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

2024-07-09

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精选6篇)

篇1: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5分钟)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15分钟)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2页.,可作适当增补).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2,学生讨论.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三)活动三: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22分钟)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研究问题: 1,联系生物学科所学知识,说说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物种?与生命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是什么?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研究.学生发言.教师发言(结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观赏)2,问题:(1)作品中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2)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效果,产生美感的? 学生讨论研究

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发言:重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作补充发言.3,研究思考:(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作业要求:(2分钟)1,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2,试写一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一画的感悟.(五)学习活动小结:(1分钟)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讲评前一课美术欣赏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读)引入本课.(二)活动三:讨论与解释:作者的感情与艺术创造

1,作者感情的体会(10分钟)欣赏作品(课本第4页,可作增补).将课本作品与内容相似的内容其它绘画作品作比较.讨论解释:(1)为什么类似的内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不同?(2)课本作品分别体现出何种感情? 学生讨论,并试对比作出解释.教师发言:感情因素对作品的影响.肯定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释的理解

2,艺术创造的理解:(12分钟)研究问题:(1)艺术是什么?(2)优秀美术作品是否就是客观形象的再现?为什么? 观赏一组自然形象图片,再与相似内容的绘画作品作比较,试找出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联系和区别.学生观察思考发言.教师适当提示: 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这是艺术创造的特征.再请学生联系作品数幅,谈谈对艺术创造的理解.(三)活动四:体验与评价:创作与审美

1,创作活动的体验:(10分钟)通过观赏课本作品和增补作品思考: 是否是作者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活动? 体会方法:(1)学生亲自实践作品局部,体会感受.(2)教师师范作品局部加强感受.(3)请有绘画经验的学生谈感受.2,审美体验,评价.(10分钟)结合本单元内容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师生互谈感受.作业要求: 选择作品一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能力写感受,大胆发表见解.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一、导入新课(2分钟)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置身在一个什么季节里? 生:春天。

师: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着天、体验春天、探究春天好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天的畅想》

活动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板书)

二、师生活动(12分钟)师: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正悄悄地变化着,大自然正沐浴在春的怀抱里,请欣赏屏幕录像(展示课件一,关于初春的景象)。

学生欣赏,教师适时地做着解说。

看完录像后,师问:“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谁想说一说,春天里大自然出现了那些变化,那些征候?大家可以放飞想象,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同学们讨论回答„„)

师:刚才说的是同学们看到和想到的自然景象,大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非常好,同学们再想一想:你学过或阅读过哪些描写春的文章,作家是怎样描写春的,能否举上一两个例子。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思考,看哪一个同学说得最好。

请举手的学生回答,教师要不断鼓励大胆发言,表扬回答有个性的同学,鼓励不敢举手的同学参与进来。抓住切入点朱自清的《春》,看作家是如何描写春的,让学生体会春的音韵„„

师:同学们想一想:对于春的畅想、赞美,还可以通过哪种形式来抒发?

生:用歌唱形式。

师:对极了,掌声鼓励。我们知道有那些歌唱春天的歌曲? 生:《小燕子》《春天在那里》《春之歌》《春天来了》《春天的故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数说着。)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班不乏会唱歌的同学,哪一个同学起来唱一首你喜欢的关于春的歌曲? 这一环节,学生出于害羞等原因,不敢起来唱,教师要动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学生起来唱,老师首先参与进来,双手打拍合唱,号召全体同学应和。课堂掀起了高潮。

师:刚才我们从文学、音乐两方面畅想了春天,那么画家又是怎样来表现春天的呢?展示课件如下: 七嘴八舌: 欣赏课本中的美术作品,作品都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 通过欣赏讨论美术作品,想一想,自然和艺术(美术)有什么关系?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之后回答。

生: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铅笔画、蜡笔画、年画、雕塑、剪纸„„

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回答积极的同学。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让同学们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如若还不行,教师可提示如下:我们都喜欢看电视,有时看到辛酸处,我们也跟着主人公伤心、流泪,这是为什么?主人公的遭遇在实现生活中有没有?“有”也就是说,剧中的情节现实中是有的,它是取材于生活中的。这样同学们肯定能够明白:艺术来源于自然,取材于生活,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集中概括。

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通过对美术作品表现手法的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技巧去构思、表现心中的春天。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了很好地克服难点,教师即兴表现几个春的小品。教师示范国画和水彩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要提示学生:春天的主要色调是什么?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学生欣赏,领略一下表现手法,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但要提示学生,不要被教师的示范框住思维,目的是发挥个人所长、个人风格,体现个性。

