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秧歌教学设计

2024-07-16

拥军秧歌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拥军秧歌教学设计

《拥军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内容:湘教版 五年级音乐上册 《拥军秧歌》 教材分析:

《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 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安波先生根据《打黄牛》的音调填 词而成的新民歌。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 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 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 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 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 敬佩、热爱之情。全曲为2/4拍,徵调式,由方整的扩 充乐段构成,共六句。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哎来梅翠 花,海勒海棠花”的运用,给音乐增添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地表现了秧歌舞起、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引导学生感受陕西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秧歌的艺术特点及风格;

3、鼓励学生大胆愉快的学跳秧歌;能在小组创编活动中自主进行合作和交流、表演展示;

教学重点:感受秧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秧歌表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绸子、扇子、手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部放歌”ppt课件)

师:前面的课我们走进西部,欣赏学习了甘肃民歌和山西民歌,今

天我们继续走进西部,走进陕西。

二、音乐活动,感知体验

1、感知感受陕西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点击播放视频链接)

2、感受秧歌;欣赏教师舞蹈(ppt出示教师舞蹈背景及音乐)

二、唱一唱:

1、初听歌曲(揭示课题:《拥军秧歌》课件)

2、简介歌曲

3、复听歌曲(《拥军秧歌》课件)

4、学唱新歌

(1)学习歌词,理解歌曲(2)视唱歌曲旋律(3)完整演唱歌曲

5、歌曲处理

6、完整演唱歌曲《拥军秧歌》

四、扭一扭:

1、学习体验秧歌;(ppt出示秧歌舞步、动作)(1)歌基本步的学习练习;

(2)调身体扭秧歌;(ppt课件——秧歌组图)

2、小组创编秧歌舞比赛;(点击视频连接)(1)欣赏儿童秧歌舞视频;

(2)小组创编秧歌舞比赛;(PPT出示创编要求、小熊击鼓)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秧歌舞的创编活动,要求小组活动,团结合作;动作协调优美有队形变化;表演形式多样;道具运用效果好,表演热烈。老师这里准备了扇子、手绢、绸子,小组自由选择,看哪一组最棒。

(3)展示评价(ppt出示评价苹果树)

(设计意图:在音乐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形式,营造信息场。多渠道地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学习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 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课堂小结:(ppt出示结课课件)

篇2:拥军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演唱歌曲《拥军秧歌》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 难点:

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2、用“十字步”或自己创编的舞步大胆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课件、红绸缎、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歌舞引入:

简单律动:同学们,让我们跟着音乐动起来!师随《拥军秧歌》音乐扭一段秧歌舞。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吧!

二、展开深入 教唱歌曲:

1、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拥军秧歌》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叫做《拥军秧歌》,也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接下来,老师把这首歌曲来演唱一遍。简介歌曲背景(幻灯片放映)

1、师点拨:这首歌曲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在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打了胜仗,老百姓非常高兴,纷纷抬来了猪羊慰问八路军,并唱起了欢快的《拥军秧歌》,扭起了欢快的秧歌舞。表达陕北人民对八路军的敬佩和热爱之情,我们要带着欢快、豪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

2、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下这首陕北民歌,听完后小组讨论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给你们带来什么感受?(再次播放歌曲)欢快 豪迈 评价学生:这位同学的音乐感受真好!

师点拨:这首歌曲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在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打了胜仗,老百姓非常高兴,纷纷抬来了猪羊慰问八路军,并唱起了欢快的《拥军秧歌》,扭起了欢快的秧歌舞。表达陕北人民对八路军的敬佩和热爱之情,我们要带着欢快、豪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

3、学唱新歌。

读读歌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来!请跟着老师一起按节奏读读歌词!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读一段)好!同学们,第二段老师想交给同学们自己来读读。

6、模唱旋律:来!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用“La”来模唱旋律。(b7 节奏 唱得不准的地方多唱几遍)

评价;同学们旋律唱得这么准。(5)教唱歌词

7带进歌词;咱们把歌词带进来试试?(逐句用琴声带唱,不准的地方及时纠正,音准、情绪、节奏处理)

8、分组接唱:同学们学得可真快,老师有个提议,咱们换种方式分组接唱怎么样?看哪一组表现得最棒!请听好过门!(第一组 唱一段 第二组唱第二段)

9、完整演唱:同学们唱得真不错!好,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声完整地演唱一遍。

10、边唱边跳:没想到咱们班同学不仅歌唱得好,舞蹈也跳得这么有韵味!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音乐边唱边跳起来。注意!咱们不仅是舞蹈演员,而且还是小歌手,准备好了吗?

