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024-07-03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精选11篇)

篇1: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王永峰

摘 要:历史评价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实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正确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人物作了一些探讨,并对注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 教学 评价 人物

真切,才动人。尼采说:“历史最重要的是鼓励人诚实。”斯汤达亦谓:“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然而,一些历史,因人为等缘故,已离“是”渐远而莫衷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据“真”据“实”,言之有据,方可言善言美。在史学界,争论最多且分歧最大者,莫过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了。比如曹操,比如隋炀帝,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缺乏统一认识。对此,史学家嵇文甫在1951年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对于人民有贡献的,有利的;第二,在一定历史阶段起进步作用的;第三,可以表现我们民族高贵品质的。”①这三个标准,是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成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纵观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有大作为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应择其精要,重点展开讲评,以收“点睛”之功。

宋元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文天祥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1275年,因元大举进攻,天祥用家产充作军费,组织地方义军勤王。后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后冒险逃出,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率军退往潮阳县。1278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1279年南宋被灭后,天祥被押往大都。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其间,元政府采取了种种办法,高官厚禄,威胁利诱,都不曾使文天祥屈服。1282年12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被元政府杀害。在文天祥战斗及关押期间,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如

《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吊惠利夫人》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命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另外还有《正气歌》《扬子江》《酹江月》《沁园春》《念奴娇》等。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影视图片,真切地表现了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而中国历史,自唐末以来,四分五裂,饱经战乱,元朝大一统,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广大各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对于文天祥的抵抗运动及誓死不降元的表现,似乎又说明文天祥在逆历史潮流而行。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仔细分析,就可得出:文天祥的抗元,主观上是在保卫南宋小朝庭,客观上却是在保卫长江以南的汉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免于蒙古族的蹂躏。通过对以上客观史实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对文天祥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把其放在原来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这就是历史评价中的历史主义原则。史学家翦伯赞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中认为,要历史主义地对待整个阶级社会时期的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要肯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要按照他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和历史所做的贡献的大小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恰当的评价”。②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史实,客观介绍人物生平,及其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综合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形成对待历史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才是历史老师的首要之责。

参考文献:

①嵇文甫:《关于历史评价及其他》,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第3页

②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1961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

篇2: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塑造的,人的性格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综观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人物形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皇帝的开明、残暴、昏庸,历史名人的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反面人物的.阴险奸诈、反复无常,一般人物的多才多艺、性格奇特,等等,构成一个个复杂的历史画面,也给学习、探析历史人物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作 者:部国令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垛庄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金火中学在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下, 于2010年秋季逐步确立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研究课题, 金火中学不但申报了泉州市市级课题, 并且全体课题组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中, 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 摸索出了一套更加科学、符合金火中学师生实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 对中学历史的教学活动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中学历史课堂多元评价的相关含义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依靠最近的经验去建构真实世界并用自己的经验解释现实。在中学历史教学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背景和学习情境的作用, 认为历史的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和外界的积极交互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为此需要在丰富的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是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评价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说, 包括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 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感态度、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评价方法上看包括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

二进一步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对策

1. 持之以恒, 引以重视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金火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 优秀学生非常突出,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意识差, 对历史的兴趣非常淡薄, 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 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此, 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就必须充分引入多元评价, 让学生来选择教师、来改变教师的教学风格, 突出以学生为主的课改方向。

从学校的领导到各备课组的历史教师在理论的持续学习中, 要不断地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恰当的评价, 同时作为一种成功教学模式, 要长期坚持, 并且加以推广。这也是我们确立课题并且为之付诸努力的原因。

在长期的坚持中, 教师将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间, 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 适时地做出一些改变, 更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情感下主动学习。中学历史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 因为很多学生在课外的读本和电视、媒体中会有一些了解, 如何让枯燥的课本知识演变成动态的、饶有兴趣的知识?除了依靠多媒体之外, 更需要教师潜心挖掘, 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讲述, 配合学生的评价, 找到最符合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特点的教学方式, 这对任何一个历史教师来说, 都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必须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2. 精心设计, 优化选择

