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信贷风险

2024-08-05

防控信贷风险(共8篇)

篇1:防控信贷风险

防控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对信贷管理的一种再监督行为,它是监管部门依据国家金融法律、规章,对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包括对信贷管理组织体系,贷款的审批、发放、管理、回收等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检查、考核、评价方法的总称。

其目的是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各项平衡制约机制和责任制,并有效地执行,防止因制度的漏洞或执行不力及监督控制不严而出现高风险贷款、以及以贷谋私等不良现象,切实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关键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信贷管理;贷款发放

1.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围绕防范控制风险的各项操作程序、方法、管理制度、办法等机制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四项要素:

1.1信贷策略。评价金融机构制定的信贷策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中央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考虑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点,是否遵守审慎原则,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从严掌握贷款规模,选择贷款对象,有无盲目扩张行为;信贷策略是否形成规范性文件,并被每一个信贷人员知晓、准确理解执行。

1.2组织体系。评价金融机构是否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要求建立了信贷操作和管理互相制约组织体系,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是否

由两个以上部门或岗位分别承担;是否建立科学、民主的贷款审批机构;信贷人员的选拨是否建立了任职资格和优胜劣汰制度。是否设立专门内审部门对信贷业务全过程进行再监控并向最高决策层报告。

1.3操作程序。贷款发放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制订明确的操作方法并以书面形式确立下来,是否严格执行。

1.4管理制度。包括日常检查、清收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监测管理、岗位责任制、信贷资产保全等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信贷管理组织体系的内部控制

信贷管理组织体系是指根据信贷业务环节的内在要求和平衡制约机制要求而进行的机构或岗位的配置,包括信贷业务操作部门或岗位、信贷审查管理部门或岗位、贷款发放审批决策组织的确立及其职能和职责、内部稽核部门的设立及其职责履行情况等。信贷管理组织体系是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组织准备,是加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防范控制信贷风险的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

《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规定,贷款发放应实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一项信贷业务应由两个以上部门或岗位完成,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分离贷款调查评估和审查、检查的职能,分别设置信贷调查、发放和信贷审查、审批、管理的机构或岗位,并要求根据贷款额的大小确立各级部门的审批权限,建立相应的信贷审批委员会或审批小组,保证每笔贷款由互相制约的两个以上部门或岗位来完成;并建立信贷风险内部稽核监

督、报告制度,保证贷款的发放处在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之中。3 贷款发放内控要求

贷款发放是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控制,隋况对信贷风险的大小具有很大的影响。贷款发放应具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款审批发放的全过程,这套程序应顺序经过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信贷业务人员进行贷前调查评估并签署意见,信贷审查人员对贷前调查评估的真实,陛和科学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担保贷款还要签订担保合同)。对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各金融机构都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规程,以防止贷款发放的随意性或违法乱纪行为。对贷款发放内部控制进行稽核评价,就是要稽核评价各环节操作方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1审查借款人资格。借款人提交贷款申请书及相关资料后,贷款人首先要根据金融法规的规定,审查借款人是否具备贷款条件。借款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且符合以下要求:a.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b.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须经过工商部门办理年检手续;c.已开立基本帐户或一般存款帐户;d.除国务院规定外,有限责

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累计额未超过其净资产总额的50%;e.资产负债率符合贷款人的要求;f.申请中期、长期贷款的,新建项目的企业法人所有者权益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

3.2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

(1)贷前调查评估。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的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抵押物、质押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贷与不贷、贷款期限\贷款方式等意见。信用等级评估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领导者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履约情况、财务收支状况、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等要素进行。

(2)贷时审查。信贷业务部门对受理的借款人申请贷款的可行性进行调查评估并签署意见后,移交审查部门审查。审查人按照有关规定对调查评估结果进行审查核实,提出意见,按规定权限报批。

(3)贷款审批。审批人接到审查部门报采的资料后,应按规定的方式组织有关信贷管理人员或专家对贷款发放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并确定贷款期限和方式,签署审批意见。

(4)签订借款合同。所有贷款应当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约定借款时间、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及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保证贷款还须保证人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或保证人在借款合同上载明与贷款人协商一致的保证条款,加盖保证人的法

