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优秀作文关于长征的优秀作文

2024-08-25

长征优秀作文关于长征的优秀作文(通用11篇)

篇1:长征优秀作文关于长征的优秀作文

《七律长征》念念不忘

从我认字开始到现在,我已读过不少的诗词。但有一首词至今使我念念不忘,那就是由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在国民党围追堵截中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踏草地、踏沼泽、爬雪山,历尽艰辛,途中虽然有战士失去生命,但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万水千山只等闲”。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的勇气真让我佩服!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不过现在像这样的人的确也太少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后退,做事时总是畏手畏脚的,我也一样。记得那天晚上,妈妈在做饭,让我去买盐,可是我看到外面漆黑一片,便产生了畏惧心理。我对妈妈说我不敢去,可妈妈偏让我去。我去了,不过我走了一半就吓得跑回家,吓得哇哇地大哭了很长时间,把妈妈闹得不得安宁。

现在,想想自己,再想想红军战士,自己是多么的软弱,连黑夜都怕,而红军战士,面临敌人的枪林弹雨也毫不后退。不过如今,我已下定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勇敢而坚强的人,长大用自己的强大臂膀去保卫祖国。

六年级:安玉欣

篇2:长征优秀作文关于长征的优秀作文

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长征》一书中,我知道了信念的重要与伟大。

《长征》开始部分就提到一个1922年到达中国的外国传教士薄复礼。19世纪30年代,他跟随着红军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当他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这是一个连虔诚的__都觉得讶异的问题。他们的信念来自上帝,而红军的信念从何而来呢?

7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生活的红军先辈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处境。19的辛亥革命,中国经过长期的痛苦酝酿和短暂的暴力行动推翻了封建帝制统治,然而革命使巨大的国家骤然裸露于政治混乱中。随后出现的以中国国民党为轴心的政权,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统一过中国,疆土、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的裂缝在这片国土上纵横交错。共产党和国民党经历短暂的合作以后,最终走向了破裂。中国共产党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开展的革命运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浴血突围,昼夜兼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用双脚在绵亘数万里的土地上,与敌人的飞机汽车进行竞赛,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两年时间里,与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敌人重兵始终打不倒、压不垮他们。长征,饱含着人类生命中最惊心动魄、最悲壮的酸甜苦辣,它留给人类的是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宝贵财富。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途中补充兵力有据可查的为1.7万余人,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超过16.6万人牺牲或失散在了长征路上。单是江西兴国一个县,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每一公里,都有一名兴国籍战士化作的生命路标。在长征的队伍里,有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有稚气未脱的红小鬼,还有刚强的女战士,征途漫漫,关山重重,他们连续行军打仗,身心备感疲惫。但就是这样一支看似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把生死置之度外,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一路向前!面对着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畏惧,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面对终年积雪的高山、激流汹涌的江河,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是退缩,而是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踏进荒凉神秘、杳无人烟的草地,伴随身旁的不是消沉和失望,而是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引导后续部队前行的路标,不是别的,而是一具具烈士的遗体!就是这样,红军官兵坦然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了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磨练,充分体现出对党的忠贞,对事业的执著。这些英雄壮举可歌可泣,至今仍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看书的时候,眼前就闪现出许多画面:

长征的英雄们在路上一步一步走着,过草地,翻雪山。断断续续的读书过程中,每次合上书,我都会在冥思中想象自己在凝望北斗,因为我相信,在每一个红军领导人心中,在每一个军官战士心中,也都在时时凝望着他们自己的北斗。这北斗,让他们不断行走的脚步始终坚定。无法猜测他们的心灵,只能认定他们的心灵和我们的心灵是一样的,有着美好的一面,却也有着鄙陋的地方。然而,在这不断行走的过程中,杂念被抛却了,单纯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一种遥远的却似乎可以时时触摸的生活,引得他们跨国山河草地雪原和前人的尸首,还有也曾出现的美丽风景。

行走,是逃亡,更是信念的实践。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仰望着我们自己的北斗,时时刻刻在行走,我们也会在长征的终点找到一个落脚点——尽管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

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忍饥受冻挨饿,还在战斗。不知道是否有人统计过每天平均有多少次战斗。或许这无意义——谁会统计自己每天有多少次呼吸呢?对于红军来说,战斗就是呼吸。不能让现在社会主义强大的印象来掩盖当时红色政权的弱小:他们是在逃亡,是在围追堵截的缝隙中寻找生存之地。如一个被追缉的“逃犯”,忍受了所有艰难的最深程度,只是这一次,这个逃犯秉承的是一种正义。

