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2024-07-1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精选6篇)

篇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高密市立新中学 孙学

2016年8月30日,在豪迈中学参加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会,在会上石主任就本学科的课改问题、课改行动推进等问题作了深入剖析,使我们认识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处在新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现结合会议精神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落实情况谈一下今后的做法

一、针对思想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把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从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中转变过来,为此,我们要领会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时不只是考虑如何使学生听懂理解所授内容,而且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具体实践操作,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得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要把教学目标确立在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纠缠于学生一时言行的得失。我们的注意点不只能集中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延伸到“学生是怎么学、怎么做”的问题上。

二、针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要求将教学内容首先就实现了生活化,而不是一味地陷于理论分析和学习上了。新教材的课程内容配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的历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个平台,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让思想品德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在具体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感化影响,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如春苗小树般健康成长。

三、针对教学过程的丰富化

1、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新课标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的要求,现代思想品德课有必要积极的充实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多重结合,将一切可用资源充分利用,使课程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主题纪念日、校园景点、甚至是其他学科课程等各方资源,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丰富思品教学内容,拓展思品教学的外延,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型的课程中形成更为广泛的知识,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2、恰当利用教学手段。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PPT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境性,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教材内容信息滞后封闭的局限,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增强思品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现在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教师教学技能的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已能实现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真正实现这一技术的价值,而非流于表面形式,简单地将这一技术替代传统板书。

3、科学调整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将习惯性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设置一点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求;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去磨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开拓。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报刊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提高认识。可以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甚至是组织授课,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消费观时可以开展社会或者班级调查,了解消费心理,通过访问自觉分辨正确与不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在讲“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才”时,展开课堂辩论,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领悟了深刻的道理。

四、针对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发言情况、学习作业、课前新闻、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社会实践、专题探究、小论文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变为综合多元评价,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及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还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教学评价的又一方向。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小组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在重视人才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无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许多教师把知识点讲解得精辟透彻,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蜻蜓点水。本文拟就有效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

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教学定位于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应对考试。诸不知近几年来中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客观因素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确实比较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针对这些原因如何采取策略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因此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目标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确定好每一节课要使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哪些方法、哪些途径来实现。引导学生塑造自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创设课堂情境,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是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战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创设各种情境,把握教育感悟的契机,并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心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情境内,教师的巧妙点拨、灵活引导,会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起来。

例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为了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让同学们自编自演,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在表演过程中,观看的同学或点头或摇头,流露出或赞许或鄙视的神情,反映出他们对待交往的态度。在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同学们对剧情中的言行进行评价:对在哪?错在哪?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怎样处理更好?通过点拨引导,同学们知道了应该提倡和学习的文明礼貌行为,感受到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达到了一定效果。

情境创设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故事情境创设、音乐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等等。只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能为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服务。

3、强化课外实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实践活动,是很难圆满完成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任务的。因此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扩展、延伸到课外,引入生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我组织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并收集环境遭受破坏的材料。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亲自考察了家乡的污水河,亲身体验了水污染的危害后,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请化学老师帮忙到实验室对水样进行一丝不苟地观察、对比、记录。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后,在《家乡的水资源》活动课上,同学门用生动逼真的图画和照片、具有说服力的统计图表和实况录像、精彩至极的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那是他们的真情流露。通过这一实践,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团结合作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是当务之急,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为自觉保护环境奠定了思想基础,有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课外实践中,学生通过完成一项调查,研讨一个课题等,还可以培养缜密的科学态度,培养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合作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等品德。总之,通过亲身的实践,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建立多元化评价,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下,评价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此,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方法,形成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对知识、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积极的学习态度,环保意识、爱国情感、文明礼貌等等。这些内容要不断细化、不断补充。

(2)、在评价方法上: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通常有行为观察、情景测试、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手段。其中,成长记录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多向评价主体。这样做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更有触动性。

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善意的、有层次的建议及要求,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及努力的方向。总之,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5、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作用无时无刻都体现在师生之间。一个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及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还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同展示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所起的感染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语言说教,并且有持久的,乃至终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构自己的较完美的人格体系,要德行双馨,为人师表,在细微之处和临危之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最好榜样。教师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自己必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作为学生心理行为的引路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迷惑,不彷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不消沉等等。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明辨是非,正视自我,乐观上进。做到自重、自爱、自强、自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篇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为主要内容, 着眼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与社会的相处, 而这些内容除了侧重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之外, 还体现了一个重要原则:知行统一。由于受到社会和成长环境中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要把在课堂内所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

什么是知行统一呢?是客体顺应主体, 知是指科学知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 知与行的合一, 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 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 我们不仅要认识 (“知”) , 更应当实践 (“行”) , 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才能称得上“善”。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 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 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落实知行统一原则, 不仅紧迫, 而且必行,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知行统一原则呢?

