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工作坊总结

2024-05-19

心理工作坊总结(共9篇)

篇1:心理工作坊总结

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心理讲座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一、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在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中我们邀请了校内的心理学专家,他们针对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六方面的要求。如何关注身心健康、如何融入社会、如何走向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客观评价自己、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如何拥有正确的心理素质。在整个心理健康讲座活动中专家针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使学生党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使他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积极探索在新形式下培养党员、教育党员的新方法,总结新经验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深入的了解了学生党员的心理状况,采取了三个阶段的跟踪调查。通过在第一阶段的心理测试。第二阶段的统计分析。第三阶段的跟踪培养,及时的发现了学生党员的心理问题。为了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培养党员、教育党员的新方法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团体训练,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加强团体合作意识,展现学生党员的新面貌。

三、提高党建工作的感召力、说服力、渗透力,使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及时的了解了党员的心理情况,在第一时间里解决了学生党员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党员能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的参与学校的党建工作。让学生党员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入到党组织中,使学校党建工作更上一层楼。

在此次“认识自我、健康生活”学生党员心理健康讲座活动中,我们每项活动都较高质量的完成,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使党员们受益匪浅。与此基础上我们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篇2:心理工作坊总结

很多家长普遍认识幼儿教育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游戏,不要让孩子出事就好了。很多人提起幼儿教师,都会觉得这是个既简单又轻松的职业,但当幼儿园里的幼儿出了点什么事情,就会一股脑地指责教师和学校,教师所承受的负担就非常重,心理的压力特别大.认真分析这些压力来源于以下几点:

幼儿难教,现在的孩子状况:独生子女,好动,调皮、自私、自我中心,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及留守儿童多;家长难处,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放任、不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期望过高;教师难当,付出的心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收入少,知识增长太快,持续进修,期望过高,觉得自己失败,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心无力,职业倦怠;自身家庭。,如生存压力:房子,医疗,物价。家庭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

面对这些压力,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想办法调适自己。

篇3:心理工作坊总结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从实践情况来看, 要完成育人任务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心理疏导师, 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因而也承担着传递人类文化, 塑造学生心理,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任务。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 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样将对德育教育工作成败有比较积极的重要的意义。现就平时的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转变教育观念

1. 促进知识更新, 适应学生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的实施, 教师早已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相比教师接受信息更前卫。要做好德育工作, 教师必须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度, 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尽可能与学生多相处, 否则, 我们与学生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关注点、兴奋点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用学生的话说“那就是代沟”, 这样我们就较难开展指导性的思想引导工作。所以,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跟上时代潮流, 才能适应德育工作的要求。

2. 建立友好、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

时代在发展, 德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过去的“师徒如父子”也被尊重和平等所取代。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尊严和架子, 抛弃原有的绝对权威的角色, 视生如友, 以诚相待, 对他们的过错和不足能够宽容和谅解。波普有句名言:“错误在所难免, 宽恕就是神圣。”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你是个可亲可敬的人, 才能与你友好相处, 而且学生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心悦”才能“诚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3.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这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 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 而且观其行。所以要让学生信服老师, 教师务必要以身作则, 这样为师者自然受到学生的尊敬, 也就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了解学生实际, 有的放矢

