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2024-07-26

广东高考语文阅读技巧(精选8篇)

篇1:广东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广东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汇总

一、(2011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汗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 1 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16.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17.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

18.每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3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4分)

二、(2009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⒗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

⒘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

⒙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

三、(2007年广东高考卷)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 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 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5

篇2:广东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首先,读文要认真,第一遍读文章要仔细地读,要做到能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那些句子可能有深意等等,然后再读题,读一道做一道,不能一次都读了,否则就可能出现做一道想另一道的情况,做题的顺序不限,如有选择先做选择,每一道题在文中都有指定的位置,读题之后要回到文中指定的那个句子,把那个句子反复读几遍,如果你第一遍读文很认真,这里就不费什么时间了。

然后就是答题了,答题其实大部分都是一些似曾相识的话,问修辞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无非是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也无非是先抑后扬等等。许多学生头疼的是句子的含义,这样的回答注意一定不能脱离原文,要先写上一些情节在回答,比如“这句话中老人的行为表现了他内心的什么什么心情,体现了当时背景下人们的什么什么”,不能只答自己的话,一句原文也不抄。

句子的作用或者文章(词语)的作用的作用类问题是比较好答的,因为基本上都有固定模式,最常见的是为下文做铺垫,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这些都是文章前面的段落的常见答案,突出了文章主旨,深化了主题思想(什么主题不用写),这些都是文章后面段落的常见答案。还有时的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等也是经常要写的。

问文章中为什么这样写的为什么一类的题,主要就是写出这样写会给文章什么好处,诸如结构严谨,合理有序,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好话,夸夸作者就行了。

还有一类是读者读完文章后自己的感想,这类题分值很高,这种题一般都是先把文章主题说一遍,带给我很大启发,联系自己,或者将自己与作者相比较,得到诸如“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如何如何”的结论,要据文而定。

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全面,比如评价一个人或事,要好的一面坏的一面都要写,除非题目要求你写一面,这样可以尽量多得分。

当然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能打这些字,如果有整本的练习题和答案的话,就会发现阅读题的答案形式都大同小异,个人认为,没有故事情节的散文阅读要比小说类阅读和有情节的散文难一些,回答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只要认真读题,认真答题,就会有不错的分数。

现在就可以去找一些答案研究一下,看看标准答案到底标准在哪,将题目和答案一对照,就能逐渐摸索出答题的正确方法。

篇3:广东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实用类阅读选的是温源宁先生所写的《梁宗岱先生》一文,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一书。从选文来看, 有两个特点值得特别关注:其一, 选文地域色彩浓厚。作者温源宁先生生于1899年, 系广东陆丰人。梁宗岱先生是广东新会人, 著名的诗人、翻译家。作者和所写人物均为广东籍, 充分彰显了地方特色, 也可见命题人在选材上煞费苦心。同时, 我们注意到文学类阅读选文的作者陈秉汉先生亦是广东普宁市人。本土化的作家和材料, 能让考生读来倍感亲切, 同时也会使广东考生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彰显地方特色, 这是一个亮点, 也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预计来年还会继续在试卷中强化这一特点, 所以有必要在复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 了解岭南文化。其二, 命题人有意淡化文体意识。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一书原本是英文的, 后来由南星翻译成中文, 此书以素描的方式, “春秋”的笔法写下作者对胡适、辜鸿铭、吴宓、周作人、徐志摩、梁宗岱等十七位文化名人的印象记, 辛辣别致、活泼高雅、新颖风趣。本书的文体在学术界界定不一, 有人说是散文 (张中行) , 有人说是人物传记 (钱锺书、香港书话家黄俊东) , 亦有人称为人物随笔 (陈子善) 。可以说, 《梁宗岱先生》一文界于传记和散文之间, 既有人物传记的写实性和文学性, 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评卷过程中, 笔者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不少考生因为对一些基础知识、概念理解不准确到位, 导致该得的分数白白丢掉。例如实用类的19题考的是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两小题的参考答案分别是夸张和比喻, 但在评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对修辞手法这一概念及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理解似是而非:要么是误解修辞格, 将其外延无限放大, 如说明、白描、细节描写、举例子、打比方等, 要么误答其他修辞格, 张冠李戴, 如拟人、排比、借代、比拟、对比等, 要么是芝麻胡子一把抓, 一个小题写上两种或以上的修辞手法。这样看似简单的4分就变成0分了。其实近几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明确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九种。

我的感受之二是不少考生缺少回到文本、具体作答的意识, 导致失分严重。我以为结合文本、具体作答这在做作用题、语句含义理解题、探究题时尤为必要和重要。19题的后半部分即是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说到夸张手法, 一些考生只知道是为了突出强调, 说到比喻手法, 只知道是为了生动形象, 而不能联系文本, 分析其在刻画表现人物或事物等方面的作用, 这样势必流于空泛, 不能得分。像这种题目, 仅有“模式化”的机械回答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的句意, 作出简要的分析。同样, 21题考查的是语句的含义理解, 要准确作答, 必须回到文本, 联系上下文, 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具体分析梁宗岱先生的具体表现。否则至少三分之一的分数就没有了。

篇4:高考语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一、通读文章,抓其精髓

阅读理解题目虽然主要在“理解”二字上,但是“阅读”才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步骤。当学生拿到题时,先浏览一遍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浏览时会出现找不到主次关键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一旁作指导,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句词,并做好文章结构的划分,能总体上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二、题型分类及解题思路

