继续,开始我们的选段品析:第一个片段:“万里赴戎机”,读起来!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看(大屏幕显示)!这六句诗的层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起说,几个层次?

生:三个。

师:这一节的内容与结构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要把它读得深刻一点,读出它的文学味道,读出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精练之美,然后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哪些内容呢,你们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呀,特别的精致呀……先思考一会儿,再说话吧。

生:(思考,作批注)

师:真好!用笔来记录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们可以说话了。

生1:首先,在这一节诗里,我抓到了这几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万里”,第二词是“飞”,第三个是“百战”,然后是“十年”。找到了一个好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首先,从“万里”这个词体会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奔赴战场的路途遥远。“关山度若飞”中的“飞”字用得也很好,是写出了木兰去征战的行程之快吧。

师:那样一种英姿!好,继续说。

生:“寒光照铁衣”,从中我感受到了,既然是寒光,我觉得它指的是晚上的月光。而“铁衣”,下面的注释中解释说是“古代人穿的铠甲”,也就是说写出了他们征战的艰难,连晚上都得穿着铠甲睡觉。后面那一句中“将军百战死”的“百战”,和后面一句中的“壮士十年归”中“十年”是写战事时间的漫长,并且这里所写的十年,并不是实指的十年,而是指比这十年还要多,指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艰难。

师:百战之苦哇,十年之艰呀!就这样用简短的句子写出来了!

生2:我和刚才的同学找的一样,就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若飞”的这个“飞”字是指像飞一样跨过一座座山,那就是说这个战事是非常紧急的。

师:这个“飞”字,不仅仅是表现战事很紧张,形势很紧张,它表现的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英姿飒爽,奔腾向前。没有任何危险能难得住她,没有关隘、山头能够难得住她。“关山度若飞”呀,任何险峻的关隘山头都很轻松地过去了,这就写出一种气概。

生3:我找到的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我找到了最喜欢的两个词语,就是“传”和“照”,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战地的艰难,也突出了木兰这次替父从军打仗的辛苦。

师:对,这两句诗就是特写镜头:“朔气传金柝”写的就是声音;“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色彩。“朔气传金柝”写的是动景,“寒光照铁衣”写的是静景。

多优美的表达,而且它的取材,写的是夜间的军营生活,就从这个角度来表现征战的艰苦。继续说,请你来。

生4:我找到的是这一段的最后一节诗。“壮士十年归”,“十年”体现的是木兰打仗的艰苦,而再联系上文,是“将军百战死”这句话表明了战场上随时都有可能丧生。我认为这句话衬托了木兰的勇气。

师:对,“将军百战死”,写的是战争残酷;“壮士十年归”,写的是英雄的凯旋。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军们和士兵们有的牺牲了,有的荣归故里。

生5:我想说的是“万里赴戎机”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我觉得这句话就说明了木兰去奔赴战场信念的坚毅、坚定。

师:远征,再远征。无所阻拦。“万里赴戎机”,“戎机”指战斗,不远万里去战斗。到哪儿去战斗啊?燕山,胡骑,鸣啾啾,那个地方有侵略者呀。

师:好,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三十个字的精炼之美,到底美在哪里?

承上而启下,注意下面的四字短语呀,(屏幕显示)表现了“征途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烈”“十年之艰”,可谓“字字千金”。三十个字写了漫长的军旅生活,战争生活,战斗生活,太美了!太精致了!这就是三十个字,六句诗的魅力。

这六句诗,两两对称,对偶精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都是对偶的。

“飞”字用得特别精彩,写出了战事紧迫,行军神速,表现了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英雄形象。一个字写出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就叫做语言的表现力。

师:好,请大家关注下面的学习内容:积累一个“戎”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戎的兵器军队的军事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仗,我和你兵戎相见;“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仗。你看看抗日战争的时候,有很多抗日的将领是投笔从戎。“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就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成语,这一辈子就在战斗里面,感觉忽然就过去了。“万里赴戎机”,“戎机”就是战争,就是战斗,就是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师:还要积累一项修辞知识——互文,大家要做笔记。上下句或者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就是,将军们有的战死了,壮士们有的回来了。就这样互相地交错补充,或者说是互相渗透。大家翻到课文练习二,这里都是互文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不是说到东市专门买马,到西市专门买鞍鞯,这几个句子是相互渗透补充,是说往各个方向去买来了参军的用具。“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就是打开我房间的门,这里看一看,那里坐一坐。“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就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来理云鬓贴花黄。句子与句子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明白了一点道理了吧?