长征这么艰苦,那么多的人跟着走,几万红军能长时间,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迸发出那么大的力量的原因,书中是这么说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具有坚定无比的政治信仰和铁一样的组织纪律,因此,他们能够身处巨大的危机之中仍然从容不迫地一一打点行装,虽然几乎所有的红军官兵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多远,要走多久要去哪里。”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史实告诉人们,红军长征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

长征光荣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复兴,必须有民族精神的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我们特别需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篇3:长征 关于史诗的视觉重访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谈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

在今后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长征”成为凝结了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由于条件所限,长征过程只留下了极少的影像材料,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然而对于史诗的叙述来说,视觉材料的稀缺为后人的讲述留下空间。几十年来,在美术、电影等视觉艺术中,基于“长征”的视觉创造非常丰富。摄影则以观察和记录现实的功能,成为重访长征之路有力的视觉工具。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本期专题,我们透过几份不同的影像材料,管窥摄影与长征发生关系的方式。长征老照片粗砺的质感印证着革命初期的艰辛;黑明对老红军的访问拍摄中,长征亲历者的叙述生动鲜活,照片展现出这些历史人物复杂真实的存在状态。近年来很多摄影家重走长征路,以各自的视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下中国社会种种微妙的变化,丰富着有关长征的视觉叙述。更多的视觉材料等待我们发掘和创造,“长征”这一不断丰富的史诗,可能也因此成为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水位尺。

被不断讲述的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连接了中国共产党的瑞金和延安两个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这一重要的战略转移所留存的影像史料非常稀少。只有个别会摄影的将领曾拍过照片。“长征途中,耿飚拍了许多照片,如战场风光、俘虏群和战利品,更多是为战友们拍生活照。后来,日记本的遗失造成耿飚终生的遗憾。红军到达延安后,条件逐步改善,摄影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邓发、童小鹏、叶挺、张爱萍等干部、将领都为中国革命留下了重要的影像资料。”(司苏实:《红色影像》,10-11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直接记录红军长征的影像材料的确非常少,但在长征过后的几十年间,对长征的叙述则经历了复杂的转变。历史叙述一方面以史实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历史的记录、阐释资料的增减变化,更微妙地展示出层叠累计的历史变迁,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被叙述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关于红军长征的文学创作一直相当活跃,从陆定一写于1934年长征途中的散文《老山界》,到丁玲参与编辑的《红军长征记》,再到斯诺的《西行漫记》,长征这一中国革命的史诗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到全世界。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长征的叙述随政治环境而变化,80年代之后,更多角度的材料被展示出来,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长征的面貌,丰富了有关长征历史的叙述。

在视觉艺术方面,共和国前文化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被称为“将军大使”的黄镇在长征途中创作的速写漫画,少量保留下来的结集为《长征画集》,于1952年出版。解放后,长征题材影片《万水千山》、《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此外,关于长征的海报、小人书等便于传播的视觉创作更为丰富。在这些宣传海报中,有一些是以风景摄影的方式,表现泸定桥、遵义会议旧址等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场所。《人民画报》等以图片作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媒体,在建国后几十年中,也曾多次刊登过红军途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风貌的照片,特定时期的摄影手法形成特定的影像形式,留存在那些照片中。一些拍摄“红军吃过的野菜”、“红军用过的物品”的照片,以静物和图录照片的方式被拍摄,起到一种客观实证的功能。除此之外,来自红色年代的私人留影,今天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中的集体合影和手机自拍,乃至改革开放后外国摄影师对革命圣地的探访拍摄,都是从“长征”出发的视觉观察。

摄影在长征中记录下了宝贵的历史信息。未来,摄影仍然会在不断的重访过程中审视中国社会,不断讲述长征,并为这一史诗增加新的层次。

篇4:关于弘扬长征精神论文优秀

长征精神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在红军长征途中,党的政策正确与否,关系到革命的全局,关系到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成败。长征初期,由于李德、博古等人采取退却中的右倾逃跑主义,随后王明又犯了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陷入国民党围追堵截之中损失惨重。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1935年1月党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便贯穿了整个长征过程。先后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等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在陕北胜利会师。据实地调研了解到,长征红军主要活动于今四川省内的甘孜、阿坝、凉山、雅安等市、州,特别是在甘孜、阿坝的雪山草地,几乎每个县都留下了长征红军的战斗足迹,并且有些县的红色旅游资源显得相当丰富。天全、宝兴两地政府根据四川省委和政府的发展规划要求,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寻找关联,统一规划,各地、各部门相互协调,大众参与,整体运作整个产业。使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雄浑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精品基地。充分发挥自身在四川的红色旅游资源“将帅故里”、“长征丰碑”、“川陕苏区”三大板块之一的地位,借助四川发展红色旅游,力推“重走长征路,将帅故里游”的经典红色旅游线路,挖掘当地质量品质好、革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资源。致力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农村发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光辉典范。1934年10月,红军的三大主力陆续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中,红军忍受着严寒酷暑、高寒缺氧、干渴饥饿,跨过了千里冰封的万里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他们吃草根、咽树皮、涉沼泽、眠雪地,不断克服艰难险阻。转战11个省,翻越18座高山,渡过24条江河,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包围,艰难跋涉两万多里,完成了革命转移。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长征中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魅力无穷。据实地调研了解,老区人民 对山高路远、偏僻落后、基础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积极探索,艰苦奋斗,不断整合当地自然资源、红色资源以及民族资源,加强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使当地人民摆脱了以往的贫困落后的局面,正大步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队列中。

