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村汇报材料

2024-07-15

扶贫村汇报材料(共6篇)

篇1:扶贫村汇报材料

桐木村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现在就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桐木村扶贫开发工作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桐木村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东北角,是“十五”期间确定的重庆市市级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4亩,辖7个村民小组,570户,2044人。全村平均海拔超过850米,村内沟壑、岩石遍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基本地理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软弱是桐木村扶贫开发的“三座大山”。2010年有近500人在贫困线下挣扎,贫困人口发生率一度高达20%以上,贫困程度深、发展底子薄、群众生活苦一度是困扰在镇、村干部的心头病。

近年来,桐木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整村脱贫为载体、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环境大改善、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大提升、农民素质大提高,桐木村经济社会正呈现出快速良性发展局面。围绕整村扶贫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瞄准目标,系统编制扶贫规划。规划是蓝图、是方向。我们突出规划的导向性和科学性,以推进“整村推进”为抓手,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基本知识、一定技能、稳定住房,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通电,解决温饱、人畜饮水、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目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从公共服务到基层组织建设、从民生改善到扶贫培训,系统编制完善了桐木村整村扶贫工作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前瞻性和操作性,既适度超前,又结合实际,使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一是饮水工程。人畜安全饮水一直是制约桐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镇政府把保障人畜安全饮水作为最重要的扶贫载体和方向,整合资金370余万元,累计完成新建蓄水池2950多立方米,安装管道6.8万余米,彻底解决了桐木的人畜安全饮水难题。二是通畅工程,多渠道、多途径整合资金500多万元,实施硬化村主干道7公里,新建产业路12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6公里。三是安居工程。有效整合财政扶贫、危旧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资源,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扶贫搬迁70余户,260多人实现安居梦。四是环境整治工程。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为契机,实施改灶改厕320多户,新建沼气池200余口、院坝硬化3000多平方米。五是阵地建设工程。累积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群众服务大厅、村支两委办公室、党群连心室、信息网络室、标准卫生室,建成了集村务办理、医疗服务、电子阅览、图书借阅等诸多为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一改往日办公、开会无固定场所的局面,大力提升了桐木村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三是因地制宜,着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镇按照“主导产业不放松、特色产业有突破、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构建有市场、成规模、高效益贫困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建设优质现代烟草基地的目标,在桐木村常年发展烤烟种植1800亩以上,覆盖农户200余户,今年交售烟叶3000多担,实现产值380余万元。二是积极突破特色产业。积极瞄准市场,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依托濯水古镇大景区,成功引进业主流转土地300余亩在村内建设以车厘子、蓝莓、草莓等高端水果生态农业观光园,建成了集农产品供给、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有特色、出效益、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支撑体系。三是巩固发展畜牧业。全村有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农户120余户,年出栏生猪800余头、山羊200余头,土鸡1000只,实现收入200万元。四是有序推进劳务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累计转移劳动力4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近800万元。在多产业并举的推动下,2014年桐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300多元,同比增长了14%。

四是整合资源,多方推动社会扶贫。桐木村以着力构建政府、行业、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目标,强化与帮扶部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积极引导社会爱心力量参与扶贫,共筑扶贫开发强大合力。一是帮扶部门持续加力。强化了与区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区级部门的支持,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支持桐木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助学等活动。如区畜牧局积极助推贫困村畜牧业发展,为桐木建卡贫困户送去仔猪120头;区武警支队捐助30余万元改建便民服务中心等等。二是定点帮扶成效显著。选派6名政府工作人员与区级相关部门人员一道组建扶贫工作队,深入贫困桐木村定点开展帮扶工作,与建卡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积极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做到定户、定人、定责开展扶贫工作。三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积极引导爱心组织、人士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如骆科盛爱心团、渝北区爱心服务队等社会爱心组织多次到桐木村开展贫困户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老人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有效拓宽了扶贫开发的投入渠道,也增加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虽然桐木村整村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发展条件仍然落后、产业发展面有待提高、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仍然不足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巩固整村扶贫工作成效,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基础条件,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水平,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推动濯水镇城乡统筹示范镇建设步伐。

篇2:扶贫村汇报材料

一是发挥好本村的优势资源发展产业扶贫。充分利用“山水田”优势资源,发展生产脱贫。成立林业管理协会,加强山场(人均6亩)管理,让各家林地发挥效益。引进占地1000亩的江西泰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带领群众发展绿色蔬菜、高产油茶、养殖业、农家乐等,带动农民致富。成立河道管理协会,禁止电鱼毒鱼,统一管理渔业作为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并积极招商引资开发水资源,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依托煤炭、煤矸石资源,通过装煤协会和运输业带动全村84户农户(其中有14户56人贫困人口)脱贫。