德育工作决定我们必然会遇上许多性格迥然不同的学生, 有个性的、叛逆的、冷漠的、自卑的, 等等。而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 并且受自身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老师深入地了解学生, 关心他们的生活, 关爱他们的心灵, 关注他们的思想, 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态。针对不同的个案, 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握学生具体的思想症结, 对症下药, 因人而异做思想引导工作, 从而真正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三、挖掘“闪光点”, 培养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 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 也要打开他精神发展的领域, 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 显示自己, 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德育工作中, 接触后进生的机会相对多一点。但不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也总会有闪光处。教师首先要明白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在学校群体中, 可能也处于弱势, 所以他们可能更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呵护。而另一方面, 他们可能也更敏感, 更易受伤害或更易受激励。对后进生也不能急于求成, 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 讲究办法, 循循善诱,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因为自尊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对后进生, 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鼓励其进步。如王××同学成绩一般, 作为我指导的对象, 我了解到她挺有个性, 自尊心强, 也有一点脾气, 甚至可以说有点叛逆, 在学习上也力不从心, 但擅长体育。据了解, 由于这种性格, 在小学中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内心深处难免又有点自卑。在进入初中阶段后, 我们了解了她的具体情况, 并给以必要且适当的鼓励和关注, 这使得她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使她树立了自信, 找回了自尊。结果在本届学校运动会上, 在脚扭伤的情况下决意要参加比赛, 为班级争光。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重视心理健康, 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的普及, 以及人们对子女在教育上的期盼, 使得学生承受各种压力和诱惑。优秀生往往有以下几种心理: (1) 负重心理, 父母教师都寄予较高期望。 (2) 自满心理, 学习成绩优异, 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 (3) 好胜心理, 过分的好胜常常使他们怀有强烈的嫉妒心。 (4) 失落心理, 一旦遭受挫折, 精神就委靡不振, 变得格外自卑。对于优秀生, 我们应注意不要太关注他们的成绩, 适度的表扬, 既肯定他们的成绩, 也要预防他们产生自满情绪,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不悲观、不消沉。

对于后进生, 我们要公正对待, 不从印象出发, 以事论事, 不能随便说任何消极无用的话。要真诚热爱学生, 用进取心、荣誉感激励他们。越是干涸的禾苗越需要雨水的浇灌, 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所以我们要遵循心理规律, 注重心理辅导, 通过教育、疏导、启示, 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 我们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 利用同理心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并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与日俱进, 探索新的方法。同时应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教会学生如何调控情绪, 克服困难挫折, 直面人生。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 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篇4:心理工作坊总结

关键词:学生问题;解决管理;定静安虑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04-010

在班级量化考核评价中,班主任不止关注班级的扣分多、在意班级的管理好与坏、留心班级自习课上的纪律表现、较劲个别学生的调皮与淘气,还要培养优秀生与扶持后进生,拉动中间部分进入优秀行列,扶植与成就优秀生,协调调动“先富带动后富”,整体拉动前行,努力提高班级整体成绩,鼓励优秀学生冲锋陷阵、扛旗吹号,一路领先!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来的思想、精神、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细微、异常问题,及时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情感指导、学法教导,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进入高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我试着从学习和心理呈现出的问题做个人主观分析:

1.在学习成绩上,呈现两极分化日益明显,随之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后进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面对成绩的自卑甚至考试怯场等心理也在滋生或加重。对中下等水平的后进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学习习惯不好,生活懒散,精神恍惚、颓废,碌碌无为。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们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后进的学生,要给后进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沟通协调,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焦躁与烦恼顾虑,给他们创设一些有利于肯定自己,发现自己潜力、能力,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机会。

后进学生面对学习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成绩后退下滑,学习成才的思想动摇,心理浮躁,学习之心不稳。我采取的做法是诚意、正心、修身、立志。通过和问题学生谈心、交流,了解该类学生的思想、心智、情趣、价值取向;了解该类学生的朋友圈,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亲戚、朋友、邻居或者是他读书了解到的在逆境中成长,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志成才的典型案例,引导、教育、启发其从中产生正能量的教育意义,激发成才内驱力,促使其正心、定心、静心、诚意、修身、修学、立志,教照其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效率质量,求知成才。

2.偏科现象严重

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要共同关注学生是否存在偏科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科目现状,认真地对待每一科的学习,该“吃偏饭就联系厨师给加餐营养”,结合成绩,帮学生查找问题原因、改进方法,调整战略措施。需要做好多方面的思想沟通,高度认识当前招考形势和此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它的深远意义,是不致于使学生和家长在高考时或高考后后悔。

我采取的做法是从科任老师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考试成绩中分析观察成绩变化幅度,联系科任老师给学生开小灶吃偏饭,鼓励和教会学生学会和科任老师交往,从科任老师那里取得学科真经与学法之术,吸收营养,滋补不足。

