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4-04-13

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区经济贸易局调研组工业经济是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区社会稳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只有大力抓好工业经济,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两个率先,才能牢牢确立我区在苏南经济板块中第一集团军的地位,才能真正把“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实现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产业人才队伍对我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新材料、纺织四大行业经济总量占我区整个工业经济的80以上,是我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并且是我区人才较为集中的行业。目前,我们对这四个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人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养老保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营造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逐步形成。特别是《关于加快构建教育、卫生、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新材料、纺织、建筑、农业八大人才高峰的实施意见》(武政发[2002]70号)文件的制订,明确了我区十五期间构建八大行业人才高峰的目标,全区上下对人才意识的重视程度得到空前提高,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良好的创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正在我区形成。

2、用人单位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引才育才用才机制逐步形成。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引进和培养人才已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自身需要。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资金有机结合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如“项目招标”—通过新品开发或技术改造项目的公开招标实现引资和引智相结合;“技术入股”—专业技术人员以其技术入股企业,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筑巢引凤”—建设企业“一站两中心”,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才能提供良好的条件;“中介作媒”—通过区人才交流中心代理人事管理和人才招聘等。这些办法切合企业实际,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留住人改造才和用好人才,许多企业采用岗位工资、项目提成、股权奖励等多种方式搞活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收入分配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高层次培训,提高和更新现有人才的知识水平;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委以重任,高学历、年轻化的专业人才已经在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新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关键岗位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人才队伍总量逐步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重视,我区的人才环境已日益完善,四大行业的人才总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接受调查的3429家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393人,则全区企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应在2.5万人左右。近几年来,企业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每年4.8左右的速度递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如机械冶金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重由1999年的10.2提升到目前的14.6,电子信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由1999年的11.7提升到目前的16.6,反映出我区产业职工队伍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才状况的改善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层次的提高和年龄结构的优化。接受调查企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61人,占0.3;本科学历有1290人,占26.3;大专学历有2814人,占13.6;高级职称有271人,占1.3;中级职称有1210人,占5.9;初级职称有4655人,占22.8。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人才的总量和比重都有所提高。从年龄结构看,四大行业4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已占到65.8,呈现出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青年骨干挑大梁的可喜局面。

二、我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近年来在四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新兴专业人才依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供求矛盾仍然突出,企业科研生产所需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1)、受交通地理因素影响,引进和留住人才缺乏区位优势。我区与常州几十年同城,以

至于我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同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各项社会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引进的人才难以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难以获得进一步自我提高和发展的途径。(2)、用人单位(企业)缺乏足够的对人才的吸引力。企业是各类产业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经营状况一般的原区属企业普遍反映,近两年来本科生很难招

到,尤其是招不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高素质、高学历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取向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都将收入水平、发展和稳定状况作为重要因素,一般性的工业企业难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选。一些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则抱怨培训机会少,专业技术人才自我发展条件差。(3)、分配机制不活、工资偏低。由于种种原因,我区企业的工资水平同上海、无锡、苏州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各种人才资源来说,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高的工资待遇无疑具有更大的诱惑。面临人才的竞争,企业若以高薪招进人才,则企业内部现有的技术人才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若拿不出更优越的条件,一些高级人才和一些新兴专业人才很难引进来。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即使引进来后也不易安心工作,人才流失严重。在我区的一些乡镇企业,好不容易花高薪引进一些外地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其后由于交通不便、婚恋家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困难而呆了一两年就远走高飞了。(4)、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还不能更有效地促进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人才流动还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一些老的政策的限制,我区一些政策上对引进人才上还存在一定的门槛,例如养老保险等方面。