三、自主与合作练习(18分钟)师:好,下面我们按自愿原则,组合小组,也可自己个人一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手法、形式、去表现你心中的春天。

展示深件: 各显神通: 通过自由组合,讨论交流,小组成员间达成共识,确定意图和主题,用国画、水彩、儿童画、剪纸等手法进行表现练习。

师:如果你能自己独立完成更好,我们鼓励电脑绘图好的同学到前面讲台的电脑上一显身手。

教师巡回指导,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表现,并且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鼓励大胆创新。

四、合作评价与探究(6分钟)请完成作品的小组的同学到前面解说自己的创意,并且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各级同样如此,最后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各抒己见,互评作品,让学生畅所欲言,都参与进讨论中。并且让他们提出改进意见:你认为怎样修改会更好?这样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供各小组参考、修改、提高。(作业中有铅笔画,国画,彩笔画,剪纸,等等。)

五、小结及拓展(2分钟)教师用激励赞赏的语言总结、表扬。最后拓展: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在座的同学们,正值人生的春天,希望的春天。

最后提出要求,让学生们回去以后把作业整理好,按时上交。借用时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这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大自然中去。

让学生联系到自然,这个问题一个学生很可能回答不全,让其他同学补充,尽量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通过学生讨论、回答,联系文学,体现课改的整合意识,丰富扩大了知识面。与音乐整合,合拍应唱,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培养参与意识,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回答,也让他们了解了绘画的几种表现形式。集体讨论,探究,发挥集体的力量。教师示范是必要的,“双基”不能丢,但不能以此局限学生的思维,要张扬个性,允许叛逆、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投之以渔。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可自己画,集

体画,小组画,电脑画等,发挥个人所长,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百家争鸣。

自评、他评、师评、集体评,评价中有合作、合作中有探究,开发了知识的纵横度。

升华春天,拓展知识面。2.。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师: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和配景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百花盛开„„ 生(2):春游、写生、植树„„

问题(2):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比如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 问题(3):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

第三单元

《校园的春天》

活动一 收集与交流——设计标志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1分钟)

二、启发讨论式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标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的确,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板书课题)(2分钟)

三、讲授新课:(一)、欣赏教材的图片及学生收集的典型图片。

(二)、欣赏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看大屏幕。(演示教学课件)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些标志可以看出,每个标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因此可以说:标志是具有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犹如语言,起着识别、示意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标志的起源:原始部落的图腾—Totem 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图腾)。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还有的以太阳、月亮、乌鸦为图腾。最初人们将图腾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劳动工具上,后来就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成为族旗、族徽。国家产生以后,又演变成国旗、国徽。

2、标志的意义、用途。

人们看到烟的上升,就会想到下面有火。烟就是有火的一种自然标记。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利用烟(狼烟)作为传送与火的意义有关联的(如火急、紧急、报警求救等)信息的特殊手段。这种人为的“烟”,既是信号,也是一种标志。它升得高、散得慢,形象鲜明,特征显着人们从很远的地方都能迅速看到。这种非语言传送的速度和效应,是当时的语言和文字传送所不及的。今天,虽然语言和文字传送的手段已十分发达,但像标志这种令公众一目了然,效应快捷,并且不受不同民族、国家语言文字束缚的直观传送方式,更回适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需要其特殊作用,仍然是任何传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到现在,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切领域,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

3、标志的艺术特征:准确、概括、独特、美观。

4、教师结合课件讲解标志的设计要素:图形、文字、图文、数字、抽象

(1)、图形构成的标志。如元老网球俱乐部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等。

(2)、文字构成的标志。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等等。

(3)、图文结合构成的标志。例如:运用中国古钱和“中”字构成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国铁路的“工人”标志等等。

(4)、数字构成的标志。

(5)、抽象标志:用抽象的几何图形构成标志,有较强的现代美和形式美。

5、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a.选题明确。b.构思新颖。c.表现生动。

(三)、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

(1)、确定标志的大小;(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3)进行细部的加工|;(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自选主题,设计一个标志设计方案。如:可为学校运动会、音乐会、朗诵会、书画比赛、艺术节、知识竞赛或为本班特色的主题班会设计一个标志。(13分钟)

