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资料

2024-07-24

浙江大学资料(精选6篇)

篇1:浙江大学资料

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的资料

1、概述: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港大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对应的校训则为Sapientia Et Virtus。大学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自2007年开始,港大被英国THES-QS持续评为全球前30名的顶尖大学,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香港大学是香港其中一所学术排名最高的大学。根据《亚洲周刊》,香港大学在2000年于亚洲最佳大学的排名中位列第三。于亚洲周刊2000年亚洲最佳大学调查

中香港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后位列第二。

香港大学于《英国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07年的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十八位。

在2008年10月8日公布的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香港大学由去年的第十八名,跌到第二十六名。

在《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09年的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二十四位。

1、文化

① 校徽:香港大学的校徽是根据英国纹章学院的建议而订立的,并于1913年5月14日获得

了现在的盾形徽章和校训。从徽章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大学兴办者对香港大学的期望,希望将大学发展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学。

② 据了解,香港大学计划每年在内地招收250至300名本科生。录取原则上以内地重点高校

本科录取线(即一本线)为参考,此外,还会对考生进行面试。除牙医专业,其他专业均向内地学生开放。由于香港和内地大学的学制不同,被录取的学生将在指定的内地大学学习一年(委培),再到香港大学完成另外三年的学业。对内地学生的学费收费标准为每年10万元港币(不含住宿费),但2010年开始收费标准提高为11.9万元港币。

[转载]专访香港中大校长:内陆与香港大学比较

载自网易专访

香港高校治学氛围更轻松

主持人:我们知道,很多内地的学生选择到香港读书,很可能是基于这样几个考虑,一个是觉得可以提高外语的水平,二是觉得在香港上学比在内地上学有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等等。就你看来,香港高校比内地高校更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刘遵义:我想这个要看同学的兴趣,香港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刚才你提到外语,学外语是一个好地方,其实有很多交流的机会,在香港也有很多跟国际接触的机会,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同学来香港念书,希望念完了之后可以留在香港做事,也有这个想法,其实香港政府的政策是非常优惠的,你念了四年书,再做三年市就可以变成香港的永久居民,所以全世界很少有国家和地区把你念书的时间也算在里面,所以这个也是很优惠的。我们(香港中大)有些学科也是非常杰出的,像我们中文大学的数学在亚洲是第一名的,所以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吸引力。

主持人:就大学校园里面的东西本身呢?我们知道,其实内地跟香港的大学在硬件上的差距现在并不大。在软件上主要吸引他们的有可能是在什么地方?

刘遵义:我想大家都有不同的选择,你说留在北京清华好不好?我想很多家长、学生也觉得是很有吸引力。因为以后所有不但是政治上,各个领域的领导人才都是在清华、北大毕业的,这个网络上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在香港的话,它是一个很开放、很国际性的社会,所以你接触的层面会比较多,香港商业味道比较浓,要看你喜欢什么,我们的大学大概有超过20%的同学都有机会去外面做一个学期以上的交流,所以还是有很多机会。

主持人:香港这边在治学上会比在国内这边的氛围轻松一点呢?

刘遵义:我想是这样的,学术自由,同时资讯也比较自由,这是老实话。另外我们中大也有很独特的书院制度,在亚洲可能只有我们是实行书院制度很久的,现在国内也开始了。好像西安交大也在办书院制,浙江大学也在考虑,所以我想这个优势可能不会保持很久,不过我们有很长的历史。就是你一进去这个书院,就在整个本科生的时候都会在这个书院里面,晚上、早上吃饭都一起吃,所以就变成三、四年下来,这些人都变成是非常好的朋友,跟老师也变成非常熟悉的老师,我想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说是传言教育的一环。

20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生活 学习/教育 就业/收入 大学消费 总分 去年排名中央美院 20.4965 20.5 20.8 20.2715 82.068 18↑香港大学 20.1082 21.2798 16.1458 19.1667 76.7005 /清华大学 18.9265 19.9715 18.55 17.743 75.191 45↑北京大学 17.5295 19.157 17.55 17.1145 71.351 26↑

学校品牌满意度榜 TOP20

名次 学校名称 得分 比较去年

1中央民族大学90↑

2华东师范大学89.2↑

3香港大学88.33/

教师责任感满意度榜 TOP20

名次 学校名称 得分 比较去年

1香港大学90 /

2华南师范大学87.2↑

3中国农业大学83.6↑

4中国海洋大学81.2↑

5广西大学80.8↑

港大给我们自由:

宿舍从不熄灯断网

教授学生整堂课争论问题

港大给我们自由,当然,自由是相对的。

小到生活细节:全校园覆盖无线网络,几乎所有课堂都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学生宿舍没有“熄灯断网”的规定;餐厅从早8时到晚10时一直有饭菜;图书馆虽然晚上会关闭,但24小时自习室灯火通明。这些事情虽然听起来微不足道,但这种生活细节上的自由叠加起来,就给了每个人安排私人生活的空间。我曾经下午5时半去餐厅吃晚饭,却碰到一位商学院的教授正在享用下午茶;也曾经半夜12时和内地同学从图书馆匆匆赶回宿舍,却碰到本地学生成群结队优哉游哉地准备去吃糖水(即夜宵)。

篇2:浙江大学资料

文平同志,中共党员,2006年7月到浙江大学后勤管理处工作,现任后勤管理处综合办正科职秘书,负责浙江大学校园绿化监督管理工作。浙江大学拥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6个校区,绿化占地面积约173万平方米,学校提出创建“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生态校园目标。近10年来,在学校的高要求、严标准下,他深刻认识到责任的重大,钻研业务,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全心投入,常年奋战在校园绿化工作的第一线,为浙江大学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刻苦钻研,争做校园绿化工作的“执行者”

该同志学农出身,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工作中仍然坚持不懂即问,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并注重积累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先后考取了浙江省园林绿化及仿古建筑造价员证书和全国市政公用二级建造师证书,努力成为业精技熟的行家里手,为强化绿化建设和管理打好了基础。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系统总结校园绿化工作,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景观生态学在校园绿地系统景观格局评价中的应用》、《浅谈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文章。

二、科学管理,争做校园绿化工作的“规划者”

该同志主动深入各校区调查研究,对浙江大学各校区的绿化情况了如指掌,同时积极参与《浙江大学绿化工作十二五规划》和《浙江大学绿化工作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负责制定每年的浙江大学绿化工作计划,并确保各项计划的顺利完成,最终实现规划目标。因此,通过“十二五”建设,浙江大学约173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中既有中国江南园林,又有西方园林,而且植物配置中强调品种多样性,目前已有植物品种近500种,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四季有花、景观错落有致的生态校园环境。

三、严格监管,争做校园绿化工作的“守护者”

该同志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思考,勇于创新,为了使绿化养护工作逐步规范,修订了《浙江大学校园绿化服务管理工作要求》、《浙江大学校园绿化工作考核(打分)表》;按照绿化养护的相关要求,健全了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绿化养护工作的“日常检查、专项抽查、季度考核、年终考核”四级监管机制,层层落实了监管责任,使绿化工作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同时为了提高绿化养护部门的业务能力,积极组织绿化养护人员走出校园先后参观了杭州市六公园花镜配置与种植、上海世博园景观设计、良渚矿坑探险公园等,并不定期举行绿化课程培训,使全校绿化工作的开展水平稳步提升。

四、注重效益,争做校园绿化工作的“设计者”

无论是绿化养护,还是绿化工程,该同志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将学校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不怕苦,不怕累。

近年来,该同志负责先后对紫金港校区大门口草坪、紫金港校区东西教学区绿地、玉泉校区毛主席周边景观、华家池校区华家池沿岸绿地、西溪校区中心花园绿地、之江校区曾宪梓楼周边绿地等近百处校园绿地进行调整改造,改造前严把设计关,改造工程前邀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等专业设计单位、兄弟部门共同探讨,确定改造设计方案,并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认真管理土壤清理、选苗、起苗、包装、运输、栽植等各个环节,确保了改造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为后勤管理处唯一的具有绿化工程审计资质的工作人员,独立完成审计绿化改造工程近百项,审计经费总结1000多万元,核减150余万元,提高学校资金投入的效益。