2、经营管理人员队伍综合实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缺乏现代企业运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从总体上看,我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理论功底扎实、管理能力高超、国际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丰富、经营业绩卓著的企业家数量不多,企业经营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我们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企业推行了职业经理人和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些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而更多的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则仍然实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产品推销方式,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策划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尚未推开;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以家族式经营为主,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很少考虑通过引进一些经营管理人才来管理和发展企业。大部分企业引进人才时仅考虑专业技术人才,而轻视了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此,如再不切实重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要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将会缺乏后劲,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影响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谈及人才,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才是人才。但事实上,即使是最富创造性的发明、最先进的设计,也只有经过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手才能最终变成完美的产品。随着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职业技术人才的紧缺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是观念问题,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仍然有不少人轻视职业技术教育,不愿当一线技术工人。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结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企业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实习培训等方面都有加强合作的要求,但由于受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根据武政办发[2002]70号文件,明确了我区支柱产业在“十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大四大行业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使四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以高于其他行业的速度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效益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在四大行业聚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综合实力较强、在常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和经营管理人才群体),形成我区产业人才高峰。到2005年,四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争取达到3万人规模,年均递增5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争取达到1000人,年均递增14以上。根据这次调查的现状,同目标任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为了实现区委提出的“武进要做‘两个率先’的先行区,三年再造一个新武进”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定加紧人才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实行“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的方针,确保经济发展拥有足够的人才保障。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新兴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1)、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产业人才群体,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产业。我区应把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大力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人才以及各类紧缺人才,营造产业人才集聚效应。(2)、创新和完善现有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确立人才资源通过市场配置的主体地位。要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遵循价值规律,按市场价位合理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薪酬体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水平。进一步完善技术入股等要素分配办法,实现多种分配激励措施的优化组合。(3)、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要认真做好省“333”工程、常州市“831”工程和我区“515”工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电子信息业认真实施“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冶金行业实“四个5工程”和“1252工程”,化工新材料行业实施“产学研联合人才开发工程”,纺织行业实施“3521人才开发工程”。确保四大行业有足够的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活动,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高级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邀请企业界知名人人士作专题讲座,鼓励现有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转变观念,营造环境,大力扶持、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1)、调整完善企业经营环境和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的良好平台。要使经营管理人才在武进确实能有所作为,要使其感觉到在武进更能发挥其作用,能成就更大的事业;要制定更加优惠的创业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企业经营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到我区创业;要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联系制度,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家的崇高形象,形成人人尊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处处爱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环境,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2)、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的引进和选拔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一些素质不高、不适应要求的人员会不断被淘汰,而一些优秀人才也将随着机制的完善而不断脱颖而出。但优秀人才的涌现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后备队伍作支撑。因此,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选人的优势,扩大选人视野,把那些素质较好、潜力较大、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树立人才培养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企业后备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开办MBA等各类研究生班、送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后备人才的成长。(3)、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大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改变一些企业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的状况,全面推行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利用优势,加大力度,吸引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我们要抓住“大学城”建在武进城区的机遇,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利用这一优势,为我区培养和输送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协调职能,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企业和学校间的合作,明确对我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方式,建立企业、学校、政府三方面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篇2: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经营管理人员队伍综合实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缺乏现代企业运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从总体上看,我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理论功底扎实、管理能力高超、国际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丰富、经营业绩卓著的企业家数量不多,企业经营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我们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企业推行了职业经理人和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些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而更多的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则仍然实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产品推销方式,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策划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尚未推开;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以家族式经营为主,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很少考虑通过引进一些经营管理人才来管理和发展企业。大部分企业引进人才时仅考虑专业技术人才,而轻视了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此,如再不切实重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要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将会缺乏后劲,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影响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谈及人才,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才是人才。但事实上,即使是最富创造性的发明、最先进的设计,也只有经过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手才能最终变成完美的产品。随着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职业技术人才的紧缺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是观念问题,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仍然有不少人轻视职业技术教育,不愿当一线技术工人。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结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企业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实习培训等方面都有加强合作的要求,但由于受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根据武政办发[2002]70号文件,明确了我区支柱产业在“十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大四大行业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使四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以高于其他行业的速度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效益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在四大行业聚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综合实力较强、在常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和经营管理人才群体),形成我区产业人才高峰。到2005年,四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争取达到3万人规模,年均递增5%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争取达到1000人,年均递增14%以上。根据这次调查的现状,同目标任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为了实现区委提出的“武进要做‘两个率先’的先行区,三年再造一个新武进”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定加紧人才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实行“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的方针,确保经济发展拥有足够的人才保障。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新兴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产业人才群体,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产业。我区应把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大力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人才以及各类紧缺人才,营造产业人才集聚效应。

(2)、创新和完善现有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确立人才资源通过市场配置的主体地位。要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遵循价值规律,按市场价位合理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薪酬体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水平。进一步完善技术入股等要素分配办法,实现多种分配激励措施的优化组合。

(3)、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要认真做好拾333”工程、常州市“831”工程和我区“515”工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电子信息业认真实施“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冶金行业实“四个5工程”和“1252工程”,化工新材料行业实施“产学研联合人才开发工程”,纺织行业实施“3521人才开发工程”。确保四大行业有足够的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活动,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高级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邀请企业界知名人人士作专题讲座,鼓励现有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转变观念,营造环境,大力扶持、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

(1)、调整完善企业经营环境和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的良好平台。要使经营管理人才在武进确实能有所作为,要使其感觉到在武进更能发挥其作用,能成就更大的事业;要制定更加优惠的创业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企业经营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到我区创业;要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联系制度,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

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家的崇高形象,形成人人尊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处处爱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环境,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矗

