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英语对话

2024-07-25

幼儿英语对话(共8篇)

篇1:幼儿英语对话

活动目标:

1﹑握单词的正确发音及汉语意思。2﹑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3﹑通常学习,幼儿能用英语会话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活动内容:

1﹑主题: HAPPY SHOPPING 2﹑单词: STORYBOOK、ORANGE JUICE、COLA、TOYS 3﹑句子: CAN I HELP YOU?

I WANT…

活动准备: 教学卡片、磁带、光碟、桌子、商店名、教学物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律动(WALKING,WALKING)

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2﹑创设情景,引出话题。(今天LALA店和CUCU店新开张了,店老板邀请我们去看看,玩玩)店里有些什么物品呢,我们学会了就可以自由买入我们想要的物品,所以要加油哦!Today LALA AND CUCU ‘boss of the shop invite us to look/ reading/ play and buy sth for yourself.What something are in their shop? So we’ll come on to study the words and English.OK?(第一步:创设情境)

二﹑拓展环节:

1﹑巩固已学物品名称。Orange juice, cola(第二步,复习已学单词)2﹑学习新的物品名称。Now, looking!Book-story book, 拍卡片游戏 3﹑PASSING DOWN 游戏,巩固所学内容。Toy-bear toy电子钢琴配乐游戏(当音乐响起时,幼儿把手中的卡片传递给下一位幼儿,当音乐停时,卡片传到此幼儿手上就要站起来并读出手中的卡片单词,玩来回2次)when the musci is playing the child is passing the card to the next child;when the music is stopping, card in the hand the child is standing up and reading the word.Do you know? 示范一次给幼儿看

三﹑活动环节

1﹑练习对话,宣布情景游戏规则。学习CAN I HELP YOU?I WANT…举例示范looking at me 2﹑情景游戏(HAPPY SHOPPING)。教让幼儿示范情景表演.注意声音要大.物品交换买卖游戏: 前提是幼儿能用英语说出物品名称,才能把物品拿走.分2组人员,看哪组幼儿先把对方的物品买过来,清点数量多方为胜;时间够再交换人员购物品,同样物品数量多主为胜.First, the children speak goods out, you can got your goods.Ok? Now, let part group 2, which group is got more goods than the other group, the group is winner.The group got praise.OK? 四﹑结束环节ENDING。

1﹑回顾内容

2﹑户外分享(LITTLE TRAIN)活动结束.告诉幼儿物品要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把物品分享给其他的幼儿.Let’s share our goods to the others.Let’s go

篇2:幼儿英语对话

我的生日快到了

Costa: My birthday is coming.

Costa: I want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

Costa: I want to invite my friends.

Costa: I want to blow out the candles.

Costa: And I want presents!

Costa: I want a big cake,too.

Guys: Happy Birthday Costa!

Costa: Thank you,guys!

Costa: Now,have some food.

Costa: Okay,now,where is my cake?

Costa:It was a lot of fun.

Costa: Thanks for coming guys.

Costa: Bye bye.

ChinChin: Okay, guys. I have a good idea.

ChinChin: Suri Suri!

Suri: Ok!

Costa: Ah. What is it?

Costa: Hmm.It looks yummy!!

Costa: Oh my teeth!

>>中文翻译

科斯达:我的生日快到了。

科斯达:我想要开个生日聚会。

科斯达:我想要邀请我的朋友。

科斯达:我想吹灭蜡烛。

科斯达:我想要礼物!

科斯达:我想要一个大蛋糕。

伙计们:生日快乐,科斯达!

科斯达:谢谢你们,伙计们!

科斯达:现在,吃点东西。

科斯达:好了,现在,我的蛋糕在哪里?

科斯达:这真的很有趣。

科斯达:谢谢你们的到来,伙计们。

科斯达:再见。

晨晨:好吧,伙计们。我有一个好主意。

晨晨:苏瑞苏瑞!

苏瑞:好的!

科斯达:啊。这是什么?

科斯达:嗯。看起来很好吃!

