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2024-07-22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精选8篇)

篇1: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昔阳县北关小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精髓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先学”可以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看书、自学和练习,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评定、补充与更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历实践的过程;所谓“当堂达标”,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扎实训练,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贯彻“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突出重点。课堂讲授时间不超出20分钟,训练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活动面不少于60%;全方位进行课堂效益反馈,课堂达标率不低于80%。音、体、美等技能科的讲授和训练时间要打足,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课堂教学效果目标: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三、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语文“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结构

读通课文

感知语言

诱导 ↓

↓ 读懂课文

理解语言

引导 ↓

↓ 读好课文

品味语言

指导

2、意义释要

①该模式是根据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分三个教学环节,遵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经历循序渐进训练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循导学读,以达到阅读教学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的目标。

②该模式特别强调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的。“导读”应该是“导”与“读”、“教”与“学”互相渗透,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同时也充分体现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交流和多角度全方面的信息反馈。

3、操作提示 ①读通课文。

第一步:正确认读。即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六不”(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破词句,不截断,不重复)

第二步:整体感受。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课文。要有意识调动感悟,从整体上全面感受课文的言语材料,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这两步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可以合并或穿插进行。读书时间必须充分,课文不读通、不读熟的不进入下一步骤。

②读懂课文。理解内容,弄清较难懂的词句,从叙事状物的角度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读好课文。有感情,想象,体会,从表情达意的角度领悟语言运用之妙。

第①②两个环节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时可以合并或穿插进行。

4、说明:

①该模式只是一个基本模式,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程式。由于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不同,课文的类型也不一样,因而在实施中对有关步骤和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或删减。教师对基本式运用熟练以后,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的课文构建若干变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形成灵活多变、新颖的教学风格。

②每节课的口头或笔头作业时间应不少于8分种。

(二)作文开放式教学模式

1、模式结构

三个环节:作前导学吸收———作中启练评改———作后互改品赏

六个步骤:感知积累—口述交流—尝试习作—导评自改—互评互改—评读赏析

2、意义释要

①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为基础,将认知、技能、情感、意向为教学一体化目标,注重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动态开放的教学特点。

②该模式以情知意能组合教学为核心,体现学生交往合作的参与过程,体现教师启发、引导、点拨的主导过程,实施向生活开放、向情感开放、向口语开放、向实践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按“三环六步”进行开放式民主型的自主学习活动。

3、操作提示 ①作前导学吸收 要引导广泛阅读,加强作前材料积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多途径收集素材。

②作中启练评改

这一环节包括“口述交流—尝试习作—导评自改”。“启”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创设学生需要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在构思、成文、讲评、修改等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突出学生的讨论、交流、互相评改,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与合作学习。

③作后互改品赏

讲评要及时,倡导学生自改、互改,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自改能力。

其讲评的基本流程为:简评—展示—修改—交流。

讲评要有重点,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如综合讲评、对比讲评、专题讲评、佳作讲评等。应给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讲与评、积极主动修改的情境,让学生写出鲜活的文章,倾吐富有个性的语言。开展多种活动,为学生展示写作才华搭建平台。

(三)口语交际教学基本模式

1、模式结构: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自由练说——合作交流——评价总结

2、操作提示

⑴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巧妙导入新课,优化交际心理。⑵模拟交际实践,创设交际情景;揭示话题中心,进入话题情景。

⑶围绕交际目的,明确角色关系;准备交际内容,练说交际语言。⑷认定角色身份,小组合作演练;人人参与练习,选手大组练说。⑸师生共同评点,评价交际效果;互说交际感受,总结交际经验。

(四)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A.新授课教学程序之一

基本训练、新授导入---进行新授、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上课一开始进行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能够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作用。也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

新授导入(1分钟左右):引出新知,揭示课题,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导航,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进行新授(15分钟左右):这是新授课的核心部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

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练习应采取多种形式,也可以分散进行。

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应习题或教师自主编制练习,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要做到当堂反馈,及时订正。课堂作业一定要在课内完成。

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一个简单的小结,这一环节也可以安排在课堂作业之前。

B.新授课教学程序之二 自学---反馈----探究-----应用

自学:教师在课前乃至前一天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对新授课内容进行预习。反馈:在新课开始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围绕“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交流,实现“以学生教学生”。

探究:针对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亦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索、交流提高获得知识和技能。

应用:学生通过自学、反馈、探究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提升。

C.新授课教学程序之三

创设情境---进行新课----总结提升----课堂练习----反馈矫正 创设情境:在进行计算、概念、统计、公式等内容教学之前,创设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场景或童话般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行新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

总结提升:在新授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实现认知结构上的提升

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巩固、理解、深化,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反馈矫正: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结论要及时反馈、给予矫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确错误原因,搞清事理,提高认识。

D.练习课教学程序

复习旧知----基本练习----对比练习----课堂作业----拓展延伸 复习旧知: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让学生唤起表象,以利于投入练习,为练习作必要的准备。

基本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比较浅显的、基础性的练习让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一些基本技能或基本能力方面的训练。对比练习:设计一些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容易错误的、题组对比式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从中发现本质特征,达到概括提炼、总结提高的目的。

