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2024-06-06

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共7篇)

篇1: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PBL教学法的发展历史 PBL教学法被解析为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教学方式。它起源于20 世纪的60年代,这种教学方法是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先驱者霍华德·巴罗德(Howard·Barrons)教授于 1969年首先创建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决定新建一所附属于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的医学院,由约翰·爱文斯(John·Evans)任院长。爱文斯博士组织了一批医师筹建医学院,其宗旨是创建一所避免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新型院校,这就是著名的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由此,在这所医学院中萌生了医学教育改革的新生命,他们大胆改革创新,并聘用了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的巴罗德教授,即PBL的创始人。巴罗德积极参与了该校的医学教育改革,并倡导了自己所创建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末。由于这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指导的小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单纯讲授的灌注传统,使得教学颇有新意、更具活力,课堂气氛出现了新的格局。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为推广这个特异的教学效果,举办了各种培训班、研讨学习班,于是很快传到了荷兰林堡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医学院。与此同时,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医学院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教学改革。70年代美国乔治亚医学院和70 年代末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80年代初,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也曾使用这种方法,以后PBL教学法流传到美国哈佛、拉什、墨尔塞、鲍蔓格雷医学院,及加拿大舍布鲁克及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医学院。据美国医学院协会1988年统计,当时在美国已有76%的院校采用了PBL方法进行教学。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很快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流派,也使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和纽卡索大学医学院成为世界瞩目的教改旗帜。北美的哈佛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也重视开发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及教学模式。我国自1986年先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九江医专分别对硕士研究生、专科生层次开始探讨使用PBL教学方法。至今,已有不少医学院校在试行这一新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 PBL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一般是以“小组讨作者单位:710061,陕西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专家述评· 王改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年7月第2卷第3期Clinical Educa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Jul.2004,Vol.2,No.3·134· 论”(tutorial)的方法进行,即学生以5~10人为一组, 配备一名辅导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来主持)。小组讨论主要是以临床病例作为讨论的前提和依据,每份病例分2~3次课程进行讨论,讨论程序为:找出患者的主要问题→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分析→发现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讨论使认识不断深化。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中心,而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这是PBL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关键所在。

PBL教学法的优势 3.1调动学习积极性在PBL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谈出对问题的看法和急于想知道的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悬念和学习兴趣,使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学习积极性。3.2互动式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与精神,使单调的知识平面交流变成知识互动沟通,使古板的填鸭方式变成生动的情绪交流。3.3培养逻辑思维在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的同时,学生的临床思维、逻辑推理及见解能力不断增强,且习惯于思考。即使有人事先臆断错了,事后则懂得其错在哪里。3.4技能的锻炼在小组式的讨论、实践演练过程中,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得到锻炼而娴熟。这对于在社区独立工作的全科医生十分重要,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独立应用于临床。3.5良好的态度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与教师的交流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作风,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中的平等心态,强化了关注患者的职业态度。他们悟出只有平等,才能知识共享,才能达到共同的愿望。3.6视野的开阔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讨论,能够启发学生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范围,从法律、伦理、社会心理各角度全面考虑健康问题,使他们的视野开阔,促进其对病人提供完整的照顾。3.7科学的评估这种方法易于设计各个方面的评估指标,如知识、能力、态度、沟通、情感等,达到科学的评估。3.8终生受益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良好的行为养成,将终生受益。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是一种能力强、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PBL方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4.1 PBL方法在全科医学教育中的枢纽作用全科医学教育是培养全科医生的过程,我们称为“临床技能训练”。这种“技能训练”与大学的医学教育大相径庭。临床技能训练是按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专门设计的,从有关的各个学科中提取了全科医生所需要的东西,将社区最需要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逐个地提出,并围绕每个问题进行讨论,让全科医学生将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需要反复的操作和实践的演练,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学习、掌握如何研究患者问题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解决的方法和解决中应具备的技能。这样的训练方法不是以课程的内容进行平铺直叙的讲述,也不是局限于某门课程的内容作为界定,而是为解决定向的问题集合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即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开始,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结束。这种将社区范围的健康问题设置成许多的问题,并围绕其讨论、展开技能训练是全科医生2~4年的整个训练过程,所以, PBL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为解决一个问题而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潜入到每个人的意识中, 能进行心理的沟通而达到共识,因此,它是一种声、情、行为渲染力很强的传授过程。医学的根起始于人性,是人类同情、帮助、怜爱苦难者的表现,没有这种人文精神的支撑,医学就不该发生。而这种教育方法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模式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与活力,激发了他们情感的内动力,使他们富有追求和创造力。

