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2024-07-08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共6篇)

篇1: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写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 深广的揭示意义。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些乡村老女人们(看客们)正是在“看(听)”祥林嫂的痛苦时,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发生在看客与先驱者之间。

鲁迅作品多次写到了先驱者牺牲后,鲜血和心肝被吃的事件。小说《药》里革命志士夏瑜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下,而与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乡亲华老栓夫妇却迷信邪说,用开茶馆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包洋钱,买了用夏瑜的血制成的人血馒头,为生了痨病的儿子小栓治病,但最终小栓还是命丧黄泉,先驱的血不仅白流了,而且白吃了,这是双重的悲哀。因此看客们不仅鉴赏着先驱者的牺牲,而且还从精神和肉体上“吃”掉先驱者,这才是古往今来一切先驱者和革命者最深层的悲剧。

正如鲁迅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充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餐桌旁闲聊的素材罢了,先驱的血恰好可以给这些过着灰色、平庸生活的闲人们着一层红色,增加一点刺激,充当他们无聊人生的调味品。”鲁迅为民众不能唤醒而深感悲哀。

总之,鲁迅的小说善于抓住看客们病态的行为来剖析其扭曲的灵魂,以促使人们痛感提高人民觉悟的迫切性。所以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绝望的精神状态的加深,灰色状态的浓烈,体现了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要求国人具有精神解放、精神独立的愿望,要求国人具有完整、完善的自我意识的思想。

二.透视看客的灵魂实质,解读鲁迅批判民族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们,在把别人痛苦当作笑料,把革命者鲜血当成治病良药,把杀人当成看戏,拿残酷当作取乐,拿他人痛苦当作赏玩时,暴

露出看客们是那么的愚昧、麻木、无知,对周围一切是那么冷漠的病态灵魂。作者正是从心灵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鲜明地表现了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首先,看客们赏鉴的实质——灵魂病态。

如《药》中看客们围观、鉴赏夏瑜被杀时情景:“……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就是鲁迅笔下愚昧、冷酷的民众——看客们。他们生活空虚无聊,爱热闹,充满好奇,但是精神愚昧麻木,缺乏同情,没有人格观念,丧失正义感和道德观,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仿佛是一群要被屠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眼前的事好笑呢。

这正是他们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和毒害的病态心理。以鉴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像赶集那样热热闹闹地去看杀人,神情专注、情绪激动地去看要救他们脱离受压迫境遇的`革命者被处决,而眼中却流露出漠然的神色。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疗救病苦”的苦心:民众们处在一种愚昧混沌的状态中,已被“捏了脖子”而不自知,不知自己在赏鉴别人、评头品足的同时,也即将被放上砧板的处境。

其次,看客们的精神实质——“帮闲”心态。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使、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充当着“帮闲”的角色。

《孔乙己》中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而酒店“小伙计”作为一个旁观的看客,他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滑入“帮闲者”行列的看客。

《药》在描写刽子手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鼓动牢头造反时,茶馆中看客们“帮闲”的心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二十多岁的人”很气愤,“驼背五少爷”也很气愤;“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接二连三地大叫夏瑜是“疯了”。这就是“帮闲者”的悲哀:当惯了奴隶的民众,对先驱的“造反理论”根本不接受,却以“疯子”的恶名来评判先驱者死的价值。而他们只是为了帮茶馆中的“闲主子”增加一点谈资罢了。

再看看大名人阿Q。他是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到过革命党人被杀,看到过白举人的秘密等。但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他虽然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只想帮主子增长点见识,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地位,最后反而被赵太爷之流所警惕、所陷害,落得个“被看”的下场。他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们有所不同,但结果却比他们还惨。“帮闲者”出于“好奇”,结果却是无奈的任人宰割。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一群爱看热闹、没有自尊和骨气的中国人的下场。

再次,看客们的行为实质——帮凶角色。

在鲁迅的小说中,先觉者、改革者受迫害是较常见的主题。《药》《孤独者》等小说都写到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孤独的改革者的迫害。而《狂人日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记录先觉者“狂人”被社会整体势力(看客们)迫害的作品。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狂人“踹了一脚,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时,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狂人的仇视。虽然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娘被债主逼死的”,但却不觉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和对狂人围攻、迫害的庸众。