课堂作业:可以解决教材本身编制的习题,也可以设计一些能应用所学的核心内容解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熟练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拓展延伸: E.复习课教学程序

知识梳理----概括提炼----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知识梳理:按照知识形成的先后顺序或逻辑结构对所要复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网络结构。

概括提炼:对一些重点知识或数量关系等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概括提升,为练习作准备。

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时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期达到熟练应用。

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一些不同的解法给予及时的反馈、评讲,达到互相学习、整体进步共同提高。

(五)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A、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1. 准备、呈现

(1)热身、激发动机; ⑵回忆; ⑶复习、补缺漏; ⑷明确任务;(5)引入新内容;(6)讲解新内容;(7)操练新内容。

2. 巩固、拓展

(1)归纳小结; ⑵巩固性操练;(3)拓展性操练。3. 反馈、布置作业

留一定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的教学。注意问题:

①.准备阶段目标是为提出新的任务作铺垫和准备; ②.引入新内容时尽量以旧引新;

③.呈现新内容要设计适当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新的知识;

④.归纳并不意味讲解语法,小学生原则不作语法分析,应引导他们梳理所学的内容,逐步地找出或领会语言的规律;

⑤.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的操练和发展性的操练,这种操练和发展应以做事情(完成某一任务)的形式进行。

B、对话课教学模式

1.导入,激发学习动机,介绍对话课内容的背景等,呈现课文内容。

2.机械性操练,根据图片和对话内容,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训练;意义性及交际性操练(问答、转述、讨论等);表演,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进行强化训练。

3.语言知识的适度归纳讲解;扩展训练,两人合作编对话训练;布置作业。

C、习题课教学模式

1.核对答案,两人或小组讨论订正错题;分类精讲习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列举典型例题,归类总结。3.扩展训练,课后作业。D、练习课教学模式

1.要求学生在课前找出课文中重要的词、短语和句型,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部分段落(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准备),要求学生用重要的词、短语和句型造句。

2.单项练习、综合性练习、活用性练习。3.小结评价,课后作业。注意问题: ①.单项练习指与某一项题材的任务联系的练习,一般这种练习以通过情景性操练或任务完成为操练内容。

②.综合性练习、活用性练习都应该以做事情(完成某几项任务)的形式进行。

③.小结并不意味作语法小结,而是学生通过体验,找出语言的规律,一般鼓励集体完成小结归纳的工作。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肯定成绩,肯定进步,树立信心。

④.留一定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的教学。

篇2: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新沂市第一中学教务处 刘福刚

第一部分 本模式的提出背景

1.规范办学行为催生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和我省规范办学行为后,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传统的一讲到底,教师包办一切的课堂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那种“领导靠上,学生拼上,教师豁上”的高耗低效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减少讲与听、增加说和做,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剔除课堂假问题等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三讲三不讲、作业三布置三不布置等基本原则,教务处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一案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力求抢占新形势下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高点。

2.课堂教学痼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查找,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课型研究少,课堂效率低;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第二部分 本模式的研制过程、特点和预期目标

一、研制过程 1.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1)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3)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 “35+10”的三步六段教学法

2.在规范办学背景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使学生在课余闲暇时间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自主复习;(2)使课堂能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课外、课内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4)促进目标达成、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和情感熏陶。

二、模式特点:

1.成功融合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即有先学后教的先进思想,也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良好做法;

2.成功完成了一次从个体学习—集体学习—个体学习的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导学过程中,即有表象的学习,又有内在的培养;

4.把教案、学案合一,避免了加重教师的负担、教与学的脱节、教学的随意性,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利于教学相长。

三、预期目标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学生的自我监控、反思、表达、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第三部分 “一案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案”是指将教案和学案合成一份导学案,使之为教学的载体和抓手;“三段”是指导学案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安排、课后拓展三个时段的内容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习要求;“六环节”是指课堂教学实施的六个流程,包括检查预案—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提炼升华—课后拓展,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六个步骤,不是每节课都必需包括的,“六环节”可在一个或多个课时内完成,在一课时内也可以交替进行。

板块Ⅰ 本模式的操作要点

一、课前:

1.教师编写导学案。通过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制定最佳导学案。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导学、典型例题、课堂检测等相应内容要考虑层次性,按由易到难顺序编排。

2.学生预习,预习课本和导学案,确定个体疑点

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可运用导言、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法指导,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如有实验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材料用具,让学生动手做,并观察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自学、实验等发现问题,确定疑点,在导学案“质疑”板块及时记录下来。

二、课中:

实施“检查预案---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提炼升华---课后拓展”六个教学环节,即:

(1)检查预案(5分钟):温故知新,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习对课前学案的完成情况,解决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合作探讨(20分钟):针对探究题目设置情境,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各个小组来回答合作探究题目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对此进行解难释疑、精讲点拨,也可以让学生来回答。

(3)精讲点拨(5分钟):点拨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强调重点、难点。

(4)当堂训练(10分钟):当堂训练的题目要围绕本节知识点精心设计,题不在多在精,要典型,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5)提炼升华(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升华,要多注重规律、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总结。