4.2 PBL思想在全科医学课程设置中的体现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并非传统医学设置基础、临床或内科、外科的知识框架,而是与社区医疗卫生的需要分不开,即是以解决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为中心的思路设置课程,如以常见的疾病、社区的急诊急救、社区人群的心理问题、社区的疾病预防、社区的康复医疗等等为思路。以小儿腹泻问题的教学为例,其中要研究母乳的喂养情况,要涉及托儿所对孩子的照顾,涉及膳食的合理与卫生问题,涉及腹泻的起因, 以至腹泻如何影响孩子的健康等等。

篇2: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11年在本中心多项骨质疏松症相关课题所积累得到的322例60~80岁骨质疏松症患者中, 随机抽取参加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79例为干预组, 未参加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10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3人, 女性139人;小学及以下学历62人, 占34.1%;初中学历56人, 占30.8%;高中及中专学历43人, 占23.6%;本科及大专学历21人, 占11.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等基线资料一致, 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采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特色社区防治 (2007 B031506004) ”的成果——“骨质疏松知识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⑴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⑵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骨骼与饮食、骨骼与运动、钙剂、诊断与治理和康复七方面。问卷采用问答与单选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82份, 收回有效问卷182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骨质硫松症知识的掌握情况见表1。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 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3]。社区卫生工作的“六位一体”定位, 注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预防工作, 尤其是在一二级预防工作中应该走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前沿。一二级预防的核心内容之一正是健康教育。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也有二三级医疗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

近年来, 随着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的落实, 慢病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与完善。虽然骨质疏松症暂未纳入慢病管理工作, 但随着政府及各相关社会组织在骨质疏松防治领域工作的推进, 骨质疏松症防治已得到明显重视,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也随之显现。2006—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本社区60~79岁老年男、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达到23%、61%[4,5]。

本次调查结果与预期基本一致, 但仍有部分知识点与误区未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即使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后, 也仅有41.80%的患者知道骨头汤含钙并不丰富。这可能是我们在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覆盖不够广而引起的, 有待进一步改进。杜仲、淫羊藿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的中药, 可能由于此知识点过于专业, 患者们不易掌握, 或者认为自己掌握了, 用处也不大, 而致两组患者正确率都不高。晒太阳过少易得骨质疏松症, 在两组患者之间没用明显差异, 正确率都达到了70%左右。考虑是因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在宣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时, 这一点被反复提及, 普通居民都有较好的了解。钙剂在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社区居民也有相应的重视。但在单独使用不能治疗骨质疏松症这一更深层次认识中, 它同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一样, 在社区中存在较深的误区, 尤其是对老年患者, 可能不是一二次讲座所能改变的。这些都提示我们, 在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更加关注常见误区以及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

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如何, 仍然要落脚于患者有没有完成知信行模式 (KABP: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的建立。KABP建立的三个连续过程是知识—信念—行为, 难度是递增的。而且Ribeiro等[6]、Waller[7]及Brech er等[8]开展的多个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项目结果发现, 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知识, 但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相关信念和摄钙行为、运动行为没有发生显著改变。健康教育只是手段, 我们将以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切入点, 完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资料, 利用全科医生团队、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的优势, 逐步将健康教育推广至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家庭成员, 最终完成社区人群的全覆盖, 并通过将骨健康及骨质疏松预防关口前移, 以期改善整个社区居民健康的“信与行”, 减少骨质疏松症带来的危害。本课题组的此次研究将继续跟踪随访本研究对象在“知信行”方面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2011年) [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1, 4 (1) :2-17.