好,还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就是这一段文字,我们用文学的语言来评价它,它的表达特点是什么呀?惜墨如金,墨是什么呀?

生:墨水。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生:字。

师:对,文字,文字用得极其精练,就像金子一样的宝贵。舍不得用,为什么舍不得用呀?生动的描叙在后面呐。《木兰诗》,如果我们把它看成写女英雄的诗歌,那就错了。女英雄是娇美的女儿呀,还要回到她女儿的生活里面去。她是一个既能战斗、又热爱和平的人物形象。

评:这一块的教学,师生对话精彩;启示我们:教师该何时出场,师生的对话究竟该达到怎样的一种境界。课中积累也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戎”字的积累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互文”是一种修辞的积累;“惜墨如金”则巧妙地从本段表达艺术角度进行积累,真可谓丰富多彩,一举多得。

师:继续我们的学习,你们说,下面是应该品析哪一个片段呢?

生:“爷娘闻女来”。

师:那么聪明呀,是不是呢?

生:是,(大屏幕显示)哇……

师:我就知道大家会“哇”一下子的。读起来,爷娘闻女来——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观察,瞬间做出反应。又是三个层次。好,阐释一下。

生:我认为在“开我东阁门”之前,“磨刀霍霍向猪羊”之后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是“对镜帖花黄”是一个层次;剩下的另一个层次。

师:分别是家人、木兰和伙伴,你们的眼光很敏锐。继续深思,例说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生:(思考)

师:好吧,先表扬一句。你们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呀,第一次,我一说完大家就急着举手,我说“思考吧”才开始思考。第二次就没有举手了,先思考再举手,这就是聪明的学生。好,你来说。

生1:我找的是第一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相扶将”写出她的爸爸妈妈已经很老了,但是还要扶持着出来看木兰,说明他们对木兰很是想念的。

师:多么欣喜的感觉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着去迎接自己女儿的凯旋。

生2:我找的是“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这句话也写出了她的姐姐对木兰的想念之情,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3: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他姐姐回来,想要杀猪羊来庆祝姐姐回来。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呀,多么快乐呀,姐姐回来了。

生4: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一样勇猛,借此赞美木兰打仗的时候非常勇猛。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5: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时候,她是和男兵一样,没有好好地打扮过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见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种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6:我不是找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阐释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了的“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和“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

生6: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闺中情怀,女儿本色!

生7: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师:这一句就像前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样,是一个特写镜头,细腻地写出她的动作,同时表现的还有她的心理。“当窗理云鬓”是多么一种欣喜的感觉。

生8:我找的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二年”说明了征战时间非常长,“不知木兰是女郎”,伙伴却仍不知木兰是女子,看出木兰的心思缜密,把自己是女性的一些细节掩盖得非常好,再加上刚才那位男同学说的,她打仗作风特别勇猛,加在一起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女子。

师:是啊,“惊忙”两个字用起来很传神。不是惊慌,惊慌就不好听了,既惊讶,而且忙起来,“惊忙”一词很传神呀。好,同学们大家品析得太美妙了!这一段话叫做尽情渲染。

师:这里,我们会学到好多好多的四字短语。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这就是84个字,16句诗的魅力。

评:不难看出,在余老师不着痕迹的对话引领中,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品析的最佳境界。教师、学生、文本渐渐融为一体了。课堂对话简洁、融洽、切题,充满浓浓的文学色彩和《木兰诗》独有的诗歌意境。

师:继续积累:一个“阁”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屋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女孩子的房间叫闺阁。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楼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面:“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把它用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师: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就是一个成语。但现在这个成语情感色彩已经有变化,它的用途也有了变化。现在的成语就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把它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师:现在,你们要猜猜,老师刚才讲了一个四字短语叫“惜墨如金”。那么现在还会有一个带“墨”字的短语出来,会是什么“墨”呢?