人公章,并由保证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署姓名,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应当由抵押人、出质人与贷款人签订抵押合同、质押合同,需要办理登记的,应依法办理登记。

4.信贷管理的内控要求

信贷管理内控是指金融机构在运用信贷资金时,对贷款在贷出之前调查评估,贷时审查核实,贷后监督使用,回收本息,监测预报风险,资产质量分析,控制化解风险以及确定贷款方式、期限、利率,规范信贷档案资料等一系列制度、办法的总称。由于贷前管理和贷后的管理分属两个重要环节,且习惯上所称信贷管理较多的是指贷后管理,而且贷前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在前一节已经述及,本节所称信贷管理内控专门指贷后管理各项控制制度,包括贷后检查,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信贷资产质量监管,信贷资产保全,贷款本息清收以及信贷岗位责任制等方面的内容。贷款发放之后管理好坏,同样对信贷风险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对信贷管理内部控制情况的稽核评价。《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以及中央银行制订颁发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和各金融机构制订的贷款管理规定都对贷款发放之后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如下:

(1)贷后检查。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

(2)贷款回收。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1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1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贷款人对逾期的贷款要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单,做好逾期贷款本息的催收工作;贷款

人对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归还的贷款,应当按规定加收罚息;对不能归还或者不能落实还本付息事宜的,应当督促归还或者依法起诉。

篇2:防控信贷风险

2015年9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我行在杭州举办的“ ?????”的学习班,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我认真地学习了信贷风险防范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其中,老师对信贷风险防控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刻讲解,并组织了实际案例的讨论、演示和点评,既有实务操作又有理论讲解,使我对信贷风险防控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一、贷前调查是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贷前调查不全面、资料收集不全;轻易采用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欠核实,缺乏对假信息、报表的防范;存在由社会上不正常现象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企业信誉调查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注册资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册资金。有可能导致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失去保证贷款安全性的意义。

二、贷时审查是风险防控的再保险。

若贷款审批机制不完善,轻信信贷调查结论,对贷款主体的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审查,就会让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轻易获得贷款资格。审查人员应根据相关政策制度,从基本要素、主体资格、贷款条件、本行的信贷产业及行业政策、信用等级评定、授权授信等方面,逐一核实贷款调查人员提供的贷款申请资料和调查报告是否完整有效,是否符合本行的贷款准入条件和现行的制度政策,这是贷款初步审查的关键环节。对应该由调查人员及经营行提供而没有提供的信贷业务材料,审查人员应当列出单子,及时通知调查人员及相关行补充完善,说明情况,提出审查意见,限期予以补充回复。原则上凡是贷款调查人员调查认定的内容,审查人员都应当重新审核,看其是否真实有效是否符合信贷准入条件和相关政策制度。全面初审的目的,是解决贷款资料的完整性及合规合法性问题。全面初步审查的主要内容,同贷款调查阶段收集借款申请资料的内容基本一致。

三、贷后管理是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

贷款实行全流程管理,即从贷款发放至贷款收回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此,各级信贷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的观念,克服“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倾向,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同时,实地进行贷后检查,能及时识别和弥补贷款潜在风险,确保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篇3: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

(一) 企业还贷风险加剧

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风险增大, 同时也加剧了还贷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由于受到市场传导效应的影响, 处于经济下行期的企业经营状况不比往年, 经济效益也不乐观, 因此他们偿还贷款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很容易出现坏账违约的情况, 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也没有做好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的调查, 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企业贷款后, 只是流于表面的进行简单的使用调查, 根本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贷款企业在贷款后抵押物的情况以及经营状况的变化, 以至于无法快速采取措施预防企业坏账的情况,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 产业过剩风险增加

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还表现在产业过剩带来的还贷风险加剧。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发展, 很多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和化工企业已经面临即将被淘汰的命运, 同时钢铁产业和煤炭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尤为突出, 如果这些行业的企业无法在新经济形势下寻求到转型转产, 那么这些企业就无法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 也就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贷款经办人员的法律知识薄弱, 贷款保护意识不高, 也很容易出现由于企业法人代表出逃导致银行贷款无法收回的现象, 进一步加剧了信贷资产劣变的趋势。

