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

2024-05-19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精选11篇)

篇1: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

大坪中学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能力考查总结

为了更好的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我校于2016年1月4日至6日对全校93名七年级学生进行了生物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现将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 考查内容:

根据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全体七年级生物科任教师选择了将“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为考查内容。

二. 考查过程和赋分:

在考察前我们科任教师集体制定了赋分标准,将99名学生分为20组,由教师与两名学生评委共同赋分,满分为20分,得分=教师+学生甲+学生乙=50%+25%+25%。

三. 考查结果与反思: 在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规范的取镜和安放。有的学生竟然一只手拿着镜臂。

2.在对光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又出现了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动粗准焦螺旋,什么时候该转动细准焦螺旋,不能很好的完成对光这一重要步骤。

3.在实验结束时,部分学生不知道清洁收镜。试验台上乱七八糟。

通过考查,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我们深深认识到,我们平时时的实验教学还不到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还不够强,这提醒我们在以后一定要加强实验教学。

七年级生物备课组 2016年1月8日

篇2: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篇3: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

这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行的复习大多被异化为应试操练, 许多学生在高考复习时, 虽然遗传实验设计题反复做了很多, 但并没有把握实质、掌握规律, 在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把学过的知识很好地发挥出来。通过对高三学生试卷的研究和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我发现他们对遗传设计类题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解题缺陷。许多学生希望教师能为他们总结关于遗传实验设计题的一些题型和解题技巧与方法。本文就如何有效落实遗传实验设计题的复习问题进行思考, 以寻求更好的教学途径,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研读考试说明, 明确教学重点

例如, 按照2013年《考试说明》要求, 《遗传》模块知识内容与2012年相比的变化不大, 具体为:1.增加条目: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考试要求为Ⅱ类, 这块内容在浙科版教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都有要求的。2.改动条目: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考试要求仍为Ⅰ类。这些变化使得《考试说明》与浙科版教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更加保持一致, 体现了《考试说明》简洁明了、贴近教材、贴近浙江省高中生物教学实际的特点, 有利于高三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复习。

近几年高考对遗传知识的考查题型多以实验设计和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这也符合《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并能做出评价和修订等方面的能力要求。题目分数控制在18分左右, 有时也会穿插其他模块的内容, 或在其他题目中考到该模块的知识点, 题目趋向于综合性:1.近四年必考的知识点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每年必考遗传图解, 分值在4分左右。2.近四年未考的知识点有: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动物的受精过程;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遗传咨询与优生。3.近四年每年高考试题中, 考到的知识点呈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的3个考点, 到2010年的4个考点, 到2011年和2012年的6个考点, 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

二、借鉴高考真题, 做到触类旁通

自主命题以来, 浙江高考频繁出现实验设计, 遗传实验设计题正好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生物教师平时不但要重视对浙江省高考遗传题的归纳, 同时也要认真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生物遗传实验设计试题, 并预测当年的高考趋势。

例如, 2012年山东高考理综生物第27题第 (4) 题:用红眼雌果蝇 (XRXR) 与白眼雄果蝇 (Xr Y) 为亲本杂交, 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 (记作“M”) 。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 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 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此题依托新的情景, 要求学生能依据“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图示”, 灵活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原理并设计实验来解答问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还考查了“确定假设”的逆向思维能力, 根据结论反推而获得答案。

又如, 2012年上海高考第30题, 此题属于是9:3:3:1的变形, 在许多情况下, 独立遗传的基因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控制性状, 我们可将其称为基因互作, 但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所以解题时所依据的仍然是孟德尔定律的实质。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 获取题中相应信息, 根据信息判断产生原因, 确定属于哪种变形, 再运用孟德尔定律结合题中信息去解决问题。通过对此题的分析, 教师可以由此引出许多变式类型, 可以是互补类、互斥类、抑制类、重合类、重复类、叠加类、致死类等等, 分析时配以相应的例题, 相信学生一定能快速掌握此类题型的解答。

