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调研报告

2024-07-24

装配式建筑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装配式建筑调研报告

关于装配式建筑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或部件,在工地现场装配而成的居住建筑和商业等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性能优越,能顺应绿色制造与节能环保需求,具有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供给侧改革组合拳之一,在“三去一降一补”中,装配式建筑承担生态文明补短板和钢铁行业去库存重任。

2017年4月,**省首个装配式住宅项目——**工程已经正式开始施工。由于**省住宅产业化起步较晚,相关经验还较为缺乏,为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省建筑工业化发展速度,我局特组织本次观摩考察活动,了解学习外省及相关企业在住宅产业化建设情况、先进经验及管理措施办法,更好的为建设**省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和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二、装配式建筑行业现状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度。中发〔2016〕6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计划用10年时间,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住建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扩大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明确重点应用区域,提高应用比例。2016年10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加快推进贵州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切实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培育重要支柱产业提出了明确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完成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600亿元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5%以上。基本建立健全与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本次考察学习的武汉市和深圳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明显走在了前面。深圳市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装配率不低于60%;湖北省规定2015-2017年,装配率不低于20%,2018年开始,装配率不低于30%,每年按照5%的增长速度推进装配式项目的实施。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各地出台了大量的鼓励及奖励政策:小区容积率奖励3%-5%;装配式项目鼓励采用EPC模式招标;免交新墙体基金;购买装配式房屋享受首套房优惠;完成主体结构50%即可预售;购买装配式房屋可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绿色建筑评审上调一个等级;单个项目节能补助60-100元/平方米。

三、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不同点及监管重点、难点

1、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是纯粹的装配式结构,对关键的框架梁柱节点及楼板叠合层均采用现浇处理,既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达到了与现浇“同等型”;又解决了建筑部件、暖通空调、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建筑和设备专业的要求,做到了协调统一、优化配置,在不降低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了建筑性能和功能。

2、武汉、深圳等地装配式结构的一些构造做法,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总结,在中国的相关标准中有所反映,以指导装配式结构工程实践。如梁、柱钢筋在受力最大处或节点区全截面连接、箍筋采用高强度的焊接封闭式箍筋代替传统的135度弯钩做法等。

3、装配式建筑定位要明确,从最初设计时就应该明确,优化建筑外观,尽量以方正、简洁为设计原则,便于后期结构解构深化设计。

4、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装配式建筑存在大量的吊装工作,如何保证吊装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四、相关建议

目前,全市房屋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约占70%,其他土木工程建筑业占比相对较低,房屋建筑产业中高附加值的行业市场占比较低,在全市6家建筑一级资质企业,主要集中于房地产项目等低产出行业的生产,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进行产业发展升级,改变企业经营比较单一的状况,逐步形成大土木建设的格局。

装配式建筑范畴内的制造业,无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的发展壮大契机。由于行业兴起不久,大量懂得建筑、机械、材料的专业人员的人才非常短缺,谁先掌握这方面的人才优势,谁就掌握的市场的制高点。同样,全市建筑装配配套产业大都是采用外包,或者是从由以前从事建筑业的人士转岗而来,凭借工地现场经验管理,专业匹配度极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应以打造集设计、生产、安装为核心,推动自身的装配式深化设计能力、PC构件生产能力和现场吊装能力建设等相关企业的扶持发展为目标,强化全市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建设和核心竞争力。

1.政府要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动,全力为企业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装配式建筑成本进行认真核算,在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鼓励在政府投资项目、棚户区搬迁改造中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

2.企业自身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要使命,以装配式建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开发,建筑构配件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配送、安装维护和检测咨询服务等为主要业务板块,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努力抢占市场先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3.政府积极布局建设建筑相关产业园,吸引当地技术和产品应用进入。建设相关产业园产业链的全面整合,极大地推动和加快区内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凝心聚力、加强协作配套、抱团取暖,积极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全市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政府和企业加快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制造业的核心是标准化和规模化,关键是人才。受国内建筑一味追求个性化的影响,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下,模具的通用度基本没有,直接导致制造成本高居不下,生产效率徘徊不前,行业的浪费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引进从设计、模具、埋件、吊具等上下游产业链方面的人才,为加快和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政府在人才政策上进行适度倾斜。另外,企业应依据自身财力水平,成立技术中心,组建科研队伍,致力于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推广,掌握前沿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装配式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设计研发(技术中心)、生产(产业基地)、应用(项目施工)一体化,继续做强集团公司建筑主体产业,加快建筑产业转型。

5.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建筑企业和人民群众充分了解、认识装配式建筑的益处,为推广装配式建筑奠定基础。

篇2:装配式建筑调研报告

【前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脚步正在不断加快,在建筑领域,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加强与更新,不仅施工质量大幅提高,在整体上,也明显提升了建筑物的经济效益。目前,装配式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工业厂房、别墅、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多高层住宅等,几乎均不同程度采用该项技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想要力争通过 10 年时间,让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30%。深圳市自 2016 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 40%,装配式不低于 60%;湖北省规定 2015-2017年,装配式不低于 20%,2018 年开始,装配式不低于 30%,每年按照 5%的增长速度推进装配式项目的实施。

***4***000******000045000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2016-2019 全国装配式建筑开工建筑面积(万m 2)

据统计,2019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 4.2 亿 m²,较 2018 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 13.4%。2019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较 2018 年增长 45%,近4 年年均增长率为 55%。

2019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了浙江、山东、四川、湖南、江西、河南、青海 7 个省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指导地方明确了试点目标、范围以及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制定了具体试点工作方案,落实了一批试点项目。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钢结构住宅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产业链和监管制度将逐步完善,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它…木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30.4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65.40%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按结构形式分类其它23.5%保障性住房13.4%商品房…公共建筑22%农村及旅游景观项目0.8%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按建筑类型分类

