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2024-07-21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通用8篇)

篇1:《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

3、学生只有认识了的字,并且能够正确,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提高。4、、5、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增加,强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和。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和。

1、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素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一定数量理解字义文化科学知识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6、分解式目标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

1、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1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2、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饮酒,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答题要点: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2、答题要点: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

(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素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一定数量理解字义文化科学知识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6、分解式目标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饮酒,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2、答题要点: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篇2:《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

、、”三个维度设计。

3、学生只有认识了 一定数量 的字,并且能够正确 理解字义 =,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 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5、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 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 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强调 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 实践能力 和 创新能力。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和 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

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篇3:《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一、注重趣味性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

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 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 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形式离不开反复抄写、组词、完成练习册以及填充试卷等。长期以来, 学生对这种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作业多是勉强应付完成, 无探索情趣, 显得很被动也很无奈,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我们的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内容联系实际, 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学生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 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因此, 语文作业的设计一方面要将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另一方面, 要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 听、说、读、写全面开花, 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 让作业富有趣味性, 具有吸引力。

例如, 在学习古诗绝句过程中, 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后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把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 为了能把识字、记字变得生动有趣, 根据小学生喜欢好动手爱动脑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预习生字时根据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设计谜面、歌谣、顺口溜等进行识记, 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 寓识字于愉快有趣的猜猜玩玩中, 从而记住了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总之, 小学生对于新东西都特别喜爱, 一种新格式、一种新题型, 甚至一本新作业本都会引起他们的乐趣。设计作业时, 只要善于把作业的内容、形式推陈出新, 就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 使学生愿做、乐做,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现个性化棗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传统作业的设置有两个特点:一是“题海战术”, 二是“一刀切”, 但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发展参差不齐,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 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 而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对教师产生依赖心, 对学习丧失了主动性, 使其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我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有所侧重, 进行分层次设计。作业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的布置形式, 以“自助餐”的形式出现, 给不同学生选择的机会, 为他们又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都能较好地参与到作业之中去。同时, 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上尽可能地开放, 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 让其自主选择作业的难度、数量以及形式, 并与其它学科相融合。

例如, 在学完卜算子·咏梅一课, 我设计如下作业:喜欢摄影的同学可以拍摄一组梅花的照片;喜欢美术的同学可以去写生, 并写上一段关于梅花的文字, 可以是课文中的文字, 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文字;喜爱朗诵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 还可以搜集有关梅花的诗歌, 进行梅花组诗的配乐朗诵;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将原文改写为散文或说明文, 或模仿写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以上作业目标多元、形式多样, 像一份富含营养的文化套餐, 学生各取所需, 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能力得到了训练, 而且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从而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业中去。

三、重视操作性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操作性的作业设计包括:

1. 验证课文内容

如夜晚的实验、乌鸦喝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 都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验证课文内容;又如教完詹天佑一课,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示意图。虽然有的学生画得不是很美观, 但基本上都理解了课文, 同时也对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2. 运用课堂知识

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状物课文, 在作业中开展养殖活动, 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 获得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如学习了今天我喂鸡, 让学生到校养殖园亲自去喂喂鸡、鸭、鹅、兔;学生始终兴致勃勃, 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3. 综合训练多种素质

如教学了蜗牛这篇课文后, 我布置学生养几只不同类型的小蜗牛, 要求不时观察, 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

4. 排演课本剧

群鸟学艺、晏子使楚、穷人等这些课文教学, 可组织孩子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漂亮的头饰、适时的服饰、富有激情的语言, 便原本隔岸观火的学习, 变成了身临其境的参与, 在多样的实践中, 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课文了。操作性的作业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一方面培养了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 促进了多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强调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就应设计一些开放式、研究性的课外作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引导学生想创新、爱创新、会创新。首先, 研究性的作业要无现成的东西可照搬, 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 有想象的空间可发挥;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作业, 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心情愉快地完成作业中增长见识, 形成能力。其次, 研究性作业的设计要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以及学科间融合的思想。作业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引子”、为“话题”, 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并进行理解、处理、整合, 使学习成为自主构建的过程, 不仅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他们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地学习。