多元评价不是评价越多就越好, 那可能就会本末倒置, 变成教师与学生互挑毛病的手段。中学历史课堂多元评价方式很多, 如课堂上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对教师的评价建议、教师自评、对学生掌握情况和个别学生学习能力、方式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课后的方式如访谈调查表、学习方式和效果评价量表、阶段性成果评价表等。多元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为此, 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做出一些量化的表格、问卷, 甚至直接穿插在课堂中间作为一种小节奏。我在《难忘九·一八》的教学中, 简单把全班学生随意地分成了两个小组:共产党小组和国民党小组。在讲完九·一八的一些知识后, 进行一些问题的抢答, 根据抢答情况我两组分别问:“你们对你们的回答满意吗?”“你们觉得另一组的回答比你们好吗?”简单的两个问题, 完全把学生内心的自尊心激发出来。接下来我继续引导:“我们学习另一版块的知识, 等下我们再来看看哪一个小组掌握知识更快更准确!”我这样一个简单过渡, 学生开始认真地进行阅读。在不同的阶段使用更加符合实际的方式, 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成果的一种选择。

3. 善于总结, 不断创新

中学历史课堂引入多元评价, 改变最多的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教师的主体地位变成了主导地位, 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 学生不再被迫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而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与学本身就是相辅相成, 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样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积极总结经验, 充分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 通过一些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找到各自的不足, 不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还在学习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正确的人生观。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现是多层次、多学科的塑造, 历史课程改革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 都在不断深入。在新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对中学历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篇4:如何进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包含一系列评价步骤与方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指向预定的评价目标。评价者依据目标收集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认为教学评价应采用如下模式:

采取历史学科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概括说来,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历史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期末考试及平时考试或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一件历史教具小制作(照片资料)、学生写的最佳历史研究论文、学生参与的一定量的最佳争议和讨论、学生提出的最佳原创历史理论、关于历史问题的最佳议论短文、关于当前事件的最佳评论、对学生所读历史传记的最佳评论、学生历史学习方面获得的表扬或参加活动书面评价材料及表彰证书的影印件,还可以放入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有关材料等等。以历史学科档案袋来代替成绩报告单,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肯定成绩,激励进步,看到不足,继续进取。

采取星级、分数、评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星级考核、分数、评语相结合进行评价则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分数单一评价而带来的弊端,而更能全面、标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星级评价是一种等级制评价方式。在情感和操作领域检测的结果中,根据其水平能力的强弱而制定相应的星级。评语是对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作补充说明,以便让学生及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得到一个全面、标准、确切的综合评价。

采取“等级+评语+特长”的评价方法:课堂作业、课堂检测、单元验收、期末测查均可采用这一方式评价。与此相配套的办法有:一是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多层次评价和全面评估,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期末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和小组分别评定,得出一个综合评价。二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摒弃一张考卷定高低的旧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为使成绩公正客观,需要师生双方都有丰富的记录资料,包括考试、作业、各种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课堂演讲、讨论、辩论、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参加有关竞赛情况等等的记录。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学生操行评定要求教师用真挚亲切的语言,侧重激励作用,使评语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成为沟通的桥梁。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息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息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篇5: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砀山五中 王辉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努力,进行校本教研,根据莲花县志、莲花革命史等素材,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红色莲花》一书,主要叙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莲花人民的革命活动,以及莲花的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莲花人民跟着共产党义无返顾,前仆后继,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有3000多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考验和火的洗礼,有十三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甘祖昌等。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还有在讲述工农武装割据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莲花一支枪纪念馆、毛主席旧居、莲花苏维埃旧址等历史遗迹。

4、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篇6: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张志新