【湖北】装配式发展趋势 1、到 2020 年,武汉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35%以上,襄阳市、宜昌市和荆门市达到 2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恩施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达到 15%以上; 2、到 2025 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30%以上。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商品房中的应用逐步增多。2019 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商品住房为 1.7 亿 m²,保障性住房 0.6 亿 m²,公共建筑 0.9亿 m²,分别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 40.7%、14%和 21%。在各地政策支持引领下,特别是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有效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2016 年-2019 年,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文件的数量分别为 33、157、235、261 个,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细化落实措施。特别是各项经济激励政策和技术标准为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引领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相关产业能力快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构件运输、装配安装、构配件生产等新型专业化公司发展。据统计,2019 年我国拥有预制混凝土构配件生产线 2483 条,设计产能 1.62 亿 m³;钢结构构件生产线2548 条,设计产能 5423 万吨。新开工装配化装修建筑面积由 2018 年的699 万 m²增长为 2019 年的 4529 万 m²。

【政策】国家级文件、市级文件

1、国家级文件 2016 年 9 月 27 日,国务院办公厅以 2016 年 71 号文的形式,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 号)文中着重阐述了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6.02

2016.02

2016.09

2017.01

2017.02

2017.02

2016.12

2017.01

2017.03

2017.03

2017.04

2017.07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力争 10 年左右使装配式建筑占比新建建筑达 30%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装配式建筑提到国家层面,明确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渗透地区 国务院商务会议:

深化建筑化改革 推广装配式建筑 《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推广 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再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国务院 住建部 发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发布《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以及木结构三大建筑技术标注》,2017 年 6 月 1日起实施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 《“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以及额配套管理办法等三大文件;明确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比例达 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 20%以上 《装配式劲性柱混合梁框架结构技术规程》,自 2017 年 10月 1 日起实施 协同 18 部委制定落实《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包含 7 大部分20 项内容

2、市级文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 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本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力度,武汉市政府于 2018 年 3 月 1 日印发《武汉市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武城建规〔2018〕2 号)文,明确了武汉推进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方向及具体措施。

3、政府支持 配套资金补贴、容积率奖励、商品住宅预售许可、降低预售资金监管比例等激励政策措施。支持生产企业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详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 【概念】预制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率;装配化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预制保温墙体;建筑信息模型 1、预制装配式建筑 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送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构成的建筑,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

2、混凝土预制构件(简称 PC)

是在工厂或工地预先加工制作建筑物或构建物的混凝土部件。采用混凝凝土预制构件进行装配施工,具有节约劳动力、克服季节影响、便于常年施工等优点。推广混凝预制构件,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装配率(又称 PC 率)

建筑单体范围内,预制构件混凝土方量占所使用的所有混凝土方量的比率称为装配率。通常按正负零以上部分核算。

4、装配化率

达到装配率要求的建筑单体的面积占项目总面积的比率。国家暂无统一的明确规定,一般由地方政府或建筑主管部门在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管控。

5、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分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工预应力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结构。按当前业内成熟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水平构件采用叠合式构件,竖向构件采用现浇,结构体系视为整体式结构体系,可符合抗震要求。

6、预制保温墙体

由保温层、内外层混凝土墙板组成的一种夹芯式墙体。该墙体在预制构件厂制作生产,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使用。

7、建筑信息模型(BIM)

BIM 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筑项目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支持项目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的技术和方法。

【施工工艺简介】规范、流程图、施工工艺 1、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遵循规范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DG/TJ08-2071-201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DG/TJ08-20117-2012

2、生产工艺流程图1、3、施工工艺简介 a.机械制作 PC(预制构件)内的钢筋笼

b.制作不同大小、形状的 PC 钢膜具

清理模台 划线 喷脱模剂 安装钢筋笼 固定调整边模

安装埋件 一次浇筑振捣 预养护 抹光 刮平码垛 安装上层边模 二次浇筑振捣 养护 安装保温板 安装连接件 安装钢筋网片 拆边摸 边摸运输 成品 翻转

c.放入事先已绑扎好的钢筋、各类预埋件

d.经过加工厂、总包、监理隐蔽验收后浇筑混凝土

E.混凝土蒸汽养护 6-9 小时,混凝土强度达到 70%后脱模

f 检查合格后入库,按工地的进度装车运送到工地

g.安装外墙板(预制保温墙体)

h.墙板连接安装、板缝处理

I.叠合梁安装

J.内墙板安装

K.柱、剪力墙钢筋绑扎

l.电梯井道内膜板安装

m.剪力墙、柱模板安装

N.楼梯安装

【特点分类等】特点;种类;优劣性;其它建设 1、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1 预制生产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的建筑构件予以吊装拼接,这些构件都来自于工厂的预制生产。对于预制构建来说,可应用于内外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阳台,也可以应用在空调板,以及预制梁柱等诸多部位。例如,在装配式建筑中,以外墙板构件为例,经过制作相应的模具,采用工厂内的养护技术,再实施机械化喷涂,可以达到预期的外墙板规范要求。不仅如此,对于建筑物来说,耐火性、抗冻融性,以及防火防潮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通过一

系列的管理把控以及数据记录,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1.2 装配式作业

预制构件在工厂加工完后运输至施工现场,与传统的现浇作业相比,装配式建筑更多的是依靠专业吊装队伍,通过大型机械设备及预留在构件上的吊钩,将构件逐一拼接。项目管理人员重点立足于现场指挥管理,从测量到吊装,再到连接等。由于每块构件都有其相应的编号及部位说明,使得吊装作业可以有序进行,如同搭积木般方便。吊装前排架的搭设和吊装后支撑系统的设置,则为装配式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防护体系。