长征精神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长征途中,中央和红军果断地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党和红军的路线转移到正确轨道上来,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创造性地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斗方式,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又如,在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之前,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四川彝族居住的地区,这些强悍的彝族人从来没有被居住在他们周围的汉人所征服和感化过”。面对这样一个从未遇到的棘手问题,红军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与少数民族的相处之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有益探索,这样红军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同战斗打退了敌人的追击。这些都体现出了红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当前在革命老区,老区人民不断弘扬长征精神,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如,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北部夹金山南麓的硗碛藏寨,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大雪山的出发地,它同时又是宝兴生态旅游保护区内的一个藏族乡。这里因地理位置偏僻,气候寒冷,人烟稀少,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红军故事、藏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又如,据调研了解,天全、宝兴两地针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分散的态势,采取人为地“以线串景”即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的办法来打造旅游产品。这正是红军在长征中开拓创新精神在老区的具体体现。

篇5:关于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作文

上小学时,我学了毛主席写得《七律.长征》,每当我读起时,总感到热血沸腾:敌人的围追堵截算什么?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高耸入云的雪山,杳无人烟的草地……都被红军战士踩在了脚下!

最近我们学完了这一历史:

长征,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民族之命运的伟大创举,虽然已过去了整整七十年,但是,它依然留在人们心中,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座永远也掘不尽的金矿,它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发出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中国!

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势单力薄的红军,冲过了被视为天险的障碍,靠着两条腿,踏遍了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行程两万五千余里,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一种信念!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他们手拉着手,跨过了无数艰难险阻,他们啃食着草根,顽强地战斗着,为了胜利的那一天,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付出了这么多,不就是为了四万万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吗?,他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难自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出生的人难以想像的,前途漫长,布满了荆棘,后有国民党的追兵。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退缩、绝望,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却穿着草鞋,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红军战士在九死一生的环境中,为了美好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他们浴血奋战,换来了今天的太平盛世。

长征是播种机,它把星星之火洒向了正处黑暗的旧中国。播洒出去的种子渐渐地发了芽,长出了粗壮的枝干,枝叶繁茂,而后开花结果,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从而燃起了熊熊的革命之火,烧尽了一切黑暗制度,照亮了黑暗世界里的每一个角落。

每当五星红旗同初升的太阳一起冉冉升起,耳边响起那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总能让我想起当年红军战士的壮举,是他们,保留下了革命的火种,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正是他们的努力,中华民族才得以复兴,放眼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幸福无比,回首过去的战争岁月,我们感动万分。

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成长。

第二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色之旅>>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毛泽东爷爷就出生在这里,他从小,热爱劳动关心别人,他的同学因家中贫困,所以经常吃不上饭,毛泽东知道后,就经常送饭给他吃,那个人非常感谢毛泽东.我读到这里,心里不禁惭愧起来--有一次,我们发现一位老奶奶摔倒了,可是我们并没有去扶起老奶奶来,而是在一旁幸灾乐祸,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悔呀.在长征路上,红军们忍饥挨饿,艰难跋涉,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我呢,做事总是半途而废,不坚持到底,前几次到公园去玩,看见大哥哥,大姐姐们滑旱冰的那英姿飒爽的样子,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第二天就让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旱冰鞋,可是滑旱冰哪有那么好学,刚一滑就摔了好几次骨碌.我没有勇气再学了,在爸爸的耐心劝说和指导下,我才坚持学了下来.和红军叔叔的坚强意志相比,我简直太渺小了.杨靖宇为了活下去,经常吃一些棉絮,树跟和树皮,生活十分艰苦.敌人不让家属送吃的,想存心饿死他.可是过了好多天了,杨靖宇依然顽强的活着,敌人很奇怪,就剖开他的身体,发现有许多棉絮之类的东西.杨靖宇这种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使敌人地为之敬畏.我们现在的生活和革命年代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我们的意志和英雄们相比,却是一个矮子,一个巨人.他们在我们心目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从这些先烈身上汲取精神养料,从小励志发奋图强,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第三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80多年前,一支为了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让人们见证了这漫漫征程。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前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中忘死拚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翻越夹金山、跨越大草地……这一件件,这一幕幕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悲壮的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红军战士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腿,历时一年余,转战十一个省,纵横两万五千里,最终走完了漫漫长征路。

