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征信查询系统

2024-06-20

企业征信查询系统(共10篇)

篇1:企业征信查询系统

企业信用报告查询流程

根据《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报告查询业务规程》(银征信中心〔2013〕97号)规定:

企业法定代表人可以亲自或委托经办人代理查询企业信用报告。

一、法定代表人查询企业信用报告

法定代表人向查询点查询企业信用报告的,应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企业的有效注册登记证件(工商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等)原件、其他证件(机构信用代码证、企业贷款卡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供查验,同时填写《企业信用报告查询申请表》,并留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有效注册登记证件复印件、其他证件复印件备查。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须复印正反两面)、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同胞来往内地通行证、外国人居留证等。

二、委托经办人代理查询企业信用报告

委托经办人代理向查询点查询企业信用报告的,经办人应提供法定代表人和经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企业的有效注册登记证件(工商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等)原件、其他证件(机构信用代码证、企业贷款卡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证明书》原件供查验,同时填写《企业信用报告查询申请表》,并留法定代表人和经办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有效注册登记证件复印件、其他证件复印件、《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证明书》原件备查。

可以自备填写完成《企业信用报告查询申请表》、《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证明书

篇2:企业征信查询系统

征信系统建设背景

完善的征信体系是金融体系的基石,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和个人跨行借贷、跨地域交易日益活 跃,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把握借款人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重建企业和个人信用,成为整个金 融系统乃至全社会面临的迫切任务。为 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征信系统建设,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从“信贷信用征信起步”,要“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 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网络”。2003年,国务院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

为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至2006年组织商业银行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 责建设、运行和维护。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作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地位,即国家设立金融 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专业化机构建设、运行和维护,接收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按照规定提供的信贷信息。

征信系统建设情况

企业征信系统:1992 年,人民银行在深圳试点贷款证制度,纸质贷款证的出现形成了征信系统的早期雏形。从1996年起,伴随着纸质贷款证变为贷款卡,人民银行于1997年开始 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2年建成地市、省市和总行三级数据库体系,实现以地市级数据库为基础的省内数据共享。该系统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 集企业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等。在该系统多年运行基础上,2005年人民银行启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工作,将原有的三级分布式 数据库升级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2005年12月,企业征信系统实现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全国联网运行,并在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四个省(市)试 行查询服务。2006年6月末,企业征信系统实现所有中资、外资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全国联网运行,并于2006年7月末完成全国范围内与银行 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切换工作。截至2013年11月底,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900多万户,其中400多万户有信贷记录。

个人征信系统:个 人征信系统建设最早是从1999年7月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试点开始的。2004年初,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银行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征信系 统。2004年底实现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7个城市的成功联网试运行。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 村信用社的联网运行。2006年1月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正式运行。2012年,个人征信系统荣获金融行业的重要奖项——银行科技发展奖特等奖。截止 2013年11月底,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8.37亿人,其中近

3.17亿人有信贷记录。

企 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参考了国际最佳做法,采取集中数据库模式,利用人民银行专线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营业网点相连,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务网 络,全面采集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按照统一系统、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原则,实现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全国各商业银行的交换和全国共享,且系统效率高,实现了信用报告查询秒级响应。

征信系统的信息采集

征 信系统收集的信息,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企业和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的、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如遵纪守法信息等。收集的银行信贷信息覆 盖了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包括贷款、信用卡、担保、票据承兑转让、保理等。此外,为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帮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与商业银 行建立信贷关系,还广泛整

合企业和个人身份、非金融领域负债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信息,如企业和个人的社保信息、住房公积金信息、法院判决和强制执行信息 以及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等公共信息。此外,与公安部的人口数据库和质检总局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分别实现了个人身份信息和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联网核查。征 信系统采集到上述信息后,按信息主体对数据进行匹配、整理和保存,将属于同一个企业或个人的所有信息整合在其名下,形成该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报告

征信系统的应用情况

多年来,征信系统始终坚持“立足金融,服务社会”,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而且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3: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探讨

1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发展概况

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始于1992年。2003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对信贷征信业的管理职责, 并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以下简称个人征信系统) 的功能主要是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 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 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个人征信系统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家商业银行和公共事业系统, 共有4类信息。分别是身份识别信息, 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贷款信息, 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信用卡信息, 包括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公共事业信息, 包括非银行信用信息、法院民事判决、欠税、固话缴费、手机缴费、缴纳水电燃气费用等。截止到2007年底, 征信系统已为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

