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2024-07-09

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共6篇)

篇1: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1.引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的数据指标。现金流量则是以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企业现金的变动情况及结果的数据资料。由于所依据的核算基础不同,两个指标经常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往往会使投资者在进行报表分析和投资决策时无所适从。

近年来,不乏媒体曝光国内外诸多公司用各种手段虚构利润,提供虚假的净利润信息,或为完成利润产值指标,或为保持上市资格,或为操纵股票价格以谋取暴利。这一现象使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项目调整的思考和研究。

2项目分类与调整

2.1提出假设为了更好地理解调整项目的意义,不妨首先建立以下三个假设:假设一:企业内部所有影响净利润的项目都属于经营活动项目。假设二:企业内部所有的经营活动收入、费用项目都将以现金方式核算。假设三:企业所有以现金方式结算的收入、费用项目都于当期完成收付,同时当期发生的所有现金收付都确认为当期的净利润项目。

2.2分类与调整基于以上三点假设,对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经营活动的各个核算项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将不满足于假设条件的项目依次剔除,以此将经营活动的所有项目(共16项)分成三类。

2.2.1不满足假设一,即: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但现金流量不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动

(1)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发生的损益,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剔除。如为损失,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如为收益,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2)财务费用。在实务中,企业的“财务费用”明细账一般是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设置的。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中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扣除。

(3)投资损益。企业发生的投资损益,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剔除。如为净损失,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如为净收益,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2.2.2不满足假设二,即:不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1)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在利润表中,属于利润的减除项目,但实际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加回。

(2)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企业计提的相关折旧、折耗损失,是一种非付现成本,并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当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包含在存货中时,虽然未影响净利润,但是增加了存货,这里也将其加回,然后在“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中再将其以相同净额扣除,形成自动平衡。

(3)无形资产摊销。企业的无形资产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调整思路同“固定资产折旧”,均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4)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调整原理同“固定资产折旧”,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5)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使净利润减少,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应在调节净利润时加回。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也会影响净利润,使净利润值减少,也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回。

(6)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净利润减少,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应在调整时加回。

(7)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8)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的差额填列。

2.2.3不满足假设三,即:权责发生制核算下的运营资金的变动

(1)存货减少。存货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存货增加,说明现金减少或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存货减少,说明销售成本增加,净利润减少。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应减去存货的增加数,或加上存货的减少数。在存在赊购的情况下,还应通过调整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来反映赊购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若存货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如对外投资减少的存货,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等业务。

(2)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说明收入增加,净利润增加,但实际的现金流量却没有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说明现金增加。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应减去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数,或加上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数。若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如收到客户以固定资产抵债业务减少的应收账款等。

3.结语

准确分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保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必要举措。一方面,若一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远大于现金净流入量时,该公司往往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现金流量的信息。但若一味追求经营现金流入量,则可能会偏离公司的经营目标,有碍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不利于其长久发展。另一方面,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有助于政府、市场及相关专业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再者,有助于公司管理当局更透彻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更科学地进行决策,更高效地加强管理;有助于投资者更客观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更正确地改善投资决策,有效防止内部操纵行为,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尽管这样的项目调整在各个上市公司的作用有所差异,但它都应贯穿于整个财务分析的始终,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里处于核心地位,对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应积极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共同营造一个长期稳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篇2: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林斌

(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摘要:本文结合分解法及公式法的手段,通过引入中间变量“经营活动利润”,将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整个调整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从而全面、细致、简洁地分析出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项目中损益类项目、经营性资产变动及经营性负债变动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调整作用,对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调整过程会有一定帮助,并供从事会计课程教学的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自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被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要求同时编报以直接法编制的主表和以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由于主表部分各报表项目的意思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能够较好地被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一直都是会计理论界、教学界及实务界中的热点问题及难点内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面地揭示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揭示又主要是通过部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来综合反映。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是相对综合而复杂的,其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信息对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很有帮助。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去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定,显然不是合适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若不能真正懂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编制原理,也就无法有效地阅读和分析这部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为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让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复杂的会计报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这样,“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调整关系也就初步明朗。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过程的解析

众所周知,净利润来自利润表,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也就是利润表的设计原理。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思维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组成,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①)。这种组成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是理解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的共同假设。于是根据公式①变型,就可以获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②)。公式表明,只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含在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调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对于“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内容,一是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若亏损则为投资损失),也就是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另一部分内容是对内投资,即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简称公式③)。

对于“筹资活动利润”,其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企业当期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这里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简称公式④)。因此,将公式③及公式④代入公式②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经化简可知“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⑤)。由于公式⑤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分析获得,由“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过程的解析

通过前文所述,第一环节的调整过程还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第二环节的调整过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找到了方法,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本文继续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⑦)。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还可知“C=G”。于是,令“⑥-⑦”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B-C-D)-(E+F-G-H)”,又因为“A=E”且“C=G”,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公式⑧)。这样,就完成了第二环节的调整,最终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透视

根据公式⑧可知,第二环节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中,应调整加上“D”和“F”、同时调整减去“B”和“H”。那么,这四项具体分别代表哪些调整内容呢?

