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的文言文阅读

2024-07-18

课外的文言文阅读(通用10篇)

篇1:课外的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指导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在考试成绩中只占五分。但这一领域始终是学生的软肋。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部分学生在答卷中自动放弃,对阅读一点信心也没有。故在学期末总复习时,针对所选的练习内容我为学生总结了如下的阅读提示: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需要一种悟性,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既有感悟的体悟,也要有理性的认识与评价,而一切阅读感悟离不开一个前提,那便是积累。我常提醒学生进行如下几方面积累。一是积累文言词汇。

记忆词汇的多种用法,如一词多义情况,这样便能从一定层面上扫除阅读障碍。

二是积累成语、典故、寓言小故事,来加重文言底蕴,准备厚积薄发。三要积累语文常识知识,如文体知识(说、传、记、书等)、文学知识(作家作品),写作知识(如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知识,积累名家的名篇名句,用以开阔视野,增加阅读能力。四要积累名人故事,便于丰富知识,在相应的阅读篇目中明晰材料内容及人文意义。在实际阅读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把握文本,准确研析材料。

一、关注选文题目,把握材料主要事件或论题的话题及范围。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经典概括,或者是文章的文眼,或文章涉及的话题或范围,或是文章的主旨。关注题目,可帮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向作者构思靠近。

二、注意文本出处,明确选文的语体特点、语言特色,如《吕氏春秋》中选文往往运用诙谐的小故事来揭示某种哲理或生活现象,《孟子》往往涉及个人修养、为人品德、治国等大道理。《战国策》大多设喻说理。

三、阅读理解离不开学生的`多遍阅读。只有深入占有文本,才可感悟到文章的真正内涵,从中获得哲思。阅读中范读、精读、带文后问题悟读,按序进行阅读,注意勾画圈点做记号,可以一边读、一边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增强文章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另一方面为后面的答题做一点准备。带问题阅读中要敏锐地发掘文后习题题干中的提示,以便悟出文章的疑难,开启文本。

四、阅读中不通畅、出现文字理解方面障碍时,不要紧张,也不要放弃,可联系前后文内容来理顺理解,有时也要根据汉字的形义相结合的特点进行悟读,揣摩其含义。五、抓住文章中的名言,解析文章的说理内容,追溯作者写文的立意安排。选文中的引用名言在文章中往往发挥重要的价值,有时它是文章的主旨,有时成为说理的依据,有时用来文章的总结。如《三年成一叶》中文后引用列子的话来阐释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这便是文章揭示的.。

六、抓住文眼或线索,看透文章、切入要点。

七、提炼文章的开头、结尾处的议论性文字,悟析作者观点,用来快速提炼出文章指要。文章中议论性语句,往往是文章主旨出现的地方。关注议论性的语句,从而使读者顺利地从整体上来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以及内容上安排的匠心。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来理解文章。

八、明确文章中对人物或事件的开端、发展过程及结构的安排,体察作者的情感色彩,进而挖掘文章意旨。关涉人物的文章,对人物命运发展历程的描绘往往是作者从中抒发情感,给人启迪的范例。写事的文章,因果关系的确立,也是作者从中立意的靶子。我们关注这些内容也便顺藤摸瓜走入作者的构思处,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以上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提示是本人在实践阅读中得出的几个方法,相信对于学生而言是有指导意义的。

篇2:课外的文言文阅读

一、“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学生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要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学生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此时要耐心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圈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在阅读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学生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学生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

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学生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学生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

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学生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学生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前面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在阅读此文时可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学生心中了。

另外,也不要忽视指导学生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划,因为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东坡诗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这句话学生能够圈划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赞扬了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指导学生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其次,要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要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要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要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篇3:文言文课外阅读的几点策略

一、通读,了然于胸

要更好地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就要从通读做起,教师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阅读,速度不要太快,要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但是也不要太慢,可以先了解大概意思,在通读完毕之后再慢慢理解文意,并了解文章的出处和背景等问题。

《左传》是解说《春秋》的史书,和《春秋》相比,《左传》在记录历史事件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同时也比《春秋》更容易理解,在《左传》中有很多历史小故事,一部分被收入到了课本中,如《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基础上阅读更多的《左传》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左传》,同时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通读的方法,不要过分纠结一些不懂的词句,可以充分利用《左传》中的故事性,把握住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了解这段故事情节的背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开阔视野。如在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就可以把握住其“慷慨许之”“夜缒而出”“面见秦伯”这几个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烛之武身上体现的“义”“勇”“智”的特点。