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了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学科学习中遇到的见效慢、进步不明显现象与考试中成绩低、名次后移现象受到打击,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等心里想法,产生焦虑。

能产生孤独和焦虑感的学生还算有进取心和上进心,还算是想赶上和有药可救的学生,更有甚者就是蹉跎岁月,等着毕业。面对此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听取科任老师在课堂教学和自习课上的學习情况(学情),从平时的作业、练习检查中发现问题症结,从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变化中观察、比较、分析、归因、找问题,寻突破,帮助学生列计划,监督其落实执行情况,在帮扶过程中使之心理明朗起来,阳光起来,正确面对现实学习困境,多从学习上“帮扶结对子”,在“赶超比拼”的过程中正面激励教育,使其产生学习赶、超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学习、进取的正能量,督促和给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行动和效果体现出来,创设成功教育的机会。

4.恋爱现象增多

高二学生在学习上全身心投入不够,精力分散,心神不用在学习提高、品行品德修养上,不重视做人做事的呈现方式和形象。

篇5:心理工作六月总结

六月是我作为心理老师独自带领班级的一个起点。在这个月,我借鉴着前辈们的经验教训,摸索着最适合我班的长远发展之路。

先说说五班:

五班的主要问题就是老生欺负新生,内部分化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组织小游戏,二是开班会。“优点大爆炸”: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圆圈,轮流来一个人坐在中间,接受大家的表扬,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从而欣赏他,接纳他,缓和排挤现象。另一方面被表扬的学生会对表扬他的人心有好感,促进同学友好关系。与此同时,游戏中,也会出现个别同学说到他人时,不知道对方的优点,无话可说的情况,更进一步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到底有哪些地方有欠缺,以至于同学说别人优点时都争先口后,而轮到自己被表扬时,全场却鸦雀无声?并且,在你表扬别人却发现无话可说时,可以思考是否你有真的关心注意身边同学。虽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却能引申长远。

“心有千千结”:手牵手站成一个圆圈,记住左右手所牵的人,然后无秩序打乱站位顺序,左右手还是牵着先前那个人,于是中间就会打成一个看起来无解的结,然后,在不放开手的情况下解开结,回到最开始的状态。这个游戏锻炼大家团队合作能力,让大家体会合作的乐趣,一个看似困难的问题,只要大家一起想办法,心朝一个方向想,力朝一个方向使,找对突破口,就能顺利破解。

接着,我们还开展了畅所欲言班会,鼓励大家对班级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同学们从开始的挑拣其他同学的问题,到后来的开始承认自己的问题,像老师提出建议,最后大家各抒己见,各自反思,完成了一次又现实发展意义的班会。

再说说刚接任不久的十班:

十班基本情况是老生居多,现有两名新生,十班和五班情况完全不一样,有自己的风格,团结不欺凌弱小,但是也爱耍滑头,偷懒,缺乏组织纪律。

六月,十班只开过一次班会,第一次是以融入班集体为目的的班会,用轻松谈心的氛围和大家做一个初步的接触了解,让每一位同学都说出自己突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这些松懈的老生有机会重新审视认知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我与他们的距离,快速的与这个新组合的班级融为一体。

以上是对于集体的工作,在大集体下,每个个体都是有其独立思想的存在,所以针对个人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我举三个同学的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王峙力同学来到快乐成长就是我接手的,他个性较为内敛,面部表情稀少,话语词汇也是惜字如金,与他谈话中发现他能说一句话的就不说一整段,能说一个词的就不说一句完整的话,经常话语没有应有的语法连词,而是多个独立名词的组合,给听话人造成一定困扰,这样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沟通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他擅长的感兴趣的领域,引导他尽量用丰富的词汇完整描述一件事情,就从他最爱看的电影着手,给他布置的任务就是“你如何用极尽华丽的辞藻描述你最爱的那部电影,以至于引起听者的兴趣,让他也认同你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在耐心的引导下,告诉他人物时间地点这记叙文三大要素,用首先,其次,最后等关键词来连接语句,这样,他完成了来快乐成长以来最完整的一段描述性话语。