1、关于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B)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因该经营性收入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收入”。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关于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D)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因该经营性费用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些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关于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F)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现金流入,即因该经营现金流入所产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收入。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H)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就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性费用,即因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产生的经营性费用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性费用。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这样,即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形成

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⑤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经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部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七、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总结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可以折分成两个调整环节,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核算的内容。

4、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若要简化记忆,则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应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应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5、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

参考文献

篇3: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 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的数据指标。现金流量则是以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形成的, 反映企业现金的变动情况及结果的数据资料。由于所依据的核算基础不同, 两个指标经常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往往会使投资者在进行报表分析和投资决策时无所适从。近年来, 不乏媒体曝光国内外诸多公司用各种手段虚构利润, 提供虚假的净利润信息, 或为完成利润产值指标, 或为保持上市资格, 或为操纵股票价格以谋取暴利。这一现象使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 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项目调整的思考和研究。

2 项目分类与调整

2.1 提出假设

为了更好地理解调整项目的意义, 不妨首先建立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一:企业内部所有影响净利润的项目都属于经营活动项目。

假设二:企业内部所有的经营活动收入、费用项目都将以现金方式核算。

假设三:企业所有以现金方式结算的收入、费用项目都于当期完成收付, 同时当期发生的所有现金收付都确认为当期的净利润项目。

2.2 分类与调整

基于以上三点假设, 对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经营活动的各个核算项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 将不满足于假设条件的项目依次剔除, 以此将经营活动的所有项目 (共16项) 分成三类。

2.2.1 不满足假设一, 即: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但现金流量不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动

(1)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发生的损益, 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 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 所以,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需要予以剔除。如为损失,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加回;如为收益,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扣除。

(2) 财务费用。

在实务中, 企业的“财务费用”明细账一般是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设置的。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中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 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扣除。

(3) 投资损益。

企业发生的投资损益, 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 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 所以,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需要予以剔除。如为净损失,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加回;如为净收益,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应当扣除。

2.2.2 不满足假设二, 即:不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1) 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包括在利润表中, 属于利润的减除项目, 但实际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需要加回。

(2)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企业计提的相关折旧、折耗损失, 是一种非付现成本, 并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当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包含在存货中时, 虽然未影响净利润, 但是增加了存货, 这里也将其加回, 然后在“存货的减少 (减:增加) ”项目中再将其以相同净额扣除, 形成自动平衡。

(3) 无形资产摊销。

企业的无形资产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 调整思路同“固定资产折旧”, 均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4)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 调整原理同“固定资产折旧”, 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5)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 使净利润减少, 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所以应在调节净利润时加回。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 也会影响净利润, 使净利润值减少, 也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回。

(6)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净利润减少, 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所以应在调整时加回。

(7)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

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 (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的差额填列。

(8)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

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的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的差额填列。

2.2.3 不满足假设三, 即:权责发生制核算下的运营资金的变动

(1) 存货减少。

存货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存货增加, 说明现金减少或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存货减少, 说明销售成本增加, 净利润减少。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 应减去存货的增加数, 或加上存货的减少数。在存在赊购的情况下, 还应通过调整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来反映赊购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若存货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 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 如对外投资减少的存货, 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等业务。

(2) 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 说明收入增加, 净利润增加, 但实际的现金流量却没有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 说明现金增加。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 应减去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数, 或加上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数。若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 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 如收到客户以固定资产抵债业务减少的应收账款等。

(3) 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说明存货增加, 最终导致销售成本增加, 净利润减少, 但实际的现金并没有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减少, 说明现金减少。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 应加上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数, 或减去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数, 若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 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 如债务重组业务中以固定资产抵债减少的应付账款等业务。

3 实例分析

3.1 数据计算

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为对象展开研究, 运用以上分类和调整的研究方法, 结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2012和2013年度的现金流量表附注, 运用数据对该企业这两年的经营活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综合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资金运转情况。

3.2 数据分析

通过对上述表格数据调整后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2.1 纵向比较 (分析2013年度数据)

(1) 类别一, 即不满足假设一的各个项目中, 投资损失是主要影响项。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内投资市场发展有所受阻, 该公司的投资损失导致了大量资金流出企业, 使企业的运营资金减少, 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

(2) 类别二, 即不满足假设二的各个项目中,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是主要影响项。可以推测, 该企业会计核算注重谨慎性原则, 折旧费用计提较多;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家用电器为主的生产型企业, 企业注重生产技术和设备机器的更新换代, 固定资产等维修改良周期较短, 折旧计提额较大。此外, 资产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也是其中的主要影响项目。但这些项目不涉及到实际现金的流出, 只会使得企业内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

(3) 类别三, 即不满足假设三的各个项目中,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是主要影响项。这一现象说明, 企业应付金额增加, 企业购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设备机器等存货, 有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可能性。但企业应付项目相比前一年有增无减, 可以推测该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现金不足, 负债累累。此外, 经营性应收项目有所增加, 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变现率低, 有钱要不回, 可能是企业的产品落后、质量下降、售后维护不到位等原因所致, 这也是导致企业的生产环节资金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3.2.2 横向比较 (分析2013年度与2012年度数据差额)