是什么使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呢?难道有神仙相助吗?还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呢?不!都不是!完全是靠他们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我们特别怀念那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接过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长征。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绊脚石,拦路虎,我们难道要退缩吗?不,当然不。我们不但不退缩,还要用长征精神克服困难,打败挫折。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放生矛盾时,自觉地做出自我牺牲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当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要有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我们没有忘记长征,更没有忘记创造这个神话的伟大功臣——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第四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我读过许多关于长征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位红军回忆他的老班长为了让他和另外两个病号顺利走出草原,而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文中的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顺利的走出草原,不断的为他们增加营养。为了让他们补充更多的营养,老班长把用来缝衣服的针烧红了,做成了钓鱼的鱼钩。为了找到鱼饵,老班长不知翻了多少草皮,老班长的眼睛也渐渐的开始模糊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给三个病号做鱼汤喝。有时老班长等了半夜也钓不到一条鱼。而每次煮的鱼汤老班长一口也不喝。就这样老班长和病号们一天天消瘦下去,而老班长却不断的鼓舞着病号们要走出草原。直到他在去世前还不肯喝下病号们为他煮的鱼汤

老班长最终还是没能和病号们一起走出草原。但是他那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还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第五篇:长征胜利80周年

记得第一次看长征的故事是在电视上播出的纪录片,当我听到里面朗诵《长征》这首诗时,虽然意思有些不太明白,但还是感受到了诗里面的磅礴大气。当我了解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后,我的心更是感受到无比的震憾。红军长征的故事多么让人感动啊!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那种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征时期,条件非常艰苦,他们没有了粮食就啃树皮、吃草根、挖野菜,尤其在爬雪山时,连野菜都没有了,只能用雪充饥。担架员抬着受重伤的病员,在雪地里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艰难的行走,发现一点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先让伤员填饱肚子,自己再渴、再饿也不在意,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

“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做母亲?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这是毛主席常说的一句话。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当祖国落后的时候,是谁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又是谁饱受饥寒交迫的在雪中行走?是红军,是他们在祖国最危难的时期挺身而出,是他们毫无畏惧,视死如归,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殊死拼搏,这一切只为祖国的胜利和人民的安危。这些默默的奉献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时,我们是否想起了他们,想起了那些革命先辈们。

长征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长征的精神永不灭。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不管未来的路多么艰难,我们都会努力到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六篇:长征胜利80周年

周一早晨,每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每当我听到激情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一种激动,骄傲,自豪的心情便会由然而生。

1921年---2016年,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历史的奇迹!在这96年里,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开国大典、香港澳门回归……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它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无数党的英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在敌人的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线;黄继光面对敌人喷火的机枪口,英勇的扑了上去……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们以无上的心得谱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曾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徒步考察万里长征的老记者在庆祝晚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当他要离开一个小村庄时,一位大娘认定他就是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不停地问他:“我的丈夫在哪儿?三个红军女战士在哪儿?”经了解,他得知了其中的详情。原来,5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村,三名女战士在她家住了一宿。临别时,女战士把自己唯一的一床棉被剪成两半,坚持给大娘留下了一半,并说等革命胜利后一定回来看望大娘,再送给她一床新被子。天亮时,善良的大娘让自己的丈夫把女战士送过那座大山,谁知丈夫这一走就是50多年……50多年来,大娘一直期盼着自己丈夫和三名女战士的归来,每年的那个时候,她都要到村口眺望、等待。她告诉记者,她现在日子过好了,她要将那半床被子还给女战士,她要等她们回来,并坚定地说,她们一定会回来的。后来,记者带着凝聚着党和政府关怀的一床新被子前去看望这位执著的大娘,谁知大娘却在三天前病故了。临终前,她留给乡亲们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将一床被子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正是因为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信任、拥护、爱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党啊,亲爱的妈妈,您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豪,您永远是我心中最亮的一颗星!

第七篇: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长征的故事是多么震撼人心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背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没有了粮食就啃树皮、吃树根、挖野菜、尤其在爬雪山时,连野菜都没有了,甚至用雪充饥;担架员还抬着重伤员,一直在坚持、坚持……有时还会遇到大风雪;把身子都埋了半截,冻得浑身都僵硬起来了,但在这种环境中,默默支持他们的是浓浓的战友情!他们可以为了让队伍增快进度,悄悄地割断了大动脉!他们可以为了让更多人走出去,省下自己的干粮!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过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幸福。发奋图强将祖国在的未来发展的更好!更强大!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以前的我。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那时候,战士们每天挨饿,也没有睡觉的地方!我却在那里挑食,真是有愧于那些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烈士们!

