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哀思寄语

2024-07-09

寒衣节哀思寄语(通用9篇)

篇1:寒衣节哀思寄语

寒衣节哀思寄语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寄语吧,寄语是人们表达心中真实感受的话语。那么你所知道的寄语都是什么样子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衣节哀思寄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寒衣节的微风,携带无限的哀思吹过你长眠的山谷;寒衣节的细雨,饱含深情的缅怀润泽你脚下的土壤;寒衣节的鲜花,承载无声的祭奠,祈愿你在天国安心长眠!

2、寿命总是有尽头的,人虽已去,但与亲友间的深深情谊,对生活的那份热爱,对人生的奋进拼搏,能够永远留存在人们心间!

3、寒衣节雨落,思念成疾。

4、至亲在世爱包心,至亲离世心忧闷。

5、又是一年寒衣节,逝去的人,魂早已不知飘向何处。

6、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7、愿这束烟火,为您点燃一盏心灯,永生永世温暖你心。

8、情长意深再叩首,献送花环铭心间。

9、草长莺飞、百花盛开、和家人一起备上清酒,洒在故人面前。

10、记忆的潮水慢慢的涌来,逐渐淹没我们对远去亲人的思念。斯人已矣,我们无法挽留。唯有放开胸怀,更好地生活,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11、那些忧伤的魂灵,困在黑暗的牢笼里,渴望而又害怕光明,害怕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他们凝望着人间的灯火,等待着黎明,正如我们等待着日落。

12、清酒一杯,盛满了哀思,心祭于万水千山,愿逝者安息。

13、这样难言的心情不知该怎么表达,只有把酒一杯,烧纸一片,黄土一掊,清泪一滴,哀思一场,了此罢了!

14、虽然你与我早已阴阳两相隔,但感觉你依旧陪伴在我身边。

15、寒衣节和你一起缅怀亲人,为逝去的亲人点亮心灯!

16、人死不能复生,失去很难再现,年年清明,年年至,天天牵挂,天天想。

17、老爷子你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疾病和痛苦,也庇佑你的家人、亲人平安健康幸福!

18、菊花一朵,包裹着对逝者的挂念。

19、我们虽阴阳两隔,我们虽天各一方,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心心念念,直到永永远远。

20、缅怀时光流年逝,祝福朋友康乐福。

21、为去世的亲人点一盏心,愿天上人间共安好!

22、那些远在天堂的亲人们,再也见不到你们的.容颜了,再也听不到你们的声音了,再也不能和你们一起,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了!

23、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24、不论时间过去多久,您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耳畔,从未断绝过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25、愿诸君,安息!

26、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27、祝福你们一切安好,点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让天堂的故人不再孤冷,送上对故人的缅怀之情。

28、逝者安息,精神永存。

29、思念如花,愿天堂的亲人在仙堂安息。

30、天命难为,世事无常。

篇2:寒衣节哀思寄语

时逢十月初一寒衣节,大爹按照乡俗请来阴阳先生为爷爷去世十周年诵经祈福!

九月三十那天,天刚放亮,鞭炮响起,在唢呐铜锣吹打声中起经了,我们匆忙收拾赶赴大爹家,灵堂已经高设,金童玉女当前,楼房轿车居后,旁边一纸白鹤,中间的桌子上摆着爷爷奶奶的遗照,桌子下面放着贡品和烧纸,阴阳先生已经开始了法事。一时间,唢呐声声响彻,悲凉尽染乡野。

十年前的隆冬,爷爷撒手人寰,走完了他苦难的一生,享年87岁。爷爷生于民国九年,那是一个匮乏和艰辛的时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就是在那样的年代,爷爷自力更生,在长兄的帮持下,与奶奶喜结连理,养育六男五女。通过爷爷和父辈们的艰辛努力,以及奶奶的持家有道,经由几十年的光景,家景逐渐兴旺,成为远近有名的殷富之家,田广畜多,人丁兴旺。

后来包产到户,长辈们都分家立户,爷爷跟随三爹生活近二十余年,由于三爹家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三爹的尽孝力不从心,后来经过兄弟六人的商议,由各家轮流伺候,就这样,爷爷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如今十年过去了,我经常在梦里梦见爷爷,走路依旧步履矫健,精神依旧矍铄,着一身黑色的旧式衣服,显的别样的精神。当念想的闸门一但打开,回忆就像上涨的潮水浸漫开来,一时间连自己都猝不及防。小时候,我们家离爷爷家虽然只有一里地,但是爷爷也不经常来我家,每次我们家杀羊吃肉的时候,叫爷爷来吃饭,爷爷也总是匆匆忙忙,吃完饭就着着急急的回去了。依稀记得,爷爷七十多岁了,还力所能及的放羊、放牲畜,也留不得半点空闲。后来爷爷住到我们家,我放寒暑假回去能和爷爷说说他曾经的过往,爷爷的记忆还是清楚,虽然眼睛有点模糊,但是听力极好,能够听声音辨别是谁来看他。八十岁那年爷爷配了一副假牙,在银川的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一下子感觉他又更加精神了。