五、爱绿护绿,争做校园绿化工作的“宣教者”

作为校园绿化工作者,该同志一直很重视对师生爱绿护绿意识的培养。每年以植树节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多年来总共有3万多师生参与,种植了杜英、碧桃、樱花等6万株乔灌木。

该同志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组织大学生社团,每年在学校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比如“把绿色带回寝室”——废品换花卉、“绿色ID标牌悬挂”、绿化树木刷白防冻防虫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爱绿护绿意识。

篇3:大学生德育资料收集途径探析

一、德育资料收集的重要性

收集和分析一个人的德育材料, 既可以对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了解其思想动态, 也可以从中探索出个体德育形成和教育的规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对德育工作加以指导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对于个人德育资料收集的单一性, 收集大量大学生德育资料既可以通过定期的整理分析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理论, 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德育教育的深层次研究, 提高大学德育研究水平。又可以从中发掘大量的典型事例, 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和警示作用, 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力宣传, 帮助和督促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既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又可以对大学德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大学德育资料收集的现状

1) 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德育资料收集的阶段化明显。众所周知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思想逐步成熟,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导致所收集的资料存在短期性的特点, 不能持久的反映一个人一定阶段的德育状况。2) 对德育资料收集重视不够。德育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怎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学校加强德育管理的过程中, 德育教育往往被放在了许多大学学生教育的首位。不断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 日益科学、整齐的管理队伍都是大学德育教育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对大学生资料收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往在个人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未能长期跟踪, 存在就事论事的阶段性特点, 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有序管理。同时, 在学校资料收集中还存在着片面性、单一性的特点。部分学校不能很好的权衡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给出一个全面、公正的科学评价, 主要还是由于依据和收集的资料有限或资料收集未能及时更新, 缺乏公平、公正, 未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3) 德育资料收集的途径有限。学校对学生德育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言行等各种表现, 侧重于学生外在的易于发现的方面, 而对许多隐性的方面却涉及不够深入。在部分学生有意识掩饰的情况下, 收集的资料甚至可能本身就有一些较大的失误, 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学校收集的部分资料也主要来自活动中学生的表现, 个人的操行评定, 他人的评价等等, 而对于学生在网络等虚拟世界之中的德育情况, 收集起来就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科技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 也让德育教育的难度有所加大。特别是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 德育资料的收集差不多也就随之终止, 缺乏有效的跟踪, 导致资料的不完整。

三、德育教育资料收集途径探析

1) 注重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原始资料的收集。从大学生入学那天开始, 很多学校就把加强学生的思想指导放在了学生工作的首位。为了更好更快的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校应该对新生的德育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认真查看学生档案中的德育表现, 为每个人整理出一个明确的档案。档案内容可以包括成长经历、家庭情况、个人爱好等多个方面。针对部分存在着家庭困难、激愤、失落等特殊经历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座谈、家访等多种方式收集更多的资料, 力争为其建立其更加详细的记录, 并随时关注此类学生的思想状况, 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2) 坚持资料收集的长期性。针对德育教育长期性的特点, 有关资料的收集也必须坚持不断发展更新。随着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逐步适应,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阶段性收集的资料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过程。只有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生活表现, 及时更新大学生德育的有关记录, 结合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对德育教育作出正确的评价, 才能很好的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 为学生德育教育理论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持续性, 注意假期学生德育材料的收集, 可以通过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跟踪, 通过问卷调查、回访等方式收集有关资料, 以保证学生德育材料的完整性。

3) 拓展收集途径, 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德育生活, 通过创先争优、自愿者活动等丰富校园文化,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校也要注重对有关资料的收集、收藏、整理工作, 既为以后开展类似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又可以为德育教育研究提供现成、鲜活的素材。当然, 由于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生活日益丰富, 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接蹱而至, 面对大量的活动素材, 收集者一定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认真审核, 积极加以全面的分析、整理。

4) 各级部门良好规划, 同心协力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加强对收集工作的管理衔接。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工程, 需要学校各级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和相互支持。由于存在部门管理分工的不同, 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资料的收集都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 例如:教师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收集, 学生管理部门专注于学生生活中的思想、行动, 辅导员则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等等。在这种各有侧重点的管理过程中, 各部门应该打破部门间的封锁, 积极通过互助共赢的多种途径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加以整理融合, 在各个部门之间合作交流,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共同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提供平台。

总之, 大学德育资料收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 只有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之下, 在学生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之下, 人人自觉的接受教育又提供教育, 既为有关部门提供资料又积极主动收集整理资料,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资料不断丰富, 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见实效, 上台阶。

参考文献

篇4:浙江大学资料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资料室 管理

高校图书馆和资料室是高等院校文献资源的集结地,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北方民族大学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现阶段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与院资料室之间存在的问题,使资料室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把全校的文献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为学校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是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和资料室应该思考的问题。

1 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总体情况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4961平方米,现今馆藏纸质文献达100万册,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55人,其中图书馆专业人员8人,计算机专业人员7人;学校有各院(部)资料室共20所,资料室建筑面积共1244平方米,藏书83208册,学校各院(部)资料室工作人员总计20人,现阶段资料室管理人员全部是非图书馆专业人员担任。

2 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关系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规程第四条: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文献资源工作,实现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资料室也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对院资料室要进行业务指导工作。高校院资料室是全校的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在业务和资源配置上,应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3 现阶段院系资料室存在的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有限

院系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院系领导和教师对资料室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资料室相对来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院系的购书经费是从院系的业务经费里划拨的,首先满足教学和科研任务经费,用于购书的经费有限。

3.2 业务管理不规范,利用率较低

院校资料室在购书、编目、利用等方面由各院系管理,图书馆缺乏对资料室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容易出现购书重复等情况,浪费有限的购书经费。承担外出购书任务的教师,有时只购买自己本专业需要的图书,买回来后长期借阅不还,变相据为己有,影响文献资源的正常利用。还有的资料室只对教师开放,或者对研究生读者开放,文献利用率较低。

3.3 专业人员缺乏,服务质量低

高校资料室现有的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图书情报专业技术知识,也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培训,不能适应现代文献资源利用的要求。有的资料室对于购买的文献资源不按中图法分类,按照图书购买的先后顺序排流水号,还有的资料员根据自己的习惯对图书进行编排,从登记、编目、查阅和借出都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既费时又不便。

4 高校图书馆加强对院系资料室规范化的管理

4.1 资料室人员的人事管理和业务管理由图书馆统一负责

由于以前分散型管理体制的制约,即在业务工作上,名义上归属图书馆领导,实际上图书馆不能也没有权利对资料室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业务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料室的规划化发展。为了充分利用各资料室文献资源,学校高层领导应进行走访调研,打破陈旧的管理体制,重新划分管理范围,把图书馆的职能范围扩大。如:资料室人员编制归入图书馆,资料员的调入,调出,岗位安排、职称评定由图书馆统一管理这便于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促进资料室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向更高水平迈进。

4.2 制定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划

图书馆应把各院资料室的工作放在与图书馆工作相同的位置,在整个图书馆工作体系的业务建设上通盘考虑,统一部署,制定出全校文献资料信息资源的发展规划,以及中长期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等,发挥图书馆业务和技术的独特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各资料室的业务建设与图书馆的建设规划到一体上来,并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保证正常开放时间,确保资料室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4.3 图书馆应把各资料室的经费、财产、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各资料室的文献订购、设备购置、办公用品等,由资料员做好订购清单后,高校图书馆统一汇总并进行采购,同时为了鼓励各院参加共建校园文献信息的积极性,发挥资料室的原有优势,图书馆要与各系领导以及学科带头人进行协作采访,在具体采访业务中相互沟通和协调,使校内文献资源配置合理化、科学化,这样也避免了经费的重复使用和不必要的浪费。各资料室的财产、设备归图书馆,这样保证了设备的随时升级,图书馆便于科学地选择购买与资料室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软件种类,有利于技术上的指导和业务上的顺利开展。