通过通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阅读的文言文课外读物有基本了解,把握一篇文章的基本脉络,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在了然于胸的基础上琢磨文章的深层次意蕴。

二、圈画,未雨绸缪

在阅读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一些重要信息,这些内容往往对理解上下文情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例如主人公的姓名、身份,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另外还有一些有着特定含义的专业术语、地名等,也会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影响。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这部分圈画下来,这样可以便于寻找,促进阅读。

在课本中有一些取自于《史记》的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之一,在教授了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扩展阅读,课本中选择的是节选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阅读全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选择阅读《史记》中的其他传记,以扩展文言文的阅读面。由于《史记》是历史类书籍,所以其中必然有很多人名、地名,而且人物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圈画画,将其中的人名、国名等都圈画出来,最好还能够用线条做上简单的标记,表示一下其中的人物关系。例如“赵惠文王”“秦昭王”“廉颇”“缪贤”“门客蔺相如”等,就是文章中出现的人名,在圈画出它们之后,还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其中的人物关系,例如在“门客蔺相如”上画箭头,指向“缪贤”,表示蔺相如当时是缪贤的门客,再将“门客蔺相如”和“缪贤”一起画上箭头指向“赵惠文王”,表示他们都是赵国人。这样的圈画有助于学生搞清楚其中的人物关系,让他们更好地阅读。

将重要的内容做圈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让学生在阅读后更好地梳理文章中的人物关系,能够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三、跳跃,融会贯通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一些和现代汉语语义不同的词,同现代汉语语法不符的句子,在遇到这些“拦路虎”的时候,与其纠结其中,不如暂时跳跃过去,先通读全文,然后再回过头来阅读,或许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这些问题就会变得容易理解了。

庄子的《秋水》是一篇比较有难度的文章,这篇文章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了高度辩证的意味,体现出哲学思辨,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再阅读一些《庄子》中的其他片段,如《逍遥游》等,更好地感受庄子文章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哲学思辨。然而由于《庄子》创作于战国时期,当时的语言在词义和文法上都和现代汉语的差距很大,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再加上《庄子》的文章大多具有深邃的文意,这就给阅读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阅读的时候不妨在遇到疑难问题之时先跳过去,如遇到“涘”“渚”等不认识的字时,可以先跳过,然后从上下文中可以推理出这些字和水或水岸有关。在阅读到“少仲尼之闻”的时候,如果不理解“少”的意思,也可以暂时跳过,可以从“轻伯夷之义”的“轻”解释成“轻视”中推理出“少”是意动用法,解释成“以……为少”,其实也是“看轻”的意思。这种跳跃式阅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文章。

在阅读中跳过疑难问题,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做纠缠,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课外读物的速度,更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提高阅读质量。

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也要体现一定的阅读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感知,巧妙地运用上下文来解决阅读的难题,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志,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多接触课外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强调,可以说这是该书的一个“主旋律”。寒假中,学校再次组织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我看到,第98条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仍然突出了“阅读”这个主题,可见阅读在苏老教育思想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引导学生去读白话文的文章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相对容易做到。但让他们对涉及文言文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还有一些难度。文言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白话文运动的创始人鲁迅、胡适等人都曾经是受到过文言文的滋养的。而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都是文言文,那么多的诗词歌赋,包括四大名著中的很多章节都是文言文的精华。所以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我们初高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白话文是我们现在交流的工具,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作为文化瑰宝的文言文却很难掌握,光文言文的翻译都会难倒一大批学生,令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生畏。

而五年级的《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这篇文言文的讲解中我渗透了亮点:(1)文言文的读法,即断句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断句。(2)如何理解文言文。让学生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的心理并且很想知道文言文里面究竟讲了什么内容。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一般,让他们爱读文言文,乐读文言文。

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就是我做这个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有兴趣地去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多读文言文,并由浅入深地去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多加入趣味让他们真正地感知到文言文中美的文气,将古文中的韵律美,文字美从小就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何愁中华的文明文化无法去传承。

课外阅读的量和课外阅读的内容能够决定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宽度和广度。由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任重而道远,书籍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灵魂,让幼小的心靈行走于文字铺就的金光大道上是我的梦想。

篇5: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的内容

a.窃为郡内忧之(私下) b.监试者异之(认为……奇特)

c.郎谓邵曰 (认为) d.以病去(离职,离开)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以其境过清

b.监试者异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试经为童子郎 若为佣耕

d.虽在军旅 虽人有百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

②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篇6: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如何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一、“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们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同学们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圈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同学们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同学们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