邓京京自从分班以后性情变得开朗起来了,但是说话含糊吐字不清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搜集了一些由简到繁层次依次递增的绕口令,让他练习吐字,把舌头绕过来,也可以给其增加心理成就感,如果绕口令都能说好,那么普通的日常生活话语说清楚一点问题都没有。

廖振廷是一个感情充沛满怀对过去悔恨的孩子,所以经常一天写三封信,信的内容大致类似,字迹潦草,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没有去打击他说不用写这么多信,不能写这么多信,而是用更柔和的方式引导他说,很理解你思念父母的心情,但是你要想让父母相信你是真正有改变的,那么从你把字写正规端正开始,不在乎数量在乎质量,你认真一笔一划的写好,父母能看到才能感受到你真诚的心,于是他开始开始认真对待,变成了三天写一封,虽然字体称不上美观,但是笔画中的诚恳态度是一目了然的,父母收到信也大为感动。

篇6:心理工作总结

高校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并且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引导其更加积极地适应新的人际环境、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基本要求和需要,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广大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首先明确了开展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关心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四毕业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大四毕业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同时,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我校为师范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大四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考研压力、学习压力、自我压力、家庭和社会压力更大。因此,对心理健康的应对尤为重要。

二、参加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我院组织14级各班心理委员和部分学生参加了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经过精心策划和积极筹备的大同大学第六届“5.25”“构建和谐、奋斗幸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之“认识自己 快乐你”现场心理咨询启动仪式。其中应邀出席的有大同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时珺、大同大学学工部部长张旻、教务处处长苏鹏、教科处处长康淑瑰等人。同时,现场进行游戏互动:兔子舞热身、竞赛火车快开、风火轮比赛、心有千千结活动。而且现场还设置了沙盘体验区以及各专兼职的心理咨询区。通过此次活动的宣传,较好地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树立了更好的心理健康观念,也使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举办专题心理讲座

在本学年中,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结合我院大四毕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要求14级的班级分别由各班的心理委员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会议,通过做游戏互动以及知识普及来贯彻学院下达的精神,心理辅导老师还对部分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就学生提出的常见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针对一部分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更多地提出意见和沟通,让毕业生顺利离校。同时,提高大四毕业生心理素质,在离校之后处理好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篇7:心理工作总结

从10.18(周一)起,每周一中午12:30-13:20及每周一傍晚16:20-17:10开放心理咨询室,后因11.8起咨询室开始装修,咨询室暂停开放。由于10.18至11.8期间,主动到咨询室咨询的学生非常少,故11.8咨询室装修以后至学期末,就未在相应时段开放咨询室。计划在第二学期每周一的中午开放咨询室,还是给学生一个求助的渠道。

本学期一共接待了13个来访学生以及两位家长。除初三年段外,其他五个年段均有学生前来咨询,其中高一和高三的学生占了大多数。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压力大、不适应、成绩下降等;其次是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此外,还有情感问题、自信心和注意力方面的问题。

二、讲座

原定于10月27日举行的初三学生半期考考前辅导讲座,应学生和老师的具体需求改为青春期情感教育讲座,于12月17日中午举行。对象为初三年段全体女生。由于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讲座,缺乏经验,有些言语不够恰当,经初三一些班主任建议,以后可以讲一些以性教育为主题的讲座。

三、心理问题学生筛查

1、20xx年1月5日,心理教师对初一、高一的全体学生以发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且经过分析,测查出了各班可能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

2、本学期只向个别班级的班主任反馈了有中度及以上心理症状的学生名单,尚未建立这些学生的心理档案,但他们的问卷结果有存档。

四、 心理健康课

本学期在高一各班都平均上了两节心理课,基本都是先调查各班学生的具体需要再定主题。心理课主题包括亲子关系辅导、婚恋观辅导、学习辅导、人际关系等。此外,给高三各班都上了职业兴趣辅导课,课上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五、心理活动