生:“挥墨泼毫”。

师:能够马上想到“泼墨挥毫”,不错啊。其实是“泼墨似水”呀,就是在这里不惜用繁笔来进行描写。多有味道呀,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的文化是太漂亮了。

评:又一次课中积累,“阁”字与“戎”字一样,是浓浓的文化积累;“泼墨似水”与“惜墨如金”遥相呼应,巧妙至极。两次课中积累可谓简洁中见丰厚,质朴中见灵动,美妙至极!

师:好,同学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屏幕显示),《木兰诗》,读!

生:《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似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之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师: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这也是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唯一有这样美好形象的文学形象,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个人了。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大家!老师很高兴!

生: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总评:这是一节诗歌品析课,这堂课本身何尝不是一首诗呢?这首诗美在精致的教材研读,美在精美的教学设计,美在精彩的师生对话。

一、角度独特的教材研读。读导读,余老师能抓住四字词语,将《木兰诗》的内容、故事特点、主人公形象以及这首诗的典型性及其风格诗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清新而自然。读诗歌内容,余老师能奇妙地发现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诗歌用词、用句乃至修辞等手法的研读之精深自不必说。

二、精美而有韵致的教学设计。由导读入手的整体感知,由朗读入手的内容把握,由第四段过渡段入手的选段品析,再到课中的两次积累(看起来是知识的积累,其实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的积累),无不简约而精美,丰厚而有韵致,整个课堂节奏充溢着诗歌一样的精美与凝练。

三、精彩而有品位的师生对话。整堂课的活动主角是学生,老师看似不经意的插话,却巧妙地将学生的品析推向了更细之处和更高境界,不难看出,在第四段品析之后,学生对木兰还乡那一段的品析更细致、更有深度、更立体、更具品位了。就这样,整堂课,师生的对话洋溢着诗一样的顺畅与自然之美。

总之,这堂课的美正体现着余老师课堂教学的美,余老师为学的精致与细腻,为人的温和与谦逊,做事的简约与干练都在这堂课中体现着、演绎着。

篇5:木兰诗 教学实录

(屏幕显示,全班齐读。)《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巾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评: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

师:我们这个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就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á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这个音。好,一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

生: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pèi)头 燕(yān)山胡骑(jì)朔(shuò)气金柝(tuò)策勋(xūn)赏赐(cì)旧时裳(cháng)溅溅(jiān)啾啾(jiū)霍霍(huò)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

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

生:(体会读)

赏析:课进行到这里,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简洁而充满美感的,一种余映潮老师语文课独有的简洁美:从开课的直接导入,到导读的巧妙分析,从字词的简单处理,到老师的深情范读,无不营造一种简洁而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没有花哨的赘余,却深深地吸引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木兰诗》的美好境界。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么呢?

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唧唧复唧唧”,读。

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师:这一段的段意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生:(做笔记)

师:好了,第二段开始了,“问女”,读。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生:(做笔记)师:“东市买骏马”,读。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来概括。征战远行啊!好,下面就该你们说了,你们读一段,然后马上告诉我,一齐说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说出来!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多聪明啊,怎么就知道是这两句呢!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师:更加聪明了,“爷娘闻女来”,读。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这一段,可以用这样两句诗来概括——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师:“雄兔脚扑朔”,读—— 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说起来—— 生:“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聪明在哪儿呢?就聪明在发现规律了,老师说了三句,你们找了四句,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哦,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中国的《木兰诗》的教学中,只有你们这个班发现了这个秘诀,(学生笑)。没有任何人发现,是真的,不信,你们去查,所以,谢谢大家!

评:美美的示范,美美的引导,美美的诵读,美美的发现,细节到位,水到渠成。这里体现了余老师研读教材的细致、深入;而且明明是老师发现了规律,却归功于学生,看似不经心,实则是对学生大大的鼓励,这也是课堂美好氛围的一种营造。

师:好,继续,开始我们的选段品析:第一个片段:“万里赴戎机”,读起来!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看(大屏幕显示)!这六句诗的层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起说,几个层次?

