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2024-06-30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通用6篇)

篇1: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1

篇一:《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

1.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 校本课程

2.关键词解读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以所有的工作为载体,在各种工作中,在各种活动中,点滴建构,点滴积累,是一个由外在的口号,逐步内化、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过程,是一个内涵发展的过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P132)也有学者简洁地表述为:“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xx,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办学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学校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有效实施。

学校文化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课程模式为学校

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操作范式。按照课程的操作范式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更具目的性,操作的规范性因而自然会有高效性特点。学校新课程文化重构需要载体,需要操作思路;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内容和资源;学校文化建设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内容,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形式和操作思路,一体二用,形成互补,一为载体,一为内容。从这一角度看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需求。理清这一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需求因而也产生了课程开发的动力,课程开发也有了取之不尽的资源。

3.课题界定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是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以学生为本,建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

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并起补充的课程体系。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及其它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学校主体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从根本上讲,无论哪一种要素,都必须围绕学校的精神核心,形成一种气势、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一种强力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应,对学生气质、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产生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xx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38个实验区开始启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强烈地冲击着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突破和改进,教师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更新。 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这一内隐性的因素已经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发生了制约作用。同时,新课程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蕴涵着新的学校文化,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建设现代化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以人为本、实施文化管理的过程。让我们用新理念建设学校文化,打造先进的文化管理,在建立新课程体系的同时,建设现代学校文化。1932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组成的 “中等学校课程检讨委员会”针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提出了进行大规模的知识协同教学的必要性,进而强调学科间的整合,一些国家先后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就是这种课程整合模式的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整个世界掀起了儿童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潮。针对传统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开来的弊端,主张学习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经验的连续改造,要求把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学校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学校特色和理念的体现。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途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校本课程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依托,把校园文化建设融进校本课程,既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又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二者的有效整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一个学校,从建校起,建设自己独有的文化是每一个领导者的职责,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更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研究目标

结合农村特点开发农村小学校本可用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的潜在资源,根据教师特长、能力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整合。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本地区、学校和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 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课程资源 ,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使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

五、研究内容:

将校园文化整合到校本课程当中,在校本课程中充分展现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2

本课题属于长春市教育学院关于《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策略的研究》的子课题。它是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郑重提出的。我们旨在通过以课题形式的研究来有力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起一个优美的自然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置身其中,让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让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教育以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高贵的灵魂。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去努力探索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与规律,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清醒地知道,湖南大学排名,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淀的过程;但我们同时也明白,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它或许能够使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从自然发展走向尊重规律,这就能够让我校的文化建设逐步沿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现将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大环境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校园文化本身内涵及功能决定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群体性。校园文化既不是某种单一表象的短暂显现,也不是整体样式的简单复合,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持久、稳定的表现来反映学校主流与文化趋向。

(2)综合性。指对社会其他文化既能继承,又有吸收、选择、过滤、整合与创造,在此基础上综合成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3)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特有的熏陶影响与约束教化,并因其不带强制性而显示出道德力量与文化定势,调整、规范着学校群体的行为。

(4)发展性。校园文化的发展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使然及其映照,而同时又较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演进惯性。

从校园文化呈现出的上述特性,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认同作用。这是其群体性的必然功效。校园文化群体的道德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体倾向上而又不失个性风格,其实就是精神凝聚的一种心灵感应。

(2)修养作用。无论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学生主体的修养、熏陶都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持久表现。我们常听到的书卷气、学生味等其实正是校园文化定势对师生气质、风度等心理陶冶及修养教化作用的直观烙印。

(3)规范作用。这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本质约束力,其作用的强度虽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但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受又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从而显示出无意、无形、无所不在与现实的制约力量。

(4)导向作用。现代条件下,校园文化是开放式的,从而为学校群体行为及价值趋向提供了较广的选择余地。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文化物质的定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主动吸收与消化导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盲从,而能对任何非主导文化观念和倾向进行抑制、批判与指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指导着学校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倾向。

(5)娱乐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着的。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教乐相融,不仅可使师生群体得到多层次、全方位、高格调的情感宣泄与交流,还会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与境界提高。