例如, 学习蜜蜂一文时, 我让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找到了许多关于蜜蜂的材料, 有录音带、VCD、画册、蜜蜂标本等, 通过这些材料了解了蜜蜂的种类、数量、成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 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其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在这样的语文作业过程中, 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 提供研究的时间与空间, 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 启迪了思维, 激发了想象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学习与获取的同时还注重了其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五、结束语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学要冲破封闭的圈子, 向课外延伸, 跟生活接轨。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家庭作业, 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 拘泥于课本知识中, 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多样化、开放式的作业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 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摘要:本文从注重趣味性、体现个性化、重视操作性和强调探究性, 探讨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以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趣味性,个性化,操作性,探究性

参考文献

[1]康礼刚.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创新设计举例[J].贵州教育, 2004, 11

[2]蔡艳.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形式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3

[3]马兰.谈小学语文活动性、实践性家庭作业[J].素质教育谈, 2000, 9

篇4:《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关键词] 小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15-1

一、新课程标准的界定

数学新课程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自1999年开始着手调查研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开始在全国38个县、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而大面积的快速推进是在2004年到2005年,到2004年全国已有90%的区县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起始年级将全部使用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ID,Instructional Design),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最早由格拉泽(Robert Glaser)于1962年“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而提出。它最初诞生于美国,在美国经历了最初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中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该学科被引进我国。

二、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在教学设计中又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与领悟教学理念,两者之间相互体现,相互促进。那么教学设计与以往传统的备课之间有何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主线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强调教的设计,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强调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以教促进学习;强调学的设计,以学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而非教师的满堂灌。

(二)对象的区别:此处的对象并非“学生”这个对象,而是指的教学设计与备课是在对什么进行设计,对什么进行备课而言。传统备课备的是教材,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对教学设计而言,备的是学生和课堂。

(三)依据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缺乏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师间自成体系。教学设计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具有一定科学性,避免了以往备课的弊端——缺乏理论支撑。

(四)变通性的区别:传统的备课以教案的形式呈现,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宗旨,变通性不大;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非一蹴而就的,具有变通性大的特点。

(五)教材观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将教材权威化。只注重教材,使得思维桎梏,视野狭隘;教学设计,以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作为作为一个载体的身份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如何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一种载体、媒介、工具;教材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要设计好教学还需选取别的资料作为辅助。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工程,涉及到的要素太多,要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各要素的能动性,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主线的确立——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从为学生考虑出发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氛围。

(二)方案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即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解的知识点,明确重难点之所在,并基本具有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就新课的引入以及后续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就得处理好,新课引入、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环节的关系,并且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

(四)反馈与练习——精心设计课后习题、优化练习设计: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暴露出学生的某些问题来,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一个依据。同时也对学生形成熟练解题技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需注意的是,练习题地形式应该注意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且不宜过难,否则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不宜过于简单,过于简单了,就达不到练习反馈的目的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在本文作了详尽的叙述,希望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顾伟民.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四化”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4,(11).

[2]王瑞刚.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3]敫艳华.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教师),2010,(05).

篇5:《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音节,正确书写,大写字母,《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和想像作文,能学写和常见。‛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和多元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素养

2、生字复现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2、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读准准确地拼读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熟记

2、记实作文读书笔记应用文

3、复现

4、“交际”交流和沟通语言实践

5、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信息沟通意义重构

6、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生字复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氛围,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生字见面,达到识字目的的教学策略。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略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各1.5分)

3、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每个要点1.5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1)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张扬的空间。(2)“少指导”并不等于“不指导”。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3)要提倡先自由写作,后交流指导的作文教学模式。(4)教师的指导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自由表达。(各2分)

2、答题要点:

(1)“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并不是无节制的放任自流的学习行为。(3)自主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指导,尤