(三) 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也突出表现在银行内部管理风险的增加上。当前商业银行在处理信贷业务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银行内部基础管理的风险依然存在, 同时也缺少规范信贷工作的具体规章制度, 重营销轻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除此之外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高, 工作能力不强也是亟需改进的一方面。其中在银行的信贷工作中, 还缺少与之相配套的监督体系, 没有足够的重视对银行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在一些基层的商业银行中, 行长的权利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约束机制的限制, 乱批贷款乱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最终造成银行放出的贷款无法回收, 更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 金融业务创新风险

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还表现在金融业务的创新风险增加上。由于当前银行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银行也在不断地开发和推出新业务, 这些业务在为商业银行带来新商机的同时也有着不小的风险。由于产品设计、交易制度、人员培训、交易对手、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缺陷, 或如市场利率、汇票、股票、债券的行情变动, 银行新产品上市后对客户的利益设定有可能无法全面兑现, 从而不可避免地遭受信用风险损失。除此之外再加上银行贷款业务审查的不严格, 致使很多人都通过使用虚假资料办理信用卡业务, 从而导致银行资金被不良套用无法收回, 既损害了银行信贷的信誉, 又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 提高银行全面风险管控能力

要做好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工作, 就需要提高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控能力, 建立健全重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银行应对信贷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的管理, 就是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主动出击, 有效的减少由于全球经济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保持银行的安全稳定发展。因此银行要及时研究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 在充分尊重银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出防控风险的有效措施。此外银行还应该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 要结合新形势下的内外部环境, 重新审视银行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备性、适用性、有效性, 并进行全面的梳理规范, 加快制定和完善新业务领域的各项风险内控规章, 及时堵塞漏洞, 完善整个风控制度体系。

(二) 加强对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

要做好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工作, 还需要加强对银行信贷规章制度的坚决贯彻, 加强对绩效考评体系的完善, 充分发挥绩效措施在防范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商业银行要做好新到工作的规范化, 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 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 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 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 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此外银行还需要改革内部的绩效考评方式, 增加贷款风险防控的比例, 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内行内部防控风险的能力。

(三) 重视对过剩产业信用风险的管控

要做好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工作, 还需要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加强对过剩产业信用风险的管控力度。在经济下行期的特殊时期内, 企业的发展都会遭遇到一定的瓶颈,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采用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对那些由于产能过程而陷入困难的产业提高贷款政策, 而对于那些发展前景良好, 只是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应该予以支持, 切忌实行一刀切的信贷收缩政策, 防止出现更大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还要适当放宽高新企业信贷条件, 严格限制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量大行业的信贷。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 强化内部控制责任制

要做好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工作, 还需要在银行内部贯彻风险控制的责任制度, 提高信贷工作的管理基础。银行在面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时, 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 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这个机构可一直在进行该项工作时才建立, 但是成员应必须要由银行的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 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 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此外为了保证贷款风险防控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 这项工作还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部门来独立完成。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 有效的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 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保证信贷权利的合理分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 使各部门都能获得最真实可靠的贷款信息, 还应该完善信息的流通制度, 防止部门占有信息现象的发生。

三、结论

综上所述, 要做好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工作, 必须要将控制贷款的风险作为工作的核心, 从提高银行全面风险管控能力和加强对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 重视对过剩产业信用风险的管控和强化内部控制责任制等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银行的风险防控体系, 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玉.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J].现代金融, 2014.

[2]叶林.经济下行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3.

[3]李顺勇.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对策[J].中国银行业, 2016.

[4]许洋.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中国金融, 2013.