(三)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和谐教育思想

(三)创新教育思想

四、研究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整体规划,分阶段研究。

(三)边研究,边实施。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行动法

七、人员组成

八、人员分工

史富坤:参与设计研究方案,负责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督促研究落实情况,向学校行政与教代会提交供讨论通过的研究成果;安排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的相关事宜;邀请顾问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研究指导。

黄宏明:负责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报告和结题报告,整理最终成果,统筹、审定书稿;联系顾问,不定期地与顾问交流,听取顾问的指导性意见。

课题组成员分工将详见研究方案中。

九、研究时间

20xx年8月1日20xx年4月30日

十、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一)技术路线

1、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筛选、提炼学校之魂(精神)。

2、设计研究方案,据方案、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研究。

3、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两周定期集中讨论一次,内容主要是汇报并讨论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4、至少每两月向学校汇报一次研究情况。

5、及时向学校行政和教代会提供需讨论通过的相关制度、措施。

6、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反馈研究成果,认真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7、已经征得学校同意,每学年进行一次报告和一次奖励,最后结题时再进行结题奖励。

(二)研究步骤

1、20xx年8月1日-8月31日,组建课题组并开展具体工作,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和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与论证。

2、20xx年9月1日-9月30日,完成课题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

3、20xx年10-20xx年7月,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完成学校精神的.提炼;完成校徽、校旗的设计和校歌的制定;更新学校网站主页,使学校网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的面前;进一步强化学校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增强学校环境的文化氛围;完成报告。

4、20xx年8月-20xx年7月,进行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制定,以之带动心态文化的良性发展;完成报告。

5、20xx年8月-20xx年4月30日,完成制度文化的建设;完成成果整理;完成书稿撰写;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待结题验收。

十一、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二)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十二、预期成果

(一)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奏响春风化雨的育人小夜曲。

(二)改进后美观大方、实用精彩的学校网站,既打开学校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又提供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校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网络基地。

(三)良好的校风,和睦的人事关系,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乐做事的管理妙境。

(四)编印图书一册,汇集3年的研究心得,从理论到实践阐述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行动,以鉴后人、启来者。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既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也能促进了学生家庭文化生活的改变,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必能促使其家长对学校的关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家庭的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另外,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比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

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5、社会整合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个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学校的文化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校园文化这些重要的价值功能,才促使了教育工作者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二、课题实施条件: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镇直小学,但是一直注重校园的建设,先后被授予襄樊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襄樊市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单位,襄樊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襄樊市示范家长学校;襄阳市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县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级群众最满意学校,县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县级美术教育先进单位,,县级电教工作先进单位,县级少先队红旗大队、县级共青团五四红旗团支部,谷城县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艺术校园示范学校”市“课改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校园大环境。

学校有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课题组成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课题组组长曾多次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本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为了本课题研究,学校相关的资料比较丰富,网络、影视、书报、杂志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材料,实验器具齐备,在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广大驾驶学生需求,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这个课题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

三、研究目标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校园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力争经过1至2年的努力,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抓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提高楼廊文化、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校的每一寸地方都能说话,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用警示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完善规章制度方面: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常规的教育教学制度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文化,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原有的制度建设基础上,能修订的及时修订,不完善的争取完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学校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的作用性,注重制度的连续性,发挥制度的导向性。

(三)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成立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并坚持经常地活动。像美术的书法绘画小组、音乐的舞蹈、合唱、器乐等活动小组,科技兴趣小组、制作等小组。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启学生的智慧。

2、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像四五清明祭扫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读书活动,坚持经常,不但为学生送去精神食粮,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毕业典礼”,使学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等。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任务分工:

杨泽岐:全面负责课题项目。

黄云:全面负责课题项目,进行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和管理制度,相关问卷调研。

张玉文:负责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协助写好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负责课题论文指导工作。培训研究人员,收集理论学习材料,网站,构建本课题研究框架和策略

邹家明: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校园文化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收集课题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

任磊:负责开展班级文化的研究,组织学生活动

闵少丽、卢红波: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途径的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课堂教学如何有效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材料搜集整理、组织学生活动。

杨前锋:网络管理员,对本课题进行网络管理。

2、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7月至xx年12月)