一向坚强的爷爷,从来没有见过他流泪,然而在奶奶去世的时候,我看见爷爷一个人默默的坐在那里,悄悄的流泪,我能明白爷爷的心情,两个人相濡以沫走过了六十多个春夏秋冬,是不舍也是留恋。自从奶奶去世后,爷爷变得不爱说话,也不愿去别人家串门,每天早饭吃过后,搬个小凳坐在屋外晒太阳,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午饭过后,就开始睡觉,一睡就是一个下午。

爷爷去世的时候,葬礼虽然没有奶奶去世的时候那么隆重,但十里八乡的乡亲和后辈都来为爷爷送行。锣鼓声、鞭炮声、哭泣声混杂一片,久久的回荡在石记坑的茆梁上,因为那里是爷爷的老家,也是爷爷奶奶最终的归宿。自此爷爷与奶奶为伴,到达另一个幸福的地方,那里叫做天堂。

为期两天的诵经法事结束后,我们把给爷爷奶奶粘好的衣服、花圈、楼房、电视等物品带到空旷的地方一把火化为灰烬,那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怀念。站在沙梁上,我极目四野,思绪万千。今天,看到父辈们一个个行动不便,跪不倒,蹲不住,起不来,我想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给爷爷奶奶诵经祈福了。望着父辈们满头银发,我想以后这种场合会很多,毕竟父辈们都已经迈入了迟暮之年。

篇3: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

十月节的时间点在十月朔,即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秦岁首”“寒衣节”,这些具有不同内容的民俗节日,其节俗的基础源于人们的时季意识,收获祭与立冬节气是这些节日的原型与节俗依据。在汉魏之前,天文物候直接作为时间变化的标志,人们将日月会于东方天际的时间,所谓“日月会于龙”,作为祭祀的时间节点,这一时间大致在夏历时十月初一,从北半球的自然气候上看,正是“水始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这一天文物候循环周期的终结与开始的神秘之时,人们自然要向天神献祭,“国于是乎烝尝,家于是乎尝祀”(《国语·楚语下》)。作为时气点的立冬,其确定的依据现在是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为准,时间在今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在古代只能通过天象观测与物候变化来确定,时间在十月初,与日月合辰于尾宿的时间大体一致,史称“立冬,十月之朔气也”。今年的立冬节正好在农历的十月初一。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古代社会十分重视自然节气的转换,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冬夏春秋,立冬作为四季循环的终点或起点的节气标志,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在天文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王官时代,立冬迎气是一个显示天子威权的盛大典礼。作为王家国事活动的时间政令——《月令》,对立冬典礼作了专门的叙述:本月立冬,在立冬的前三天,负责天象观测记录的官员太史要特地向天子禀报:“某日立冬,盛德在水。”于是,天子斋戒三日。到了立冬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等朝廷命官到王城的北郊,迎接冬气。迎回冬气后,天子要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以此顺应肃杀的时气。这种在冬季到来时的抚慰死者的举动,应该说是有它深层考虑,表彰死者、抚恤生者不仅仅是顺应时气的需要,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在冬季闭藏阶段既请死者佑护生灵,同时又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饿寇的掠夺与侵袭。古代的四时之祭中的冬烝之祭就在立冬时节举行,四祭的特点是以四季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献祭,让先祖及时尝新尝鲜,是为人子孙的义务与责任;十月是黍、稻收获的时节,如《诗经》所谓“十月纳禾稼”,冬烝之“烝”,董仲舒的解释是:“蒸者,以十月进初稻也。”(《春秋繁露·四祭》)作为羌人后裔的彝族,其传承的农历十月新米节,即具有这一民俗性质;十月谷物的进仓,标志着农业生产周期的结束,亦即年节的到来,“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月令》)在年节祭礼中,人们以大量的牺牲祭祀公共社神及城门里阊之神,以猎获的禽兽祭祀先祖与门、户、中雷、灶、行五神;并礼敬日月星辰,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勤苦的农民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十月,在古代处于新旧之交,十月初一不仅被视作冬季的首日,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它被作为历年之首。汉魏以后民间一直有“十月朝”与“十月朔”的节俗名称,这也就是十月初一为岁首的遗迹,“朝”“朔”与月份相连,一般是岁首时间的特指,正朔、正朝是夏历岁首正月初一的特称,与此习称相应的十月朔、十月朝同样有岁首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岁时体系中,长期以“初一”为节的只有大年初一与十月朝(二月初一中和节是一个例外,它由帝王倡导,是人为的指令性节日,民俗基础薄弱,因此流传的范围主要限于社会上层,在民间几无影响。)。由此可见,“初一”在正月与十月中的特定含义。在著名的中国古代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中,宗懔首次记述了南朝荆楚人的年度时间生活,他称十月初一为“秦岁首”,也就是秦历新年,这天人们要吃一种由黍米与豆类合烹的热羹。这种食品在近代仍是十月节令食品,但今天已变成了豆泥豆沙等四季常有的日常吃食。