我们应当学习他们那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我不仅被他们吃苦耐劳所感动,还被他们之间浓浓的战友情所感动!长征是令人感动的,长征中战友之间的关心,友爱更是让人难忘的。有些战友的生命就是由其他战士的生命换回来的。

我们应该学习战士的无私奉献,大众无私的精神!他们把生命,完全奉献给了革命。努力的描绘宏伟壮观的革命蓝图。第八篇:长征胜利80周年

记得第一次看长征的故事是在电视上播出的纪录片,当我听到里面朗诵《长征》这首诗时,虽然意思有些不太明白,但还是感受到了诗里面的磅礴大气。当我了解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后,我的心更是感受到无比的震憾。红军长征的故事多么让人感动啊!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那种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征时期,条件非常艰苦,他们没有了粮食就啃树皮、吃草根、挖野菜,尤其在爬雪山时,连野菜都没有了,只能用雪充饥。担架员抬着受重伤的病员,在雪地里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艰难的行走,发现一点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先让伤员填饱肚子,自己再渴、再饿也不在意,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

“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做母亲?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这是毛主席常说的一句话。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当祖国落后的时候,是谁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又是谁饱受饥寒交迫的在雪中行走?是红军,是他们在祖国最危难的时期挺身而出,是他们毫无畏惧,视死如归,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殊死拼搏,这一切只为祖国的胜利和人民的安危。这些默默的奉献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时,我们是否想起了他们,想起了那些革命先辈们。

长征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长征的精神永不灭。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不管未来的路多么艰难,我们都会努力到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九篇:长征胜利80周年

周一早晨,每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每当我听到激情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一种激动,骄傲,自豪的心情便会由然而生。

1921年---2016年,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历史的奇迹!在这96年里,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开国大典、香港澳门回归……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它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无数党的英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在敌人的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线;黄继光面对敌人喷火的机枪口,英勇的扑了上去……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们以无上的心得谱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曾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徒步考察万里长征的老记者在庆祝晚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当他要离开一个小村庄时,一位大娘认定他就是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不停地问他:“我的丈夫在哪儿?三个红军女战士在哪儿?”经了解,他得知了其中的详情。原来,5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村,三名女战士在她家住了一宿。临别时,女战士把自己唯一的一床棉被剪成两半,坚持给大娘留下了一半,并说等革命胜利后一定回来看望大娘,再送给她一床新被子。天亮时,善良的大娘让自己的丈夫把女战士送过那座大山,谁知丈夫这一走就是50多年……50多年来,大娘一直期盼着自己丈夫和三名女战士的归来,每年的那个时候,她都要到村口眺望、等待。她告诉记者,她现在日子过好了,她要将那半床被子还给女战士,她要等她们回来,并坚定地说,她们一定会回来的。后来,记者带着凝聚着党和政府关怀的一床新被子前去看望这位执著的大娘,谁知大娘却在三天前病故了。临终前,她留给乡亲们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将一床被子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正是因为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信任、拥护、爱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党啊,亲爱的妈妈,您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豪,您永远是我心中最亮的一颗星!

第十篇: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长征的故事是多么震撼人心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背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没有了粮食就啃树皮、吃树根、挖野菜、尤其在爬雪山时,连野菜都没有了,甚至用雪充饥;担架员还抬着重伤员,一直在坚持、坚持……有时还会遇到大风雪;把身子都埋了半截,冻得浑身都僵硬起来了,但在这种环境中,默默支持他们的是浓浓的战友情!他们可以为了让队伍增快进度,悄悄地割断了大动脉!他们可以为了让更多人走出去,省下自己的干粮!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过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幸福。发奋图强将祖国在的未来发展的更好!更强大!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以前的我。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那时候,战士们每天挨饿,也没有睡觉的地方!我却在那里挑食,真是有愧于那些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烈士们!

我们应当学习他们那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我不仅被他们吃苦耐劳所感动,还被他们之间浓浓的战友情所感动!长征是令人感动的,长征中战友之间的关心,友爱更是让人难忘的。有些战友的生命就是由其他战士的生命换回来的。

篇6:长征优秀作文关于长征的优秀作文

直到今天,新世纪的少年仍旧不忘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才取得的长征胜利。可惜的是,这些少年所重视的不是红军杀敌冲前,保卫国家的英勇过程,他们关注的只是长征胜利的结果。如若毛主席再现的.话,定会拍案而起,警告后生晚辈:世界上成名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盲目一味地去崇拜他们,这一点,我们不会阻挡。但是,同志们啊,我们所注重的,不应该只是他们的成功啊!在他们身上,值得我们更多的了解的是他们成功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我国伟大的女诗人冰心曾写过这么一首小诗,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不也正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吗?