5 实现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共享

5.1 建立一个全校统一的文献数据库

图书资料分类质量标准化是资源共享的基础,这便于以后更广泛的文献资源数据共享。图书馆和各院资料室应使用相同的分编条例及标准,以及编目软件,图书馆和资料室在同一种系统管理软件中,逐步使各文献收藏单位对文献的分类和编目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编制出完整的图书联合目录和期刊联合目录的方式,将校、系的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通过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全部反映出来,读者可以进行系统地查询。

5.2 加强网络建设,建立校际图书资料网络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与资料室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形成以图书馆为网络中心,与各院系资料室紧密联系的网络组织。目前北方民族大学有自己的校园网,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可以通过图书馆网页打开,进行书目检索,各院资料室通过计算机的自动控制,把图书资料的采购、验收、编目、检索等连成一体,我们应尽快通过建立图书馆与资料室的联网,以电子化的方式储存在计算机里,然后设立网络,并接入校园局域网,上网的用户可以通过发问网站、快速、准确、方便的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这样扩大了校园网上文献资源的咨询范围,也可以资源共享,提高文献利用率。读者通过计算机的各个终端都可以从目录中查阅各校、系资料室的收藏情况,从而取得在家所需的文献资料,达到图书馆和资料室资源共享的目标。

5.3 经常开展对各资料室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督促工作

鉴于目前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地点在各院部,对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的使用不熟悉,要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必须首先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图书馆要定期对资料员进行统一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技术和知识,了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动向。如: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建设的方法、业务管理等。其次,要建立一支可进行现场指导的技术骨干和专业队伍,定期到各院部资料室解决技术难题,从而尽快解决困扰资料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疑惑,这样针对性较强,使资料员对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深刻,也可促进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最后,不定期地对各资料室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工作。图书馆要做好各资料室的管理工作,经常开展检查、监督、指导工作,资料员有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这样对资料室的建设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北方民族大学资料室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制约着资料室的发展和利用,相信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学院领导和图书馆领导的通力合作下,面对当前学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把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技术和业务上更大的优势,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和资料室的事业才会有序、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靳随玲.论高校院系图书馆的现状与建设[J].高校图书馆论坛,2007(1):53-54

[2]吴永萍.论高职院校系资料室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管理途径[J].

价值工程,2011(30).

[3]岳晓光.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视角下的高校系部资料室建设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2(08).

篇5:大学语文资料

老教授的担忧事出有因。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不容乐观。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专业学得好、公式用得对不就行了。

为大学生“母语水平”焦虑,是否杞人忧天? 博士论文卡在文字软肋

无独有偶,另一所高校的数学专业博士生,毕业在即,论文却屡屡被权威期刊退稿,理由是文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学生急得团团转,老师只能帮着一遍遍梳理。

有人曾将学生在中文能力上的软肋归为四类。一是不会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写论文摘要,原本应该充分表达的亮点,却往往套用“该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考”等语义模糊的话。二是应用文写作基础差,许多学生连请假条、申请书的基本格式也没有掌握。三是行文不严谨,把口头语、网络用语当作书面语言。如实验报告中,“看一下”简写成了“看下”,“数量较少”成了“数量好少”。四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璞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字词的写法、用法上基本没啥差错,这有赖于高考复习时对片段知识的强化训练。可一旦真正涉及到对书面文字的驾驭、人文常识的掌握,及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却不那么得心应手,而这些才是汉语言文字的精髓。

严谨学术需要规范语言

当大学教授为学生中文能力担忧之际,一些学生却不以为然。虽然有大学语文这样的必修课,学生还是不愿耐心翻翻语文课老师开出的阅读书单。大三学生小郑直言,现在就业竞争激烈,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个砝码,很少听说企业用人要看中文好不好的,连秘书招聘都只强调外语、计算机水平。有位生命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说,“我们在国外期刊发论文都用英语,中文好像没多大用场。”

这些理由,复旦大学数学系博导袁小平教授并不认同。他的博士生们有张特殊课程表:周四下午讨论数学问题,周五下午则是阅读沙龙,袁教授会为他们介绍怎样欣赏鲁迅小说,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以及《草原帝国》等文史领域的佳作。在他看来,即使专业分科再细,学问钻得再深,中文母语永远是“根”,不可轻慢。从语言的工具角度来说,若无法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文字组织,思想如何交流,观点如何沟通?这很可能带来学术探索的瓶颈。更需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学问,都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滋养,以阅读拓展时间、空间上的视野,才能读懂世界,进而在科研领域更上层楼。

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眼中,对语言文字的准确应用更代表了严谨学术规范和治学态度,这已是在全球学界公认的“法则”。以物理专业为例,作为推论证据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论文中所用的动词也不一样,在英文里以 “suggest”、“indicate”、“prove”、“reveal”等语气强弱程度不同的词来表达,在中文里,“显示”、“推定”、“证明”等也有微妙的区别,使用时容不得一点夸大、变形。

专业分科母语莫“分家”

专业分科,母语不能“分家”。据了解,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母语方面的能力,英文写作和口语表达进入了几乎所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表,而且绝大多数是必修课。哈佛大学新生入学时甚至需接受写作测试,且必须在第一年修完写作课。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高校认识到提升学子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通识教育的课堂上,强化中文名家经典导读的内容。王璞认为,大学语文不应限于字词句的工具化教学,而应通过有选择地导读名作名篇,让学生欣赏中文之美,让此前因准备高考无暇阅读的年轻人补上这一课。篇章精心选择,教师精心准备,才能令学子在这个平台上真正打开视野,提升精神文化品质。如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有一门“双胞胎课”,同样以“论语导读”命名,由哲学系、中文系两位老师从专业角度各自开班开讲,两者学术水准和授课水平都很高,给学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示。

但也有业内专家持“悲观看法”。他们认为,培养对母语良好的驾驭能力,是中小学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这一阶段学生学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再抓,为时已晚。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大学语文 ,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已经确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的课程实践,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本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已有条件:

课程组全体教师从教材建设、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目前,大学语文已发展成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课。同时,本课程还与《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古诗词鉴赏》、《古今小说》等选修课程均被纳入我校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增进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系统了解,培养学生对古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满足大学语文实际教学需要,课程组自编了教材。本教材思路清晰、体系严谨、内容先进、重点突出,以以历代优秀作品的学习欣赏为主导,采用以文带史,以史串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和艺术欣赏。同时,介绍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较系统地领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髓。

本课程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目前,已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完成了电子教材的制作和部分篇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本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计划:

建设目标:

(1)吸取省内外其他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影响力,力争把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程。

(2)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新颖性,更大程度的提高本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和关注程度。

(3)适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综合能力。

建设内容:

(1)以拓展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材为载体 ,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地域文化特色,吸纳更多精华 , 开阔学生的视野 , 为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2)以更新教学模式为主题,以优化教学主体为本源,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人文素质;

(3)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料 , 通过课件的制作 , 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 , 从不同角度 , 不同方法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 , 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张力 , 形式和趣味;

(4)通过教学研究和学历提升两个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高级职称的人数、硕士学位人数达到课程组人数一半以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梯队;

(5)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我省著名专家进行讲学,拓展学生对本课程的视野,及时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

实施方法:

课程组广泛征求校内外学生的意见和校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找出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从充实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开始,一直到教材、备课、讲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改进与提高,努力建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先进、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教学体系。、统一改革思路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故统一认识,十分重要。要多层面、多场次召开研讨会,深入领会教材的编辑思想、编写体例,讨论《教学大纲》的修订,讨论大学语文的学科重新定位,讨论大学语文功能,讨论全学期校内及外出讲座的安排,制定本学期教改的举措、讨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

每学期开学前,集中备课一次。重在以老带新,重在统一改革思路,重在交流经验,让老师有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大家各展所长发挥创造性。、转换教学主体,重视方法教育

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老师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强化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把这门课程当作素质教育 , 终身教育可供操作的起始点 ,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读好书 , 传授如何获取图书资料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努力建构终身学习的平台。、贴近学术前沿