(6)课后拓展:完成本节课知识体系的构建;对本节知识点归纳总结;把本节课的典型错题总结在纠错本上;布置适量的练习题等。

三、课后:

没有总结就不能飞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课后师生做好后续工作才能巩固教学效果、扩大教学效益。

1.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课后反思。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的落实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严密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

2.学生:①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得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②对本课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③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

板块二 “导学案”的设计、设计原则与设计流程

“导学案”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特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老师们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等文本信息,通过撷取网教资源、远教资源,集体备课,汇集群体智慧设计而成的。重在落实课堂学习中关于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内容和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方法科学化。学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过程、方法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成为沟通学生与教材,教与学的一座桥梁。“导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其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

1.导学案的作用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2.导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要求:学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案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起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突出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还应有适当应用与练习,起到检测反馈和培养学生能力等作用。

学案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提出学习目标、划定学习范围、给出自主学习问题,确定互动探究的主题和材料,设计基础性练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归纳、反思质疑。

提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提出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和可检测性。学习目标设置的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注意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学习目标也可隐性呈现,即不在学案中给出,在教案中明确。

设计自主学习问题:问题设计是学案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抓手,要体现导读、导思的功能。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要能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深入。问题设计要注意:①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引发学生思维;②问题宜少而精;③问题的呈现尽量少用填空,避免学生照搬课本,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④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

引导整理归纳知识:学案要引导学生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和关联点要尽可能由学生自主完成。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可设计一个稍具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进行归纳整理。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

确定互动探究的主题:互动探究的主题可根据学习目标在学案中预设,也可在交流展示中生成主题。注意提供的主题或生成的主题一定要有探究和交流的价值。

设计基础练习:练习题要题型多样,题量适中;紧扣智能要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可设置部分选做题。练习题要扣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自主学习,力争达到70%的学生能顺利完成70%的习题。

引导反思质疑:引导学生反思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及时总结、巩固,解决学习困惑。

3.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根据实际需要整体设计章节教学内容,合理划分或整合课时,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性原则: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3)参与性原则:通过对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4)方法性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学生自己或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5)层次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6)探究性原则。使用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始设计的学习问题不要过于复杂,要让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进步的阶梯。

(7)服务性原则。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和编写学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学案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对生成的预设和处理等,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等栏目,巩固试题要增强设计的针对性、灵活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

4.导学案设计的主要流程

(1)个人主备:主备人要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和把握“学科教学要求”,立足学情、立足教材,形成供集体研讨的学案初稿(备课组教师要统筹安排,分工明确)。

(2)集体复备: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要进行充分研讨,体现集体智慧。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供教学使用的学案,确保容量、难度适当,目标明确,层次清晰。

(3)个人再备:为了增强班级使用的针对性,在集体确定的学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情适当调整并思考确定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教案。

5.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

课堂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准确。这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相关的教师一定要对授课内容非常的熟练。

(2)教学内容的分析要透彻

教师往往可以很熟练的掌握课堂上所授的知识,但不一定把握的好。所谓把握即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明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明确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深度。只有把握好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编写学案时才能条例清晰,才能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只有把握好了知识讲解的深度,才能有针对性的创设有价值的问题。

(3)问题的创设要明确,要有价值

每一节课都有需要学生思考探索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在学案上就是思考题或合作探究题。然而,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要明确,即问题不能很空、很大,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让我们来解决什么问题。二要有价值。思考题的出现不是为了一种形式,而是要体现其价值,要让学生在思考完以后有能力和思维上的提升。

(4)学案上的知识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

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编写学案时,不管在知识体系里还是在练习题的设置上都要体现出分层来,以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的思维能力。

(5)编写学案的过程要体现分工、合作

学案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写学案时教研组应有明确的分工,可以省时省力,即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主备人,由主备人按自己的思路来编写学案,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教研组统一探讨、研究、修正,最终形成一份完善的学案。

6.导学案的容量要求和格式要求:(1)导学案的容量要求:

依据学情、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符合国家课程计划要求的学校制定的科学分配的学科学习时间设计容量,最多不得超过8K纸正反面,可以是16K正反面。

(2)导学案的的格式要求: 高X(X科)(课题)第X课时学案(三号宋体)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 学生完成所需时间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小四号宋体)[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检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学习小结]、[基础练习]、[学习反思]、[巩固练习]等。

第四部分 本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孙宁

副组长:丁金华 党建久 蔡墩传 王柏华 执行组长:蔡墩传

篇3:“三段式”计算课教学模式初探

一、“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 抓好了计算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计算,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昆明重工中学从2007~2008学年度下学期开始, 全面开展了“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三段式”课堂模式要求:每堂课中教师全部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少于15分钟, 学生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本学期我就任一年级二班和三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在学校大力推行“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我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摸索成功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期望用成功的模式去启迪学生的思维, 并在“三段式”模式下使每节课都有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学校“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提倡的模式下, 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计算课教学提出了“三个课堂教学阶段”: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 导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探究成果;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在此模式下, 我感到数学课的教学轻松了许多,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变得高涨。从期末考试的成绩看, 这是一个符合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初见成效的计算课教学模式。