篇3:幼儿与材料的对话

有人说,幼儿园质量的好坏,主要看幼儿发展的状态。那么在环境材料与幼儿的关系中,我们该如何利用环境材料促进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园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理清关键概念—幼儿是环境材料的主人

谁是环境材料的主人?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我们在投放材料时的视角与思路。在幼儿园中,使用材料最多的是幼儿,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由使用的权利、自我管理的权利。我们认为,在幼儿园中,虽然环境材料由教师提供,但是,它们真正的主人却是幼儿,是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才使得环境材料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案例:班级环境管理员的故事

在中班进行幼儿管理班级的尝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担任班级里各种物品的管理员,如:被子管理员、杯子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在一次行政巡班的过程中,发现该班级的图书架摆放十分混乱,便向教师提了出来。教师并未立即进行整理,而是请来图书管理员想办法。岂料,听到的却是图书管理员的抱怨:“小朋友们太不遵守规则了,书都是到处乱放的,我们好累啊!”此时,这个现象的教育价值已经从“如何整理好图书架”转化为“如何利用这个现象引导孩子们参与到环境的管理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后来,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参观书报亭、提出自己的建议、分析比较方案、投票选定方案等程序,让幼儿自己实践参与,再次确定了班级图书摆放的规则,给了幼儿在体验中学习的机会。

班级环境需要体现环境材料的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与针对性,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整理环境不仅仅是值日生的事情,而要成为班级课程的一部分。在环境材料的管理中,幼儿置身事内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而主动的学习状态才是幼儿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环境材料中的幼儿“生活逻辑”

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是他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再现。环境材料中体现的幼儿的“生活逻辑”,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解读后的最佳支持方式之一。

1. 创设情景化环境,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案例:一应俱全的“娃娃家”

在“娃娃家”里,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出客厅区域、厨房区域、盥洗区域等,满足了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幼儿的游戏需要。同时,还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情景需要,对“娃娃家”里的每个区域设置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如大肌肉发展区、小肌肉发展区等。

情景化的环境材料可以唤醒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保障幼儿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在我们提供的环境材料中,给幼儿提供了多元选择的权利。

2. 允许幼儿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赋予材料不同的玩法

案例:建筑工地的“拔草者”

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修建材料,教师往婴班的建筑工地里投放了纸盒和材质“草地”,同时,满心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建筑工地里看到绿莹莹的草地。可是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看到的是满地杂草。是谁干的?通过第二天的观察发现,满地的杂草是承承拔的:他进入建筑工地后就拿起了草地,认真地拔着,一会儿便满地残渣……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角度来讲,教师需要阻止他的行为,但是,基于对婴儿的了解,教师又认为这个行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于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知道了承承拔草的原因:他正处在对扯、拔等动作感兴趣的阶段,草地正好满足了他的这个兴趣点。于是教师决定尊重承承的这一兴趣点,并且相信当他拔够了,就好了。事实证明,教师的决策是正确的,过了一段时间,承承拔够了就离开了建筑工地,到餐厅继续玩其他游戏去了。

材料的投放需要尊重幼儿的生活逻辑。此处的“生活逻辑”不仅仅指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包括他的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能满足他们按照自己经验和理解赋予材料不同玩法的环境,就会从他们与材料的互动当中察觉他们的生活逻辑。关键在于当幼儿普遍对某一生活经验具有浓厚兴趣时,教师不要急于提出成人眼中的概念化主题,而应把游戏材料和玩具以素材的形式呈现出来,任幼儿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赋予其意义,决定自己的玩法。也就是说,当我们以自主性游戏为载体时,让幼儿真正脱离了教师的“导演”,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地累积交往经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自己会生成内容,深入情节。

3. 环境空间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调整案例:从“一片狼藉”到“高楼林立”

在婴班孩子入园不久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进入建筑工地后看到的往往不是漂亮的房子,而是一片狼藉,这一秒看到一个宝宝修出了不错的建筑,结果下一秒就被经过的小朋友碰到……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观察后发现:孩子们喜欢在材料架旁边进行修建,每次进入建筑工地,他们就喜欢一屁股坐在玩具架旁,就近取材进行自己当天的修建。这样的修建习惯在成人看来是不明智的,因为其他的小朋友会来拿玩具,势必会经过他们的建筑物,而婴班的孩子平衡性本来就不好,很容易跌跌撞撞,就这样建筑工地变成了一片狼藉。了解到孩子们的这一行为特性,我们又开始了讨论:一片狼藉的状态是我们必须要改变的,因为孩子满怀喜悦地进行自己的修建,结果每次都没有好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失败势必会打击他们的修建欲望。