教材中的作品综述及赏析比较简略,要求教师备课时作适当补充,及时把自己和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中去。理清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探索和总结它的发展规律,考察不同时代文学形式的流变和成败得失。在“梳理”并“激活”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树”,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与写作教学“链接”,选择若干创作点

本课程在教学中拥有许多写作方面“链接”点。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练笔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作潜能。5、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

在高年级开设一些诸如《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古诗词鉴赏》、《古今小说》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及新国学系列讲座,构建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框架,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实施计划:、在近期之内,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将传统的课程体系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年之内,建立本课程的网页,将本课程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相、课件及科研情况等教学内容系统网络化,以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页面内容主要包括:

(1)课程介绍(2)教师介绍(3)教学大纲(4)授课教案(5)电子教材与参考书目(6)授课实况录像(部分)(7)多媒体教学课件(8)教学素材库(教学图片、音像资料、课外经典读物等)3、修订和完善自编教材,编写后续公选课讲义。4、建构“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体系,面向全校开设 5-8 门公选课。、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我省著名专家进行讲学,拓展学生对本课程的视野,及时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

本课程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目前,已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完成了电子教材的制作和部分篇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本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换教学主体

教材本身定位于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教材之间的现实为转变教学主体提供了方便,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材方便自学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特点。每节课均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教师将其有计划地分布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弄懂、记住。

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老师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998年,学校进一步将大学语文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广泛支持,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扩大师资队伍。同时,多数专业增设“应用写作”课程。1999—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在人文知识、审美能力和处世能力乃至思想道德诸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请参看《湖工教学通讯》1999年,第10期,复印件附后),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大学语文教研室在学校优秀教学评价工作中得到“干劲足、工作成绩不小”的评价。

2001——2003年,教研室在全校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撰写出调查报告《人文教育任重道远学生潜能亟待开发——湖北工学院人文教育调研报告》。在大量的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督导自学、因材施教、以考促学、崇尚实绩”的语文教育新模式。教改方案在2002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上得到了广泛赞赏,教学实践在省大学语文教育界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我们参加了教育部教改项目,参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所制课件在200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课件比赛获一等奖。我校骨干教师周金声被选为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2004年至今,我们与外国语学院合作申办“对外汉语”专业,2005年得以批准,人文教研室归入外国语学院,成立了“语言文化传播系”,从此依托“对外汉语”专业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这种依托对外汉语专业开展大学语文教育是我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一种组构模式,使我们获得了许多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和形成特色的机会:

首先,《湖工大“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方针。”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将大学语文定位在面向普通理工院校学生、落实科技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针,强化“人文修养+汉语能力”培养的特色。我们团队完成的“拓展语文教育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湖北工业大学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其次,2006年完成了《切实提高学生写作与口才能力的实践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科技项目,2007年完成了《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说写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省教育厅(2007y052)项目。2007年我们还完成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研究》的校教研项目,出版了体现创新理念的教材《大学人文语文》和《大学应用语文》,将原来的“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结合起来,构成新型的综合“大学语文”——包括“大学人文语文”和“大学应用语文”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体系。

第三,2005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项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试验加入职业汉语测试的内容,在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2008年我们又申报成功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母语教育与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协调策略研究》(08JA740019),这是全国大学语文界唯一一个将母语教育与职业汉语结合研究的项目。这样就逐步形成了我们的鲜明特色:有别于名牌综合大学过于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性的特点,也力求避免职业教育中重视应用而忽视人文修养的可能。

第四,我们的团队同时承担“大学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两项任务,这使得我们团队的成员既有单纯承担大学语文课程老师的教学实践的体验,又有汉语专业要求的学术但当的压力,也比单纯从事公共课教育多了一些学术资源。从08年开始我们就指导05级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和07级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生参与“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以及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三层次衔接问题研究”课题,09年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论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推广与大学语文改革策略初探》。从2110年起,我们将开展“大学母语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关系研究”的探索,这是全新的课题,是我们这个特殊的双重结构的团队肩负的创新的任务,也是我们未来冲刺国家课题和精品课程的突破点。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公共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具体内容包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课程以中外文学文化发展史为纲,以名著名篇导读为维,使每部分内容有内在联系;中外著作和作品有点有面,课堂精讲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文学切入观照文化,启发学生开拓视野,深化学习;注重文化源流和现代作品,评介与分析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读、思、说、写”的自学自悟能力。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

徐显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大学功能的理论指南。可以说,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是总书记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这对我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1088 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随后有医学、神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她只培养职场人士,后世将此功能称其为“人才培养”。1810 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进人到了社会中心。大学因而获得了既是社会进步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助推器的双重角色。服务社会,便成为大学的又一大功能。“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

然而,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因素,决定了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只是与她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文化,以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意,这个概念本身即具有教育的功能。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别开来的生活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在当今,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有时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没有道德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不体现在少数违法犯罪者身上,而是体现在教育者身上。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这“五大”,使大学成为道德的高地,具有民族和社会良心堡垒的崇高地位。大学里的师生,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只有明其德,求至善,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大学正是通过明德和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君子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和为贵”, “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人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我们又选择了“公平与正义”。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价值,是民族的精神引导。多元社会中尽管价值也是多元的,但主流价值不因价值的冲突而被抹煞。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即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环境正义”、“代际正义”、“财富正义”等这些新价值就是最早由大学倡导而形成的。

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结。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有知识无文化的大学是很可悲的。

文化的高度是思想。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胡锦涛总书记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和先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新自由,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才会涌现。大学是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也是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

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文本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掌握文本文化只是掌握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扬弃其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而赋予其新义,新文化才会产生。当今世界上,有四种主流文化,其思想渊源在中国古代均早已有之。其一是祟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物质文明;其二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其三是公权与私权相和谐的法治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政治文明;其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生态文明。这四种文化均可以说是从旧文化中扬弃而来的。它们都形成于大学,并由大学博扬而进人社会,并会传至后世。

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有人预言,文化上的冲突已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充分展现出来了。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再一次提醒世人消除文化冲突的重要性。但是,政府也罢、企业也罢,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往往无能为力。因为它们的职能不在于文化。但是大学,却是能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使差异得以展示,了解得以进行,沟通得以实现,融合成为可能的唯一场所。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我们的大学责无旁贷。

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作用,也应具有同等地位。就其意义而言,文化传承创新,为社会提供方向与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为社会提供驱动动力,这正如汽车的方向盘与发动机各有各的重要性一样。大学第四功能的拓展,为高等教育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所大学不仅要具有与原职能相适应的创新的能力,更要有与新职能相适应的“守成能力”。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忠诚式的坚守,尤其是要守护住大学的精神,守护住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守成有时候比创新更艰难。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其看的方法必定不同于世俗。大学需要对历史的永恒作出选择与承诺。

2007年5月10日)“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记者昨天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北京大学教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其中要求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学校安排名师来给学生们上这些基础课,比如汉语专家陆俭明开设的《汉语和汉语研究》、蒋绍愚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等。清华大学对于2006年新生实现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获悉,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主要围绕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课程定位、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同时提出高校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据了解,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今后,大学语文教师若想继续深造,可以报考攻读“语文高等教育”博士学位。南开大学最新设置的这一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高校还是首家。

此前,高等中文教育并没有对应的博士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的学术团体和许多知名学者屡次呼吁,高校中文学科要担负起培养大学语文师资的责任。

经过报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备案同意,南开大学今年自主设置“语文高等教育”博士授权学科。这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说,此举既是出于调整学科的需要,也是出于强化母语教育的考虑。“‘语文高等教育’学科培养的是既具有很高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又对通识教育的规律有所研究的高级人才。”陈洪认为,当前的母语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外语热潮和网络语言等带来冲击,语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屡受质疑。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语文课程的师资教育十分关键。

由于今年招生考试已经结束,南开大学最早将在2008年开招“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生。(教育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并非强制要求

2007年05月10日15:48 【新民网·连线报道】5月10日上午,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新民网随即连线教育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对新民网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

据新民网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部的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会议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链接:中国教育新闻网相关专题

