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文言文

2024-05-30

怎样学好文言文(通用14篇)

篇1:怎样学好文言文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二、多读,而且要读懂。

前人学习文言文,强调多读、熟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熟了,日积月累,也就会逐渐掌握到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领会到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规律。朗读的时候,眼、口、耳、心四官并用,能够加强记忆,增强语感。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怎样才能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多背。

在朗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课文,如果背诵的时候还能抑扬顿挫地体现出原文的韵味和情感,那就更好了。一般说来,提出一段或一句,我们能立即知道出自哪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基本功。只要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就可从中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四、多记。

文言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词语、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其中应首先强调的是词语。多记一些文言常用词,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学习课文的时候,凡遇到常用词中不认识的字或不会讲的词,就要随文记住其意思。

五、多练。

就是随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练习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译。翻译课文,有助于熟练掌握文言知识和加深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课文笔译成现代汉语,或者口头翻译。

六、多查。

即善于借助工具书,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种能力。初学文言文的人,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句法等,必须及时查阅工具书来加以解决。

除了以上六种方法外,学习文言文还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注意并抓住古今汉语之间的差异。古今汉语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就词义方面的差异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有而现代没有了的词,即所谓“古词语”;另一种是古代和现代用法有区别的词。就语法方面的差异来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实词的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二是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三是虚词的用法。

第二,要积极地积累一些有关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识,如古代的计时方法和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器物等等。另外,适当了解一下古汉语的修辞特点,古代常见文体及其特点,这些都是对于学习汉语很有帮助的基础性知识。

只要做到上述的几点,相信初一新生一定会学好文言文的

篇2:怎样学好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阅读虽然是高考重点,但本不该是难点。只要精熟30篇左右的文言文,便可无忧。中学六年,即或只谈高中三年,精熟30篇左右的文言文,也非高要求。毕竟一月平均不到一篇。然而,是什么原因使文言文阅读竟成虎患呢?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爱屋及乌,恨和尚则恨及袈裟。漠视传统文化,所以才疏远文言——传统文化的第一载体。

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一部分试题,就必须首先树立一种观念:学习文言,应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在这东西方文化大冲撞的时代里,我们更应接受并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认为,母语决定人一生的精神格局。文言文是我们母语的古老的书面形式,是母语的母语,是我们的语言“祖母”,是民族精神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学习。说功利一些,学习文言文,也是我们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有了观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我们再来谈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和20个左右的虚词词义。从的各省市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就在这个范围内。一般而言,高考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外设题,倘若设题,那也一定是可以凭借这一范围推敲得之的。这里将20高考中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归纳:

实词——凶、白、诺、箧(全国卷),数、除、市、两(北京卷),胜、夺、沮、更(江苏卷),投、济、虞、尚(辽宁卷),次、节、勒、及(重庆卷),课、属、及、诣(天津卷),徙、敏、谒、窃(广西卷),固、巧、是、多(广东卷),家、坏、知、可(浙江卷),升、和、狎、阴(湖南卷),私、第、弄臣、用事(福建卷),至孝、祷请、访问、行旅(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虚词——而、因、为、以(全国卷),为、若、因、乎(北京卷),之、而、乃、以(江苏卷),乃、与、为、若(辽宁卷),且、所、乃、之(重庆卷),所、其、乃、以(天津卷),之、遂、以、且(广西卷),于、之、则、其(广东卷),其、以、而、乃(浙江卷),以、其、而、于(湖南卷),其、且、所、乃(福建卷),遂、因、以、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不难看出,所考词语,大多是教材中明确要求掌握的,是平时练习中反复出现的,即便少见,如“沮”,放在“人怀异意,以沮新政”这样一个句子中,要推演“沮”即“阻止”之意,也委实不难。

因此,笔者主张,学习文言文应做好三点:其一,读——课本里的几十篇文言文是根本,应吟诵精熟,形成语感;其二,理——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尤以一词多义的梳理为重,汇编成册,反复熟悉;其三,翻——勤翻古汉语词典,扩大阅读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三种常规学习方法谈过,再来说说具体的应考策略。文言文测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在于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最终达到理解文言的目的。据此,有六种应考策略可用:

其一,借字形推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如全国Ⅱ卷11题对“箧”的考查:“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看来妥当。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

其二,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

篇3:怎样学好文言文

一、用考证的学习方法进行文言文整体理解

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逐词逐字分析,文言文的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精悍的,简单的文字中蕴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所谓逐词逐字,主要就是把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词都弄通弄懂,知道它们的准确含义和相关用法,从而做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文言文,其中最后一段落提到“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在这句话中,可以采取逐字翻译法,“去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通过逐字翻译法,严格恪守文章本来的含义,但是,有时会让人觉得语句不通顺,好像前后倒置一样,需要我们适当调转词汇顺序,让翻译变得更顺畅。除此之外,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如互文这种修辞手法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可以“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从而加强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二、做好文言文语法笔记,熟悉相关虚词、连词等使用规律

文言文中的语法是相当重要的,所谓语法,主要指语言的结构组成,词组和句子的组成方式等。语法的体现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表示中,文言文借助虚词、连词和助词表达含义,隐性表示中,文章借助语意进行成文。文言文学习具有一定顺序,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如下顺序:字、词、句、段、文,这五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语法的最小结构体现于句子当中,文言文中的虚词有重要作用,学生应当对此熟悉把握,因为虚词可以表现出作者们的感情,从而有助于文章理解,重要的虚词有以下几个:且、夫、盖、慨自、若此、甚矣等。文言文中的连词如同关节一样,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把一个个词穿成句子,再把句子穿成文章,文言文中,常用连词主要有以下几个:然而、然则、虽然、若夫、既而等。为了保持文章的语句连续,虚词出现了,虚词主要分为语气助词、时态助词和结构助词,常用助词主要有:夫、乎、之等。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中的语法笔记是相当重要的,学生一定要加强相关笔记记录,并且熟悉相关虚词、连词、助词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

三、做好标记、口译、朗读和笔记工作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标记对文言文学习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标记过程中,学生可以用铅笔在课本上勾画生字和生词,对于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重点标记,从而方便以后学习。口译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所谓口译,指学生首先看一遍文言文,然后直接思考把文章翻译成为白话文,从而让文言文文字符号语义化。口译之后,学生需要进行朗读工作,通过大声朗读文言文,听到文言文,从而加深印象。学生的笔记工作就是文言文知识积累过程,是一个消灭生字生词的过程,只有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记下来,并进行复习和分析,才能突破自我,不断提升自我文言文水平。

四、了解文言文的创作背景

要想深入理解文言文,必须了解文章创作背景,不但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境遇,这是文言文的历史定位。只有通过详细的背景研究,才能理解好文章表达的内涵和价值,才能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给后世的思想。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了解范仲淹当时的人生经历,就不会知道他当时贬谪的处境,也就不能理解范仲淹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不但能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而且能加强自身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需要加强文言文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不断努力。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有效提高语文理解水平和语文素养。本文就如何学好文言文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高策略

参考文献

[1]耿丽蓉.试论文言文语感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4: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关键词】 文言文 学习方法 学好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1-01

一说到文言文,许多学生就会烦恼,就会害怕。特别是课改后,文言文的量加大了,对一些学生更是头疼的事情。有的高一新生,一接触文言文就觉得很难学习下去,觉得国语都那么难学,其它科目更加不敢想象了,于是有的学生就中途辍学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我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

一、先弄清楚句子的成分

由于初中中考一般句子成分不列入考试范围,所以许多初中老师很少分析过句子成分,以致很多学生到了高中,不要说句子成分,就连普通的词性都不懂,又怎么能理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一些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呢?所以要学好文言文,先要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以及一些词语的作用。

句子成分总结起来有三句话比较实用:“的”定“地”状“得”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第一句的意思也就是说,有“的”字做标记的词语,往往是定语,有“地”字做标记的词语,往往做状语,有“得”字做标记的,它后面的词语往往做补语,其它两句话的意思很容易明白。我还列了一个公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让学生明白各个句子成分的位置,如果在古文中它的位置改变了,就会变成一些特殊的句式。同时,还教会学生主语和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这些基本的句子成分常识。这样,学生学起文言文就觉得容易一些。