1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学习收获)(学会了唱拥军秧歌,学会了跳秧歌舞)

篇3:东北秧歌课堂教学实例学习札记

笔者从小在南方长大,那里气候温暖、湿润。由于南方地理环境复杂,各民族语言、文化、经济相对隔离,所以民间舞种类较北方地区繁多,就南方汉族民间舞而言主要有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广东英哥等等。表演形式来看,南方民间舞蹈注重舞蹈的体态、注重唱,舞蹈规模小巧和谐,风格上细腻柔美、清新秀丽,表现性较强,多表现秀美内容;而且从伴奏乐器来看,南方一般多用丝弦乐器,而北方则是用鼓的多。这样的话就形成了南方舞蹈纤巧秀丽、形式轻巧的“阴柔优美”的风格。而北方地区则注重舞蹈的技巧,并且舞队规模宏伟庞大,风格简练奔放、鲜明生动,加上惯用鼓乐,所以也就形成了北方“阳刚崇高”的艺术特点。特别是在辽阔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历史久远,是我国古代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气候寒暑分明,山河壮丽,生活在这里的人受山川气候的熏陶,性格勇敢粗旷,乐观好动。有资料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来到这里的人民,多从事垦荒、开矿、搬运等劳动,他们受到大自然和劳动生活的陶冶,形成了坚韧、直率、倔强的性格。由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也就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旷的审美情趣。那么由于南北方地域环境的明显差异,经济类型,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也造就了汉族民间舞在南北地区发展上风格的明显差异。现在笔者跟随战老师所学习的东北大秧歌,是北方秧歌中的主要代表,在东北三省的城乡各地广泛流传。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等农业劳动,也和古代农祭活动有关,一般的民间传统是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广场表演。在东北地区四季分明,春、夏、秋为农忙季节,冬季为农闲季节,春节、元宵也在这个季节。人们在这个时候办起庙会、秧歌会,可谓是冬季的盛会。而这个时候正是寒冬腊月,冰雪覆盖大地之时,到处都是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正因为这样的气候,人们在大广场上跳东北秧歌时,就要求动作上既要幅度大,又要速度快,所以火爆、欢快、泼辣、热烈也就成了东北秧歌最主要的特征。东北秧歌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那表演上的“艮”、“浪”、“俏”、“逗”、“媚”,也概括为“稳中浪、浪中艮、艮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其中最能突出的就是“扭”,强调在舞蹈动作中“扭得活,扭得浪,扭得稳”,这些都成了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无论是上装美丽俏皮,还是下装热情幽默,加上花样繁多的扇子、手绢、花棍和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都再现了东北人民特有的深沉情感,顽强的意志,豪爽的气质和诙谐的性格。

虽然大学四年笔者比较系统的学习过东北秧歌课程,但是由于当时地处南方,根本无法想象在东北这块冻土上,每当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举办庙会,在庙会中由艺人们组成秧歌队,踩着高跷,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拿着手绢和扇子,唢呐一吹,大鼓一响,在那白茫茫的雪地里载歌载舞时的欢快热闹的情景。所以能跟战老师学习传统地道的东北秧歌,笔者真的是感到十分的荣幸。

一般情况下,东北秧歌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基本在中专时期对东北秧歌有过一定的基础学习,但是在大系教材中,依旧要从最基础的基本动律开始学起,从膝盖的屈伸,到上身动律,再到手巾花,最后的步法,战老师都是从单一动作讲起,严格要求和规范。战老师所编排的秧歌组合取材于秧歌中“上装”的表演,所谓“上装”就是梳长辫子的农村大姑娘形象,要求上身略为前倾,在表演时要“媚”要“活”,动作着重在“扭”。因此“上装”的动态美也被形容为“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要求演员必须演得既扎实又活泼,既敏捷又俏皮,还要有朴实得艮劲。基于以上对于“上装”表演的要求,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求学生将人物的个性特点体现在组合的动作之中,所以在上课讲授动作时,一般都是战老师直接做动作示范,讲述动作的来源、动作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和“下装”的“逗场”是怎样的,再让学生们进行模仿,对风格和情感进行表演上的纠正,最后让学生把新教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目的。这也是战老师在课堂教学部分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了,在笔者的印象中战老师从来没有强调过“这是单臂花”,“这是前踢步”等等,从来不会刻板的教授某个动作,都是让同学们通过模仿学习,观察老师在动作中所表达的意味和情感,从而突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让东北秧歌中风格的意味得到最完整的体现。笔者认为,对于大学课堂特别是艺术类课程而言,这种教学风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学生的学习从刻意和呆板的灌输式教学中解放出来,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逐步去释放艺术的灵性。而直接的模仿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强调连贯性,让组合看起来不仅流畅还有身体的韵律也带在里面了。如果教学时过度强调几点几点,节奏什么的,学生也很容易在做动作时也往那方面想,从而忽略了身体的韵味。战老师这么做不管是让学生的身体运用也好,或者包括眼神等各方面等能够达到运用自如,而不是刻意和死板的。在组合表演上,则体现出风格性强,流畅性强。笔者课后在和战老师进行讨论时,战老师也强调了:“这种教学法(模仿教学)只适用于大学课堂,在对于低年级的班级(比如中专中刚接触舞蹈教学的小孩)进行教学时必须讲清方位,进行标准化教学,大学教学则可以放宽,大学的课堂教学组合一切从表演和韵律上来考虑,而中专教学则比较讲究规格,大学的教学中要求从规格中透视着风格。所以在给大学学生上课时,也就特别要求学生再进行模仿时注重一种流线型的动作,一种圆性的动作,强调严谨的身体韵律。”