(2)、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的引进和选拔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一些素质不高、不适应要求的人员会不断被淘汰,而一些优秀人才也将随着机制的完善而不断脱颖而出。但优秀人才的涌现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后备队伍作支撑。因此,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选人的优势,扩大选人视野,把那些素质较好、潜力较大、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树立人才培养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企业后备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开办MBA等各类研究生班、送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后备人才的成长。

(3)、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大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改变一些企业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的状况,全面推行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利用优势,加大力度,吸引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篇3: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市统计局了解到, 2012年上半年, 重庆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列全国第一。其中, 全市实现进出口250.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7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6.0个、236.2个和70.7个百分点。同时美国仍是重庆第一大出口市场, 实现出口值39.63亿美元, 同比增长3.5倍。在笔记本电脑零附件进口需求大增的带动下, 新兴市场马来西亚超越日本和美国, 成为重庆第一大进口市场, 实现进口值13.88亿美元, 同比增长2.9倍。市统计局贸易外经处专家分析称, 重庆大力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 开创笔记本电脑出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新局面, 与此同时, 新兴市场持续涌现, 推动重庆对外贸易快速稳定发展, 与全国外贸低速走势形成鲜明对比。

在全国外贸发展困难, 增速下滑的局势下, 重庆市外贸发展却逆势而上, 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这取决于重庆的地理位置优势, 物流建设优势以及国家良好的政策支持。为了持续性更好更高效发展外贸, 在目前的优势情况下, 外贸人才的培养, 储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重庆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 实现将重庆港打造成为“中国化的自由贸易港”的目标, 无论人才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相当的差距。随着重庆保税港的建立和运营, 外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重庆处于内陆地区, 外贸人才可谓相当缺乏。目前, 重庆市较多高校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和物流专业, 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各类层次, 但大多数是以培养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不懂工作流程和方法, 缺乏交际和良好沟通能力。

2 重庆市外贸行业人才培养重点

针对人才供需的矛盾, 就要求高校的培养外贸人才进行改革, 按需培养, 即社会工作当中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就教授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外贸企业需要, 高校教学实际能力, 可以从以下培养方法入手。

2.1 强调商务英语学习

英语能力是决定学生就业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外贸行业人员在就业面试时基本采用英语口语。英语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需要学生的耐心、毅力恒心。在高校教育从应从以下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外贸工作的需要。

2.1.1 英语应用能力

外贸行业需要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既要清楚听明白对方的意思、表达自己意愿, 还要读懂英语文件证书、正确书写相关资料。而这些英语应用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大学课程开设过程中, 课时安排应倾向英语课程。分别开设BEC商务英语课程, 从上面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同时已经工作的外贸人员由于平时工作当中更多接触英语, 更能体会英语的重要性, 在工作时可以针对自己不足的地方提升英语能力。这个必须要持之以恒, 不间断学习。另外特别要指出, 由于目前伴随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对于小语种如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法语的使用频率提高。可以在学习或工作当中针对性地练习第二外语, 提升就业水平和发展空间。

2.1.2 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求学生或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文化。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涉及不同国家, 就会涉及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影响各自的观念行为, 首先要学会尊重不同文化, 在交易之前应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 可以在谈判交流中处于主动地位, 避免尴尬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破裂的事情发生。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能产生良好的交易效果, 可以在谈判中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获取成功。

2.1.3 运用贸易知识能力

在培养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 必须将英语运用到外贸工作实践当中。比如英语函电书写能力———是否清楚外贸磋商的过程、是否掌握外贸函电必备的内容;英语签订外贸合同的能力———是否熟悉外贸英语合同内容条款、是否清楚各英语条款的一致性;英语填制外贸单证的能力———是否熟悉每种商务单证的英语栏目意思、是否能正确用英语书写栏目内容;翻译国际法律政策相关惯例的能力, 等等。这些能力仅靠只有英语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结合贸易知识进行运用。

2.2 重视外贸业务操作实际学习

在强化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必须掌握外贸操作技能及业务流程、工作方法。上面提到外贸企业是不愿花钱花时间培养新人。就要求就业人员在上岗之前就掌握外贸业务操作。每个岗位有具体的分工细则和工作要求, 学习操作能力就是岗前培训, 取得岗位资格证书的保证。明确重要性才能端正态度更好的学习。

3 重庆市外贸行业人才培养方法建议

在明确外贸人员培养的重点基础上, 必须要有优秀的培养方法去实现, 让高校学生真正掌握以上的重点, 既要有通过某些手段方法落实重点, 又要贴近社会工作实际。

3.1 针对社会工作岗位技能教学

由于外贸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工明确, 每个岗位要求不同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学生学习各类技能课程。目前最缺乏的外贸岗位人才主要是出口营销管理人才, 能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效的出口营销整体策略并贯彻实施;商务谈判人才、外贸业务员, 熟悉海外市场, 整个外贸流程, 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外贸跟单员、单证员, 监督生产进度, 保证单证制作正确;报关员、报检员, 完成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流程。总结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 可以得出每个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在高校开设课程中, 应适当偏向技能岗位课程的学习, 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成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外贸公司岗位方向, 另一个是报关报检货运方向。归纳而言, 可以开设进出口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