2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意义和作用

个人征信系统作为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信息平台”, 其建立和发展, 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该系统为纳入系统的自然人建立了一个“信用档案” (即个人信用报告) , 实现了征信报告使用者 (商业银行) 和被征信者 (借款人) 的双赢。一方面, 有助于商业银行快速实现异地跨行业的信用查询, 防止交易风险, 预防金融违规交易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 可以节省借款人的时间, 方便其更快速地获得借款。现在, 无论是贷款买房、买车, 或者是申请信用卡, 商业银行查看申请人的信用档案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而且, 信用报告的应用正向求职、租房等更多领域拓展, 已逐渐成为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可以说, 个人征信系统建立, 对促进个人重视自己的诚信行为, 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3当前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1信息采集缺乏立法保护

目前,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 尚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 使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方面无法可依。在缺乏法律保障和规范的情况下, 对涉及诸如政务公开信息与国家秘密、企业公开信息与商业秘密、消费者公开信息与个人隐私等问题难以界定和操作。当前银行、电信、保险、工商、税务等均认为自身最具有征信的资格和能力, 各自为阵, 造成征信主体多元化、利益被分割、谁也不具有公信力。没有法律保障的个人征信体系, 对个人信用的采集极容易演变成“霸王条款”。与多数数据库一样, 个人征信系统肯定要走向商业化, 一旦对普通企业级用户有偿开放, 管理不善的话, 后患无穷。

3.2信息采集渠道单一, 缺乏公正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 (1805人参加) 显示, 33.1%的人表示对个人信用档案的作用不了解, 69.7%的人不太清楚什么行为属于不良信用信息并会被列入个人信用档案。93.4%的人认为, 对于即将成为“黑户”的客户, 银行有责任提前告知;83.9%的人表示, 最担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列入“黑名单”。 (6月9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诸如明明是银行的操作失误, “不良记录”的烦恼却让客户来“扛”的案例。公民个人信用档案是如此的敏感和重要, 然而当前的央行征信系统只单方面从银行、电信等机构采集资料作为信用惩罚依据。以手机欠费行为为例。2007年初, 央行和信息产业部达成协议, 同意电信用户缴费信息接入个人征信系统, 此举意味着手机欠费记录作为不良信用信息, 进入到央行的个人信用档案。众所周知, 电信收费领域一直以来饱受非议, 名目繁多的价格欺诈、乱收费、多收费, 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并经常引起消费者投诉。试问, 一个连自身信誉都无法保证的行业, 又如何能为他人征信?如果银行只听取电信的“一面之词”, 并作为“污点”记入个人征信档案, 被征信方往往在未告知或告知不充分的情况下, 就被单方面判定为信用不良, 显然有失公平。

3.3信用记录的标准过于草率

银行都以个人实际发生的银行交易结算过程信息、社保信息、话费信息等, 作为不良信用信息记录依据和评判标准。在现实生活中, 不良信用记录似乎很容易产生, 比如办理某些银行的信用卡, 不启用虽然不收首年年费, 但是第二年开始是要继续收年费的, 而且是直接在透支额度里扣, 有了一定数额的透支后银行又不一定会告知, 于是从第二年开始就有了逾期的不良记录。而商业银行无法区分这些数据是恶意还是非恶意的, 出于谨慎经营的考虑, 就将这些数据都作为恶意信息进行记录, 进入央行征信系统的黑名单。实际上, 偶尔轻微延期或者违约行为, 并不意味着个人诚信有问题。这种粗浅的评价标准, 却将大多数人打上不良信用记录的烙印, 造成的是多数人不诚信的社会局面。

3.4征信者本身也是利益关系人, 丧失征信公正性

上述银行与电信企业联手的征信活动, 电信企业既是征信信息的提供、经营者, 又是征信行为的利益一方 (借此催交电话费) , 如此一身而两任,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 不具备征信本身应该具体的中立、客观、公正的要件。而且央行征信系统不仅通过商业银行及电信部门, 今后还将通过、水、电、煤、法院等机构取得征信数据。试想, 如果继电信之后, 诸如自来水企业、电力等强势的机构也可以通过“征信系统”给公众施加压力, 动不动就号称将不良记录调入“征信系统” 也不管这个费那个费的收得是否无理。那么必然会产生垄断企业利用征信来对公众进行新一轮的掠夺。而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与纠正, 将使公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征信系统的失信直至崩溃。