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实现安居脱贫。争取挂点单位的帮助,立项整治河道,为发展旅游业打下基础。修建贯穿全村的7.9公里道路,另外修筑自然村组组通公路5公里,破解发展瓶颈,让项目、信息、物流进得来,让本土产品出得去。抓紧建设千坊教学点,解决千坊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向上争取村级农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抓好环境整治,拆迁牛栏、厕所,统一规划,改善居住环境。

篇3:扶贫村汇报材料

一、对五年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回顾

五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 制定、组织实施了《甘肃省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 全面发展”的方针, 全力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使全省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㈠贫困人口数量继续减少,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到2007年底, 全省有47.47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194.61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2年底的176.89万人减少到126.11万人, 低收入人口由471.18万人减少到278.07万人, 贫困面由34%下降到19.44%。51个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94元增加到1736元, 年均增长6.8%。

㈡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五年来, 贫困地区新修梯田24.2万公顷, 累计达到173万公顷, 大部分干旱山区人均达到0.1公顷左右;新增水地5.6万公顷, 累计达到72.7万公顷, 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0.03公顷以上;通过打水窖和建人饮工程, 基本解决了195万多人、25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在继续完善河西和沿黄灌区50万移民基地建设的同时, 向外省组织劳务移民16.73万人, 全省扶贫移民累计达到77.82万人。

㈢产业扶贫开发初具规模

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5.3万公顷, 中药材面积达到14.7万公顷, 林果面积达到71.33万公顷, 蔬菜面积达到30万公顷, 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52万公顷。在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 培育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

㈣农村劳动者素质有了提高

贫困地区每年培训乡村干部1万多人, 农民技术员40多万人次, 每年新品种应用面积在86.67万公顷以上, 地膜种植、暖棚养畜、苹果套袋、节水灌溉等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肯定我省五年来扶贫开发成效的同时, 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自然、社会落后状况决定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持续拉大。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 而我省只有2134元, 比全国少1453元, 按近几年每年平均100元左右的增长幅度, 大体相差10年左右时间;2006年我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71元, 比全国相差15年左右, 比全省相差4年左右。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贫困地区更为严重。2001年~2006年,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9:1扩大到3.3:1, 我省从3.44:1扩大到4.18:1。二是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大、贫困程度深。按照我省现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8元的绝对贫困标准, 2007年底全省农村仍有126.11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年收入729元~1015元的低收入群体还有278.07万人, 合计404.18万人, 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9.44%, 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左右。加上返贫人口, 建档立卡的扶贫工作对象约600多万人。三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地区山旱地占70%以上, 石山区人多地少, 土地质量差,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交替发生, 严重制约着解决贫困群众温饱的进程。全省51个扶贫重点县中, 有19.1%的村不通车, 3.2%的村不通电, 10.7%的村没有小学, 40.6%的村没有卫生所。7到15岁儿童失学率为7.3%, 其中一半以上是因家庭贫困辍学。文盲劳动力占18.7%,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据“十五”期间典型调查, 因学致贫的占24%, 因病致贫的占18%。四是解决剩余绝对贫困人口温饱进度明显放慢。我省近五年平均每年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不到10万人, 不足“四七”扶贫攻坚时每年解决33万人的三分之一。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 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特别严酷的石山区、深山区、高寒阴湿山区、林缘区和极端干旱带片, 有的地方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 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解决温饱的成本较上世纪也明显增加。

二、五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成功经验

五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各级扶贫部门开拓创新, 勤奋工作,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㈠以稳定解决温饱为目标, 全力推进重点工作