前几天,我看了《关心下一代周报》中有一篇文章说:一位母亲教育女儿不能只欣赏名人的名誉,而是多多了解他艰苦奋斗的过程。对此,我觉得这位母亲教导的正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三大主力会师,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红军在面对困难、面对敌人、面对枪炮时,那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常人所没有的精神,长征才取得了胜利,相同的是,名人也是在不断奋斗,努力后,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篇7:长征之后的“长征”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在茫茫的夜色掩护下,离开了生活、战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他们从于都河边出发,告别亲人,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步步是险境、处处关生死,他们却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斩关夺隘、绝处求生,在重兵追堵中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打通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道路。

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历史的教科书上,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为标志,长征胜利结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80年过去了,回望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从革命斗争到发展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伟大复兴,长征其实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

“长征永远在路上。”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说。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80年前的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長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主席在谈到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意义时曾形象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一书,则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首先,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的破产,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其次,红军长征的胜利,保留了红军的骨干,锻炼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再次,红军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编写、2006年再版、今年修订重印的《红军长征史》一书指出:“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堪称人类历史伟大奇迹的长征,一直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无论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还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来看,长征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中的里程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金民卿看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立场,“要在中国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所在;同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的人民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从长征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中,我们定能获得具有当代意义的启迪。

转变背后的“初心”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7月1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半个多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则再次指出,“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下,中国已踏上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途。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亦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历史,总是在重要的时刻标注下鲜明的印记。四年前,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十八大代表、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认为,“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nlc202309081600

与80年前的长征,开始的时候相比,新长征之路上,不忘初心的中国人有了更主动的选择与更自信的表达。

“80年前的长征,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次主动选择,是被迫无奈的行为。”金民卿告诉《小康》记者。《红军长征史》中记载道:到1931年年底,全国红军发展到约15万人,后来发展到近30万人。但是,中共中央在这个时期犯的几次“左”倾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各个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了扑灭革命的烈火,蒋介石向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其他根据地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大部分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至四次“围剿”。但在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广大红军指战员虽然英勇奋战,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却未能打破,中央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随后,其他几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出发长征。

“最后,长征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党和红军却已经非常主动了。”金民卿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被动的、不自主的状态上升到主动的、自主、创造、智慧的状态,这种转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背后有着一种怎样的力量呢?那就是坚定的信念。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种共产主义的信念支撑着这批共产党人,让他们即便在失败的时候,也相信我们会胜利,相信中国革命必然会胜利,相信社会主义肯定会在中国建立,相信将来肯定会实现共产主义。”

在金民卿看来,就是因为没有放弃远大的理想,没有放弃人民的立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放弃初心,没有忘记初心。有这样一种理想信念支撑,就使得共产党敢于向自己开刀,自己犯了错误,那就承认错误,找到错误的病根,然后纠正这个错误,实现根本的转变,最后走向正确的道路。这就是长征留给中国人、留给当代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启示。”

冲刺——带着井冈山留下的传统

80年前,风雷激荡,壮志凌云,“在两年的时间中,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他们顶寒风,冒雨雪,忍饥挨饿,遭冷受冻,甚至吃草根、咽树皮,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终于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长征的过程中,江西、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中国旧省名,1939年设置,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青海、甘肃、陕西等14个省份在中国革命史上深深镌刻下了红色的印记。

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偏远的西南、西北地区,不仅自然条件恶劣,而且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这从长征时担任红四团政委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所著的《忆长征》一书中可以看出。例如,在“四渡赤水”一章里,他记载道:“云贵高原地瘠人贫,群众俗称穷人为‘干人’。”在“神兵天降”一章里,他写道:“山区贫瘠,打土豪所得寥寥无几,沿途又杳无人烟。打下化林坪,十室九空,敌人把存粮也早已弄到山上。这两天,部队没有很好地吃过一顿饱饭了。”在“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一章里,他这样记录:“眼下村里的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都无法买到。”“大坪周围有几家店铺,供应的东西少得可怜,除了盐巴、蚕豆和茶砖之外,其它什么也见不到。”在“从卓克基到毛儿盖”一章里,他写道:“为了克服粮食的困难,大家十分注意节约,宁肯上山挖野菜,也不肯多吃一点青稞麦。因为这在当地来说,毕竟是最好的粮食了。”……