4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议

4.1尽快对个人征信进行立法

个人征信制度的建设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 其数据的收集、公开、使用、个人隐私的保护等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 如何征信, 采集哪些内容, 怎样确保征信信息准确, 如何保障被征信人的权利, 必须由国家立法来解决。美国是一个个人征信体系非常发达的国家, 但它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的。至今, 美国已经颁布了《隐私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十多部相关法律, 来规范信用信息的收集和披露。因此, 在还没有相关法律保障的情况下, 哪些内容应纳入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应该十分慎重。对个人征信立法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是: (1) 明确信用专业机构可以采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范围; (2) 界定与政府信用信息相关的国家秘密、与企业信用信息相关的商业秘密以及与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相关的个人隐私, 并明确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特殊信用信息的保护措施; (3) 明确政府部门及其相关机构信用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具体方式; (4) 对信用专业机构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规定。

4.2赋予被征信者对征信活动的知情权

在一个信用体系很健全的国家, 个人信用档案直接影响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 其合法权必须予以维护。笔者认为, 个人征信系统不能由银行单方面说了算, 更不能由某些垄断企业和单位说了算。银行作为经营者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提醒信用风险的社会责任, 在将不良记录提供给征信系统前, 应该建立善意确认制度, 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当事人, 给当事人提供异议和申辩的机会与渠道, 同时减少征信机构和被征信者之间的纠纷。个人征信中心应提高服务意识, 充分尊重企业和自然人的知情权, 赋予被征信者及时消除错误信息、更新过时信息的权利。当然, 信用信息透明与个人隐私保护并非不能调和, 以美国的信用立法为例, 既有《信息自由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法案来强化信息公开, 又有《隐私法案》、《隐私保护法》、《财务隐私权利法》等法案具体划定了个人隐私的范围。根据这些法律, 不仅公民有权随时查阅自己的信用记录, 在发现记录内容不实时也可以申请更改。而信用局在出具一份对个人不利的信用记录时必须通知本人, 公民一旦发现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4.3积极引入第三方征信机制

从征信体系建设完备发达的许多国家的普遍经验来看, 要实现 “征信”之信——比如信息来源的正当可靠、信息发布的平衡公正、信息的不被滥用等, 一般都离不开这样两个方面:其一, 对征信机构及其征信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维护消费者对征信信息的知情权、质询争辩权。其二, 保证征信机构独立的第三方身份, 并且征信机构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竞争。因此, 必须引入独立于利益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征信机制。第三方征信机制的合理性在于超越于具体的利益冲突, 其衡量的标准是市场主体的信用情况, 而不仅仅是利害相关的一方压制另一方的工具, 第三方征信机构按照相应的评估准则, 对某个利益相关者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 不做任何诱导性评论, 向授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各种基本信息和附加信息, 在一定范围内依法共享信用信息。由于第三方征信机构并不具备市场垄断的资本, 所以迫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不得不保持公正。

5结论

“民无信不立”, 毫无疑问, 信用建设十分重要。个人征信系统是金融企业防范风险的工具, 但同时也与公民财产、隐私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其建立及使用的过程中, 还应多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考虑。个人征信系统的成功建立, 应在立法的基础上, 一方面保证系统的透明度以及公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 还要保障公民对个人信用记录有质疑、申诉以及矫正的权利。

参考文献

[1]“评论: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不能为垄断行业助威”[N].南方都市报, 2007-04-23.

[2]个人信用档案不能单方面建立.新京报, 2008-6-10.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个人征信”.金羊网, 2008-06-1214:31:49.