秦人为何选择十月为岁首之月呢?秦人国运短促,但秦岁首却影响久远,这里有值得探讨的意义。秦崛起西北地区,属于戎羌民族。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在未有历算之前,他们大概以立冬为年度周期的开始。秦人沿袭了这一部族传统,在统一全国后,依然以十月为岁首。秦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的习用方法,即夏正建寅、殷政建丑,及周政建子的更迭旧制,秦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传统,又表示自己是顺应天命代周而立,将岁首定在该月。后来秦人虽然亡国,但有着悠久传统的岁首习俗并没有消亡,不仅汉武帝定历之前,数代沿用秦历,即使改历之后,民间仍以秦岁首为节日。民间习俗与国家政令的不同步,甚至矛盾,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习见的文化现象,它显示着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差异性。民众看重习俗文化的传承,及服务生活的便利,并不计较是否是正朔所在,诚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初冬近饮酒作》中所咏:

炎家(指以火德自称的汉朝)天子起编户,政患嬴皇威令酷。急于恩纪缓文法,正岁尚犹传五六。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野人何暇论年代,但忆每逢多稼熟。青裾女子翻茜袖,抽镰获稻腰如束。三时勤苦一时好,自古有年非汝独。(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38转引)

从民族志记录的材料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民众的这种文化保存精神。与秦人有共同族源,也可能本身就是秦人之后的哈尼族他们至今仍保持着羌戎旧俗,新年从冬季开始,十月年是哈尼人的最大节日,家家户户作糯米粑,酿“闷锅酒”,每个哈尼村寨都要举行一次全寨性的街头酒宴,人们一桌桌地自由围坐,喝酒聊天,席间老年人谈古论今,趁着酒兴唱起哈尼族的古老歌谣,年轻人纷纷向老辈敬酒。当老人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时,满街满场的人都会齐声喝彩,“唆!”“唆!”的欢呼声在山寨中回荡,气氛欢乐而热烈。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诗·豳风·七月》中记录西北民众的古老歌谣: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哈尼人在十月年中还要祭祖、祭霜雪神等。

从十月节的贺岁、祈年、祭祖及劳农休息的诸项节俗看,它在古代的确是一大年节,它是伴随着农事周期结束的丰收节,十月节体现了“年”的本意,《说文》“年,谷熟也。”这种以农事周期为年度周期的时间计量方法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曾长久留存,如台湾山地民族有“岁时以黍米熟为一年”。汉武帝之后,以夏历正月为岁始,春节成为全国通行的大年,因此有关新年的习俗也多集中到春节时段,十月节俗明显弱化,最典型的例子是腊祭大礼,腊祀原为丰收之后的丰年祭,汉代以后,移至正月前的十二月,以服务于新的历年。虽然在有些地方,民间还留存着十月一日“民岁腊”的说法,但已成为一种古俗的追述(康熙《太平府志》)。此后,十月节在汉地几乎褪尽铅华,成为次等节日。

但十月节毕竟有过作为岁首大节的历史,它不仅保留了“十月朝”“十月朔”的名号,而且以另一种姿态重新进入岁时体系,这就是寒衣节的诞生。寒衣节从表面上看与岁首习俗毫无干系,它回归到人们对冬寒的体验上,是与立冬节相应对的世俗节日。岁首可以随着政治权威与历法调整发生改变,但处在天地之间的人不可能脱离与自然的关系,在谋生手段较为落后的传统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关系。因此,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岁时文化就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应对与调适。寒衣节虽然出现较晚,但它是古代人们应对冬寒时令习俗的综合。

伴随着冬节到来的是塞北南来的寒气,在《诗经》时代,人们九月可以得到寒衣,十月泥封窗户,以作冬藏的遮避。天子在十月也换上了冬装,所谓“是月也,天子始裘”(《月令》)这种十月添加衣服的习俗很早就成为朝廷的节令礼仪,天子执掌着天时,天子通过加上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在宋朝,帝王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朔日这天的早朝时,行“授衣”之礼,“朔日朝家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6)。十月节,“始服寒服”的礼俗自古相传。不仅高纬度的北方地区如此,即使在江南,如浙江同样如此,胡朴安在“湖州岁时纪”中记道:十月朔日,天气近寒,俗语云:“十月朝,十家小户穿绵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为了御寒,人们加上了冬衣,同时还生起了炉火,唐宋时期北方城市居民在十月一日正式生火升炉,直到来年二月才撤火,这如当今北方城市的供暖时间大体一致,不过古人对开炉的第一天特别地珍重,人们作“暖炉会”,家人好友围坐饮啖。旧时上海的“炉节”即由此而来。