《长明灯》中的疯子向群众启蒙的结果却是招致群众的迫害。《阿Q正传》中阿Q被押赴刑场示众的场面,都彻底暴露了民众残忍无比的野兽本性。

因而鲁迅写这些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总之,鲁迅对“看客”的艺术表现和意象群的苦心经营,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的批判,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动,展示出他“忧愤深广”的小说意蕴和“精神界战士”的人格魅力。他的忧、他的愤,都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而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和思想毒流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恢复原属于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这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正是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所在,也使《呐喊》《彷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

篇2: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骨气的作家,以笔为武器,以新文化运动为战场,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峰。1937年,毛主席在陕北公学上作演讲,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1946年,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主论,更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更是革命家。”鲁迅精神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鲁迅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鲁迅早期的看客思想是出现在他弃医从文的那段时间。晚晴末年,正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鲁迅的父亲死于庸医之手,所以他萌生学医念头,想要通过医治国人的身体来强壮国人,在赴日留学学医期间,日本正处于国力强盛,欲独霸东亚的膨胀时期,鲁迅在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和中国人的自我麻木中度过了两年的学医生活。但在一次意外的看电影的过程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因为给外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杀头,而围观的中国同胞却神情漠然,目光呆滞,有点还竟以此为热闹,起哄,这些无知漠然的看客眼睛里没有丝毫的怜悯同情之情。这件事情使鲁迅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使他认识到要使国家强大,不能仅仅通过强健国人的身体,更要改变国人麻木愚昧的思想观念。鲁迅曾在他的作品中感慨道:“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样的强壮,不一样的麻木神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自此,鲁迅决定用文艺这一利器来改变国民脑子中那根深蒂固的看客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塑造的那些看客的艺术形象,他们存在于《孔乙己》中的那些取笑孔乙己的酒店里的酒客,是《狂人日记》里“一路上的人”,是《祝福》中听祥林嫂讲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人,是《药》中那些麻木不仁的看杀的老百姓„„他们善于凑热闹,善于分享别人的痛苦从而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他们看似精明,实际上却是最愚笨,卑怯的,是名副其实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看客的骨子里特有的东西,这些传统观念是冷漠,麻木,无聊,喜欢凑热闹,看笑话,委曲求全„„曾有一段话大概这样写道,在一个没窗没门的屋子里,你要在墙上开一个窗子,中国人肯定不都赞同,但你说要把房顶去掉,他们肯定来和你协商在墙上开个窗子。他们就是这样的懦弱。《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可谓是中国封建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没有丝毫命运主人地位,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不得的困苦窘境。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那些看客们,认为祥林嫂是 “不干净”的女人,建议她去捐门槛后地位仍对她的看法没有任何改变的冷漠看客,还有从四面八方来听祥林嫂讲述自己的阿毛是如何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看客,当看客们“看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留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随后留给祥林嫂的只是那星星零零的冷漠的话语和祥林嫂失去阿毛后的无尽的悲伤„„这些内心愚昧无知的看客才是最终杀死祥林嫂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孔乙己》中的短袖帮看客是衬托孔乙己形象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随“哄笑”声而来,随“哄笑”声而走,竭尽所能的讽刺和挖苦孔乙己的落魄,残忍的掀开孔乙己脆弱的伤疤,当孔乙己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的时候,大家对他更是冷漠和鄙夷,对孔乙己没有半点同情反而以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作为乐趣,孔乙己的痛苦,穷苦甚至是到最后不确定的死亡都是他们茶余饭后娱乐的材料。殊不知,其实咸亨酒店的这些短袖帮看客,也不过是悲剧的看客,他们也是和孔乙己一样的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悲剧人物。在《药》里,夏瑜为革命英勇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刑场即将被杀头的时候,那些无知麻木的看客急急忙忙将刑场围的水泄不通,看夏瑜被杀,他们不会问夏瑜为什么会被杀头,而是像鸭子一样伸长脖子向里看,好像里面有一个吸铁石把这些看客往里吸,等到看杀结束了,他们便熙熙攘攘不知足的散了。而茶馆的茶客更把夏瑜的被杀作为闲谈的话题,夏瑜的流血的牺牲变为了毫无意义的看客的观看对象和人们闲谈的材料。这种精神空虚,无情的看客心理,使得国人的心灵愈加麻木不仁。