1.3 个性化特征

在传统的建筑中,具有较多的承重墙,而且,开间也相对较小,人们在居住的时候,往往无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划分居住空间。但是,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出现,对轻质隔墙进行了广泛应用,明显增大了开间,充分满足了广大住户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建筑物的个性化特征。比如,将轻钢龙骨与石膏板进行联合应用,选择一些轻型板材作为隔墙,这些都是装饰装修类常用的建材,但在实用性及个性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装配式建筑的种类

2.1 砌块建筑

对于砌块建筑而言,主要指的是对块状材料进行预先制作,以此砌成墙体,构建出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一般应用在 3-5 层的建筑物中,总高度相对较低。由于受到结构承载力及功能性等方面的限制,此类建筑目前运用的较少。

2.2 板材建筑

对于板材建筑而言,主要的材料包括:大型的内外墙板、楼板,以

及屋面板等,这些板材都是预先制作的。这种建筑往往在工业化体系的建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常用类型。

2.3 盒式建筑 对于盒式建筑而言,它基于板材建筑,经过不断的发展,进而形成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形式。在该类建筑模型内,可以将所有专业的功能设备安装到位,现场只需进行吊装拼接。但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该类建筑目前还停留在概念试验阶段。

3、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3.1 缩短工期

与传统的现浇方式相比较,在装配式建筑中,无需现场进行构件的浇筑,在养护工作方面,也不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可以及时展开下一道工序。预制构件都是被运输到现场之后,由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吊装,在首层完成的情况下,标准层的施工速度与效率更是大大提高。因为省去了许多传统工艺的施工步骤,在根本上,可以缩短施工工期,也明显提高了施工效率。

3.2 降低劳动力成本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对于传统的施工作业,一方面劳动力比较紧缺,另一方面人工费用呈反比不断增加,使劳动力成本呈现了递增趋势。经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充分弥补传统施工的短板,通过机械化的装配施工方式,不仅减少了现场施工人员,也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人工费用也得到了明显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

3.3 提高安全性

传统的建筑行业,现场各个工种的施工班组人员较多,特殊工种、高空作业、带电作业等交叉施工现象经常出现,同时不少施工环节都需要在露天环境中完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交叉作业面明显减少,现场只需配备吊装、安装工人,管理人员也相对减少,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在根本上,为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3.4 环保降耗

传统施工现场,在混凝土结构施工阶段,往往会浪费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模板等建筑材料,同时现场堆积大量的材料,不但存在损耗问题,场容场貌也受到影响。通过采用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构件在工厂中即可完成预制,现场不需要进行搅拌以及振捣等工艺,除了有效避免材料浪费等现象,还能提升现场文明施工的形象。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扬尘、防止噪音扰民现象的出现。

4、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4.1 结构形状单一

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称之为精品之作,独特的外观造型会令人印象深刻,各个地方的地标性建筑亦是如此。而这是装配式建筑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构件结构形状比较单一,更多的是标准化的构件模具。若根据建筑物的形状来制定特殊复杂的生产模具,则会花费昂贵的费用,同时部分小型预制构件加工厂也没有此项工艺技术,由于成本过高,装配式建筑无法取得预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应在满足预制装配率的前提下,将装配式与传统建筑工艺进行融合,对于平面中不规则的形状,可以通过现浇形式或者钢结构的方式等来施工,以达到预期外观

效果。

4.2 管线预埋遗漏

由于目前有资质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单位较少,许多装配式深化图纸都不够完善,预埋管线遗漏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施工现场,存在构件后开槽后开洞,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随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水平也应随之进步,装配式建筑图纸不仅仅只是给予工厂的构件加工图,而是一套完整的满足功能需求的正式施工图。装配式建筑设计单位也应配备各专业的设计人员,优化图纸预埋部分内容,确保深化图纸的完整性。

4.3 生产运输问题

传统的建筑形式中,现场工程质量由监理人员进行验收,而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构件均由加工厂直接运至现场,对于构件质量的把控则稍显不足。因此,考察构件厂实力以及选派驻场监理等措施,则能有效将工程质量的控制前置于生产阶段。在构件的运输过程中,开裂现象也比较常见,选择更好的减震措施能相应减少损失。同时,尽可能确保当天构件当天完成吊装,避免二次搬运造成的构件损坏。对于无法及时吊装的构件,需单独划分装配式构件堆放区域,设置专用搁置堆架。而这些具体措施,受资金、场地、管理水平等影响,是目前装配式建筑工地现场,普遍难以全面落实的,需要相关各方加大投入力度,使其更具规范性。

4.4 构建节点隐患

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其接缝、节点处是比较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地方,如果未能处理妥善,不仅影响实际的使用效果,还会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在节点处理方面,目前采用最多的工艺是下层构件预留钢筋与

本层构件套筒相连接,后期浇灌高强度灌浆料进行密实封闭。虽然过程中会有专业人员进行灌浆并留有影像资料,但构件本身的强度及密实度还有待验证。对于外墙板来说,由于其表面比较光滑,对于后期传统的外墙工艺,会带来一定的质量及安全风险。目前,外墙反打技术已逐渐成熟,应进一步推广并加以应用。而在构件连接接缝部位,开裂及渗水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实际现场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技术问题,应在装配式深化设计阶段会同结构设计,将各个关键节点的详图一一细化,通过图纸会审,进一步完善图纸质量。同时图集规范也应全面补充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各类节点详图,确保没有施工盲点区域。