2007年05月11日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叶志军

新闻源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而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当“作家财富榜”成为衡量作家的地位和贡献的时候,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功利时代,实用至上。一边是雅思、托福的一“号”难求,一边却是大学语文的“少人关心少人问”。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尚属一个未知数。

除了以后要指望这个吃饭的,大学生视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已然是历史悠久。以前是奉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则是“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想想也是,如今的用人单位哪有看“语文等级证”的,似乎只要是个中国人,语文就一定能够过关。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

尽管学校祭出了“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的法宝,但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也不过是类似于春晚赵本山的“忽悠”,当不得真。虽然有不少的“老外”争先恐后学汉语,那他们也是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去的,和咱们一门心思考“托福”一样,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喜欢和热爱基本没什么关系。

学语文有什么用?这大概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最应该回答的问题。不然,即便用行政命令约束大学生学语文,恐怕也是“强按牛头不喝水”。毕竟,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语文和外语的“含金量”差别还是相当大,前者不但称不上是“敲门砖”,也许连“垫脚石”都谈不上。

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大学语文的“疲软”似乎更像是一个“用进废退”的结果。在阅读量节节后退的年代里,谁能指望一个“国家阅读节”就能完成我们的精神救赎?更别想着拿“不过就不能毕业”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完成大学语文的华丽转身。

2007年05月11日 新京报 丁东

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本科乃至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不过关的现象,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不是应当由教育部门出面,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据昨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这一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络为网友拟定了调查问卷:你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支持项的理由是:中国人凭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反对项的理由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已经够辛苦了。

据我所知,高等院校开设大学国文或大学语文课程,不是一个新事物,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人的倡导下,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设立了这门课程。有的院校是必修,有的院校是选修,持续至今。有的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可否认,在有些院校,这门课程是鸡肋。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从教师方面而言,这门课专业性不强。从学生来讲,大学语文的内容与中学语文并无根本区别,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由夏中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颇具新意。他们设计了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向往自由、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英雄不是神话、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反讽与幽默、诗意地栖居、回归大自然等主题,回避了司空见惯的选文,提高了这门课程的亲和力。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大学语文不是解决大学生中文过关的万能钥匙。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从工具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接受的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价值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如果有好教师,好教材,可以在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好教师,教材又陈旧,就什么也谈不上了。这些年,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增无减。和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课堂听课的时间大为增加,自主读书的时间普遍减少。这种趋势令人担忧。我觉得,大学的课程设置,有点像跳水比赛,必修课好比规定动作,选修课好比自选动作。教师最新的学术创见往往在选修课中突出展示。规定动作越多,自选动作的空间也许就越少。这对大学的教育自主、学术自由,可能造成伤害。如果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总量上规定不同学科的人文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权重,调动不同院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文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希望有关教育部门,在大学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慎重使用“规定动作”。(丁东,北京学者)

2007年05月23日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界一些专家提出在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开大学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的经验是——

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

南开大学教师在上大学语文课。耳畔回荡的是流行歌曲,书上是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大屏幕上出现的是歌手的形象……这是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堂。上课的老师,都是文学博士。在很多人看来枯燥的语文课程,在南开学生的心目中却是趣味盎然。老师说周杰伦的“„4/4拍节奏‟加快了汉语的全球化步伐”,《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位诗人是罗大佑,与李白、李清照、纳兰性德并肩而立,这些都让学生们眼前一亮。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特聘顾问陈洪教授表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词。中国“诗三百”都有曲调,可以吟唱。现代的流行歌曲,未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作为全国最早恢复语文教学的大学之一,南开大学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诉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尴尬的今天,他们却撑起了另一片天空。

大学语文课的“伤口”来自哪里

作为2005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主编,陈洪自嘲看不懂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至少有一半没写清楚,吃过这种苦头的绝对不只是个别人。”

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竟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语文课。在陈洪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理当学习这门课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反思这门课为什么开不好?

南开大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今天,它是南开每一名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不过,“大学语文”的处境起初并不乐观。青年教师冯大建回忆他的第一堂课时说:“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老师的授课热情“当场降到冰点”。冯大建的同事张培锋副教授深怀感触地说:“基础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伤‟了!”

“伤口”既来自应试教育,也来自新语言环境的冲击。“一篇好文章在学生眼里分解成了知识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比什么都重要。母语的魅力支离破碎,丧失殆尽。”传统的语文课冷了,网络用语与短信文化却热气腾腾。手机、网络等新媒介带来的新的语言交往活动使汉语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些非规范的解构性语言对母语的冲击十分强烈。陈洪认为:“如果一两代人都在这样的语言文化中成长,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品位有着很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能力培养的紧迫性日渐明显,“青年学生有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大学语文课要担起责任,引领这些„引领者‟。”

让大学语文课“叫好又叫座”

“大学语文原来是这个样子!”这是一名南开大学理科生直白的感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这样的转变,是改革者最简单的期待。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自此,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变“火”了。他们使用教材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

令胡学常副教授颇有成就感的是,改革后的南开语文课,改变了学生的印象。不仅教材内容、形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老师授课的风格也迥然不同。

过去大学语文是中学的延续,现在老师可以发挥专业所长,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所侧重地授课,学生试听后根据口味选课。但每位老师都不必担心“上座率”,因为每个人所讲的都跟别人不同。

冯大建把《论语》和王小波的作品一起比较讲授,还为学生绘出了《荆轲刺秦王》的叙事路线图,“大学语文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体会。这片知识领域和审美高度是全新的,必然受到欢迎。”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贯彻到教学中去。”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志强的体会。他认为,如今不仅课文的讲解力度加强了,讲解范围拓展了,由于教师的最新学术成果可以应用到课堂,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明显增强,有了专业性教学的端倪。

“语文课特别容易出彩,但怎么能叫座?第一,学生觉得很好,但说不出所以然的,你给讲出来。第二,把课文背后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揭示出来。”这是曾经在南开讲授语文课多年的陈洪教授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课本挑选的都是经典文本,只要略加发掘就很生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领域有新鲜感,因为里面所有的审美信息和文化含量都是在其他专业里找不到的,“只要老师把这些实现了,就会受欢迎。”

把大学语文课堂搬上网络

2006—2007学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了“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平时一本正经的老师摇身成了“斑竹”,师生们上教学论坛“灌水”成了一种习惯。短短两个多月,学生发文3600余篇,原创的近2000篇。“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人气十足,“教学点评”可给老师打分,“原创天地”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教学有意见的学生可以去“我学大语”畅所欲言,唱反调的也有自己的天地——“不敢苟同”。师生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

更富特色的是“私塾学苑”。每个老师一间,作为本班的自留地。到此光临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原本不常上网的教师,也每日必上论坛,与网线另一端的学生们谈笑风生。

有时候,课上的争论也蔓延到了网上。一次,周志强讲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着重强调了“恪”字的古怪读音,却把原因解释错了。当晚他来到“私塾”时,顿时目瞪口呆:学生们已把关于“恪”字发音确切来历的大量资料都整理出来了。

网上比拼激起了学生们的热情和灵感:在“原创天地”连载小说或戏剧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学生写出的旧体诗,有的让文学博士赞叹不已;很多人甚至半夜都在“文豪挥笔”。

课程的考核方式则更加灵活。网上题库中有千余道试题,可供学生随机测验,分值占期末成绩的三成;精华帖和原创帖获取的积分则可折算为期末成绩的一成。

让语文成为“必修课”

数学必修、外语必修、电脑必修,母语的位置在哪里?对于这一富于争议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回答是:从明年开始,“大学语文”将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语文”升格成为公共必修课,就意味着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只有修完这门课程才能获准毕业。

陈洪表示:“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现在,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和提倡,作为其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却处境尴尬。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堪忧,课程地位下降,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

“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陈洪说。

那么,怎样开好大学语文课?在陈洪看来,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统一认识,“中国语文应兼具两种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两条基本思想应得到贯彻。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是概论式的。同时要贴近青年人,兼具时尚性,产生亲近感;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李瑞山教授则表示:“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即使不上这门课了,也对语文的美有所感悟。有鉴赏力,有见识,一辈子受用。”