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弊”注释为“破旧”,“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同学们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同学们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同学们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同学们心中了。

另外,也不要忽视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划,因为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东坡诗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这句话如果能够圈划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赞扬了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篇7: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比如上文举到高考语文2002年全国卷11题A项对“竟死”的理解,我们根据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几个义项中,很容易选择后者。又如11题B项,“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兵:将领和士兵。”若如选项将“将兵”解释为名词短语“将领和士兵”,作主语,就与后文“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重复矛盾了,根据上下文应解释为动宾短语,“带兵”。再如15题,要求找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中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里是分析他引刀自刭的原因。根据上下文,从事理上分析,李广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结发与匈奴大小七百余战”),他虽年老,仍盼杀敌立功(“今幸从大出接单于兵”),无所谓“无力”;迷失道路,误了战机(“后大”),虽不完全是他的过失(“大又徙广部行回远”),但他已承担责任(“诸将尉无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认命(“岂非天哉”),用不着请人辩护。他自杀的原因应该是不能受刀笔之吏的侮辱。

四、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篇8:试析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 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于是, 不少教师让学生背字词的解释, 背句子的翻译, 但这样只会扼杀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古汉语的特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其字义和字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 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字义, 并能准确地区分其细小差别。学生在追溯字源、积累字义过程中, 会对古汉字产生极大的兴趣, 不会再认为古文枯燥难懂, 学习热情也会高涨。为使学生记得更牢固, 并使之形成系统, 我还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建立“文言知识库”, 把每课课后注解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常用句式等做好登记, 定期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此外, 我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学生在积累中不但提高了词语辨析能力, 还体会到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这就为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猜

所谓猜, 就是猜读, 即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要把文言文字义弄清楚, 就能正确无误地阅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形声字在汉字中约占了85%, 弄懂形声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第一, 我们应弄懂形声字的形旁, 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第二, 要利用组词特点, 猜测词义。古汉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 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居多,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 又多以同义合并、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 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 猜读其意义。第三, 利用词性辨识, 推测词义。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应根据整个句子的含义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采用词性辨识揣摩词义的方法, 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起到“温故”的作用, 又可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得到“知新”的乐趣。第四, 利用对文互义特点, 猜测词义。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来说更讲究语言的工整, 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所以,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 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 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 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总的来说, 用“猜”方法理解字义虽然并不十分科学, 但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找到了阅读古文的“入口”, 像庖丁解牛一样, 找到了下刀的地方, 找到了切割的方法, 使学生发现翻译古文不是一件难事, 阅读古文也会变得很有趣。

三、读

所谓读, 就是诵读。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 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 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 从而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文言文惜字如金, 用词精凿, 一些字词的意蕴十分丰富, 很值得慢慢咀嚼品味, 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诵读得以体现。而且理解文言文情感、意境美也需通过诵读来品味。古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 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读古文其实就是跟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 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在诵读过程中, 心灵与文字撞击, 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壳, 就能达到其深层意蕴, 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

四、论

文言文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上, 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常言道:“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人说的“古语”, 我们大可今人今看, 让学生自由地说说他们学完文章后的感想。历史上的某个典故、某个人物有时不只出现在一篇作品中。如阅读到关于吕蒙的古文, 我们也可以阅读其他几篇文章来进行对比阅读, 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方法不仅使学生领悟了名人的魅力, 还积累了写作素材, 可谓一举多得。

篇9: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测评方法探究

然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高中教学中学生有“三怕”的戏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居学习困难之首。年代的久远,时代的差距,语言的变化,这都给学习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学生不仅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智慧、美感和乐趣,却反而觉得学习文言文是枯燥和无意义的事。因此,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培养文言学习能力,就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连续几届高三的教学,让我深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也深切体会到部分学生在文言学习中的困惑、障碍和痛苦,这些感受和体会促进了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课内学得好,学的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言文,文言文越多能力就会越扎实,就会举一反三,提高得快。但是学习文言文仅靠课内学习,又是不够的,毕竟一册书只有两个古诗文单元,文言文学习在整个课文学习中,所占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语言学习是讲究语言环境,讲究积累和转化的,文言文是书面用语,学习文言,只有多读多背多体会。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要与文言交友,必须与它多见面多交谈。课内文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并且在高中阶段,应该是从高一就开始的,持续不断、日积月累的。