二、“三段式”计算课教学模式

1.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 导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 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 要避免将运算及实际运用割裂开来, 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理解计算算理。教材在编排时也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一个个生活化的情景中认识问题、探索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有利于意义建构,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这一理念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有效有趣的情景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4月时, 学校派我去盘龙区听了一节优秀的数学示范课, 教学内容是“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样的内容, 如果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就会沉闷和枯燥, 可是那位优秀的老师创设了一个个有效有趣的情景,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对新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课始创设的情景是一个小故事:兔妈妈有两个兔宝宝, 一个是小白兔, 一个是小黑兔。兔妈妈给它们分别买了一样大的奶油蛋糕和巧克力蛋糕。分蛋糕时, 兔妈妈把奶油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取了一份给小白兔;兔妈妈又把巧克力蛋糕平均分成4份, 取了一份给小黑兔。老师问:兔妈妈分的公平吗?学生马上齐声回答:不公平!老师说:我觉得挺公平的, 你们认为不公平, 你们得找出理由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来说服兔妈妈和老师。于是学生开始了探究。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情景引入。

我上课时的情景引入, 有时是根据教材上所给情景图, 有时是自己编撰小故事, 以有效、简短、有趣为原则。如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 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 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 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 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 纷纷设计着方案, 计算着钱数, 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2. 自主探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 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善于积极思考, 敢于质疑问难,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计算课的教学中, 最需要学生的全面参与和自主学习。算理和算法, 由教师教懂和由学生自己学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

在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中,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以故事引入, 让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两箱牛奶共有多少瓶”的问题。我没有一来就让学生小组讨论, 而是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5分钟过后, 已经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小手, 脸上挂着得意和期盼的微笑, 希望老师能点名回答。学生们探究出了很多算法: (1) 第一箱5瓶, 第二箱就从第6瓶数起, 一直数到第14瓶。 (2) 从第一箱拿出1瓶放入第二箱, 就知道牛奶一共有14瓶。 (3) 也可以从第二箱拿出5瓶放入第一箱, 也就知道牛奶一共有14瓶。 (4) 从别处借来1瓶牛奶把第二箱装满, 这时两箱牛奶共15瓶, 再还掉1瓶, 所以原来两箱牛奶共有14瓶。 (5) 列算式算:9+1=10, 10+4=14。 (6) 5+5=10, 10+4=14。 (7) 9+1=10, 10+5=15, 15-1=14。

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的算法, 并且这些算法都与学生具体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都解决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因此都是有价值的, 都应该给予肯定。然而, 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引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向新的水平发展, 这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各种算法的特点或优点。“凑十”的思维对象实际上就是“十进计数制”的位值概念, 而位值概念的形成, 是建构数的意义的重要的发展, 尤其是算法 (4) , 当时让我感到兴奋和惊异, 一年级的小学生居然有这样的奇思妙想!

我也明白, 探究阶段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要让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提升, 探究方法更多样, 探究能力能逐渐加强, 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恰当引导, 这就如导演和演员的关系。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学具如小棒、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 也鼓励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迁移来得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3. 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练习设计

数学计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练习, 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是检查学生新知识掌握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品尝成功的喜悦, 提高练习的兴趣, 及时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提高练习的效果。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 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仅仅是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的“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 又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 而且需要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

计算课相对枯燥, 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 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完课之后, 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 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 提高计算技能, 发现计算错误, 再由教师及时指导, 矫正补缺, 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 是例题的模仿练习, 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综合性练习的目的是脱离模仿,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等不同的形式,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4: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121;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37-01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能够亲身参与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中,亲身体验“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令我无比自豪。一段时间的实践,让我在数学教学中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1 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感受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几个月,通过实践,我认为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尽量精讲多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1.1 所谓“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就是把课堂分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点拨、学生独立练习三个段;从课堂实践上分学生自主学习在10分钟左右,教师释疑点拨在2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练习在1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包括口算和基础计算练习,自学例题等。

1.2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适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知识的讲解,看学生是否掌握,都要在学生的练习中间去发现问题,所以,121教学模式,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我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1.3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按照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释疑点拨20分钟,学生独立练习10分钟这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来进行调整。比如:在相对简单计算教学时,教师的释疑点拨时间就可以少一点,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久可以增加一点;在练习课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释疑点拨的时间就可以少一点,学生独立练习时间就可以多一点;复习课中间,教师释疑点拨时间可以少安排一点,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可以相对多安排一点。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我感到陌生的同时,又觉得似曾相识。陌生的原因是才接触“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熟悉的感觉又是来自哪里呢?在2011年再一次听到邱学华老师的讲座时,我找到让我觉得熟悉的原因是因为尝试教学法。

2 尝试教学法研究感受

98年我有幸参加了尝试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从中让我获益多多。

对尝试教学法,我记忆尤其深。

尝试教学法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師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五步六层次进行。

何为五步呢?就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何为六层次呢?就是把整个课堂分为六个层次,即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4.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

3 对比以后观念梳理

3.1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前都坚持进行数学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

小学数学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我们每天坚持进行基本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为新课服务,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时,重点训练基本公式练习,口算练习要加强1π—16π的练习;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就需要进行分率句的练习,找单位“1”的量的练习,

