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2024-07-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通用11篇)

篇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途径。

篇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以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创造能力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思维依赖性还是比较强,但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不断增强,开始批判的接收一些新鲜事物,同时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渗透到本质。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能动性不断提高,在头脑中经常出现新奇的想法和观点。在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条件。再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回答问题。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求异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个创新发明的想法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对细节的细心观察常常能引发很多好的创意,更有甚者这些细节可能恰恰是发明的来源。很多有名的发明家就是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发明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从教堂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爱迪生发现油灯光线暗淡,发明了电灯;富兰克林发现雷容易打击高大建筑物,发明了避雷针;诺贝尔发现工人开筑铁路很麻烦,发明了炸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在生活之中得到启发,如一般的肥皂盒有点水,肥皂就会发粘,不容易取出来,肥皂的使用寿命也将缩短。天津的范平同学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方便肥皂盒。打开肥皂盒,肥皂就会立起来。它和同类产品相比,技术上要更先进一些,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那些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的奇妙之处。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近社会。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外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小学生树立参与、合作、关心、进取、创新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创新发明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科技创新活动一点也不神秘,只要在活动中遇到不称心、不顺手、不满意的事,要想办法改进它,这种改进的想法就孕育着创新和发明。

四、展示优秀创新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将优秀创新作品展示给学生,当看到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出之于学生之手时,学生们的兴趣,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了“我也能创新设计”的思想。在科技创新的辅导中,我们学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如魏安双铄同学设计制作的能搬运家具的“隐形的腿”,李研波同学为病人设计的“变形伞拐凳”,王骁同学制作的具有流水导向功能的雨伞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优秀作品,使他们认识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从而引导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明创造的方向,做到在创新的道路上有路可循。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创新实践。

五、改革评价标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的性格差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对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篇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一、求知欲低下, 学习积极性不高

英语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 很多学生对语言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认为只是机械地随着老师朗读、背诵即可, 对于单词的记忆更是觉得枯燥乏味。这种现象在男同学当中表现最为明显, 他们宁愿去津津有味地钻研一道数学题, 也不愿意背诵一篇课文或者记忆几个单词, 拿到英语课本就怏怏不乐, 学习的兴趣都提不起来, 谈何创新呢?

二、思维定式严重, 难以打破常规

求异求新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 很多学生遵循着固有规律, 每一步都按照教师的规定来行事, 一点都不敢打破常规。这些学生虽然看似是学校的乖学生, 但是, 他们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和相信, 使他们裹足不前, 思想和行为都形成了定式, 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

三、学习方式单一, 缺乏交流合作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之后还是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思想不一样, 两种思想的交换双方就同样拥有了两种思想。而创新思维的火花要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 并不是凭空降临在谁的头脑里。某些地方的英语课, 显然给学生的自主权太少, 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 要不就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课下听;要不就是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背诵课文, 记忆单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无法得到释放, 更没有和同学交流讨论的机会。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启迪学生, 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觉得主要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求知欲是学生对一门学科有主动探究的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对这门学科如饥似渴学习的根本源泉所在, 只有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沉迷在对英语的探索中, 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 喜欢鲜艳、活泼的事物,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幼儿英语视频, 精彩纷呈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必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让他们感觉到:啊, 原来英语动画片是这么有趣呀!由此爱屋及乌, 转化为对英语的喜爱。

其次, 优化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师生关系关系着课堂环境是严肃还是活泼, 关系着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很多课堂上, 学生之所以对教师言听计从, 没有自己的观点, 主要原因是对老师的崇拜和畏惧, 教师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 把传道授业的教师角色逐渐转化为学生们的大朋友。只有教师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没有距离, 他们才愿意毫无顾忌地参与到课堂上来, 才敢于提出教师教学当中不合适的地方, 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想出一些适合英语教学的新花样。比如, 在学习家庭成员的单词的时候, father, mother, grandma, grandpa……这些单词是有相同之处的, 有的学生就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 运用变魔术的方法, 将这些单词进行互相转换, 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又便于自己的记忆, 可谓一举两得。

再次,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增加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轻松有趣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快乐地吸收知识, 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拘泥一种形式,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组织多种学习方式。比如, 小组式学习方式, 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一讲、练一练, 学生们踊跃参加, 就像表演情景剧一样, 既复习了课本中的知识, 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增加了他们对句子和课文片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按照课本上的对话句子进行表演, 小组之间可以讨论合作, 自己重新排练, 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课本。最后全班同学对学生的表演打分, 评定谁表演得比较好。

总而言之,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夕之功, 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作为学生启蒙的主要负责人———小学英语教师, 应该有耐心有方法帮助学生开启创新之门;应该改善师生关系, 学会利用课堂上的一切机会,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创造出智慧、新颖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庄云.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新课程 (下) , 2013, 11:60-61.

[2]耿周霖.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校园英语, 2014, 24:131.

[3]黄燕燕.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 (小学) , 2015, 11:100-101.

[4]余树花.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 2011, 43:146-147.

[5]张秋芬.创新小学英语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3:75-77.