那么,高中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与训练呢?本年度,我执教高一年级,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其中,如何在教学反馈环节,选用灵活而有效地测评方式,以测促学,提升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学习能力,是我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新学期开始,我做了一次学生课外文言阅读能力测评,对学生的文言能力摸了个底。发现学生的文言学习依然以课文释义为主,机械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普遍存在文言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有厌学文言的倾向,文言基础知识欠缺,课外阅读能力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挑选了《先秦寓言选注》《史记故事选注》,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文言阅读与训练。挑选这两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1.这两本书选编了76则文言短文,每则选文都篇幅短小,理解难度不大,阅读所需时间少;2.选文多出自史传类、寓言类、志人类作品,故事性强,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意味,可读性强;3.文后有注解和译文,没有练习题,学生阅读负担轻。

阅读安排是:周一到周五,每日阅读一则;一周五则,双休日温习。

每日阅读要求是:1.读顺。首先要读音正确,其次要朗读连贯流畅,再次要句读停顿恰当。2.读懂。借助工具书,查出疑难字词,明白短文大意。3.标注。标出不确定的疑难点,不熟悉的词意,有特殊文言现象的词句。

双休日温习的要求是:熟读五则短文,背诵经典名篇,整理重点词句。

因为选文短小,难度不大,所以每日按要求完成这样的阅读,大致一刻钟即可。阅读安排侧重诵读,不重练习,这样安排的原因就是让学生每日与文言见面,时间不在多,关键是有生到熟,每日在文言的语言环境中浸润一下,渐渐了解和习惯文言特殊的语言形式;同时,积少成多,逐渐积累重点实虚词,由积累而转化,由知识而能力。

阅读安排的设想是好的,但如何让设想落实呢、怎样的测评方法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日久生情,而不是日久生厌呢?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测评方式:

1.课堂课后相结合的口头测评。口头测评的内容包括朗读、概述大意、重点词句解释与分析、文意理解等。测评内容视短文内容而定,总体以读为主,个人和集体朗读检测相结合,稍难的加以译和析。不逐句解释,不把文言文教成识字课,避免机械生硬的应试形式。口头测评更侧重“文”,讲究整体把握,理解文意。但不忽略“言”,对重点词句、特殊文言现象,要点出质疑。

检测形式以课前三分钟检测为主,课后及晚自习时间为辅。检测学生随机产生,但注意调整分配。首先是两个月内,人人检测到;其次,文言困难学生,检测不合格学生增加检测次数和频率;再次,注意检测学生文言水平与短文难度的想适宜。测评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测评结果及时记录,优秀记录可以覆盖以前的不良记录,定时公布优秀名单。

此外,口头测评还包括散落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课内外联系时,举一反三时。

2.形成性测评。在口头检测与试卷检测的前提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将每次口头检测的记录和专项试卷的测评得分,分别做成曲线图,观察学生文言学习过程的变化发展情况,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优劣,而以变化趋势来评定。

总之,在选择测评方式时,注意综合运用,注意课堂课后相结合,注意口头笔头相结合,以正面评价为主。测评的目的是以测促学,在以上测评进行时,关注学生个性与学情,接受差距,允许偷懒,测评设定最低标准,对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学生能做到每日读一篇文言文就是成功。

课外文言文阅读持续了整整一年。高一两个学期,大考进行了八次(四次月考和四次期中期末考试),将每一次考试和课外文言文答题和得分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能力的提高与课内学习息息相关,但是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起到了有力的辅助作用。在交流学习感受时,很多学生提到课外文言文学习,认为每日花费时间不多,负担不重,但收获较多,一则则短文,很有趣味,而且,一天天读下来,渐渐熟悉了文言,不再觉得文言文是高不可攀的难题,甚至还有同学觉得文言精炼优美,读出了文言的语言美。

教学需要智慧与热情,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然而文言文却趣味无穷。所以,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不错过文言文的美。

篇10: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一、[2017·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素?‛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得稍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⑪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⑪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3)上感悟,遽起().(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宋先生其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__________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__________等缺点。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 ..B.死狱也

小大之狱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闻而服之终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①江沱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以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释】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江沱自岷而别

别:离开 .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 .