南方周末 2007-05-24 张英

虽然教育部并未强制规定将大学语文定为高校必修课,但必修之风却迅速波及全国……

“我搞了三十年的大学语文,眼看着它从几所学校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全国高校的集体行为。现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全社会赞成,我真是很欣慰。”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92岁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坐在嘎嘎响的藤椅上,手里拿着自己编的大学语文,满脸笑容——这是文革之后我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

5月10日,《北京晨报》登了一篇不起眼的报道:“以前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及格也不能毕业。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报道被转载后,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5月11日,教育部网站刊发声明:“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自此,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展开调查,采访了一直在推动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的背后推手——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森华。“通知”背后

“媒介的报道太简单了,没有讲清楚基本事实。”对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引发的社会争论,陈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在这封编号为“【2007】38号”的教高司函后面,还附上了一份5页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陈洪说,这个研讨会跟去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纲要提出: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印象中这还是国家第一次提到要加强语文教学。”

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研讨会。研讨会2006年11月4日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与会者有七十多人,包括两家主办方,部分高校人文学院和文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负责人等。“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和文科处处长刘向虹也参加了这个会议。”齐森华说。

在两天的会议里,专家围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培养目标以及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大家一致呼吁,应该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部的领导也很支持,考虑到现在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宜强行规定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所以最后就以纪要加通知形式,作为高教司第38号文件正式发到各高校。”齐森华解释了媒体没有弄清的“基本事实”接到通知后,各地高校反应强烈,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也因此出现了“语文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说法。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调查显示,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

陈洪分析教育部之所以会发表5月11日的“声明“,是担心有“负面影响”,“现在国家对学时有限制,各学科都想增加自己的学时,要增加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意味着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而且教育部现在主要职能是指导办学,没有强迫执行的行政权力。” 1402种教材

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程,最高兴的是出版社。

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大家都不敢相信,可这是事实。一门课程有这么多的教材,这样的事情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就发生了。”齐森华说。

1952年我国采用前苏联教育模式,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1978年秋天,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不满意。徐中玉刚刚摘掉“右派”帽子,匡亚明主动和他联系,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1980年10月,徐中玉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参加,经过讨论,与会代表制定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教材编审会,筹建大学语文研究会,并在上海、合肥、济南、杭州开了四次编选会。1981年2月由徐中玉和匡亚明在上海审定完教材,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国部分高校逐渐恢复大学语文的教学。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加上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出版以后到2005年光正版就卖了1700万册,各出版社见《大学语文》有利可图,一拥而上,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就这样出现了。

“一些大学里的编写者靠这个可以作为学术成果评职称;还有些大学的教材是自编自售,获取经济利益;规模小一点的大学几所联合起来,也能够消化掉自编教材。”齐森华说。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华东师大出版社副社长缪宏才担心的是,在大学语文普遍成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之后,地方自编教材会越来越多。

齐森华说,现在的《大学语文》虽然品种多,但看上去却很相似。在他搜集的五十多种教材里,从框架到编选的文章、注解、思考题,大同小异,大多都是抄来抄去。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在研究会上他呼吁说,如果要面向所有大学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教材出版必须有一个准入机制。

目前,这一呼吁已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在陈洪看来,比较好的办法是由教育部出面,对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百种《大学语文》组织最高水平的语文专家进行评审,选出五到六种大家认为质量最高的教材,淘汰那些质量低劣的教材。谁来教 怎么教

据齐森华估计,从2007年9月起,几百所高校将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大家推广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很高,对这样的热潮,无论是徐中玉,还是齐森华和陈洪,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更多的是忧虑。“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这个结果必须由老师来负责。大学语文这门课对老师要求很高,同样一本教材,有的人教得非常好,换个人就索然乏味。”徐中玉说,怎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课讲得优美动听,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1934年,徐中玉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后,考入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我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的都是老舍、叶石荪、台静农这样的老师,他们的课不仅有很多活泼的比喻,还拿自己的创作举例。”

现在的问题是,到哪里再去找老舍那样的老师?1952年以前,各大学都是让本校最好的老师教大学语文,但随着院系调整,文理科分家,大学语文取消,这些老师不是到图书馆去工作,就是改行当了秘书。到1980年代,各大学想恢复大学语文时,突然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任教——他们不是去世了,就是年岁已高。齐森华更加焦虑的是,能教大学语文的新老师也不会多。

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立大学语文教研部(室),专门负责学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但大学语文是基础课,很难出科研成果,教师的职称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改行搞专业研究;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托中文系各个研究方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些教师学有专长,教学水平和效果比较好——但对课程建设缺少全面长远的考虑。

惟一的好变化是,许多新毕业的博士、硕士进入了大学语文教学岗位,但问题也很明显——根据大学语文研究会调查,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了60%,讲师和助教占了一多半。针对这样的现象,在与教育部高教司沟通后,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准备成立两个大学语文教学培训中心,北方的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方中心设在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

齐森华看到南开大学为大学语文教学配了2位博士后和7名博士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南开大学的这个队伍里,除1个管理人员,其他8个都是博导、硕导。“我们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话说不清楚、信写不流畅的现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配备最好的教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修整、重建大学语文的汉语形象。”在陈洪的推动下,南开大学取消了语文书面考试。南开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只管把文章讲好,学生们听完课回去上网,登陆学校建立的4a教学平台和大学语文BBS,查看老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或者去“我学大语”板块里讨论某个作家的作品,在“原创天地”里写上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小说,甚至是读书笔记。

“如果一个同学一学期写5篇原创文章,那他就可以得到写作的10分。我们发现,这个激励机制建立以后,学生们写的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发表的文章都有跟帖评论,大家还经常交流。学生把这当成是博客,热情高涨,经常在线写作。”陈洪对现状很满意。

但南开只是一个例外。虽然大学语文这门课从恢复到现在已有30年了,一些高校也一直有这门课程,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学队伍。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素质教育的课程,是语言、文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精髓,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摇篮。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充实精神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在更高层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和感悟能力,自觉肩负起传承华夏文明的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时期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这门课程本身也需要改革、调整、充实、提高,设计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形态,建立起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会上,海南大学介绍了学校语文教学情况。该校注重文科教学改革,从以往片面追求“专业教育”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模式,以大学语文为核心课程之一,同时设立全校公共选修课,定期举办专家人文经典讲座等,相互影响彼此配合,让学生广泛阅读,重回经典,在大学生最能培养人生情趣和理想的时候,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所承载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心田,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人生的大仁大爱

20世纪初期,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之际,“经学大义”、“诸子”和“作文”等国文基础课程即在京师大学堂等机构开设,之后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形成,并成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出现了黎锦熙、朱自清等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新中国建立之初,仍开设大学语文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主编的《大一国文》教材。但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才被全面停开,此后便长期中断。而我校正是在大学语文被全面停开之后筹建的,因此,在之后的近30年间,我校一直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首倡重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开设最初是在理工科院校展开的,开设的初衷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匡亚明《大学语文·序言》)。我校其时是最典型的工科院校,鉴于当时学生的实际,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伴随着瑜珈山的冬去春来,本课程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历届校长朱九思、杨叔子、周济、李培根等的支持下,这近三十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八十年代为本课程的建构时期,此时期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中文系创建之初,即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在全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国文学。

九十年代是本课程的完善与成熟时期。为了实现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及相对独立性、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在八十年代《大学语文》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正式将《大学语文》课程更名为《中国语文》,课程内容由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扩展为中国语言与文学,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特色。但由于教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师资的不足,《中国语文》课程教学逐步由大规模授课代之以《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同时由何锡章、尉迟治平主编,多年活跃在《中国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参编的《中国语文》教材也编写完成。

2006年,有感于当代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日常读、写和表达能力的欠缺,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开设《中国语文》课程的潮流。2006年,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下文要求高校重视《中国语文》教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我校在杨叔子院士的关怀与李培根校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6-2007学年下学期在部分院系开设《中国语文》课程进行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由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牵头,我校校长李培根院士、常务副校长王乘教授、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教务处处长许晓东教授、李光玉副处长以及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副院长程邦雄开会商讨,制定《中国语文》课程为本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国语文》课程,共32个学时,2个学分。中文系也非常重视《中国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中国语文》课程的开设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