通过上表中各项2013年度与2012年度的数据差额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2013年度的净利润相比较2012年度增加了27.31%。净利润的增加反映了企业经营业绩有所上涨, 企业的运营资金有所增加, 所有者权益增加, 企业整体来看的运营趋势是良好的。

(2) “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但现金流量不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动”一类负值较大, 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总和影响最大。此项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财务费用、投资损失, 这两项都是负值, 说明企业筹资、融资过程中的现金流出量较大, 投资受损, 导致企业现金流出, 周转资金减少, 企业运营受阻。

(3)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情形, 如果一项费用被列入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就会冲销一部分费用, 使得费用比原来减少, 所以利润会增加。

(4) 两年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 该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推测该企业现金收入能力有待加强, 现金收付率有待提高。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不断推进科技研究,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市场营销和宣传,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或者研究新型产品, 发现新市场, 积极开发市场竞争蓝海。

(5) 该企业可以考虑未来发展迎合时代进步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的业务。企业管理者应认真分析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迎合市场进步的潮流, 积极开拓新兴的科技市场, 以保证企业充足的经营活力和长久的发展潜力。

4 结语

准确分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 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保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必要举措。一方面, 若一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远大于现金净流入量时, 该公司往往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 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现金流量的信息。但若一味追求经营现金流入量, 则可能会偏离公司的经营目标, 有碍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从而不利于其长久发展。另一方面, 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 有助于政府、市场及相关专业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再者, 有助于公司管理当局更透彻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 更科学地进行决策, 更高效地加强管理;有助于投资者更客观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 更正确地改善投资决策, 有效防止内部操纵行为, 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尽管这样的项目调整在各个上市公司的作用有所差异, 但它都应贯穿于整个财务分析的始终, 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里处于核心地位, 对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应积极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 共同营造一个长期稳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宇明.浅析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1, (16) :14-16.

[2]孙志浩.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新探[J].财会通讯, 2010, (7) :28-3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9) :277-279.

[4]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 (第三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436-441.

篇4: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关键词】 持续性;公司绩效;自由现金流量

一、引言

与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丰硕研究成果相比,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价值关系的研究屈指可数,研究者如Mikkelson and Partch(2003)、Pinkowitz and Williamson(2004)、Schwetzler and Reimund(2004)、Faulkender和Wang(2005)对Pinkowitz and Williamson(2004)分别从业绩表现、股东评价的角度,对公司持有大量现金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一致。国内研究者陈雪峰、翁君奕(2002)对1999年实行配股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现金富余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越多,公司业绩则越差,获得了公司持有大量现金服务于管理者个人私利的证据。顾乃康等(2006)从股东评价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持现金的市场价值存在折价,其边际价值仅为0.5-0.6元。彭桃英、周伟(2006)研究发现,超额现金对未来几年的经营业绩呈现出正面影响,结果支持了权衡理论的观点。姜宝强等(2007)采用样本分类回归、对比检验的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绩效、价值之间的关系。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研究者要么对暂时性获得的大量现金进行分析,要么从股东评价的角度研究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以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金持有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从新的视角来阐释高现金持有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持有高额现金?不同的理论得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权衡理论认为,公司持有高额现金是为了避免外部融资的高成本、是出于预防性动机的需求,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公司持有大量现金可以减少外部融资所发生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另一方面,在公司存在投资需求而外部融资又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其还可以避免公司放弃有利的投资机会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总之,持有大量现金是有利于公司业绩增长与公司价值提高的。但自由现金流量理论以及代理理论却认为,公司持有大量现金是服务于公司管理者个人私利的,其会出于扩大企业帝国、增加在职消费、免受外部资本市场监管的目的,而持有大量现金或者将其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最终结果是有损于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与公司价值增长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两种竞争性的研究假设:

H1: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H2: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为了体现公司持有高现金行为的持续性,笔者选取了1998年至2005年连续5年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的标准为:将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持有量(现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按4分位数划分为2个组,进入第4分位数的公司作为高现金持有公司;进入第1分位数的则作为低现金持有公司;在1998年至2005年中,连续5年处在第3分位数的公司(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了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还选取了1998年至2005年中,首次进入第4分位数的公司(确认为高现金持有公司),在其后的5年中,至少有1年处于第1分位数的公司(非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对照样本,来对比分析两者经营业绩的差异。另外,笔者还按照惯常的处理办法,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缺失值的样本,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共得到了42个研究样本和32个对照样本 ①。

(二)变量设计

1. 经营业绩。

(1)原始指标的选取。

我们从各个不同角度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指标作为初始变量,来综合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这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都是指标越大越好,所以在进行数据预处理时,不必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原始变量的选取如表1所示:

(2)综合得分的计算。

在计算综合得分前,笔者先对数据进行了适应性检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只有满足条件时,才能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原始数据所做的适应性检验中, 2004、2005各年的KMO值分别为0.614、0.776,均大于0.5,两年的巴利特球体检验的值分别为2 287.2、3 132.5,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1,说明两年的数据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最后通过计算,笔者获得了2004年与2005年经营业绩的综合得分函数:

F2004= 0.442×F1+0.167×F2+0.148×F3+0.125×F4

F2005= 0.530×F1+0.160×F2+0.125×F3+0.091×F4

在此基础上,笔者计算得出了各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得分。

2. 超额现金持有量。

通过对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确定了对目标现金持有量产生影响的公司规模、现金替代物、财务杠杆、公司年龄、资本性支出、债务期限结构和银行债务7个因素,笔者将现金持有量对这些因素进行回归以后,得到的残差即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 ②。

3. 控制变量。

由于有证据表明,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引入了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变量涉及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监事会规模、国有股与民营股等诸多因素,为了避免同时引入这些因素而引起多重共线性,笔者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了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综合得分,以此综合反映公司的治理状况。

(三)模型构建

Performancei01abnormali+β2performancei,t-13

persisi+β4govnancei5 (govnance×dummy)i6(abnormal×persis)ii

其中,Performancei代表第i个公司2004年、2005年的经营业绩;abnormali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performancei,t-1代表公司以前年度的经营业绩;persisi 代表公司持有高现金的持续性,如果连续5年持有高现金则取值为1,如果5年中,至少有1年为低现金持有量,则取值为0;govnancei代表公司的治理结构变量;dummy代表公司超额现金持有量的方向,其值为正数时,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εi代表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笔者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的回归结果表明:1.超额现金持有量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且3个模型中都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公司超额持有超过正常值的现金,就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2.公司上一年的经营业绩与本年的经营业绩正相关,且在所有的模型中,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持续性。3.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正相关,但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也许是因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已经部分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因为,笔者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会间接作用于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其会通过公司的投资政策、融资政策以及股利政策来间接影响现金持有量,它通过影响现金持有的方式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4.超额现金持有与持续性特征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为负,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持续性持有超额现金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非持续性公司相比,其业绩表现较差,说明持有超额现金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产生管理者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1.超额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负相关关系,不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但回归系数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2.公司上一年的经营业绩与本年的经营业绩正相关,在所有的模型中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再一次说明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延续性,公司上一年经营业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次年的经营业绩。3.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与经营业绩正相关,但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或许与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的综合得分作为衡量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指标有关,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指标,综合得分高低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它只是作为控制变量出现,并不是笔者关注的重点。4.公司现金持有量的持续性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可以发现,超额现金持有量与持有高现金的持续性仅与2004年的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但与2005年的经营业绩却不显著相关,这表明其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仅限于次年,持续时间较短。

五、进一步分析

为了使研究进一步深入,笔者需要对两组公司的现金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将从经营活动、投资、融资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投资从投资总额、投资的各个构成项目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融资则从支出总额、偿还的债务支出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接下来,笔者还将比较研究样本与对照样本的资产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研究两者是否存在成长差异。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分析来洞察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与非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是否在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笔者分别对两组公司2004年的现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平均值检验与中位数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对比结果表明:1.持续性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总额的平均值比非持续性公司高出0.363,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中位数则高出0.463,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两者在经营活动上的现金流出存在显著差异。2.持续性公司投资支出的平均值比非持续性公司高出0.03,但中值却比其低0.002,但两者在统计上都不显著。但将投资总额进行细分后,笔者发现,两者的投资支出构成却有所不同,非持续性公司的投资主要是用于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本性支出,而持续性公司却主要是用于其他投资支出。3.持续性公司筹资支出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分别比非持续性公司低0.089、0.053,而其中偿还债务的支出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低了0.089、0.106,但是在统计上不显著。4.持续性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比非持续性公司低,平均值低0.259,中位数低0.341,且两者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笔者还对2005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与2004年的情况相差不大。

六、研究结论

本文从高现金持有的持续性特征入手,分析了该特征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通过现金流出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内在原因,综合前面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现金持有公司确实存在着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这主要表现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的经营业绩负相关,超额现金持有量越大的公司越有可能引发管理者的滥用行为。

2.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与非持续性公司相比,更有可能滥用自由现金流,因为持有大量现金的时间越长,管理层为了逃避股东的监管,更急于将其快速消散。

3.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延续性,公司当年的经营业绩会受到上一年经营业绩的影响。

4.高现金持有的持续性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仅限于次年,持续性不强。

而现金使用的分析则表明: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在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中支出的现金远远大于非持续性公司,但其筹资活动的现金支出却比非持续性公司低许多。这说明,2004年与2005年持续性公司将大部分现金用于经营与投资活动,而非持续性公司则将大部分现金用于筹资活动,并主要用来偿还以前年度的债务。同时,非持续性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持续性公司,这表明非持续性公司在自身资金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主要是靠举债来实现其业务增长的;而持续性公司在自身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将大量的现金用于经营活动,却没有实现相应的收入增长,这再一次说明了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存在着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雪峰,翁君奕. 配股公司现金持有与经营业绩[J]. 决策借鉴,2002,(4):37-41.