[2]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 3 (3) :148-154.

[3]张燕晴.健康教育应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8, 8 (2) :177-178.

[4]马俊岭, 贺明华, 顾正南, 等.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9, 15 (12) :48-51.

[5]马俊岭, 阳晓东, 郭海英, 等.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 2010, 29 (10) :870-873.

[6]Ribeiro V, Blakeley JA.Evaluation of an osteoporosis workshop forwomen[J].Public Health Nursing, 2001, 18 (3) :186-193.

[7]Waller J, Angbratt M, Blomberg C, et a1.Logics and logistics of eom—munity intervention against osteopnrnsis:an evidence basis[J].Journalof medical systems, 1997, 21 (I) :33-47.

篇3: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摘要】目的:对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医学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中专实习的医学生共10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护理教学,实验组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进行护理教学,比较教师对两组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护理技巧掌握情况等教学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护理技巧掌握情况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护理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 护理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53-01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让学生从问题出发来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1]。我院以100例在我院实习的中专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以及传统教学法进行护理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实习的中专医学生共10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47例,年龄16-20岁;实验组50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48例,年龄16-20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学历以及理论课成绩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利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护理教学,采取1对1带教,每3名护士由1名专业知识全面、责任心强的主管护师进行指导。实验组采取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进行护理教学,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临床护理的概念、内容、一些具体的操作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进行讲解,把护理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的操作技能相结合向学生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选择医院合适的实际病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出相关的护理问题,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5个人为1个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患者的实际临床资料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查阅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间通过交流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每周教师可以讲课一次,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纠正学生的偏差同时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做出强调。并且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1.3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方法为: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教学效果评分比较

实验组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护理技巧掌握情况等教学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护理技巧掌握情况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忽视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能力的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跟班式带教模式并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进行很好地培养,只是简单地把一些专业操作技能教给了学生,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2]。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对临床提出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资料的查阅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对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护理技巧掌握情况等教学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护理技巧掌握情况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数据吻合。说明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医学生护理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医学生护理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以及护理技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宏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0(28):576-577.

[2]马志华,张茹英,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J].中华护理杂志,2011,31(81):488.

篇4: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 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在医学院校,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不够重视, 虽然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等级考试, 但实践中发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需要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计算思维的提出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思路和目标。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 改革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计算思维

1.1 计算思维的提出

美国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当年6月, 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提交了《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的报告, 建议将计算科学长期置于国家科学与技术领域中心的领导地位[1]。2007年NSF提出了CPATH计划, 认为计算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培养未来能够参与全球竞争、掌握计算核心概念的企业家和员工非常重要。2008年美国NSF提出的CDI计划, 旨在通过“计算思维”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促进自然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2]。

2006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 (Jeannette M.Wing) 教授[3]提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 是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该思想一提出即成为国际及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2010年, 我国九校联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指出, 加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4]。2011年, 在北京开展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研讨会, 部分高校围绕“计算思维的实质”和“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中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广泛探讨。

1.2 计算思维特点

根据周以真教授的观点, 计算思维有以下特点[5]: (1) 计算机科学化、概念化, 而不是程序化。这就要求除了能为计算机编程, 还要能从思维上进行抽象; (2) 计算思维是根本的而非刻板的技能, 是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技能; (3) 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这说明计算思维是人类的思维, 计算机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4) 计算思维本质是数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 (5)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人造物, 它面向所有人、所有地方。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计算机基础课程地位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但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被狭隘地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工具的使用。在医学院校, 从管理层到学生都比较重视医药类专业课程, 而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学习计算机软件使用的层面, 甚至认为该类课程可有可无。