[6]王同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01:12-14.

篇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科学思维;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33-01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传统的语文教学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创新思维则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在人的创造能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方面的能力所不能取代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是“草船‘骗’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这位学生的提问很有价值的,老师表扬了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原因是有“借”才要“还”,暗示了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因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所谓质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捕捉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寻疑,肯定结果,从而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三、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善于发现、乐于表达、走向成功。教学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看,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一回事。虽然创造需要有分析、计算、排列等能力作为基础,需要左右两半脑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因此,可以说,智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造力,而具有一般智力水平的人,经过培养,却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具体途径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如果生活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新的民主和谐气围中,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如果生活在不允许自由探索和研究的一言堂、家长制的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受到扼杀。因此,教师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竭力营造一个宽松、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现代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老师发生亲近感、信任感,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劳动,面向主体,热情引导学生探究和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

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篇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时每次提供的学习素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第一节课就是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 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求商的方法。“12个桃,每只小猴分三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怎么算?”有的是减法计算。减了几次就是几个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诀算。三

(四)十二,商就是4。让学生了解并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

识的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例如:△=〇+〇,△+〇=18。如果把题目内容用语言来表达: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圆形等于18。即就是圆形的3倍是18。很快得出圆形是6,三角形是12。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倍数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训练。

篇6:《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小学是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作 者:靳志亮 作者单位:漳县东泉小学,甘肃・漳县,748305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生 思维

篇7:《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以下浅谈一些关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的兴趣

教师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风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所在,体验到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兴趣。从而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情景,启动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尊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想象丰富、思路开阔,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教学《家》这课接近尾声时,我说:“这首诗写得多美啊!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个小诗人,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作诗。”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也是月亮的家。”有的学生说:“宇宙是飞船的家,江南是荷花的家。”我不禁连连点头。也有学生说:“树林是小兔的家,树林也是小鹿的家。”还有学生说:“春天是小草的家,秋天是果子的家,冬天是冰雪的家。”多么富有诗意啊!这样,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

三、让学生播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想象。如《锄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图,画的是一个除草的农民,在烈日下擦着汗,抬头望着太阳。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这位农民当时又累又渴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这首古诗时,能够通过想象化难为易。教学“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可以先准确,生动地描叙情景,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好友后呆立江边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学生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我是这样安排提出问题的:

一、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一样的吗?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后,汇报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出: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不同的,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知道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趁着学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时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接着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会有不同的思维(可能会说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等)。感动之余,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这样启发学生深思,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将来发展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1.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问题是创新之源, 也是创新之母。问题的出现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 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觉求疑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学能力。针对农村学生胆小、不善于交流、缺少自信、思维不活跃的特点, 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 给他们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来说, 就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要积极鼓励学生“敢问”。鼓励学生质疑,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思, 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就从提问开始。 (2) 要引导学生“会问”。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提问的条件。 (3) 要帮助学生“解问”。对于学生任何一个问题, 甚至最肤浅的问题, 教师都要认真对待, 或启发本人思考, 或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决不能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 我让学生围绕文章标题提出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的提问归纳如下: (1) 标题为什么加引号? (2) 标题为什么用感叹号? (3)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4)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5) 结果怎么样?

围绕以上问题, 我让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 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 一是鼓励学生只要有问题就大胆提出来, 从而使学生“敢问”;二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让他们“会问”;三是让学生在自学和教师的引导下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而帮助学生“解问”。

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处在主动支配的地位, 使他们在众多的问题中学会取舍、精选, 从而提出较高层次的问题, 这样就标志着学生的认识已跨进了创新的大门。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 他们通过活动和语文游戏, 可以释放个性, 展现自我;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乐园, 在这个乐园中, 他们通过想象、探索, 开发智能, 创新开拓。因此,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例如, 在国画中像“深山藏古寺”这样的意境, 可以凭溪边挑水的小和尚来追踪山树后面可能存在的古寺;只通过一股溪流、几只蝌蚪就想象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从想象的角度说, 这些真可谓“目尽尺幅, 神驰千里”。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也应该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针对农村学生比较熟悉农村人情、景物、劳作等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 我有意选取接近他们实际的课文, 引导小学生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汲取优秀的文化养分, 从而培养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 当小稻秧缺少营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喷了除草剂后又是什么样子。学生非常兴奋, 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告诉大家。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来续编课文, 让他们想一想获得重生的小稻秧会怎样感谢除草剂。有的说:“除草剂大哥, 谢谢你为我们消灭了害虫, 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哪!”有的还编成了顺口溜:“害虫害虫我不怕, 除草剂大哥来保驾, 你要胆敢欺负我, 准保送你回老家。”我们教师只要结合课文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 就能让学生把故事续编下去, 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和了解新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兴趣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 进而丰富学习内容, 开阔眼界;兴趣还能使人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可见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语文来源于现实, 生活需要语文, 也离不开语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到一个和自己的生活相通的情境, 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 在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 我让学生想一想, 苹果有几种切法?平时我们是怎样切苹果的?有何发现?课堂上自己再动手切苹果, 看看又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 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便会开始主动学习和探究起来。