篇4:防控信贷风险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银行;资金;运营效率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资金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风险

1.1、资金运转缺少灵活性,无法满足商业化的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行方面主要表现在资金的调控手段选择上十分不合理。资金的调控手段意在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势头呈现着蓬勃发展的面貌,这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发展的保障与前提,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调控上主要目的就是以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的前提。通过资金的调控手段引导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充分的调动全行的资金流转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地区的分行可以根据未来的市场需求预测向总行预报未来的运转资金需求,从而满足各种发展趋势下的资金需求。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银行内部的资金调控利率,银行内部的借款,以及各种各样的现行规定与管理办法。但是,这些资金调控手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是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行政化色彩,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与此同时,银行的管理部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对这些调控手段无法做出及时的适当调整,缺乏对突发情况发生的敏锐反应,只是一味的“死板”应用各种规定与现行条例,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全行上下对资金的运转机制都对市场的各种变化做出的反应很迟缓,无法及时的适应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更无法满足银行内部的各种资金的调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了资金调控的运行效率。

1.2、缺少资金运转效益化的观念

企业的运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而想要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基础与保障,但是,我国由于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国有制计划经济传统经济理念的影响与束缚至今仍对我国的国有制经济有着一定的思想束缚。商业银行属于国有制经济的一部分,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又无法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瓶颈。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当中许多的银行都在盲目的扩大资金的收入来源,拢入大量的资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多种渠道的扩大资金量。另外,我国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将资金随意的借贷出去,许多的地方分行都在强调着高利益作为第一发展要义,而在实际情况中却相反,他们没有改变原有的资金管理办法,更没有针对无限制的支出做出一定得方案调整,仍采用原有的模式。由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效益利益观念十分薄弱,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调控运作方面效率十分低下,在改进方面也十分的困难,无法改变资金运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更无法提高效益。

1.3、资金的来源面积广,资金的运用方面单一,二者矛盾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各地方分行的集民资,大众居民的存款;同业的借用,挪用;各种证券的回收等等。但是资金的调控运转方面却与之相反十分单一,通过多种渠道集来的资金大多数都用来贷款业务,其他途径的资金运转调控方面难以找出另一种途径。然而,贷款业务的质量与同业相比质量低下,贷借期限不合理,贷款难以收回的问题影响,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严重受阻。同时,资金的流动与运转迫使银行必须保有一定的备用资金,这就迫使各地方分行不得不将一定的存款以及总行支给地方银行的流转与调控资金作为一定的备用资金,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问题。也成为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限制因素。

2、对于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的防控措施

2.1、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

要想提高商业银行对于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应该对商业银行内部产權制度加以改革,彻底的清查银行内部的资产,做好资产的评估工作。明确好商业银行的各级不同的权利,按着法制的程序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能够保证银行内部的各级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程序提供信贷工作服务,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加以合理的控制。

2.2、严格的岗位分离信贷分离制度

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执行岗位分工明确,明确好每个业务运作所需要的员工,做好分工明确。要根据业务的实际要求不同,合理的分配好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不同人员,尽量保证好分工明确,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在同一岗位上定期更换不同的工作人员,使得整个商业银行的内部工作人员的每一项业务的工作都能够在监督下行使好自己的权利,使得全行的业务都能处于被监督的范围内下。追重要的就是要将信贷制度与商业银行的审计制度分离,从而保障银行的审计制度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2.3、提升资金运营的效率

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改变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转模式,提高运营效率。我国商业银行由国家统一管理,有着很大的银行内部资金运转的权利,所以,作为总行就应该率先“放权”以满足市场的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采用统一集中管理的模式,所以,在对于资金的运转调控管理上都采用比较传统的行政模式,资金的运营需要一层一层的上级审批才能有权利对资金进行调控与发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效率。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是关键。

2.4、改革资金的管理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上采用的模式仍是统一管理政策,这需要改变这一管理模式才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建立一种新型的分级管理政策,给地区分行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利”。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态不同,针对地区分行的自主权也不同,保证地区分行能够满足地区的市场资金需求,充分调动起各地区分行的资金管理积极性,主动地避开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对风险有一个提前预警的意识。

2.5、拓宽资金运营渠道,改变单一化的资金运营结构

要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的单一化结构,及时的调整资金运营策略。参与我国的债券市场以及产业投资,使多渠道的资金也能运用在多种用途上,使得资金能够取得最大化的利用,以获取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2.6、在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商业银行同现代企业一样,也应该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加强银行的管理体系完善,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以及对企业的决策水平。努力建设商业银行的“产权明确、权责分明、科学管理”,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加快银行内部的资本积累,从而能够应对信贷风险与危机的发生,不断增强抵御国内外市场的风险能力。

3、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商业银行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使商业银行能够继续发挥它强大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营机制进行改革,增强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业务风险的抵御能力,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张贺.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防控[J].现代商业,2012,30:49-50.