篇4: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探讨

企业征信系统二代建设的迫切性

现行企业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之处

现有报告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现行的企业信用报告只是对企业情况的客观记录,不便于在诚信示范企业评定、培育推介拟上市企业资格审定等情况下进行比较和评价。二是中介机构。主要是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信用报告能够满足其核对银行信贷等相关信息的需要,但不能满足其通过相关信息对被审计主体隐含信用风险、会计风险的辅助判断。三是拟成为合作伙伴的企业。当前的企业信用报告未收录企业商业信用方面的相关信息,不能满足新建合作关系、产品赊销等方面的决策需求。四是企业自身。信用报告中的信息企业都掌握,但缺少企业最为关心的信用状况直观评价的相关内容。

报告中的对外担保信息内容不完整。企业信用报告中的“当前对外担保信息”栏记录了企业之间发生的信贷担保与被担保信息、个人对企业的担保信息,但却没有被担保人为个人的相关信息。

报告中高管个人信息实用性不强。我国很多学者都研究并得出了企业家对企业诚信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现行企业信用报告中提供的高管人员信息主要是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的身份信息和工作简历,参考性不强和应有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出台企业家信用报告有利于促进企业家提升诚信意识,更好地向公众发挥诚信示范引领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辖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系统二代建设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

从目前的形式看,征信系统二代建设正当时。国际方面: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处于较高水平,并在经济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标普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广受诟病,各类债务危机和债务违约屡见不鲜,社会信用水平大幅倒退;这就给了后起者追赶的时间和机遇。国内方面:近些年国内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信贷市场快速发展,征信需求不断提升,征信市场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社会信用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征信系统建设的外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征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软件和技术瓶颈,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系统功能需要改进,产品开发速度和效率还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要求等问题日益突出。此时启动征信系统二代建设就是在黄金时间、基础稳固、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进行的技术、产品、服务全面升级,能够显著提升系统功能,使征信系统能够更好地为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服务。

开展企业征信系统二代建设的意义

使信用报告能更具参考性。企业征信系统已安全平稳运行近7年,企业征信系统二代建设针对系统运行中的不足进行了全面改进和升级,使报告更具科学性,可读性进一步增强,能够帮助不同类型的报告使用者迅速、直观地了解掌握授信对象信用状况。

使企业征信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二代建设计划从数据采集内容和机制、数据存储和加工、产品和服务、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升级,将提高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效用得到更好发挥。

提升征信系统影响力。系统二代建设后,征信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功能的完善将提升公众对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报告的认知度、满意度,将进一步深化影响力,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作用。

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基础产品的思考

完善各版本报告内容以满足不同需求

各版本信用报告新增的共性内容。一是增加200字以内简介,对企业进行摘要式介绍。二是增加历史沿革信息,对企业的设立及变更、改制、重组等情况进行记录;而大事记则专门记录保险赔付等对企业有重要影响但不涉及企业沿革的事项。三是对当前行业情况,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概述。四是将财务信息明确为经审计后的财务信息,并增加报表附注以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披露。此外,在非银行信息的采集类别应具有统一性、避免因分区域采集等原因造成非银行信息入库不完整而给信息主体带来的隐性不公。

各版本信用报告的个性内容及具体信息。银行版新增内容:企业征信系统是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础上建立的,信用报告契合了银行信贷审查和管理的主要需求。我们认为系统二代建设应从银行最为关注的企业信贷信息方面进行完善,增加银行对客户的评级、不良信贷详情、被担保风险揭示信息。社会评价版特定内容:社会评价版信用报告使用者是银行、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用于满足对报告主体信用及诚信情况的综合判断,建议对银行信贷概况信息、银行综合信用评级、商业信用评价、法定保险缴纳信息、对外投资及收益概要内容进行修订。企业版信用报告:企业版信用报告供企业自身查询,所以信用报告应包含对企业信用产生影响的全部信息,即银行版和社会评价版内容的综合;涉及重复信息项的,取包含信息更为详细版本的格式和内容。此外,关联企业在部分商业银行已实现在线查询,建议将关联方查询结果列入企業版信用报告。如果企业认为记录信息与事实不符,可通过异议处理程序进行更正。政府版信用报告。建议在现有政府版信用报告的基础上增加银行对客户的综合信用评级,企业信贷不良信息概述(包含不良负债减少情况),企业最近3年的经营指标及行业参考比较信息,对外投资及收益概要(同社会版),关联方企业定位信息,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注信息,衡量未来发展能力的相关指标及是否为政府采购或隐性合作企业等信息。