由此, 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必修Ⅱ中遗传和变异所有显现的或隐藏的实验内容, 对遗传实验设计题要充分归类, 包括显隐性性状判断、基因载体 (常染色体、X染色体) 判断 (包括显隐性基因已知和未知的) 、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否在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或非同源区段的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断、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实验设计等等, 要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和孟德尔遗传定律解答此类问题, 并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三、比较新老教材, 进行择优拓展

生物学是实验性学科, 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十分重要。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的实验类型有验证性、探究性、定量分析型、观摩实验和模拟探究实验五种类型, 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 让学生体验如何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 怎样科学地设计对照实验, 如何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 如何对实验数据及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等。

浙科版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教材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使用, 新教材更加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设计了更多的探究实验, 特别在遗传实验题中也增加了实验设计类型, 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但由于此类题目在高考中综合性地进行考查, 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遗传实验这块内容在两本教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基因分离定律一节中, 两本教材所列举的相对性状也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以高茎矮茎为例, 而浙教版以紫花白花为例, 当然这也留给了我们尽情挖掘的空间, 尤其在实验设计这一块, 我们可以把人教版的内容补充到浙教版来, 以丰富我们的教学题材, 为我们设置原创题提供了材料和空间。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势互补, 进行择优拓展。

篇4:中学生物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科学探究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对课本经典探究实验的重现或延伸,这些科学探究题同学们做过或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过,对学生来说相对较为容易。第二类是多方面结合, 给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命题, 让学生设计、解答探究实验,这类题难度最大, 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察要求也最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探究题,考察内容是有共同之处的一般包括:(1) 明确探究问题;(2) 作出合理假设;(3) 设计实验步骤;(4) 预测实验结果;(5) 得出实验结论。

【例题】王强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学生,学习了鱼鳃的结构后,对鱼的呼吸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设计实验探究水中的含氧量会不会影响鱼的呼吸。请根据提供的材料与用具帮助他完成实验。

(6)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解题思路】学生解答科学探究题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明确探究问题

一般的科学探究题都会给出学生明确的探究问题, 即明确实验目的,并且多数题目都会在题干叙述中明确实验目的,掌握这一规律,学生就能成功把握解题思路。如例题中的问题就是题目叙述中给出的探究问题:“水中的含氧量会不会影响鱼的呼吸?”注意是疑问句。。

二、作出合理假设

一般实验探究题都要求作出科学、合理的假设,解答中应把握:一定根据所探究的问题、同时结合以往的知识或生活经验作为依据来作出假设。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问题直接改为陈述即可。例题中就可以直接把问题改成陈述:水中的含氧量会影响鱼的呼吸。

三、设计实验步骤

在科学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的判定往往是考查的重点。学生应掌握设计实验时的三个原则: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设置重复实验。

在实验设计中,必须设置对照实验,一般都是两两形成对照实验,通过对照实验组的变量差异引起的结果来得出实验结论。A和B 为一个对照实验。

控制单一变量就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而变量的确定必须与所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有关,即本实验的结果的差异或者说结果的变化是由于谁造成的,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这种处理就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如例题中甲组和乙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实验结果不同是由于所加的水不同引起的,而水的不同本质是含氧量的不同,所以其变量是“水中的含氧量”。甲组加的是凉开水,乙组就要加池塘水形成对照,题目有提示。

设置重复实验,就是一个实验重复做多次或者一次实验同时用多个实验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从而证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中每组只用一条小鱼,容易出现偶然性,因此改为每组各用10只金鱼做实验。有时我们可以进行多次实验,结果取平均值。目的也是一样。

四、得出结论

是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用陈述句式。实验现象是甲组呼吸困难死亡,乙组是呼吸正常。所以结论就是水中的含氧量会影响鱼的呼吸。

篇5: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训练题

1.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 )

①适量的水分 ②充足的光照 ③适宜的温度 ④丰富的养料 ⑤充足的空气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下列播种在土壤中的种子不可能萌发的是( )