2.2 教学内容单一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逐渐普及, 学生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 很多地区已经在中学甚至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高校招生面向全国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技能差异非常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较陌生。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技能教学受到了挑战。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计算机基本原理和软件使用, 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往往由于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而失去学习兴趣。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应用计算对各学科进行研究和创新, 而不是单纯讲解某些软件的使用, 这是计算思维教学理念的特征。按照周以真的观点, 一个人可以主修计算机科学而从事任何行业。在医学院校,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医学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

2.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大的突破, 只是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几乎都是理论课进行讲授, 实验课大多采用示范性教学, 以老师讲, 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环节, 大部分老师只是讲解一种或者几种软件的使用, 而不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对于软件使用也是机械地重复练习, 而不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设计解题方案。

3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围绕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来开展。根据陈国良院士给出的建议[1], 教学内容改革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 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此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概念、数制转换与计算以及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包括计算机组成、CPU工作原理、存储器工作原理、常见I/O设备以及常见医疗仪器的介绍。

(3) 计算机软件。包括算法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系统软件和常用的应用软件以及软件工程等概念的介绍, 增加医院信息系统介绍。

(4) 计算机网络。包括网络分类、常见组网方式、因特网以及网络应用等。

(5) 计算机多媒体。包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 介绍一些在医学中常见的应用。

(6) 数据库知识。包括数据库的分类、常见数据库介绍等。

上述内容讲解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在硬件基础、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中都得到体现和应用。通过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6], 任何一个计算手段的研究都离不开以下核心计算思维: (1) “0和1”的思维、“程序”思维、“递归”思维; (2) 计算环境、并行与分布计算环境、云计算环境; (3) “算法”、“系统”; (4) “社会/自然的计算化”、“计算/求解的自然化”

计算思维使得各学科均可以应用计算手段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如可结合重点生命科学中的案例, 利用各种仪器获取大量实验数据, 通过计算、模拟和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生理、病例与药理机制, 研究疾病治疗的新手段、新药物等。

3.2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计算思维基本解题步骤为导向, 可以通过实例、练习来强化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中的具体问题时, 不是将程序直接告诉学生去验证, 而应该通过讲解算法建立数学模型, 再进行算法的设计和分析, 最后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相应的程序。课堂教学可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解决方案”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变以老师讲为主为学生思考为主, 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分析, 从而理解和接受知识。对于相同的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养成思维习惯。

如对于一般算法类问题可采取如图1所示的过程进行求解:

3.3 考核方式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必然要求改变相应的考核方式, 否则会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采取恰当的考核办法来考核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计算思维运用的能力, 教学中重视学习过程, 强调能力培养。改革形式单一的考试制度, 运用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见图2) 。

加强平时教学环节的考核, 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教学评价多角度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实践教学中, 重点对过程和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 (见图3) 。

3.4 教学内容改革实例

教学内容安排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讲解Excel应用时, 通过参与的2011年度教指委试点项目《“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教学模式与实验平台研究》, 用Excel进行计算机仿真, 产生随机数并利用样本数据仿真药品库存情况。仿真实验主要利用Excel中提供的各类函数和内嵌数据分析工具, 进行仿真模型构建, 用仿真模型来预测各种决策的结果。实验内容:某医院丙种球蛋白药品进药量调整的问题分析。假设条件如下: (1) 为保证不因药房缺药而影响开药治疗, 要求丙种球蛋白药进药临界值为100盒, 即该药存货小于100盒, 必须进药, 进药送货费为100元; (2) 药品进库后, 在药房存储的存储费用为0.1元/盒/天, 但如果缺货, 造成的损失是0.3元/盒/天; (3) 每盒药品的进价是一个均值为4元、标准差为0.5元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售出价格为5元; (4) 根据以往经验知道该药品的使用量x的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

现在医院管理人员希望了解如下问题的答案:

(1) 药房为该药品的管理支付的期望费用是多少?