将企业对个人的担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报告

主要内容及报送主体。主要包括被担保人识别码、合同编码、合同有效状态、合同金额计量币种、合同金额、本担保人保证担保金额计量币种、本担保人担保金额、资金用途、被担保人个人征信系统贷款余额、是否代为偿还过债务、代偿金额(与担保计量币种相同)等方面信息。被担保人个人征信系统贷款余额、是否代为偿还过债务、代偿金额等内容,主要是用于辅助判断该笔担保业务隐含的风险。建议由发生具体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作为信息报送主体,经加工、汇总后由顶级机构报入征信中心并加载入库。

信息项在信用报告中的展示。企业为个人提供的担保信息是企业对外担保的一部分,应将其列入“当前对外担保信息”项下、按树型结构显示(见图1),并在每种担保方式下按被担保对象划分为个人和企业两个分支。

在个人分支中,用合同号码等主要信息字段对每笔担保业务进行描述;在分支结尾处,显示对个人有效担保的小计笔数、有效担保合同金额和本担保人担保金额汇总信息。企业分支,按企业归类、小计。

提供企业家信用报告以增强参考性

企业家信用报告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客观性。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将各项评价指标及结果客观记录,由报告使用者进行自主判断和评价。二是坚持公平性。应突出企业家诚信意识、品质等内在因素的衡量,通过运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公开和公正方式对企业家进行评价。三是坚持可比性。通过指标及技术手段调协,使不同行业企业家信用报告的项目值具有可比性;如不能实现,应分别给出所在行业的中间值或参考值。四是坚持相关性。企业家信用报告指标设定和信息采集应围绕影响“信用”评价的因素渐次开展。五是坚持短期与长期的融合性。企业家信用报告应能体现出当前与过往的信用情况,便于使用者进行综合判断;同时也给信用不佳者改过和积累信用的机会。

企业家信用报告的主要内容。企业家身份的特殊性使企业家信用报告披露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要高于普通公众;同时,企业家是一种异质资源,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因而我们认为企业家信用报告应包括个人素质、能力、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及过往任职期间企业信用等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主要是与信息主体身份、素质相关的信息,以定性指标为主。二是企业家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掌管上市公司的企业家还需增加市盈率、股利收益率等相关指标。三是在现任企业高层任职信息及企业信用情况。用于反映信息主体在本企业任职或升迁至企业家期间个人和企业的诚信状况。四是以往企业家经历和期间企业信用情况。用于反映信息主体在其他企业担任法人、总经理期间本人及企业的信用情况。五是企业家社会责任与荣誉。企业家社会荣誉主要是企业所在地及以上级政府,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授予的个人荣誉。六是企业家个人信贷偿还情况。

篇5:企业征信查询系统

日前,辖内部分小微企业对企业信用报告中关于自身企业的关联信息提出异议,即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信用报告中信息不准确,由于“担保人关联”导致企业征信出现提示,影响银行贷款审批效率。“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关联信息的甄别存在“高管信息认证难、高管关联甄别难、担保企业分析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亟需引起关注。

一、存在问题

(一)企业高管信息认证难。在企业高管信息核查过程中,法定代表人信息可通过法人企业营业执照来验证,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的信息只能依据企业所填写的贷款卡申领(年审)报告书内容来认证。部分企业为避免其实际管理的几家企业成为高管关联企业,瞒报甚至错报企业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对企业高管信息真实性造成影响。

(二)高管关联情况甄别难。因部分小微企业无专职的财务负责人,多由同一会计兼职几家小微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财务负责人是作为企业的高管人员记录的,因此同一会计兼职的几家小微企业即显示为高管人员关联,但实际上企业之间并无任何关联。如常山的注册会计师刘朝金就兼职着常山骏马橡胶有限公司和浙江常山冠元家俱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两家企业信用报告中则显示为“高管人员关联”。

(三)担保企业分析难。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融资担保条件不足,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会寻求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多家企业由同一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时,在企业信用报告中的都会出现“担保人关联”的提示,影响贷款发放。如常山县银河企业担保有限 公司为常山县文庆轴承有限公司提供担保,导致该公司与常山县柚缘食品有限公司、衢州鸿鼎臵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常山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发生“担保人关联”。给该企业在银行贷款造成关联提示,对企业在银行贷款造成阻碍。

二、对策建议

(一)统一信息录入口径,确保高管信息真实有效。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企业高管人员认证,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的认证。可以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高管人员信息处增加一条“是否在其他企业兼职”信息。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的信息甄别工作,确保关联信息的真实性。