二、总结一些特殊的文言常识

一般文言文的一些特殊句式,了解了句子成分很有可能都知道哪些是状语后置句,哪些是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句式,如果有一些特殊标记的,我们不妨归纳一下,比如:“……者,……也”;“……也”做标记的往往是判断句,还有翻译时出现“是”或者“不是”字眼的,往往也是判断句。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有“于”字做标记的,很多时候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记》)。

这些句子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还有否定句和有疑问代词的句子往往是宾语前置句,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这样让学生能归纳学习,遇到相同的句式,通过比较,摸索出一些规律,学起来会省力很多。

三、注重预习,学会自学

每教一篇文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这样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了初步认知,到老师讲课时,认真理解自己不懂的,一篇文章的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四、熟读文章,多背诵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好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就会有语感,才能迅速领会文章内容,流利地读通句子,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以达到能够熟练 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五、多做笔记,善于积累

上课时,要做好笔记,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不少中学生在上课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到用时,才觉得无从下手。所以学会做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知识点,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形成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还能激发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5:如何学好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在字词积累中要知道,实词表面好记一些,但这是重点,而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是难点。还要知道,学习文言文,实词比虚词更重要,只有掌握了实词,虚词才会很好的掌握;只有学会实词,虚词才会迎刃而解。所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大量积累实词,要把每一课书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词”作为积累的重点。

翻译还原

翻译还原法。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较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边读边译

边读边译法。很多学生在背诵时只是一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强化记忆。这种方法虽有效果,但很不明显。我们提倡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如李密的《陈情表》的分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这种方法从背诵的速度上看比较慢,但“一举两得”;而且背下来后不易忘记。

练习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语法归纳

语法归纳就要把古汉语中特殊语法现象进行一一归纳。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整理。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注重总结

篇6:小学文言文怎么学好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篇7:课外文言文怎么学好

《语文课程标准(版)》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教学与检测的表述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 :一般选择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懂的文段。选文的主题非常丰富,并且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性、有相对完整情节的文章,如:求学、做人、寓言故事、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其中人物传记类选文出现的频率最高。

三、命题特点:题量一般设4-5道题:①句子断句②词语解释 ③句子的翻译④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如何解题:

篇8: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 要注意积累

每篇文言课文的练习都对文言的某些语言现象作了初步归纳整理, 其中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的练习是重点。这体现了有计划地积累实词的要求, 每篇多少不一, 一学期下来起码要积累50个左右的实词, 要掌握它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对于应掌握的文言句式和特殊句式, 也都有具体要求。必须让学生认真做好这些练习, 还可以把学过的字、词、语、句, 经过整理, 抄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以便随时复习, 使它们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这样高中三年下来, 阅读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功底。整理词语 (包括实词、虚词) , 要先学会选择。文言中有不少意义变化较大、用法比较复杂的常用词语, 应当作为整理的重点, 至于那些意义变化不大或者在古代也是冷僻的词语, 可以不必花大力气去整理。整理时最好附上例句, 必要时还可以加备注或说明, 以加深记忆。整理特殊句式, 可采用分门别类 (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列表比较的方式。经过整理, 附上例句, 列出表来。

(二) 逐字落实、重点记忆

学习文言文, 要下功夫学习文言字词, 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 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 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 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作为翻译。在预习阶段, 应先粗读全文, 不要急于去看下边的注释, 更不要对着有关翻译书逐字逐句地读, 而要全凭自己的语文功底硬看下去, 不懂的字词暂且放过, 或者可以根据前后语境体会出来。接下来细读全文, 对照文章下边的注解, 把较难的字词理解清楚, 并与自己原先体会出来的理解进行对比, 以提高判断力。对那些书上未曾注释而又疑惑不解的字词必须查字典, 结合语境, 从字典中判断选择正确义项。对一些一词多义的字词归纳总结, 记好笔记。还不能解决的, 标记出来。上课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在听老师或同学答疑时, 不仅要记好答案, 而且要仔细揣摩他们寻找答案的思路。课后完成练习, 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熟读全文, 把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自己不大熟悉的字词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标记好, 以便重点记忆。熟悉、记忆字词时切忌不分主次平均用力, 因为想什么都记住, 等于什么都记不住。