[2]刘亚蕾.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4]吴凡.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篇5:浅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控

随着农发行信贷支农力度的逐渐加大,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加上农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当前农发行信贷风险有不断积累扩大的趋势。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保持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农发行风险管理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当前农发行信贷风险表现形式

(一)农副产品市场风险。储备粮油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信贷风险国家财政认可,而对于准政策性粮棉油和商业性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国家没有明确的信贷风险保障政策。从近几年农发行业务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商业性信贷规模大幅增加,来自宏观环境的农副产品市场风险成为最具杀伤力的信贷风险之一。近年来粮油价格波动起伏大,受国际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收购的市场价粮油品种销售情况不理想,特别是收购贷款回笼较慢、潜亏较多,由此引发的客户经营风险极易转化为农发行信贷风险。

(二)企业法人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少数客户道德信用意识淡漠,缺乏偿债意愿,甚至以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或者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和虚假产权证明作抵押等手段,蓄意诈骗贷款;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就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采取私设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等形式,投向股票或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

(三)贷款客户经营风险。表现为客户治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经营和经验式管理阶 1 段,行业、技术起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贷款客户由于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盈利空间萎缩等原因,无法按期还款。近两年农发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增加,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客户经营造成的潜在信贷风险大量后移。

(四)贷款资格准入风险。少数基层行在业务发展和客户营销过程中,由于在客户战略性调整中饥不择食,注重客户营销数量和信贷投放规模,忽视了少数客户自身先天性不足,对客户的资格审查和信贷准入没有严格把关,形成信贷风险。

(五)内部管理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少数贷前调查报告仅根据客户相关文字材料摘录、整合,没有深入探究客户真实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由此形成的调查结论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情况。贷款风险保障条件落实不严,对借款人、担保人、抵(质)押物审查不严。贷后管理表面化,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失灵,对贷款预警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臵等。

二、防控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农发行要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来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从管理理念、客户营销、方法、方案、体系、管理工具、市场走势、绩效考核、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方面完善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是目前农发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提升理性认识防风险,牢固树立全面风险防控理念。履行国务院赋予的政策性职能,加快业务发展是目前农发行的主题。但农发行信贷支农、建设新农村,面临着比商业银行更高的 2 信贷风险,所以必须牢固树立全面风险防控意识,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要树立和健全“五种风险管理理念”,即一致性理念,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全面性理念,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独立性理念,健全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权威性理念,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互通性理念,健全信息系统,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严格把握客户准入条件防风险,加大对客户结构的调整。一是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把好客户准入关,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关口和关键环节。在客户营销过程中,要提高对客户风险和发展前景判断和识别能力,收集和分析贷前信息,利用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来查询,努力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防止“病从口入”。二是引入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动态评级,调优客户结构。建立健全适合农发行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指标和评价体系,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客户的成长性、盈利性等要素。通过综合信用评级将客户分类,对信用度差、资产负债率高、产品竞争力弱、经营不规范,或体制差、产权不明、股权分散的客户实行退出机制;对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履约能力强和所属行业持续景气的优质客户找准投入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三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紧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调查研究,围绕重点企业及项目优化投向,积极支持风险低、可持 3 续发展的重点涉农产业。

(三)研究市场走势防风险,依据市场确定信贷政策。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走势决定客户经营风险的大小。要适时分析市场走势变化,科学把握好贷、收、存、销的关系,科学确定贷款投放的时间、额度、方式,帮助和督促贷款客户将信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农产品收购贷款投放和管理过程中,当价格高开高走时,督促客户边购边销,快购快销;当价格低开高走时,先多投放贷款,后逐渐减少贷款投放,控制贷款投放节奏;当价格低开低走时,适量增加贷款投放量,增加企业库存。充分运用信贷杠杆,引导企业理性把握市场走势,在价格上涨时不盲目“赌市”,在价格下跌时不慌乱“畏市”,降低经营风险。