(1)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2)成立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xx年1月至xx年12月)

第一阶段(xx年1月至xx年3月)

实验任务:

(1)清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2)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课题计划,提出自己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实验方法:理论学习,制定计划等。

成果:每个人的详尽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xx年4月至xx年8月)

实验任务:

(1)以构建校园文化为主题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评比活动

(2)班级文化建设的研讨活动

(3)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工作

实验方法:课堂教学评比、研讨法等

成果:课堂实录的征集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的结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图片展

第三阶段:(xx年9月至xx年12月)

(1)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2)茶文化的提炼与整理,开发适合我校的茶文化建设的校本教材

(3)信息技术方面、科学方面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达到在活动中打造特色

(4)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论文

实验方法:特色活动等

成果: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回眸集?校本教材《茶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8月)

(1)课题组召开阶段性研讨,旨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也就是来自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

(2)向省教育厅“五项专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管理机构申请结题。

(3)校园文化方面的论文或者案例征集

(4)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成果:教学案例论文集

3、结题阶段(20xx年9月—11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

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结题报告。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六、预期课题研究成果

1、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

2、形成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对本地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3、完成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的论文提升高度,形成论文集。

七、成果表现形式

探究成果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载体表达出来。可以是“文字

材料”,如:考察报告,实验观察日记,建议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资料、数据,各种活动的记录材料等。也可以是“实物材料”,如拍摄的照片,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地图,设计的邮票,磁卡等。

我们会在上级科研部门和专家组的指导下,群策群力,把我校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切支持。

八、经费预算

3万元

九、保证措施

1、师资保证。进行必要的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各种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选拔典型,推广经验,为研究提供必要的师资准备。

2、经费保证。实验资金专款专用,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3、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教务、教研、安全五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从年龄上看,老中青结合,老教师的阅历、经验,中年教师的睿智、眼光,年轻教师的精力、创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课题组将聘请专家—县教育局教研室为顾问。

4、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两周一次。

篇2: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课题入手,以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学校科研工作困难为目的,以主题活动交流与专题研究为载体,在区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各个学校总体工作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群落活动。全面提升群落科研整体水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各校课题研究面临中期过渡,需进一步探寻深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2.群落科研活动的连续性和实效性仍需加强。

3.网上交流不够,群落博客利用率不高。

三.工作重点:

1.积极组织并认真开展主题性群落交流活动,加强了对实验过程的监控指导、促进科研水平均衡化发展。

2.认真落实各校成果展示活动,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经验的提升,力求多出成果,形成群落活动亮点。

3.加强博客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网上交流,群落活动

四.具体工作

1.开展群落研究调查,探寻问题与发展需求。

在开学初我们将组织一次各校课题研究问题梳理,需要群落协助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情况的调查,为群落活动准确定位,使课题研究活动更具实效性,不断向纵深发展。

2.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促进成员学校的特色形成。

为落实区教科室关于让群落研究更大层面的发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共促提高作用的精神。实现“办规范+特色学校,创市中优质教育品牌.”最终奋斗目标。本学期在群落活动的实施方面,我们将继续开展由各校分别承办的主题性群落交流活动,在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有效性上着力,力求通过特色科研打造特色学校。

1)本着“问题即是课题的”研究思路,在上学期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本学期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上学期群落活动时就“学校文化的探索与应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展开讨论,形成的问题;同时将加强问题意识与服务意识,协助各校开展新一轮文化调研,为本学期研究的另一重点。

2)坚持“三个一”活动模式。即:活动前提出一个问题;活动中形成一个策略;活动后撰写一份感受。交流前根据各校研究课题梳理出中心议题,带着问题广泛论证;之后开展诊断式主题研讨。结合各校展示情况和之前的自我论证展开充分讨论,并提炼出阶段性成果和今后研究重点、规划等;活动后各校填写一份活动的感想或意见建议,使群落活动真正服务于学校发展。

3.走近名家,资源共享。

本学期将继续借助经五路小学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的优势,以及各校聘请的专家资源,启动名家引领式科研指导策略.探寻发展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邀请市、区科科室领导老师,就群落工作和各成员校的科研工作情况作具体的指导,帮助把握方向,进行阶段性成果鉴定等,真正实现并从理论与实践双层面提升,以及群落成员校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