生:三个。

师:这一节的内容与结构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要把它读得深刻一点,读出它的文学味道,读出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精练之美,然后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哪些内容呢,你们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呀,特别的精致呀„„先思考一会儿,再说话吧。

生:(思考,作批注)

师:真好!用笔来记录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们可以说话了。

生1:首先,在这一节诗里,我抓到了这几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万里”,第二词是“飞”,第三个是“百战”,然后是“十年”。找到了一个好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首先,从“万里”这个词体会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奔赴战场的路途遥远。“关山度若飞”中的“飞”字用得也很好,是写出了木兰去征战的行程之快吧。

师:那样一种英姿!好,继续说。生:“寒光照铁衣”,从中我感受到了,既然是寒光,我觉得它指的是晚上的月光。而“铁衣”,下面的注释中解释说是“古代人穿的铠甲”,也就是说写出了他们征战的艰难,连晚上都得穿着铠甲睡觉。后面那一句中“将军百战死”的“百战”,和后面一句中的“壮士十年归”中“十年”是写战事时间的漫长,并且这里所写的十年,并不是实指的十年,而是指比这十年还要多,指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艰难。

师:百战之苦哇,十年之艰呀!就这样用简短的句子写出来了!生2:我和刚才的同学找的一样,就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若飞”的这个“飞”字是指像飞一样跨过一座座山,那就是说这个战事是非常紧急的。

师:这个“飞”字,不仅仅是表现战事很紧张,形势很紧张,它表现的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英姿飒爽,奔腾向前。没有任何危险能难得住她,没有关隘、山头能够难得住她。“关山度若飞”呀,任何险峻的关隘山头都很轻松地过去了,这就写出一种气概。

生3:我找到的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我找到了最喜欢的两个词语,就是“传”和“照”,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战地的艰难,也突出了木兰这次替父从军打仗的辛苦。

师:对,这两句诗就是特写镜头:“朔气传金柝”写的就是声音;“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色彩。“朔气传金柝”写的是动景,“寒光照铁衣”写的是静景。

多优美的表达,而且它的取材,写的是夜间的军营生活,就从这个角度来表现征战的艰苦。继续说,请你来。

生4:我找到的是这一段的最后一节诗。“壮士十年归”,“十年”体现的是木兰打仗的艰苦,而再联系上文,是“将军百战死”这句话表明了战场上随时都有可能丧生。我认为这句话衬托了木兰的勇气。

师:对,“将军百战死”,写的是战争残酷;“壮士十年归”,写的是英雄的凯旋。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军们和士兵们有的牺牲了,有的荣归故里。

生5:我想说的是“万里赴戎机”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我觉得这句话就说明了木兰去奔赴战场信念的坚毅、坚定。

师:远征,再远征。无所阻拦。“万里赴戎机”,“戎机”指战斗,不远万里去战斗。到哪儿去战斗啊?燕山,胡骑,鸣啾啾,那个地方有侵略者呀。

师:好,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三十个字的精炼之美,到底美在哪里? 承上而启下,注意下面的四字短语呀,(屏幕显示)表现了“征途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烈”“十年之艰”,可谓“字字千金”。三十个字写了漫长的军旅生活,战争生活,战斗生活,太美了!太精致了!这就是三十个字,六句诗的魅力。

这六句诗,两两对称,对偶精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都是对偶的。

“飞”字用得特别精彩,写出了战事紧迫,行军神速,表现了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英雄形象。一个字写出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就叫做语言的表现力。

师:好,请大家关注下面的学习内容:积累一个“戎”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戎的兵器军队的军事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仗,我和你兵戎相见;“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仗。你看看抗日战争的时候,有很多抗日的将领是投笔从戎。“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就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成语,这一辈子就在战斗里面,感觉忽然就过去了。“万里赴戎机”,“戎机”就是战争,就是战斗,就是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师:还要积累一项修辞知识———互文,大家要做笔记。上下句或者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就是,将军们有的战死了,壮士们有的回来了。就这样互相地交错补充,或者说是互相渗透。大家翻到课文练习二,这里都是互文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不是说到东市专门买马,到西市专门买鞍鞯,这几个句子是相互渗透补充,是说往各个方向去买来了参军的用具。“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就是打开我房间的门,这里看一看,那里坐一坐。“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就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来理云鬓贴花黄。句子与句子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明白了一点道理了吧?