(二)建立信息更新机制,确保关联信息及时准确。一是建议金融机构在贷款办理过程中遇到企业信息变更情况及时报备人民银行,确保企业征信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二是加强同工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在注销企业的同时,应到人民银行办理贷款卡注销手续,避免该企业信息与其他企业发生关联关系,确保关联信息的准确性。

篇6:企业征信查询授权书

利辛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现因贷款需要,特授权贵单位在受理我公司贷款及贷后管理时,查询及打印我公司征信情况、贷款卡信息及法人代表、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个人征信、身份证明等信息。

负责人签字:

东签字:

企 业 公 章:

日期:

篇7:企业征信系统用户管理规定

为加强企业征信系统管理,规范系统用户管理操作,确保系统数据安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企业征信系统用户管理规程》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企业征信系统用户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由信息技术部指定专人担任管理员,履行用户管理职责。

第二条 企业征信系统用户分为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负责普通用户管理,具体包括新建用户、修改用户资料和权限、查询用户信息、停用用户、重置用户密码等。普通用户包括信贷业务人员及综合统计人员,其中信贷业务人员负责企业授权书提供、企业信息、业务数据的录入、修改、变更、删除,量化评估表填报等;综合统计人员负责数据审核、报文处理、批量业务删除、企业征信信息查询、异议信息处理等。

第三条 管理员用户由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创建和停用,创建和停用均由公司向征信分中心提出申请,提交《企业征信系统接入机构总部管理员用户申请表》(附件1),由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审查批准。管理员用户应尽量保持稳定,更换时需经公司及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批准。

第四条 普通用户由管理员用户进行管理,需要创建、停用普通用户或变更权限、修改用户信息时均需普通用户所在部门填写《企业征信系统用户申请表》(附件二),明确申请事项及用户操作权限,经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信息技术部,信息技术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交由管理员用户进行操作。

管理员用户必须严格执行用户管理要求,不得随意创建、停用普通用户、修改用户信息或增加、删除用户权限。

第五条 企业征信系统用户遵循“专人专用”原则,一个用户只能一人使用,不得混用、共用。第六条 用户离岗时必须及时停用用户,并为新接手人员重新建立用户,新接手人员不得继续使用原用户。

第七条 用户首次登录企业征信系统后必须立即修改初始密码,定期更换并妥善保管本人密码,密码丢失需提交申请由管理员用户进行重置。

第八条 用户需加强系统安全意识,严禁向他人提供用户账号和密码,离开操作台时,必须首先退出企业征信系统。

第九条 管理员用户建立《企业征信系统创建用户登记备案簿》(附件3)及《企业征信系统停用用户登记备案簿》(附件4),对用户创建、停用、变更信息、修改权限、重置密码等事项进行登记,并存档保管。

第十条 管理员用户每月对普通用户进行检查清理,及时掌握人员离岗等变动情况,对离岗人员停用用户权限。

第十一条 创建或停用用户按规定在2个工作日内向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备案。

第十二条 因用户管理不善影响系统数据安全或正常运行,公司将依据规章制度对用户及相应管理人员进行问责和处罚。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8:商业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分析

随着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的发展, 以及对每一位受贷者信用情况了解的迫切需求和现代通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 中国征信系统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几年的努力, 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8月底完成率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联网运行。经过一年的试运行, 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截至2011年底, 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8亿人, 全年累计查询次数为2.4亿次;全国共为1.4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评定了9300万信用农户, 8100万农户获得贷款, 余额达1.5万亿元;20多个省 (市) 100多个地 (县) 开展了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

但是个人信用数据库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 尚未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很低, 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共享制度还未建立,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立法、执法及对信用行业的管理、监督和对失信行为的法律规范、约束和惩罚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

2我国个人征信系统问题分析

2.1 征信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规建设滞后

迄今为止, 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一方面, 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个人征信数据库中, 个人信息采集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内部自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查询档案资料管理不够健全, 查询登记簿未建立或登记不准确, 一些银行虽然在制度中明确了要对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但在实际工作中, 基本没有对此项工作开展过专项检查, 或检查了未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检查结果。而且目前我国也没有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基本账户制度。