3.2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每节课至少给学生10分以上的独立练习时间,新课教学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左右。我认为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就必须超过20分钟,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已经懂了的都不讲。课堂的练习时间充分,才是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3.3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新课的时间(教师释疑点拨)控制在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少讲,要精讲。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复备,找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把知识讲明白。

在参与新的教学研究中,我认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基层教师,在上课时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对比练习,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越来越好。不断吸取尝试教学法的精华,不断充实我们的“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拓展“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各种类型课中的运用,“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篇5:三段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档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课堂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诸多挑战,我们试图寻找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和方法,走优质、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之路,变“讲堂”为“学堂”。为此,我们从校情出发,拟以部分年级为试点,先行开展“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并加以推广。

一、课题的提出(一)理论依据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处于两个密切关联互动层面上的主体,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核心,达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和优化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成长。

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怎样百花齐放,其根本的理论基石都是“以人为本”,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使教师成为最富感召力、最具价值感和幸福感的生命个体。

(二)实践基础

1、国外中小学课堂探究的启示

关注教学质量,关注课堂改进,实质是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质发展,这一点国内外同理。国外学者对课堂的研究很细致,他们从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去探讨什么是有效课堂,为课堂改进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例如关于课堂讨论,就有以下几条策略:①明确要求,要讨论什么,讨论达到什么目标,这是学生必须事先明确的问题;②闲聊入题,预先跟学生闲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轻松话题,然后逐渐引入正题;③“圆桌会议”,师生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对话;④用眼睛说话,教师用眼神来推动课堂讨论,或亲热,或鼓励,或信任;⑤有的放矢地提问,不面向全班提同一个问题,而是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⑥提高质量的问题,不问“是不是”的问题,也不问那些大而抽象的问题。(http://)

更多的教育专家在研究和揭示成功课堂规律性的要素时,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例如,为了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任务上来,采取交互式课堂方式;提问时叫出学生名字;向举手而没得到发言机会的学生保证下一次会轮到他;称赞学生的优点;给害羞的学生鼓气;主动听取学生的发言;利用同伴评价;让学生编织知识网;及时反馈学情等等。

这些具体方法和经验,对我们有较大启示的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

(http:///articles/effective-classroom-management/building-student-engagement-classroom-interactions/)

2、国内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启发

近年来,各地不断涌现出优质课堂的成功典型,为我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比如洋思中学,他们开创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先自学,后反馈,在学中练,练中学,练中思,将一所薄弱学校发展成为全国名校。

继洋思中学之后,山东省茌平县的杜琅口中学再次举起课改旗帜,他们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发展自信力,同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综合素质与文化成绩同步提升的教改之路,成为山东省的品牌学校。

3、L市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初中新课改在我市正式实施已经四年了。这四年间,市区两级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校本教研,立足本校实际,从问题出发,探索高效课堂的新路子,实现素质教育与文化成绩协调一致的课堂教学目标,取得了很大成效。AC区从2006年以来,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全区探索高效实用课堂模式的研究,也为我们“三段式”课堂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契机。

4、我校学情和师资队伍的现状

我校地处AC区西部的城乡交界处,学生大多数来源于贫困家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他们文化基础薄弱,整体素质较差,近年来中考成绩、统考成绩均处于全区末位。在众多矛盾中,差生多,差生转化难是最突出的矛盾。

虽然学苗不容乐观,但SS中学的教师队伍却非常整齐,全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七岁,他们学历达标,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挑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全区闻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我们感觉困惑在即,问题当前,实力已备,探索SS中学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我们意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范例,深化改革,实施“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转化教师角色,优化学习方式,创建优质高效的新课堂。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三段式”,即“自学互问——交流评析——检测集成”三个教学阶段。

自学互问。它发生于课前预习阶段和课上开始的时间,学生通过独立自学、自学互问、合作互学,解决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为课上的展示交流作准备,它是三段式课堂模式的第一步。

交流评析。小组展示自学成果或过程重现,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自学成果展示和评价两部分。学生自学后,将自学成果在属于自己小组的板块上现场板书,并通过解析、补充、答辩进行成果评析。这是“三段式课堂模式”的第二步。

检测集成。当堂命题,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它既是对当堂目标达成情况和自学成果的真实性、有效性的检验,也是为了巩固和扩展学习成果而进行的再次训练。反馈后,师生共同总结成果,提炼升华。这是“三段式”模式的最后一步。

课题实践范围:

本课题适用于音乐、体育、美术以外的所有考试学科。课题模式的实践模型:(上传不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子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完善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主体性新型课堂的学习环境,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一)基本目标

1、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成绩整体提升;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包揽课堂。该模式将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解决“用权”与“放权”的关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问题,即教师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

2、设计与改进导学案

导学案是供学生自学使用的,导学案的编写不容忽视,必须起到导学的作用。本课题将研究导学案的设计、编写、行进中的改进问题。

3、“三段式课堂模式”的多种实现方式

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型、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出发,研究出具有某一学科特点或某种班型特点的教学方式。

4、与本模式相适应的考评标准

本模式由于上课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之匹配的听课方式、评课标准、备课、教案书写、作业布置等环节都随之发生改变,课题组将研究制定适应本模式的系列考评标准。