中国人的看客心理由来已久,是中国人性格中劣根性的集中体现。看客们的存在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客们内心的那种冷漠、卑怯、自私、无知、愚昧、喜欢看热闹„„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将这些看客的行为表现出来就是要唤醒国人沉睡的思想,只有思想真正清醒了,才有利于整个民族国家的进步。但不幸的是,在当今社会中看客心理依旧存在,而且就在我们身边。2011年10月13日的“小悦悦事件”中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在七分钟之内,18名过路人对这个可怜的小孩视而不见,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何况是一个天真的小孩。而“南京徐老太太事件”让路人害怕相救,面对老人的求助,路人无动于衷。无奈老人只得发出:“是我自己跌的,和你们没有关系,你们不用担心!”这不免使我们深思我们的国民到底怎么了。虽然媒体一再曝光这些事件,立法部门也出台一些条例,为的只是能唤起国民冷漠的内心,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温暖和爱心。

篇3: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一.《呐喊》、《彷徨》中的“看客”与“闲人”

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 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正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鲁迅看客和闲人, 写出严酷的现实, 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药》中看杀头的人们, 看客们的脖子象鸭子一般伸长;《祝福》中, 祥林嫂向人们哭诉儿子阿毛的不幸, 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 “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 拿她的伤疤调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 儿子病危, 无人关心, 埋葬宝儿后, “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饭”, “吃过饭的人终于都回了家”, 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安慰一下这个丧夫丧子的女人;《风波》中撑船的七斤, 因为剪了辫子, 在张勋复辟的风波中, 一家人遭到赵七爷的威胁和恐吓, 村里群众对赵七爷的复辟气焰没有丝毫反抗, 除八一嫂外, 很少有人对七斤表示同情, 反而幸灾乐祸;《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们“他们中有的给知县打过枷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 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 更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人吃。《示众》也是一篇集中描写看客的作品, 写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 如同过节, 更形象地描写了看客们“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对他们来说, 人道、同情等丧失殆尽, 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想感情, 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鲁迅先生用传神之笔将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凝聚成巨大的艺术结晶, 并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时空延展性。

从对看客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鲁迅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 他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 不激进, 甚至有些消沉, 但却是更冷静, 更清醒, 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鲁迅先生就是要通过看客的形象, 让读者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以此达到他“揭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二.“看客”心理形成的原因

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历史积习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艺术建构的重要素材来源, 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早在仙台求学时, 课间放映了时事片子, 讲的是日本和俄国打仗,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给俄国人作间谍, 被日本人捕获, 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教室里发出了欢呼声。鲁迅先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他深刻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民族的忧患与人个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 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 站在“立人”的启蒙文学立场上, 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

对于形成看客心理的原因, 鲁迅先生也通过其小说, 艺术地作出了回答, 那就是自然经济的长期束缚、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一) 自然经济的长期束缚

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自然经济, 造成了长期的封闭环境, 自供自养、自给自足的生活, 养成了小国寡民的偏狭观念。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房上霜, 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只要阿Q、祥林嫂的悲剧一天没有落到自己头上, 就可以心安理得, 并从鉴赏别人的苦难中, 得到一点可怜的“快活”和“满足”, 目光短浅, 使他们不可能自发地团结起来, 寻找出路。

(二) 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是形成看客心理的政治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一部皇权至上的历史。这种皇权、特权对百姓私权的长久压迫, 造成老百姓对个体权利的麻木, 对皇权和特权的畏惧。他们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外族的侵扰下, 从来没有争到过做人的权利, 始终是做奴隶。处在乱世, 那是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处在太平盛世, 也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 虽然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迫使农民多次举行起义, 但由于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没有新的阶级力量, 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 这样, 就使历代的农民革命总是陷入失败;一次次的造反失败使得他们得出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 于是只求做稳奴隶, 向自己身受的苦难认命, 并对别人的苦难冷眼旁观而麻木不仁。人们在被压迫的地位下“所蕴蓄的怨愤”不是“向强者反抗, 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 直到怨愤已消, “天下也就成为太平的盛世”。欺弱怕强之类的奴性思想和苟活心理就是由此产生的。鲁迅挖掘了中国人身上专制主义与奴隶主义劣根性的制度根源和文化根源。