在学习中,笔者还发现战老师还特别注重脚下、膝盖的动作,强调心里的呼吸。在进新动作时,战老师优先进行脚步动作的分析讲解,比如在教授前踢步时,战老师在讲完前踢步“出脚急,落脚稳”的基本要求后,就特别强调在前踢步中如何体现出的女孩特有的细腻、体态和柔情似水的美感,如何体现“稳中浪”等等,上身的动作一般只进行模仿教学或者讲一点手巾花,很少过分强调动作的过程,要求身体对于韵律的掌握和由呼吸来动带动动作的“小份儿”和韵律。经过学习和总结,不难发现战老师之所以脚下动作讲的多,是因为脚下动作最能体现风格特点,最能够带动你的四肢,能够扎实得掌握脚下的动作,对于学习上身动作和掌握身体韵律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些“小份儿”和韵律则是东北秧歌扭法韵味的体现,只有用自己的身体学下来,才能体会的深,领悟得透。“声由心生”,舞蹈也一样,舞者做出的动作,动作中的韵律,韵律所表达的情感,全是由心而生,所以可见心灵对于舞蹈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也只有从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才能从动作将风格完美的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出来的学生是“活的”,风格是浓郁的。还有一件很有特点的事,就是在舞蹈伴乐上,战老师一般选用的都是东北民歌小调。上课有时还采用歌伴舞的方式,将其融入组合之中。这学期在学习片花组合时,就用的是东北民歌《茉莉花》。上课时边唱民歌边跳组合,显得别有一番风味和特色,战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东北秧歌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一学年的观察和学习,可以看出战教授的教学理念有如下值得学习之处: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不做僵死的课堂教学。战老师在上课时能很好的和同学们沟通,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时。这不仅仅是在教授动作,她是在用心灵感染每一位同学,让同学们懂得将身心融入动作之中,让肢体舞出心声。笔者真的很有幸每周跟着战老师学习,后来才知道战老师年龄已接近80了,但是在教学时的一举手、一台头、一眼神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让人回味无穷。一学年很快就度过了,还真是感觉自己充实了不少,不仅仅让笔者学到了丰富的舞蹈语汇、舞蹈技巧,还教会了笔者作为老师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

从战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舞蹈学与教育学双重专业背景,在两方面都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更要有“学生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时刻怀有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有效沟通,以真实可感的教学感染,实现舞蹈技巧和艺术素养的双重传达。

参考文献

[1]李瑞林,战肃容.东北大秧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1.

篇4:理工类高校胶州秧歌教学方向探讨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44-02

一、引言

目前,在全国各专业舞蹈院中,都已将胶州秧歌列为“中国民间舞”的必修课[1-3],其地位可见一斑。胶州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我国许多的优秀舞蹈作品如《俺从黄河来》、《扇妞》、《一片绿叶》等等,都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表达了突出的舞蹈内涵,创作了一系列鲜明的舞蹈形象。

然而现今,包括胶州秧歌在内的我国民间舞的种种现实问题摆在面前,由于时代不同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已不能唤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就连舞蹈学生,也不愿跳以民间舞旧模式编创的舞蹈,舞蹈前辈时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可没咱那时跳起民间舞的那股子劲头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民间舞学习兴趣,怎样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民间舞作品,是我们急待思考的问题。民间舞顺着一条老路走下去一定是行不通的,民间舞的教学要改革,民间舞创作要发展,土生土长的民间舞必须与各种艺术、各种舞蹈形式融合贯通,借鉴发展,广纳百川才能永葆青春。

在理工类胶州秧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为基础上进行探索、追求、创新和发展,使胶州秧歌的艺术魅力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二、胶州秧歌教学方向探讨

(一)胶州秧歌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传承

在许许多多的舞蹈作品中都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来充实作品,更加完美的表达出舞蹈的内涵,突出舞蹈的形象。如舞蹈《东方红》、《俺从黄河来》等作品都采纳了胶州秧歌的动作素材,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突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舞蹈专业技术来讲,胶州秧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也可以概括为“碾、拧、抻、韧”,而民间艺人却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律动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些特点来进行,让胶州秧歌的魅力得以充分体现。