[2] 顾乃康,孙进军. 现金的市场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工作报告, 2006.

[3] 彭桃英,周伟.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因研究——代理理论抑或权衡理论[J]. 会计研究,2006,(5): 42-49.

[4] 姜宝强,毕晓方. 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探析——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2):49-55.

[5] Mikkelson, W. and M. Partch, 2003, Do Persistent Large Cash Reserves Hind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8, 275-94.

[6] Pinkowitz, L., R. Stulz, and R. Williamson, 2004. Do firms with poor protection of investor rights hold more cash? Working Paper. Georgetown University, 1-45.

[7] Schwetzler B., C. Reimund, 2004,Valuation effects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evidence from Germany[R], working paper, SSRN.

篇5: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本文试图基于对差异项目的分析, 探究两者之间背离倾向的形成原因, 重点揭示可能针对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操控行为, 找寻恰当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 以获取增量会计信息。

一、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理论关系

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看, 企业的全部资产可以划分为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 所以可以得到:

期初现金+期初非现金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

期末现金+期末非现金资产=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

以上两式相减后就可得到:

期末现金-期初现金=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 (期末负债-期初负债) - (期末非现金资产-期初非现金资产)

等式右边第一项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的变动额主要由经营活动产生, 如为增加额, 则表现为企业现金的来源, 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增加。

等式右边第二项 (期末负债-期初负债) 的变动额主要由筹资活动带来, 如为正数, 则引起现金增加, 形成现金来源;如为负数, 则引起现金减少, 形成现金运用。

等式右边第三项 (期末非现金资产-期初非现金资产) 的变动额主要由投资活动引起, 如为正数, 则引起现金减少, 形成现金的运用, 具体可分解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或长期投资等增加;如为负数, 则引起现金增加, 表现为回收投资、处置固定资产带来现金流入, 形成现金来源。

从以上分析可知, 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是将本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动额还原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因此现金流量表也就成为了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桥梁。另外, 由于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将利息收支、股利收入等项目计入筹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而非经营活动现金流, 同时折旧与摊销的转回并不纳入经营活动现金流, 而是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 这就使得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无法完全对应。为实现对应, 要把这些项目进行调整, 需要为此而调整的项目在会计理论上被称为总应计项目。从长远来看, 调整后的总应计项目金额经过较长的时期应趋于零。

所以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理论关系概括如下:

会计净利=经营现金流量+总应计项目

从这个等式不难看出会计净利与经营现金流量之间的正常背离源于应计项目的差异。但是, 国内众多会计学者通过对我国沪市、深市上市公司连续多个报告年度财务报告的比较分析, 证明了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针对会计净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操控问题, 所以两者的背离趋势还有可能源于下文列举的操控行为。

二、盈余管理手段对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偏离趋势的影响

(一) 提前或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迫于盈利目标的需要, 经常使用的利润操控手法就是人为调节确认收入入账的时间, 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从而造成了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偏离的状况。中鲁B青岛捕捞分公司2002年6月30日在库存商品鱼片并未发出、销售未实现的情况下, 仅凭与丹麦ALIMAX公司和美国PANDA公司签订的一纸鱼片销售协议就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2002年上半年利润4083512.25元。虚增的净利在当期并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 这样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事实偏离。

(二) 提前或推迟费用确认的时间

某些业绩较差的公司, 为避免连续亏损后被摘牌下市的风险, 干脆进行“休克疗法”, 即在第二个亏损年度, 进行大清洗, 把以后年度可能的亏损项目或费用全部提前入账, 猛亏一年, 争取第三年盈利, 这种手法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这些费用的确认及确认时间的选择最终会影响到当期折旧摊销、财务费用、非常损失计提的数额, 从而对会计净利产生影响, 造成会计净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偏离状况。

(三) 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允许企业结合实际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这同时也为企业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管理当局总是存在使用对其暂时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倾向, 所以肆意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较为普遍, 由此造成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偏离状况。比较典型的情形有以下几种:

1. 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调节企业利润。

尤其当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较高时, 折旧方法的改变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尤为显著。

2. 利用对非赢利资产的管理调节企业利润。

在资产类账户中, 挂账期限较长的应收款项 (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长期待摊费用实际上已不具备盈利能力。企业为了不减少当年利润, 对其不予处理, 久挂不摊, 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大清洗。同时这些项目也逐渐成为不合理费用的藏身之处。

3. 利用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粉饰经营业绩, 诸如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等。

由于我国众多资产项目现阶段并不具备公平统一、完备规范的公允市场条件, 故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这一体制的缺陷, 尤其在兼并重组中, 频繁通过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运作手段, 在账面上大量虚增资产和收益。

以上变更均会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净利润的相应上升或下降, 对其产生实质影响, 而现金流量并没有因为这些政策的变更而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会计净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偏离。