当然“红泥炉畔酒”(《岁时杂咏》引范成大诗)只属于城居的富裕者,一般贫民感受更深的是冬日的严寒。特别令人牵挂的是那些远离家室的游子、征人与边塞戍卒,在以安居为基本生存要求的农业社会成员眼中,这些人最值得同情与关心。因此,冬日来临时,给远方的亲人寄送寒衣,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景观,尤其在战争、徭役频发的年代里,寒衣的寄送更是牵动千万人的心弦。虽然其中不乏“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庾信《咏画屏风诗》之十)的豪情,但更多的却是“孟姜女送寒衣”式的悲凉。正如民间小曲所唱:

十月里芙蓉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

送寒衣本是为了解除生者的寒冻之厄,但由于山川迢递,战事无常,征夫的下落难以知晓,因此人们更多的是:“造得寒衣无人送!”何况这些远戍的征人大多一去不复回,唐人皮日休在《卒妻怨》中咏叹了此种情形:“河湟戍卒去,一半多不回,……处处鲁人髽,家家杞妇哀。”在生死茫茫之际,寒衣既是送给生者,也是送给死者。因此“送寒衣”在充满生离死别的征战时代成为了民众情感的寄托。民众生活世界里的这种真实情形在传统社会里自然会投射到神灵世界,人们以现实的生活方式去沟通神灵。在寒冬到来时,人们也给亡故了的亲人送去御寒的冬衣。这种寒衣最初应该是实物形式,但在唐代,由于纸业的发展,一如冥币换成了纸钱一样,送给亡灵的已是特制的纸衣。民间常说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故事感动了长城内外的乡亲父老,此后,北方民间将十月初一作为追悼亡人的“寒衣节”;事实上,孟姜女传说只是当时民众情感的典型体现,顾颉刚先生对此早有精当的论述,他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说:“一种传说的成立,全由于民众意想的结果;它所以风行,也全由于民众的同情的倾注。……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所以发生于唐末而不发生于其他时代,也只因唐代的民众的感情原是满装着‘夫妻离别’的怨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14页)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环境赋予了寒衣节的形式与内涵。

自然,节日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不可能横空出世,它的出现必定有其内在的文化理路。寒衣节悼亡主题与历史文化传统深有关系,它既是古代十月年节祭祖仪礼的演化,同时也是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的知识体现,在阴气止甚时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时宜。《月令》《四民月令》就记述了不少十月立冬时节整饬丧纪、检查棺椁丘垅形制、以及抚慰亡灵的顺应阴气的时令作法,以人文秩序适应自然秩序,当然这种适应最终是为了人事的顺遂。在冬寒到来的时节,人们在入室加衣避寒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灵,特别是自己的祖灵,因此,帮助亡人度寒成为生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们对亡灵的孝义意识,自然是生人对亡人的情感依恋,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祖先的依赖,在寒季考验的时节,人们希望祖灵赐福、保佑,形式上是给祖先送去了过冬的寒衣,实际上是从祖先那里汲取了御寒的精神力量。

宋元以后,寒衣节成为与清明、中元并列的悼亡节,地方风俗志中(尤其北方)对寒衣节俗多有记述,以元明清北京城节俗为例,元朝继承宋代节俗,“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此一月行追远之礼甚厚”(元·熊梦祥著《析津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明朝寒衣节更出新招,市肆以刻板印制五彩纸衣出卖,彩衣有男女不同的式样,大约一尺来长,并有包裹寒衣的纸套,在纸套上写明收衣人的姓氏行辈,即寄送者某某,如同正规的邮件。晚上在一番祭奠之后,人们呼唤着亡者的名号,将寒衣焚之于门,有的焚于墓前,这就是“送寒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以焚化的形式向另一世界奉送祭品,大略始于唐朝,这很可能跟唐人全面接受佛家信仰有关,从秦汉的瘗埋到唐宋的烧祭,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大变化。清朝北京寒衣节俗一如明朝,但有货币化的趋势,有人将纸钱装入包袱中焚化,送给祖先的是灵活使用的冥币而不是固定式样的寒衣,祭品的简化反映着人们信仰心理淡化的趋势,同时它也模糊了寒衣节的节俗特色,使寒衣节逐渐变成了一般的“鬼节”。

寒衣节由送冥衣向送冥币的这种变化,有商品经济发展的烙印,但恐怕更多的是与人们御寒能力增强、对寒冷的身心感受减弱有关。我们从寒衣节的地域分布的情形中也能说明这一点,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主要流行于寒冷的北方,“送寒衣”的风俗至今在乡下传承;在南北过渡的中部地区,人们对寒衣节感受不深,在十月十六有寒婆婆生日,说寒婆婆这天过江(湖北俗说),这自然是寒潮到来的民间说法,季节上稍晚于北方;在温暖的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寒衣节,如果过十月节的话,他们的过法更接近于古代年俗,如祭祖、饮宴、卜岁等。寒衣节在空间分布上的递减态势,反映了人文节日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对应关系。