(二)课堂教材要善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谈到胶州秧歌的课堂教材,不得不先说说中国民间舞的教材创新问题,目前一些舞蹈工作者就民间舞的教材改革提出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间舞教材要保持“原生态”,保持原样,“珍藏版”的传统化应该原样复制;另一种观点认为,民间舞应当现代化,摒弃传统[4-6]。

我们既不能一味“现代”而失去传统,也不能只要传统而不求发展;既不能扔下祖先留给我们的原生态的宝贵遗产,也不能脱离时代一味地照搬传统。胶州秧歌应当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只有这样,胶州秧歌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山东秧歌的权威代表张荫松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胶州秧歌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强调继承并发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继承和保留,要深入民间,真心真意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和请教,认真学习每种流派的每个动作、每个小范儿、每个眼神,更好掌握传统胶州秧歌的本质和精髓;其次,课堂训练要在创新中突破,向不同舞种借鉴,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做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传统动作素材上进行加工,在动作的节奏、形式等方面融入时代气息;再次,在音乐的选择上也不必局限传统胶州秧歌音乐,选择一些有节奏明快的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更加积极投入。因此,将胶州秧歌的课堂教材要不断改进,使教材在保留原生态的风格韵律基础上加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动作元素,使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心理要求,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既延续历史的血脉又与时代的审美同步发展,才能使胶州秧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引入“即兴舞”的课堂训练手段

目前的舞蹈专业院校,“即兴舞”是编导课上的最常见训练手段,在民间舞的课堂上并没有这种训练形式。笔者认为“即兴舞”训练方式,可较好地把胶州秧歌的动作定势、原生态元素和舞者的内心情感、情绪有机结合,使舞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和自由的空间。但即兴训练的必要前提是:首先在老师的规范指导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胶州秧歌舞蹈语汇和素材,在牢固掌握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动律特点之后再开展即兴训练,以对胶州秧歌的理解为基础,发散思维,解放思想,随兴而舞,从而达到创新和再创造的目的,达到发展动作定势以及开拓个性风格的目的。再次强调的是,胶州秧歌课堂即兴训练是有原则的——绝不能脱离胶州秧歌原始动律和风格,绝不能无拘束地去发展即兴。那么就失去了胶州秧歌即兴舞训练的初衷。在即兴中一定要把握胶州秧歌的“闪”、“扭断腰”、“三道弯”的动态形式,“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快发力和慢延伸”的节奏特点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在胶州秧歌即兴舞课堂训练中,可借鉴编导课的具体训练方式,比如,把一个单一动作作为动机,打破原来的动作空间、节奏、感情,进行变化发展。又如,根据不同角色的设定,通过角色即兴等等。即兴舞蹈的训练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参与意识,解放了学生思想,释放了学生潜能,发挥了学生能动性,也有助于学生以后创作出优秀的胶州秧歌作品,学生在即兴中可以发现自我、检验自我,调整自我。因此笔者认为,民间舞教学中,要激活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和创新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动作技术学习和即兴训练有效结合,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提高。胶州秧歌课堂教学的即兴舞训练和教材创新,在教学上互成体系,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借鉴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舞反对古典芭蕾程式化的体系,打破传统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开发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解放肢体,释放心灵,注重个性的发挥,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更强调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群体中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强调实用性技能训练,根据演员自身条件,从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一套能突出自身优势并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开发自身潜能,避免“千人一面”的状况[7,8]。然而,以胶州秧歌为例的民间舞课堂技能训练追求的是一定模式的、规则整齐的动作定势,就像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训练手法,抹杀了个性创造性,把舞者全部框在一个框架里。它忽略了主体意识,忽略自我掌控、自我体会、自我完善的内心感受。因此民间舞课堂上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训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训练效果如一潭死水。因此,将现代舞课堂技能训练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民间舞教学中,让学生由内而外唤醒知觉,以情带动体味身心变化,感受空间变化,体验力度变化等不同动作模式,才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

(五)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胶州秧歌的表现能力

胶州秧歌的创作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博众家之长补我所短,不断开拓创新,让作品贴近观众的现代审美情趣,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具体的创作技法之一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舞台特效与舞蹈的结合,道具的现代化改良。群舞《茉莉花》,舞蹈扇骨运用了荧光效果,在舞台灯光暗下的时候使茉莉花的形象从人群中一下突显出来,不难看出编者对现代化的舞蹈道具的运用做了初浅的尝试,作为当代的创作,它必须着重考虑时代审美的认同,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使创作也当代化。我们期待着更多敢于将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与舞蹈形象完美结合的胶州秧歌的作品。