5、未来发展

5.1 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设计人员、现场吊装人员、管理人员,乃至构件厂的一线工人等,这些相关人员都需要从传统的建筑模式中予以职责演变。因此,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是装配式建筑是否可持续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参考已经成熟的传统建筑人才培训机制,结合自身特点,装配式建筑领域未来必将成为又一块人才聚集高地。

5.2 一体化发展

在建筑业的发展中,实现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大势所趋,装配式建筑也同样如此。实施各专业间一体化发展、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发展、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发展,将是对装配式建筑一次飞跃式的提升。从工程项目规划阶段至项目运营阶段,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统筹控制,这样可以在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还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让建筑工程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5.3 健全规范体系

在现阶段来说,对于装配式建筑,除了明确首件验收要求,其余主要还是延续了传统的规范体系。由于这两种施工方式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需要有一套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规范要求,包括隐蔽资料、中间验收、材料检测、竣工验收、图纸归档等,从而更好的发挥行业指导性作用。所以,针对装配式建筑,相关部门构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十分必要。

5.4 建筑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BIM 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模型更加的数字化、具体化。作为装配式建筑,通过结合 BIM 技术,可以在构件加工阶段对预埋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模拟现场吊装作业,以制定出最优吊装方案。对每一个构件都赋予数字化信息,形成装配式构件数据库,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实时动态化管理。通过建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将大大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同时进一步实现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调研,个人认为建 PC 工厂应以公司能力定规模,应以市场定规模,应以当地发展情况内定规模。在选择土地的时候适当容考虑未来的拓展性,如果未来订单不确定,一期可以只上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但要考虑足够的发展空间,总体上讲,建一个标准规模的 PC 工厂预计用地 100-150 亩地左右,算上土地,各种设备,办公及配套在内大约需要 1-1.5 亿。

目前从事 PC 工厂建设的企业国外有艾巴维,沃乐特等企业,国内有筑友装备,三一快而居等企业。

国外企业造价高,在国内没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三一快而居只承接标准工厂建设,造价较高。相对而言筑友装备是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可承接非标工厂。

【结语】:

综上所述,我司的发展,需考虑各方面因素,需掌握预制构件的关键技术要点,确保各道工序的顺利实施,以满足建设项目的规范要求。同时,需要考虑相关各方投入力度,重点推动先进技术的运用,整合有效的建筑资源,从而真正建造出成本低、工期短、绿色环保的装配式建筑。

篇3: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

市长杨雄指出,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 不能囿于短期的增量成本而牺牲上海的城市环境。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上海聚焦体制机制建设、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发展, 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装配式建筑项目大幅度增长。去年, 上海落实装配式建筑达到610万平方米, 连续两年翻番。截至10月31日, 今年已落实装配式建筑1385万平方米, 通过施工图审查430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1000万平方米。二是产业链快速发展。随着项目大规模落地, 行业单位信心大幅度提振, 并主动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不少企业成立了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同时, 预制构件产能持续增加, 目前已有本地企业27家、外地企业14家, 预计今年底产能将突破1200万平方米, 能够满足本市在建项目需求。

一、主要推进措施

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起步较早, 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10年前的试点探索期, 发布了《上海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计划》等文件, 初步形成住宅产业化的工作框架, “万科新里程”成为国内第一个装配式住宅项目。二是2011年到2013年的试点推进期, 通过行政结合市场激励等手段, 技术积累取得突破, 住宅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三是2014年到2015年, 进入面上推广期, 覆盖范围由住宅建筑普及至了公共建筑领域, 装配式项目成倍增长。

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 相关单位围绕着先有项目 (市场) , 还是先有产业链争论不休。业主不愿开发建设装配式项目, 怕后续设计、构件预制跟不上;企业不愿投资生产线, 怕项目不落地, 投资打水漂。两者相互博弈, 制约了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我们认为,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将重点放在项目落地上, 以实实在在的项目盘活市场, 推动产业链发展。为此, 上海在推进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加强顶层设计, 扩大政策引逼效应。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提升建筑性能的若干规定》、《关于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 (试行) 的通知》、《上海市装配式建筑2016-2020年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 明确提出了装配式建筑面积和单体项目预制率“两个强制比率”的发展目标。即:2014年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不少于25%, 外环线以内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25%, 外环线以外不低于15%;2015年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面积不少于50%, 预制率不低于30%;2016年起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项目原则上实施装配式建筑, 预制率不低于40%或装配率不低于60%。

二是建立推进机制。由分管副市长召集市规土、发改、住建、财政等20余家委办局, 组建“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联席会议”, 有效增强了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制定和工作协调的力度。

项目落地方面, 以土地源头控制为抓手, 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写入土地出让合同, 并纳入土地征询和建管信息系统监管。

在土地出让、报建、审图、施工许可、验收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进行把关, 确保有关技术要求落实到位。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政策。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对装配式建筑的混凝土墙体部分, 不计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计算范围, 装配式保障房免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 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可进行预售, 与传统建造方式的预售政策相比, 此举大幅度降低了装配式建筑开发企业的财务和时间成本, 起到了较好的市场激励作用。

第二,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水平。

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初步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先后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等10本标准和图集。启动了《上海市建筑工业化核心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装配式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装配整体式叠合板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部品构件图集》等编制工作。这些标准规范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互为衔接补充, 基本能够满足当前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