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长征沿线地区人民却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血肉相连、唇齿相依、并肩作戰、生死与共,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热情迎送红军过境,精心救护红军伤员,协助红军筹款筹物,还有很多人支援配合红军作战并积极加入工农红军队伍,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忆长征》一书“进逼道州”一章中,杨成武回忆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向咽喉要地道州前进的路上,红军遇到一群从山下走来的人,见到红军,他们似乎有点害怕,四团团长耿飙请他们坐下,递上纸烟,问他们“从哪里来”,其中一个穿长衫的人连忙站起来,弯弯腰说:“回长官话,从道州来。”见他们毕恭毕敬的模样,杨成武觉得有些好笑,便说:“别这样,我们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你就坐下来讲。”很快,这群人就消失了惧怕心理,争先恐后地向红军介绍起情况来,他们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情报。“试想,倘若不是两个挑担的老乡告诉我们关于浮桥的情报,又假如没有群众奋勇支援,为我们搭浮桥,我们就是三头六臂也不能这样快速地占领咽喉要地道州城啊!”在这一章的结尾处,杨成武写道:“在老苏区,群众放哨、报信、抬担架、救护伤员已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事。如今在新区道州,又出现了同样的情景,致使人民子弟兵所向无敌,可见井冈山留下来的传统,是多么珍贵!”

曾经在井冈山留下来的传统,不仅在不久后出现在了道州,更是传承到了80年后的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关键时期,各个地区的人民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新长征之路,同样需要豪情满怀的各族人民一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当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与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等群众期盼取得了无缝对接之时,新长征之路也必将会所向披靡。

从未停歇过的长征

在长征的“源头”于都河,曾经只能靠浮桥或摆渡通过的河上,近些年陆续建起了几十座桥;令人胆寒的大渡河,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不断建设发展,也已经告别天堑、成为通途;在这个8月的烈阳下,每天都有超过万名游客前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参观,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物质遗存,使得这里有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本。

nlc202309081600

实际上,长征从未停歇。“沿着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朝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往前走,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敢于创造新的成绩,实际上这就是‘长征’之后的‘长征’。”金民卿认为,“新长征”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意味着现在的“长征”并不比80年前的长征容易,新的长征既要发扬过去的成绩,同时也要克服当下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例如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就要有趟深水、过险滩的勇气;再比如说要脱贫攻坚,就需要有共产党人当年打敌人时想尽一切办法的决心,同时还要动员群众一起来争取最后的胜利。

正如金民卿所观察到的一样,“脱贫攻坚”是新长征路上必打的一场硬仗。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后,长征沿线地区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就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重大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长征沿线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仍然缓慢、连片贫困突出、公共服务薄弱、区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风雪翻山越岭体察民情,与贫困地区老百姓促膝长谈。

今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红军广场。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霏霏细雨中,习近平总书记向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随后,瞻仰了红军纪念堂,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此之前的3月,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第29次国内考察,其中一半以上聚焦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金寨县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花石乡大湾村处在山区,全村921户35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415人。当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湾村的乡亲们说,“在地方工作时,我一直抓老区建设,同老區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经过数十年发展,老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放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比较还有不小差距。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过硬的。”

7月18日下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如今,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已成为指导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不少地方还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了金融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的路子,凸显出了精准脱贫的无穷力量。

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之路,放眼于更大的发展视角,始于80年前的长征并未结束,其实也从未远去,历史昭示未来,在长征之后的“长征”路上,我们纪念长征,并不是仅仅为了回顾那段历史,而是为了在砥砺前行中,去获得一股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篇8:长征优秀作文关于长征的优秀作文

当今中国,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面临着四大主要挑战。第一是如何转变增长模式——既既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第二是如何相对平稳地管控潜在增长不可避免的放缓。第三是如何管理好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对接。最后第四 是如何掌控国内政治演进。

在执政党的建设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皆获得迅猛的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党政机构的贪污腐败。在持续开展的打击严重破坏经济犯罪的斗争中,贪污贿赂犯罪占据突出地位。贪污贿赂的泛滥,不仅严重腐蚀了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和正常的经济环境,阻碍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惩治腐败斗争,不能搞一天两天,一日两日。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路漫漫其修远兮,反腐建设具有长期性以及很大的艰巨性。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建设良好的风气,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9:长征优秀作文关于长征的优秀作文

长征这个熟悉而又宏伟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长征如同一首歌谣代代相传;长征如同一只燕子为人们诉说它所历经的艰辛;长征如同一场春雨,唤醒人们并告诉人们要学习长征那伟大的革命精神!长征以它特有的战斗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的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的界限,在世界上空广为传扬。

1934 年 10 月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不知穿越了多少荒无人烟的地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革命的基础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换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无数次的战斗,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毛泽东吟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但是拿现在社会的贪、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七十年后的今天,革命先辈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祖国也在不断地变得富强,这也是长征将士们的奋斗延续。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当代不少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严重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信仰缺失……各种丑恶现象连续不断地出现,毒化着社会风气,吞噬着人们的心灵,也在危害着国家的未来——青少年一代的灵魂……这些都是没有继承与发扬长征精神的严重后果啊!