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4)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仍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每点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评价要点:

(1)重视兴趣激发;(2)给学生预留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3)教师指导具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4)交流展示充分,评价方式多样化。(每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清晰明确,表述语言准确且有分寸;(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4)目标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每点3分)

2、答题要点:(1)唤醒生活,激活联系。“大贤”本是个文言色彩浓厚的书面语,学生若按《词语手册》照本宣科,其效果肯定“事倍功半”。本教例采用“欲擒故纵”法,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前先“考”了学生五个“生活问题”,在唤醒学生鲜活生活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积极思维。

篇6:《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二)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20分)每格2分,共20分

1、宋代著名的瓷窑有

、、哥窑、钧窑。

2、中国传统刺绣品种很多,其中苏绣、湘绣、、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

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

第二部分 简答题(20分)每题4分,共20分

1、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2、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3、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4、探究学习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5、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请解释“课间设计”和“课后设计”。

第三部分 辨别题(20分)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1.

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目标达成,都不能脱离知识学习的内容。

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20分)

1.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于招架怎么办?

2.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20分)

1、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习环境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请你举一个以学为主的例子。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和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区小学

吴萍 下课铃声响毕,当我夹着书本走出教室时,不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随着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的不断增大,对于教师的要求真的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从前没有被关注的问题变得那么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育观念是很难适应现今的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上的是二年级人美版的《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应该说是一节传统的课(关于拓印方面的知识),可我这几天一直处于矛盾中,是照搬还是创新?是重美术知识技能还是重学生感受与需求?是稳妥地教还是来点“冒险”呢?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于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教室,我是用一个魔术导入教学的,一方面为引起大家的兴趣,一方面也为立刻将同学们推向矛盾问题的前端。当我在白纸上变出一个硬币的模样,同学们有的惊诧,有的不屑,也有的自信地喊道:“我也会!”我故意很失望地说:“原来你们都会啊,谁来说说是怎样做的?”答案是一致的:老师纸底下有一个硬币,笔在纸面上一涂抹就印出来了。我马上追问:“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使硬币会印出来呢?”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集中起来大概有三种意见:硬币是硬的;硬币上有花纹;硬币表面凹凸不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学们自动分成几派争论起来。我心理暗暗高兴:好极了,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犯错误。正当大家争的面红脖子粗时,我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你能举例证明它是错的吗?”有的同学说:“玻璃是硬的,可印的出来吗?”真有趣,我接着说:“好,你动手做一做吧!”果然什么也印不出来,第一种说法的人错得心服口服。接着有人又说:“书上有花纹,可你们看我怎么印也印不出来!”边说边做,真棒!他已经学会用事实举证了,于是第二种说法也被否定。

师生们的目光都集中到第三个观点上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想这只是表面的安静,同学们一定都在积极的思考。“它是对的吗?”我想,结论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下。我请第一个说出自己这种观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他腼腆一笑,拿出一个硬币说:“我是摸的。”我大力地表扬他,让大家都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凹凸不平可以印出东西来”,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按预先的教学设计,关于拓印的原理讲到这里也就可以了。正当我对自己不用多费口舌,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了原理而得意洋洋时,意外出现了。

一只倔强的小手举了起来:“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能印出来呢?”我一下子懵了,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深钻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压下去对学生有利吗?一节课是关注教学任务还是学生的需求?会不会把美术课上成了科学课?学生能回答出这么难的问题吗?考虑片刻我还是决定放弃了我的教学进度和顾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们都来动手印一印,找寻答案吧!”不过这次我是一点底也没有。课堂再也不是教师能完全控制的了。随即师生都紧张地印了起来,不一会一小手举起来了:“我发现了纸是紧紧贴着硬币的,硬币上凸的地方笔檫上去就重些所以颜色就深些,凹的地方轻些颜色浅些,图形就是这样印出来了!”我在惊叹之余,深深理解了“教学相长”四个字的含义,我的学生用事实教育了我: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资源不光来自教材,来自教师,更不要忽视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中不竭的资源。我想我会记住这两个学生,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他们在我的美术课上为我上了一节课。

接下来的课我更自信了,在同学们说出身边可以印的物体这一环节后,我改变了由我引导、同学们一步一步学习拓印方法的教学方式而是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去找出正确的方法。学生犹如是放出鸟笼的鸟儿飞出教室,他们在制作、在试验、在思考、在修改、在商量„„然后他们飞进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他们的失败,他们的成功!