教师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扩大建筑工地空间,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进行摆弄与修建。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这样做无法引导孩子离开材料架,孩子们还是坚持着之前就近取材的习惯。第二次,调整材料架的摆放形式,从一字排开到分散摆放。分散摆放的材料架把积木也分散了,这次调整获得了成功,建筑工地里一片高楼。

游戏空间的划分要与幼儿的游戏需求相匹配,发现儿童的需要是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密切关注的要素,合理的空间为幼儿的充分活动提供了可能。

三、低结构材料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在孩子们展露出游戏本性后,我们发现他们对低结构材料更为情有独钟,摆弄需求突出。因此我们投放了低结构材料在区角中,让孩子发现了更多的精彩。

案例:孩子们用积木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表现丰富的想象力

低结构材料在游戏情境中更能为幼儿所用、所创造,以满足孩子们变化多端的游戏需求。孩子在与这些游戏材料的亲密接触中,展现出他们自主生成游戏的精彩,他们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废旧的材料中玩出了乐趣、玩出了惊叹!

四、结束语

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故事!材料是幼儿的另一位教师,环境和材料本身就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合着幼儿的脚步,满足幼儿的需要,成为有故事的环境,有故事的材料!

篇4:让幼儿与环境对话

一、利用家乡资源,创设师幼互动的主题环境

幼儿园的学习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出现的,在《指南》的指导下,幼儿园各班的环境都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设计主题环境,对于这样的主题环境,幼儿是非常喜爱的。幼儿园环境是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教育理念和创造性劳动的,以幼儿为主体显得尤其重要。在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和幼儿共同想象、共同操作、共同创造,他们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

二、利用身边资源,让孩子成为自由环境的主人

游戏环境除了室内的,还有非常重要的室外游戏活动场所。我们逐渐将室外游戏活动的长廊提供给幼儿。我们认为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在幼儿园,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一种经过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让他们的眼睛在无数次欣赏之后,变得纯净敏感起来,让他们的双手在制作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变得灵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在无数次体验、熏染后变得美好起来。幼儿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然、和谐色彩的情境中,将来长大了才懂得去爱、去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基于环保的理念结合原本特色,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纸及自然材料,把活动室、走廊、橱柜装点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调,置身于这里让人感觉大自然就在身边,油然生出对自然界一花、一木、一草、一石的呵护之情。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它们融合着许多与主题有关的环境创设,给幼儿以强烈的震撼。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以艺术美的感觉,而且能够引起幼儿创作的欲望。从这些生生自由的创作中,我们了解了身边资源的魅力,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这些活动也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幼儿在手工制作方面有了更深刻的

体会。

三、利用综合资源,创设家长参与、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环境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都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精心构思的,基本上没有幼儿的创作和参与。而现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仅有孩子的参与,而且还向家长开放,同时也邀请家长密切参与合作。只有让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的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环境创设时,也避免了幼儿收集材料的局限性。家长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孩子收集材料,为顺利完成环境布置提供物质保障,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也能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教育内容,能更好地协助幼儿园展开教育工作。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把家庭教育力量、幼儿园的专业教育力量整合了起来。过去我们对家园教育的密切合作,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家长对幼儿园物质材料上的支持,保持与幼儿园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而并未考虑如何深入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使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实施主题活动方案中,孩子们主动探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家长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而且孩子们也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刚开始进行主题时,家长对幼儿园经常收集废旧材料不理解,我们通过开展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他们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每开展一个新的主题,我们就会向所有的幼儿和家长发出通告。这既能让幼儿更容易参与到活动中来,又可以得到家长的支持。相比以往在家园联系栏内张贴的各种文字和图片材料,一定情景中的主题公告更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后,家长们乐意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材料,一起做实验、找资料,记录和发现宝宝活动主题的小秘密。很多家长向老师开始积极介绍有关的碟片、书籍。

总之,环境创设对幼儿的人格发展、品德行为、智力发展及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5:幼儿园让墙面与幼儿对话

让墙面与幼儿对话

一、“互动主题墙”的由来与价值

众所周知,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幼儿园隐形的教育课程。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活动室墙面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物质环境之一,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与幼儿相互作用,影响幼儿的发展。应该说,大多数幼儿园都比较重视活动室墙面环境的创设。但由于各个幼儿园创设的理念不同,因此其显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墙面环境创设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装饰为主,功能单