3.2 高校外贸专业师资建设

有完备的教学硬件设施, 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手段, 则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去传授, 才能实现这些价值。外贸行业要求有良好的英语能力, 操作业务能力, 法律法规知识的人才, 而培养出这些人才的教师则有更好的要求, 应具备更全面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调查人才需要的情况看出, 目前外贸人员要求理论够用, 实践够强, 经验够多, 就要求高校教师调整教学计划, 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时间。对教师的要求可以归结下面几点:一是要求能“双语”教学:因为所有的外贸课程都与英语相关, 所有的教材都涉及英语知识和相关翻译。只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反复进行英语教授才能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 不断巩固外语能力;二是要求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实践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作经验, 才能传授工作要领, 没有工作实践的教师是无法教授工作体会和技巧的。

参考文献

[1]李卫.网上外贸的交流方式和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19) .

篇4:江源区积极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江源区委、区政府积极构建“人才、党员、村干部”三者互相转化、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全面增强农村实用人才引领发展的号召力,截至目前,江源区村“两委”干部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所占比例达85%,全区有三分之一的村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生的安置。

江源区政府把目光锁定在“菜园子”、“菜篮子”、“山坡子”上,建设吉林东部山区蔬菜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做强特色产业。借助农村党员创业工程政策、项目、资金等保障措施,向上争取、同步整合各类创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在江源区拉开了发展棚膜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大幕。目前,江源区共培育了以棚膜经济能手为主的产业能人921名,引领发展了以“菌、药、菜、牧、蛙”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到2011年末,農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7382元,较2008年提高近40%。目前,江源区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个,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8个,共培育各类农村职业经纪人170余人,辐射带动了5000多户农户,建设了200余个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的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在全省知名的“品牌村”,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篇5: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区人事局关于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人才流入区”建设,按照市里要求,区人事局在调研汇总后,就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对策,现报告如下:

一、全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基本状况 截止目前,全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583人,其中女性3595人,占64%;少数民族1291人,占23%。从学历结构看,本科有3223人,占58%;专科1741人,占31%。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有2295人,占41%;36岁至45岁的

有2094人,占40%;46岁至55岁的有1059人,占18%;56岁以上的有135人,占1%。从技术职务结构看,具有正高级资格的15人,具有副高级资格的576人,占11%;具有中级资格的2457人,占46%;具有初级资格的2492人,占43%。从行业分布结构看,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教育行业有4090人,占73%;卫生行业有771人,占14%;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多不足百人。

二、经验作法和主要问题 红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发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逐年呈“阶梯状”“滚雪球”式向前发展,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较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拓展评审范围,将评审工作扩展到非公经济单位。

随着社会进程和改革的发展,非公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非公

经济单位是今后容纳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非公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我们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明确了非公经济专业技术评聘和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的办法。-间共为非公经济单位的约600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

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在严格执行赤峰市人事局《关于印发%26lt;赤峰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实施意见%26gt;的通知》和赤峰市人事局《关于印发%26lt;赤峰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实施意见%26gt;的通知》两个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进行了几次岗位设置和调整工作,并依照岗位设置进行了聘任工作的常规化管理。通过几年来的严格管理,在红山区人事局对各单位直接进行设岗后,并把各单位在岗位数额内的聘任权力直接下放给了

各单位,简化了中间程序,减少了有关部门的干预,提高了岗位聘任的透明度,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出台了重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偏远学校的职称聘任政策,有力地解决了基层人民教师的待遇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建立实施人才储备制度,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添活力。

为有效解决“十五”期间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出现的年龄结构断层断档、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经济管理人才及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人才储备制度的意见》和《赤峰市红山区公开招考储备人才暂行办法》,并决定自开始,在全区事业单位实施人才储备制度,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储备人才。共录用了32名使用储备人才,信息库储备人才16名,社会反映效果良好。