二是提升建筑产品的性能。结合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要求, 本市以装配式建筑发展为契机, 积极推广预制外墙、门窗、外饰面砖、保温体系一体化预制技术, 解决了一批门窗墙体渗水、外保温、外饰面砖脱离等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同时, 对全市公租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的装配式商品住宅, 提出了实施全装修的要求, 以促进内装部品部件应用发展。进一步提高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楼板设计厚度等技术标准, 鼓励采用降噪静音管材和同层排水技术, 探索研发民用建筑外遮阳技术, 推动内装工业化和叠合楼板应用, 通过技术和材料革新, 推动上海新建住宅的品质提升。

三是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积极探索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强化构件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

要求建设单位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理, 部品构件必须实施首件试拼装。同时, 督促行业协会完善质保体系, 实行构件生产企业登记管理制度, 记录预制构件产品流向, 确保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可追溯。抓好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管理, 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监管要点》等文件;定期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质量检查, 落实建设工程五方主体责任。

第三, 强化示范引领,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发挥试点示范效应。为引导骨干企业先行先试, 推动本市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本市申报获评了“国家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2016年, 上海共有10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入选《全国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清单。

同时, 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和上海市建设协会组织开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创建, 促进传统建筑生产企业转型升级。2012年以来, 本市共确定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示范项目20个, 其中11个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25%及以上, 由城建实业集团建设的松江佘北大居项目预制率达到80%, 属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着力加快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育, 针对建设、设计、施工企业、建设主管部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集中轮训;依托建工 (集团) 学校, 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 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实操能力。为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投资上海的装配式建筑项目, 本市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 并取得较好成效, 装配式建筑的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拍摄了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宣传片,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 积极宣传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参加全国装配式建筑博览会, 推广介绍了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技术优势;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及时通报了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今年9月, 国办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你《意见》, 这意味着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成为一项重要国策。作为重点推进地区, 上海将按照国家要求, 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从六个方面, 做好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努力创建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一是拓展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外延。在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实施要求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简化了预制率的计算方法, 并引入装配率的计算方式, 将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范围由混凝土结构体系延伸到其他结构体系。“十三五”时期, 上海将重点在高层公共建筑中推行钢结构、钢-混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并在桥梁主体结构等市政工程方面推广装配化技术应用, 不断降低工程建设对城市交通和环境影响。

二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全装修住宅和内装工业化发展, 鼓励使用轻质隔墙、整体厨卫、集成管井等部品部件, 进一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日前, 本市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新建全装修住宅建设管理的通知》, 提出自2017年1月1日起, 外环线以内城区新建商品住宅实施全装修比例达到100%, 其它地区达到50%;奉贤、金山、崇明维持目前的30%, 至2020年达到50%;公租房、廉租房实施全装修比例应达到100%。为满足住户对空间可变需要, 我们还将在征收安置房、共有产权房等毛坯交付的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行“大开间”的设计理念, 并逐步向商品住宅延伸。

三是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上海将继续开展技术攻关, 研究适合装配式建筑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和能耗减震等关键性技术。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工法, 研究装配化吊装、构件安装、节点连接、装配校正、成品保护及防水等核心技术。编制装配整体式叠合板混凝土设计规程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图集, 修订装配整体式住宅设计规程及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与质量检验规程, 编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预制构件检测技术标准。健全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工程造价和定额标准, 制定装配式建筑施工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 研究完善模数协调、建筑部品协调等技术标准, 推动保障房、学校、医院、养老建筑的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 完善部品部件的设计、生产和施工工艺标准, 编制标准图集、通用技术导则、指南和手册。

四是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融合发展, 在装配率计算方法中设置加分项, 推广墙体与窗框、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集成式墙体、集成式楼板、组合成型钢筋、定性模板等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 鼓励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项目、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设计或施工单位提高设计施工综合管理能力, 健全管理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EPC、PMC等一揽子工程总承包, 向具有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能力的工程公司发展。联合全国优秀建筑设计、施工、开发企业和科研院所, 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 不断扩大参与企业范围, 落实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 提升联盟成员的群体竞争力。引导产业联盟在技术集成、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 在建筑性能、建筑节能、抗震防灾、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加强研发。同时, 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先行先试, 加快推进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对预制率达到45%以上或装配率达到65%以上, 且具有两项以上创新技术的装配式示范项目予以财政补贴。

五是推动装配式建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发展步伐, 到2020年, 政府投资工程全面应用BIM技术, 实现政府投资项目成本降低不低于10%, 项目建设周期缩短5%。率先在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中推广BIM技术应用, 在三维可视条件下建设标准化预制构件和部品数据库, 开展模拟拼装、部品部件协调检查、工程量数据分析等工作, 提高施工图设计精度和施工效率, 降低装配式建筑建设成本。在构件产品中植入RFID (无线射频识别) 芯片, 实现预制构件生产、安装、维护全过程的质量可查、可追溯。探索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大数据管理, 集成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GPS定位等信息技术, 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系统, 完成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的追踪、定位和维护。

篇4:装配式集成建筑的模式创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

从来,世界经济已经历了长达8年的阵痛。作为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同样经受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各种挑战。2016年是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就建筑业而言,技术研究向哪转?怎么转?就成了一个大问题。2016年9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集成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指出了方向。

装配式集成建筑的模式创新

装配式集成建筑源于欧美的技术创新,近年来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并不断创新。国家住建部、各地政府、科研院校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企业为例,万科、远大住工及正奥科技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的来看,装配式建筑目前已形成了以模数化精准设计、钢结构技术、围护墙技术、标准化装配技术和智慧化部品配套集成体系为主的核心技术。

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由技术创新推动,呈现出以下7个方面的创新特征。

1.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最显著的特征。装配式集成建筑是指将传统建筑行业在工地上建筑施工的建造方式,转变为在现代化工厂制造生产部件并在工地上装配的制造方式。由建造方式转变为制造方式是传统建筑企业向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转型的重要基础。而工厂化生产正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的基础性变革。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由于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使自己从做工程变成了做产品,从施工承包商转变为产品制造商,企业性质随之发生了变化。