一是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五年来, 全省共投入12.7亿多元, 有2400多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累计达到2885个, 占全省贫困村的36.57%。实践表明, 凡是实施了整村推进的项目村,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生产生活条件变化较大, 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多数村两、三年后基本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据对2003年全省实施的274个整村推进项目村的效益调查, 到2006年底,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末的888元增长到1550元, 增幅74.5%。绝对贫困人口由6.34万人下降到2.73万人, 减少3.61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2.65万人下降到5.13万人, 减少7.52万人, 贫困面由36.4%下降到15.1%, 下降21.3个百分点。近两年, 我们还不断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 积极探索以流域为单元, 整片带推进的新模式。如安定区九华沟、武都区段河坝等地以流域为单元, 联村修梯田、通公路, 和退耕还林结合整流域开发;静宁、秦安及武威张义镇山区等地围绕主导产业开发, 抓点串线, 以点辐射, 联片开发, 整乡整流域推进, 成效都非常显著。二是实施“雨露计划”,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近两年, 全省贫困地区确定了101个省、地、县劳务培训基地, 每年投入4000万元左右扶贫资金, 加大对贫困农民输转培训力度, 完成劳动技能培训近10万人 (次) , 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务输转, 大多数贫困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去年以来, 我们还积极探索劳动力培训新方式, 启动实施了万名“两后生”创业培训计划, 对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 通过中长期职业培训, 使他们直接从学生转变成工人。三是加大扶贫产业开发力度。近几年, 我们每年集中40%以上的扶贫资金, 重点抓了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林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形成了一批产业区域和产业带, 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如定西的马铃薯, 天水、平凉、庆阳的果品, 临夏、甘南的草畜, 陇南的花椒、核桃, 兰州、白银、武威的高原夏菜, 都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我们还把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成效的突破口, 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了“581”科技扶贫工程。通过科技入户, 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办法等先进科技成果, 提升特色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同时, 在贫困地区认定了100家扶贫龙头企业, 用扶贫资金贴息的办法进行扶持, 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帮扶和外资扶贫工作。国家在我省定点扶贫单位由13个增加到28个, 天津市继续对口支持我省14个县、区, 省直和中央在甘204个单位对口帮扶45个扶贫重点县,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工作。我们总结推广了临夏、天水等市、州“四个一”和“三二一”的帮扶经验, 努力提高帮扶工作水平, 促进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经过6年的建设, 较好地完成了14多亿元内外资投入的西部扶贫世行项目, 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户增粮增收目标基本实现,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贫困状况有效缓解。

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一是逐步完善瞄准机制。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 进一步摸清了全省贫困人口底数。2005年我们对124.5万户 (556.8万人) 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 以户为单位完成了建档立卡工作, 基本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软盘, 为扶贫项目瞄准贫困群体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去年开始, 积极探索贫困人口监测动态管理方法, 力求扶贫资金和项目进一步瞄准贫困群体。二是积极推广参与式扶贫方法。为了保证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在制定和实施村级规划和选择项目过程中, 我们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 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了静宁、华池等的经验, 用参与方法, 保障贫困群众对扶贫项目的选择权、管理权、监督权, 提高了扶贫项目实施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不断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从2003年开始, 在整村推进项目中, 对养殖项目推行“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的实物滚动发展方式, 扩大了扶贫项目的受益面, 增强了农户使用扶贫资金的责任感。近两年, 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到户扶贫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 不断总结经验, 用9200万元扶贫资金贴息, 拉动了13亿元左右扶贫贷款, 扶持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进一步解决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去年, 我们在13个县的54个村进行贫困村扶贫互助金试点, 取得了较好效果。四是坚持竞争激励机制。我们坚持从扶贫工作实际出发, 不断完善办法, 每年对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 进行奖罚, 推动工作。不管是整村推进项目还是产业化、科技扶贫、劳务培训项目, 都采取竞争激励的办法, 优先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积极性高的村、户。同时, 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 坚持扶贫资金公示制、报账制、审计制, 接受各方面监督, 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领导

一是重点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重点县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 制定了本地十年扶贫规划, 明确了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从组织领导、社会帮扶、解决重点问题等方面, 加大了工作力度。多数市、县把减少贫困人口的任务列入了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把扶贫成效和干部任用结合起来, 实行领导责任制。省、市、县各级都坚持扶贫联系点制度, 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 强化重点措施,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加大了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各县在整合工作中,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 把扶贫整村推进和国家在贫困县的投资项目结合起来, 加大了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去年以来, 各地高度重视在扶贫项目区落实资金整合责任制, 加强与发改、农牧、水利、林业、信用社等涉农部门的联系, 共同研究项目规划、申报和实施工作, 扶贫资金整合取得明显效果。省扶贫办认真总结各市、县创造的经验, 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 对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整合资金占投入总量30%以上, 且项目实施质量好、群众满意度高的10个县区, 进行表彰奖励, 每县奖励一个整村推进项目村, 全省共奖励项目资金600万元, 这个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各市、县整合资金的积极性。在省扶贫办抓的50个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各部门整合资金和群众投劳投资占总投入的77%。三是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市、县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 普遍建立工作责任制, 围绕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 落实责任, 加强指导, 形成了多方投入, 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各级扶贫部门也实行工作责任制, 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 积极争取对扶贫工作的支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每年部署几次全局性的调查研究, 坚持经常督促检查, 注重研究重大问题, 坚持机制创新, 用群众创造的经验推动工作。

目前, 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个别地方对扶贫开发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够, 工作力度还不适应扶贫开发的需要;扶贫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大, 点上效果比较明显, 面上的工作亟待加强;有的地方工作抓落实不够, 在资金、项目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需认真研究, 切实加以解决。