一、教师为主,主体失衡、静态为主,互动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幼儿园这几年以《纲要》为指导,从环境育人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互动主题墙”创设的实践与研究,旨在突显环境创设中的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更好地发挥环境作为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让幼儿在与墙面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互动主题墙”创设的主要策略

1、墙面软化策略

在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前,要对原有的墙面进行基建改造,使墙面“软化”,突显墙面“可变”的优势,使我们在环境创设时,可以无限次地对墙面布置的材料进行拆除、移动、更换,而不致于损害墙面。

1)软化方式

A、包墙:先在普通墙面上垫一层较厚的高密度泡沫板,然后在泡沫板的外面包上一层较厚实的布或革,最后在四周压木线条即可。

B、贴墙:用软木板或儿童彩色泡沫垫板直接贴在普通墙面上,压相应的线条即可。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2)注意事项

A、要悉心选择材料,保证质地,符合今后长期反复使用的需求。

B、相关的辅助材料配备要注意安全,线条要光滑、使用儿童图钉,切忌用大头针。

C、软墙不宜过高,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视线范围。

2、多维互动策略

我们知道,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他人分享、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确立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概念。多维互动策略就是想让幼儿在墙面环境创设中与环境、教师、同伴、家长之间产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行为的互通、信息的传递及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教师与幼儿互动——随动

在“互动主题墙”的创设中,要求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角色定位,时而是支持者、时而是合作者、时而又是参与者。但无论处于哪种角色,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随动”即“追随幼儿”。把幼儿看作是墙面环境创设的主体,通过必要的、适时的支持、帮助,让幼儿学会学习。

2)幼儿与墙面互动——序动

在每个主题活动中,幼儿会通过各种表现,将自身的发展水平、兴趣、经验等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则围绕这些信息向幼儿提出墙面环境创设的初步设想,再通过幼儿参与讨论,共同确定墙面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案,接着幼儿便参与到资料的收集张贴、成果作品的展示等环境创设中去。然后随着主题活动地深入,幼儿将不断地调整、补充、修改墙面环境,再利用墙面环境进行相关学习。这种有序的互动使墙面环境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媒介。

3)幼儿与幼儿互动——触动 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在“互动主题墙”创设中,我们常常以墙面环境为介质,引发幼儿的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的网络式的触动,多接点、多端口、一触即发。在这种互动网络中,幼儿与幼儿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互相学习,共同商议,并得到成长。

4)幼儿、教师、家长互动——协动

在“互动主题墙”创设中,家长通过主题资料收集、幼儿实践记录等方式的参与到环境创设中。这种参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墙面环境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拓宽了教师和幼儿的学习视野。幼儿、教师、家长借助“互动主题墙”这一平台,达到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打造家园协动的学习共同体。

3、主题整合策略

我们充分发挥软墙面可变优势,把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与幼儿主题课程开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墙面环境密切配合每一主题活动的脉络、走向有序展开。使活动室墙面环境成为主题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并使墙面动起来、变起来、活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多种功效。

1)利用软墙公告主题活动的目的与内容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家长作为活支持者,在活动开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让家长支持、参与活动,首先必须让家长了解活动。因此,在我们的软墙上,常常配有主题的文字说明及主题网络图,使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主题活动的目的与内容,继而关注、支持主题活动。但我们发现,这种以文字为主的主题网络对幼儿并无多大的价值。于是,我们对主题网络进行了改进,提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主题网络展现,既让幼儿读懂,也让家长关注。

案例:在大班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中,教师用文字向家长公告,幼儿则通过图画形式向同伴公告主题网络图。小朋友合作画出了水的三态变化图,公告主题活动的第一个内容—小水滴旅行记。幼儿还找到了各种各样有关云的照片,燕把它组合贴在网络图中,公告主题活动第二个内容—云的秘密。幼儿还同样以图画、照片等的形式公告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了主题活动的另外内容—风的秘密、动物的语言……使幼儿和家长对即将开展的主题内容一目了然。

2)利用软墙汇集主题活动的相关资料及信息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的各种有关主题的信息、资料,可以通过软墙进行展示,以达到交流、分享、共同学习的目的。