4.用好博客,实现联动效应。

1)学期初由经五路小学设计调查问卷,向各校征求意见对博客板块设计进行修改。

2)细化分工共同管理。每个学校分管一个板块,对于板块的建设与质量进行把关。丰富内容的同时,突现实效。希望第一群落的博客真正成为大家最吸引人,最值得大家驻足欣赏的地方。

分工如下:群落动态:纬三路小学负责

群落采风:舜玉、育新小学负责

经典分享:六里山小学负责

名家引领:经五路小学负责

成长先锋:七里山小学负责

5.做好阶段性优秀成果的评选与展示。

召集各校进行中期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与优秀课题成果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的评选。

1)由各校自主选择确定成果展示形式,进行上报。

2)与主题研究活动相结合,邀请区教科室领导对于课题中期研究成果进行检查、指导。

3)评议推选出本群落优秀成果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完成阶段性优秀成果的初评工作。

6.认真整理群落活动资料,做好总结。

篇3: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学校毋庸置疑是传播知识的圣地,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自身即是一个文化载体,学校的管理过程实质上也是学校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校文化蕴涵于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过程丰富、创新学校文化,两者相辅相成。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的全部,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或好或坏的生活,是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与物质形态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既包括隐含在学校教育教学背后的意识、态度、价值这些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包括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现象与活动。它是在学校的不断发展进程中由一批批师生共同创造积淀而成的学校育人方向、教师风格、学生精神面貌等的集中体现。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通常认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乃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和“第二自然”,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是主观精神文化的物化。制度文化乃制度及维系个体生活与一定文化共同体的人类关系法则,是人类在团体中为了适应和满足某种需要所建立的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行为模式。行为文化通常指人们生活、工作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的活动。精神文化是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群在其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宗教情绪等。学校文化同样可以从这四个层面来进行考察:学校物质文化,即学校中由人的活动所创造,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的物质结构,如学校的建筑、校园环境布局与装饰等,这些物质形式是学校价值物化的客观反映。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及其背后的管理制度、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所构成的组织框架及其观念成果,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支撑这些制度的理念、保障制度实施的组织机制等。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精神文化指引下和规范文化的规范下所形成的为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及其承载和表达这些行为方式的活动的综合。学校行为文化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主要包括行为方式、活动和仪式、学校特色项目等。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指学校领导及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这种信念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支柱,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引领。

二、学校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及组成成员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多数时候,研究者会关注甚至深入研究学校文化的正向积极的功能,而忽略甚至忘却其负向消极功能,凡事皆具有两面性,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学校文化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建设学校文化,从而有效进行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及全体成员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文化的正向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功能。学校文化是整个学校共有的价值信念体系,在学校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作为组织团结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令学校能面对来自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挑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安抚全体成员在问题中的焦虑情绪,确保组织的整体安全与稳定。

2.凝聚功能。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和成员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较强的凝聚作用。团结的学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将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促使学生主动为学校集体的荣誉而奋斗。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但凡一种观念被学校成员认同后,就会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沟通的共同方式,让全体成员产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与支持,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就是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成为一种内化的规范力量,能够激发、促使成员对学校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齐心协力想办法解决一切难题,发挥出集体成员应有的力量和作用,不计个人得失,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激励学校全体成员不断进步。

4.教育功能。学校是培育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学校文化本身就是极富知识、智慧的,不论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学校管理活动无时无处不闪现出智慧的教育之光。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和发展,如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建筑设计,设施应用与管理,学校场馆、班级布置等),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优美的学校环境,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都展现出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帮助学校全体成员形成积极、乐观、勇敢的价值理念。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里受益和成才的学校文化也有其负向功能,例如矛盾与冲突尖锐的学校文化必然是整体的运行陷入凌乱的状态,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影响学校管理的正常运行;学校文化的保守性与学校组织变革之间的冲突也是学校发展的极大障碍,学校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凝聚性,从而也衍生出体现在群体成员身上的停滞性与依赖性,它是经过一定时期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那自然有一定的稳固性和惰性,这对于学校日益发展的进步性和改革精神会是不小的障碍,有时学校文化与学校组织改革目标会有冲突,给学校变革与发展造成许多困扰。