A.种皮受损伤的种子B.胚受损伤的种子

C.果皮受损伤的种子D.胚乳受损伤的种子

3.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学校的试验田里种植花生,他们的`下列做法对于花生正常出芽没有意义的是( )

A.在晴天进行播种B.在春天进行播种

C.在雨后进行播种D.在松土后进行播种

4.赵明管理班上的生物角,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看看蚕豆是怎么长出来的,于是赵明找来了几颗蚕豆种在了花盆里,他怕蚕豆不发芽,一有空就提着水壶向花盆里浇水,结果两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看见蚕豆芽冒出来,你估计可能的原因是( )

A.蚕豆种子处于休眠期

B.教室里温度太低了

C.水浇得太多,以至于土壤里缺少空气

D.都有可能

5.如下表所示,我们每次测得小麦的发芽率都有所不同,你认为小麦的发芽率是( )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发芽率96%90%91%95%

A.96%B.90%

篇6: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学业水平检测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2.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水鸭、蟹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归为一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方法归类的()

A.按照生物的形态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数量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3.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

A.金鱼、机器人、月季、海带B.朽木、免、鹿、鸟

C.乳酸菌、银杉、鲤鱼、流感病毒D.小草、钟乳石、木耳、香菇

4.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D.科学观察都不需要测量

5.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A.有细胞结构B.能生长和繁殖

C.体小且呈青绿色D.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6.在进行实验设计时,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组出现的是()

A.有、无空气B.温度和水分C.有光和无光D.25°和0

7.如果你想要调查费县塔山森林的密度,最宜采取的调查方法是()

A.数出所有植株数,除以森林面积B.大体估算

C.划片调查,再累加D.选点抽样调查计算密度后,求平均值

8.养花时,我们要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阳光下,天冷了 还要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室内,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与上述顺序相 对应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次是()

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适宜温度⑤一定生存空间⑥水

A.⑤⑥③②①④B.①②③④⑥⑤C.④③②①⑥⑤D.⑥①②③④⑤

9.“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何种关系()

A.捕食B.竞争C.合作D.寄生

10.下列哪一选项不是正确收集资料的方法()

A.查阅书刊报纸B.拜访有关人士C.上网搜索D.主观拼凑数量

11.我国从南到北,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

12.神舟十号飞船飞向太空时,必须携带的维持生命的物质有哪些?()

A.氧气、水、各种食物B.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宠物猫、电脑、光盘D.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13.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你选择的最理想的植物是()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浅,矮小丛生的灌木

D.根系浅,叶片大的植物

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写的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A.阳光B.湿度C.温度D.水分

15.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这说明()

A.环境改造生物B.环境制约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影响环境

16.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哪一现象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B.森林可以保持水土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能疏松土壤

17.法国梧桐树在冬天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18.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①非生物部分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⑤食物链⑥ 食物网

A.②③④B.①②③④

列动物属于分解者的是()

A.老鼠B.蜣螂C.昆虫D.狼

20.下列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A.草←食草昆虫←青蛙B.草→食草昆虫→青蛙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21.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

A.草B.阳光C.羊D.狼

22.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

A.A→B→C→D→EB.E→D→C→B→A

C.D→A→B→C→ED.C→E→B→A→D

23.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句话中,生物圈的含义是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D.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24.某农民种了几亩玉米,由于干旱,引发虫灾,导致玉米严重减产。请帮助分析 其影响的因素()

A.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C.生物因素的影响D.既不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也不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 19.在生态系统中,并不只有腐生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少量动物也可充当分解者,下

B.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C.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二、非选择题

26.下图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树上栖息着食虫鸟和猫头鹰,地上有田鼠、蛇、(1)写出②、④的生物名称。②④

(2)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部分和者。(3)图中有条食物链,它们相互关联形成。和能量就沿着它们而流动。该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进行作用将能量储存在自身体内而获得。

27.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探究报告。鼠妇常生活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下,那里的土壤是潮湿的,因此我们可以完成下面的探究报告:

(1):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

(3)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每个小组十只鼠妇,干土,湿土,铁盒,纸板。

实验设计:在铁盒内一边放上,以横轴中线为界,另一侧放上。这样在铁盒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

做实验。

(4)实施计划:全班分为8个组进行实验,为什么实验后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值?。

(5)得出结论:。

(6)实验做完后,对鼠妇的处理方式是。

28.下图是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是;在该生态

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

有,它们在生

态系统中也是具有重要作用。

(2)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

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3)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数量又会处于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4)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在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篇7: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总结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本学年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生物,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确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思想,理清实验内容仪器配备标准,做好实验准备和课后总结记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重视实验教学,认识提高,措施得力,实验效果好。学校有一名教导副主任靠上抓。平时经常督促检查;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变被动为主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重,实验教学课得到改善。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投资改建标准实验室,购全仪器、仪器橱,使实验室和仪器室整洁明亮。为增强实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1、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2、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3、实验教师做好示范工作。

4、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大家大胆子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

五、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生物实验,还要搞好教学仪器整理、建档、修理、并做好记录,服务于整个生物教学。

六、顺利完成本学期实验教学任务。

篇8: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

一、命制生物学中考探究性实验题的四项原则

1. 突出重点探究目标。重点探究目标是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中,知识性学习目标为“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的基本要求。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统计。其中属于重点探究目标的基本要求有9项(应用水平5项,理解水平4项,详见表1),而适于中考的重点探究目标主要有6项。即属于应用水平的有5项(1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2拟订探究计划 ;3设计对照实验 ;4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 ;5得出结论),属于理解水平的有1项(选出控制变量)。在中考考查科学探究能力时,主要都是围绕这6项重点探究目标设计探究性问题。

2. 淡化学科知识难度。解答探究性实验题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鉴于“近20%的教师认为科学探究难”,特别是由于实验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初中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因此,在命制生物学中考探究性实验题时,对于题干中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学科知识,其难度一般不作要求。在学科知识点的选取上,既可以选取教材中教学目标为“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的重点知识,如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理解水平)、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理解水平)等 ;也可以选取教材中教学目标为“了解水平”的非重点知识,如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了解水平)、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了解水平)等 ;还可以选取与教材中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常识性知识。

(单位:项)

3. 凸显科学方法运用。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设计的探究实例和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性实验,蕴含丰富的科学方法系统,是生物学中考命题设计考查该科学方法系统的范本。因此,命制生物学中考探究性实验题,往往是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载体,围绕科学探究能力中的重点目标,设计相关的探究性问题,着力考查重要科学方法的运用。重要科学方法主要包括 :1作出假设的方法(对实验变量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预期,与提出的问题相对应);2拟定探究计划的方法(包括分组 ;对相同实验材料或条件作出一种不同的处理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或相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 ;平行重复数次实验);3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核心是对相同实验材料或条件作出一种不同的处理);4选出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一组对照实验,概括出对相同实验材料或条件所作出的一种不同处理的实质);5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根据实验变量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获得对实验假设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等。

4. 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探究性实验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都比较高,初中学生一般都非常关注但又比较害怕。为了平衡探究性实验题的难度,适应初中生物学教学实际,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在命制生物学中考探究性实验题时,其题干大多有两个来源 :一是改编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或富含探究性实验原理的素材 ;二是改编与教材配套的、全体学生都曾使用过的初中生物学练习册中的探究性实验题。通过“似曾相识”的探究性实验情境,降低学科知识难度,减轻学生审题时的心理压力,以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答题时的成功体验和落实教学常规后的喜悦心情。

二、生物学中考探究性实验题例析

下面从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的学习目标、考查的学科知识及其学习目标、重点考查的科学方法和试题改编来源等4个方面对近三年的4道中考题进行分析。

例1 (荆州市2014年中考题)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初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锥形瓶,按下表要求进行了实验设计。

分析并回答 :