(四)健全预警机制防风险,构筑信贷风险的“三道预警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行业定期分析预测和预警预报,提高应对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仅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产品供求、产业发展现状、困境、趋势,揭示经济周期与行业周期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利用客户贷款申报资料和CM2006数据,定期采集反映客户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揭示客户经营情况和所处行业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农发行信贷支持客户及产业的主要风险,并对相关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应对。第二道防线是客户资金和库存的预警预报,主要是对客户的资金流和贷款物质保证度的适时监测,密切关注客户的不正常关联交易,及时预警。第三道防线是客户贷款到期或逾期的及时介入。要进一步理顺、明确客户和风险两个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职责和工作协调机制,客户部门要积极参 4 与到风险管理中,发现风险就要及时向风险部门预报,风险部门及早分析调查,及早处理风险,提高信贷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五)规范信贷流程防风险,落实风险防控措施。一是强化客户经理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二是建立适合客户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审查程序,健全客户统一综合授信制度,逐步建立客户贷款的标准化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除客户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外,应注重客户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客户技术、产品、市场现状与前景等软信息。四是根据客户风险、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贷款方式。如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保证担保贷款等。五是加强对客户经理和风险专业人员的培养、储备和配备,强化尽职管理。用好《客户经理贷款管理尽职手册》,构建“尽职免责、失职必究”的责任追究体制。

篇6:防控信贷风险

一、严禁授意、指使、强令他人违规办理信贷业务 各级信贷人员要依法合规开展贷款调查、审查、审议和审批,独立发表意见,不准以任何方式,安排有关人员办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规章制度的信贷业务。对有关人员授意、指使、强令他人违规办理信贷业务的,要坚决抵制、举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严禁越权及降低标准审批信贷业务

审批信贷业务必须在书面授权范围内进行,必须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审批,不准超越或变相超越权限审批信贷业务,不准降低标准向股东审批发放贷款,不准审批同意超比例信贷业务,不准向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审批发放贷款。

三、严禁发放借名贷款

篇7:农村信用社多措并举防控信贷风险

控贷款业务风险,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管理理念上提高思想认识

信贷风险控制不仅仅是管理层、风险部门以及信贷员的事,每位员工都应参与风险管理并履行职责。只有全员参与,人人都深刻认识“规避风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形成机构合规经营。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大力开展岗位操作和职业道德培训,使全体员工对“合规经营”、“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等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理解,了解自己在操作中的职责边界和风险点,培养责任意识,在行动上杜绝违规,防范风险。

信贷风险根源剖析

信贷风险主因是贷款的“三查” 制度执行不力,信贷管理中普遍存在“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或“三查”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的问题。贷前调查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调查人员须深入客户查阅帐簿、凭证,核实数据,掌握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而很多信贷人员没有作出有深度的调查,不对相关的数字进行核实,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材料,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按照银行信贷管理的要求进行摘录、整合,做出表面文章,造成贷前调查报告做出的结论失真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健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实践中有的信贷人员对贷款企业后续管理不到位,很少到企业了解情况,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只要填好表格就行,这种检查是企业报表数据的移位和凭印象做出的书面反映,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防控信贷风险的有效举措

建设信用工程。信用工程建设可从某个区域甚至全社会倡导信用社会,结合全国征信宣传活动的开展,大力进行农村地区的信用工程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一旦形成人人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良好氛围,从全社会角度创举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农信社防控信贷风险奠定信用社会基础,特别是信用村、信用户测评要抓紧抓到实处,充分发挥信用村、信用户的优势,保障农信社农村小额贷款额小、流动、分散、风险小的特色,历史实践证明小额贷款是农信社业务发展状大进程中质量最好的资产。

贷款三查制度执行落到实处。信贷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管理的全过程,形成相应的风险防范理念和风险监控机制。

首先是加强贷前调查,出具真实全面的调查报告,做出正确决策。

查清客户家底,看资产负债盘清客户家底。对客户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逐项核实,在工作底稿中详细记载,如:货币资金余额多少;应收账款余额多少,其中应收对象是哪些客户(如果太多就列出前几名大户),分别列出账龄及余额;存货金额是多少,按类别记下进价;固定资产余额是多少,其中房地产有哪些,设备有哪些,车辆有哪些等等,一一列出明细。同样,负债情况也要按上面要求列出明细及相应说明,然后初步算出该户资产的负债率等相关情况。