篇10:长征的故事优秀作文

还记得刚上幼儿园,看到老师对着书本给我们讲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便对书籍着了迷。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幼儿画报》,读《儿童文学》,读《童话故事》在《海的女儿》里,我认识到什么是善良与美;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懂得了要珍惜平凡的生活;在《木偶奇遇记》中明白了诚实的可贵书籍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就如同清泉,滋养着我的精神,丰富着我的内心世界。

上了小学,我阅读的书籍慢慢改变。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我探寻着世界的奥妙;在《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我倾听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音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宝库,在我面前徐徐打开,我尽情地吸取着知识的甘霖。

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还改变了我对人的态度。

记得刚上六年级,我们学习了课文《金色的鱼钩》,那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文中的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真有那种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吗?也许是老师猜中了我的疑惑,讲完课文,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长征途中,在红军身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那都是真实的存在。它们会令你们感动,也会带给你们启迪。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长征的故事》这一本书。

很快,在妈妈的努力下,《长征的故事》这本书就到了我的手中。捧着它,我如痴如醉地看了起来。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就像一个个小锤,强烈地敲击着我的心房。《一袋干粮》的故事最令我感慨万千。故事中的小兰是只有13岁的红军小战士,差不多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她好不容易有一袋干粮,却在照顾伤员过桥时不小心掉入河中。她为了瞒住大家,往干粮袋里塞满野菜。后来,每天吃野菜的她,身体快要不行了。护士长发现了真相,大家纷纷匀出自己的干粮给小兰,让她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小兰是了不起的,小小年纪就能为他人着想;护士长他们也是了不起的,他们爱护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彼此照顾,互帮互助,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法宝吧。

以前,我是一个不太关注别人的人。总觉得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了。可《长征的故事》改变了我。我变得关心集体,关心同学了。上星期五大扫除,我和同桌一起擦窗。同桌的默写还没过关,要订正的也没写好,可是很快就要放学了。于是,我对他说:你先订正,再到老师那儿重默。窗户我一个人擦就好了。同桌惊讶地看了看我,然后对我连连道谢。我偷偷地笑了。他不知道,长征的故事装在我的心里,悄悄地改变着我。

篇11:长征的西南历程与长征精神的形成

在西南把推进革命事业与争取民族解放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了“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逐步降为次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积极宣传抗日思想,使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和解放一切被压迫劳苦大众的革命主张深入人心,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使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的阶段。红军转战西南的艰苦斗争实践也极大地磨炼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把朴素的阶级感情和阶级意识升华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北上抗日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把红军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锻铸成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之旅。

在西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的形成

遵义会议之前,党内领导者脱离中国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接连失利。惨痛的教训促使我们党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指导问题,逐步形成了以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基本点的思想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军事斗争实践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实事求是也因此成为党指挥战争、领导长征的根本思想方法。以此为转折,红军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峻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西南经受住了极端恶劣环境的严酷考验,促进了“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是在极其险恶的战场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尤其是在转战西南期间,红军始终处于强大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所到之处自然条件恶劣,粮食、医药、被服等严重匮乏,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爬雪山、过草地是极其艰苦的过程。但红军翻越了20多座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的雪山,走过了人迹罕至、泥沼密布的松潘水草地,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正是在西南地区这种艰苦卓绝的征途中,红军官兵的生命意志和精神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锤炼和升华了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精神。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这样评价道:“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在西南实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团结,促进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的形成

在转战西南期间,红军各部自觉维护大局、坚决执行命令,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来保证全局的胜利,全体将士顾大局、守纪律、讲团结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遵义会议上,通过实行正确的党内斗争方针,集中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把对博古等人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从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空前的团结使得红军各部之间分则能密切协同、合则能一致行动,显示出革命军队的高度统一;使得红军官兵之间以高度的阶级友爱和革命责任感,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凝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在艰苦斗争中,红军官兵还锤炼了铁的纪律观念,能够做到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情况多么危急都严格遵守党和红军的各项纪律。

在西南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促进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中,由于敌人的威胁控制和欺骗宣传,沿途尤其是西南地区许多群众对党和红军抱有很深的成见和敌意。但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使沿途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从而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红军到达毛尔盖后,在寒冷天氣中宁可露宿在大树旁、屋檐下,也不入室扰民;面对满地即将成熟的青稞,宁可挖野菜、采蘑菇充饥,也不动群众一棵庄稼。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长征经过的西南各地尽管大多人烟稀少、物质匮乏,但各族群众仍然竭尽所能地支援红军,并踊跃参加红军,谱写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起艰苦奋斗的动人篇章。

上一篇:调整办公场所意见下一篇:风景园林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