案例:在非典时期生成的主题活动《我健康,我快乐》中,大家通过剪报收集了有关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英雄事迹报导。在主题活动《亲亲小猴子》中,教师广泛发动幼儿、家长通过网络查寻,收集了各种有关猴子的资料。这些资料、信息,经过教师的归类、整理,展示在软墙上,引发幼儿相互观看、介绍、谈论,由此推动主题的深入开展。

3)利用软墙展示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所思、所言、所为。

在主题活动中,软墙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表达、表现、交流的平台。幼儿可以借助软墙这一平台,个性化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案例:在主题活动《动物天地》中,很多幼儿用充满童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动物喜爱,教师把这些语言加以原文记录后,张贴在了软墙上,以此引发幼儿语言的交流及思维的碰撞。再如,在《热闹的城市》这一主题活动中,家长带领幼儿参观、考察了自己家所在的周边社区,以个性化的方式记录了周边社区的情况,如拍摄社区的照片,绘制社区地图等,这些照片、地图也通过软墙得以展示。在交流分享的同时,也带给每位幼儿愉快的情绪体验及成功感。

三、墙面环境创设的原则

1、全员——要给予每位幼儿均等的机会

在以往的墙面创设中,教师偶尔也会用一些幼儿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肯定是经过了精心地筛选。因为在教师的眼中,那些效果不佳的作品,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这种做法使得一部份孩子失去了许多表达、交流的机会,也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而在我们的互动主题墙创设中,我们提倡幼儿的全员参与,切忌筛选。我们给予每一位幼儿均等的表达、交流的机会。不管能力强弱,无论成果优劣,只要孩子愿意,他的作品都有权在互动主题墙上进行展现。对于个别不能独立完成的幼儿,教师也应为他提供积极的帮助。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与肯定,也是孩子应有权利的回归。

2、美感——要艺术整合墙面材料

在“互动主题墙”中,审美已不再是主要功能,但这并不意味在我们的创设中就不需要美感,美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互动主题墙”是以孩子为主体参与的一种环境,孩子表达的随意性很大,教师如不加以艺术的整合,可能会显得凌乱、无序,不但缺乏美感,而且也会使材料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艺术地整合墙面材料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我们会把图片、文字、照片、绘画等材料以一定的构图形式加以合理地组合、布局,并用相宜的彩色底板纸进行裱衬、张贴。

案例:在主题活动《新西湖,新杭州》中,教师选用了黄色塑料袋随意涂上蓝色组成西湖形状作为底板,在四周贴上了幼儿画的西湖新景象,还把幼儿对新西湖的感受用文字记录在船型纸上,张贴在软墙上。这样,经过既简单又艺术的整合后,软墙显得更美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利用——要实现互动墙面材料的再利用

随着主题更换,软墙上的材料也要做相应的更新,从软墙上拆下来的材料,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实现再利用。

1)把材料移到其他的墙面。在主题活动中,由于幼儿对主题的感受不同,因此延续的兴趣也有长短,有的主题暂告段落了,但个别孩子可能对此还有兴趣。我们可把材料移到其他墙面,让这部分孩子还可以继续地关注、讨论。

2)把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表现的作品、材料放入幼儿个人成长档案中,加以长期保存。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4、开放——要实现“互动主题墙”与其他墙面的对接与延伸

在班级“互动主题墙”创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以人为本地对幼儿园其他墙面进行创设与利用,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园里的每一面墙都诉说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折射出童心、童趣,发挥每一面墙潜藏的教育功能,实现“让幼儿与每一面墙壁对话”的环境创设理念。

1)涂鸦墙:这是我们的“涂鸦墙”,孩子们在这儿可以随意地涂涂画画。也许他们的“大作”真的只有自己才看得懂,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的“诗性”的抒发:一棵能挤出牛奶的怪树,一个戴着墨镜的太阳,甚至是一群在黑夜中飞行的乌鸦……当然,更吸引孩子的是,这里彩色粉笔应有尽有,这里的板擦可以尽情地挥洒,孩子们在这儿可以痛快地过把“老师瘾”,这是他们最渴望的幸福。