通常遇到的阅读理解题型一般有分析修辞手法类、分析表现手法类。

当遇到分析修辞手法类的题目时,学生需要先写出修辞手法,在写明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其作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分析修辞手法这类型的题,一般是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或者是某一句话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只要学生能理清解题思路,对于此类题目就可以做到迎刃而解。高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不多,学生需要记住以应对考试。第一种就是拟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目的,就是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形象,通常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情绪、动作及状态,给读者想象和启发的空间。第二个是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生动,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第三个是排比,排比句很好识别,和一般的句子有很大差别。排比句句式结构工整,读起来会有韵律感,读者一般对于排比句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文章对于主体的说明和突出。第四种是反衬的手法,一般是使用正面或反面事例来突出文章写作主体的,能更为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色彩。

表现手法类型的题目同样也需要学生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就是其一。为了使文章的更具有鲜明的特征,可采用引申的手法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含蓄地表达。当明确了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后,学生依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进行论述,决不可出现脱离文章内容作答的情况发生。

其实,无论是什么题型的题目,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才是关键,任何题目的作答都是以文章内容为主体,不可脱离文章而空谈。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需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训,引导学生能靠自己的力量,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答题时不少学生会出现答题不完整、不全面的现象,老师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使学生在答题时能全方位,客观作答,找到得分点,高效答题。

三、文章类型分析

在高中时期常见的文章类型主要有3种,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目一般出现的文章是科技说明文和文学作品的选段,其中文学作品包含的范围很广泛,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题材。虽然题材上千差万别但是多数文章都是通过对具体事件或事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文章蕴含着浓厚的思想情感和人文气息。

学生在做题时,不仅要能清楚区分各种文章类型和写作表达手法,还要能找寻出考查的知识点。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这使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原来一样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优势,做学习的主人。在做练习时,老师不妨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然后多采用引导和暗示的手法,让学生自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见解,老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不能武断否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善于总结积累

阅读理解题目虽然在文章类型上有些许差别,但是对于常见的问题都是有可循规律的。学生可以将日常的题目和答案记录在本子上,通过对比分析,寻找答题规律和技巧。采取厚积薄发战术,学生通过日常的点滴累积帮助自己提高在阅读理解题目上的正确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质的飞跃都需要量的累积,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把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都记录收集起来,才能在最终的考试时做到得心应手,平时的积累会反映在考试成绩上,打破学习懒惰性,积极主动地去累积知识。

阅读理解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面对这类型的题目多数会有抵触的心理,但是只要通过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是完全可以得到强化的。只要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在阅读理解上拿到高分也是轻而易举的。

篇5: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诀窍: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 论据。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句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目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 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 前面的议论句;说明文和议论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 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四、“瞻前顾后”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高考作文答题技巧

1.考查对联与场合的对应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常盛常新。

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好题型,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考查不同年龄的特殊称谓

年龄文化为中国五千年精神文明所衍生,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高雅称谓。

3.考查诗歌中的对仗常识

对仗一般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几种。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对,工对一般对仗工整严谨,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但是在备考时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备无患。如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4.判断文化(史)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文化和文史常识,包括古代职官、教育科举、古代刑律、天文历法、地理山水、礼仪习俗、名号称谓、饮食起居、歌舞艺术、古代服饰等,考生要广泛涉猎。今年全国卷3套试卷都结合文言文进行了考查。

5.考查应用文体用语是否得体

近年来,语言得体试题频频登陆高考试卷,并越来越紧贴现实生活,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

6.挖掘诸子散文的政治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政治智慧、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用现代眼光对其进行省察,可以为人们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作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

7.考查援引诗词与是否合乎语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能否根据语境准确援引古典诗词相关名句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养的外映,是一个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客观题(选择题)(3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5.主观题(4分)

6.主观题(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

9.主观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11、12、13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15题:

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

15.主观题。(侧重于思想内容)

(三)名句默写(5分)

1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篇6: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9、过渡和照应

篇7: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通过--内容+抒发(寄寓/揭露)--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手法+抒发--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

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人的--事,歌颂了(批判了)--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4

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

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写--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5

积累——现代文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的--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篇8: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一、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 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其次, 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 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 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 香气袭人, 提醒人们:秋天来了, 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 我们要珍惜光阴, 抓住现在, 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 有所作为, 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 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 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 就认为正确。殊不知, 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 并不是本文的主旨, 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二、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 其感情脉络是:玉簪花“探头报秋”——作者“一惊”“怅然”——想到花的顽强、谦让——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 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领悟兄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就如顺风行船, 事半功倍。

三、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 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 答案要从选文里找, 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 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 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

四、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 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 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 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 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 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 一切都完’, 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 但“勇气”不是关键, 更绝非“惟有”, 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 ”“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 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五、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 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1.比喻

比喻要贴切, 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 越突出, 比喻就越贴切。《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 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 (1) 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2)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3) 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起的是拟人化作用, 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 “太阳花”又名“死不了”, 但“种了几次, 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 从不要人照料, 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 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 “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 “自我炫耀的灯笼草”, “凌空悬挂的黄瓜”, 与“紧紧依靠大地, 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 摘下灯笼草, 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排比

《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 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增强语言的气势, 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 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 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 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象征

上一篇:第一学期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在2012年政府廉政暨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