一、开放课堂夯实认知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说的比较多, 而做的比较少, 这就造成了初中生常常是“说话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因此, 课堂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走向学生自由学习,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一) 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青少年作为鲜活的生命体, 也毫无例外的有各种需要, 特别是在课堂中有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对学生发言的客观评价和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表扬, 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也能使他们体会到受到尊重, 以及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这就为学生的“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由标准走向多元

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6+3=9”, 不如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 () + () =9”, 这样, 不再是标准的和唯一的答案, 学生答出0和9可以, 1和8、2和7也可以, 答案不一而足, 这样, 学生的拘束少了, 课堂活了, 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才会更强!

二、贴近生活辨别区直

实践出真知, 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然后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因此, 教师要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进而落实知行统一的原则。

(一) 用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的活水源自现实生活, 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单调的、枯燥的, 只会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但是如果教师在进行国情教育时, 只是呆板地提及污染环境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破坏、影响经济发展等, 很多学生就提不起学习兴趣, 他们既使是囫囵吞枣地机械记住了, 但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先布置学生收集自己一天所丢弃的废弃物, 然后在课堂上对自己统计的结果进行展示, 并对收集的成果加以评价, 之后, 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结果乘以13亿中国人, 结果出来后, 学生非常震惊。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假设:这些垃圾让50名学生去搬运 (每人每次20斤) , 需要多长时间?计算并不难, 可结果却学生的出乎意料。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 也为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做到知行统一提供了判断标准。

(二) 精挑细选, 着眼学生发展

生活的“万花筒”,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色彩斑斓, 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材时必须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才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也使得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成为了更大的课堂。

三、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在现实生活中, 尤其实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 一个不良行为就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比如, 在学习不良诱惑的时候, 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阐明“吸烟”的危害性:吸烟危害健康, 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如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导致骨质疏松、危害他人健康等。可是, 当学生到教师的办公室的时候, 教师却肆无忌惮地吸烟, 这就给学生造成的错觉是:老师在骗人, 而学生也失去了将知转化为行的信心!如果教师能弯弯腰, 捡起一片小小的纸屑, 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粉笔头, 虽然是一个简单而又微不足道的动作, 但在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 学生的知行统一, 关系现在, 更关系未来, 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方法, 落实知行统一的原则。

摘要: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知识最终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而这些言谈举止, 不仅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落实, 更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学生能不能将课堂中所领悟到的知识, 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做到知行统一, 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知行统一,开放,生活,榜样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指导 (思想品德)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关键词:教学模式;内容与要求;实践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4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思想品德课也不再是讲一讲、划一划、背一背的简单处理,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校从2012年开始推行“三三五”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发现、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此,我结合近几年思想品德课堂推行“三三五”教学模式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构建的认识。

一、“三三五”教学模式的内容及要求

(一)“三”是指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上的“三个转变”

1.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三句话:教育重在育,教师重在师,教学重在学。“教育重在育”,主要指构建适合生命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高效成长。“教师重在师”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作用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教学重在学”,课堂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各种能力的阵地。

2.“教本”向“学本”的转变。顾名思义,就是“课本”由以教师为主的、服务于教师的讲授教学用书,向以学生学习为主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读本的转变。

3.“课堂”向“学堂”的转变。以备课组集体备课为抓手,以讲学稿和导学练为载体,以高效三三五教学模式为推力器,构建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有效训练”为核心的学习平台,并做好课前、课后的有效延伸,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三”是指以学生为本进行自主学习的三个模块

“预习模块”在课前完成。“展示模块”,课堂上师生互动,遵循“课堂教学五环节”完成。“反馈模块”,课后以“分层作业”的形式完成。

(三)“五”是指高效课堂教学五个基本环节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二、“三三五”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教师首先以交流分享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学生提出预习疑难,教师引导提炼,生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对照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意愿,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正视自我 成就自我》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显示《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之神话故事》,引导提问:“人,为什么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呢?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我们,正确认识自我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谁能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青春期所带来的种种烦恼方面思考)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这一环节是课堂学习的重点部分,有效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在阅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中质疑解惑,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规则与秩序》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尽力思考,尽情交流,尽兴展示。如: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则。(交通、学校……)

1.交通规则:如果有人不按交通规则的要求,走路或骑车时靠左走有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活动过程:(1)分组讨论;(2)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加以总结和补充。

2.学校规则:排队买饭。除了讨论的规则外,关于学校的规则还有什么?

活动过程:小组思考、交流、展示,让学生在笑谈中意识到校园秩序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地维持。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经过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了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后,给学生出示一个案例分析:甲是一家洗车店的老板,他从街上找来几个10~12岁的儿童,包他们吃住,并每月给50元的“零用钱”,让他们帮助洗车。并自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既收留了流浪儿童,使他们不会挨饿,又使他们获得了劳动收入。让学生分析并思考如下问题:1.以上案例中洗车店老板的行为是什么行为?2.他触犯了什么法律?3.你知道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部法律吗?

通过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违法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要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检测体现层次性原则,测试题的设置低起点、多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基本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的形成,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遵循着高效课堂理念,继续探索符合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就一定能促使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的形成,让高效课堂之花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 韦晓芳.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2(6).