2.销售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的销售方式就是参与招投标,寻找承接工程项目的机会,销售的是一种局部阶段性服务。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则可以广泛地面向市场,销售自己的建筑构件等产品。而且是从传统建筑企业小规模短距离的销售方式转变成大规模远距离的系统销售方式,从城市市场扩大到农村和海外市场。

3.产业链转变。传统建筑企业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对接上下游产业链上的若干企业,甚至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盈利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收入基本靠获得施工费用。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以从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投融资等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获取更高利润,甚至可以成为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开发商,获取综合开发的垄断利润。

5.成本管理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一般只能依靠节流施工环节和降低劳动力成本,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依靠扩大规模、提高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利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大数据管理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降低企业成本。

6.创新手段转变。传统企业创新有太多局限性,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则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既可以依靠互联网沟通市场信息,实现网络销售、线上指导、售后服务,也可以分享互联网金融服务,甚至开发国际市场。

7.市场外延扩大。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以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可依靠制造基地建设产业集群,并且在产业集群里可以做到包括医疗、教育、文化、智慧交通、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在内的跨产业联动,迅速扩大其外延。

传统建筑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建筑业是与新型装配式集成建筑业相比较而言的,我们把主要以现场施工方式为主的建筑企业称作传统建筑企业。

传统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手工建造为主、以承包工程为主。一般很难掌握项目的开发权和主导权,在市场中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的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其命运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开发者手中;传统建筑企业属于分阶段中的一个环节,巨大的利润空间被产业链两端挤压,盈利能力不强;商业模式单一,创新空间有限,科研动力不足;其生产模式受季节性影响很大,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缓慢,往往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设备资源浪费、资金成本增加、管理成本增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抑制企业成长空间。传统建筑业的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上。

装配式集成建筑的核心优势

装配式集成建筑隔热保温性能好,有利于建筑节能,同时95%以上的构件可拆解、可回收利用,符合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目前,中国的建筑材料无论质量、价格,还是品种、规格都可以满足未来装配式集成建筑的需要。装配式集成建筑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其核心优势如下。

1.低碳环保。由于装配式集成建筑在选择材料时完全倾向于低碳环保,大量应用低碳、生态、环保科技,所以会使室内空气得到净化。同时由于实行了工厂化制造,循环利用率高,生产周期短,建筑垃圾大量减少,对建筑工地周边的环境污染非常少。

2.节约能源。装配式集成建筑可以是零能源建筑,其所需的电能、冷能和热能全部来自建筑本身的蓄能装置产生的自然能量,而无需外部供应,其节能指标最高可达50%以上。

3.缩短建设工期,加快资金周转。装配式集成建筑的结构构件大多在工厂制造。施工周期大幅缩短,一般而言,按照传统建筑模式建造一座大楼,工期为两年,而按照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建造时间大约会缩短为5个月,可加快资金周转。

4.提高抗震强度,增加使用寿命。装配式集成建筑不管是木结构、钢结构还是钢混结构,都可抗9级以上地震,适用于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这种建造模式中集中使用了经过防火技术处理的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物的阻燃耐火性能。在钢结构模式中,还大量使用钢材这种具有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住宅的安全可靠性。

5.节约材料资源,回收利用率高。用钢材作框架,保温墙板作围护结构,可替代黏土砖,减少了水泥、砂、石、石灰的用量,减轻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装配式集成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超过80%,建筑拆除垃圾极少,便于“建筑迁移”,还可节约原材料的5%以上。

6.增加建筑面积。由于结构体系基本采用了重钢、轻钢、薄壁轻钢、木结构、混合结构等,传统建筑使用率一般为75%左右,而集成房屋使用率可达80%-90%。增加建筑面积8%-12%。

7.比较建安造价降低。此模式以建筑结构主体为基础,提供按照用户要求而定制的各种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结构、节能墙体、建材、内外装饰、配套电器家具、装配新能源系统、智能系统等部品,最终交付可以使用的各类完整建筑产品。如果同一建造基地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比例,其造价会低于传统建筑造价。

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的难点

1.小规模企业很难覆盖成本。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如果生产规模太小,成本就会增加。如果高于传统建筑成本,市场就难以接受。

2.一次性投资大,风险大。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首先需要一个具有现代化工厂的集成制造基地。基地建设一次性投入巨大,这无形中提高了企业进入门槛,带来较大投资风险。

篇5: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的成本分析

建筑业2016年总产值达到19.36万亿元,约占GDP总量26%,从业者超过518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装配式建筑是国家大力推广的新的施工工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今后建筑市场上占重要地位。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的改变成本会增加,国家很多地区予以财政奖励及很多优惠政策。新工艺和传统工艺会产生多大差异是今后企业成本经营要分析的重要任务。

建筑企业要适应市场变化是很重要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带来好的收益。本文通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现浇混凝土建筑对比方法分析成本因素,先从投资运营角度考虑,其次从施工管理(制作、运输、安装流程环节)角度考虑,而后从建筑定额内预制与现浇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对比分析。课后用运了建议讨论话题论述了当今适用装配式建筑的工程,借鉴了以往历史经验综合分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史。资金成本的价值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施工阶段最前期就要投入资金的,开工之前就要交给预制构件厂商正式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现浇混凝土施工一般企业是主要材料在施用期前5天采购进场的,人工费是随着季度或年假期发放,与预制混凝土相比,现浇材料、人工资金投入置后很多时间。