近三十年来,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几代老师的辛勤教学和不倦探索,我们构建了较为完善、科学的《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老师们以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忠诚、职业的良知、丰富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将使本课程成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课程、最受欢迎的公共必修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课程组今日之宗旨。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语文》是高等学校为除中文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外所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继续进行母语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公共基础学科。然而,当前《中国语文》的教学存在如下四方面的重点与难点:

一、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经过中学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其内容虽然也包含有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然其主体是中国的文学、语言文字的学习,虽然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单一,含有较为浓重的功利性目的——升学考试,致使这种学习不能达到完全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但中学语文教育终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窗口,而且这扇窗口面向学生打开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且实际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中国语文的能力,如此,进入大学后,他们就对《中国语文》课存有更大的期待。《中国语文》课如何满足这种期待,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更上层楼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当前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中国语文》课程的内在含量丰富而教学课时相对不足。中国语文包含的知识内涵广阔:一是对象的历史悠久,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而言,可以上溯到岩画和陶器上的写意文字,到当今,历史跨度悠久;其二是跨越了语言、文字和文学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这三方面知识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32)相对而言并不充足,这样形成了教学中课程知识涵盖面的阔大与有限课时学习的矛盾。

三、当前并没有完全符合《中国语文》公共基础课的教材。当前虽然已有诸多《大学语文》、《大学国文》、《高等语文》等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编写都侧重某一方面,并非中国语文知识与文化的全部。我校编有《中国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大学语文》教材的缺陷,但因为乃初创之作,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其中也存有一定的问题,如教材编写上按照知识结构带来的比例的失衡,而且本系已经开设有部分高质量的文学类公选课,与《中国语文》在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有鉴于此,我校所编《中国语文》极有必要进行重修。

四、在传媒时代和知识爆炸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潜心阅读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和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方面的兴趣,实际地把中国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文化素养,还缺乏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四个方面的重点与难点,《中国语文》的授课就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语文》知识并通过《中国语文》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人文知识等素质?

一、研究《中国语文》教学中通论与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相互关系。经典文本是一切知识的承载体,通论所表述的一切知识现象都具体坐实在经典文本上,但因《中国语文》包含内容的广阔与现有教学课时的有限的矛盾,极有可能带来如下问题:通论与经典文本不能兼顾,如果偏重通论传授,如同讲述镜中花水中月,经典文本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就无从让学生感受;如果偏重经典文本,则缺乏提纲契领的归纳总结,那么中国语文就会让学生觉得乃零乱烟茶。本课程重点之一即解决此问题。

二、研究《中国语文》教学中影音文学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较少引入影音文学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即便已有引入影音文件,也仅仅是一种浅尝则止的临时补充和辅助手段。本课程之所以提出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影音文件教学,是试图建立在《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将影音文学的教学作为一种必要的、和通论、经典文本解读相对等的长效教学机制。将影音文件作为《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必要的长效教学机制,一方面是合乎本课程的要求的,因为近现代产生的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本就是《中国语文》的一部分,而当前国内相关大学语文教程和教材都对此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同时,语言与文字的知识与文化内涵,通过影音文件也能非常直观表现,所以引入影音教学,丰富了《中国语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电影等影音文件的欣赏,可以让学生能直观、快速对经典文本形成感性了解,并通过对这些影音文本与经典文本的同异的讲解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三、通过对上述两项的研究,初步建立一种作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式,以期尽可能地解决上述两个教学矛盾和难题,并充分发挥《中国语文》课程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

四、确立《中国语文》的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物质内涵即确立本课程讲授理应包含的对象,也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发生发展悠久历史中的经典文本和影音文件。文化内涵也就是,就是要确立在应该持有的恰当的“中国语文”观。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念。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在《中国语文》课程而言,指的是一种新的文本阅读或文本参与的方式:即个人有机会阅读和接触到中国的经典文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参与到民族文化传统当中,认识到那一切和自己都有关系。这种文化参与的状态就是《中国语文》培养民族精神的本质涵义。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中国语文”的文化内涵是否仅限于此,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课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具有普适性的《中国语文》教材。

五、完善《中国语文》教学课件。完成《中国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网上资料库和网上师生讨论、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网络平台,争取早日开通运行。将担任《中国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课程资源上网公布。

一、教学理念

本课程是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授课对象为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作为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力图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在教学中力图通过知识性的传授进行美的教育,进而培养认识民族文化的能力和民族情怀。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鉴于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时少、学生层次迥然有别的特点,本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教学设计:

1.坚持启发和引导性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清晰讲解课程的重要内容之后或同时,不断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

2.注重课堂讲授的示范性,力求精讲与泛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坚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特征;

4.坚持开放的研究型、探讨型教学理念;

篇6:大学军事资料

“能源”号、“土星”系列、“阿里亚娜”系列、“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分别是哪个国家或地区发射的?(前苏联、美国、欧洲航天局、中国)

“上海合作组织”关系框架,对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联合国海洋法》规定,一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分别不超过多少海里?(12、200)《孙子》的作者是谁?(孙武)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1、重战,慎战,备战 思想;2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

4、文武兼施,恩威并重的治军思想;

5、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吴子》的作者是谁?(吴起)《孙子兵法》问世于哪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1957年10月4日,哪个国家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前苏联)

1961年4月12日,哪国宇航员乘坐载人飞船进人太空,第一次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变为现实?(前苏联)1969年7月20日,哪国宇航员乘坐飞船首次登月成功,开辟了人类登月活动的新篇章。(美国)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终于实现,谁乘座这艘飞船执行了太空飞行任务?(杨利伟)

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是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什麽阶段?(全面展开阶段)从何时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答案:遵义会议。当今的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和平与发展)

当前,军事高技术前沿领域主要包括哪几项技术?(军用信息技术、作战平台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先进推进与动力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和核武器技术)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是什么?(缓和与稳定)

当前在我国东西南北四个地缘方向上,最紧迫的是哪个方向?(东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涵义是什么?答案:(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的军队;(2)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军队的政治领导;(3)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军队的组织领导。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什麽?答案: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导弹按射程如何分类?(近程导弹<1000公里、中程导弹1000—3000公里、远程导弹3000—8000公里、洲际导弹>8000公里)第二炮兵受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的独立兵种,它的主的要使命是威慑和实战。(对)第一、二、三宇宙速度分别是多少?(7.9千米/秒、11.2千米/秒、16.7千米/秒)

俄罗斯海军目前编有哪几大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

俄罗斯联邦成立以来,其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纯防御”

俄罗斯陆军目前编有哪几大军区?(远东军区、西伯利亚军区、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军区、列宁格勒军区、莫斯科军区和北高加索军区)

俄罗斯目前所奉行的军事战略是什么?(“现实遏制”)俄罗斯为什么要反对北约东扩?(一是北约东扩将进一步恶化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二是北约东扩将削弱俄罗斯对欧洲安全事务的影响;三是北约东扩将导致独联体进一步涣散)俄罗斯未来有哪几大战争区?(欧洲、中亚、东亚);其主要战争区在哪里?(欧洲)

俄罗斯武装力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陆军、海军、空军三大军种和空降兵、太空兵、战略导弹兵三个独立兵种)俄罗斯现行军事战略规定的战略总目标是什么?(保持和维护大国地位)俄罗斯现行军事战略规定的主要作战对手是谁?(北约)

发展问题是指是什么?(南北问题,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改革军队指挥体制,是军队指挥体制由树状垂直型向什麽型发展?(网状扁平型)革新武器装备、使武器装备向什麽方向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

贯穿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一条主线是什么?答: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

国防和军队建设“五个统筹”的内容是什么?答案:(1)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2)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3)筹诸军兵种作战能力建设;(4)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5)统筹主要战略方向与其他战略方向。