(2) 如果药房缺药, 医院的期望损失是多少?

(3) 医院从该药获得的期望收入是多少?

(4) 药房为了不使药品积压造成损失, 希望寻求一个最合适的进药量, 使支出的费用最少, 最合适量为多少?

由于每天药品使用量是一个离散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 而药价是一个均值为4, 标准差为0.5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因此采用Excel随机数生成函数对药品库存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建立药品仿真模型, 最后完成仿真模型构造。该仿真模型的构造完全采用Excel中提供的各种函数完成。类似实验内容对于医学类院校学生来说既贴近专业知识, 又能针对性地锻炼思维方式,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并不仅限于计算机教育, 而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融入到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将改变大学计算机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 需要长期努力实践, 不断完善, 从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有素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7-11.

[2]李廉.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4) :7-11.

[3]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i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 (3) :35.

[4]九校联盟 (c9) .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4, 9.

[5]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7 (11) :79.

篇5: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誉”与“耻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荣”是积极奋进的追求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调节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维护道德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八荣八耻”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教育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现实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优秀群体,思想特别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都容易在大学校园找到市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个性鲜明、視野开阔、思想敏锐,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成熟的心理品质。正是基于这种成长期的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的判断,容易效仿,造成价值偏差与行为失范。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而出现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等消极的荣辱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冲击着健康积极的荣辱观。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符合的。但是,毋庸讳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崇高、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从媒体对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荣辱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信息时报》报道:2010年4月12日,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占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瞭望东方周刊》于2010年8月6日发布的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称:“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这些调查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对“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不以为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是大学生应该奉行的荣辱观,对那些迷恋金钱、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应该鄙视和抵制。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荣,淡漠自我创造、艰苦奋斗的倾向,高校必须充分关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看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育。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重视其他课程的参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使大学生明白并自觉奉行这一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教学设计都应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婚恋、义利、诚信、法纪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实际效果。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到感染和启发,触动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让“八荣八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都应该渗透荣辱观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事实上,那种只管教书、不问育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

其次,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的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当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把对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部门和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日常表现与评先评优、提干入党挂钩,促使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中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推动者,也使大学校园里每个行为习惯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节和控制、激励和约束。

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荣辱观的养成,是与其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价值观念,营造尊荣戒辱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介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爱祖国、爱劳动、懂礼貌、守诚信、尚节俭、守法纪、乐奉献的校园风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还要通过校内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贴吧、论坛、聊天室等网络媒介的管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柏拉图.会饮篇.

[2]礼记·中庸.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4]胡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篇6: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1 构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建设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为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服务,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参考各个专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评价体系, 设计符合不同专业应用需求且具有职业特色的优化课程, 供各个专业具体选择。从体系上包含三个主要类别:第一类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 培养计算机基础操作、使用维护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有效数据资源, 为学生进一步的求学和发展提供技术工具的支持。 (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课程) ;第二类是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应用及开发需求所开设的专业限选课程。以计算机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为主, 并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分析解决专业中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括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第三类是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 为了提高就业的筹码而开设的辅助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备专业素质基础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持保障。使学生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多种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案。 (包括平面图象处理、网站制作、网络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又具备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 从而一步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才确实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发展需要。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环境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促使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高职院校应该适时调整各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 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更多新进的计算机知识, 掌握更多高效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确定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时, 要把计算机应用领域体现科技前沿方向的内容作为有益补充, 以使学生逐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应使计算机类课程更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和鲜明时代特性, 真正使学生学到有用的, 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方法、综合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全面了解, 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落到实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指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元化地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虚拟仿真等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且通过这些技术实践多媒体化的教学手段、组织网络化的学习资源、规范自动化的教学管理、虚拟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来构建新的教师引导辅助, 学生自主实践为根本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教育技术形式相结合作用于学生,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先进教学设备进行整合, 集成多媒体计算机、高品质投影仪、屏幕展示台等高端先进设备为一体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 在课程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建设课程网络学习环境、提供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等教学主题资源。利用仿真实验和虚拟实训,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便利的自主实验和操作训练的机会, 拓展了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计划开发实训测试软件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巩固学习效果。