正是这样使得胶州秧歌在新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中孕育出新的、有别于以往既定的胶州秧歌舞蹈作品形式的新形式,它既保留了胶州秧歌原生态的东西,又有再生态的东西,这是一种升华,是胶州秧歌这一舞种自身的特征与现代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整合的结果,符合人们的审美心态。

三、结语

论文探讨了理工类高校胶州秧歌教学方向中的关键要点,既要使学生能够恰到好处地舞出胶州秧歌的动律神韵,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要强化其动作的训练,更应注重学生对胶州秧歌的内心体验的训练,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文斌,胡志蕴,高峰,蔡铁原.胶州大秧歌[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冯双白.宋辽金西夏舞蹈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张红黎.试述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J].舞蹈艺术,1992,1:173-176

[4]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9DVD)[M].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

[5]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6]吕艺生.舞蹈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卡琳娜?伐纳,郑慧慧译.舞蹈创编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课题]本文为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理工类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和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程课题《东小屯村胶州秧歌保护理论研究》(2011Gx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篇5:拥军秧歌说课稿

说教材:

《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安波先生根据《打黄牛》的音调填词而成的新民歌。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敬佩、热爱之情。

全曲为2/4拍,徵调式,由方整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哎来梅翠花,海勒海棠花”的运用,给音乐增添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地表现了秧歌舞起、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说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说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老师载歌载舞拉开序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出示一系列扭秧歌的图片,让学生融入到陕北秧歌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歌词,为学歌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试唱旋律、试唱歌曲,尝试先学后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舞的特点,学一学,跳一跳,随着欢快热烈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整个教学片段以情绪为基础,以情境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 难点:

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2、用“十字步”或自己创编的舞步大胆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课件、帕等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歌舞引入:

简单律动:同学们,让我们跟着音乐动起来!师随《拥军秧歌》音乐扭一段秧歌舞。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吧!

二、展开深入 教唱歌曲: 1.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拥军秧歌》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叫做《拥军秧歌》,也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接下来,老师把这首歌曲来演唱一遍。

简介歌曲背景

1、师点拨:这首歌曲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在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打了胜仗,老百姓非常高兴,纷纷抬来了猪羊慰问八路军,并唱起了欢快的《拥军秧歌》,扭起了欢快的秧歌舞。表达陕北人民对八路军的敬佩和热爱之情,我们要带着欢快、豪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

2、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下这首陕北民歌,听完后小组讨论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给你们带来什么感受?(再次播放歌曲)欢快 豪迈

师点拨:这首歌曲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在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打了胜仗,老百姓非常高兴,纷纷抬来了猪羊慰问八路军,并唱起了欢快的《拥军秧歌》,扭起了欢快的秧歌舞。表达陕北人民对八路军的敬佩和热爱之情,我们要带着欢快、豪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

3、学唱新歌。

读读歌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来!请跟着老师一起按节奏读读歌词!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6.模唱旋律:来!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用“La”来模唱旋律。(b7 节奏 唱得不准的地方多唱几遍)7.带进歌词;咱们把歌词带进来试试?(逐句用琴声带唱,不准的地方及时纠正,音准、情绪、节奏处理)

8.分组接唱:同学们学得可真快,老师有个提议,咱们换种方式分组接唱怎么样?看哪一组表现得最棒!请听好过门!(第一组 唱一段 第二组唱第二段)

9.完整演唱:同学们唱得真不错!好,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声完整地演唱一遍。

10.边唱边跳:没想到咱们班同学不仅歌唱得好,舞蹈也跳得这么有韵味!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音乐边唱边跳起来。注意!咱们不仅是舞蹈演员,而且还是小歌手,准备好了吗?

篇6:拥军秧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陕北民歌《拥军秧歌》也称《拥军花鼓》或《拥护八路军》。全曲由方整型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拥军秧歌》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嗨来海棠花”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的强烈生活气息,形象的表现了欢腾跳跃的秧歌舞蹈、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学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让学生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风格特征,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歌的热爱。

2、通过学唱《拥军秧歌》,让学生认识民歌中的歌舞曲,运用简单的舞蹈“十字步”对学生渗透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切身体验歌舞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

难点:能够体验并能唱出陕北民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绸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请同学们认真听。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好,大家对这首歌曲熟不熟悉?歌名叫?是谁演唱的?同学们知识面很广!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是由歌手阿宝演唱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谁来谁说说这首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什么?(音调高、声音高亢、嘹亮•••旋律粗犷激昂)那为什么阿宝的声音如此高亢嘹亮,(用到了方言,)为什么他唱的这首民歌如此自由、奔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去寻找答案吧。