四、学生设计练习,听音乐,教师巡视辅导并演示。

辅导要点: 1.思维方法,大胆想像创新。“我就是设计师”。

2.及时表扬、展示好的构思,使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互相启发。(20分钟)

五、课堂小节及教学反馈:用投影仪展示典型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评互评,用游戏的方式分小组评比,表扬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鼓励全体同学克服不足,努力进步,并由个别同学谈谈学习本课的体会和受到什么启发。教师归纳。布置下节课用具。(9分钟)

六、板书设计

三、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

1.标志的起源、意义、用途。

2.标志的艺术特征——准确、概括、独特、美观

3.标志的设计要素——图形、文字、图文、抽象、数字

4.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

七、效果预测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之间协同运作,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了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丰富了审美素养。

活动二 学习与练习------设计海报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1分钟)

二、欣赏导入:

1、多媒体播放一段内容为百事可乐的视频广告及相应的海报。思考讨论:你觉得什么地方使你印象深刻?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见到过哪些活动是通过海报把信息传递给大家的?

2、学生分析作品主题。归纳、感受海报艺术简单、强烈、尖锐的艺术美感。(4分钟)

三、讲授新课:(一)、讨论欣赏: 组织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海报资料进行讨论: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专题海报《新北京、新奥运》一 为例进行分析:

1、海报的作用:引起公众的关注,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2、海报的特点:准确的信息、很强的吸引力、独特的艺术形式

3、构成海报的主要要素:图形——文字——色彩——创意(板书)

4、设计者是怎样选择素材来完成自己和设计意图的(怎样才能有好的创意): 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章等)并讨论、总结

(二)、学生体会

教师出示海报《新北京、新奥运》二,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注意观察海报的创意及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海报的特点是利用静止的形象与文字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繁华地段,面对广大的空间与流动的人群。所以大效果要突出,使人一览无余,不费思索就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师示范

1、教师出示海报《新北京、新奥运》三,示范海报的设计过程和海报绘制的相关技法。

2、海报设计的具体要求:(板书)(结合课本中范图讲解)a、主题鲜明。活动名称、时间、地点要书写清楚。海报中,名称是最重要的,应放在显要的地方,字体要大。纹饰要避免喧宾夺主,应突出主题。

b、形式引人。在构图上应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或严肃、或活泼,力求别致、新颖。

c、色彩鲜明。应根据海报的特点,在明度上、色相上、底色与浮纹上、底色与海报名称上作适当的对比。如底是深色,海报的名称应该是浅色。这样,海报的名称就能突出。

d、构图单纯。海报主要是远看,所以画面上的形象要突出、单纯,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切不可面面俱到、琐碎零乱。如画乒乓球赛的海报,画上许多人在观看比赛,效果一定不好。不如就画一个球拍,一个乒乓球,加上文字,效果就较强烈。

海报制作技法多种多样,除水粉外,可用剪贴、喷刷、贴沙、压印等技法。也可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海报。

(四)、创作指导

1、海报的设计步骤:(结合课文相关图片讲解、板书)a、确定主题。选择一个和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如音乐会、运动会、主题班会或者交通、绿化、庆“六一”文艺演出等为题,设计一幅海报。

b、构思构图。先在草稿纸上画几个小构图,把想法简单地画出来。

c、充实完善。定下构图后把图放大到16开草稿纸上,再加以完善,形象可以参考其它书籍,美术字可参考教师范画。

2、着色要求: a、确定色调,根据画面主题确定色调,明确以什么颜色为主,颜色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以三种为好。

b、着色时应注意的问题。可先画一个色稿,只画色块,确定色彩关系,避免在正稿上反复涂改。要注意着色顺序。

3、过稿要求: 把16开铅笔稿与16开水彩(水粉纸)对齐,对大头针四角固定,用硬铅笔或圆珠笔沿着草图的设计轮廓用力画一遍,不要用橡皮。

4、剪贴要求: 剪贴应以草图轮廓为依据,根据画面需要确定选用废挂历纸哪几块,剪下后贴在正稿的相应地方。(17分钟)

四、学生创作:

1、作业:以生活中最关心的事为主题,选择创作内容,结合自己收集的参考资料及创作素材进行构思起稿,设计制作一张海报。

2、要求:造型简练,色彩明快,能够吸引注意力。

3、制作方法不限。

4、播放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5、作业评价:

(1)、教师从设计特点、制作特点等不同的方面,分别点评部分同学作业。

(2)、设计相同内容海报的同学可组成小组,尽可能统一格式,分别修改,共同设计出一套海报,作为小组集体创作作品。(20分钟)

五、课堂总结、课后拓展: 由同学们自发收集当地公共场所、机关厂矿企业公司的活动信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相关的海报。(3分钟)

六、板书设计

三、校园的春天(二)──设计海报

1.海报的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创意。

2.海报的设计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3.海报的设计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活动三 设计与展示——运动会会场设计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1分钟)

二、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提问:

1、在什么场合,我们要用《运动员进行曲》?