篇4:寒衣节寻旧俗点滴

过去老北京人都有世袭的祖茔,家里有人去世会埋到自家的祖茔里。从城里出殡以后,到棺材下葬的这段时间,棺材或放在家中,或寄存在庙里,这叫“暂厝”。当时没有正式的殡仪馆,但是北京有寺庙,北京有一百多座寺庙,大部分都有暂厝业务。为什么都在寺庙暂厝呢?因为寺庙是清净之地,而且寺庙还可以随时超度亡灵。对于寺庙来说,停灵、暂厝、承办丧事是除了香火、田亩收入以外的一笔大收入。暂厝是以日计费的。

按照古礼,暂厝的时候,棺材不能着土,而且要离地三寸,底下垫上石灰,时间长的要用石灰覆盖,因此暂厝七年也不会腐朽。暂厝得有专人照看,打扫卫生,要轰猫狗。暂厝期间的诵经就在庙里面,庙里面给他做往生咒和各种超度。

暂厝有停七天到四十九天下葬的,也有更长的时间,暂厝消失基本上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

办丧事最多的嘉兴寺

嘉兴寺原坐落在地安门西大街路北,庙的西墙在五福里,后门则在旌勇里路西。它建于明代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如今的嘉兴寺早已改成大楼,属于钮扣厂,现在租给政府当“什刹海街道办事处”。附近的旌勇祠和保安寺还有迹可循。

民国期间,嘉兴寺的住持为方瑞、崇辉,他们的社会交际很广,在佛教界有很大威望。旧时,嘉兴寺以停灵暂厝、承办丧事而闻名,它是全市停灵、办丧事最多的庙,而且多是富豪、名家的大丧事。平均每周即有三、五家办事,甚至一天赶上几家办事,事主互相“斗阔”。所以,门前经常挂出几个黑漆牌子,上面用毛笔蘸大白粉写着“王宅接三东院”、“李宅伴宿北院”、“张宅开吊前院”……因此,一年到头,棚架子不拆,门外花牌楼架子不卸,吹鼓手的大鼓锣架不往回挑,甚至冥衣铺裱糊匠到庙里就地做活。

嘉兴寺后院有一块“菜园子”,后来整个变成专门暂厝灵柩的地方,棺木要从西边的旌勇里进出,直接到后面的菜园子。曾被慈禧太后立为“大阿哥”的溥死后,就埋在这里。这里还有数座坟是外国人的。

在没有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前,嘉兴寺就是北京市唯一的殡仪馆。解放后,在嘉兴寺殡仪馆治丧的有不少名人,摄政王载沣、画家齐白石、书法家陆和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京城名医萧龙友,还有京剧名演员肖长华、梅兰芳等棺材都暂厝在嘉兴寺。1950年,国家高级领导人任弼时去世,是棺材土葬,也是在嘉兴寺暂厝。除了毛泽东以外,约500余名中央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出席了在嘉兴寺举行的葬礼。然后军车拉着任弼时同志遗体的棺椁,埋葬在八宝山墓地,那时还没有称作八宝山革命公墓。

五十年代中期在西郊建起八宝山公墓后,嘉兴寺殡仪馆的治丧业务逐渐停止。

停厝七年的拈花寺

拈花寺位于旧鼓楼大街北头大石桥胡同,是明、清时很有影响的一座寺庙,后海北沿的大藏龙华寺,曾是它的下院。明万历九年(1581年)司礼监太监冯保奉孝定太后之命创建寺庙,又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奉敕重修,取世尊拈花示众之意,赐名“拈花寺”。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大雄宝殿月台前立有雍正御书拈花寺碑。至清末,拈花寺仍为京城名刹,为“八刹三山”之一。

吴佩孚1939年12月4日逝世,他的大殡可以说是民国以来北京城最为轰动的一次出殡。吴佩孚入殓并没有多么豪华,棺内陪葬除了勋章绶带等之外,没有任何金银财物。虽用的是金丝楠木的棺材,仪仗排场也并没有太大,但是出殡之日,北京城万人空巷给他送殡。

移灵所经线路由社会各界设立的祭棚十一座,路祭桌、茶桌鳞次栉比,难以数计。吴佩孚生前客居北平,未置茔地。身后之事,是日后归葬蓬莱祖茔,还是在北平择地安葬,尚未定论,所以暂在拈花寺东跨院(原为寺内菜园)借地建造三间大顶殿式房屋,命名“武圣祠”,以停放灵柩。未曾料想,因抗日战争之故,吴佩孚的灵柩在拈花寺停厝近七年之久。到了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才归葬在玉泉山,也就是说抗战不胜利,吴佩孚不下葬。

孙中山停灵的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始称碧云庵。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以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而形成特殊布局。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当时曾停灵于碧云寺后的金刚宝座塔内。金刚宝座塔是寺内最高大、美丽的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高34.7米,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金刚宝座塔的东券门上有大理石面铭一方,上面隶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时,曾在普明妙觉殿设灵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这里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供人们瞻仰。正厅前檐横匾为宋庆龄手书。正厅中央安放有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背后是高大的朱红漆雕屏风。右侧陈列孙先生的墨宝遗著,左侧陈放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钢盖棺。当时,孙先生已入殓半月,故未能用上,陈放此处,留作纪念。