[2] 徐勤义.如何在乐学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篇5: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为“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诲的容器,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兴趣、个性思想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一味空洞的说教下,单调、沉闷和压抑充斥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无法得到充分地体现,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自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体现素质教育,因此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古今中外,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都离不开自学。

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没有经过或很少经过正规学校训练,主要通过自学而作出卓越成就的,简直难以统计。像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发愤刻苦自学,被推荐进了清华大学当校工。他通过勤奋攻读,考取官费留学,到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深造,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又天天去底特律图书馆看书,不断充实自己。21岁时便研制了二重发报机,并获得了“投票记录机”发明专利。22岁时同别人合伙创办了鲍普爱迪生公司。从此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走上了光辉的人生之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自己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来自于自学。蒸汽机、火车、轮船、飞机,无一例外都是自学者发明的。

2.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一个人即使没有上过大学,但如果他有自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那么,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绝不会比大学毕业生差。相反,一个人即使读过大学,甚至留过洋,拜过名师,但如果他没有学会自学,那么,他便只会在老师所划定的圈 1

子里转来转去,知识领域难以扩大,更不要说科学研究上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了。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一座金山不如给一个“点金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惟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警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想学、乐学、会学、善学。

想学: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毅力,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乐学: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并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理解材料,能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从各种信息源获取知识信息。

善学:善于制订与自己认知风格相符的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初步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课本中的黑体字,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

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听课。用漫画或录音、录象等手段,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五点:一是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三是听教师在观点应用时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四是听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五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3、指导学生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抓好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 让学生发言。

4、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很多同学的笔记只是一种课堂记录,凡是黑板上写的和老师说不分三七二十一都抄写了下来,这样还弄的课堂时间很紧张,分散了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抓好五点:一是记提纲;二是记不同于课本的内容;三是记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产生疑问的内容;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同学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做好笔记。

5、指导学生思考与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何一个学习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疑难处,并鼓励学生提问,创设爱提问的氛围,再逐步训练提出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奇中生疑,疑中生问,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这是思考问题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2、行动研究法:探索思想政治学科指导学生自学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实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

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和经验推广提供借鉴。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拟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1、10---2012、1)设计研究方案,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等工作;确立实验对象;写出研究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2、第二阶段:(2012、2---2012、4)按课题组的分工,分头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按方案实施研究工作。

3、第三阶段:(2012、5---2012、7)实验方案修改、补充、完善,初步总结反思,深化研究。

4、第四阶段:(2012、8---2012、10)广泛征求意见,汇集实验资料,进行全面总结,以初见成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研究论文和现场会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一)学生会学、善学,素质全面提高

教师将在研究中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通过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

如果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比较科学,那么,学习效果将十分显著,学习成绩必将大幅提高。

(二)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篇6: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封闭的教室、固定的教材书、单一强制的教学过程组成了基本的教学环境,书本、粉笔、黑板构成了基本的教学媒介。在这种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变成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诲的容器,变成了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帮手,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兴趣、个性思想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一味空洞的说教下,单调、沉闷和压抑充斥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无法得到充分地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是否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习爱好的培养和能力素质的形成,直接关系到起未来发展的状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众所周知,新课改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有传统的重教师“教”向学生“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的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社会轻车熟路的驾驭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由于应试的原因,课堂教学主体倒置,气氛沉闷,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学习效率低下,厌学情绪明显。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思想品德课堂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目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可谓“知识爆炸时代”,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落实新课程理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新课程提倡自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经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很大的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但是,这个时候的学习者稳定性不够,体验到的内心矛盾多,加之自制力比较差,自我意识容易向两极发展,因此,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果这一研究获得成功经验,将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校里如果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不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实质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品质,“自主”是相对于“被动”、“机械”而言。“自主学习”是指较少地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独立进行有效地学习。“自主学习”实质是学习者众多学习能力的综合。它应当包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目标

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结合起来,优化教师行为,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发展为“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促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创新性学习活动,注重自主和创新的统一,充分展示自尊、自信、自律这一进取性人格精神,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建构起自主性学习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现状的调查探究;

2、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内涵及方法途径探究;

3、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题相关的基础现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探讨学科课堂创新教学策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自主、创新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自主、创新教学资料,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科学性的结论,并撰写成论文和课题实验报告。

七、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撰写研究方案;

②第二阶段: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进行理论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州教育局教研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③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6月)。落实各子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将其用于全体初中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④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本课题由学校行政领导和科研领导直接组织、协调和管理,不定期邀请市教育局教科研所的专家来校指导,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通过细致分工,确保课题的目标,内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2、本课题的负责人是主研人员,又是学校教科研骨干,参研人员主要是有

任教多年的中、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及学科带头人。他(她)们具有较强的科研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能力,拥有大量的教育科研经验。他(她)们的论文、经验性文章多次公开发表并获奖。

3、学校把该课题作为重点课题在实施,在时间、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和保障。

九、课题研究人员

课题负责人:孙晓阳 赵美娟

上一篇:企业财务会计试卷下一篇:关于有效教学学习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