(播放陕北图片,介绍陕北风俗、特点、气候等)

陕北是我国西部陕西省北部的革命老区。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它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黄河从其腹地流过。这里 1 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在这样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着勇敢、淳朴、善良、个性刚毅的陕北人。他们的生活是以农耕、游牧生活为主,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是:毛巾头上戴,皮袄板在外,腰扎红腰带。

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是陕北农民的象征。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比如说腰鼓、剪纸等。陕北人民最亲密的伴侣就是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在陕北,人们用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唱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大山里放牧的时候,有时为了消除寂寞,就会用拦羊嗓子、喊牛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们创作的民歌大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音调自由奔放、豪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陕北民歌。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1)初听

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富有激情、有活力、热烈)

(2)复听

你从歌曲中你还听出了什么?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场景?他们在干什么呢?

(3)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是由安波先生填词而成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歌曲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是革命圣地,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春节快要到了,陕北人民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出于对八路军的拥戴,为了表达自己拥军的热情,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动人情景。欢腾跳跃、锣鼓震天鞭炮声声,人们拥军的热烈场面。

3、学唱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陕北人民慰劳抗日英雄的歌曲《拥军秧歌》。(1)请同学们小声跟唱一遍歌曲(看视频)(2)这一遍让你的同位听到就可以啦

(3)同学们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陕北民歌的特色?

1,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为什们你觉得这一句能体现陕北特色? 先跟老师唱一遍。

看看这一句当中出现了哪几个装饰音?重音记号,提示我们这个音唱的稍重一些,上滑音,声音向上滑,要唱的光滑圆润。滑音演唱法是陕北民歌演唱方法之一,加上这些装饰音的作用是什么?

两个音跨度大,起伏大 音域宽广,旋律跳动大,是陕北民歌的特色,这就决定了演唱时要用真假声结合

4、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 先跟钢琴把这一句练会

在括号里的歌词称作叫衬词,它没有实际意义,是给这首歌曲作陪衬的。衬词唱法也是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要唱的轻巧而轻。加上衬词有什么作用?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增添生活气息,更能表现出人们拥军的热烈场面。使歌曲更好听。

3、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4)把第一段完整跟钢琴唱一遍。再来看看第二段结尾。(5)跟伴奏试一试,检验一下自己学会了吗?(6)处理情绪

新春佳节的到来,人们的心情如何?更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呢?八路军抗战胜利了,从此老百姓就会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了,心情怎样啊?表情是怎样?怎样的声音演唱才能表达陕北人民那种兴奋、幸福、感激之情呢?带着这种心情表情把前四句演唱一遍。注意你们的吐字咬字。

疑问?肯定的语气。

衬词没有实际意义,他是为这首歌曲陪衬的,这一句应该用轻巧跳跃 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下面就按照刚才我们分析的,用不同的声音,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完整的跟伴奏演唱一遍。同学们,陕北人民不仅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还用到了什么形式?舞蹈,他们跳的是陕北最具特色的秧歌舞,也叫扭秧歌。一般在

举行庆典活动或盛大集会时表演,通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简单的秧歌步。

同学们学的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陕北人民的秧歌队里,随音乐扭起来吧。这首《拥军秧歌》也是首歌舞曲,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带来的节日里欢乐、热闹的气氛

篇7:《秧歌舞》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明水县滨泉凤亭小学

执教者:史蕾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秧歌舞》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学习简单的秧歌舞,能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秧歌舞》,并把握基本的音准、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

2、掌握并会敲击锣鼓等乐器典型节奏,学生之间可以准确配合。

四、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锣、鼓、镲、丝绸等

五、教学过程

导 入: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播放《秧歌舞》音乐,请同学们跟老师活动起来。(师生活动,共扭秧歌舞)

师:刚才我们跳的这个舞叫什么啊?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大街上扭秧歌。这也是我们汉族人所喜欢的一种歌舞形式。(简介:秧歌)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一首具有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歌曲《秧歌舞》。新课教学: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师:听一听这首歌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高兴地、热烈的。

师:要求要和音乐合拍(复听)歌词中唱到了什么?仔细听听他们在敲些什么? 生:敲锣打鼓!

师:东北的秧歌有什么特点呢?

生:听起来很热闹,非常的欢快、热烈。歌词描写了什么内容?