5、自学互问的质量控制

自学互问阶段是“三段式”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自学互问的质量决定“三段式”课堂的成败。本课题将研究如何促进学生高效自学,有效互问,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较好结合。

(三)子课题设定

根据研究内容,课题组将开展以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 1.学案建设与改进的研究;

2、自学互问的质量与效益研究;

3、教师课堂指导技能研究;

4、“三段式”课堂教学多种实现方式的研究;

5、学困生转化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重点是如何构建完善的“三段式”课堂模式,难点是学生自学互问的实施与效率(因为学生如何高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将直接影响本课题的目标实现)。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方式,辅之以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每个学科组组成若干个专题研究项目组,进行课堂观察、课堂反思、课堂评议、课堂改进、行动学习、实践探究。

本课题注重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行动。项目组有教研记录本、课堂观察表,每周一次反馈会,每月一次项目研究交流会。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三段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学生学业成绩及评价报告;

3、“三段式”课堂教学优秀案例集(文本、图片和视频);

4、《课堂导学案》集锦;

5、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6、其它相关论文、随笔集、反思集。

七、课题各阶段任务

准备阶段(2008.10—2009.4):完成课题申报立项,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

实施阶段(2009.4—2011.6):按实施细则实地操作,积累各种研究资料,完成各项子课题,达到预期目标。

完善验收阶段(2011.7—2011.9):收集整理资料,评估验收。

八、课题保障

学校为课题组学习、研讨、交流提供时间保障;为课题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建立健全课题管理制度,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略)

十、相关问题说明

1、授课时间:该模式执行40分钟授课制。

2、非住校班模式:由于非住校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弱,教师要在该模式基础上,“降低难度,放慢速度,围绕‘双基’,稳步推进”。

3、该模式所涉及的课前预习环节和导学案,在政史地生学科不做要求,当堂任务当堂清,自学、展示、评价、检测均在课上进行,不留作业。

4、各科教师在具体操作时不拘于形式,根据科目、内容灵活掌握。

篇6:西河镇小学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式” 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地处铜梁县南端,是一所位于铜梁永川交界处的农村边远学校。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40岁以上的12人,平均年龄42岁。全校共有小学生404人,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家庭经济、和谐温暖状况也不理;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爱动脑不肯动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县教委“三化一提高”工程实施意见要求和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教学思想

以激发学习内动力为前提,以强化组织教学为保证,以优化教学程序为重点,以激活课堂互动为关键,以落实学习环节为抓手,以迁移知识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面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预习:

预习是“三段式”模式的关键环节,学生预习到位,课堂就成功了一半。预习可在课上,也可在课下或家庭,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把原来学生做作业的时间置换为学生预习的时间,逐步把学生的作业本更换为学生的预习笔记。预习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1.教师上课前两周集体完成教学案设计,集体讨论,轮流执笔,并由骨干教师把关审核,形成共案。这样做既培养新教师,又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最大化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案栏目有:学案设计、教学案例(交流案

例)、媒体展示、效果检测、扩展资料。

2.学案设计要把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三维目标、老师推荐的学习方法等设计细致,立足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操作。学案设计提前交给学生(黑板抄写、媒体打出或材料发放),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

3.每位学生每个学科建立一个预习笔记,设置预习方案、疑难问题、预习收获、亮点共享等栏目。预习倡导自主探究,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练笔习惯的形成;鼓励学生把预习中的创新做法说出来、写出来,享受与大家共享的快乐。

4.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预习作适当的指导。重点是学案设计,教学案例简单化,以流程图的形式即可,教学案例当中细致化的内容可以是这节课中疑难问题的讲解(方法至关重要)以及学生出现不同情况的预期活动。

5.上课前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也可分小组检查,组长汇报给老师),了解课前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教学。

交流:

交流是“三段式”模式的中心部分,根据交流形式可分为:班级交流、组内交流、个别交流。交流时可采用口头、文本、媒体投影、展示等多种方法。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交流的主要环节:小组检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共同讨论(较容易的问题)-教师讲解(疑难问题)。

2.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互助方式一般采用“2-4-8-n”的方式,即先与同桌讨论,再有问题在四人小组讨论,还有问题由八人大组解决,最后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的发言代表整个小组的意见。

反馈:

反馈是检验“预习”和“交流”效果的一个环节,是落实学校“堂堂清、日日清”和减负不减效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在课堂上查缺补漏的信息通道。反馈环节要把握住“堂堂清”、“步步赢”两个环节,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1.堂堂清就是根据预习方案的要求,每堂课的任务要当堂课完成,课堂达标率要达

95%以上。步步赢就是单元达标,单元达标率在90%以上。

2.教师在超前集体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效果检测题目(课堂检测和单元检测),检测题目要分普及题和提高题两类,普及题依据预习方案要求设计,人人都做,检测课堂达标以普及题为准,提高题在预习方案要求基础上适当拔高,供同学选做,鼓励学生冒尖。

3.课堂检测的方法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口头、书面、提问、组内互检等,要多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单元检测方法以书面为主,可用竞赛方式进行。