原计划在科艺节举办的活动没有开展。但在高一一些班级有播放心理教育电影。

六、心理刊物

本学期尚未编写心理刊物,但有针对高一个别班级同学的提问进行书面的问

题解答,张贴在相应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七、心理咨询室建设

1、至本学期期末,心理咨询室的总体装修完工,包括粉刷墙壁、铺地隔、购置办公桌椅,咨询室桌椅以及将原有的黑色沙发用颜色鲜艳的帆布重新包装;

篇8:心理工作坊总结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如何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促使广大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促进教师心理成长, 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作为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 进入我们的视野。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是指以本校教师为学员, 利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 (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 为主讲教师, 针对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方法, 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短期心理培训, 改变教师的工作理念、优化教师教育手段、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是一种将培训、教学、教研、科研为一体的模式。

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心理工作坊的组建

由于活动是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 参与的人数不宜过多, 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 我们选择了25人组成心理工作坊。这些教师一部分曾获得过心理健康教育上岗C证, 具备一些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参与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 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2.主题的选择和设计

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确定心理工作坊以“有效沟通”为主题。主题的选择直接指向教师的实际心理困惑, 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 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参与性。为使活动富有实效, 我们又结合教师的实际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进一步对主题进行分解和细化, 主题下再设计若干个小专题。譬如前期的团体辅导, 结合教师实际心理需求, 分解成四个小专题:“踏上破冰之旅, 促进有效沟通”;“构筑信任的基石”;“适切表达, 良性互动”;“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学会欣赏他人”。

3.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前期侧重于心理游戏的开展, 我们称之为“游戏体验式团体辅导”, 后几期则是将心理工作坊活动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训相结合, 增加课例分析和个案研讨, 并初步形成“体验反思式案例研讨、分享观摩式课堂教学研讨”等培训形式;同时进一步拓展延伸, 将心理工作坊活动与学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

(1) “游戏体验式”团体辅导。

游戏体验式团体辅导的特点是强调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活动, 尤其是设计大量的游戏及模拟情景训练, 将主题贯穿于活动之中。一方面旨在通过活动和体验, 促进教师们的人际沟通, 形成信任、安全、欣赏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团体动力, 为后面的培训做铺垫。

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我们参考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游戏流程, 再结合实际进行改进。在“游戏体验式”团体辅导过程中, 特别关注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 游戏的设计要为达成活动目标而服务。活动目标集中、明确、具体、可操作;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辅导目标, 各环节之间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充分关注活动细节的操作等等。这些都是促进活动有序开展、达成辅导目标的重要条件。

(2) “体验反思式”案例研讨。

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是工作坊活动开展顺利进行的前提所在。在案例选择时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案例相对简单, 不选择当事人具有复杂心理问题的个案;案例都是来自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际, 与教师们的日常教育行为紧密相关, 且反映的问题带有教育的共性和普遍意义;所选案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在工作坊活动的个案研讨中借鉴了心理剧的模式, 基本程序为:热身引导——游戏互动——情境再现——模拟表演——激荡探索——分享体验——成长评价——后续跟进。它的亮点就在于:不是对教师进行直接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分析和指导, 而是让教师先有一个体验的过程。我们让教师用小品将不同的沟通方式表演出来, 实际上表演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投射”, 可能是教师自身行为的“投射”, 也可能是他平时所看到的教育行为的“投射”。通过表演和观察, 教师有了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在参与和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互动交流, 点拨引导, 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们的感悟和反思。

(3) “分享观摩式”课堂教学研讨。

关于课堂教学研讨, 在选择主题时, 仍然是以人际沟通为主题, 下面再分设若干个小主题。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网络资源包, 提供教学设计。该校要求小学班主任必须一学期上两堂心理辅导活动课, 当工作坊教师上课时, 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就前往听课, 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另一做法是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开课, 工作坊教师观摩研讨。上课所选的主题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我们选择的主题有“学会拒绝”、“赞美的艺术”、“学会倾听”等, 这些主题与师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本身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在听了课以后, 彼此会围绕主题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生活经验;在教师对辅导内容和效果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 再由专业人员引导教师进行课例分析, 促使教师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特点。