(三) 利用断句法

断句法就是通过让学生给文言文断句, 从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断句的基础是对全篇的整体理解, 因而在动手前, 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 理清基本内容。断句的基本原则是:“先断后标, 先粗后细。”即首先懂文意、明句读, 再做点断, 然后加上恰当的标点;先把握大意, 将易断处先断开, 再逐步缩小范围, 攻破难点。文言断句的过程, 是体现文言语感、综合运用多种文言知识的思考过程。断句法教学的操作, 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匀速读、找路标、定句读。这是适应学生、操作方便、科学合理、效果显著的方法。

(四) 要学会科学地使用参考书

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 因此上课时抱着参考书不放, 就像落水的人抱着一根救命的稻草, 一切唯参考书是听!他们上课时一般不怎么爱听老师的讲解, 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 根本不用心听课。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变成:一翻开参考书, 就什么都懂, 可谓一目了然;但是, 一旦关上参考书, 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 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 要科学地使用参考书, 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 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

(五) 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篇9:如何学好文言文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勤于张嘴,因为文言文是很讲究声韵和谐的,古人对文章的美感有特别的追求,表现出来就是押韵、平仄与节奏。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随着文意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其次,学习文言文要常备一本《古代汉语字典》,遇到不懂的词语就及时翻查,见的多了,这些陌生的词语就成了你的好朋友,不仅翻译句子没有问题,甚至写文章时也能顺势用上。对于这一点,有一种特别不好的倾向,就是照着翻译的句子死背。这种死学的方法,一遇到陌生的课文就没办法了。这种做法的错误在颠倒了顺序,因为从逻辑上讲,是字词连成了文章,而不是文章生出了字词。你只要熟记文言词语200个,初中的文言文你自然能弄懂它的思意。

最后,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多了。

篇10:高中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强化熟读成诵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更讲究韵律,追求声韵。入选课本的篇目,更是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佳作。同学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对考试、准确答题则有用。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背诵篇目的“研究与练习”都设置相应题目,引导同学理清结构层次,尽快熟悉课文(语段)。同学如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对于提高效率,熟读成诵是很有帮助的。

二、重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应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揣摩、判断,并注意课上老师的`讲解、说明。“带着问题”上课,“有的放矢”学习,无疑事半功倍。而课后复习则应注意归纳、积累。同学可以侧重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以期巩固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理解。两点建议:1.必须依托相应例句,以免知识点成为无本之木;2.尽量自己动手整理(可以参考、对照,但非依赖、照抄教辅,尽管其可能一应俱全),避免放开教辅就寸步难行。同时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完成一定练习使知识点得以进一步落实。

三、适当延伸拓展

其一,可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文言。同学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作品,在对照阅读中获得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提高阅读水平。如学完贾谊的《过秦论》,可同时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其二,可结合写作学习文言。高中课本的文言作品,几乎都蕴涵丰富写作空间。如能适当联系拓展,无疑可激活课文的学习。如学完《师说》、《劝学》等后,可写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学以致用,一举两得。

篇11:怎么把数学学好怎样学好数学

怎么把数学学好

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数学并没有那么难,努力多读一些关于数学的动画和书籍,可以培养你对数学的兴趣。

课前复习,试着读原文,不懂的地方画一个标记,如课堂时间认真听,不懂的地方理解,也可以举手问老师,老师会为你解释。

正确的面对一个事实,如果你在考试中考差了,不要灰心,觉得自己为什么可以在那个地方是错的,做好考后一百分,这样后,把错题写在错题本上。

而写在上面的方法和错误答案,将帮助你提高你的下一次考试成绩,用名人的话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爱迪生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想想这些话,当你做得不好的时候鼓励自己。

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

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老师说,你看,不懂类要求,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要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讲座,课间休息时间去厕所会回来,躺在桌子上考虑老师的内容,大脑电影,提高效率。

多做运动,养成好习惯。

如果你想学好数学,做更多的题是不可避免的。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不要急于做下一个问题。试着用其他方法看看你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做不出,要主动问老师,老师会给你解释的,你只需要记住方法,记住套路就行了。实践证明:到关键时刻,你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平时的实践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平时回答问题漫不经心,粗心大意,经常在大考试中完全暴露出来,所以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象形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小项目,运用提问、猜题的方法,让他们猜出这个项目属于哪个数字,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丰富思维能力,拓展大脑的学习能力。