(三) 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

封建思想的毒害是形成看客心理的又一重要因素。作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封建思想道德, 渗透到各个阶层, 自然会使被统治的人民受到感染, 如瘟疫一般蔓延。《呐喊》与《彷徨》中, 封建思想是一个整体性和渗透性极其强大的统治思想, 它不仅个性化为《狂人日记》中的大哥,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等, 而且作为一种统治意识和传统势力, 渗透到社会各阶级、各阶层, 成为一股无影无形, 而又随处可见, 以无形之网笼罩在全民族之上的超自然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造就了大批愚昧麻木的看客, 使他们不能理解夏瑜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呼喊, 使他们认为阿Q坏, 不坏何至于被枪毙呢?他们用封建腐朽的思想来批判革命者, 使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吃, 使柳妈们不自觉地做了封建伦常的帮凶, 用封建的道德观念和迷信观念, 把可怜的祥林嫂推到了连死也不敢死的境地。看客们不仅是封建制度的支持者, 而且是统治阶级杀人的参与者。看客把别人的不幸当作热闹, 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自己的高人一等。

可以说, 鲁迅对看客的描写, 根源于他对旧社会封建势力吃人本质的深刻理解, 根源于他对国民性痼疾的清醒认识和改变民族精神的使命感, 根源于他强国必先立人, 立人必先改变落后国民性的思想倾向。通过对看客的描写, 强烈地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封建思想所作的整体性的批判与否定, 同时也更深刻地揭示出时代特征, 批判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三.“看客”的审美价值

看客这一边缘形象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 除了鲁迅先生站在启蒙文学的立场上, 改良不幸的人生和社会, 揭露病苦和劣根性, 还在于他运用以喜审悲的多元创作手法唤起了读者痛苦的、辛酸的笑声。

在《阿Q正传》中, 小说展示了一幕幕喜剧———阿Q及未庄人种种可笑的行为, 尤其是阿Q临刑前的游街示众, 更是将这喜剧性推向高潮。当我们被小说中的喜剧性场面引的发笑的同时, 又总有一种无情的力量把这笑变成了含泪的笑。喜剧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性。鲁迅先生通过看客形象的塑造, 以丑审美, 通过对丑的揭露和批判, 表达了对美的呼唤。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交融, 也正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先生借助他的小说, 勾勒了一大批浑浑噩噩、不辨是非、麻木不仁的看客和闲人, 从而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了愚弱的国民性和他对国民不觉悟状态的焦虑。至今, 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经济上的天翻地覆, 在我们正昂首行进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 毋庸讳言, 由于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看客意识和看客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 影响着时代的脚步。因此, 研究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现象, 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 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摘要:至今, 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经济上的天翻地覆, 在我们正昂首行进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 毋庸讳言, 由于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看客意识和看客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 影响着时代的脚步。因此, 研究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现象, 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 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新疆人民出版社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

[2].《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朱晓进唐纪如主编

[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温儒敏赵祖谟主编

篇4: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些乡村老女人们(看客们)正是在“看(听)”祥林嫂的痛苦时,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发生在看客与先驱者之间。

鲁迅作品多次写到了先驱者牺牲后,鲜血和心肝被吃的事件。小说《药》里革命志士夏瑜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下,而与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乡亲华老栓夫妇却迷信邪说,用开茶馆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包洋钱,买了用夏瑜的血制成的人血馒头,为生了痨病的儿子小栓治病,但最终小栓还是命丧黄泉,先驱的血不仅白流了,而且白吃了,这是双重的悲哀。因此看客们不仅鉴赏着先驱者的牺牲,而且还从精神和肉体上“吃”掉先驱者,这才是古往今来一切先驱者和革命者最深层的悲剧。

正如鲁迅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充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餐桌旁闲聊的素材罢了,先驱的血恰好可以给这些过着灰色、平庸生活的闲人们着一层红色,增加一点刺激,充当他们无聊人生的调味品。”鲁迅为民众不能唤醒而深感悲哀。

总之,鲁迅的小说善于抓住看客们病态的行为来剖析其扭曲的灵魂,以促使人们痛感提高人民觉悟的迫切性。所以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绝望的精神状态的加深,灰色状态的浓烈,体现了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要求国人具有精神解放、精神独立的愿望,要求国人具有完整、完善的自我意识的思想。