篇7:《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有关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组际()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之间的多向交流。

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

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有关的浅显的(),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和()。

5、逻辑思维就是()。

6、质疑精神是指()。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2、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3、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2、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2、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

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案例分析]

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和()。

2、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识。

3、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

4、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

5、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等规则。

6、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二是();三是()。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3、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2、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2、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

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

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

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四)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英国学者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促进学生的(),组织全班学生,向学生进行()与应用()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教学方法是完成()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和()而定。

3、教学方法是()的方法与()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4、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和()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和()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5、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6、知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处理信息→分析综合→()。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

2、小组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

3、我们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怎样才能防止误导学生?

4、什么是实验探索式学习?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护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2、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对照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同样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既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进行面对失败的情感教育。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除了文中提到的4点建议:(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老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4)教师应树立角色意识。除此之外,你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什么?并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2、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误区,你认为存在着哪些误区?选取一个谈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问号去掉,该怎么办?

生:解剖,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生:动作要轻轻的。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而且这时候的种子宝宝不要让它到处满地洒,老师给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们特别要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的。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的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

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师:谁找到了它们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案例分析]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的发挥指导作用?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七)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教师要根据()、()和()条件等,选择有()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成绩、()、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5、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意识。

6、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2、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3、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4、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2、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习得动作技能)。

2、(合作)、组际(竞争)、(师生)、(生生)。

3、(目标)、(主要方式)。

4、(周围常见事物)、(科学知识)、(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5、(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6、(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1)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2)尊重别人的发言;(3)小声交流等等

3、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错误。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2、错误。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点拨,以免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不着边际。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包括教材文本)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的教育资源。有的是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偶然因素引发的,有的则是隐含在教材文本中,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外显出来„„由于这样的教育资源有潜藏性、瞬时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未必能明确。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判别或适时激活,才能使其产生“意外”教育效果或“应有”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偶发事件”,我们首先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有益的教育资源。其标准为: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2、常识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和常识大纲的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提示:

1、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虽然也在动手、观察和动脑,但活动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探究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和学生迫切所要求解决的,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接受者,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是关键。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师)、(学生)。

2、(小组)、(合作)、(竞争)。

3、(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4、(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5、(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

6、(科学探究)、(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因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应该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2、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预设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预先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生成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对预设的调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具有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4、(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正确。探究的目的是检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探究与失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2、正确。这是科学课程的理念,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提示:

(1)教师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更易作出决策。

(2)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

2、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具体阐述(1)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2)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3)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提示:

1、教师的主导不是牵引,教师的主导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域;

2、教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教师给学生学具材料的呈现过程应能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四)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学习)、(讲解)、(教学媒介)。

2、(教学目标)、(目标)和(内容)。

3、(教)、(学)。

4、(克拉克)、(斯塔尔)、(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

5、(提出假说)、(实施探究)。

6、(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等。

2、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3、(1)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有没有问题。(2)是否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3)材料是否最有利于学生认识。

4、实验探索式学习,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同意。首先教师应确立自己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把握好角色地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科学的本质。

2、同意。探究的目的是检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探究与失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提示:

(1)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如: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意识等等。(2)看法、体会略。

2、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阐述,但不一定相同。(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2)放任自由缺乏监控;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4)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等等。(后一问题略)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提示:

1、合作前要学生独立思考;

2、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

3、指导学生要分工合作;

4、提醒学生要积极交流。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七)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规则)、(简洁)。