国际战略形势的总体状况怎样?(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海军由哪些兵种(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阵战队和岸防)部队构成?它是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对)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占发射弹药总量的多少?(9%)和平问题指的是什么?(东西问题,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1)历史眼光与时代精神的统一;(2)理论勇气与尊重实践的统一;(3)世界趋势与中国特色的统一;(4)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的统一。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科学含义是什么?答案: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是新世纪新阶段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指导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展开和延伸,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军事理论。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部分?答案:(1)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强化部队战斗精神;(2)认真履行使命,统筹军队全面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3)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依法从严治军;(4)坚持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协调发展。

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有何不同?(机械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是消耗敌人、摧毁敌人,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信息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是控制敌人、瘫痪敌人,通过破击敌人作战体系,达到巧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集成电路产品的生成主要包括哪两项关键技术?(原材料和制造工艺技术)

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命运的三次战略大决战是什么?答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进行的三次战略决战是哪三次?答案:(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高精度、高效能、高技术、射程远、威力大)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式有哪几种?(自主制导、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复合制导)“爱国者”、S-300、SA-90、、“西北风”防空导弹分别是哪个国家的?“爱国者”(美)、S-300(俄)、SA-90(法)、“西北风”(法)。

精确制导武器对作战的影响如何?(提高了作战效能、使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改变军事力量对比的杠杆)

军队“三化”建设的关系是什么?答案:(1)革命化是根本方向;(2)现代化是本质要求;(3)正规化是重要保证。军事创新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案:(1)军事理论创新;(2)军事组织体制创新;(3)军事技术创新;(4)军事管理创新。

军事高技术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哪几项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性能推进与动力技术、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

军事高技术的特点是什麽?(高智力、高投资、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高保密、高速度)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行动带来了哪些影响?(侦察立体化、指挥控制智能化、反应快速化、打击精确化、防护综合化)

军事高技术分为哪几大技术群?(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

军事高技术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哪几项技术?(侦察监视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战与信息战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化生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等。)

军事航天系统大致可分为哪四类?(军事航天运输系统,军事卫星系统,军事载人航天系统和航天作战系统)空军由哪些兵种(航空兵、防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构成,其主体兵种是什么(航空兵)?

陆军按总体任务可分为现役部队(野战军)和地方军。(错)。

陆军是以步兵、装甲兵和航空兵(炮兵)为主体主要在陆地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错)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确立了什么重要原则,奠定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基础?答案:“党指挥枪”的原则。

毛泽东国防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⑴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⑵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⑶确立发展“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战略;⑷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什麽?答案: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国防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⑵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⑷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案:产生时期、形成时期、丰富和发展时期。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理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理论。

目前在我国的海洋国土中,存在争议的海区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100多万)哪个国家、于哪一年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首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范例?(中国、1959年)

哪一年我国首次发射了“东方红”1号试验卫星,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0年)

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是什么?答案: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什么?为人民服务。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什么?答案: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日本的防卫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现役军人、文职人员、预备役部队和准军事部队)日本的海军有哪几大基地?(北部军区、东北军区、东部军区、中部军区和西部军区)日本的陆军有哪几大军区?(北部军区、东北军区、东部军区、中部军区和西部军区)日本的自卫队由哪几部分组成?(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日本军事战略的实质是什么?(依靠日美军事同盟,“主动先制”,消除“多种多样的威胁”,实现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发挥全球性的军事作用,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

日本军事战略目前内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是在威胁判断上,提出“多元威胁”论;二是兵力部署以“西南部”为重点,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三是自卫队的主要职能是“预防和干预地区冲突”;四是自卫队建设的目标是“合理、精干、高效”,攻防兼备;五是依靠日美军事同盟,遏制和干预地区冲突)

日本军事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哪几个方面?(一是在武装力量的称谓上,自卫队将恢复为“军队”;二是制定新《防卫计划大纲》,实现自卫队职能的“转型”;三是采取“主动先制”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提高自卫队的攻防能力;四是依托日美军事同盟,发挥全球性的军事作用)日本目前所奉行的军事战略是什么?(“专守防卫”)日本确立“专守防卫” 军事战略以来,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哪几次大的调整?(积极的“本土防御”;“境外歼敌”;“主动先制”)

日本自卫队的最高领导机构叫什么?(防卫省)如何加速培养国防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依托地方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双向培养;另一方面,军事院校教学中要加大高新技术知识的比重,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文化氛围。)什么是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战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

什么是航天技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主要由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航天测控技术组成。)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是指一国的市场、生产和资本运动超越本国范围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

什么是精确制导武器?包括哪两大类?(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包括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两大类)

什么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心理等七维空间,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

什么是战略环境?(战略环境是指制定某一战略所必须依据并制约该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

世界安全形势中形成局部动荡主要是哪些原因?(一是霸权主义;二是极端民族主义;三是国际恐怖主义。)世界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是什麽?(革新军事技术、革新军事理论、革新作战方式、革新体制编制)

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国的战略影响是什麽?(一是国家战略利益发展可能受到制约,二是我国的安全环境有可能更趋复杂,三是我军的装备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有进一步拉大危险)

世界新军事变革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孕育奠基、全面发展、质变发展阶段)熟悉我军战术导弹的型号?防空导弹——“红旗”和“红缨”系列”;

反坦克导弹——“红箭”系列;空空导弹——“霹雳”系列;

岸舰导弹——“海鹰”系列;空舰导弹——“鹰击”系列;

地地战术导弹——“东风”系列。

孙武的战争观集中体现于哪几个思想观点?(重战,慎战,备战)

孙子谋略制胜的用兵思想突出体现在哪些方面?(庙算制胜、诡道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调整改革体制编制,使军队结构向什麽方向发展?(小型化、一体化、多能化)微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什麽?(集成电路技术)为何要强化军队战斗精神?答案:(1)强化战斗精神是对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2)强化战斗精神是以劣胜优的要求;(3)强化战斗精神是谋求战斗力优势的重要途径。我国于1995年5月成功试射的 “东风-31”洲际导弹是地地战略导弹吗?(是)武经七书是指哪几本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下面争议地区中,哪个还未签署正式协定,得到解决?中俄边境问题、中印边境问题、中越北部湾问题、中日东海及钓鱼岛问题、中塔边境问题等。(中印边境问题、中日东海及钓鱼岛问题)新安全观强调的内容是什么?(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新军事技术革命最早是由前苏联哪位将领提出的?(奥加尔科夫元帅)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答案: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是什么?答案: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信息化的武器装备系统由哪三部分构成?(信息武器、单兵数字化装备和C4ISKR系统)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信息资源急剧升值,信息的主导作用增强;武器装备高度信息化;作战空间超大多维;作战节奏迅疾快捷;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指挥扁平化;作战行动精确化)

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作战样式有哪些?(电子战、空间战、网络战、情报战、心理战)信息化战争作战行动的精确化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一是精确侦察、定位控制。二是精确打击。三是精确保障。)信息基础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哪三个方面?(一是努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二是加快国家大型网络系统建设;三是大力开发各种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要使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安全运行,除必要速度外,运行高度通常在多少以上?(120千米)越南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处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哪个发展阶段?(孕育奠基阶段)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什么?答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军事领域应用的新材料主要包括什麽材料?(高温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

在世界军事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哪几次军事变革?(金属化军事变革、火药化军事变革、机械化军事变革、信息化军事变革)

战略;“积极防御”战略;“现实遏制”战略)

中国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分别有多少公里?(2.2万、1.8万)

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海洋国土面积、大国土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公里?(960万、300万、1260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哪部兵书?(是《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二)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三)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

(四)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哪几部兵书?(《军志》《军政》的问世)中国和俄罗斯目前是什么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核力量的主体,担负着实施核反击的战略任务的是哪个军种(第二炮兵)?。

C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装警察部队分别成立于何时?(1927年8月月1日、1949年4月月23日、1949年11月11日、1966年7月1日和1982年6月19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海权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正确吗?(不对)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是中国武装力量的主体(重要)力量。(错)

中国武装警察部队属于什么(国务院)编制序列?由谁领导?(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

中国武装力量是由哪些武装组织(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构成,其主体力量是什么(解放军)?

上一篇:陪伴我六年的“六一”作文下一篇:运动会广播稿至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