我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

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外流已经显现。其一,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外流较多。市直各单位到红山区挖人才现象严重,教育、卫生系统每年都有近2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调出区外或辞职另谋发展;参加工作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在职考研深造后,很少回乡发展创业。其二,红山区籍生源的本科毕业生回家乡创业的越来越少。据调查,自以来,红山区考生被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的有9335人,仅有1605名毕业生回乡报到,报到率仅为17%。其三,人员借用影响了基层事业单位的人才使用制度的建立。“占其编不在其位,吃其饷不为其谋事”的现象在全区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各事业单位外借人员累计198人,其中教育系统外借人员就多达144人。其四,部分优秀人才被提拔使用后,往往脱离本专业工作,专业不对口也造成了人才的“隐性”流失。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首先,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相对偏少,人才短缺。其次,结构比例失衡。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城建、文化等系统,而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等行业专门人才较缺,在财政、审计、统计等业务性较强的部门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在企业中缺乏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人才。比如在我区5583名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6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591人,仅占11%。而在591人中,教师就占了467人,其他行业为124人,仅占2%。此外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因已经有几年未大量进人,且有许多人接近退休年龄,在年龄阶段上出现空档,难以形成人才年龄上的梯次结构模式。第三,能级结构较差,有的单位人员大量超编,却缺乏能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有的单位因受编制限制,其急需的人才却进不来。这一点在教育、卫生系统表

现较为突出。以教育系统为例,核定编制3887人,实有人员4156人,超出269人。即使这样,各中、小学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的优秀教师所占比例较少,仍然显得人才匮乏。形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是以前实行统分政策,致使大量的体校、艺校、幼师和中师音、体、美专业毕业生进入到教育系统而酿成的后果。据统计,在师范类毕业生实行统分政策的几年里,就有741人进入教师队伍,其中音体美及幼师专业387人,占52%。而国家正规院校毕业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回乡报到211人,安置到事业单位54人,就业率仅为%。

人才管理机制不活。一是人员冗杂,出口不畅。主要原因是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生活无保障,后顾之忧较突出。据调查,我区大部分靠营业性收入维持运转的事业单位,每年营业收入所得几乎都用在了“人头费”上,为保工资、保运转已不堪重负,更新设备、引进技

术、培养高新尖人才则无从谈起。二是一些长期病假人员占编不上岗,工作无人干,影响事业发展。这些长期不上班的人,不但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了困难,给相关工作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能的环境欠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在政策还存在着“缺位”现象,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相互配套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不利于人才发展创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比如,我们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业,但政策滞后。突出的是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民营企业发展缓慢或尚未建立,致使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民营企业发展创业,只能另谋他路或远走他乡。据调查,自以来,回乡报到的1605名大中专毕业生中,仅有72人到民营企业就业,仅占4%。在用人上,缺乏激励竞争机制,“一聘终身”“一岗终身”限制了人才积极性、创造性、重要性的

发挥。机制不活,尤如一潭死水,既无生机也无活力。另外,人才市场建设欠账过多。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要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进行,而我区却没有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的服务平台,没有固定的人才交流服务场所,以致人才交流信息不灵,为人才服务的通道不畅,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不利于人才科学流动和合理交流。

三、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的趋势预测 第一,缺乏300-400名不同学科的教育人才,其中应引进一些高层次成手教师,同时引进一些高学历的年轻教师。第二,引进约100名工程、经济类人才,推向工业园区工作,以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引进约100名实用农业技术人才,发展近郊农业,为红山区菜篮子工程发展提供人才。

第四,吸引事业单位常规人才约200名。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化我区人才队伍的对策和建议

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

人才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密不可分。环境也是生产力。近年来,我区在优化人才环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制定了一些引才引智的优惠政策。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优秀人才难引进,拔尖人才难留住,现有人才难流动”的现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对此,一是在人才培养使用方面,根据红山区的实际,重点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立足点放在自主培养和自我发展上,在盘活现有人才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在人才流动方面,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对急需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实行区域内合理流动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和简化交流手续。三是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建立党政领导和业

务部门联系专家制度,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智引才。四是在人才开发方面,要建立人才发展创业基金,并制定相应的使用政策。对急需的高级人才舍得花重金聘请;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可高酬重奖;对到民营企业发展创业的高学历毕业生,可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打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完善就业安置政策,把好事业单位进人关

抓好人才配置交流的基础性工作。一是继续实施人才储备制度。本着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按需求计划,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方式,将那些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充实到工作一线。从根本上解决实行统分政策无序进人、人才断层断档问题。二是探索完善吸引毕业生返乡创业办法。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名牌高等院校毕业生创业发展基金”,对回乡创业的名牌高等院校毕业生由“创业发展基金、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三方面出资的方式将其

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其后顾之忧,吸引和鼓励莘莘学子回乡创业。采取得力措施调整人才结构

篇6:区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名称:关于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查人员:王兆国

起止时间: 2010年10月22日至10月29日

关于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体现在各类从业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长,说明建筑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筑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型发展。

尽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在逐步增加,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如果把大量的流动农民工计算在内,建筑业仍然是一支劳动密集型的队伍。在管理人员中,既无学历又无职称的人员仍占较大比例,专门人才年龄断层、老化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队伍素质依然很低,科研规划、勘察设计及房地产行业队伍素质明显高于建筑业。