(1)甲和丙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

(2)甲和乙这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的学习目标是 :问题1理解水平,问题2应用水平,都属于重点探究目标 ;考查的学科知识是细菌,学习目标是了解水平,属于非重点知识 ;重点考查了选出控制变量和作出假设的方法等重要的科学方法 ;改编自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练习册中的探究性实验题。

【参考答案】 (1)细菌或细菌的有无 ;(2)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例2 (荆门市2014年中考题)十八世纪,某生物学家在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做了探究实验。其实验的装置、材料和操作方法如下图。实验结果是 :甲玻璃罩内的蜡烛很快熄灭,乙玻璃罩内的蜡烛能持续地燃烧。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

(1)设计该探究实验应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

(2)该探究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

(3)根据该实验的结果,可以获得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4)若再增设实验装置丙,即在乙装置的玻璃罩外用黑布罩住,放在与乙相同的实验环境中。实验结果是蜡烛很快熄灭。对比分析乙和丙的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的学习目标是 :问题1了解水平,问题2理解水平,问题3、4应用水平,主要属于重点探究目标 ;考查的学科知识是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学习目标是理解水平,属于重点知识 ;重点考查了选出控制变量,分析和判断证据、得出结论的方法等重要的科学方法 ;改编自教材“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参考答案】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吗 ;(2)绿色植物或绿色植物的有无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4)绿色植物释放氧气需要光。

例3 (荆州市2013年中考题)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初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

将同一种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也放在无菌条件下。实验过程中,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实验应作出的假设是 :_______。

(2)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____。

(3)按照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 :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的学习目标是 :问题1应用水平,问题2理解水平,问题3了解水平,主要属于重点探究目标 ;考查的学科知识是细菌,学习目标是了解水平,属于非重点知识 ;重点考查了作出假设和选出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重要的科学方法 ;改编自教材“评价实验方案”。

【参考答案】 (1)细菌对植物的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或细菌对植物的遗体不具有分解作用 ;(2)细菌或细菌的有无 ;(3)甲组的落叶没有被分解,乙组的落叶被分解。

例4 (荆州市2012年中考题)某初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性实验。

(1)实验步骤 :

1将银边天竺葵先放置在黑暗处48h,再用两片2cm×2cm不透光的黑色纸片夹在叶片绿色部位的C处 ;2把银边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4~6h,再剪下该叶片,用打孔器在叶片A、B、C三处打下3个叶圆片(如下图);3把叶圆片都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经温水浴脱色 ;4用清水漂洗经过脱色的叶圆片,再把叶圆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圆片滴加碘液 ;5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圆片的颜色。

(2)实验结果 :

叶圆片A和C不变蓝,叶圆片B变蓝。

(3)回答下列问题 :

1对叶圆片B和C这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

2根据叶圆片A和B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结果,可获得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3叶圆片A和B以及叶圆片B和C这两组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依次是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的学习目标是 :问题1、2应用水平,问题3理解水平,都属于重点探究目标 ;考查的学科知识是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目标是理解水平,属于重点知识 ;重点考查了作出假设,分析和判断证据、得出结论,选出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重要的科学方法 ;改编自教材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参考答案】 (1)光合作用需要光或光合作用不需要光,或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或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 ;(2)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3)叶绿体或叶绿体的有无、光或光的有无。

摘要:本文总结了命制生物学中考探究性实验题的四项原则,并结合4道中考题进行分析。

篇9: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题

这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现行的复习大多被异化为应试操练,许多学生在高考复习时,虽然遗传实验设计题反复做了很多,但并没有把握实质、掌握规律,在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把学过的知识很好地发挥出来。通过对高三学生试卷的研究和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我发现他们对遗传设计类题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有解题缺陷。许多学生希望教师能为他们总结关于遗传实验设计题的一些题型和解题技巧与方法。本文就如何有效落实遗传实验设计题的复习问题进行思考,以寻求更好的教学途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研读考试说明,明确教学重点