2.2 信用数据的分割与封闭, 制约个人征信业的发展

各部门基于安全和部门利益等方面的考虑, 主观上造成了信息分割的局面。银行信贷征信数据信息的采集涉及面广, 它主要来自于银行、企业、工商、税务、公安、财政等部门, 但由于银行信贷征信建设的社会性没有很好的体现, 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使得信用数据的征集、取得较困难。此情况也导致了信用信息比较分散, 征信数据也容易流失。而在信息分散的情况下, 信用中介机构若想获得全面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 就必须首先实现各部门间的协调。而商业银行的盈利机制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的依赖, 使得银行在现实中进行信贷决策时尽可能多的获得信息, 却不大重视与其他银行共享信用信息, 这就易导致信息共享中的“搭便车”现象长期持续。

2.3 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记录, 没有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加上借款人提供的资料有时缺乏真实性, 对银行而言就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又极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即那些寻找消费信贷最积极、最可能得到贷款的借款者, 往往资信状况不太好, 导致银行对信贷客户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为“逆向选择”;从银行角度看, 借款人得到贷款后, 可能从事风险非常大而银行又不宜介入的活动, 从而改变之前与银行方面商定的借款用途, 这为“道德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

3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议

3.1 加快完善征信法律法规, 加强征信监管

进一步加快征信立法进程, 健全约束机制, 规范征信业务管理和操作行为, 以制度促进、规范征信行业的自律。尽快规范征信市场, 建立健全征信立法。要尽快出台一部关于征信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并完善其中的一些法规细则。同时应完善民事法律中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 应加快出台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以保证合法的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要加快落实对央行信贷征信监管权的授权;统一征信业的技术标准, 并建立部门间和区域间的共享机制, 逐步形成征信市场的规模效益。建立重点人群个人信用档案, 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3.2 实现信用数据的共享机制

我国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是征信标准化。目前就我国而言, 共享机制应结合我国信用环境的客观实际, 应选择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复合机制。应继续对我国信贷市场进行结构调整, 为信用信息的共享创造良好的基础。而在信贷市场结构失衡、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最重要的是要给予提供信息的机构以足够的报酬, 以加强商业银行在信息共享方面的主动性, 使其了解到将自己获取的信息与他行共享的好处。而对于目前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信息的数量、质量差别较大的情况下,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提供有效信用信息的银行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3.3 积极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通过制定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来完善个人信用信息体系, 赋予消费者维护自身公平正义更多的法律武器;还可以从诉讼手段上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保障手段。首先应加快金融立法, 并根据巴塞尔等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法律, 以加强对银行操作风险和市场纪律的约束和监管, 明确法律责任, 防范道德风险。

4结束语

我国应建立健全与个人征信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为征信制度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一个完善的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 联合各征信机构, 使不同地域间、区域间的征信业务互相渗透, 并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征信机构和征信网络。加强个人征信活动方面的规范, 比如征信范围、程序、原则、记录情况、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和个人隐私保护等。个人信用征信工作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所以需要全民的支持与参与。同时要加强信用知识的普及, 加强全社会的道德教育, 特别应注重对个人信用的培育。为把我国培育成诚信型社会而努力。

摘要: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 征信系统已初具规模, 个人征信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例如个人征信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数据的封闭与分割, 掌握个人信用信息的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实行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银行对个人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通过研究这些来达到对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并建议加快个人征信系统发展的步伐, 以降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信用成本。

关键词:征信体系,逆向选择,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文臣, 郭东来.个人征信系统在基层商业银行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问题探讨, 2010, (4) :26-27.

[2]方丰霞, 黄清.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 2009.

[3]刘玲.加快我国银行系统征信体系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 2009, 29 (6) :45-49.

[4]巫卫.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2) :81-82.

[5]高有为.发展个人银行业务离不开征信体系建设[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6]余建军, 陈志宏.构建银行征信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J].调研报告, 2007, (5) :62-63.

[7]镡方东.试析国有银行信息不对称行为及其治理对策[J].东岳论坛, 2008, 29 (5) :152-155.

[8]张荣刚, 梁琦.我国银行间信用信息共享行为与征信体系构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12) :37-41.

[9]孙纬新.关于银行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8 (2) :36-37.