好,还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就是这一段文字,我们用文学的语言来评价它,它的表达特点是什么呀?惜墨如金,墨是什么呀?

生:墨水。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生:字。

师:对,文字,文字用得极其精练,就像金子一样的宝贵。舍不得用,为什么舍不得用呀?生动的描叙在后面呐。《木兰诗》,如果我们把它看成写女英雄的诗歌,那就错了。女英雄是娇美的女儿呀,还要回到她女儿的生活里面去。她是一个既能战斗、又热爱和平的人物形象。

评:这一块的教学,师生对话精彩;启示我们:教师该何时出场,师生的对话究竟该达到怎样的一种境界。课中积累也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戎”字的积累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互文”是一种修辞的积累;“惜墨如金”则巧妙地从本段表达艺术角度进行积累,真可谓丰富

多彩,一举多得。

师:继续我们的学习,你们说,下面是应该品析哪一个片段呢? 生:“爷娘闻女来”。

师:那么聪明呀,是不是呢? 生:是,(大屏幕显示)哇„„

师:我就知道大家会“哇”一下子的。读起来,爷娘闻女来——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观察,瞬间做出反应。又是三个层次。好,阐释一下。生:我认为在“开我东阁门”之前,“磨刀霍霍向猪羊”之后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是“对镜帖花黄”是一个层次;剩下的另一个层次。

师:分别是家人、木兰和伙伴,你们的眼光很敏锐。继续深思,例说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生:(思考)师:好吧,先表扬一句。你们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呀,第一次,我一说完大家就急着举手,我说“思考吧”才开始思考。第二次就没有举手了,先思考再举手,这就是聪明的学生。好,你来说。

生1:我找的是第一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相扶将”写出她的爸爸妈妈已经很老了,但是还要扶持着出来看木兰,说明他们对木兰很是想念的。

师:多么欣喜的感觉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着去迎接自己女儿的凯旋。

生2:我找的是“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这句话也写出了她的姐姐对木兰的想念之情,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3: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他姐姐回来,想要杀猪羊来庆祝姐姐回来。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呀,多么快乐呀,姐姐回来了。

生4: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一样勇猛,借此赞美木兰打仗的时候非常勇猛。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5: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时候,她是和男兵一样,没有好好地打扮过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见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种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6:我不是找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阐释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了的“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和“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

生6: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闺中情怀,女儿本色!

生7: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师:这一句就像前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样,是一个特写镜头,细腻地写出她的动作,同时表现的还有她的心理。“当窗理云鬓”是多么一种欣喜的感觉。

生8:我找的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二年”说明了征战时间非常长,“不知木兰是女郎”,伙伴却仍不知木兰是女子,看出木兰的心思缜密,把自己是女性的一些细节掩盖得非常好,再加上刚才那位男同学说的,她打仗作风特别勇猛,加在一起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女子。

师:是啊,“惊忙”两个字用起来很传神。不是惊慌,惊慌就不好听了,既惊讶,而且忙起来,“惊忙”一词很传神呀。好,同学们大家品析得太美妙了!这一段话叫做尽情渲染。

师:这里,我们会学到好多好多的四字短语。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这就是84 个字,16 句诗的魅力。

评:不难看出,在余老师不着痕迹的对话引领中,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品析的最佳境界。教师、学生、文本渐渐融为一体了。课堂对话简洁、融洽、切题,充满浓浓的文学色彩和《木兰诗》独有的诗歌意境。

师:继续积累:一个“阁”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屋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女孩子的房间叫闺阁。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楼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面:“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把它用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师: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就是一个成语。但现在这个成语情感色彩已经有变化,它的用途也有了变化。现在的成语就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把它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师:现在,你们要猜猜,老师刚才讲了一个四字短语叫“惜墨如金”。那么现在还会有一个带“墨”字的短语出来,会是什么“墨”呢?