(4) “主题拓展式”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使活动进一步拓展延伸, 我们组织心理成长工作坊的教师开展了拓展性活动。如在2009年的“5.25”, 开展了“关爱自己, 关注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大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010年5月份学校配合区级考前辅导系列培训活动, 举行了以“自我调试、从容应考”为主题的心理活动周活动。工作坊的教师热情高涨, 统一穿着印有“育英心理工作坊”的文化衫, 在经过短期培训之后, 与学生开展校园心理游戏、趣味小测试等, 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各项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学校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形成。

三、活动的初步成效

1.关于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培训的初步成效

(1) 教师情感的变化。

通过设计紧密的系列活动, 创设了开放的、轻松的氛围, 促进了情感互动和人际沟通;教师们彼此熟悉, 人际氛围变得温馨、和谐。

(2) 教师对工作坊所持态度的变化。

原先教师们只是持观望的态度或抱着参加试试看的态度,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 大家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团体动力的形成, 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系统培训、研讨打下良好基础。

(3)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上的变化。

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和“体验”的原则有了切身的体会,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发展性辅导理念深入人心。

(4) 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态度的变化。

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我们曾与一些教师进行交流, 他们表示以后会在班级管理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并表示今后会多在班级尝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

2.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心理工作坊的开展促进了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在组织心理工作坊活动时, 心理教师需要查看大量的资料,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又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 自身获得了专业成长, 在其他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同时, 教师心理工作坊的开展, 得到了学校教师以及领导的认可, 促进了学校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形成。学校获得了“市一级心理辅导站”称号;《民办寄宿制普通高中双轮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获市二等奖;举行了全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C证全员培训;多次承办区级以上心理辅导公开课观摩、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等。

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1.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对参与培训的普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参与的教师对该项工作的认可度较高呢?我们从学校的校园网站上摘录教师活动后的后续评价:“一场场精彩表演, 感觉那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缩影, 让人若有所思。”“挺好的, 在娱乐中, 给人不同的体验, 在互动中, 相互交流, 收获学习。”“我觉得大家都很开心和踊跃, 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体会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想, 主持人的设计和体裁运用可见很花心思, 辛苦了”……这些朴实的话语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结合教师们的真实感受, 在一次发言中, 我们曾用了几个关键词, 就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对参与培训的普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如下分析:

“需要”:所选主题直接指向教师需要, 体现教师心理需求;

“快乐”:将主题贯穿于活动之中, 在轻松、快乐体验中获得真实成长;

“信任”:安全的团体氛围, 促进教师自我探索和自我开放, 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促进其内省和感悟;

“有效”:活动和体验不同于分析和推理, 能对教师的内心产生触动, 从而更有利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内化;

“魅力”: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更具人性化色彩, 为教师如何解决问题、看待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心理辅导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 心理辅导本身的魅力使得教师认可这项工作。

2.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对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心理辅导效果的好坏, 不仅取决于辅导技巧和专业水平, 还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质。

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专职教师, 都会具备一些带有共性的良好的品质, 如富有爱心、热爱学习、有内在的自我发展的动力等等。但是, 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心理辅导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仍然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 部分心理教师在学校里的归属感不强, 不能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教师工作坊的成立, 无疑为心理辅导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平台。

3.教师心理工作坊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 许多心理辅导学习研讨活动都在进行。但是我们更多地是以区域为单位, 譬如市、区级心理研修班, 区级心理教研组等, 以学校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修机制尚未形成。许多心理教师也是游离于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之外, 这就好比缺失了日日赖以汲取营养的土壤, 不利于心理教师的真实成长。而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来看, 只有全员渗透, 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工作坊可以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修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员渗透的有效载体。

目前, 我们的工作坊活动尚处于“原生态”的状态, 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同时也“折射”出许多的问题。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在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效机制方面做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敏毅.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 (1) :18.