三、做好2008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准确分析新时期的阶段特征的同时, 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明确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 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大, 两个提高”的具体要求: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奋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大扶贫”的观念, 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以贫困村为主战场, 贫困人口为对象, 坚持强化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 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努力完成减少50万贫困人口 (绝对贫困人口16万人, 低收入贫困人口34万人) 的任务。

㈠不断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 逐步向连片开发、整区域推进并拓展

一是全面推进5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实施。按照改变基础条件, 促进产业开发, 提高农民素质三大建设重点, 以群众参与式机制来选准项目, 组织实施。严格实行贫困户“首扶制度”, 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二是完善整村推进扶贫方式, 适当集中, 连片开发, 整流域推进。每个县按实际情况确定适当规模的试点区域, 根据自然条件差异、产业开发现状、基础建设规划实施片区开发。各市、县要合理安排, 在不放松对整村推进工作督查指导的同时, 重点加强对联片开发、整区域推进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要成立片区开发领导小组, 认真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提高整区域开发水平。三是继续抓好50个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工作,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重点帮助试点村培育有发展后劲的主导产业。按照试点村三年建设规划, 今年扶贫资金每村再安排60万元。有关县对各部门承诺的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要认真检查, 督促到位。如不落实, 今年的扶贫资金将少安排或不安排, 并及早做好下半年试点村的验收准备工作。四是对已经完成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进行跟踪调研, 总结经验, 寻找薄弱环节, 强化后续管理。同时, 引导培育新的增收项目, 确保扶贫效果持续增长。

㈡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 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继续围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连片开发, 发挥比较优势, 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加大对已确定的100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有重点的扶持直接带动农户的生产基地建设, 努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三是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在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贫困群众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 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他们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帮助贫困群众销售产品, 降低风险, 提高收入。

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工作

一是抓好5万人的技能型培训, 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管理, 通过“订单培训”方式, 按用工企业对劳动技能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确保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 顺利输转, 稳定就业, 增加收入。改革培训资金平均分配到县的办法, 采取竞争激励机制, 由市 (州) 扶贫部门按培训工作需求和工作质量, 择优分配到县, 加强监督检查, 提高培训质量。继续抓好贫困地区家政培训示范项目, 创新培训机制, 在农民工维权、后续服务上总结经验。二是扩大“两后生”培训规模, 完成2万人的培训任务。“两后生”培训对象要严格控制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范围内, 在村内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培训基地要按需施教, 加强管理、考核, 提高培训质量。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省外劳务移民。继续搞好新疆劳务移民, 探索总结福建安置家庭式工业移民经验, 鼓励支持年轻夫妇外迁就业。加强与沿海发达省市企业的联系, 不断拓宽移民就业渠道。继续完善河西和沿黄灌区移民基地建设, 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

㈣创新扶贫资金投放方式, 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继续坚持扶贫项目实物滚动发展机制, 总结完善“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等实物滚动管理办法, 循环滚动, 扩大规模, 提高效益。二是加大贷款贴息力度, 努力满足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信贷需求, 放大扶贫资金效应。力争用6000万元 (农户贷款4500万元、企业贷款1500万元) 扶贫贴息资金, 引导7亿元以上扶贫贷款, 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是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 认真抓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今年扩大到68个县的172个村。各县区要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 加强协调服务, 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认真总结经验, 完善操作规程, 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㈤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一是继续实施“581”科技扶贫工程,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 推广马铃薯优良品种、全膜双垄沟播、低产果品改造等八项重点实用技术。巩固已有的科技示范户, 充分发挥在推广实用技术方面的示范作用。今年再扶持1万名科技示范户, 以整村推进为平台, 把科技示范推广贯穿于扶贫开发的各个环节。二是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对接的平台, 通过科技承包、有偿服务、效益挂钩等形式, 引导农牧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科技指导服务的机会, 强化科技扶贫, 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组装配套, 为农民提供便捷实用的技术指导服务。三是认真搞好科技培训。围绕扶贫项目, 针对农民需求, 采取专家授课、科技示范、现场观摩等形式, 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掌握生产技能, 提高扶贫项目效益。四是认真抓好乡村干部培训。重视质量, 讲求实效, 继续实施“全省万名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工程”, 根据扶贫工作需要, 开展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等专题培训。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 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乡、村干部实施管理扶贫项目的能力建设。

㈥充分利用社会扶贫资源, 加强社会帮扶和国际合作

一要积极协调国家部委定点扶贫和天津市对口协作扶贫, 做好服务联系工作, 广泛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二要认真指导省级单位和市县部门帮扶工作, 加强督促检查, 促使帮扶人员、帮扶项目、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提高帮扶工作水平。三要积极争取外资项目。指导西部扶贫世行项目加强后续管理, 巩固提高建设成果和扶贫效益。积极开拓新的外资扶贫领域, 为外资银行、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牵线搭桥, 引进项目, 学习国际扶贫先进理念,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㈦不断完善和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增强扶贫开发活力