作为著名的建筑之乡,我们肥城市陆续提出了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发展思路,随着新业从业人员将出现重大结构调整。建筑业人才教育培训将担负着为整个行业发展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新情况,都意味着建筑提供人才保障的艰巨使命。2010年10月22日至10月29日,我们培训中心组织了专业教师先后对本市的五家建筑施工企业、租赁公司进行了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工作调研,通过工作座谈,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并征询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22日至10月29日。

调查地点:本市。

调查对象:单位主要负责人、技术人员、操作员。

调查方法:工作座谈,现场调研。

调 查 人:王兆国。

一、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肥城市共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6家,成建制劳务分包企业269家,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建筑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建筑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我市建筑企业大多是镇办或村办建筑队伍发展而来,虽然经过主管部门的鼓励与扶持,大多经过了改制,但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未经过专业教育培训,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力不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2009年检查中发现,全市持证上岗的企业经理123人,持证上岗率仅为29%。

二是建造师考取人数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缺口。我市目前注册一级建造师159人,注册二级建造师2394人。已注册的建造师中,还有相当比例分布在房地产、勘察设计、监理、园林绿化、水利、公路等企业中。随着项目经理向建造师过渡期限的临近,与我们估算建筑企业共需4500名建造师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关键岗位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顾名思义,关键岗位人员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点,他们的从业素质及技术能力水平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培训是基础、证书是手段、准入是目的、验证是保证”这四大环节,认真扎实地开展关键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全市目前关键岗位持证人员15854人,其中施工员4605人,质检员2586人,预算员1490人,安全员2270人,材料员2301人,机管员1423人,其他1179人,持证上岗率达81%。

四是技术工人的持证上岗率相对较低。肥城市地处内陆地区,本地人员中从事建筑业务工的人员较多,但目前各建筑业企业使用的务工人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存在很多证书在,人员已经离岗多年的情况,导致建筑业企业进行技术工人培训和考试的积极性不高。经统计,在各类建筑业岗位人员中,我市技术工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3000人,比例仅为28%。

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战略资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关系到我市建筑业的未来。同时,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高学历、高技术”岗位,也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岗位,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尤其如此。建筑业的发展既需要会技术,懂经营,擅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技术精练、业务突出的技工队伍。要逐步建立高层次管理人员为龙头,建造师、关键岗位人员为骨干,高素质技能工人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应对专业技术人才分流问题。肥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大量工民建专业技术人才转投房地产开发公司,再加上一些建筑业企业经理经营思想陈旧,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且建筑业从业环境苦、脏、累,能提供的待遇也不高。导致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进入建筑业企业成为普遍问题,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人才断档现象。我们重点引导建筑业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业的观念,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在引进人才能够做到重金引才、重视育才、重在留才。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宣传、发动,提高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贴近企业就近培训,降低企业的费用支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学员学以致用,作为开展岗位培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培训对象为着眼点,选准培

训内容,强化培训考核,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

(二)以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基地为依托,重点开展技能工人培训与鉴定。2006年,鲁泰建工集团投资兴建了安全培训教育基地。现已全部交付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管理与使用。目前已经建成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有各种规格的教室10间。其中大讲堂可容纳200多人,普通教室50人。可满足8个工种的同时教学,同时还配备了多媒体室、图书室等教室供学员使用。设臵有砌筑工、木工、抹灰工、镶贴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管道工等多个工种的实训场地,每个工种能容纳40~50人的工位,同时能满足1000多人的技能训练和鉴定,设施、设备、材料齐全完备。已建成的标准化学员公寓可以同时容纳300人食宿,并配有洗浴中心、娱乐室、医务室等后勤保障设施。

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的鉴定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提高建设劳动者的素质,科学合理配臵建设劳动力资源,是社会、企业、职工三者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企业、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是把建筑业做强做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需要。不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肥城的建筑业在国内外的建设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立。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岗位技能鉴定工作,成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建筑职业技能岗位鉴定指导委员会,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环环相扣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保证职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作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逐步提高教师和考评人员素质。教师是培训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其思想道德状况和技术水平对培训工作影响很大。要充分利用威建集团公司内部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从鲁泰建工集团内部及省内外各大院校聘用一大批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能考评队伍,对业务素质、年

度工作实绩等任职条件进行定期考核,要求教师不断进修加强学习,及时掌握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与考评员队伍。为今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四)转变培训及鉴定形式,使培训鉴定更适应行业特点。建筑业是一支外向型队伍,职工流动性大,难以集中培训,针对这一特点,教育培训工作在发挥各类建筑学校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更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过去大家对函授培训、业余学习持怀疑态度,拘泥于按照常规办学,要通过不断实践,经验积累,摸索适合我市建筑业特点的培训形式。重点实现“三个灵活”,一是培训方式上灵活。采用函授与面授、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在函授培训、业余学习中,注重加强检查,要求学员自觉地、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鉴定工作中,针对具体情况使用分别采取“专设工位鉴定”和“现场工位鉴定”两种方式。二是培训时间上灵活。利用冬训、下雨天或晚上的时间,或者利用工程的档期培训,努力解决工学矛盾。主要利用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较为系统的进行理论培训,然后根据各地的工程进度,分期开展鉴定。三是办班地点上灵活。采取“后方学校培训和前方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灵活机动地举办各类培训班。