“梨园义地”松柏庵

松柏庵坐落在陶然亭迤西的南下洼子,坐北朝南。前院正殿供的是吕洞宾,东配殿是关圣帝君,程砚秋曾为此书写“昆仑善社”横匾。后院供的是释迦牟尼和观世音。东配殿为灵宫殿,东跨院是九皇殿,西跨院是喜神殿。它既不是尼姑庵,也不是和尚寺,更不是道士观。原为清朝一位王爷的家庙,王爷夫妇俱为梨园知音,后将此庙赠于梨园界,成为梨园同业常聚之所。梨园公会于此举行九皇会,故有“梨园家庙”之说。

“梨园义地”解放前被称之为“戏子坟”。徽剧演员来自安徽,昆曲演员来自苏州,由于这些从艺人员在京城定居,亡故后灵柩不便运回原籍,所以同治九年(1870年),慷慨好义的徐蝶仙与朱莲芬、程长庚发起同乡艺员,集资把庙前和东侧的茔地买下,辟为“安苏梨园义地”。1924年后,在王瑶卿的主持下,将西跨院建为“梨园先贤祠堂”。

民國后,在此长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员,也有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如:1931年病故的丑角名家王长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庆奎,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净金少山等诸多名家。1932年病故的尚小云之母张文通,“筱翠花”于连泉的父母双亲及夫人陆氏,姚玉芙的父亲,孟小冬的母亲,谭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儿等也葬于此。

篇5:2022寒衣节给父亲寄语

2、匆匆过客美名传,我们怀念你,安息吧,一路走好,驾鹤西去留美名、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

3、愧疚,我来晚了愿天堂没有病痛。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4、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健康平安!

5、望逝者安息!永失亲人的你们一定要坚强起来!

6、一场喜事一场葬礼,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逝者安息。

7、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持,继承遗志,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告慰他在天之灵。

8、愿逝者安息,愿生命安好。爱惜自己和身边人的身体,珍惜相处的时光。活着,就有希望。

9、愿另一个世界,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只有安息。

10、愿逝者安息,天堂没有痛苦,最疼爱我的亲人,真的到现在都不愿意在想,感觉是多么不真实。

11、惊悉噩耗,不胜悲痛。逝者安息,请节哀顺变。

12、人间大爱,让我们一起向雅安祝福祈祷:祝:生者健康平安,愿死者安息!一路走好!

13、愿逝者安息,祝亲人平安,无论是人间还是天堂,希望所有人是平和而满足的。

14、逝者安息,愿天堂能够好好休息。

15、失去亲人的痛,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过去了的,愿逝者安息。

16、安息,请带上所有人对你的祈祷与祝福,以你惯常温文尔雅的姿势,微笑着上路。

17、死去的人安息了,活着的人要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支持你的!节哀顺变!

18、来路无可眷恋,愿你安息,愿你在天堂一路走好,被温柔以待。

19、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希望身边的亲人和好友都能,平平安安,生命健康。

20、今日寒衣节,为逝去的亲人们点亮心灯!愿逝者安息,一切安好!祝生者安康,珍惜当下。

21、一个普通冬日,你悄然离开了,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22、逝者安息就不要再想他,人世的思念都是牵挂,生者若不能释然,亡灵便不得安息。

23、愿逝者安息,亲人坚强,继续好好生活,愿天堂没有烦恼忧愁。

24、惊悉噩耗,甚为悲痛!愿子潮在天之灵安息!愿中秋皎洁的明月,带去我的哀思和祝福!

25、人生无常,生命脆弱,意外和明天只是一个夜晚抉择。珍惜当下,愿逝者安息。

26、愿逝者安息,活在世上的亲人要继续活下去。

27、身体是本钱,金钱,荣誉,呐喊,都在倒下的一刻化为乌有。只能留下亲人的悲伤。愿逝者安息。

28、但愿逝者安息,亲人节哀,愿天堂没有绝望。

29、逝者安息,一切都会好的,城南花已开。

篇6:寒衣节哀思寄语

寒衣节的由来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什么叫寒衣节?

什么叫寒衣节?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较简单的是把寒衣带到坟茔烧化,或者于晚间在门前烧化。比较郑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纸钱等装在里面,包封写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辈以及寄发人等,就像寄信和发邮包一样。

寒衣节的起源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的原型就是秦朝的正月初一。秦崛起西北地区,属于羌戎民族。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秦人沿袭这一传统,在统一全国后,依然以十月为岁首(即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的惯例,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及周正建子的更迭旧制。

秦正建亥,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传统,又表示自己是顺应天命代周而立。秦朝虽短命而亡,但有着悠久传统的岁首习俗并没有消亡,不仅汉武帝定历之前,汉朝数代沿用秦历,即使改历之后,民间仍以秦岁首为节日,并有“十月朝”与“十月朔”等节俗名称,这是十月初一为岁首的遗迹。