2、校运动会开展的项目有哪些?

3、学校开展校运会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让我们伴随着雄壮的运动会进行曲,进行一次秋季田径运动会会场设计。(4分钟)

三、讲授新课: 1、准备工作: 课前已安排全班同学按会场设计所需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组,共分为平面图组、海报组、会标组、会徽组四组分别进行访问调查,运动场平面图设计面,我们要做哪些准备?会场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下面我们结合欣赏各种图片和影视资料,请各组来共同考虑并确定运动会会场设计所需要的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结果,确定本组调查情况及设计方案,并寻找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创作素材。

(1)、平面图组

征集校运会会场总平面设计的大方案。

a、播放上届校运会录象或照片幻灯,讨论校运会会场总平面设计的大方案。

b、集体讨论平面图设计要求:比例适当,项目设置位置准确、画图规范。(板书)(2)、海报组: a、学生代表出示上届校运会海报,分析设计特点,阐述个人观点。

b、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巩固海报设计的知识点。

c、其他小组建议,补充缺漏。

d、达成校运会海报设计要求的共识 :海报设计设计要突出主体形象,配以醒目标语、绘画造型要简炼,具有装饰感,色彩要单纯、明亮,要标明活动时间、地点等。(板书)(3)、会标组: a、学生代表出示上届校运会会标内容,播放采访校长的影像,讲解会标的含义。

b、讨论本届会标的内容。

c、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小结,拟报学校备用。

d、会标书写注意事项:打格、字与字之间留出适当距离、美术字要醒目、美观、大方。(板书)(4)、会徽组: a、观看各种运动会的会徽,小组代表简要介绍会徽的含义和象征。

b、小组成员介绍本校校运会会徽的象征意义。

c、教师小结会徽设计的要点:要容易识别,图文组合要清晰,表达要准确、要简洁。(板书)(16分钟)

四、课堂作业:各组学生是课前根据自己经验、兴趣、能力,自由组成小组,分组策划设计本校下一届校运会的会场设计 :

1、平面图设计

2、海报设计

3、会标设计

4、会徽设计

2、构思并画出简单草图。

3、小组成员对草图进行交流,并完善自己的创作。

4、全班同学合作,进行整体“拼装”,完成校运动会会场策划设计。(20分钟)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从设计意图、创新意识、设计水平等不同的方面,分组点评作业。各小组互换作品进行讨论各自的特点。可设计成立体模型。(4分钟)

六、板书设计:

三、校园的春天(三)──运动会会场设计

1、平面图案设计:比例适当 位置准确 画图规范

2、海报设计要求:突出主体 标语醒目 造型简炼

有装饰感 色彩纯亮 时间地点

3、会标书写要点:打格书写 字间留空 醒目美观 大方

4、会徽设计要点:容易识别 图文清晰 表达准确 简洁

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

活动一 设计制作请柬

1.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2.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你用过请柬吗?谁能说一说请柬的用途? 结合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对了,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板书课题:请柬设计与制作)

3、请柬欣赏:(出示请柬范图、引导欣赏并边板书)

请柬的内容:图案设计,邀请人姓名,邀请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

请柬的形式: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请柬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请柬的方法。

4、剪贴请柬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精美的请柬,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到邀请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请柬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整理画面: 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1)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精美的请柬(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请柬,形式的不限。

《友谊地久天长》、《老师,您好!》(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

(1)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2)学生互相交换请柬。

(3)总结课堂教学情况。

五、作业要求

活动二 设计布置舞台

1、引导阶段

l 结合欣赏各种体现舞台与会场特点的文艺活动的图片、影视资料,认识舞台与会场设计的特点与作用。

舞台美术(stage art)

戏剧演出中除演员以外的一切造型因素的总称,包括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绘景、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

舞台美术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是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它在艺术创作上属二度创造,具有从属(演员表演)的性质。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通过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②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③表现动作发生的环境和地点。④创造剧情所需的情调和气氛。⑤通过形象的创造帮助演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剧本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等。