三、学校文化的建设策略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每个学校有自身的特征和与众不同之处,各个学校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根据自身面临的不同任务制定目标和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这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监督反馈的消息进行适时地调整、修正,以不断适应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对于一些新建学校来说,可以更多关注学校文化在凝聚全校成员的新文化建设,而对于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而言,既要注重保护、继承、发展学校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跟上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文化创新,所以不同的学校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1.理念统整。学校文化融合在学校的氛围之中,但它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一起努力营造与修正。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将近期、中期、远期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综合统筹,对校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分类提出工作要求和评价指标,构建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目标考核系统,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具体过程中,全体成员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用大家认同的教育理念来整合各种学校文化要素,使之形成适合学校稳步向前的积极向上的合力。全校要上下齐心,领导要起到统领作用,师生要极力配合学校的正确领导方针,认真体会学校已有文化,敏锐察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甄别学校文化,舍得与取舍,传承优良传统,同时又敢于开拓创新,寻找学校文化新的生长点,使传统学校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加强学术交流,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基础教育研究者及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一定要调整思路,更新观念,加强学校文化的研究,尽快出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及实际指导意义的比较完善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评估体系及实践模式。另外,中小学学校要加强与高校专家学者合作交流。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出切合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际的指导理论和建构模式,尽快提高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研究水平。

3.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其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建筑、学校景观、文化设施等方面:第一,学校建筑的样式及颜色搭配都应该精心设计与挑选,其变化是教育理念、思想及教育方式方法产生了变化的表现形式,比如绿色代表生命、青春之色,象征着健康、活力;橙色标示着快乐、收获,象征着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向辉煌;咖啡色给人以稳重、踏实的感觉,代表着“脚踏实地,聚精会神”的风貌等,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搭配。第二,学校景观设计包括天然山水树木等的自然景观和后天加工而成,名人题词,后天建设的校园小景等的人文景观。学校可以根据占地面积大小,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实施,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二者融为一体,呈现出本校独特又极具魅力的景致。第三,学校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球类馆、运动场地各种设施配备、网络建设等,在建设和配备较完善时,全体师生还要尽力保护文化设施,使它们发挥应有的功能。

4.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明确规范的制度为学校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应本着“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奖励要按照公平、公开、全面、全体的原则,不以成绩的好坏为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好的制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建立和完善学校读书活动的制度,:《班级读书活动考核制度》、《读书专栏更换制度》、《书香班级评选条件》、《书香家庭评选条件》等等。

制度与纪律也同样应体现民主思想,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改变过去学生总是被制度制约,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境地的局面。只有这样,学校制度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实施。科学、民主、健全的管理制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制度化环境,还能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警醒学生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是学校工作有序进行,学校文化得以形成的良好保障。

5.丰富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学校建立文明礼貌的形象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优秀人才。所以要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尊重人、关心帮助别人,养成讲卫生、有礼貌、守纪律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做到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热爱集体,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待人谦逊宽容。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多组织主题系列活动,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等都可以成为主题活动的选题。

6.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应树立良好学校风气,优良学校风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培养过程。好风气的形成总会遇到干扰,所以培养优良校风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敢于伸张正义,扶正祛邪。优良校风形成后,还要教育学生珍惜它使之不断的巩固和完善,成为优良传统。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增强学校全体成员凝聚力;培养正确的学校舆论;协调好学校班级的合作与竞争,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集体团结的力量,在竞争中发掘自己潜藏的能量。学校应注重合理地引导小群体的发展,注重对小群体领袖的引导,对于小群体的合理引导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友谊观和价值观,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良好的学生榜样,同时,培育积极向上的进步精神,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学校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积极进取的环境中成长,促进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篇4: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关键词:学校文化;内涵;状况;研究综述

学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使学校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重要场所。笔者通过对十几年来国内期刊中关于学校文化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寻求在理论上、思路上、方法上的借鉴。就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做些探讨。以期能为人们在寻求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时提供一些有益视角。