[2]施秋奕.成长工作坊:心理教师团队发展的有效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6) :17-20.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篇9:大兴区心理地方教材实验总结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已经四年多,随着心理地方教材的全面使用,教育效果逐步显现,但矛盾和问题同时开始暴露,有些问题源于心理地方教材内部,包括由于教师对地方教材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些是非教材因素所致,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心理地方教材使用中的必然现象。以下是通过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整理出的实验现状。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教师对《指导纲要》的了解。

心理活动课没有《课标》,目前,我们把教育部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

在对《指导纲要》熟悉程度的调查中,12%的教师表示自己仔细阅读、思考过《指导纲要》;67 %的人大致浏览过,认为是初步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指导纲要》的仅占21 %,而且教师熟悉《指导纲要》是因为要参加本区的班主任基本功考核。

教师普遍认为,《指导纲要》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很大、弹性很强;由于目前小学的心理活动课大部分由班主任兼任,加上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原因。大部分教师感觉在心理活动课上“不太得心应手”。

2、对心理地方教材的认同性。

大部分教师认为《指导纲要》覆盖的面比较大、涵盖的内容比较虚,心理教材才是实的,心理健康的理念要以心理教材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因此,认为教材非常重要。

对新教材非常喜欢的的占58 %,说不喜欢的占13%,说不太喜欢的占29%。

教师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教材生动活泼,突出人文性”;“教材内容丰富有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强”;“教材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触及学生的心灵”; “教材留给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可以进行再加工”;“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不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

(1)教材内容有的课时偏少,使得教师对教材的把控难度增加。

(2)教材在活动性体现上还有些薄弱。心理活动课本来应该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以达到助人自助目的。教材在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技巧上,有的地方采用直接呈现的形式。但是,学生心理的成长,若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

(3)教材在编排上有些不合理,心理健康知识或方法技巧呈现给学生时不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本地区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

目前,很多小学生“不会玩儿”“不善于沟通”“做事无计划性”等这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充分关注。

(5)教材有些地方“价值不中立”,导致心理活动课的味道不浓。

如一课的题目是“原谅是一种美德”,那么也就是说不原谅就不具有美德,教材在“价值中立”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6)教材在培养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困扰,这些困扰解决最终要靠学生自己。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

每个环节的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如:在“放弃需要勇气”这一课,设置的情景是“人生目标”。

(8)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

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单靠课上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课后延伸与实践。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9)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

3、对地方教材的把握水平与使用效果。

教师驾驭地方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心理活动课的效果。23 %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把握教材,66 %认为能基本把握,11%认为不能把握。

在对地方教材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18%的教师地方教材理解的不深不透,32%认为开放度太大所致,31%认为没有教参所致,6%因为学生原因,而 23%认为是由于可参考的资料资源缺乏。

在地方教材对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效果方面,79 %的教师认为比较好, 5%认为比较差,另有16%认为还很难说。

我们感到,教师在使用地方教材的过程中都在努力去适应教材,并且努力体现教材的目标。而少有教师对地方教材存有质疑。

4、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学生变化的评价。

心理地方教材使用的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在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学生有哪些主要变化”的调查中,比较集中的意见为:

持肯定态度的认为:

学生中绝大多数喜欢上心理活动课,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各抒己见,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发言真情实感的流露

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

在心理活动课中,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通过心理活动课中可以化解学生之间矛盾,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消除学生的困惑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

没有相对安全的氛围,使得不敢说真话,

心理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容易组织,有时显得课堂纪律不好,

二、实验思考

1、对教材的肯定。

短短几年,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效果有目共睹。对教师而言,教育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正逐渐发生变化,能力在不断提升;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步走进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教材的优点:

(1)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

教材注重通过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活动的呈现通常以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测试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2)教材在编排和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教材在体例编排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设置内容,内容科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和最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鸣,以达到教育效果。

(3)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

教材在形式与内容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学生们非常喜欢。 如:

故事会:将深奥的心理知识寓于趣味故事中,将具体的行为要求寓于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中。

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容易形成两极或多极观点,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小品短剧表演:小品短剧表演难度较大但趣味性较强,可以显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设置展示台:当堂展示学生的小制作,以及一些成果图片等集中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4)教材总体目标定位符合《指导纲要》的要求。

教材总体的活动目标落在解决中小学生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对中小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挥潜能,学会控制和条件诶自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友善合群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的目标有“自我意识”、“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