2)读画墙:走廊两侧的“读画墙”也是我们的新幼墙面环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米罗的抽象画、几米的小品画、蒙得里安的格子画等都成了孩子欣赏、倾述的对象。孩子可以请老师或父母帮忙,用即撕贴记录自己对画作独特的理解与想象,贴在画作的下方,其他同伴可以随意地“跟帖”,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于是,同一张米罗的画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有了不同的诠释,有的孩子看到了猫鼠大战,有的孩子认为是外星人访问地球,而还有的孩子读到却是夜色中的篝火晚会……

3)问题墙:我们的“问题墙”满足了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发问,也可以就自己了解的问题做回“机灵小博士”进行回答。孩子间的每一次问答都会让人不得不惊叹他们的智慧与想象。

4)心情墙:每班在比较醒目的地方通过各种形式为幼儿创设一个情绪表达的空间,成为幼儿喜、怒、哀、乐的晴雨表,并通过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疏导,使幼儿健康快乐每一天。

总之,“互动主题墙”表达了墙面环境创设的一种新取向,实现了环境创设的一种质的转变:变静态环境为流动环境,变单一环境为整合环境、变局部环境为宏观环境,变物质环境为心理环境,同时促进了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发挥了环境作为教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篇6:《与幼儿教师对话》序

欣闻凯兹教授的专著《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即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凯兹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独到的认识。凯兹教授还是我的导师,1986到1988年间我有幸师从于她,受益良多。她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她的人格和学术品质更是常常让我感动。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能将凯兹教授的专著,进而将其学术观点、思想介绍到中国,与更多的幼教同仁分享她的精辟见解,使更多的人获益。此次《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在我国出版,可谓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好事!作为学生,本不敢为导师专著作序,但是,将凯兹教授的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是我多年的愿望,也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欣然应允,将自己对本书的一些体会,结合自己师从导师的感受与广大幼教界同仁分享。

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核心话题,也已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凯兹教授的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是众多著作中的一本,却又是与众不同的一本。我体会本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在本书中,凯兹教授深刻地阐释了其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共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把握。

关于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

凯兹教授对儿童教育、教帅成长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精辟独到、精辟的阐述与分析,而这种分析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在于她对儿童发展的深入思考。这是本书的一个基调,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每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发现,她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儿童发展着眼,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出发,探讨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看法。正是基于其多年对儿童发展的深入研究,凯兹教授对儿童发展诸多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探讨了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发展的原则、幼儿发展的目标及对幼儿发展的评价等等。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她还结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儿童发展需要不符的现象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操作上的偏差,对儿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凯兹教授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凯兹教授还提出了评价幼儿发展的11项观察指标,特别是就儿童的好奇、情绪状态、同伴友谊、对成人权威的态度、爱的表达以及能否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普遍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凯兹教授强调要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内部原因,谨慎而不盲目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这些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对于我们审慎地正视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实践中的失误,都是富于启迪意义的。

关于适宜性幼儿教育的独特观点

凯兹教授对适宜性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托幼机构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她强凋为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适宜性的幼儿教育目标就不仅应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应注重儿童良好性向、情感态度、社交能力和行为的形成。她强调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性”,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的“适宜性”。她指出,教育的目标要指向促进幼儿适宜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具有促进儿童适宜发展的价值;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应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规律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应能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特别是性向、情感等的适宜的最佳的发展:她还从幼儿发展的常模层面和动态层面出发,细致地阐述了幼儿学习的适宜目标、学习的时机以及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教育教学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释