篇9:征信系统:在挣扎中成长

十年漫长而复杂的博弈

其实早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此后,各地纷纷投入人力财力成立省级、市级信用办,并积极建设区域内征信数据平台,有的地方为此投资过亿。

在中央层面,不仅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征信管理局、征信中心,并于2006年开始运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商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也在充实征信数据的同时,争夺着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权。

不过,央行在这场争夺战中无疑具有天然优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管理部副主任蒲小雷向《中國新闻周刊》分析认为:“第一,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征信体系实际上主要是为银行金融业服务的。第二,央行得天独厚的业务渠道,本身就建立了对企业信贷的相关记录和个人信贷的记录。”而这些记录,别的部门和机构是不可能享有的。所以,将其他政府部门的数据交由央行统一整合,显然比这些部门重新整合央行数据更加可行。

对于信用数据的输送,尽管一些部门对央行提供的是有偿性服务,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确实行之有效。据央行征信中心网站上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1691万户,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超过790万户;个人征信系统累计收录自然人数7.77亿,其中,收录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2.2亿多。

早在2002年,央行牵头组织的“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组”便开始了《征信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的起草工作。但时至今日,这部规范性文件历经十年仍然未获通过。

据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主任林钧跃介绍,国务院法制办金融财政法制司的一位负责人曾在多个场合反对《条例》出台。

至于反对原因,林钧跃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整个征信行业在当时产值只有3亿,实力薄弱,而《条例》以监管为主,缺乏向企业倾斜的相应政策,那位负责人认为立法考量不妥当。“弱小的行业就应该扶持,通过法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林钧跃解释说,“所以争议之一是,要管,还是要立一个促进法。”

2009年10月,国务院公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迅速在征信行业引起极大反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征信中介机构从业人士指出,在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央行征信中心地位十分特殊,其既作为征信业务参与者,又作为征信业务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值得推敲,就好像一个人在比赛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此外,当时的征求意见稿镶嵌了太多内容。林钧跃说,“把信用信息、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信用评级统统放进去,它就成了大杂烩。”而且行业不同利益不同,如果把它们全部归纳到一个法律框架内,必然会产生复杂的利害关系,引发矛盾。

以上两点在业界形成众多修改意见、反对意见,这些声音推迟了《条例》的出台。直至今年7月,修改后的《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公布。与前稿相比,修改稿弱化了央行的“双重身份”,并且在行业准入门槛和监管方式方面相对温和,原则性规定居多。

失信成本远低于守信成本

事实上,截至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针对征信行业的法律、法规出台,即便《征信管理条例》在不久的将来获准通过,对于征信业务,我国仍然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规范性文件。

在规范征信业务方面,成熟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美国的相关配套法律有17项,后来废除1项,现在有16项”,蒲小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中国没有相关法律制度,大家就都可以违法,失信成本远远低于守信成本。”

法律缺失可谓中国征信业难以良性发展的一大症结。当没有规则圈定哪些信息能够作为数据来源进行采集、分析、发布,哪些信息不能时,人们就会利用法律真空,通过灰色途径获取信息。

在企业征信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对商业机密的不同界定引发出许多问题,比如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将其认定为商业机密,而在中国,它往往属于不公开范畴。事实上,很多信用中介机构都在从工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有偿获取此类信息。但是,政府职能部门手中的数据是否真实精准,值得商榷。

个人征信业务对于外界法律环境是否完备更加敏感。在我国缺乏个人隐私保护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公民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随意滥用至关重要。为此,央行征信中心强势介入个人征信业务领域,并很快形成垄断地位,导致个人征信行业的衰颓枯萎。原本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私营信用中介机构逐渐失去发展空间,几乎消失殆尽。但这也引起了新的问题:在没有其他机构参照比对的情况下,如果央行的信用记录错了,又有谁能证明、纠错?所以,“在两难之间必须进行选择,也要掌握好一个度。”林钧跃说。

篇10:企业征信查询系统

1、登陆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官网http://changsha.pbc.gov.cn/右下角的“表格下载”,点击后选择第2个“企业信用报告查询办理提示”;

2、下载后,将“企业信用报告查询申请表”与“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证明书”打印,填写完整后加盖企业公章,需法人亲笔签字,私章无效;

3、如有贷款卡原件需携带,没有则不需要;

4、营业执照副本与机构信用代码证的原件以及复印件;

5、法人、经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咨询电话:0731-84301211(上班时间上午8:30-11:45,下午14:30-17:00)

上一篇: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高效题组训练下一篇:致敬抗美援朝争做时代新人作文700字以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