4.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 教师要创造条件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 让学生身临其境, 自己去听、去看、去想、去动。比如, 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口头表达、作文、歌舞、书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 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如在教学《春联》一课后, 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到商店、邻居家、村委会等地方去寻找对联, 并把自己喜欢的对联抄下来在班级交流。一周后, 各个小组纷纷汇报各自的收获, 展示各自的成果, 那种成功的喜悦, 溢于言表。此外, 我还组织学生走到社会进行环保调查, 看看在我们周围污染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并尝试写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地调查, 发现了农村小手扶拖拉机排放的尾气、家畜随地拉的屎尿、农民随便往河里倒的垃圾等都是污染环境的根源。在上交的调查报告中, 我看到了学生对现在农村环境的担忧, 对美好新农村的向往。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现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切入点的动力和源泉,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也会马上表现出来。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可以很快地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信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想难倒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的数,有的同学甚至说出爸爸的手机号码。结果老师一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約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

三、建起师生间的民主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沟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種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先出示两个图表,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得到老师欣赏和赞扬的同学们又产生疑问,引起思考。

四、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思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米丨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以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五、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开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教师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时,有的学生便讲出了自己的方法,即沿一个梯形中住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

六、鼓励大胆猜测,培养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可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立即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无法确定是什么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决定?”大家说说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某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能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我在表扬该同学后,话锋一转又说:“你怎么就能肯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呢?假如是底角,那么又是怎样的情况?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七、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更多更好的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新人才。

篇1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曹振坤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者非常关注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变“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又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对儿童来说,创新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形象直观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形象直观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内在的求知欲望,转化为一种创新思维学习的动力。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 1

下情境: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猴王带着三只小猴子在玩耍。不一会儿,猴王拿着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对三只小猴说:“孩儿们,你们今天真乖,我要奖饼给你们吃。”接着它先把一个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最小的猴子一块,中猴说:“我比它大,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中猴两块。最大的猴更贪心,它说:“我最大,我要三块。”猴王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最大猴三块。“同学们,你们说哪只猴子分得多?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既满足了三只猴子各自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们就能够明白猴王的高明之处。”带着教师创设的问题,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中,并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这种创新思维学习的主动性正是建立在课件的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动画、引人思考的有趣提问的基础之上。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运用多媒体的形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当一个学生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矛盾中质疑,在疑问的驱

动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不要对异想天开的学生的言行予以批评,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求异,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个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反复尝试、验证,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激发了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思考,从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教育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

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内容的革新,观念的更新和创新,是活动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是做。”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以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创新思维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先出示

5×3=1520×4=80

5×30=15010×4=40

5×300=15005×4=20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思考,从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探索规律中,不要仅注意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是否进行思考。如果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这样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特别注意,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

得这么快?”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篇1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案例

献县高官乡高官中心校解平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呼唤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学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民主教学环境。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

三、“启发式”教学激发质疑欲望。

四、巧设问题情景,发展求异思维。

五、启发想象。

六、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发展潜能

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认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一流人才的国家,只能停留在“随波逐流”的行列,而永远没有机会“乘风破浪”。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新世纪的教育要求现在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教现代的学生造就未来的人才。教师的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知之”的水平上,而应上升到“好之”、“乐之”的层次上来。我们要赋予学生发展的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自己具体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微笑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关心、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上为其师,在生活上为其友,把真诚和智慧全部奉献给学生,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甚至关心你。建立了这种亲切师生关系,学生就愿意学、愿意问。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感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成就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获取承认,取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的欢乐会成为其进步学习的有效诱因。为此,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常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见解真独特!”等加以激励。想方设法捕捉住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在改进进教法中,激发质疑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中存在这种情况,教师把“听话”学生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往往对学生“乱插嘴”或“接下茬”现象持否定态度,并对这样的学生很反感,而事实上这些学生表现出“越轨”时,教师采取种种措施制止这种现象,殊不知,长期这样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教学环境,怎么会有学生质疑呢?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式教学。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设疑解疑,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黄河象》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有的说因水灾形成的;有的说因地震形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1)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

巧设问题情景,使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活动等能使学生产生惊讶和疑问,从而使学生渴望从事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答案。成功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这种感觉能使产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进修,大量阅读,拓展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和谐统一,设计问题要少而精且巧妙,小到对课题、词句的质疑,大到对主题的质疑,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并付诸实施,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思维活起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现行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提问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这种学习习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呆滞,缺乏灵活性,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经常引导学生对某些观点、理论等问题进行争辩,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既有求同思维,又要有求异思维,使学生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事情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我并及时给予了鼓励。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个故事结尾。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提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被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相机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1)课内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辩论、智力竞赛、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孔融让梨》一文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出示了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短短几分钟,各小组各抒已见,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新的火花,有这样好的起点,何愁学生创新能力不提高呢?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想。我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每次都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瓦斯监控员岗位工作标准下一篇:老师个人主动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