在本书中,凯兹教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着教帅的角色、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教师的行为以及专业教师的成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独到的阐释。她明确指出,尽管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但是两者在幼儿发展与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具有本质的区别。作为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家长的爱是专门、特定性的,偏爱自己的子女;而教师的爱是普遍而广泛的,需要将自己的爱给予全体儿童而不只是个别儿童,并保证他们享有同等性质的教育机会。同时,教师在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以客观、中性地观察分析儿童,并给予幼儿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凯兹教授尤其强调作为幼儿教师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认为这是幼教人员专业发展的―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体现着幼教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她还密切结合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有效、适宜的行为;并且,她从社会支持保障系统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出教师的发展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尤应注重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增进家长的支持合作与加强社会对幼教工作的认识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今天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教育工作均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墓于理论的实践反思。在本书中,凯兹教授将理论阐释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合而为一,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轻松亲切的阅读中深得感悟,豁然开朗。幼儿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教师的角色及其专业发展、幼教机构的评价等等,都是幼教实践中存有争议、亟待解决、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立足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凯兹教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深入的阐述:与分析。这种阐述与分析既不是单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阐述,也不局限于技术性的概括,而使读者能够时时感受到现实的要求和涌动,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既不晦涩,也不空洞、肤浅。例如,在探讨幼儿发展时,她不仅有理论的分析,更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建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在分析教师专业成长时,她并没有进行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的具体事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非每个研究者都能够做到,它彰显了凯兹教授独特的学术风格与丰富的研究阅历。因此,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儿童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譬如,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她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既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竭,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再如,凯兹教授提醒人们,尽管儿童自尊的发展足教师与家长共同关心的一件事情,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儿童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明确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虽然儿童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行为与努力给予正向的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 (而非过量)、明确且充分(而非泛泛的赞美)”,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教授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着她对儿童、对教师、对幼教事业健康积极发展的高度责任心,彰显着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这是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精神和境界,实际上也是从事教育研究的灵魂,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在凯兹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种畅快和惊喜的情绪!我们会时刻感受到凯兹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我们会了解到丰富的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我们会时刻看到儿童和教师的影子,会不停地联想到教育实践和现实,会感受她的反思、审视、辨证和理性:我们也不仅分享着她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并且分享着感悟着她的学术气质和精神!

篇7:如何为幼儿构筑“对话”的平台

一、教师与幼儿应该平等对话,让幼儿敢说。

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互为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孩子交流时,假如你弯下腰或蹲下,拉着孩子的手,看着孩子可爱的笑脸,纯真的眼睛说话,让孩子感受到你我之间的平等和亲切,他会把自己内心的悄悄话一咕噜地全告诉你;在幼儿游戏时,如果你洋溢着热情组织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让孩子感受到老师也是一个爱玩的大孩子,没有了“大人”与孩子间的距离感和神秘感,他们会拥着你七嘴八舌地说说游戏的快乐,在这平等对话中,师幼互动,逐渐沟通、融洽、和谐、愉快,这样幼儿的口语表达得以发展,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提升。

二、鼓励幼儿个体间的平等对话,让每个幼儿都喜欢说。

幼儿在幼儿园主要以活动为主,如游戏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应当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不同的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儿童有时与教师沟通,有时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儿童之间的交谈往往比较充分,他们会凭着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与讨论,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分享同伴的生活乐趣。在个别活动中,儿童和教师或同伴单独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这对于那些不善于在集体场合与人交谈的儿童来说,确实是一种适合他们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让周围熟悉的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培养幼儿有机会说。

儿童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玩、爱画、爱制作,教师要鼓励他们去摸、去看、去闻、去听,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这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每个孩子会像小鸟唧唧查查地,和小草说,和蓝天说,和自己的同伴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眼里发现的每一个新奇的东西。

联系电话:***

作者姓名:张丽萍

篇8:教师与幼儿民主对话之策略

一、平视:走进幼儿的世界

平视就是放低姿态, 把自己暂时从成人世界中抽出身来, 搁置自己的经验, 消除成人的“优越感”[2]。 平视的姿态需要永葆童真, 幼儿教师是长大的孩子, 但依然拥有好奇的眼睛、活泼的性格, 是幼儿愿意靠近、愿意倾心交流的大朋友。

案例萝卜爷爷:一次, 班上一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大萝卜, 放在教室的自然角里。 明明看到了说:“让我们把萝卜打扮成一个萝卜人吧! ” 我想了一下:“对呀, 我怎么没想到呢?”我对小朋友们说:“那我们一起来干吧!”说干就干, 小朋友们开始动手做了起来, 把萝卜挖出两个小洞, 用黄豆放进去, “这是眼睛”, 小朋友稚嫩的语言;一个小朋友用橡皮泥捏了一个鼻子, 装在眼睛下面;还找来毛线做头发、做胡子。不一会, 一个萝卜爷爷出现在大家面前。“您好!萝卜爷爷, 我叫XXX。”“您好!萝卜爷爷, 你想吃点什么呀?”……小朋友们居然和“萝卜爷爷”说起话来了。 “萝卜爷爷, 您好啊! 您在想什么呢? ”“萝卜爷爷, 我们到娃娃家去做客吧, 那儿可好玩了。 ”……