【案例】估算单体建筑18F为参考,每户120m2,一梯两户统计,建筑面积为4320m2。主体框架结构混凝土含量0.39m3/m2,钢筋含量0.048t/m2,工期按7个月完成估算。具体比例详下表:

由上表求得投入资金数额为150万元,甲方付款时施工至楼层12层时为4个月时间,按市场贷款利率1.5分月息计算,150*(1.5% * 4)=9万元,折合建筑面积为21元/m2。垫资数额计算如下表: 资金成本对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很重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计算贷款利息要算很多成本。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现金不足是常态,一般运营模式是通过形象进度款拨付或月进度款拨付充盈流运资金的。在中小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比较复杂,往往是已建工程款垫资到新建工程项目上运作,通过资金调拨方式维持日常运营。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以建设方(甲方)先预付工程款方式充盈施工企业的资金不足,但是小规模的房地产运营还是资金困难,往往是通过市场融资渠道或预售方式得到资金快速变现方式运营。整个项目运营周期在开工建设阶段建设方资金也正是个缺口,购地皮、规划设计、招投标时间占去了整个项目运营一年多时间,房子建到主体结构完成可以预售还需要一年时间,也正是“青黄不接”的阶段先做预付款也是增加成本的。

预制厂商在建厂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也是刚刚投产运营阶段垫资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要预付款订制构件的交易。按照以往同类货物交易方式预付款是5%,交货时付款95%,如若钢结构工程要预付25%~30%才会制作构件。当前现状是预制厂商针对一个项目分批次生产,一栋高层分两批或三批生产完成,这样的生产工艺购置原材料需要大量资金。

不管是施工企业、建设方、生产制造方都在资金方面是个缺口,谁投入谁就得增加成本。本文通过一栋18层住宅楼预制60%测算求得增加成本每建筑平方米增加21元,虽然是理论计算出的数据,但有合理性也是实际现状情况。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分析

新的施工工艺的施工对建筑企业来说技术、风险都要考虑周全,人力调配、穿插、协调等方面都是一个新概念,对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组织能力具有不小的挑战。施工管理过程中构件的运输环节、现场堆放条件场地要求、垂直运输机械选用、施工工期、图纸变更以及交易税负各方面因素都要考虑周全。人工费用占总成本价格的30%计算,新工艺会增加人工成本10%以上,PC构件率60%时,可增加成本5元/m2。

构件运输环节很重要,特别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干道上运输,要考虑构件的体积尺寸也要考虑交通拥堵时间段,商砼搅拌车车身短与小货车尺寸相同,而预制构件预制必须加大空间增加车身长度尺寸才能保证构件无损耗。如若超大车辆限行只能夜晚运输,现场存放条件要受到一定限制,并且现场堆放区域硬化面积达到,车辆调头场地限制和构件堆放场地要比现浇泵送时条件标准要高很多。预制厂必须设在偏僻的地区,用地成本低而且靠近沙石料开采地近,这样有可能增加了运输距离,而增加高速收费和汽车燃油消耗,成本也会增加。

【案例】估算预制构件厂到施工现场需要超运距65km。以北京市为例,项目施工地在城东而PC构件厂建在石景山的西侧,运输距离要超运距。以每户120m2面积为例,18层楼4320m2。增加运输费用详下表: 高层施工时塔吊选用很重要,预制构件吊装期间垂直运输机械占用时间长,每个构件从起吊开始到安装结束都离不开塔吊作业。塔吊全负荷运转期间其它材料垂直运输就无法完成,全现浇结构主体施工期间塔吊只吊运周转材料及钢筋就可以了,预制构件占多数时间价格成本也就增加了。叠合层浇筑和现浇楼板是工序相差不大,只是胶合板模板减少和泵送混凝土量减少了,其支撑体系也不会减少人工和租赁成本。

【案例】估算PC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垂直运输费和泵送费用对比。已知:泵送20元/m3 预制比率 :60% 混凝土含量:0.5m3/m2

工料机消耗分析因设计结构不同,只能参考地区定额消耗量暂行做出分析结果。按定额分析每立方米混凝土体积可增加1.37工日,叠合层用工要比现浇用工消耗浪费,若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预制率60%计算,求出每建筑平米超用工量0.37工日(详课程内讲解)。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工期有人认为能节省工期,其实是浪费工期的。叠合墙、叠合析的工序作法要比现浇浪费工时,混凝土泵送只是多泵几立方米混凝土的时间很快,但在安装预制构件的时间要花很长,模板支撑体系在现浇结构中和钢筋绑扎能穿插作业。一般情况下现浇混凝土结构7天一个楼层面施工是综合考虑的,也是最低标准,但装配式构件增加工序实际施工也是7天甚至更长。如若全部预制构件拼装能节省工期,但是住宅结构现行标准还没有完全适行也没有可行性研究方案。

施工过程中图纸变更是难免的,只要变更预制构件绝对不会有占优势。现浇构件开洞变更施工中只要没有浇筑混凝土前变更都是损失很小,而预制构件就不同了,预制构件凿穿构件最要大量人工并且还要考虑结构安全因素。现浇构件位置变更可以重新植筋移动变更,而预制构件位移就是废品就得重新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速时间生产出来,不然该部位缺失影响到整体施工工期。

【案例】估算PC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建设工期对比,以高层建筑18层为例,建筑面积4320m2,每户120m2,正负零以上选用预制构件60%。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和施工安装企业是一个交易环节,要产生交易税。虽然建筑行业“营改增”的具体方案仍未出台,但是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可知建筑业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原则上适用于一般计税方法。这样税负对施工企业而言增加了,不可抵扣的材料增加,实际成本就增加了。