生:“挥墨泼毫”。

师:能够马上想到“泼墨挥毫”,不错啊。其实是“泼墨似水”呀,就是在这里不惜用繁笔来进行描写。多有味道呀,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的文化是太漂亮了。

评:又一次课中积累,“阁”字与“戎”字一样,是浓浓的文化积累;“泼墨似水”与“惜墨如金”遥相呼应,巧妙至极。两次课中积累可谓简洁中见丰厚,质朴中见灵动,美妙至极!

师:好,同学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屏幕显示),《木兰诗》,读!生:《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似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之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师: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这也是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唯一有这样美好形象的文学形象,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个人了。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大家!老师很高兴!生: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总评:这是一节诗歌品析课,这堂课本身何尝不是一首诗呢?这首诗美在精致的教材研读,美在精美的教学设计,美在精彩的师生对话。

一、角度独特的教材研读。读导读,余老师能抓住四字词语,将《木兰诗》的内容、故事特点、主人公形象以及这首诗的典型性及其风格诗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清新而自然。读诗歌内容,余老师能奇妙地发现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诗歌用词、用句乃至修辞等手法的研读之精深自不必说。

二、精美而有韵致的教学设计。由导读入手的整体感知,由朗读入手的内容把握,由第四段过渡段入手的选段品析,再到课中的两次积累(看起来是知识的积累,其实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的积累),无不简约而精美,丰厚而有韵致,整个课堂节奏充溢着诗歌一样的精美与凝练。

三、精彩而有品位的师生对话。整堂课的活动主角是学生,老师看似不经意的插话,却巧妙地将学生的品析推向了更细之处和更高境界,不难看出,在第四段品析之后,学生对木兰还乡那一段的品析更细致、更有深度、更立体、更具品位了。就这样,整堂课,师生的对话洋溢着诗一样的顺畅与自然之美。

篇6: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 宝山二中

崔玉玲

一、导入:

打开多媒体。呈现花木兰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女主人公是谁吗?” 生:“花木兰!”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唱一唱花木兰”伴随着音乐,我的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带着语言这把钥匙,开启想象的大门,一起来解读这个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重要作用。

3、学习排比、对偶等句式,并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谁愿意来读?

有六名同学站了起来准备朗读。

师:老师来分工,同时还有一个要求,朗读中,全体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我们的朗读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三个: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节奏。师:哪位同学想对我们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分工后开始朗读)

师:他们读完了,谁为评价一下。生1:我认为刚才都把读音读准了。

生2:我同意把字音读准了,但节奏感没读出来。生3:我认为刚才“出郭相扶将”的“将”应该读一声。

生4:我认为刚才读的有点快。

师:你们评价得都很准确,看起来你们真的认真听了。

三、自主学习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非常生动。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故事内容,将不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1)、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木兰的表现哪一个地方最能感动你?

先自己学习,再小组讨论。

(生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边巡视,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自学成果展示

师:自学过程中还有疑难的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你解决。

生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怎么翻译。生6:爹娘听说女儿要回来,互相搀扶着出来迎接。生7:还有“朔气传金柝”的翻译。师:谁来帮他解决,“朔”指北方。生8:北方的寒气传来大更的声音。师:还有问题吗?

生9:“将士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再来读一遍。

生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11: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师:同意他的翻译吗?