二.透视看客的灵魂实质,解读鲁迅批判民族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们,在把别人痛苦当作笑料,把革命者鲜血当成治病良药,把杀人当成看戏,拿残酷当作取乐,拿他人痛苦当作赏玩时,暴露出看客们是那么的愚昧、麻木、无知,对周围一切是那么冷漠的病态灵魂。作者正是从心灵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鲜明地表现了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首先,看客们赏鉴的实质——灵魂病态。

如《药》中看客们围观、鉴赏夏瑜被杀时情景:“……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就是鲁迅笔下愚昧、冷酷的民众——看客们。他们生活空虚无聊,爱热闹,充满好奇,但是精神愚昧麻木,缺乏同情,没有人格观念,丧失正义感和道德观,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仿佛是一群要被屠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眼前的事好笑呢。

这正是他们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和毒害的病态心理。以鉴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像赶集那样热热闹闹地去看杀人,神情专注、情绪激动地去看要救他们脱离受压迫境遇的革命者被处决,而眼中却流露出漠然的神色。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疗救病苦”的苦心:民众们处在一种愚昧混沌的状态中,已被“捏了脖子”而不自知,不知自己在赏鉴别人、评头品足的同时,也即将被放上砧板的处境。

其次,看客们的精神实质——“帮闲”心态。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使、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充当着“帮闲”的角色。

《孔乙己》中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而酒店“小伙计”作为一个旁观的看客,他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滑入“帮闲者”行列的看客。

《药》在描写刽子手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鼓动牢头造反时,茶馆中看客们“帮闲”的心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二十多岁的人”很气愤,“驼背五少爷”也很气愤;“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接二连三地大叫夏瑜是“疯了”。这就是“帮闲者”的悲哀:当惯了奴隶的民众,对先驱的“造反理论”根本不接受,却以“疯子”的恶名来评判先驱者死的价值。而他们只是为了帮茶馆中的“闲主子”增加一点谈资罢了。

再看看大名人阿Q。他是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到过革命党人被杀,看到过白举人的秘密等。但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他虽然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只想帮主子增长点见识,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地位,最后反而被赵太爷之流所警惕、所陷害,落得个“被看”的下场。他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们有所不同,但结果却比他们还惨。“帮闲者”出于“好奇”,结果却是无奈的任人宰割。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一群爱看热闹、没有自尊和骨气的中国人的下场。

再次,看客们的行为实质——帮凶角色。

在鲁迅的小说中,先觉者、改革者受迫害是较常见的主题。《药》《孤独者》等小说都写到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孤独的改革者的迫害。而《狂人日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记录先觉者“狂人”被社会整体势力(看客们)迫害的作品。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狂人“踹了一脚,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时,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狂人的仇视。虽然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娘被债主逼死的”,但却不觉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和对狂人围攻、迫害的庸众。

《长明灯》中的疯子向群众启蒙的结果却是招致群众的迫害。《阿Q正传》中阿Q被押赴刑场示众的场面,都彻底暴露了民众残忍无比的野兽本性。

因而鲁迅写这些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总之,鲁迅对“看客”的艺术表现和意象群的苦心经营,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的批判,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动,展示出他“忧愤深广”的小说意蕴和“精神界战士”的人格魅力。他的忧、他的愤,都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而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和思想毒流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恢复原属于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这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正是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所在,也使《呐喊》《彷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