(四) 利用相应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提取

准则允许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 能够使资产项目更加符合资产的定义, 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是, 一方面由于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可变现净值和可回收金额难以客观确定;另一方面, 究竟是否计提、何时计提、怎样计提、计提多少, 上市公司往往根据自身需要把握了主动权, 所以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投机行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 粉饰财务状况, 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在少数上市公司中, 特别是面临着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的上市公司, 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现象己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无论多提或者少提资产减值准备, 均会造成会计净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偏离。

(五) 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手段

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形势恶化、业绩较差的情况下, 借助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运作手段, 形成巨额投资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 达到一举扭亏增盈的目标。而这种不具有持续性和经常化的所得, 往往是利润的空转, 缺乏相应现金流量的支持, 对拉大会计净利和经营现金流量两者之间的差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 上市公司对会计净利的操纵手段还有很多, 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非正常偏离状况。

三、现金流量操控手段对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偏离趋势的影响

随着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不断增强, 现金流量信息在会计监管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强, 股票价格也越来越充分地反映了包括现金流量在内的会计信息。证券监管部门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和合规性审核中, 除了要考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以外, 还要综合考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方面因素。随着监管部门对现金流有关指标的关注, 我们有理由警惕具有“圈钱”动机的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时萌生操纵现金流的动机, 从而导致会计净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偏离状况。

(一) 将三大部分所属明细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任意调剂

我国现金流量表格式采纳国际上较普遍的“三分法”, 将现金收支分为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这种“三分法”给现金流量表的分类留下了一定的判断余地和选择空间。比如, 企业向往来单位借入现金本应在筹资活动“借款所收到的现金”中反映, 而错误地列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 致使该项目金额特别大。另外, 在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结构不合理、现金流入规模较低, 如实披露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下, 往往选择将本应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归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之列, 或类似其他做法, 从而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于零。

举例说明, ST天鹅 (000418) 2003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3599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145万元。经查验, 公司将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利息收入1805万元和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收回江苏中住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合作款及收益2260万元共计4065万元列入现金流量表“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 由此达到操纵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效果。

(二) 虚构交易, 对经营活动现金流直接造假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融资、迎合市场需要或者符合特定监管要求, 大量虚构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业务, 达到了虚增利润和资产的效果;同时又通过虚构投资支出消化虚增的现金。一方面通过虚构营业收入, 从而增加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 另一方面又通过虚假投资, 将虚增的现金消化掉, 使得公司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就同时增加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些造假行为将使经营现金流量严重脱离现实, 不但影响了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偏离, 也严重影响了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

1997年至2001年, 丰乐种业 (000731) 虚构在建工程18666万元, 为什么要虚构金额如此之大的在建工程项目呢?目的在于通过在建工程将募集资金转移到证券公司。这样一方面造成募集资金已投入使用的假象, 另一方面将炒股所得收益用于冲平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而带来的应收账款挂账问题。这种操纵手段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三) 人为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而减少现金流出量

为了使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大于零, 上市公司往往采用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中的“销售商品、接受劳务收到的现金”, 同时减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的做法, 从而为获得正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奠定基础。企业可能在期末人为地压缩期末库存、推迟购货, 以减少现金流出量, 或提前收回期末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等, 以此来调节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四) 通过套现来“改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总体规模

企业在需要现金流量的时候, 适时地将所持有的投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售出, 这种交易通常需要关联方的合作, 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使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总体规模得到“改善”。

例如:生态农业2002年报扭亏方法是神秘的北京裕佳置业公司愿意以6867万元买下账面价值仅4163万元的蓝田大酒店, 恰好是这笔2700多万元的溢价收入救蓝田当年不死, 这笔交易给它带来盈利, 同时也短暂的改善了生态农业当年极其严峻的现金流量状况。

此外, 上市公司对现金流量操控手段还有很多, 这些操纵手法都直接导致了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非正常偏离状况。

四、结论

实际上, 净利润的真实性和持续性从长远意义上来讲是通过现金流量的变化来体现的, 两者是企业经营成果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的不同反映, 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 所以两者总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 净利润的可变现性直接体现了净利润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也认同仅仅以净利润为主的指标体系并不能全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率, 必须借助现金流量指标加以综合考量。

同时, 在市场经济下, 人们最为关心的是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的变现能力。利润如果不能转化为现金, 再高也无法吸引投资者。现金概念比营运资金更容易理解, 更易于被缺乏系统财务管理经验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管理人员所接受。相关研究发现,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 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公司破产的原因有成千上万种, 但是劫后余生的公司却是相同的——现金流动状况较为顺畅优良。因此, 有必要通过对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偏离状况的对比研究, 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分析, 从而评价公司获取利润的质量状况。

摘要: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它们是企业经营成果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的不同反映。本文主要揭示针对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能的操控行为, 从而对两者之间的偏离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以获取增量会计信息。

关键词: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偏离状况

参考文献

〔1〕汤云为, 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2〕葛家澎.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3〕陈信元, 等.机会主义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J〕.经济研究, 2003 (5) .