④ 2

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 .D.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7·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②③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

④⑤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

⑥⑦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

⑩小者而弃其大。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④甃(zhòu):砌池壁。筑:夯底土。⑤锸(chā):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⑥偃息:休息。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⑨罟(gǔ):渔网。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3)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折檐之前有隙地 怪而问之 ..B.因洿以为池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 ..C.任其地形 不能广其容 ..D.微风而波 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②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④微风而波,无波而平。⑤若星若月,精彩下入。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5.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物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倚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儿自去国至今().(2)求学宜先刻苦().(3)特汝不应若是耳().(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7·眉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释】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子过矣().(2)尔辈以此究物理()..(3)比至国().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第二年(2)近侍,侍从(3)立即,匆忙

(4)适逢,正赶上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1)‚明年‛古今意思不同,需要注意。(2)‚左右‛是个多义词,解释该词注意句中的一个词‚命‛,皇后命左右将蔬膳放置一边,由此可知,‚左右‛在此处指人,具体指什么人,可据句意来判断。(3)‚遽‛,解释该词在于平时积累,也可以根据语句判断出该词的意思,皇上要杀宋濂,命令已经传出,皇后在用餐时,为宋濂祈福,皇上有所感悟,立刻又发出一道命令,‚遽‛形容站起来动作的迅速,解释为‚立即,匆忙‛。(4)‚会‛的意思在课内文言文《口技》中学过,‚会宾客大宴‛,解释为‚适逢,正赶上‛。

2.(1)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分。就本小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其‛表推测,译为‚大概‛;‚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第(2)句中的‚使使‛,第一个‚使‛作动词用,第二个‚使‛作名词用。

3.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残暴(或‚残忍‛‚嗜杀‛‚健忘‛)[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求分别指出皇帝的优缺点。作答此题,要回归文本之中,逐句分析,找出皇帝相关的优缺点。从优点方面来看,‚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意思是,先生已年老了,第二年不用再来。人老了,不用再来,可见皇帝对老臣的关心爱护。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皇后两次进言,救了宋濂,可见皇帝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从缺点来看,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一点小事,动辄要杀,据此可概括出其缺点。

4.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两次的方式不同。第一次劝谏是在用餐时,‚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劝谏委婉,不直说不该杀,让皇帝再次考虑此事,从而挽救了宋濂。第二次,是由宋濂孙子获罪而连累到宋濂,皇帝要杀他,皇后说的一番话,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摆出不杀的理由。

二、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做出了提示‚限断两处‛。从题目上看,‚汝父为吏‛是一个意义单位,‚为吏‛是做官的意思;‚常夜烛治官书‛是一个意义单位;‚屡废而叹‛是一个意义单位。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解答的时候,要逐项比对,分析清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A项,尝:曾经;B项,狱:案件;C项,6

生:活/生命;D项,其:代词,他(它)。

3.(1)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2)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翻译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句的关键词语‚生‛在这里是‚活下来‛的意思;‚得‛是‚能够‛的意思;‚恨‛是‚遗憾‛的意思。(2)句的关键词语‚闻‛是‚听‛的意思;‚服‛是‚遵从‛的意思。

4.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可以看出。

示例二: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欧阳修听从母亲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的时候,要着眼文中的人的言行,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可以从欧阳修的母亲的角度来答,她善于教育孩子,从中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还可以从欧阳修的角度来分析,他认真聆听母亲的教诲,以父亲为榜样,可见聆听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有多么重要。

【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时失去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三、1.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别‛意为‚分开‛;B项,‚阔‛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宽阔‛;C项,‚峙‛意为‚耸立‛;D项,‚胜‛用作名词,意为‚美景‛。

2.(1)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2)这(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翻译。(1)句重点词有:朝(早晨)、夕(傍晚)、置(放)、观(景观)。(2)句重点词有:兹(这)、或(或许)、书(写,书写)、盖(大概)、发(感慨)。

3.不相似。本文主要是写合江亭的水利之便而引发的感慨;《岳阳楼记》则主要借‚记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个人政治抱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两篇文章写作意图不同。两文尽管都是提到因重修而记之,但选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和‚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而《岳阳楼记》则主要写作者的政治抱负,借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分析议论,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对好朋友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 7