生12:我不同意,征战并不是指真正的十年,因为后面说的是十二年。

师:对,这里的十年是虚指。你再来翻译一下。生13: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战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师:这位同学非常有思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的

句子。若按常规的翻译应该是“将军们经过战斗都死了,将士们十年之后胜利归来”这样的翻译符合实际吗? 生:不符合。

师:对,这里用到了一种“互文”的修辞,翻译时将上下句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因此这里就应该翻译成“将军将士们经过无数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师:还有吗? 生:没有

五、初读诗歌,感知故事

师:接下来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学的成果,谁能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要注意我的要求: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生14:我觉得应该分为五个故事情节。第一个是替父从军;第二个是战前准备、辞别父母;第三个是从军作战;第四个是战归策勋;第五个是归家团聚。生15:我觉得应该是:木兰织布、决定从军、征战沙场、还朝辞官、师:同学都能概括出主要的情节,但有的同学在根括课文情节时,有的太详细,而有的同学没有抓住重点。老师也总结了几个:代父从军、出征参战

辞官还乡

师:通过朗读,同学们对木兰的性格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形容词把木兰的精神品质。概括到黑板上。

几名学生纷纷上黑板总结“勤劳、善良、淳朴、谨慎、机智、勇敢、刚毅、孝顺”

师:同学们总结的不错,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因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在她的身上,既体现了———— 生:儿女情怀 师:又体现了———— 生:英雄气概

师:一千多年前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其英雄的形象流传至今。那么你从相关的故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老师给大家一个句式:从———这几句诗句中,我读出了木兰的————让我——————。用上这个句式,三分钟的时间,先在小组内讲给你的同位听,分享你的读书成果。我们再全班交流。

示例: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急于还家的木兰,因为这里的“愿””驰”写出了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学生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巡视)

师:下面来展示你的读书成果,老师有一个要求:先来读句子,再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因为

——。同时读到这个句子的同学,你若有补充,起来发表你的观点。

生16:我读的句子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我读出了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木兰。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所以自己去参军,可以代替父亲战死沙场。师:为了父亲,勇于牺牲自己。

生1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我从这一句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不羡慕官位的木兰。师:不慕荣利的木兰。

师:木兰不用尚书郎,她为什么“不用”? 生18:因为她非常想回家,见她的父母。生19:她不想在乡亲面前摆出很高的架子。师:她想表现一个平凡的木兰。

师:立了战功的木兰与一般英雄的光宗耀祖、富贵还乡恰恰相反,她舍弃的是—— 生:荣华富贵 师:她要的是—— 生:亲情

师:对,亲情、天伦之乐。这里面包含的是对家乡、对父母最深切的眷恋。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样一个单薄、朴实的木兰又立在我们眼前。

生20: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柔美的木兰。

师:一个“柔美”的木兰,刚才我们解读的是木兰英雄的一面,原来英雄也柔美,英雄也妩媚!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真的很高,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分组来解决一下下面几个问题?(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体会它的好处。(3)、结尾有何妙处?

(4)、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帼英雄。

师:这一组题我们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看那组能又快又准。

生21:我们组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组认为行军前的准备和还乡是详细写的,而辞官是略写的。生22:我们组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我们认为辞官也是详写。

生23:我组认为从军缘由也是详写。生24:我组认为战争生活是略写

师:看起来你们分析的很准确。那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的的文章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出示课件)师:由此可见,内容的详略是由主旨来定的。

生25: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主要表现木兰的儿女情怀,次要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所以详写的是“从军缘由、行军准备、恋别、辞官、还家,略写的是战争生涯”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一大特色,谁发现了?

生26: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师:举个例子

生2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师:具体说一说

生26: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木兰回家后的喜悦之情。

生2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师:说得不错,这样的句式还有很多,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乐府诗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看文章的结尾,又表现出了什么? 生28:这也是比喻,是赞扬木兰的聪明机智。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她宁愿抛弃高官,回到故里去过她的平民生活,她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人生的取舍,她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平民中,她在享受着平凡的人的幸

福。当然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但有一点就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再大的困难留给自己克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可贵品质,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这种牺牲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千古流传,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值得我们后人发扬光大。

然而历史上不独有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生(纷纷说):居里夫人终生追求对于科学的探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刘胡兰面对屠刀无所畏惧;穆桂英、佘老太君等杨家女将;王昭君出塞;秋瑾为了推翻清朝政府而牺牲;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师:看起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这些巾帼英雄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她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赞美传唱。

上一篇:产业基地建设下一篇:通信兵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