篇5: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我们读鲁迅 的小说会发现,他的小说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我们中 国人的劣根性。中国民众的奴性、保守、愚昧、麻木、卑 怯、精神胜利、看客心态、自私、狭隘等,在他的笔下暴 露无遗,鲁迅也由此受到了非议。有人说,鲁迅是反动 的,他丑化了中国人,在人格上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 自信。作为一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鲁迅深深地懂 得“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苦苦寻觅中国 出路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身上的种种劣根 性。他认为只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大多数—普通民 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 中向前发展.鲁迅是一位善于深刻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在 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批判.1902年,为了国家的富强,鲁迅来到日本留学,选择 了医学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平时为民众医病,战争的时候就去做军医。但是,一个 偶然的“幻灯片事件”打破了他远大的理想。在课堂 上,日本老师放时事幻灯片,内容是正发生在中国大 地上的日俄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 打仗,日军抓到一个替俄国人做事的中国人,捆绑起 来要砍头示众,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他们看到自己的 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不 仁的,这让鲁迅深深地感到了我们民族的悲哀,而在 场的日本学生都在欢呼,这又大大伤害了他的民族自 尊心。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 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 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 少个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他认为改变国民 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 始致力于文学救国的道路.“幻灯片事件”使鲁迅看到了国人麻木愚昧的灵 魂,认识到了改造他们的重要性。因此,他把对国民的 这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作为对国民启蒙教育的 开端,并把它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贯穿在了他一生的文学革命中.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 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 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 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在这“看”的 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了两类看客的形象.一、麻木的民众,戏剧的看客 鲁迅对于热衷于看示众的人们,历来深恶痛绝.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 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 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 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小说《示众》可以说是 幻灯片事件的文学版,写一个巡警押着一名即将被杀 的犯人在马路上示众、众人蜂拥围观看热闹的盛大场 面。作者怀着无比忧虑的心情和满腔的愤恨,极力地 描写了这些看客们扭曲的心理和精神的病态,刻画了 他们愚昧无知、麻木冷漠的丑恶形象,揭示了中国民 众最大的劣根就在于喜欢充当戏剧的看客,暴露和批 判了麻木的民情和民性,提出了改变国人精神的重要 性.在鲁迅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示众的场面。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 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 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 是一场好戏,无情地充当了戏剧的看客。作者从贫苦 民众华老栓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感受角度,描写了麻木 的民众在黎明前簇拥着去看夏瑜被杀的场面:“一阵 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老栓也 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静了一会,似乎有点 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 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描写,写出了 现场看客之多以及看客们因神秘好奇而急欲想看的 情状。鲁迅用形象的比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观 赏时的丑态“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 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者”。这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活 画出了看客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小说《阿Q正传》 也从一个侧面描写了这类麻木的看客。阿Q为生计 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到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 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 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得出神,他的讲述 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作者在描写阿Q 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 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在这两篇小说中,鲁 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 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地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 次的悲剧。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 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在这悲剧中,鲁迅深刻地认识到,民众之所以会以旁 观者鉴赏的态度去观看革命者的被杀,是因为“辛亥 革命”严重地脱离了民众,造成了民众与革命者之间 的隔膜,由此提出了革命的成功需发动所有的民众这 一重大的理论,并向社会发出强烈的呼吁:救救民众.