要在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式等五项机制的同时, 重点强化监督检查、竞争激励机制。按照年度工作任务, 各级扶贫部门要制定工作进度计划, 经常督促检查,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做好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 进一步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效果评价体系, 把贫困农户增收和贫困人口减少作为主要指标, 奖优罚劣。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务培训及项目后续管理等方面, 都要采取竞争激励的办法, 使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同扶贫效果挂钩, 优先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积极性高的乡村, 支持他们尽快稳定解决温饱, 脱贫致富。

㈧坚持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

一是坚持扶贫资金“专户管理, 封闭运行”制度, 高度重视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 防止出现挤占挪用情况。二是坚持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审计制度, 公开透明, 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 保证扶贫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处理, 认真整改。三是坚持资金使用报账制度, 按项目进度及时分期报账, 保证扶贫项目的建设需要。四是坚持项目跟踪检查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确保项目健康顺利实施。五是坚持实行项目库制度。加强项目前期调查研究, 科学贮备项目扶贫。把群众参与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 科学论证扶贫项目, 确保扶贫计划的严肃性, 杜绝随意变更项目, 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㈨加强扶贫机构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一是各级扶贫部门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 争取党政领导对扶贫工作的更大支持。中国扶贫开发《十年纲要》指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必须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全局, 负责把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贯彻《纲要》精神, 各级扶贫部门要向党委、政府主动汇报工作, 建议将减贫计划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将扶贫工作成效和干部使用结合起来, 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注重研究扶贫开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扶贫部门要当好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参谋助手, 建议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三次专题会议, 制定完善扶贫开发规划, 确定发展目标, 重点解决好到县一级的财政扶贫资金整合问题。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 协调落实领导小组决定的重大事项。三是进一步强化各级扶贫部门的责任。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 建设高素质的扶贫队伍, 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改进作风, 经常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扶贫系统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树立热爱扶贫事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感, 增强工作自觉性。强化各级扶贫部门的工作责任, 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联系, 组织、实施好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四是认真搞好扶贫系统业务建设。不断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 进一步搞好统计信息和扶贫监测工作, 加强扶贫宣传,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水平。

篇4:上槎村扶贫纪事

在湖南省新田县大瑶山深处,有一个叫上槎的小村子,村前有棵古银杏,足有三人抱围,冠高百余米,相传有300年历史。村民们把它敬为永葆福祉的风水树,奉为护佑村庄的太平神,俨然是上槎村百姓心中的图腾。

2009年2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把新田县骥村镇上槎村确定为厅里的建设扶贫点,这已是该省厅连续第7年与国土资源部联动在新田县驻村扶贫。厅直属机关党委调研员胡春善被任命为挂职新田县委常委、第4任扶贫工作组组长。他与厅直属测绘大院管理所职工夏恒科、厅基础测绘处副主任科员、挂职新田县政府县长助理郭宏进驻上槎村,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不到两年时间,帮助村民引水、修路、通渠、建沼气池、整理土地、搞种植、兴养殖、办实体、开农技班、建支部、盖学校、修敬老院、办农民书屋、建休闲广场,使全村1653人告别了贫穷,让180名适龄儿童走进了学校。他们用赤诚和奉献,为古银杏图腾灌注了新的信仰和精神。

修筑一条公路

2009年3月13日,胡春善和夏恒科进村的第一天,一路所见所闻让他们泪眼婆娑:一条崎岖泥泞的小土路,几间低矮破旧的土砖房,十余畦靠天吃饭的贫瘠地,30多名贫困失学的小孩童,50多个生活无靠的光棍户,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一定要摘掉乡亲们贫穷落后的帽子,让大家过富足安康的日子。”胡春善和他的扶贫工作组在古银杏树下召开的全体村民会上庄严承诺。

很快,扶贫工作组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12345”两年建整扶贫计划》获得省厅党组和新田县委、县政府审议通过。胡春善和他的工作组确定了16个建设项目,首先从解决村里的路、渠、水和土地整理及“空心村”拆建入手。上槎村下辖的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分散在方圆10里的大山里,修筑一条出山的公路成为多少代上槎村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公路测量的那些日子,胡春善腰里总是别着一把砍刀,走在测量队伍的最前面,翻山越岭,砍山开路,常常被灌木和茅草划破手脚,但他全然不顾。

2009年8月,连通骥村镇全长5.2公里的进村公路正式拉通;2010年10月,连接村、组、户的6.7公里环村公路,也全线贯通。通路那天,正值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和副厅长厉坤到上槎村视察,整个山村顿时沸腾了,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在古银杏树上挂满彩绸。村民们奔走相告:“山里通车,北京和省城来贵客啦!”以此来传递山里人终于实现通路通车梦想的喜悦和表达对扶贫工作组的感激之情。