查明客户基本情况,包括法人代表个人品质、信用度、家庭基本情况,产品技术含量,经营管理方式,企业信用度、市场前景、发展后劲及经营管理能力。

查清客户收入情况及经营状况,首先逐项分析客户收益情况。如果是企业客户,要对其损益表进行调查核实,为此可以通过对客户在各银行间的结算与货款回笼情况、水电费缴纳情况、应付工资与实际用工人数是否匹配和工资是否发放到位情况、应缴税款是否缴纳情况等来分析损益表的相对真实性。如果是个人客户还应列出家庭其他收入及开支,算出其可支配收入。

通过对以前经营业绩及成果的调查可看出其历年经营情况,并与同行业相比较,分析其所处行业地位及持续发展前景。

充分运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流量指标来做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

进行以上调查时,应要求客户提供佐证资料来验证数据及信息的直实性,为信贷人员出具真实的调查报告打下基础,并据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将贷前风险防范降到最低。

其次是认真执行贷时审查。审查人对信贷员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主要审查资料的齐全性、合法合规性;审查该笔信贷业务是否符合法律法

规、信贷政策及有关规定,对该信贷业务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价,提出防范风险的意见,将审批资料提交有权人审批决策。

再者是加强贷后检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贷款发放后,如何进行贷后检查,在资金投向跟踪检查,收集、整理、归纳导致变化的因素,形成系统化的预警信号,进行风险预报,可以为控制化解风险争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信用风险预警上,一般包括财务风险预警和非财务因素预警两个方面。财务因素预警,通过对借款人财务会计数据关注,计算其财务指标值,并与标准值对比分析指标变化,揭示指标值变化隐含的实质。非财务因素预警,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贷款归还的早期预警信号,并建立预警模型,形成风险预警提示报告制度。

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效率防不良

信贷管理工作的效率决定了信贷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信贷资产的质量水平。由于缺乏复合型的信贷客户经理人才,一个信贷客户经理要承担一定数量客户的贷前和期间管理的全部工作,工作种类多,任务繁重,无法有效地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效率。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按照业务的流程特征划分单一性的岗位,一个客户经理只负责办理同一属性的工作。另一方面采取派单式的工作方式,合理分配信贷客户经理的工作量,才能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风险防范

多种举措化解不良贷款

(1)开展“小额不良贷款笔笔动”活动。对所有农户、个体工商户及其他自然人类小额不良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分类采取清收保全措施,能收则收,应收尽收,逐户上门,逐家见面,逐笔核对,不留死角,做到“笔笔动、户户到、村村清”,有收回可能的小额不良贷款,争取尽量收回,对一时不收回的采取必要措施,延续时效,保住债权。

(二)三点齐发攻不良。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确保新增贷款质量优化;多措并举盘存量,坚持“清收、盘活、置换、核销”八字方针,强化考核奖惩,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在清收的基础上,加大呆账核销力度,最大限度地消化历史不良;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执行促清非,每季梳理法院执行案件进度,做到季季有进展,月月有绩效。

篇8:防控信贷风险

关键词:新常态,信贷风险,防控

一、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趋势

目前,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从表面上看是增速换挡期, 而实质上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时期, 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动力在改变, 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 经济增长换挡体现出中高速增长的趋势。从3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趋势, 这是经济新常态下最根本的特点。增速变缓就需要我们对经济进行转型升级, 开展可持续发展。第二, 经济增长动力产生转变。最明显的体现为第二产业比例降低, 第三产业比例提升, 由消费拉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型加大。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断完善。

二、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银行信贷分布的行业集中

我国银行信贷业务的政策性要求高, 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通讯等投资增长较快的领域, 这些重要领域吸纳了绝大多数的银行信贷资金。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格未能回归到相对合理的层次, 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已经进入隐藏风险爆发期, 如果房地产市场产生逆转现象, 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风险也会随之加大。