摘 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和训练,很少顾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反响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学生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简单而又重要的知识,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地讲,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因而将学生带入所讲述的历史氛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讲述“明末农民起义”时,如果仅仅讲述起义的过程是简单易行的,不但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很快就会淡忘。所以,我让学生联想一下:(历史教学论文 )如果自己是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你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政权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快会被带入当时的情境,对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大的裨益。

二、将开放性试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道高质量、不束缚学生思维的.问题可开启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动机。如,在世界近代史中讲到“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关于殖民扩张的影响,首先介绍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进步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消极作用;“灾难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消极的,但也有进步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由于此题答案不唯一,这就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大量释放和创新火花的不断闪现。

三、将逆向思维引进课堂

思维的逆向性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如,在讲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时,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假如没有两个日本士兵失踪引发‘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会不会爆发?”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其他诸如“假如慈禧太后早死,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等问题都是比较好的逆向思考题。通过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进逆向思维训练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单位 河北省容城县容城镇第一中学)

篇7: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摘 要】当前,教育体制改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本文试图通过中学历史教学中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以期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文化常识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是中学历史学科性质的要求所在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历史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其铸造民族精神、坚定政治信,提升学生公民素养方面有重要的功能。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出发,《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提出将“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历史课改的前提,在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中国文明史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而能够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那么,让学生认识到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哪些,从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强化民族意识,振奋起民族精神,进而捍卫民族利益的责任心,有了这些情感和力量才能真正自发的从心底产生“家国情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3、是国家意志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学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为出发点,再加上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渗透:

(一)通过价值观引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探讨的过程中本身就含有价值观的引领,如果能列举乡土史的例子则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比如笔者就曾经带着学生参观了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下的静海寺的《南京条约》史料馆,里面陈列着一位“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人物郭络罗·海龄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印象尤为深刻。通过阅读他的档案,让孩子们在多角度的探讨海龄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是“和”字,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核心,而海陵正是得以精髓,在国家危难面前,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在无形当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理,内化为自己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

(二)通过史实认知,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因为其理解程度的有限以及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媒体,电视等对我们中华文化的认识一般只会停留在浅薄的层面。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常识。笔者以本地资源之一“地下宫殿----南唐二陵”为切入点来逐步渗透中华文化的传统教育

1、通过探讨南京称谓的变化,了解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取名文化

通过让孩子查阅资料,了解到南京曾经的称谓有“建邺 建业 建康 金陵 应天。。”,从而了解到中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取名文化,有的以地理特点命名,有的是反映了统治者的意愿与愿望,有的以行政区命名,有的以典故命名等等来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2、通过寻找南唐的历史位置,感悟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夙愿

通过让孩子们分析《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找寻南唐的历史位置,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真正的感悟到“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夙愿”。

3、通过研读古籍和古诗词,浸润中华传统史学和文学文化

梁启超在他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到:“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历史学科的人文浸润,历史常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

要有赖于历史史料的支撑。那么,通过《南唐书》、《南唐拾遗记》、“千古词帝”李煜的《南唐二主词》等史料的阅读,达到浸润中华史学文化的目的。

4、通过介绍南唐二陵的墓葬建制,了解中国传统丧葬文化

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帝王陵墓,位于南京江宁区,其陵墓的的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内部构造以及出土的文物等,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也让学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

5、通过学生亲身的寻访体验,巩固传统文化常识

有了理论基础,再通过孩子亲身的寻访体验,亲临现场,通过实物的观察印象则更为深刻,从而也巩固了传统文化的常识。

(三)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仅从课堂教学,书籍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虽然不少,但真正内化自己内心的文化认同却十分有限。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上一些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或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或社团展演中展示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如中秋祭月仪式等等,让学生参与古代礼仪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剪纸”这一中华传统的艺术制作来感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再者,还可以深入一些老行当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记住这些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学习古往今来匠人们的精神,它包含着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创新、劳作、技艺、对故土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恩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体验才能真正化为自己内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的情感,才会真正意义上有民族的凝聚力。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深度的学术阅读,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目前,我们没有完整的配套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相关的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开设社团课等进行系统的教育与渗透。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学校教研组或是备课组的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设计质量,注重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