一、关于学校文化的内涵的研究

学校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学校和文化都有关,但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概念,不是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的简单相加。因此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学校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复杂性。首先要将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校园文化” 一词出现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大学校园的学生活动当中,并很快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所广泛运用。后来“学校文化”一词也在一些学者论著中使用。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搜索,在论文标题中使用“学校文化“一词的文章从2000年到2002年都是个位数。2003年有 33 篇,2004年76 篇,以后逐年增加。近两年相对稳定。 这也说明中国理论界学术大部分论述者一致认为学校文化的内涵包含狭义的校园文化。同时,二者有质的区别。校园存在空间边界限制,仅限学校范围内,而学校则是一种社会组织。从具体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多指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开展一系列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仅为学校文化组织部分之一。

关于学校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的论述。

文化氛围观。 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

社会有机组成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

特殊文化观。美国学者华勒于1932年《教育社会学》 中提出的,他指出 “学校文化形成的来源之一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其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前者是由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受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心理和表现行为等构成。后者则代表了教师的成人文化,由教师群体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准则、价值观念和心态行为等组成”, 是 “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

习得价值观。郑金洲在其《教育文化学》 中把“学校文化” 定义为 “学校中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行为准则、 规章制度、校风校貌、 教风学风等内容。”

共同建构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

物质精神总和观。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综上所述,各种说法本质上都是各位作者在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下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问题的结果,其反映的观点具有相似性,均认为学校文化都是一种由师生组成的群体性文化;都是经过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行为观和价值观;都是一种复合体,是外显的行为方面和内在的理念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是各个观点从不同出发点论述,界定的标准不一.这几种定义都从不同方面揭示出学校文化的基本属性,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学校文化的特质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最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

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状况的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的进程以及对学校文化建设影响的特点, 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末期,处于素质教育发展阶段,论文总量少,主要是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进行论述,对学校文化界定存在模糊性。例如, 有人(1996)认为校园文化广义上为整体学校文化,狭义上相对于课堂文化来讲为课外文化(或称非课堂文化),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突破了校园空间范围。但从已有文献中看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其次,与之后文章有很大不同的是其将观念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而不是精神文化,从中可以看出时代特点。总体上看此时期文章将学校文化限制在校园空间范围内,视野较狭窄,不过其在内容\措施等方面为之后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第二阶段即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文化建设逐渐进入高潮时期,特别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在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影响下,学校文化建设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对其思考更加全面,更深入体现了新时期对人的尊重。 例如,2008年由《中国教育学刊》杂志主办方发起的“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创新发展”等论坛体现了时代发展阶段成果与未来趋势,同时,设有“学校文化建设专栏,刊登大量相关文章。随着人类思想日新月异,多学科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学科界限淡化,综合性加强。研究者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更新颖、更具人性化的理论为学校文化建设理论阐释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思路。例如,有人(2004)从关注人的价值与文化价值角度提出重建学校文化的设想。也有人(2005)从生态理念普适性和学校文化生态本性来阐述学校文化:也有部分研究者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成功经验。例如,有人(2011)经过为期三年行动研究初步建构起学校文化体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教育理论不断创新,研究者为我们呈现出广阔而深厚的理论和现实经验。相比之下,实践探索的论文相对较少,并且其中有许多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还有些距离。

参考文献:

[1] 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7).

[2] 殷磊,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3] 王瑞森,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郑金洲,教 育 文 化 学 [M]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臧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6] 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

[7] 蒋建华,校长在学校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文化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08,(4).