(5)教材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是在全班进行,有时是在小组内进行。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便于在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

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6)教材重视实践练习,学以致用。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如学生在学习了合作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马上去进行尝试,学以致用。

三、实验所带来的变化

变化之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变化之二:加快学生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面对学生的不适应,会教给他们积极主动地,快乐地接触新环境,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的理念与方法,从而产生新的归属感和稳定感。

变化之三:师生、生生及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教师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改善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变化之四:教育评价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学生的表现不进行评判。在课上只要是积极参与、只要是说真话、只要是流露真情实感、只要是尊重他人,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

变化之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培养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的满意的心境,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

四、对教材的修订

1、队伍组建:

我们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修订队伍,这支队伍由12人组成,既有一线心理教师又有德育主任,还有教研员;既有中学教师又有小学教师;既有理论水平高的硕士,又有经验丰富型教师,这支队伍组建的我们认为比较科学、合理。

2、修订内容:

本次修订,我们在内容方面做较大调整,针对教材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给予较高的重视。

1)对于教材中有些课时内容偏少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内容。

2)对于教材的活动性体现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游戏、情景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凸显活动性。

3)对于教材编排上的不合理,我们采取调整顺序的方法。

4)对于教材中关于那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的现象,我们适当增加了一些主题。如增加了“学会玩儿”、“学会消费“、”学会沟通“、学会计划”、“学会面对挫折”等。

5、对于教材中有些“价值不中立”的现象,我们采取换表述的方式。如把“学会遵规守纪”换成“学会遵守规则”,把“原谅是一种美德”换成“你知道什么是原谅吗”等。

6、对于教材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的问题,我们采取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对于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的现象,我们采取换部分内容的方式来解决。

8、对于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这一次得到了加强。

9、对于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的现象我们这一次修订也做了改善。

10、这次修订,我们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增加了一节回顾课。

五、实验工作

1、教材辅导

每个学期开学初组织一次心理教材辅导,试验以来共组织9次。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掌握其课程的讲授方法,合理有效运用教材,为老师们上好心理课做好辅导工作。

2、各种形式的课程辅导

(1)下校视导:四年时间,足迹遍布大兴区所有小学,每学期分别指导20余节心理活动课。

(2)组织研究课:四年来共组织8节,每学期一节。我们深入学校一线,组织优秀的心理活动课供全体老师学习观摩,并在观摩中研讨、交流、学习,既是对骨干教师的磨练,也是给新教师学习的机会,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成果。

3、“共同成长”研修组对课程的研究

07年组建“共同成长”研修组以来,老师们在这个集体中共同研讨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暖身活动、如何选题、如何组织活动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讨,使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每学期组织六次活动。

4、组织评优、征文等活动

(1)2008年,进行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市级和区级评优活动,市级一等奖2人。

(2)位获奖老师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上为全市到会的老师做课,并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区级有二十余位教师分别获奖。

(3)组织编辑了“从这里走进心灵——大兴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秀设计文集”。

(4)09年参加北京市教科院教学设计评优活动,又有4位老师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

(5)试验以来组织区级心理活动课评优活动4次。

5、网上研修

利用教师研修网开展研修活动,我们设置了研修大厅、活动课程、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家庭教育等几个栏目,发帖子近3000个。

6、走出去请进来

(1)09年,参加了由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组织的、钟志农教授主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2)参加了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

(3)10年,邀请北师大教授聂振伟做关于考前心理辅导的讲座。

(4)邀请北京教科院白玉平教授作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

7、教材修订记录

(1)2010年4月8日下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一次研讨会。(组建修订队伍,讨论编排体例)

(2)2010年4月13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二次研讨会。(讨论编排体例)

(3)2010年4月14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三次研讨会。

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编排体例。

(4)2010年4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四次研讨会。(讨论每内容)

(5)2010年6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五次研讨会。(讨论内容)

(6)2010年7月28、29、30三天,进修学校503、504教室第六次分组研讨会。其中第一天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教材修订,后两天分组研讨。

上一篇:《集散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课程过程考核题目2013-2014下一篇:保险流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