使命感,对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流于形式,那么也是徒劳一场,甚至于适得其反。所以,授课要基于学情,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三)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开展,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根据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情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将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重而道远,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并不是家庭、学校、社会某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版;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篇8: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确定评价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 不能感情用事, 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考虑, 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民族团结与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愿望与利益等方面。凡是能顺应、符合、促进以上方面的就应该肯定;反之, 则要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 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确定评价要求

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要求必须做到:第一, 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第二, 能够对历史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第三, 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 (可以是同时代人, 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 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 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 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 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 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三、确定评价范围

(一) 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评价历史人物时, 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因为,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 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 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 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 发现历史规律, 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 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 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

(二) 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的, 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上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如评价商鞅, 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对他的主要活动, 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 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 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的正确结论。

(三) 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 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1.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 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 (推翻或瓦解其统治) ;有何间接作用 (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 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 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 探索强国富民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 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 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四) 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不仅要一分为二, 还要有一个总结论, 也就是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如对唐太宗应看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一面;对康熙帝既要看到其维护统一的一面, 又要从历史转型的角度看待他, 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 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来把握和评点历史人物。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 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五) 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 要

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 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 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 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确定评价方法

(一)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实事求是地从正反两面进行评价。

如试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 评价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评价时, 一方面要看到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措施;另一方面, 也要看到拿破仑在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同时, 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解答此类题目容易出现评价不公正、不合理的错误, 从而产生思维上的障碍。那么, 解答时应从以下三点去思维诊断:第一, 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一分为二来评价;第二, 评价过程中, 要实事求是, 不能以偏概全;第三, 评价要客观公正, 不能带感情色彩。

(二) 要领会题目的意旨, 定其一面据史评价。

如:历史上的曹操和诸葛亮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中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也为当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曹操和诸葛亮?本题要求从正面进行评价。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史实, 充分说明了他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

(三) 要依据历史尊重历史, 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进行评价。

如有人说:曹操是一代奸雄, 是我国历史上的大阴谋家。这是后人根据文学作品或社会的需要而改造了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 但又有别于现实生活, 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从历史事实来看, 曹操能谋善断、惟才是举、志向远大, 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 “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经济, 为西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解答这类题目时, 容易出现混淆文学与历史中的人物形象的错误。所以在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依据历史事实、尊重历史。二是史论结合、层次分明, 从多方面展开叙述, 论证自己正确的观点。

五、确定评价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篇9: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引导  评价  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88-02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评价,既能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中更深刻,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历史人物的身上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继承优良传统,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呢?

一、明确评价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人物的评价总体要求应在学生初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观点上,以教材(教参、教辅等)提供史实为根据,结合课外读物的了解,从现象到本质,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评三个方面:

(一)作用

评其功过是非和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二)评历史人物

评历史人物对具体事物的立场、观点、态度。当然评述的对象不仅仅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对别人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是否正确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也是属于评价历史人物的类型。

(三)对比评价

能够对同一时期不同人物,或不同时期同类人物进行对比评价。

二、注意评价原则

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其认知水平较差,分析辩别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障碍,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渐近的原则。从认知历史人物到了解,把握历史人物,最后才能进行正确评价。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问题:

(一)历史背景

评价人物时要注意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是一个时空结合的网络关系体,任何人物事件的出现和发生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必然性即是指她所出现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而其偶然性即是指她所出现的可能皆是因为有了这个偶然的背景而产生的具体事件中人物。

(二)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明确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人物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其作为仅是人民群众的一定意愿,对其评价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

(三)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时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就有许多革命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其却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一生。

(四)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

在评价时要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

尤其是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如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主观动机是为抵御外侵,客观却造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水深火热,但又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成为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