2、(课程目标)、(单元目标)。

3、(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价值)。

4、(性格)、成绩、(能力)。

5、(集体)、(合作)。

6、(可操作)、(实际)。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

(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3、(1)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4、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错。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2、正确。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达成的。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值得。

原因:

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篇8:《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1 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分析”一项的现状介绍

1 . 1 对于“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概念还存在混淆

教材从名字上来看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材料,主要指的是“用什么教”的问题,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教科书,教材里包含着教师本节课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而教学内容可以理解为“教什么”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社会、课程共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所以,可以看出教材是承载,而内容是被承载。在教学内容分析中,有不少的老师把教教材也放入其中,使教学内容与教材混乱了,比如,有位老师这样分析教学内容的:在多人多足竞跑这节课,有位老师这样说:“教材分析:据水平四的学生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速度、协调等素质,这节课选择了多人多足竞跑为教材内容……”。在这个分析当中,没有体现这位老师要用“多人多足竞跑”这个教材教给学生些什么技术,而所提到的“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素质”仅是这个教材基本功能而已。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材,教学内容与教材是教学的两个重要要素,只有弄清楚了才能提高学生业务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1 . 2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中过多的集中于内容的特点、价值和功能

体育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与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为主要依据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提出了“淡化技能”的教学理念,以后逐步得到了纠正。分析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上,从第二届全国体育展示活动以来更为注意教学技能,但是,在对运动技术的分析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都是围绕特点、价值和功能这三个方面,范围较窄。具体来说,教师对内容的分析还处于对教材的分析上,比如,老师多数会说“为什么要在这个年龄阶段教这个内容”“此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基础应具备哪些”。而真正的对内容的分析却没有,这种现象说明传统的教学思想还对老师的教学产生很深远的负面影响。比如,健美操内容教学时,有老师这样分析:健美操是初中女生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不仅能塑身美体,而且不受场地限制……健美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性。这样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仅限于介绍了健美操这个项目的特点、价值和功能。

1 . 3 对学生原来的学习水平分析不足

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就有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有所区别。所以,体育教学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从老师们的展示课教案中可以看出老师只是注重单个内容的分析,而为什么要教则没有分析,对这个内容的学习上学生的原来水平分析更是个空白,这个内容教师也没有具体的分析。

2 “教学内容分析”的策略

教学内容分析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几个因素以投掷项目为例进行阐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 . 1 对教学需要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如果没有教学内容,那么,这节课就不能正常的展示,也没有教学目标了。内容是学生的学习对象,也是教学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的性质提出了学习内容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投掷项目为例,在学习时,要对基本知识进行学习,比如如何握持器械、如何助跑、如何最后用力以及身体的平衡等。投掷项目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要了解与掌握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其组成了不同水平阶段体育教学内容。所以,在投掷教学时,对基本的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教学是教学的需要。

2 . 2 各个水平的段的运动技能要求的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阶段划分为几个水平,其中,水平四是初中阶段,在每个水平中有不同的技术水平目标要求,新课程在各个水平目标上提出了“学生学完后将知道什么或会做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本水平的目标分析学生要学什么,分析了学生要学什么才能就有了内容的确定,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对内容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运动技术学习的顺序:先学单个动作,再学习组合动作,最后形成技能。

2 . 3 加强对运动技能结构的分析

一个运动项目有动作技术的结构,不同项目更有不同的结构,但是,多个结构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投掷项目(序列技能)中,有助跑(连续技能)、有投掷出手(分立技能),也有投后的维持平衡(分立技能)等。所以,在教学时,把投掷看作是一个助跑、投掷和维持平衡的综合动作,其中的每一个分立技能是不可少的,缺少了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成的投掷动作,所以整个动作的学习时,不同的阶段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点上,经过反复的学习,每个单个的动作掌握之后,就可以综合起不,形成最后的技能。所以,老师在动作结构分析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重要的分析,强调本节课的重点。

2 . 4 对学生原有基础的分析

上一篇:关于节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五年级版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