〔4〕王啸.现金流量操纵手法案例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 (7) .

篇6: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关键词:股权性质 多元化经营 现金持有

0 引言

现金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得以生存的“血液”,一旦出现现金危机,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是濒临破产的风险。从现金的来源看,外部资本市场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然而,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使外部资本市场变得不完美,而且外部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也是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作为发展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多元化经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趋势。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发达,并且政策性较强,相比较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存在,使企业必须要考虑现金的内部来源,通过自身积累一定的现金持有量以保证经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在公司内部创造一个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成本更低的内部资本市场。本文选取现金持有这一财务行为,并按股权性质将研究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两大类,由于这两类企业在融资约束和代理问题上有着迥异的差别,为本文研究现金持有动机提供了方便。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1 民营企业与多元化经营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民营企业经营相对独立,内部治理存在较少的代理问题,那么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也是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业绩的提高。即使多元化经营可能会难以避免地给企业带来诸如过度投资等成本,但是笔者认为,较好的公司治理环境可以抑制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无需考虑民营企业代理动机下的现金持有行为。其次,民营企业面临着天然的融资约束,外部融资困难使得民营企业更加依赖内部融资渠道,而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无疑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帮助之手”,使其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故本文提出假设一:

H1: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元化经营的内部资本市场可以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因而显著降低现金持有水平。

1.2 国有企业与多元化经营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国有企业因其国有性质的所有权,有其天然的融资优势,容易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其非市场的融资安排。因此,相比较民营企业而言,其面临的融资约束要小很多。然而与民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经营会受到政府较多的行政干预,因此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也存在其特有的问题。但国有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背后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代理问题。国有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表现管理层侵占公司现金来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大肆挥霍企业资源以谋取个人私利提供了捷径。这些都增强了企业管理者积累现金的动机;此外,国有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表现为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方式挪用资金的可能性。故本文提出相对立的假设二:

H2: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元化经营的内部资本市场会加剧代理问题,因而显著增加现金持有水平。

2 实证分析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由于在回归中涉及滞后一期和提前一期的数据,故样本最终定为2009-2011年的上市公司,并剔除下列样本:①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②当年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公司,即ST类公司;③当年IPO的上市公司;④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经上述筛选后,样本量变为3665户年。本文根据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将样本分成两组,其中,将实际控制人隶属于中央、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样本,将实际控制人隶属民营或外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划分为民营。

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经营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采用STATA11.0统计分析软件。

2.2 定义变量与模型选择

2.2.1 多元化经营的测度

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经营程度采用的是收入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 man Index,简称HHI指数)进行衡量。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HHI=Σpi2,其中pi为某公司营业收入中i行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可见,HHI 指数随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当企业专营单一业务时,该指数为1,相比较已有研究采用的行业数作为多元化程度的衡量标准,HHI指数的准确性更高。在下文的回归方程中笔者采用哑变量DIVi,t,当HHI指数小于全样本中位数时,DIVi,t取1;当HHI指数大于或等于全样本中位数时,DIVi,t则取0。

2.2.2 现金持有量回归模型

现金持有量为Ln(Cashi,t/NAi,t),即Cashi,t与NAi,t之比的对数。其中Cashi,t为公司t期期末的现金持有量,以期末现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2006年及以前为短期投资)之和表示;NAi,t为非现金资产,以t期期末总资产-期末的现金持有量表示。

为检验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本文借鉴OPSW(1999)现金持有量决定因素模型,并结合国内财务报表披露特点及财务指标的可获得性,进行一定的修正后予以估计现金持有量。最终得出以下模型:

ln(■)=β0+β1DIVi,t+β2lnNAi,t+β3■+β4■+β5■+β6■+β7LEVi,t+β8■+β7LEVi,t+β8■+γYear+δindustry+εi,tendprint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Ln(NAi,t)(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的对数)、自由现金流FCFi,t(以t期期末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净营运资本NWCi,t(以t期期末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企业市价MVi,t(以t期期末流通股市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财务杠杆LEVi,t(t期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股利Dividendi,t(t期股利支付哑变量,支付股利取1,否则取0)。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

表1为现金持有水平和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包括各财务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23.57%,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多不超过20%),说明高额的现金持有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较为普遍的一大特征。并且,各样本间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最小值为0.003几乎接近0,最大值为6.3926;而均值0.2357也要小于中位数0.1609,说明过半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符合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的。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2.3.2 回归检验

在全样本回归中,HHI指数所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程度(DIV)的系数0.0065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经营确实与现金持有量无关,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将全样本平均化了。因此,考虑到可能存在某些未纳入方程的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全样本进一步分为国有样本组和民营样本组两个子样本,以控制企业性质这一因素。

民营企业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与全样本和国有样本组的相反,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系数为-0.201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减少了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也相应降低了现金持有成本;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减弱了管理者通过积累现金缔造个人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多元化经营程度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这是企业治理机制良好的表现。故假设一得到证实。

从国有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全样本一样,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但系数0.0680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多元化经营形成的现金流缓解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量起替代作用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现金存量的积累上,这证实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双重代理问题。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

3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包括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表明:

第一,总体而言,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是某些因素内部抵消的结果;

第二,本文考虑了我国转轨经济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后,认为股权性质是影响多元化经营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研究样本进一步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发现:对于国企而言,存在着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侵占这一现象;此外还存在着管理者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积累现金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的现象,双重因素加剧了代理问题,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正比;与国有企业相反,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约束的影响,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现金的预防性储备和高效运用,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反比。

参考文献:

[1]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杨兴全,张照南.制度背景、股权性质与公司持有现金价值[J].经济研究,2008(12):111-123.