4.基本检测反馈程序

检测—组内反馈交流—疑难问题上交--集体排难

四、教学策略

1.从学困生抓起。给予学困生最大的关心辅导,是教师转化学困生的最好时机。2.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本着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能少讲的绝不多讲,讲解时也要追求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能合作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预,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要对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做法给予鼓励。

3.面向全体。课堂上学生参与交流的比率越大越好,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搞好课堂的即时评价,积极倡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并且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

教学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具体、准确地实行课堂评价。评价的形式不局限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式,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等。这些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能更充分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教学实例

梯 形

一、预习

1.自学书上第100-101页的例1和例2,知道什么是梯形和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2.想办法做一个梯形,标一标上底、下底和腰。

3.量出试一试中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填在书上。

二、交流

(一)、交流预习作业

1、出示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

演示操作,沿直线剪去它的一个角,猜猜会是一个什么图形?结合学生回答说明这样的图形是梯形。

出示例1的挂图。提问:图中有梯形吗? 2.描一描梯形,记一记。

观察,交流(互相在书中的图上指梯形)。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梯形

(二)、交流梯形特征的探索

1.小组交流做法、操作、交流作品。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

展示做的梯形。比比哪个小组做的梯形多(巡视)。展示学生作品,组织交流。2.小组讨论

互相交流(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梯形与我们前面学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小组讨论(巡视、参与其中),指名汇报,补充(结合回答板书)。

3.观察、分析,交流。

独立操作,交流画图和测量的方法。(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尝试独立画高,教师巡视。提问:梯形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4.自由阅读,互相交流。

再次交流有关梯形各部分名称的知识。

阅读100-101页。提问:什么是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结合回答在黑板上梯形的相应位置板书

三、反馈

(一)、完成102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看图、独立判断并交流。

指出上底、下底、腰并交流。独立画高,交流检查 2.分组活动,交流找到的梯形。小组活动,集体交流。3.独立操作。互相交流,检查订正。

4.讨论、交流,理解题目意思。

独立操作,互相交流:底(上底、下底)高以及它们的长度。比较、交流。

(二)、补充题(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小结)

1.你能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中你能找到梯形吗? 比比谁找的多? 2.出示题目,提出画图要求。

①在梯形里画一条线,使分割成的图形中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②在梯形里画一条线,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3.出示题目,你从题目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你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不同? 4.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组织交流。

四、小结

篇7: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审题激趣 构思三段 一气呵成 修改誊清

3、意义释要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语文教师们看作是头疼的事儿。大家想了许多办法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一方面原因是,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从内容入手”的教学原则,而放弃了对作文结构、思维训练、观察训练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原因是,有的教师过分地依赖“审题指导+范文引路”的教学方法,把作文教学当成应付工作才完成的教学任务,使教学方法简单化。“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在重视思维、观察、体验、阅读分析、表现、评价等能力培养的同时,力求在作文构思的环节上取得突破,让学生能够依照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迅速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思想顺利地、有条理地、有重点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理论依据

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突出了“有兴趣、先想再写、一气呵成、分段表述、方法简单、讨论修改”的训练思想,其理论依据是:

1、《九义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二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三学段);“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思想与《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是基本吻合的。

任何一个人对完全不懂和完全做不到的事情是没有兴趣的。要提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容易做得到才行。除了降低要求,另一个就是给予学生最简便的方法。“三段式”既简单,我们又避免了公式化的弊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在作文教学实验中,我一律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自己的习作。这虽然比《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但是学生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在测试时,学生虽然有点紧张,却照样可以在40分钟(小学生)或45分钟(初中生)内完成习作。

2、元代戏曲家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头要像“凤头”,好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好的结尾要像“豹尾”。凤头、猪肚、豹尾的形象比喻反映了写作的本质规律。中间部分是一篇作文的核心,当然要像猪肚子一样的内容充实,否则就不能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像凤凰脑袋一样小巧精美的开头和像豹子尾巴一样简短有力的结尾,虽然只是一种开头、结尾的方法,但正好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因为他们才开始练习写作不可能轻易学会那些复杂的开头、结尾方法。

3、“在学生动笔以前进行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明确要求。”“要通过指导,使学生感到写这次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练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崔峦、蒯福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216页)。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一方面抓住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对“这次作文”的兴趣,一方面注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爱好。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弱化了审题、切题切意方面的苛求。“进行命题作文,仍应把衡量好坏的主要标准放在作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字表达上,不要放在是否扣准命题上。即使学生写走了题,只要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就不应全盘否定。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另换一个合适的题目,并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应怎样写才符合原来命题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题与文之间关系的理解。事实上,成年人的写作也常常有写成文以后再修改题目的情况。如果对‘审题’‘切题’要求过高,一走题就评为不及格,必然导致学生谨小慎微,视作文为畏途,这对训练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的能力是不利的。”(同上书第222页)我们审题指导阶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打开学生选材的思路。

三、操作方法

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下:

1、审题激趣。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作文题目,可以开展讨论;老师只作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一定要把题目看懂。教师要根据每次题目的特点设计一些开阔思路的趣味引子,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不要一味地严肃,或者说,严格要求学生审清题意、明确内容、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就题论题,枯燥无味。这个趣味引子可以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小游戏、小竞赛……总之,有趣、符合本次作文题目的特点就行。实际上,我们在活动中已经把作文题的意思、内容、要求弄清楚了。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在这个环节,可谓“功夫在诗外”,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好的作文教师用一堂课就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厌恶、害怕的态度。我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或对另一些未听我课的同学吹牛,说我是他的“偶像”,是所有教过他的语文老师中最棒的。其实,我心里明白,我真的没有孩子们说的那么好,我只是施展教学技巧,利用个人教学魅力来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从此,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我练习写作文,再累也觉不出累来。

2、构思三段。构思三段是学生把自己要说的话安排成三部分来说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默想的环节,它不是自发地“想”,而是有指导的“想”。我的指导是这样的――

开头 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自然开头,什么都不用考虑,自然而然就打开话匣子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同学就尝试另一种办法,请你把是“题眼”的那个词想办法写进开头当中。有些题目是话题作文,那就把这个话题的关键词想方设法写进开头之中。实在不行,也可以把你要说的事例精简成一个词句,写进开头。如果还觉得难的话,你就把题目、话题中随便哪个词、句写进开头,总能与“题意、主题”沾点儿边吧,实践证明,还是八九不离十的。陈淼的《桂林山水》开头是这样写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划线的词句,就是比较简单的嵌字式的扣题所在。这样写,可以帮助学生在踏进作文门槛的初始阶段避免走题。

中间 分层写,是指导学生写“中间”的关键。胸中蓝图在,笔下章法明。这张蓝图就是十四个字:中间内容分层写、中间内容分点写。陈淼的《桂林山水》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典型。

《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和第四段都是概述,但各有侧重。第一段是开头,除了说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外,还交代了游览时的路线,即乘木筏沿漓江来观赏。第四段则把桂林的山和水综合起来融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间内容采用“分层写、分点写”的章法,层中有小层,小层中有更小的层,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中间两段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分了两大层:山和水。

第二段是中间内容的第一大层,写桂林水的特色。作者陈淼分三小层来写:(1)与大海和西湖比较;(2)漓江水的特点;(3)写荡舟漓江的感觉。中间一个小层又分三个更小的层次,即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如果说,整篇文章是一个大的“三段式”,那么,这一部分就是一个小的“三段式”。这是三段式中套着三段式。

第三段是中间内容的第二大层,写桂林山的特色。分两小层来写:(1)与泰山和香山比较;(2)写桂林山的特点。其中第二小层又分三个更小的层次,即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这一段内包含的小“三段式”是一个不完整的结构,没有“小结尾”。

篇8: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是在“生活数学”课题所设定的内容里,对每一个所教内容分三个阶段来组织教学。这三个阶段如果按时间来划分,可以是两节课,也可是三节课,当根据所教内容的难易和活动场景的远近由教师灵活控制;这三个阶段如果按空间来划分,分别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生活场所,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确定。“三段式教学模式”可以按如下图示来描述:

案例一

在“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做题时出现:“楼高20厘米”“小华的体重是25克”“小红每分钟走50千米”“爷爷今年18岁”……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学生太缺乏生活常识了。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在学数学时,头脑中没有“生活”;从教师方面来讲:是教学没有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这样规定: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究,使他们在“生活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所以我们这一类课定位为“测量数感”,通过“三段式教学模式”来实施,具体操作如下:

1.在三年级课堂里学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后,安排“校园里的测量”。

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米、10米、50米、100米、1000米的距离。

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再建立1吨的概念。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感,通过测量获得数感。

2.在四年级课堂里学习面积单位后,安排“操场上的测量”。

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平方米、10平方米、100米、10000平方米的大小。

3.在五年级课堂里学习体积和容积单位后,安排“水池里的测量”。

在一个能容纳1立方米水的水池边安排这堂课,同时准备好能大致容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器皿各一个。通过这种实地测量、计算,让学生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容积到底是多少。

案例二

在做生活类应用题时,我们用通过“三段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四、五、六年级都有学习到一些行程问题,在行程问题里的有些词语如:同向、相向、相背、相对等,如果不在生活场景中去模拟演练,学生是很难搞清楚的。为此我们大量地运用“三段式教学模式”,讲一讲,演一演,有时在教室里,有时在操场上。几个学生演,全班围着看,在演中,在看中去思考去探究。

在学习计算面积类的应用题时,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应用题如:

1.一个教室长8米,宽6米,如果用边长是0.5米的地砖来铺,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2.一个教室长8米,宽6米,如果每平方米需用4块地砖来铺,这个教室共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我们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在教室里算,算完再大家来数一数,回过头再来看自己做的答案,很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就为自己的一个教室只要2块砖或4块砖的答案感到可笑,在这种可笑中学生找到数学与生活的接触点。

“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形式打破了课堂单一授课的模式,充分应用生活场景,学生有兴趣,理解也容易。一时没搞清的在课堂里我们还应用多媒体去演练,回到家里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演练。总之,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应该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把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动动手,动动脑,数学其实不难。

上一篇:小语种就业前景排行榜下一篇:本人试用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