要引导学生摒弃道德观念去评价历史人物,如学生容易以“好”或“坏”的道德观念去评价历史人物。这是错误的。况且以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别人,用现在的或过时的道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不对的。

三、把握评价方法

在初中历史人物评价中,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评价的观点和方法,才能让它们对复杂的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把评价对象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

应教会学生如何把评价对象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即要教会学生寻找与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因为,个人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中,需要一定的时空舞台.看该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背景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如何,从而寻求一定的社会规律,了解该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中评价其残暴统治就应回到他所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去的历史背景。试想,君主专制制度带来的问题就不在是秦始皇个人的问题了。

(二)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应教会学生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如我们对商鞅的评价就应让学生对其变法措施逐条分析,从而看到其主要上的是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实力。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和发展经济的原望而知商鞅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而其所作所为就显而易见而知其所以然了。

(三)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应教会学生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运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放到当时的历史中去,看该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并且考虑其时代背景,个人阶层等综合评价,多有侧重.如对政治人物就应侧重其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其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

1.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如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

2.结合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总体评价唐玄宗。如毛泽东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而其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又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出现历史的倒退等。而对于经济人物的评价则要注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或影响等。当然,不管哪类人物,都应指导学生注意评价对象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或有何影响。

(四)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要求学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该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平时的教学中,需对历史人物进行分级分类整理,按其对历史发展影响大小和教材需要确定为重要人物,较重要人物或一般人物等进行区别对待。前两类人物重点掌握,并进行对比,类比,如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即要掌握他们的共同之处,还应区分其不同之处。发现特点和总结规律。

(五)对历史人物确定评价性结论

应正确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确定评价性结论,在对历史人物下正确结论时应把握好三个基本要素求:

1.要一分为二地正确定论;

2.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最主要的方面定性;

3.对政治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其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篇10: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学科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结构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陈陈相因、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因为这样做能把鲜活的历史知识在教学的磨堂里磨碎,根本无法实现新的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批判性,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被思维定势所困惑,而是要突破陈规,利用已有知识、材料,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而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就会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的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辨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1)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般应注意这样几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如: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思路:(1)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2)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3)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思路:作用表现于:(1)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2)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3)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 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4)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5)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仅个人而且人民群众也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

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于天命”的错误。

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篇11: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听课很多,收获也很多,同时还要评课。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呢?我查阅很多资料,现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

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叙述,最后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比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古代史”“上古人类文明”的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给人们的初步印象是原来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但是,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这是《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从文明起源来了解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标准》中还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发掘,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

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它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历史教师只有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整合、讲授历史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科学性原则。

二、正确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理念。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整体育人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所以,主体与主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同样,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自然也不会有优质的历史课。

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评定优质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因素。

三、要落实三维目标并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提高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能力,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历史思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样,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一个学生不可能学完人类的全部历史知识。为此,我们必须把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限定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范畴之内。我们既不能在学完全部历史知识后才来提高能力,更不能只让学生学一堆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而是应该将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历

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过程,总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反复提升的过程。它的本质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步感知历史表象、形成历史概念,最后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全陶,面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

四、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显著等方面评价

1、教学内容。重点从四个方面评: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是否准确恰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特别的精彩创新之处。二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情况及突破方法是否合适;三是评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选取的材

料是否典型,利用是否充分,还有没有更加恰当的教学资源可以用(如地方特色的资源);四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状况。

2、教学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一是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清楚,教学节奏是否紧凑有序;二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讨论与探究的问题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符合学生实际;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学生意识,特别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

3、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二是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课堂互动是否充分。

4、教师基本功。对教师基本功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态;二是教师的语言(准确、丰富、清晰、生动、流畅、有感染力);三是教师的板书;四是教师机智,即能否在课堂随机应变,有效地调控和组织教学。

上一篇:历史教研组上学期的工作计划下一篇:2024-2025年文传院学生会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