[3]袁玲.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J].经济经纬,2012(6):113-117.

[4]罗琦,胡志强.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J].经济研究,2011(2):125-137.

作者简介:

屈晶(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endprint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Ln(NAi,t)(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的对数)、自由现金流FCFi,t(以t期期末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净营运资本NWCi,t(以t期期末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企业市价MVi,t(以t期期末流通股市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财务杠杆LEVi,t(t期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股利Dividendi,t(t期股利支付哑变量,支付股利取1,否则取0)。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

表1为现金持有水平和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包括各财务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23.57%,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多不超过20%),说明高额的现金持有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较为普遍的一大特征。并且,各样本间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最小值为0.003几乎接近0,最大值为6.3926;而均值0.2357也要小于中位数0.1609,说明过半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符合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的。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2.3.2 回归检验

在全样本回归中,HHI指数所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程度(DIV)的系数0.0065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经营确实与现金持有量无关,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将全样本平均化了。因此,考虑到可能存在某些未纳入方程的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全样本进一步分为国有样本组和民营样本组两个子样本,以控制企业性质这一因素。

民营企业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与全样本和国有样本组的相反,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系数为-0.201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减少了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也相应降低了现金持有成本;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减弱了管理者通过积累现金缔造个人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多元化经营程度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这是企业治理机制良好的表现。故假设一得到证实。

从国有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全样本一样,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但系数0.0680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多元化经营形成的现金流缓解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量起替代作用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现金存量的积累上,这证实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双重代理问题。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

3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包括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表明:

第一,总体而言,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是某些因素内部抵消的结果;

第二,本文考虑了我国转轨经济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后,认为股权性质是影响多元化经营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研究样本进一步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发现:对于国企而言,存在着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侵占这一现象;此外还存在着管理者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积累现金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的现象,双重因素加剧了代理问题,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正比;与国有企业相反,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约束的影响,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现金的预防性储备和高效运用,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反比。

参考文献:

[1]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杨兴全,张照南.制度背景、股权性质与公司持有现金价值[J].经济研究,2008(12):111-123.

[3]袁玲.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J].经济经纬,2012(6):113-117.

[4]罗琦,胡志强.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J].经济研究,2011(2):125-137.

作者简介:

屈晶(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endprint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Ln(NAi,t)(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的对数)、自由现金流FCFi,t(以t期期末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净营运资本NWCi,t(以t期期末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企业市价MVi,t(以t期期末流通股市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财务杠杆LEVi,t(t期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股利Dividendi,t(t期股利支付哑变量,支付股利取1,否则取0)。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

表1为现金持有水平和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包括各财务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23.57%,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多不超过20%),说明高额的现金持有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较为普遍的一大特征。并且,各样本间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最小值为0.003几乎接近0,最大值为6.3926;而均值0.2357也要小于中位数0.1609,说明过半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符合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的。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2.3.2 回归检验

在全样本回归中,HHI指数所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程度(DIV)的系数0.0065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经营确实与现金持有量无关,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将全样本平均化了。因此,考虑到可能存在某些未纳入方程的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全样本进一步分为国有样本组和民营样本组两个子样本,以控制企业性质这一因素。

民营企业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与全样本和国有样本组的相反,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系数为-0.201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减少了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也相应降低了现金持有成本;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减弱了管理者通过积累现金缔造个人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多元化经营程度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这是企业治理机制良好的表现。故假设一得到证实。

从国有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全样本一样,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但系数0.0680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多元化经营形成的现金流缓解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量起替代作用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现金存量的积累上,这证实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双重代理问题。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

3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后果,包括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表明:

第一,总体而言,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是某些因素内部抵消的结果;

第二,本文考虑了我国转轨经济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后,认为股权性质是影响多元化经营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研究样本进一步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发现:对于国企而言,存在着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侵占这一现象;此外还存在着管理者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积累现金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的现象,双重因素加剧了代理问题,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正比;与国有企业相反,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约束的影响,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现金的预防性储备和高效运用,表现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现金持有水平呈反比。

参考文献:

[1]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杨兴全,张照南.制度背景、股权性质与公司持有现金价值[J].经济研究,2008(12):111-123.

[3]袁玲.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J].经济经纬,2012(6):113-117.

[4]罗琦,胡志强.控股股东道德风险与公司现金策略[J].经济研究,2011(2):125-137.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下一篇:一枚金币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