让孩子用数学的眼睛看周围的生活,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让孩子爱上数学,感觉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怎么样学好数学

1、亲其师,信其道

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老师和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1)表现能力,让孩子佩服。

例如,在孩子面前能显示出自己的知识、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等,孩子们都佩服得一塌糊涂。

2)展现人格魅力,让孩子崇拜。

教育者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一点,或有一些魅力是容易感染孩子的,如幽默、严谨等。

3)用心关爱孩子。

如果你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就平等地对待他们。在课堂上,如果有表现不好的同学举手发言,知道他会答得一团糟,也要鼓励和支持他。

2、把抽象变成生动

例如,在讲例子的时候,我会根据问题给学生讲一些押韵,数学故事,数学发展史和生活数学。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例如,华罗庚的数形结合韵“数形,此相依,何能两翼飞翔。”

3、化抽象为形象

今天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感兴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4、成功体验的积累

兴趣和成就往往有很大关系。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成为一名研究者和发现者,渴望被认可和欣赏,渴望取得成就和进步。

篇12: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指导

一、日积月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读文言文应该力求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然而,文言文的运用环境已经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字、词、句式都已和现代文有了显著区别,因此,文言文与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了识记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熟读多背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流利地读通文句,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才会逐渐形成语感,才能渐进地领会文章内容。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吟诵,背诵。

唐人白居易幼时读书致口舌成疮,曹植十岁记诵诗赋十万余言,我们在赞叹古人勤奋之余,应当把熟读背诵作为一条基本的方法。文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记诵一些名家名篇,还能在文言文复习时,在阅读课外文言材料、分析字、词、句、判别语义时,有一个迁移的参照对象。三、以本为本本就是课本教材,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熟悉了相当例句,知识积累便可转化为能力,就能举一反三。

篇13:立足课本,吃透教材,学好文言文

可是, 目前因为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 缺少文化氛围, 再加上本身枯燥乏味, 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淡薄, 致使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其实, 从高考试题来看, 最容易拿分的、提升分数最快的就是文言文这一项。那么如何快速地提高文言文成绩呢?我认为应该吃透教材, 以本为本。而要想吃透教材, 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

诵读, 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多年来已经被“满堂灌”“填鸭式”的讲解代替。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 老师更是唯恐学生不懂, 讲完实词讲虚词, 讲完句法讲文法, 忽视了语文训练最有效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诵读。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关于模仿, 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1]语文课既然是主要的技能课, 那么, 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技能训练, 以学生活动为主, 把诵读作为学习的“铁门槛”。叶老曾说:“诵读就是学生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的一种训练。”

在此, 强调文言文的多读, 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来理解文意, 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三步进行。

1. 粗读课文。粗读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字, 借助注释, 准确地读准字音、断句, 然后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

2. 精读课文。

精读时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 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 体会文章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特色。

3. 熟读课文。

要熟读成诵, 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 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浅显易懂的典范作品, 尽管古今汉语中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但两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产物, 所以学生不理解古文是正常的, 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如果在学生尚未正式接触文章之前, 就让他们去理解, 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 不管懂不懂只管读, 一直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到这时, 文章的大意自然就能基本掌握。因为通过“读”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耳濡目染, 学生的脑海里便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时间一长, 便可达到“通”的境界。