(五)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及鉴定工作运行机制。一是要明确约束机制。要通过资质年检、持证上岗检查等有效手段,对建安企业参加培训的各个工种提出明确培训计划和培训规划。与各市区主管部门签订职业技能培训责任书,将培训计划纳入企业考核内容,完不成培训计划的单位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分管负责人不得评为先进个人,企业资质年检不予通过,更不能晋升资质等级。二是建立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建立劳动力资源的合理的市场

机制,合理配臵生产力要素,改变过去“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传统做法,打破工种的限制,针对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倡一专多能。一方面解决企业的需求,同时不少工人持有双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达到建筑业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每对培训鉴定工作进行评比,对在办、教、学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育培训工作者予以奖励,以此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此外要通过举办技能比武来激发广大青工的积极性,推动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是建筑业发展的重点,重视与加强建筑业教育培训工作应成为行业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才能为做大做强肥城建筑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王兆国

篇7:区建筑行业人才工作情况(定稿)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及时受理各类岗位证申请,确保人员持证上岗。2018年以来共办理初级岗位证书延期135本,办理初级岗位证31本,受理中级岗位证书42本。

2、积极引进建筑行业高级人才。目前全区建筑行业一级建造师人数413人,比去年年底新增73人。

3、与区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会同区住建局联合举办“洛江区建筑行业人才专题研修班”,组织区属建筑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经营管理负责人、项目经理、技术部门负责人等48人前往上海同济大学异地培训、考察。通过专家专题讲座、学员与专家互动交流和现场教学点考察学习建筑行业最新技术成果,帮助大家开阔眼界、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促进建筑行业的交流,为企业间为下一步的强强联合、抱团发展,为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把我区建筑行业做大做强打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技术创新创新人才缺乏。建筑企业对建筑技术开发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建筑企业普遍缺乏新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人才,缺乏建设工程网络信息管理、BIM技术应用等专业人才,在当前全国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背景下,各地为争取高

级人才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原来的政策已吸引力不强,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的难度增大。

三、工作思路

篇8:##区重点项目建设督查

一、在建项目抓紧施工,拟建项目积极筹备白天,机声轰鸣,尘土飞扬;夜晚,银光闪烁,灯火辉煌,这并非抒情的华丽词藻,而是东区建设场面的真实写照。至七月底止,党政办公大楼的建设者们苦战酷暑高温,夜以继日,主体工程已完成第七层灌砼;桃花江大道、金盆北路、迎宾路、创业大道抓紧施工,都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0%。资江大桥自4月9日开工以来,完成了南岸引桥18根桩和9根系梁的灌砼,7月底施工队已开赴北岸和下河施工,累计完成投资1190万元。竹业城二期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去年6月份启动至今,共建房屋15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全部完成,8月底完成外装修,~年春节后即可组织试营业。桃花江汽车站前后经过4年的努力,省、市的立项批复全部完成,由湖南省国际咨询公司中标设计的施工图纸现已交付,总投资1100万元的预算资金已全部到位,目前正在办理征地手续。文化艺术园前期工作已经启动,今年2月份成立了领导小组,可行性论证报告已由县计物局批复,《桃花江报》已刊登启事征求各方建园意见。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想方设法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多方筹措资金。东区各项工程根据目前施工进度,几条大道均能在9月底全部完工,党政办公大楼~年元旦前峻工。那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让人更加欣喜的景象。诚然,在这些可喜成就的背后,有我们许多部门艰辛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县建设局为东区的整体规划、开发和建设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县交通局、计物局等单位多次跑省市终于赢得资江大桥、桃花江汽车站等项目的立项和争取项目投资;县国土局多途径使项目用地得到市里审批、省里认可;县文化局依托文化抓产业,抓住产业促文化,为文化艺术园建设做了许多前期工作;环保、电力、房产、自来水等单位为加快东区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工作有待完善,各方尚需努力