2. 过度授信用风险

目前集团、隐型集团客户相互联保现象比较普遍, 因为银行和企业、银行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 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使得关联企业即便存在联保超过限额、担保能力不足等问题, 也不能够及时得以发现, 可能导致多头授信, 造成超额授信的信贷风险。

3. 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银行信贷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缺失, 银行信贷操作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促成了近期银行信贷操作中的诈骗、骗贷的现象发生, 这就足以凸显出我国银行信贷业务中内部控制体制存在的不足, 如,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 缺少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

4. 不能精准估计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可能行

总的来说, 我国银行信贷客户风险评级方式粗放, 宽泛的分级方式使银行无法利用评价来精准的判断客户违约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失。这种方式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还体现不出来风险, 只要经济发生震荡或是经济形势出现大范围下滑, 银行信贷就会受到波及。

5. 质押物的估值不准确

我国现行信贷业务中, 有很大一类是抵质押贷款, 抵质押物评估时效性比较强, 在经济繁荣期, 对抵质押物的估价往往偏高, 而经济一但出现滑坡, 对抵质押物的价格预期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对于抵押物如在建工程等不能及时跟进, 对质押物的动态监督力度不高。

6. 金融业务创新存在风险

目前, 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银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银行业务创新不断产生, 随之而来的是业务和法律风险的产生。有产品、交易、人员培训等方面制度不健全, 利率、汇率市场波动, 银行新产品上市后对顾客的利益预期不能有效实现, 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7. 对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频发

由于中小企业群体复杂, 加上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市场管控能力低、诚信欠佳等因素, 中小企业信贷违约现象频发,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困难重重, 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信贷客户准入标准不清晰、对客户调查研究不详尽, 流程改进不足, 管理创新意识差。

三、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1. 加大全面风险管控

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国内、国外经济波动的规律和产业发展的特征, 加大对市场、行业风险的预判, 提高风险识别、处理和应对的能力。加大还旧借新贷款管理, 对办理条件制定严格的规范, 重视还款资金渠道。对还旧借新贷款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 使贷款质量和贷款规划相互关联, 和不同级别的经营业绩挂钩。

2. 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构建

银行的内部控制机构应由高层管理人员直接管控, 加大运作效率和执行力。加大银行信贷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相关职能的规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系统工程, 它要求不同部门之间明确各自职能的基础上, 在实际操作中保持高度的协同性。

3. 加强重要信贷领域风险管理

应该着重对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信贷异常现象进行监控, 对房地产行业、集团客户、民间借贷等重要板块的等问题有预警机制, 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重要领域的信贷风险变化情况, 构建严格的、有序的风险应对、解决的机制, 对集团、隐性客户彼此联保贷款应该加强监督检查, 并定期进行检查, 提升企业重要资产的抵质押比例。

4. 开展精细化管理

第一, 提升信贷调查质量, 信贷工作者要自己去顾客现场和有关场地, 进行实地勘察、走访、核对企业账目等材料, 利用网上调查工商、技术等部门有关信息, 勘察企业上下游顾客、担保部门、调研审计部门资格等方法, 核对有关信息和资料。第二, 优化贷款审核方法, 审核工作人员重点把关授信条件, 加大对信贷的合法、合规的核实力度, 第三, 加强信用贷款发放后的监管。落实信贷管理职责, 科学制定职能, 按要求定期对贷后管理进行实地勘察, 一旦存在异常, 应立即停止业务并进一步核查原因, 减少因管理疏忽而造成的对风险反映不敏感、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5. 重视信贷规章制度建设

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的前提下, 以信贷制度精细化管理为方法, 把信贷风险防控作为重中之重, 不断加强信贷管理制度建设, 规范信贷业务执行方式, 有效发挥信贷规章在客户营销、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牵引作用, 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 有效展开信贷业务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职业操守。

6. 建立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第一, 使用标准化操作减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成立“小企业信贷工厂”, 开展标准化、专业化的风险防控形式。第二, 开展信贷定价管理, 用定价来约束和制衡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建议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第三, 打造风险分散和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1]萧鸣.关于央行文化建设的思考[J].浙江金融, 2014 (8) .

上一篇:关于母亲节的宣传广告词下一篇:有关席慕容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