在《阿Q正传》的结尾,鲁迅反其道而行笔,把阿Q从 看客变成了示众者。阿Q站在囚车上,看着街道两边 喝彩的人们,刹那间,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四年前:在 山脚吓,他遇见了一只饿狼,永远不近不远地跟着他,要吃他的肉;他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 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这一 回他又见到那只狼的眼睛了,甚至是见到了比那只狼 的眼睛更可怕的眼睛了,这眼睛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 皮肉,而且已经在咬他的灵魂了。作者通过对阿Q做 看客时惬意的心理和他被示众时众人看他的恐惧心理作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个被看者的角度,写出了看 客们眼中的冷酷无情和吃人的血腥.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写麻木冷漠的戏剧的看 客外,还塑造了一群专门玩赏他人痛苦的看客形象.如小说《祝福》,作者以悲愤的心情和凝重的笔墨,描 写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 的不仅只是封建礼教,还有鲁镇上和他同处一个阶级 的普通百姓。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不幸再次来到 鲁镇时,鲁镇上的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不断地引诱 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把她的眼泪变成了他们无味 的生活中的调料。当祥林嫂的“故事”不再新鲜,他们 又拿她头上的伤疤取乐,在祥林嫂对生活产生极大的 绝望时,他们又在她的面前提出了“地狱说”,最后使 她的身心完全崩溃。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无情地、残 酷地玩赏着祥林嫂的痛苦,以至于使她完全走向了死 亡的道路。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 隔膜是何等的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 观火,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 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0 页)。在《阿Q正传》中也有这种感情的表露,当阿Q 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他立刻又去欺负比他弱小的 小尼姑,去摸她的头皮和面颊,使得小尼姑陷入了非 常难堪的地步。对于阿Q的这场表演,一直有一群热 心的观众,那就是路边酒店里的人们,当他们看到弱 者受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 彩、助威。阿Q为了满足这伙鉴赏家,“再用力的一 拧,才放手”。“‘哈哈哈!’,阿十分得意的笑。‘哈哈 哈’!酒店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在这里,鲁迅不仅写 出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看客愤怒,也写出了这无聊卑 劣的笑声里所隐含的我们民族的悲哀.《孔乙己》是鲁迅认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小说,他 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写出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被吃的 悲剧。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封 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呼者也外,一无所 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 所迫,他偶尔也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情,最终被打断了 腿,在生活中默默地死去。作者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 吃人的同时,还揭露了孔乙己在精神上的被吃。作品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酒店里一个小伙计的眼睛来 看孔乙己在众人取笑中的尴尬和痛苦,写出了人与人 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孔乙己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成 了酒店里众人取笑的材料,他们鉴赏孔乙己屈辱的伤疤,使得“孔乙己 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们讥讽他连半 个秀才也没捞到的悲哀,使“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 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们嘲笑他腿被打断 的痛苦,使孔乙己感到万分的难堪,露出乞求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在众人鉴赏的目光里,“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 走去了”。看客们每一次的鉴赏,都会“引得众人都哄 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在这哄笑中,我 们看到了低级无聊和卑劣无耻,也看到了人生的苦难 和不幸。一面是毫无同情和怜悯的无聊的取乐,另一 面是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屈辱与痛苦。孔乙己就是这 样生活在众人取笑的屈辱和痛苦中,并渐渐地被这屈 辱和痛苦吞噬了。作者没有直接写孔乙己的悲哀,而 是以乐写哀,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的悲哀。对于这种缺 乏诚和爱的国民性弱点的针砭,在《明天》里也表现得 很突出。寡妇单四嫂子带着幼小的儿子宝儿生活,境 况十分困苦,却从来没有人诚心诚意地帮助过她。宝 儿病危了,从庸医何小仙到流氓蓝皮阿五,到不怀好 意的红鼻子老拱,以至到整个村里的人都想从她身上 乘机捞一把,都在袖手旁观地看着她即将失去儿子和 失去儿子后的痛苦。小说以《明天》为题,不仅写出了 单四嫂子这类穷苦人对未来的希望,同时更写出了鲁 迅对中国明天的希望:“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 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 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之节烈观》)。这清 晰地表明了鲁迅写这类看客的主要目的.通过研读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现象的揭示,我们就 会深刻领会鲁迅的良苦用心:他是要通过揭露和批判 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我们民族衰败的病根,为 变革时期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不能把鲁 迅的揭露和批判看作是丑化了中国人,丧失了民族的 自尊和自信,而应回到历史去重新审视鲁迅,对鲁迅 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说,对看客心态的揭 示和批判,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篇6: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与“被看”