3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采取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方面紧密围绕工作岗位实际应用的需求,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针对学生基础的分层教学、对教学方案进行分类规划与实施。并积极引入在教师指导辅助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大力加强项目开发式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重新构建学习情境, 设立对映与每个项目的若干任务情境, 实施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结合行业企业工作岗位中对微机操作维护和日常信息处理的操作需求, 积极探索, 实现以真实项目实施过程带动日常教学,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规划分析指导, 对项目开发的具体环节和开发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并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完成了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项目的细化和对教学项目的详细分析。设定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使用、企业文化宣传报的设计与制作、公司员工工资情况分析表的制作、“产品推介展示”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多媒体素材个性化编辑、高品质因特网网上冲浪等主要的教学项目。让学生熟练使用Windows系统;学会文本综合排版、学会绘图及图片制作;学会表格制作及简单计算、学会创建主题风格的电子演示文稿;学会浏览网页、查询检索信息、充分利用共享资源等。具备使用计算机辅助日常工作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品质的能力。在这种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形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 由教师完成任务情境展示、向学生提出总体任务目标、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补充讲授知识点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完成任务要求、教师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单向的灌输知识, 而是承担了任务指导作用, 并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方向, 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自主能动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是把综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为学生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 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交互式学习。通过沟通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

5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选择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的重要原则应该是:充分考量教材的实践案例是否简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 能够把实际的问题说清楚说明白。要求教材一定调理清楚的以项目案例引导读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思路, 严格筛选精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共享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最为核心关键的是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无界共享也会促使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得更有效率。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括配套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验、在线作业、技术讨论、操作案例、图文图表、参考文献等,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评价, 课程采用综合形成性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一个学生的阶段设计成果和作品演示来评价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 即学习过程评价。通过对模块操作单元的综合应用能力测试来完成结果评价, 其作为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信息, 参考结果评价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理性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

7 总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须完成对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繁重教学任务, 这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深入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结合点, 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来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 各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行业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适应企业行业需求, 必须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该文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环境的设立、教学模式的改革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岳海峰.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2 (15) .

[2]苏畅, 蒋道霞.基于职业技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9) .

[3]胡钦太, 杜炫杰, 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5) .

[4]刘云, 陈国靖.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岗位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 2012 (33) .

篇7:谈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

一、让学生多“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提供静思的时空,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所谓的独立思考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认真自主思考上,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就要舍得花课堂有限的时间为学生提供静思时空,只有这样才能使习惯的养成成为可能。一个问题抛出来,教师不能急着就叫学生讨论、交流与回答,而要学会静心等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展开,交流问题的质量才有了保障,也才能从中暴露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与减(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即“36+23”这个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教师没有过多地逐步提问与讲解,只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试一试,可以用计算器拨一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2)想一想,边动手边想你是怎么算的?(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探索、思考的时间。对于“核心问题”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教师有意地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计算器上拨一拨、用小棒摆一摆、用图形画一画,或者转化成口算:30+20=50,6+3=9,50+9=59,所呈现的计算方式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整十的和整十的相加,单个的和单个的相加的思想,即两个数相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而把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体验。

2.创设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可见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与动作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反复讲了无数次,还是有部分的学生照样不会。究其原因,学生只是去识记,没有真正理解,识记的东西多了又容易混淆,容易忘记。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的愿望的一大弊病。”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随意准备三根小棒,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这三根小木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有的三根小棒根本摆不成三角形,由于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学生就会需要动手去量、比,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这样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让学生多“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此,在进行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提供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进行阅读。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的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故事会》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结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在阅读之前可以提出2~3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促使学生迅速把握课本内容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指导阅读时,创设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教学“正比例”这节课时,考虑到“正比例”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在“新授”这个环节,教师不是讲授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出三个问题,即:(1)教材引出了一个什么概念?(2)这个概念对我们有什么帮助?(3)你能概括出这个概念的意义吗?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来初步感知正比例的特性与意义。

学生阅读后,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汇报,调控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

师:通过你们刚才的阅读,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能回答我们的哪个问题?