做好一篇文章

“扶贫工作要契合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村貌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上做文章。”2010年2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来到上槎村,为工作组定下扶贫大计。国土资源部派驻新田县挂职县委副书记贾文涛、王亚东同志先后10次到上槎村与工作组共商促进建设扶贫工作。1653人的人口大村,耕地面积不足3000亩,吃饭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扶贫工作组把土地综合整治作为突破口,在农民的地里做起了“规整”的文章。项目报到厅里,分管耕地保护的副厅长胡进安和分管财务的副厅长尹学朗一合计,一个与谈文溪村、识字村、贺家村打捆一起的2300万元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下达县里,其中1000万元用于上槎村的土整项目。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一直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翻来覆去耕种了32年的上槎村村民,一开始对扶贫工作组回收村民所有耕地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很不理解,生怕自家的肥田变成了糙地。胡春善和夏恒科分头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向村民反复讲解土地整治是为了增加耕种面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道理,并在古银杏树下张贴了20多张宣传土地综合整治的挂图。

为打消大伙的猜疑,胡春善与工作组的同志商量,为全村每户按1000斤稻子的减产损失进行了补贴。村民们也就半信半疑地把地交了出来。土整项目开工后,胡春善和夏恒科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村民们一起挖田梗、平整土地、开灌溉渠、修机耕道。2010年2、3月间,湘南地区突降大雪,每天连续在刺骨的雪水中浸泡五六个小时的夏恒科染上了风寒。为了不影响工期,他说啥也不愿意到县城去打吊针,喝两碗老乡熬的姜汤就加入到工地的人群中。当乡亲们看到他们的地真的在一天天变样:原来的坡地变成了平地,“鸡爪地”变成了开阔地,漏地变成了盛水地,整理后的耕地面积神奇般增加了230亩,更为壮观的是3.2公里灌溉渠、排水沟和9公里机耕道纵横交错,首尾相连,手扶拖拉机从自家门口便可以开到自家地里。村民们从心眼里信服了。

结束一段历史

上槎村十年九旱,却又十年九涝。缘于村后山上4公里处的肖家水库在上世纪70年代被洪水毁弃,使上槎村头上随时顶着一个“水袋”。同时,村东的东阳冲后山山体形成一道特殊的“水槽”。一遇暴雨山洪,两水合击,泛滥成灾。加上上槎村属坡岭地,洪水过后,滴水不存,出奇干旱。上槎村村民因此苦不堪言。每当旱涝,村民们就对着古银杏顶礼膜拜,祈求平安。胡春善和他的工作组决心把修复水库和排洪堤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们先后5次带领县水利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同志步行翻山越岭到水库现场,进行可行性分析。项目立项后,又从省财政厅、水利厅、环保厅和移民局争取63万元资金用于勘查、设计和项目施工。

通过9个月的奋战,扶贫工作组完成了肖家水库和排洪堤修复工程,并对肥源水库9公里干渠进行了补漏修复,在4个自然村修建了4座灌溉、消防两用水塘和一座饮用水塔,为433户村民安装了入户自来水管。与此同时,还实施了800余亩面积的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拆除危房、烂房70多座,建沼气池50座。上槎村从此结束了旱涝两怕、居无可安的历史,翻开了迈向美好生活新的一页。

篇5:村扶贫推进情况的汇报材料

村扶贫推进情况的汇报材料

实施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比较符合贫困地区实际,能较好地解决群众脱贫问题好方式。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整村推进成果。

一、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乡东北部,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共辖XXX个村民小组,XXX户,1XXX人,总劳动力XXX人,耕地面积1620亩,有效灌溉面积860亩,林地面积17853.1亩。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20**年已脱贫XXX户XXX人,20**年已脱贫XXX户XXX人,20**年预脱贫XXX户XXX人,2018年预脱贫XXX户XXX人。

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

自整村推进实施以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整村推进初见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自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始终把群众交通、水利、等民生问题作为首要问题,集中资金,重点予以解决。新修**等通组公路2.51公里,解决80余户农户出行难问题;新修灌溉水渠、水圳5.3公里,保障110余户农户生产灌溉用水;对岭顶子等XXX个村民小组实行了村庄整治,新建垃圾集中收集点XXX个,群众生活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二是基本形成特色产业,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结合**乡旅游发展规划,开办农家乐XXX户,培育发展近千亩毛竹林示范基地,发展高山梯田有机大米800亩,带动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实现增收3000余元。