直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还有这样的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俗谓之秦岁首。”从表面上看,寒衣节出现较晚,似与岁首习俗毫无干系,其实它的悼亡主题既源于古代十月的年节祭祖礼,也是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观念的一种延续,在阴气正甚时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时宜。

《月令》、《四民月令》就记述了不少十月立冬时节整饬丧纪、检查棺椁丘垅形制以及抚慰亡灵的顺应阴气的时令做法,以人文秩序适应自然秩序。在冬寒到来的时节,人们在人室加衣避寒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灵,特别是自己的祖灵。因此,帮助亡人度寒便成为生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7:有关寒衣节如何祭祀送寒衣

1、准备祭品

准备物品:五色寒衣纸(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衣裤(纸)冥衣、冥币、元宝、火柴、粉笔等,以及香,蜡烛,水果,糕点等祭品。

篇8:寒衣节送寒衣的意义

寒衣节的风俗,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籍《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说。《中华全国风俗志》则记载:“十月朔,俗称十月朝。人无贫寒,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

道家则认为,寒衣节这天,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其五帝攒会之日,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此日皆累生人,宜当醮谢,须凭法力祭祀,追赎涂苦,一一得福,常日祭祀,不可享也。

篇9:哀思亲人天堂寄语

NO.1 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NO.2 节哀顺变,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的活。死者已矣。

NO.3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NO.4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NO.5 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

NO.6 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NO.7 我的情绪就像大漠今天的阴霾,而我却不能给挚友太多的安慰!

NO.8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NO.9 人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

NO.10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NO.11 亲人 朋友 知己之母亦是我的母亲,他们的悲痛等同于我的悲痛!

NO.12 亲人失去痛离别,苦为人之湿短袖。不知何时再相见,天上人间月满花。

NO.13 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NO.14 各位亲朋好友本人父亲与XX日安详去世,于三日后举办丧礼,希望各位亲朋好友吊唁。

NO.15 父亲您在天国过的还好吗?在那边孤不孤独?在那边可曾吃的饱,穿的暖,在那边过的可否快乐?

NO.16 听到悲伤的消息,我们极其悲痛。我知道,对你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你在我心中。

NO.17 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NO.18 清明,这一天,叫我如何不泪流满面;这一天,双膝跪地 双手合拢,让我祝愿远方的父母长安息 幸福!

NO.19 忘却,往深处想还真是一种美德,与其日日为旧人放一双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还不如与逝者相忘于生活。

NO.20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NO.21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NO.22 昨天晚上很难受,一直在噩梦和揪心中煎熬!早上儿子一起来就问我,晚上为什么哭了?我告诉孩子做了恶梦。

NO.23 我知道各地风俗迥异,但共同的是要表达出对亲人离去的悲戚心情,我也只能在数千里之外让他代我叩首作揖进献花圈!

NO.24 我改变不了自己,让自己随波逐流,让自己虚伪冷漠,我也不愿意!哪怕迎来的只有那些无知世故而又貌似成熟的冷嘲热讽!

NO.25 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死去的人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活过的很好!

NO.26 再也听不见那温馨的叮咛,再也看不见那亲切的身影,任凭伤心的泪眼盈盈,任凭思念的心绪飘零,惊闻噩信,痛心难平。敬请节哀!

NO.27 忽然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像我一样,有着如此切切的貌似做作的情感?还有谁像我一样,能够哭得悲伤痛得彻骨的貌似虚伪的宣泄?

NO.28 我不得不承认生命之脆弱禁不起我们再三的考验,生或死,也许早已命中注定。逝者如斯,生者为此沉寂。沉默,是对死者最大的敬意。

NO.29 如果需要什么请告诉我。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NO.30 您的儿女 家人和好友们将永远怀念您;您的子女将继承您的遗志,发扬光大,将永远继续完成您未尽的事业,让您含笑九泉,安息吧。

NO.31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看到水,依然有种无法说清的恐惧和忧伤,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叫杨杰的同学,会想起他的母亲那撕心裂肺的哭声。

NO.32 你忘记我了吧?可为什么,我还是记着你,想起那首爱,想起那首伤城,想起你我的承诺,有没有一首歌属于我们,会让你真正的想起我?

NO.33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会离去,为了身边的,离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NO.34 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父母,怀念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NO.35 腊月寒冬雨纷纷,他乡游子欲断魂,遥问苍天何处去,细雨绵绵轻轻啼,雨润大地遍南北,寓寄祝福两度寒,阴阳两界无由泪,唯借飘雨送哀愁!

NO.36 我困惑地注视着周围人贪婪的.笑,我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叫做亲人,看着他们多情的笑脸,我只有着对周围世界的强烈渴望,以至于望了亲人的好。

NO.37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NO.38 清明节到了!只希望爸和外公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开开心心的,不要象在世时那么的辛苦!也许他们也已相遇。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相遇的。

NO.39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NO.40 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是永不会停止的,而思念却是多种的,阿婆的伤痛,妈妈的文字,我的小女儿情绪,不管怎样,已故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NO.41 记忆中每次的清明节总是细雨纷飞,有人说那是人留下的眼泪,也许那是离别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舍。活着的人,更要好好的生活,给逝者以安慰。

NO.42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你我的相逢是种缘。缘起缘灭,梦中变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曾经的回忆,美好的记忆,保存在脑海。愿你在天堂一样快乐!