幼儿的话语稚嫩, 在她们的眼里, “萝卜爷爷”是有血有肉的、可以与她们对话的人。 幼儿的话把教师逗乐了, 我尝试用幼儿的眼光打量事物, 用幼儿特有的方式跟着不时凑上一两句, 进入幼儿的语言世界和“萝卜爷爷”交流, 我突然觉得“萝卜爷爷”正朝大家笑。 我这时才发现, 走进幼儿的世界, 与幼儿真心交流、民主平等地对话, 是多美好的境界。 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时, 幼儿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较弱, 所以幼儿教师的口语表达应该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 使幼儿容易听得懂, 尽量用愉快的声调并走到幼儿的身边说话。 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 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 因此教师的口语应该生动形象, 并伴有动态的肢体语言[2]。

在教学活动中, 幼儿教师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 要“放下身架”与幼儿平等对话。 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并尝试根据幼儿的提议一起探索发现。

二、善察:感应幼儿的心灵

幼儿的许多言行举止、乐趣和嗜好, 在成人眼中也许是荒唐可笑、难以理解的, 但是在幼儿的心中却是美妙的。 陶行知多次告诫幼儿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幼儿, 才配做小幼儿的先生。 ”所谓变成“小幼儿”, 就是幼儿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儿童的心灵”, 用“儿童的大脑”思考问题, 用“儿童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用“儿童的情感”体验遇到的每件事情, 用“儿童的兴趣”感受身边的事物[3]。

案例看看带子中的人:一天正准备进教室上课, 发现一盘磁带不见了。 有个小朋友说磁带是乐乐拿的, 乐乐承认了事实。 当他把磁带拿出来时, 可怜的磁带条全被乐乐抽了出来, 弄成一堆, 根本无法使用。 乐乐一向很乖巧懂事, 怎么会这样做呢? 带着疑问和他交流, 他说了这样做的原因:他看到老师放磁带时, 里面有好听的声音, 他想这好听的声音、会唱的人是不是就在这磁带中呢? 于是就悄悄拿走了磁带并做了“ 解剖”。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 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 给予适当的帮助。 当幼儿犯错时, 教师要客观地分析原因不能带有教师的主观思想对幼儿进行片面的评价, 因为幼儿做出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所以教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 真正地了解幼儿的想法。

三、欣赏:解码幼儿的智慧

教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听其言, 更要观其行, 既要听清楚幼儿说的每句话, 还要看仔细幼儿的行为, 准确理解幼儿说话的本意, 善于揣摩话外之音。 幼儿正在生长, 不断发展, 能力不可限量。 一些专门研究幼儿的学者已认识到幼儿是“探索者”, 是“思想家”。 幼儿的智慧就在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姿势中, 用特有的方式向大家传递各种信息, 表达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理解和态度, 并在这个过程中把他们的智慧传达给幼儿教师[4]。

案例睁着眼睛睡觉:一次绘画课上, 我发现辰辰画的人是横着的。 我问他:“为什么把人画成横着的? ”辰辰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画的人在睡觉。 ”“既然是在睡觉, 为什么还睁着眼睛? ”辰辰说:“睡觉就要做梦, 如果闭着眼睛, 做梦时会看不清的, 走路还会摔跤。 ”幼稚的想法遵循着幼儿自己的思维, 简单的话语中包含深刻的很难读懂的道理, 这就是幼儿的逻辑, 幼儿的智慧。

通过这个案例, 幼儿教师应该深深体会到, 幼儿都有敏感而细腻的心灵, 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尊重幼儿的兴趣, 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 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 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总体来说, 民主对话这个渠道, 让教师对幼儿的内心世界有更真实的了解, 同时与幼儿建立彼此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 为幼儿的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可见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与健康成长, 同时要求教师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摘要:幼儿教师常常忽略幼儿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 单方面地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最终活动成为教师听不到“回声”的自说自话。走向“民主对话”的幼儿教育, 是让幼儿有机会和幼儿教师说、想和教师说, 敢和教师说, 立足对幼儿现实存在的尊重, 对幼儿未来发展的观照和无限可能性的成全。因此, 民主对话是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采取的重要策略之一。

关键词:幼儿,教师,民主对话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 2001 (11) :65-69.

[2]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幼儿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1-47.

[3]张明红.幼儿语言幼儿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0-90.

上一篇:材料一“金钥匙”科技竞赛计划下一篇:《求比值》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