舞台美术的这些功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最早出现于演出中的是和演员直接有关的化妆、服装和随身小道具。后来才逐渐有了布景。演出进入室内后又逐渐有了灯光照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它主要是在演出中发挥“实用”性功能。随着各种演出技术条件的日趋完善,艺术造型手段逐渐增多,它的艺术作用也逐渐加强,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品位也愈来愈高,遂成为戏剧综合艺术中重要的有机成分。在现代的戏剧演出中,舞台美术成了决定和左右演出艺术形式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l 分小组设计舞台与会场。(主题:校园艺术节)

2、发展阶段

l 结合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特定内容对舞台与会场环境的要求和影响,修改设计。

l 结合设计需要,讲解相关的制作技法,分工制作零部件,共同布置。

3、收拾与整理

l 教师从设计特点、制作和布置完成后的整体特点,分别进行点评。

l 修改、加工、完成。

课后拓展:可以结合学习的知识进行班级环境、专科教室环境的设计。

活动三 设计制作道具、服装

1、引导阶段:

l 结合欣赏各种体现道具、服装特点的文艺活动的图片、影视资料、实物等,认识道具、服装的特点和作用。

【道具】 电影造型艺术中的一个专业部门。与电影场景和剧情展现、人物塑造相关联的一切物(包括动物)的总称。在故事片厂设有专门管理道具的业务部门,建有储存各种各类道具的道具库,并设有道具管理的专业人员。按体积分,有大道具、小道具;按功能分,有陈设道具、戏用道具、效果道具、市招道具、动物道具与贯穿道具等类。道具作用多样,如体现环境气氛,呈现地区和时代特色,渲染生活气息,串联情节,作为演员的动作支点展现人物个性、情感和命运等等。由于电影艺术的真实性和运动性,电影道具与假定性较强的戏剧道具有重要区别。银幕造型的真实性要求道具(包括复制品)形体逼真,其色泽与质感要具有准确或鲜明的年代感、历史感,其外观有自然的和生活的痕迹感,甚至要故意将道具作破作旧,使其能够取得最大限度的逼真感。

l 分小组设计道具、服装。

面具设计与制作:面具是我们在文娱表演或化装会上,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改变为特定形象的用具。

面具艺术是流行世界各国的一种艺术,特别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的面具由来已久,古代祭祀神灵的傩舞假面,有些戏曲表演也戴假面,甚至古代武士也有戴上面具,以威慑敌人的,后来这些原本的功能逐渐消失,演化为儿童玩具。

我国传统的面具艺术样式较为丰富,着名的有傩舞面目、灶火面具、藏戏面具等。

2、发展阶段

l 结合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特定内容对道具、服装的要求和影响,学习运用归纳、对比夸张等修改设计。

l 讲解制作道具、服装的相关技法,分工制作零部件,合成。

3、收拾与整理

l 教师从设计特点、制作特点等不同的方面,分别点评部分同学作业。

l 修改、加工、完成。

课后拓展:可以将使用完的道具、服装进行再加工后制作成装饰品美化环境。

活动四 表演

课堂学习:

1、表演

2、分小组或个人进行总结。

3、真理活动资料、存档。

课后拓展:可以结合学习的知识组织设计其他活动,如科普表演等。

第五单元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两张图片

请学生比较这两张图片的区别以及自己对它们的理解。

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

三、讲授新课

活动(一):了解新知 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利用视觉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作品? 活动(二):观察讨论 视觉传达设计所包含的范围

先出示几张不同类型的图片:麦当劳的标志,饮料包装,SONY广告招贴画。

请学生说出它们所代表的设计种类。并分组讨论: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它的设计种类? 教师总结: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像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等二维空间(平面)的设计,以及展示设计、影像设计等三维和四维空间的设计。

活动(三):欣赏体验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

教师通过作品实物和课件出示的方式请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其中有与常州地域文化有关的木梳包装)。请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并以2003年首届中国少年儿童艺术节VI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学生不是太了解的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

活动(四):分析探究 各类视觉传达设计的涵义和特点

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综合出不同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特点。再通过一个连线题,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课前准备的几块小展示版,学生连好后,摆在黑板前。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快又准。

标志设计 人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并很大程度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观念