三是各类扶贫资金整合利用,整体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集中财力,重点用于通组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整体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村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虽然部分通组道路、饮水等困难得到改善,但是基础设施还相当脆弱,一遇自然灾害便损毁严重,而**村在20**年脱贫摘帽之列,资金投入期限过短,有的工程甚至不能完工,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了村里的难题。加之目前过埠至**旅游公路建设施工,工程建设材料运输受限,将大大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二)村集体经济“空壳化”。**村集体无经济收入,仅靠少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连基层组织运转都较困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民提供服务更无从谈起。“没钱难办事”的尴尬,使村里短期内难以改变发展落后的面貌。

(三)产业发展见效缓慢。一是**村分布分散,受地形影响,产业项目难以集中连片,规模不大,进展不快,效益不突出,群众增收难、脱贫难;二是村内农家乐、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松散,带动能力不强。虽然在培育农家乐和农产品龙头企业方面作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农产品的带动仍然较低,形成不了大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四)扶持资金投入不足。**村是省定贫困村,面广点多,需要解决的如交通、农田水利、饮水等问题很多,由于受资金投入额度限制,上述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村还有扁岭至**等6条通组公路、XXX户以上自然村农户入户路5公里未完成硬化,白水主路水毁公路段未修复,安子头等6个村民小组未完成村庄整治,农田灌溉水渠4.5公里待修建,XXX户XXX户以上自然村农户卫生厕所待改造。

(五)政策规划头绪多。整体发展规划不明了,政策头绪繁多。在全县推进全域旅游时期,出台了许多工作措施以推动旅游发展,但政策之间的制定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全域旅游部分政策与整村推进部分有冲突,如按照**乡旅游发展规划,要保留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而整村推进要求无人居住空心房必须全部拆除,这导致了旅游发展部分工作与整村推进难以配套实施。

四、进一步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对策

(一)做实产业扶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乡旅游发展,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机制、扶持一笔贷款、提供一套服务”的要求,扶持培育农业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扶贫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提高扶贫组织化程度,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促进就业,增加困难群众收入。

(二)加大扶持力度,扩大整村推进覆盖面。**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整村推进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目前仍有1XXX万元资金缺口。建议上级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用于交通、农田水利、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扶贫产业。

篇6:芦溪村扶贫双到工作总结汇报材料

芦溪村位于樟市镇西南部,是革命老区村,还是一个瑶族村,距离樟市镇中心有12.8公里的公路路程,管辖中洞、芦溪角、石离下、后山4个村民小组,全村107户(其中低保户33户),总人口516人。全村山林面积38987亩、耕地面积176亩,其中水田面积87亩,人均耕地较少,生产粮食不能自足。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在山林种植冬菇、木耳、灵芝、毛竹、茶叶,养殖蜜蜂、山羊、养猪、养鸡等。芦溪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23人。全村2009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户有55户269人(其中低保户13户59人)。

开展“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后,在省、市、区的正确领导和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投入帮扶资金145.7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芦溪经济发展,当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3元,同比增长8.3%,其中有24户118人脱贫,占贫困户总数的43.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628元,同比增长103.07%。村集体年收入从2009年前的2.5万元增加到2.7万元,同比增长8%。

2011年,我们在巩固去年帮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三个相结合”的帮扶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帮扶力度,加快了脱贫步伐。到目前为止,共落实帮扶资金99万多元,其中省市区镇政府拨款44.85万元,帮扶单位资助36.63万元,社会捐款1.8万元,引进资金16万元。帮扶资金的投入,较好地解决了村集体收入和贫困农户生产投入困难问题,促进了芦溪村经济大发展。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6万元,同比增长122%。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502元,同比增长28.18%;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234元,同比增长61.1%。全村55户贫困户269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100 %。上级下达2011年贫困户危

房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一是在总结去年帮扶工作取得成效的经验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同村委多次召开研讨会,深入农户家座谈,摸清贫困农户想做的是什么,需要帮他们解决的是什么。我们根据芦溪村山多、田少、林地广的实际情况,结合贫困户的意愿和特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按照上级要求采取一户一策帮助全村55户贫困户制定和调整了脱贫措施计划,坚定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致富脱贫的信心。

二是为帮扶对象订送农村科技书报和开办培训班。由于瑶族村民传统习惯长居山中,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科技兴农和市场经济意识较欠缺,因此我们投资了15738元为他们订送了《农村百事通》、《农家致富》、《南方农村报》等书刊共165份。今年1至10月份,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共4期,参加培训人数共258人次,其中种植、养殖技能的培训班2期,劳动就业转移培训2期。通过种养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转移培训,提高了贫困户的生产技能水平和自我发展以及社会竞争能力。现全村贫困户转移就业人数有31人。

(二)坚持产业化带动和零星种养相结合,调动群众多渠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积极性。