如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先播放《三国演义》连续剧中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让学生感知大江的气势, 想象《三国演义》片头画面, 随着滚滚东逝的江浪, 一个个英雄豪杰走上屏幕, 接着我声情并茂地背诵, 然后学生齐读、个别读、男生女生分开读, 要求他们读出词的豪迈奔放的气势。下课时, 学生均能将词倒背如流, 课文目标完全解决。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如读邹忌要读出他的机智;读妾、读客要读出各人不同的思想动机和心理反应。同学们听着朗读, 仿佛看见鲜活的人物在进行着表演, 人物的特征、性格, 不要多讲, 一切尽在朗读中。这样针对课文内容, 设计不同的读书方式, 活跃了课堂, 加深了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多读自然能了解文章的大意, 但高考不仅仅考查文章的大意, 还要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学生读书读到什么程度, 对课文理解了多少, 要通过翻译、通过实虚词的解释等加以考查。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题目中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考查学生的领悟和表达能力。学习文言文如同学习外语, 只有会翻译才能说明理解掌握了。因此, 对于一些含有重要文言现象的句子要重点翻译、落实, 因为往往这些就是考查点、命题对象。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 考查的是学生对全句的理解, 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 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因此, 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即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翻译文言文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功夫要下在平时。从历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方式来看, 在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都是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句式, 在文中运用的词汇主要是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 所以学生要在平时学好课本中的文言文。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直译课文, 这不仅是省力省时的办法, 而且是高考考试大纲的明确要求。

讲读文言文,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 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 关注特殊的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 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 用“留、删、增、换、调”五字法, 试译课文。

保留。对于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除。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文言虚词。像音节助词、结构助词之类可以删除不翻译。如“填然鼓之”———咚咚咚地击鼓进军, “之”为音节助词, 不译。“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 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两个“之”字为结构助词, 不译。

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只有补出省略的成分, 才能使句子完整。

替换。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日”译为“太阳”, 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倒装句式是高考必考内容, 包括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翻译时一般调整语序, 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2]

如果按部就班, 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 都可以顺利解决。建议在翻译时做好笔记, 尤其是针对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定的句式等要学会积累, 并逐步达到贯通。高考试卷上的选文出自课外, 但是知识点却都来自课内, 当我们把语文课本上的文言知识点融会贯通了, 不管出题人如何变化题型, 也可以应对自如。

三、巧背

有人认为只有大量地背诵课文, 实现“量”的积累, 学生才能充分地汲取文章的精华, 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背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果每篇文言文都全文背诵, 则不仅会浪费时间,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3]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选取优美的语段,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背诵, 比如《琵琶行》一课, 就可以让学生背诵描写音乐的精彩语段及含有哲理的语句, 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古典诗词自不必说, 即使散文, 也可选取一些优美的段落, 甚至是优美的语句, 让学生背诵。古人教学, 从不讲解“之乎者也”, 但是历数古文化大家, 他们的文学成就却光照千古, 为什么?我们都已习惯了在电影、电视上看古人摇头晃脑的读书情形, 想来, 他们大量的背诵、丰厚的积淀, 是他们厚积薄发的文化源泉。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高考体现的是对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检测, 而语文学习是慢功, 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收其效于朝夕。如果忽视日常学习积累, 寄希望于高三做模拟卷来提高语文成绩, 只能是事倍功半。“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想演好高考考场这“三分钟”, 就要把功夫下在平时, 而临考突击, 常常难以奏效。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商务印书馆, 1983:335.

[2]陆晓华.文言文翻译 (导学、导析、导讲、导练) .

[3]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例谈.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2) .

篇14:浅析如何学好初中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兴趣诵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b)-0000-00

文言文是中构成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有的艺术瑰宝之一,我国5000年历史源源流长,其社会经济政治,天文历法,文学建筑等无不用文言文这种文体来传承。诚然,文言文学起来非常枯燥,但倘若我们不懂她,放弃对她的学习,又如何领略古诗文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呢?我们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如何学好文言文的几点建议。

1 激发兴趣,热爱文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些同学抱怨文言文太难学,对其毫无兴趣可言,其不知文言文中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她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出世:《寓公移山》告诉我们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道理;《岳阳楼记》提醒我们身处逆境也要有一颗达观开阔的胸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一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都是学习文言文的促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1)美读法俗话说,书牍百遍,其意自现。多读多背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的方法。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出抑扬顿挫,荡气回肠,摇曳多姿。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演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以画成画,如《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等,都可以让学生画出精美的图画,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的翱翔。

2 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诚如一位老师所言:“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一定要知其意义,但一定要能背诵”的确,知识源于积累,背诵多了,文言知识自然就丰富了。有了一定的文言储备力,学习文言文就自然得心应手了。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3 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上一篇:部编四语文教案下一篇:读我的奋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