篇5: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大悟县城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一貌,千生一面”与教育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冲击与挑战,“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是当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构建特色学校,改革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创新,培养全面发展又有特长和个性的高素质人才,才级使我们的学校能在林林总总之中可以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建设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构成之必然选择。《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反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由学校界定。

1、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育人教育的学校,(论《特色学校再组织》王剑荣、沈洪昌)它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形势和需要,将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学有所长的可持-1-

续发展的人才为已任,追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策略,建设特色学校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没有现成人操作模式,但毋庸置疑,任何一新的一流的学校都必须拥用自己鲜明办学特色。

2、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鲜明的科技特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与科技教育密切相关的,办学思路,保障机制,资源优势,设备设施。环境布置、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师资配备、阵地建设、活动安排等方面,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的浓郁的科技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是孕育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成就学校特色、展示以特色的窗口和舞台。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学校“以人为本、以德立校、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着眼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育人环境,营造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造就一批有个性有特长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要求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

(1)“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素质提高的研究”。特

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授、授业、解惑”的职责,通过本子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科教学活动的研究。”课堂是课题研究的阵地,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特色校园的一个新标志。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质熏陶,构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发展。

(3)“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地方风情的寻访研究”,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又是很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渠道,更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财富和检验,通过本子题的研究,重点让学生探索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从而丰富我们特色的校园文化,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诵、书写比赛等活动,开拓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4、“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学生在学校通过 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养,把它带到每家每户中去,从而提升每个家庭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来课题的研究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寻找课题研究的特点,形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方案。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校现有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和素材,探讨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3、行动研究法。通过建设特点校园文化推进学校科技特色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反思与研究,不断改进工作和提高实效。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与研究,探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未能,形成一定的经验。

六、课题研究措施。

1、形成课题研究网络。

将本课题作为覆盖全校的主课题,组织全体教师申报个人学课题,由学校科教处进行收集汇总,然后交总课题组讨论研究,对符合要求的教师个人学课题进行归案,形成相关的课题,由每个子课题组的全体人员推选出子课题负责人。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个人子课题提出意见,允许他们归入相关的子课题或重新申报个人子课题。形成新人子课题。同时对每个新入校的教师,科教处及时指导他们申报个人子课题,加入到学校的课题研究中,这样就使我校教师人人关注课题研究,个个参考课题研究,群策群力,携手共进。

2、构建科技教育管理网络。

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形成合力”原则。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技教育网络,制定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规划,保障科技教育项目、岗位、阵地、教师和物资的落实,保证教育活动的踏实开展。

3、组建科技教育骨干队伍。

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聘请没有特长,热爱科技的老师,担任学校的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聘请校外科技界的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3、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汇总成果、结题鉴定。

八、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廖牧同志担任课题组长,由分管政教的副校长张永和和科教的副校长吴蔚同志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课题组成员,科教处主任,副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

九、成果形成。

篇6: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文章从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研究入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制定战略性规划是关键;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是活力所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校园文化体系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关键词]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技术院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学校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融人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的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历史的、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点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另外,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与实践贴近,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同时,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因此,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企业化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的特征。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职业技术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实用”的基调。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实施思路

(一)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不长,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扩建,其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们认识不明确。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定位认识不明确,对其内涵的认识过于肤浅的结果导致将职业院校办成“本科院校学科型”或“本科学院的大专的压缩饼干”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教育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其控制功能、物质功能及激励功能,没有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因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

2.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当前,对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科研、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校园文化建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的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从而使构成这种群体性文化的个体在语言、行为、创造性等方面显现出认同性趋向。为此,当务之急是职业技术院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院发展的向导,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总目标上来,团结协作,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的思路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的协调发展。为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要对学院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明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任务,建设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结构建设要有机结合,明确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活动等方方面面,要协调规划,而不能把校园文化独立分离出来建设或认为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

3,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增智强技”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要求的原则,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专业文化”。总之,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4.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5.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学院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打好物质文化这一“基石”,要努力做到:一既要注重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注重文化景观的建设;二要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应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为主,以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环保为辅的宗旨建设校园环境。在校园格局上体现“校厂不分”的空间布置,加强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建设好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等于搭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为此,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为一体。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突出情法并重,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增强细节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要加强学院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2)加强民主机制建设。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意见,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3)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推广学院文化品牌,展示学院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经典文化品牌。

第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1)加强“四风”建设,即校风、作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而校风最集中体现在教风和学风上。只有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要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促进“积极向上、勇于开拓、重视实践、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校风的形成。(2)加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3)精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如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诚实守信。通过请一些专家不定期讲座,培养骨干等形式,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效沟通,保证校园文化“源活水清”。

上一篇:非法集资问卷调查下一篇:北大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