一是抓好茶叶、食用菌、毛竹3个龙头产品规模发展。芦溪村民有传统种植茶叶和栽种食用菌习惯,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研究决定,以茶叶和食用菌、毛竹这3个项目为龙头,重点开发茶叶加工、毛竹和食用菌种植,扩大这3个项目产品的生产规模。今年4月在驻村工作组、镇村干部的努力下,引进老板投资16万元建成了芦溪村茶叶加工厂,现每天可产茶叶2000斤,预计年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茶叶加工厂建成使芦溪村的茶叶加工走

上集约化、产业化。与此同时,村还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入社栽种食用菌。这两个项目的启动,带动了全村种植茶叶和栽种食用菌生产快步发展。全村种植茶叶面积达1800亩,预计年收茶叶12万斤,产值300万元,人均年产值5816元;其中贫困户种植茶叶面积达360亩,预计年产值63.2万元,人均年产值2349元;种植冬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2.2万包,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万元,人均年产值3717元。全村种毛竹面积3000亩,预计年产值75万元,人均年产值1456元,二是加大零星产品的扶持力度。根据贫困户每家每户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鼓励贫困户在着力发展拳头产品生产的同时,结合家庭实际发展零星种养增加收入。目前全村55户贫困户已养山蜜蜂1100多箱,预计今年可收蜜糖1.3万斤,产值20多万元;贫困户种植柑橘面积130亩;有酿酒户7户,月产米酒2500多斤;还有8户规模养殖了山羊、竹鼠、猪、鸡等;所有这些项目的发展,对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帮扶相结合,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一是对全村发展生产进行全面部署和指导。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村委会制定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帮扶规划和措施,引导启发群众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做大做强以种植茶叶、毛竹、食用菌为主导的项目产品,实现经济收入跨跃式发展。

二是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分类指导和帮扶。今年我们将55户贫困户进行分类,其中划为放心户的有22户、跟踪户23户、重点户10户。对放心户和跟踪户继续指导和资金、技术上适当扶持,巩固脱贫成果。对劳动力欠缺或有重病人的重点户分别进行重点帮扶,对3户有重病人的特困户发放了特殊救济金,帮助他们缓解家庭经济困难问

题。

(四)坚持搬迁新建和原址拆建相结合,全面完成上级下达危房改造任务。今年上级下达芦溪村危房改造任务为15户,由于芦溪村山高坡陡平地少,相当部分村民长久以来都居住于深山之中,有几家村民居住地连机耕路都没有通,虽然这些农户有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但由于路况差,运输材料非常困难,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研究,决定为后山几户村民修建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机耕路,解决危房改造运输材料困难问题。对于一些原居住环境条件比较差的农户,我们耐心动员他们搬迁新址建房,有10户农户进行异地新建房屋,有5户农户在原址建新房屋。目前危房改造已竣工的有10户,尚有5户正在动工兴建,有望在年底可搬入新居。

两年来的帮扶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以人为本,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在整个帮扶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始终保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互相支持。区镇和相关帮扶单位领导以身作则,按上级要求每个季度到村检查督导工作,并到农户家开展慰问座谈活动。有扶贫挂钩到户责任的67名干部均按要求到户开展帮扶活动。驻村工作队员始终坚持按上级要求,灵活安排处理好本岗位业务工作与驻队帮扶工作的关系,主动做好与区镇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按要求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帮扶工作,共同想办法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了整个帮扶工作有条不絮进行。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示范作用,是确保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组织和思想保障。为确保党的基层建设和“双到”工作同步发展。驻村工作队进村以来,始终重视村两委的建设,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每星期

一上午开支部工作碰头会,研究一个星期的工作,布臵下步工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在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村“两委”干部当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头人。开展帮扶单位与村委党务挂钩互动活动,即帮扶单位的一个党支部负责若干贫困户的帮扶,做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们抓住贫困户陈汝强的致富典型事例,在村民中广泛宣传,树立典型的好人好事,在全村营造一个勤劳致富、科学种养的良好氛围。激励村民积极学习科学种养知识,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村民个个遵纪守法,社会治安良好,两年来,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现象,为推进扶贫双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工作,是推动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帮扶成效的关键。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干部不怕艰苦,坚持每月至少一次到农户家巡迴座谈,深入生产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养,掌握第一手资料,抓准农户发展生产的项目和产品销售市场情况,动员鼓励农户不断加大生产投入,形成产品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收入。对贫困户分类扶持和指导,实行一户一策,资金倾斜帮扶,使较贫困农户看到了希望,坚定了脱贫信心,确保了55户贫困户全面脱贫,实现了三年扶贫开发两年脱贫的工作目标。

上一篇:压铸工厂战略规划下一篇:公开水域游泳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