(一)规划滞后影响工程进度。大的建设理应规划先行,而东区开发突出的问题是规划滞后。目前在建项目受规划影响的有:民营创业园,桃花江大道,资江大桥、迎宾路、金盆北路、休闲广场、党政大楼、竹业城等建设项目拆迁户的复迁安置和筹建中的文化艺术园。现在,因桃花江大道规划的变动,埋设管道路线难确定,从而影响到创业园区的整体运作。资江大桥拆迁户原计划安排在桥两边,也因规划没有出来不能安置,影响其他拆迁户的拆迁。特别是休闲广场、迎宾路拆迁户的安置一拖再拖,已达三年,现由政府出钱每月100元租住竹业城门面,租金已达20多万元,闭塞的住房酷暑难熬,一些拆迁户经常吵闹到有关部门,并影响到其他拆迁户的拆迁。文化艺术园也因规划影响难以定址,不能向上级申报立项。

(二)施工环境仍然欠佳。反映较大的主要是资江大桥工地。4月9日开工以来先后发生阻工、停工4次。主要原因:一是因未付清部分村民的征地款而阻工;二是村组要求承包工程,推销材料;三是当地个别领导认识有差距。桃花江大道、创业园也有一些反映。但自七月份县城基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施工环境大有好转。

(三)资金跟不上是主要矛盾。一是东区在建重点项目一方面因上半年多雨和7月份的高温炎热天气影响施工,另一方面资金的制约拖延了工程进度。二是东区整体规划的基础工作需要投入,如小比率的地形数字图、50平方公里的航测片等需要70余万的投入。三是征地款和报批费用没到位。县城市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东区还有100亩的征地应付款未付,创业园40万元征地款未到位,党政办公大楼20万元报批费未付而不能拿回审批手续。

(四)国土收入期望值与实际效果难同步。前两年我县国土收入由于有关部门精心运作,严格管理,国土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终究仅靠县内民间资金投入有限,我们一些好的资源和项目开发,优良的人居、投资环境还不为外人所知,因缺乏外地投资商的参与,土地开发升温不够,导致今年来在县城的几次土地拍卖都不很成功。因此,国土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减缓,支持东区开发建设受到影响。另外,东区土地征用过程中,给予农民部分的征地款“同地不同价”的问题,当地镇、村两级与村~见较多,有关部门对此应引起重视,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以人为本,建设大东区我们没有沿海和比邻大城市的优势,但我们有人类生存而其他许多地区不可媲美的青山、绿水、蓝天、景观等人居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通信等优势。因此,大东区要以生态、旅游、花园的特色城市取胜,吸引各方客商,接纳各色人种来安居、来兴业。

(一)精心绘制蓝图,构建大东区。东区规划,我们既要相信专家的技术权威,又要有自己独特超前的主见。我们认为,大东区规划的重点区域应是:一条黄金道(桃益公路桃江段)、一颗摇钱树(竹海—美人窝风景区)、一个聚宝盆(向东南延伸的创业园)、一块处女地(狭义的东区)。项目定位要多元化,即狭义东区的政治、金融、贸易中心,竹海—美人窝风景区的休闲旅游观光,桃益公路黄金道的商品生产、展示交易,依山傍水的别墅群落,创业园区的加工贸易。做到科学布局,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筑风格要突出特色,高楼、仿古、欧式、园林各得其所,真正体现无声的音乐,凝固的诗。

(二)运作市场提升人气,加快土地开发。随着竹业城二期工程的竣工、党政机关的搬迁和桃花江汽车站的建成,竹业城市场已具开发基础和条件,要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精心的运作吸引客商,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免租金、免税费(试营业)等优惠政策和划行归市等措施开发竹业城,并尽快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竹制品集散中心。通过竹业城市场商品的集散和人流的聚集,提升东区财气和人气,进而提高土地价值,增强土地竞买力,加速土地开发,形成市场运作、项目建设和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

(三)出台特定机制,加速东区开发。开发要有新理念,要把东区作“特区”,要以超时代的新、特、优思维,超常规的管理措施,开发建设新东区。“新”,观念要新。既然不具备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那么,就要跳出本地圈圈,更要超越经济发达地区的思维,思想要更加解放,思维要更加创新,这样一切都将豁然开朗。特别是要有新的用人观念和机制,要不分地域、资历、年龄、职位,要高薪从外地引进,要提供职位从本地竞选,唯才(德才兼备)是举。“特”,管理要特。“特区”要有特招,对区域内的人员、机关单位、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的管理机制要打破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敢于冲破一切陈旧观念,真正体现新区的特性和特色,以特诱人,以特显特,一切服务于经济,一切有利于发展,一切围绕着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优”,人员要优,政策要优,环境要优。要选用德性好、素质高、充满活力、勇于创新、少说多做、讲奉献、讲服务、讲效率的人到东区工作。要制定具有深度和力度的引得来、留得住、招数独特、客我双赢的开发政策促进东区开发。要高起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为东区建设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确保东区快速发展。

上一篇:月字开头的成语下一篇:打扑克作文300字_写事作文_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