1、按节奏朗读歌词。

师:你能跟着老师的鼓点,读一读歌词吗?来试试。

师:东北人民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民歌。这首歌曲,就是由编者重新填词而成的。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读歌词,感受歌词表现的热烈情绪。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教师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指导,尤其注意讲解小附点、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提示:在歌曲中间的前两个十六分音符后一个八分音符要指导学生唱准,不仅要把节奏唱好,还要把音符时值唱准。)

2、用“da”随琴进行模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但是个别地方需要注意,(这时候学生基本可以演唱歌曲的旋律了,重点指导学生演唱附点的节奏,讲解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我们再完整来一遍。引导学生找出相同节奏型,介绍东北秧歌特有节奏型,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击打。

3、填词完整演唱歌曲

播放《秧歌舞》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教师指导:激发学生感受歌词的情绪,指导学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4、学习秧歌的锣鼓节奏(多媒体出示)练习击打节奏型。师生合作。师:在秧歌中,为了渲染热烈欢快的喜庆气氛,人们常用锣鼓来助威,下面我们就学习一小段锣鼓经。

师:准备好了吗?我们来试试,你们合作得真棒。(找表现好的给他打)

5、学习秧歌舞“十字步”。(课件出示“十字步”的图示,教师示范十字步的步伐。)

师:东北秧歌有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脚步,叫十字步,我们一起学一学。跟老师一起左上、右上、左退、右退。老师做,系上红绸让学生进行歌表演。教师指导:指导学生练习十字步,师生跟着音乐,共同做出秧歌的简单律动。

师:这首歌曲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那么让我们]扭起秧歌唱起歌。(全体载歌载舞,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六、拓展学习

师:大家的表演真热闹啊,其实除了我们跳的东北大秧歌,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歌舞也非常的著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简介东北秧歌(形式: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打花棍、高跷等)

师:其实呀,不仅是东北人喜欢扭秧歌,我们国家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很喜欢扭秧歌。全国各地有自己不同风格的秧歌。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大街上扭秧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七、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不仅跳了欢快、热烈的东北秧歌舞,了解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在课下学习一些舞蹈的知识或是舞步,把你学会的舞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其他地区的秧歌。

篇8:浅谈东北秧歌教学中美感的训练

关键词:舞蹈,想象,美感

舞蹈, 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教育则是让美在人们的心里传播,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启迪艺术灵感。舞蹈美感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的感觉器官在对舞蹈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和欢乐的一种心理状态。

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中对美感的分析, 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 其民间秧歌舞可算是迄今仍然活在民间的汉民族舞蹈的代表。东北地区的秧歌是民间舞蹈中流传甚广的一部分, 其民间歌舞包括:秧歌、龙灯、旱船、踩高跷等, 多在一起配合演出, 统称为“秧歌”。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 风格独特, 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 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 踩在板上, 扭在腰上, 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东北秧歌也从其逐步的发展中被人们所重视, 通过老一辈舞蹈家的努力和细心钻研归纳 , 东北秧歌已成为现今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纳入了正式的教学计划中去 .

一、在民间舞教学的初级阶段, 单一的动作要注重高低、轻重、刚柔、动静的起伏对比和变化。动作组合都是靠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对比和变化来产生特殊的美感的。只有强调其精细过程才能真正把握其独特的风格韵味, 达到在训练时一投足、一身手就有美、有思想。举例 : 区别于单一动作训练 , 在课堂教学中 , 我们把”前踢步、后踢步和旁踢步贯穿在一起组成一个短句来练习 , 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当中对学生提出多一步的要求 , 在规范的把单一动作做好的基础上 , 要加深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感 , 使整个短句不拖沓 , 动作与动作不分离 , 把动作交替之间的韵律美发挥到最好 ! 使学生把握好这种交替动作的韵律特点.更进一步的体现出逗、哏、翘, 稳、美、浪的动作特点与艺术美感。给以后教学中出现的脚下的步伐 , 身上的动律以及手上的手巾花训练做好铺垫。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稳打稳扎, 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得到提高。

二、经过单一动作、短句训练过程后, 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高过程就是组合训练过程。是区别于单一短句训练的更高的具有表演性的提高训练过程。这种组合的编排, 可以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情绪出发, 给动作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把动作间的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技”中有“舞”, “技”中有“情”, 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东北秧歌的火热与活力 , 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东北秧歌特有的韵律美及感染力。形成一种渗入骨子里的韵律美。

三、在学生高年级阶段, 进行剧目的编创阶段。训练学生有自我的创作和编创能力。学生在自己编创剧目的过程中, 一定要掌握好风格特点。再通过个人的长处以及风格所长, 创作出适合自己、符合自己肢体协调性和内心韵律美的作品。另一方面, 在自我创作的基础上,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鉴一些比赛中获奖的优秀剧目, 通过学习这些优秀剧目, 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诠释动作的能力以及掌握不同韵律风格的能力。体会不同风格的动作美, 举例:第六届桃李杯中国民间舞二等奖、教学剧目创作二等奖的剧目《喜雪》, 这个秧歌独舞以揭示汉民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与喜闻乐见为创作动机, 并以此为基点塑造典型形象。“雪”在东北的冬季是很寻常的, 但它在寻常中也有它的意义。它代表了冬去春来的美好征兆, 代表了节日的喜庆, 也代表了新年的依始。编导正是以独特的舞蹈审美视角抓住了这种汉民族文化中人所寄予的这种内心的情感关系, 从观察外部形态入手, 到开掘内部心理特征, 用身体动态去呈现这种心里对于韵律美的方式。作品从舞动的汉族小姑娘的欢喜气氛中出发将汉族人民淳朴的民族气质融合在一起, 并且作品的舞蹈身体动态并未停留在表层意义的风格化动作, 而是充分发挥了舞者内心的感受。