鲁迅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看客”是鲁迅对愚弱的国民的定位,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中,看客形象虽然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反复出现。

可以说,鲁迅的一生并不是平凡、安稳的。鲁迅年幼时父亲生了病,他就每天去给父亲买药,往返于家、质铺和药店,把衣服或是首饰送到质铺的柜台,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鲁迅家也终于从小康到了困顿,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也在这个时候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少年的心总是敏感、自尊的,他厌恶这里的人们,渴望离开。多次辗转,鲁迅到了日本的一个医学院学医。一次在课上,老师放映了关于战事的影片。影片中有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一群人是在看日军将这个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斩首示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就这样,他扔掉了手中的手术刀,拿起了笔去医治中国人。

鲁迅笔下的这些看客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愚昧无知的看客

在《狂人日记》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这一群人本身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却没有反抗,甚至没有一丁点反抗的念头。他们在精神上极其愚昧、极其无知,甚至要加入到侮辱损害者的行列之中去,这就是国民性。在《药》中,先行者夏瑜为了传播先进的思想、为了华夏民族的崛起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到头来,不过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在屠杀的现场“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民众的愚昧已无可救药,就仿佛一片黑暗、沉寂的夜空,突然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无边的黑暗。

二、冷漠麻木的看客

在《明天》中,单四嫂子是个可怜的女人,丈夫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也为庸医所误最终离她而去。在给小宝准备后事的时候,周围的人并没有很伤心的感觉,就像是从没有交集的人离开了一样,并且阿五还在咸丰酒店的柜台边喝酒,老拱还在唱歌最后两人七歪八斜地笑着走远了,这样的笑与单四嫂子的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充分地显示了人性的冷漠。孔乙己也是这些看客们的笑料,甚至在孔乙己被打断腿后还笑他,这个迂腐的书生确实有他的可笑之处,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恻隐之心一点都没有显现出来,反而笑得更加厉害了。之后孔乙己有段时间没有来了,看客们认为他许是死了,就像在说隔壁家的一只猫死了一样,轻描淡写,足以见其冷漠。祥林嫂是当时底层劳苦大众中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她是一个十足的可怜人,多重的打击让她变得没有一点精神头,她向旁人诉说她的苦难,而旁人却把她的遭遇当成故事来听,甚至没有听到的还要专门找到她去听一听,直到看到祥林嫂淌下眼泪来才算看完这一场戏,最后附和几滴眼泪、几声叹息,便又都散开了。时间长了,人们都厌烦她一直讲述她的故事了,还借祥林嫂头上的疤来取笑她。最终,祥林嫂死在祝福之夜,人们对她不是可怜、叹息,而是觉得晦气,人性的冷漠最终将祥林嫂推下了深渊。在《阿Q正传》正传里,阿Q调戏吴妈后被赶出了赵府,镇上的人们也不叫他去做工,不想和他接触,就连土谷祠也住不得了。对于他,人们都避而远之,并没有一个人对他抱以同情。就连最后,阿Q在囚车上被拉去法场的路上,人们竟然也没有一丝的伤感。“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他们把人命视作儿戏,囚车上的那个人曾和他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相处,在这个时候仿佛陌生人一般,这样的冷漠冷到了人心底。他们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快乐的来源,在残忍中寻找乐趣,就是这样的无主名的杀人团造就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三、空虚无聊的看客

看客们有大事要看,有小事要看,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要看。他们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在看之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来打发时间。《示众》这篇小说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群空虚无聊的看客。在这篇小说中,人们不知所以地围在一起看,不知道为什么看,也不知道看什么,就是看见别人围在一起看,自己也围过来一起看。有一个人问秃头那个人犯了什么事,人们便都看他;车夫摔了一下,人们也在看他;甚至于槐荫下一起一落的小狗肚皮也有人在看。小说以胖小孩带着睡意的叫卖开始,又以胖小孩瞌睡地叫喊结束,他们的生活永远是那样沉闷、无聊。

那么,这样无休止的“看”带来的又是什么呢?人们在“看”之中“被看”,形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模式。在孔乙己被酒店掌柜和酒客们看的时候,小伙计也在一旁看着掌柜、酒客和孔乙己,看客们又成了别人眼中所看的。《示众》中一个看客问旁边的人那个人犯了什么事就被当成了看的内容。在这样的生活中,人们不停地在看与被看中转换,别人构成了自己的乐趣,而自己又成为了他人的谈资,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生活;同时“看”带来的还有给看客们的心理安慰,还为他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没有比较就没有痛苦与快乐,看客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听别人的悲惨遭遇来使自己觉得自己还是很高贵的,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就在这样的无耻的行径中收获一种满足感。不幸的孔乙己与祥林嫂就这样成为看客们的牺牲品;除此之外,看客们还给被看者们带去痛苦。《狂人日记》中,看客们的眼色、议论、叫骂甚至是狗的狂吠都让狂人胆战心惊。祥林嫂也在众人给的精神压力之下去捐了一条门槛,她付出辛劳得来的钱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好一点,反而在这样的痛苦之下,她更加不幸了。这些都是无数愚昧无知、冷漠无聊的看客带来的群众精神暴力,也正是他们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可怜的被看者的不幸。

这些看客们在鲁迅笔下成为了国民自尊自大、无知愚昧、冷漠麻木、无聊空虚的承载体,鲁迅笔耕不辍,批判着这些国民性的弱点,他鄙视、痛恨,却也痛心、无奈。他用冷峻、峭拔的文字书写了他的赤子之心,也以笔作剑刺醒了华夏大地上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一般的人们。是他,在唤醒沉睡的雄狮,也是他,让人看清自己!

参考文献:

[1]林贤治.鲁迅小说全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阎真.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荒原[J].中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292–295.

上一篇:辞旧迎新邀请函下一篇:西游记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