NO.43 逝去的不仅是一位长者,更是我们人生的向导;离开的不仅是一位亲人,更是我们坚强的依靠。悲痛长号 泪眼呼啸,让我们祈祷,愿他走入天国的怀抱!

NO.44 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NO.45 最疼我的外公,当初连你最后一面也没能见着,是我今生的一大遗憾!但是你会永远在我心里,所有我爱的人,都永远地放在了心上!愿你在那边一切都好!

NO.46 又是一个思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故去的小姨呀,如果真有来世的话我还想你做我的姨,真的好想你!

NO.47 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NO.48 失去亲人那种感觉很伤心,是从内心的痛,别人劝是没用的。希望你能说一些激励的话,让你的同学能过真正面对这个事实并从中醒悟而奋发,坚强的活下去!

NO.49 父亲去逝一年了,他老人家走时,我不在身边。现在,第一个清明节来临,我也无法回去为他敬一杯洒,叩几个头。遥望家乡,感觉漂泊无依,身不由已。伤。

NO.50 自从认识了你,疲累 辛苦 紧张 压抑,都远离了我。换来的是对你深深的思念,换来的是对你绵绵的爱恋,还有还有,甜甜的寝食不安 美美的坐卧不宁。

NO.51 没有你我一度不知道路要如何继续,但是我知道你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我,反以我擦干眼泪,重拾信心,让你可以在天国一样看到积极向上的。同样祝你一路好走。

NO.52 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NO.53 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有轮回的,生生世世皆因果。死者则入土为安,生的人定是有着深深怀念。给死者送上一份哀思,为生者寄托一份祝福。惟愿离去的人安心走好。

NO.54 没有你我一度不知道路要如何继续,但是我知道你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我,反以我擦干眼泪,重拾信心,让你可以在天国一样看到积极向上的我。同样祝你一路好走。

NO.55 所以从今年起,国家顺从民意把我们古老悠久的清明节法定为休息日,就好象我们过春节和过国庆节一样,大家得以聚会欢乐,这实在是我们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

NO.56 您是我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您是我人生航程中的导航仪,您是我茁壮成长的阳光和水,老师您的恩惠我无以为报,只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让您在天国为我祝福。

NO.57 一晃,父亲已离开我们四年多了,都说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可我亲身体会到这剂良药药效实在太慢了,直到现在每每提到父亲我还是气塞咽喉,泪流满面。

NO.58 心儿啊,你为何让我这样地悲伤;泪儿啊,你为何断断续续地流淌;人儿啊,你为何孤独在远方彷徨;风儿啊,带去我们对你崇敬荣光;逝去的人儿啊,愿你一路走好!

NO.59 我踏着时间的脊背走来,测量着时间的距离,默默地等待着,预算着。我坚信积攒了十几个生命年头的力量,有朝一日终会有一番作为,终会一鸣惊人,以至于望了亲人的好。

NO.60 悼亡诗沈约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NO.61 很后悔没有去参见你的葬礼,也许是远离了那个家庭,他们都遗忘了我。可是你对我的好,我一直记得。你待我如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有可能我会我能去你的墓地给你磕头。

NO.62 我真切地记着当时对人生的绝望,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恋,看着父亲被人愈抬愈远,那种永无再见的绝望与彻心的冰凉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体验是残酷 是无奈 是悲哀 愤恨。

NO.63 人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而我的和善,纯朴,与人无争的亲人们却总是与磨难相随,命运为什么老和我们开这天大的玩笑?叔叔的眼里的无望 痛苦 渴求,深深地剌痛着我,我的心是在滴血。

NO.64 金风爽,云飘扬,月饼香,品琼浆,月色赏,秋月朗,杯盏撞,情满腔,佳节旺,团圆畅,祝福淌,幸福扬。中秋快乐。

NO.65 人死不能复生,我知道你伤心,难过,但是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现实生活不会因为你失去一个人,时间就停止,想哭就哭出来,我的肩膀借你靠,哭完以后请坚强,好好过日子,别让他走的不放心。

NO.66 在路上,我想,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报答他们。烧纸其实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在父母还健在时好好对待他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当失去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亲情是多么珍贵。

NO.67 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亲情!是前世几辈子修来的福,才成为了一家人,可是,我在干什么!姨姨,我对不起你!所有的哭泣,悲伤,痛心,都已无用,都无法挽回你逝去的生命!

NO.68 写我的亲人们,其实只是写自己,写自己在经历许多不幸,面对了许多死亡后的痛与思,怀念我的亲人们,让我今天用这滋意流淌的泪水,用这蘸泪写成的文章祭奠我逝去的亲人,祭奠我们已经流逝的光阴。

上一篇:国际公法三次作业下一篇:学校工作评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