综上所述, 对于东北秧歌的学习 , 既能加强学生的身体灵活性 , 又能丰富其表演内容。在对东北秧歌的理解和感受上也受益匪浅。对于教师来说, 要把所学的东北秧歌的知识加以总结 , 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和了解又可以为将来所涉及到的教学打下基础 , 另外再加以研究和整理 , 继续挖掘新的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独特动作和丰厚的知识。把这门具有东北民族风格特点的秧歌和许多专家辛辛苦苦开创的结晶及自身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到教学中去。用自己的努力 , 继承这份浓厚的热情 , 执着地迈向新的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篇9:拥军秧歌教学设计

关键词:地秧歌;校本课程;体育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周庆恩中学是我市校本教育特色校,昌黎地秧歌是我校艺术特色,《充满魅力的昌黎地秧歌》体育校本课程以“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为总目标,强调学习锻炼方式的转变,以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个性特长的体育人才,使之找到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的“昌黎地秧歌”其动作优美大方,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而且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它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和气候的限制,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具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慢性病的效果,并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科学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进行“地秧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拥有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合我校实际和当地的区域文化我们将昌黎秧歌和体育健身有效地结合起来,确立“昌黎地秧歌”这一项目作为我校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为此,我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开发此项课程;有义务把昌黎经典的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我县的艺术精粹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我们的学生从亲身体验地秧歌的过程中,感受昌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我们将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基本动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使昌黎地秧歌普及到全校每个班级每个人。

二、课程设计理念

周庆恩中学校本课程《充满魅力的昌黎地秧歌》是建立在学校体育课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实现全民健身)基础之上的一门课程,同时结合地域特色以弘扬传承地方文化为目的的一门课程。

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校本课程以“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为总目标,强调学习锻炼方式的转变,以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个性特长的体育人才,使之找到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它首先是要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地秧歌的历史、起源、服饰、道具、乐器伴奏、舞蹈、协调性、团队合作精神。校本课程的内容还体现周庆恩中学自身的特点、教师自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它尊重每一位普通大众,包括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培养学生学习“昌黎地秧歌”的兴趣,让“昌黎地秧歌”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一种技能。同时形成学校的传统优势,使“昌黎地秧歌”这一艺术瑰宝,在学生中得到推广、普及、传承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课程总体目标

1.七年级开展“昌黎地秧歌”基础知识基本动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秧歌的热爱之情;2.八年级开展“昌黎地秧歌”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学习,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3.从学习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逐步形成体系,实施“昌黎地秧歌”大课间计划、实现全员健身。

四、主要内容

1.学习“昌黎地秧歌”的知识和基本动作;2.培养体育与艺术人才,通过“昌黎地秧歌”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3.“昌黎地秧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4.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研究;5.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6.开展地秧歌艺术展演、班级比赛;7.体现班级特色,开发地秧歌新段子、新动作。

五、课程实施的主要思路和计划

第一阶段:校本课程前期准备阶段。学习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文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召开课题实施研究小组会议,讨论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步骤;研究实施方案,拟定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小组成员分工,责任到人。

第三阶段:校本课程组织实施阶段。制定详细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指导、组织实验教师实施校本课程;聘请专家指导教学。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性论文;课题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全校动员实现“昌黎地秧歌”大课间计划;完成课题报告或撰写专著。

六、课程的指导思想

现代中小学生体育课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坚持“健康第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利用我县的地域特征,把“地秧歌”运动作为一种锻炼手段很好地融入到了教学之中,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与上课的教学模式有密切关系。初中阶段很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在锻炼这些运动技能的同时,开展艺术体育新课题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运动枯燥、乏味的情感,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教学思想,真正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考虑,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专心地学、认真地学,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以《体育教学改革纲要》、《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二期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此次校本课程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与艺术整合教学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奠定基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昌黎地秧歌的历史、知识、辉煌、及技术要领;通过教学,增强使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表演昌黎地秧歌的基本动作,甚至能自己编排节目,培养锻炼学生舞蹈、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教学,很好地做到运动与艺术的结合。

上一篇:江南的雨700字作文下一篇:海底两万里重要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