生1:我知道了,今天我们要学习“正比例”(教师可以板书:正比例)

生2:……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完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出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懂得什么是正比例,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理解,这样不仅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2.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2)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3)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同时扩大或缩小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三、 让学生多“探究”

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与平台,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确定2~3个核心问题,以小组形式开展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看法与见解,并在交流过程中分析问题,理清表达思路。而核心问题由于思维含量高,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获得解决。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欲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是对于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问题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去寻找答案。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有了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学生探究出9的乘法口诀并不难,在这基础上教师可提出:“我们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大家能否结合例题的学习来探究,看看谁的办法最容易记住这组口诀?”这一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法,这些意想不到的知识都凭借学生的探究欲望敢于尝试而得到的,无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2.提供学生的探究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尝试机会的同时,还要注重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在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

四、让学生多“交流”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不仅依靠自己亲身地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他的同学传递的信息同时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良好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便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学生学习小组的编排、组合,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个体转向群体,尽量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学习的信息渠道,使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表达要流利、正确、完整,叙述有条理,让其他同学听得明白。在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首先要让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及时质疑补充。还有让学生形成集体精神,教师要将多年的口头禅“哪个学生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相应地,学生应该说:“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这样想”,而不是“我认为”“我这样想”。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上台汇报小组可以上台一位学生,也可以上台多位学生。并做到:

1.表达要完整。小学生尤其低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在描述图意时常常丢三落四,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语言完整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表达图意时引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

如,在教学“前后”一节课时,要弄清楚“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而不能简单地说成“谁后面”“谁在前面”,理清楚谁是参照物,也就是站在一个人的位置上看另一个人的前后关系来决定,让学生拥有一个慢慢地领会、不断地表达、渐渐地完善的过程。

2.表达要连贯。连贯性是在完整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一步的提升。完整性相对于的是一句简单的话,而连贯性则要把多句复杂的话说连贯,说通顺。

如,教学“看图写算式”时,教师经常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或者也可以说编一个数学小问题)。这时学生要说的话就多了。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就是三句简单的话组成的。一开始学生结结巴巴说不完整,可采取让学生先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三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连贯。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从而有效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表达要规范。数学语言讲究简洁规范,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欠规范,总是以自己平常说的习惯性话语来表达数学。长久下去,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会有困难。

如,教学“同样多”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小白兔和砖头的数量是怎样的?学生的说法有很多:有说一样多的,有相等的,有相同的,很少会说同样多。当然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同样多”,但他们对数学语言缺乏规范性,因为平时他们就是这么说的。这时,教师要指明:“当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多、相等、相同时,这些词数学上有专门的规范语言叫作‘同样多。所以说小白兔的数量和砖头的数量同样多。”

4.表达要准确。根据图意来列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题目,面对这一类题教师不能只看列式的结果正确与否,而更应重视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图意,根据意思再进行解答。

如,教学“加、减法”时,很多时候可以用到这些语言,“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一共有……去掉左(右)边……右(左)边还剩……”“原来有……飞走了……还剩下……”“有……又来了……现在有……”。简单描述即能让学生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又能对图意进行完整的表达,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需要反复练习,一旦扎实了语言的基本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一定水平上得到提高。

五、让学生多“表现”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小小售货员,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上一篇:2015年上半年天津房地产经纪人制度与政策:物业管理招投标考试试题下一篇:元宵节祝福语送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