意。

【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汉的土地,蜀郡因此而富饶。现在成都的两条江,都是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江以前顺着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高骈开始开凿新渠,绕出府城的北面,然而还是和原有的沟渠相连接。渚,是合江的旧亭子。唐人宴请送别的地方,名士常常在这个地方题诗。现在这个地方杂草丛生,没人管理,我开始让人打理,把它作为船官的办公场所。向下可以看到水,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看到数里远,东山翠绿的山麓,在它前面与烟林篁竹对峙。水流激荡,声音传出很远,鸥鸟在上下翻飞。商船渔船在水面上错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依靠官渠灌溉获得收成,不造池塘土堤储水,因此湖水池塘的美景比其他地方少。如果能全部知道潴水的好处,那么蒲鱼菱芡的富饶,一定不少于芋头。古人大多因事以为饰,假使他们得到地理上的好处,又会有观赏游玩的乐趣,难道不是一件美事?这(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四、1.(1)种植(2)满,充满(3)顺着,沿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中的‚植‛名词作动词,译作‚种植‛,与现代汉语不同;第(2)题中的‚盈‛字在《核舟记》学习过‚曾不盈寸‛,故译作‚满,充满‛,成语‚热泪盈眶‛中的‚盈‛字还保留了这个意思;第(3)题中的‚循‛,译作‚顺着,沿着‛,成语‚因循守旧‛中‚循‛即为此意。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折檐之前有隙地‛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作‚的‛;‚怪而问之‛中的‚之‛是代词,译作‚童子‛。B项,‚因洿以为池‛中的‚以‛是介词,译作‚用,把‛;‚童子以为斗斛之水‛的‚以‛是动词,译作‚认为‛。D项,‚微风而波‛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译作‚就‛;‚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却‛。只有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作‚鱼池‛,故选C。

3.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窄又浅的水池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所‛译作‚……的地方‛,‚游戏‛译作‚游玩嬉戏‛,‚自足‛译作‚满足的样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关键词语。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六个句子中,第①句‚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写的是空地四周的环境,不是描写鱼池;第②句‚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是写如何疏通水路,引水灌池的;第⑥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则是写作者的自足之感的。

5.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感到两者命运不公,感叹像童子一 8

样的用人者糊涂无知,还感慨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是一篇杂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在文中,‚大鱼‛指的是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小鱼‛则指的是普通人,作者借大鱼‚不得其所‛,小鱼却‚有若自足‛指出社会对待人才的不公平,借指责童子‚嚚昏而无识‛,强烈抨击了(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命运、人为制造不公平的权贵。同时,作者对自己也暗含了警示,不要满足于现状,自己的才华不能就此被埋没,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去发展。归纳时,可以分条叙述,使条理清晰。

【参考译文】

在我的屋檐下回廊前有块空地,方圆有四五丈,正对非非堂。四周绿竹环绕,互相荫蔽映照,不曾种植花草。于是借着低洼的地势用作水池,不是方形也不是圆形,就随着这块地的形状;没有砌池壁,也没有夯池底,保全它本来的样子。用铁锹挖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满水池,池水光亮明朗,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映照在池中。我在池边休息,如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顺着池面的微波沿岸散步,便萌生出处身江湖之辽远的想法。这足以释放我忧愁郁闷的心情,也在困厄孤独中渐渐快乐起来。

于是我寻找渔人,从他那里买回几十条鱼,叫小童放在水池中养着。(可能)小童认为水池的水有限,不能扩大容积,只能先让小鱼活下来,而把大鱼都扔了。(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唉!那个小童难道不是愚蠢糊涂又没有见识吗!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五、1.(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 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乎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地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3.(1)即使每天用掉百两之多,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1)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2)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 9

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参考译文】

来信都已收到,现在再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为何带去的千金已经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即使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起居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饥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你仗恃有我的荫庇,本来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其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六、1.(1)犯错误(动词)(2)事物的道理、规律

(3)等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这种题一般不会出课文以外的词语,即使出现也一定会是比较简单的。所以除了平时注意熟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外,更要注意临场时结合上下文的理解。第(1)小题可依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中‚过‛的意思解释;第(2)小题可根据《河中石兽》中‚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物理‛的意思,是‚事物的道理‛的意思;第(3)小题,‚比‛字可依据《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来解释。

2.(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治者)啊?(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就是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的意思表述出来,做到忠实于原句,字字落实,文通句顺,优美自然,生动形象。第(1)句要注意: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第(2)句注意‚道‛为‚道理、方法、措施‛的意思;‚远甚‛为‚差得远‛的意思。3.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依据文意,表面写的是商於子‚以豕代耕‛,然而商君得到的却是‚论国之道‛,也就是治国之道。‚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意思是‚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可见讽刺的是‚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可见商君深受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使国家安定。

【参考译文】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荒唐吗?‛商於子说:‚您认为我荒唐,我还认为您荒唐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治者)啊?‛

上一篇: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及实施方案下一篇:庆祝三八妇女节100周年相声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