【案例】估算PC构件与现浇结构税负变化。已知预制构件比率60%,增值税率11%,混凝土含量0.5m3/m2,构件价格:1200元/m3。计算1200*0.5*60%*11%=40元/建筑平米。现浇结构钢筋的税负可以抵扣总承包税,而人工和混凝土的税负可开具普通发票,这样就不会产生增加税负情况。什么样的结构装配式建筑成本低

我国从建国初期至今预制构件的使用没有停顿,从80年代的大板房全预制到90年代的预制空心楼板建筑,可借鉴到很多经验。一代技术革新都有着重要意义,30多年大板房如今已经成为危楼,而90年代的预制空心楼板在汶川大地震中显得更不安全,2016年国家为了改良气候环境污染付出了代价。房屋要么更安全,要么更经济,要么更环保,总之一代技术革新都是向更需要的方向发展。

日前,标准配建的工程适用于装配式结构,如宿舍楼、办公楼、酒店公寓楼、还迁楼等,房间尺寸标准生产制造模数简单。房屋产权年限少的建筑也适用,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结构质量问题发生,但使年限短的建筑维修成本低。

大跨度工业厂房工程、车间、水塔,因建筑的特殊性,跨度空间大楼层较高,采用预制构件能节省工期和相应的措施以脚手架及支撑系统。还有地下管廊、排水沟、地沟等这类的工程采用预制构件,施工方便节省场地并且标准构件较多。市政工程中的桥梁、涵洞、隧道、路灯基础、设备基础大多也采用预制构件,或是现场预制形式,集中供应构配件能节省场地费用,线条式的施工现场只有集中供应材料才会节约成本。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

装配式建筑当今施工只是增加成本的,也只有通过国家大力推广下发展。如若牺牲小的成本换来自然环境的清新,代价还是值得的,每建筑平方米增加100多元成本并不是每个消费者消费不不起的,按每户90平方米计算,只是每个购房者增加了不到2万多元的费用。西北地区可适用装配式建筑,国家政策性要求,国家投资项目可使用装配式建筑,市场主导因素较小。人口密度大的华南地区,由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需求量大。建设新区(雄安新城),国家统一配建,公共租赁性质或出售,规划时做统一。东北地区也适用装配式建筑,因冬季停工时间长,预制能节省工期。

篇6: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欧洲是最早应用装配式建筑的国家,开发新大陆时期,17世纪欧洲向美国移民时,在移民过程中,所用木架来拼装房屋,这就属于一种最简单的装配式建筑。

欧洲以法国为代表,经过30多年,法国的装配式建筑正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许多住宅楼、学校、体育场、办公楼等公共建筑都应用了装配式建筑。

美国和加拿大地区,装配式建筑被广泛推广,以致在这两个国家装配式建筑被普遍应用。

北美的预制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预制外墙和结构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具有相同的特点,其特点是大型化可以结合预应力,可以使结构配筋及连接构造有所优化,制作和安装过程中的工作量也有所减少,可以缩短相应的施工工期,从而使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标准化和技术经济性的特征有所体现。

德国在世界大战后,房屋遭到破坏,为了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住宅产业化在德国快速发展,从而使住宅能够大规模重建。

如今,德国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非常成熟的状态,对于施工现场所要求的建筑构件和装饰材料,在工厂都可以完成,当工地需要时,将有关预配构件运到施工现场,然后再通过吊车进行吊装、就位、固定,使结构和安装一体化,从而缩短了工期。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频繁发生地震,为了提高建筑的使用量,增加其抗震能力,对建筑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研究,已建立了住宅通用部品的生产体系,许多构件都得到了优良产品认证,以装配住宅为主要形式的工业化建筑已形成。

日本东京塔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日本东京塔高58层,是在采用预制装配框架结构所建立的。

瑞典研究装配式建筑较早,所以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较快,在60年代,瑞典就基本上实现了有关部件规格方面的建筑工业化标准,有利于部件生产更加标准、多样及应用广泛等,同时也使工业化发展更加快速。

同时,瑞典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关规范制度。

目前瑞典已有80%的住宅采用装配式建筑,并将其工业化生产的模式传播予其他国家。

1.2 国内发展状况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唐山大地震中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受到了大量的破坏,为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得人们存在一种保守思想,以致不能被广泛宣传。

另一方面存在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施工技术能力不高等问题,从而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开始慢慢流传,装配式建筑的观念也在慢慢传播;80年代,预制屋面梁、预制屋面板等构件在一些工程中也开始使用,由于当时没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所以也不能拥有很高的建筑质量。

比如,楼屋面板的密封效果不好,防水措施不完善,以致存在漏水、隔声效果不好等现象。

所以装配式建筑没有得到很大进展;到了90年代,施工技术得到一定的改善,管理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预制装配式建筑被提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如今,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得到广泛使用。

比如,北京、上海地区,许多相关政策被建立,配套装置也相当齐全,装配式剪力墙技术也有所提高并且逐渐成熟。

北京颁布了关于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的设计、质量验收等方面的标准及文件。

上海出台了5项同时正在编制4项地方标准和技术管理文件。

沈阳,装配式建筑已经得到很快的发展,技术相当成熟,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各种各样的结构类型,生产厂的自动化设配也比较高端。

深圳是发展装配式建筑较早的城市,所以工程实践项目相对其他城市较多,并且构件质量也比较高,对产业化住宅方面编制了与此相关的11项标准和规范。

江苏,结构体系的种类很多,同时开展了工业化工作。

山东及合肥,宣传工作在积极地进行中,试点工程建筑也在大量开展。

上一篇: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下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大老鼠找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