例如,按照2013年《考试说明》要求,《遗传》模块知识内容与2012年相比的变化不大,具体为:1.增加条目: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考试要求为Ⅱ类,这块内容在浙科版教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都有要求的。2.改动条目: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考试要求仍为Ⅰ类。这些变化使得《考试说明》与浙科版教材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更加保持一致,体现了《考试说明》简洁明了、贴近教材、贴近浙江省高中生物教学实际的特点,有利于高三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复习。

近几年高考对遗传知识的考查题型多以实验设计和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这也符合《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实验设计和分析并能做出评价和修订等方面的能力要求。题目分数控制在18分左右,有时也会穿插其他模块的内容,或在其他题目中考到该模块的知识点,题目趋向于综合性:1.近四年必考的知识点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每年必考遗传图解,分值在4分左右。2.近四年未考的知识点有: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动物的受精过程;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遗传咨询与优生。3.近四年每年高考试题中,考到的知识点呈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的3个考点,到2010年的4个考点,到2011年和2012年的6个考点,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

二、借鉴高考真题,做到触类旁通

自主命题以来,浙江高考频繁出现实验设计,遗传实验设计题正好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生物教师平时不但要重视对浙江省高考遗传题的归纳,同时也要认真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生物遗传实验设计试题,并预测当年的高考趋势。

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理综生物第27题第(4)题: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作“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此题依托新的情景,要求学生能依据“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图示”,灵活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原理并设计实验来解答问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确定假设”的逆向思维能力,根据结论反推而获得答案。

又如,2012年上海高考第30题,此题属于是9:3:3:1的变形,在许多情况下,独立遗传的基因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控制性状,我们可将其称为基因互作,但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解题时所依据的仍然是孟德尔定律的实质。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获取题中相应信息,根据信息判断产生原因,确定属于哪种变形,再运用孟德尔定律结合题中信息去解决问题。通过对此题的分析,教师可以由此引出许多变式类型,可以是互补类、互斥类、抑制类、重合类、重复类、叠加类、致死类等等,分析时配以相应的例题,相信学生一定能快速掌握此类题型的解答。

由此,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必修Ⅱ中遗传和变异所有显现的或隐藏的实验内容,对遗传实验设计题要充分归类,包括显隐性性状判断、基因载体(常染色体、X染色体)判断(包括显隐性基因已知和未知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否在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或非同源区段的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断、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实验设计等等,要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和孟德尔遗传定律解答此类问题,并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三、比较新老教材,进行择优拓展

生物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十分重要。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的实验类型有验证性、探究性、定量分析型、观摩实验和模拟探究实验五种类型,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如何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怎样科学地设计对照实验,如何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如何对实验数据及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等。

浙科版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教材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更加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了更多的探究实验,特别在遗传实验题中也增加了实验设计类型,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但由于此类题目在高考中综合性地进行考查,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遗传实验这块内容在两本教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基因分离定律一节中,两本教材所列举的相对性状也发生了变化,人教版以高茎矮茎为例,而浙教版以紫花白花为例,当然这也留给了我们尽情挖掘的空间,尤其在实验设计这一块,我们可以把人教版的内容补充到浙教版来,以丰富我们的教学题材,为我们设置原创题提供了材料和空间。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势互补,进行择优拓展。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知识的重点,遗传实验的设计更是学习的难点,高中生物教学要提高生物遗传实验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仅是多看实验内容、多做实验题就能达到,还得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教师要围绕高考考纲,加强对高考原题的关注和研究,讲究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只有在求稳的基础上,求新、求异,才能在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题的复习中开拓出新路子,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篇10:七年级生物课改实验总结

七年级生物课改计划

黄羊镇广场中学

张延海汪其芳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2012-2013学第一学

七年级生物课改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3课时

第二章 探索生命3课时

第三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课时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组成4课时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10课时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7课时

五、课程总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六、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七、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篇11: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

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

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

消化和吸收 ——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

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

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 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实验

血液 ——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blood plasma)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功能: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实验

血管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学生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小结: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

实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1、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概念 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②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指导、帮助

举例:

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

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上一篇:春天的小河作文100字下一篇:《金银岛》读后感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