和生活方式。分为政治性、公益性、文化性、商业性。

包装设计 对书籍的封面及排版等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提高读者的阅读

兴趣,从而加深对其思想性、文化性和知识性的认识。

字体设计 以特定的图形象征或代表某一国家、机构、团体、企业或产

品的符号。简明、直观、易识别。

图像设计 指运用视觉设计手段,通过标志的造型和特定的色彩等表现

手法,使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管理特色、产品包装

风格、营销准则与策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

书籍设计 为达到有效传达企业特定信息的目的,对文字的笔画、结构、造型、色彩以及编排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其形成鲜明的个性,使人易认易记。

广告设计 运用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构思巧妙,表现独特。

视觉形象识别 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它起着保护商品、介绍商品、美化商

系统设计 品、指导消费、便于储运、销售、计量等方面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并于下节课带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旧知

请学生回顾并简要概括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活动(一):看一看、评一评

介绍并评价作品

先请学生分组讨论本组同学所带来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然后推荐代表介绍自己带来的作品类型及其特点,并说出作品的优缺点。请其他同学对介绍进行评价。

四、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对生活的影响

请学生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说一说对生活的影响。

五、活动(三):改一改、写一写

修改或自己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作品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欣赏与寻找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进行修改或重新设计。

方式:通过文字的形式讲述自己的修改或设计。

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请修改或设计较好的同学讲述自己的观点。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评价。

六、课堂小结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传达媒体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和四维形式;传达方式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发展。在未来更高级的信息社会,视觉传达设计将有更大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为自己喜欢的产品、单位进行视觉传达设计。

篇2: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

喻屯一中张志瑞

2014年1月7日下午,在化学教研员李然然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全区化学教师观看了济宁市十五中学化学教师李璞老师所讲授的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录像——化学实验中的压强差(获一等奖)。观看后,我感到李璞老师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感受之一:新课导入紧扣生活。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璞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现象——拔罐,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实验中压强差,引入非常自然,紧扣主题。感受之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李璞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例如:李璞老师利用茶叶与茶水分离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固液分离装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之三: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用学生感兴趣的分组形式,借助恰当的口头奖励,对学生的发言和实验成果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李璞老师能够对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掌握。我想只要老师能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感受之五:合理的情境创设,让知识易于理解。“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也就是说,要把化学知识放置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着用化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篇3: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

中国绝大多数的初中生生活在农村, 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 农村的教育、生长环境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初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 多数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 生理发生急剧变化, 心理意识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心理冲突增加, 尤其是在农村环境下, 父母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影响十分重要。杨梅菊[4]的研究表明, 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养而不教或教育不全面、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不多以及家长教育意识逐渐增强, 但缺乏必要的家教知识和家教艺术等一些问题。本研究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农村家庭教育与初中生人格之间的关系, 找出农村父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初中生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山东省临沂市和泰安市下属乡镇2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232份, 剔除无效问卷21份, 共211份, 有效回收率为70.33%。其中初一95人, 初二42人, 初三74人;男生109人, 女生102人。平均年龄为 (13.7±1.1) 岁。

1.2 工具

1.2.1 家庭教育问题诊断测验 (FEDT)

采用原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在1996年修订的《家庭教育问题诊断测验 (FEDT) 》 (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中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评定的量表。测验包括10个分测验, 总共100个题目, 每题分别有“不是;有时是;常常是”3个选项, 分别采用“2, 1, 0”计分。10个分测验分别对家庭教养中的10种问题进行诊断分别是:遗弃忽视;惩罚过分;过分严厉;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过分顺从;过分溺爱;前后矛盾;意见分歧[5]。问卷原始分数对照常模换算成百分等级, 并参照测验指导手册进行分析。常模百分等级最高为99, 最低为0, 所得百分等级越高, 表明家长在家庭教养上该方面的问题越少, 反之, 家长的家庭教养上存在的问题越多。百分等级在30以下, 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 30~50表明存在问题也较为明显, 50~80表明偶尔存在问题, 80以上表明家长教养中存在的问题极少。

1.2.2 艾森克 (儿童) 人格问卷 (EPQ)

选用龚耀先修订的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儿童卷 (7~15岁) 。该量表共计88个题目, 由E, N, P, L 4个分量表组成, 其中E为外向-内向;N为神经质 (又称情绪稳定性) , 反映的是正常行为, 并非病症;P为精神质, 并非暗指精神病, 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 只是程度不同;L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 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每个题目的选项分为“是”或“否”2种情况[6]。

1.3 施测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施测前, 对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培训, 由测试教师向学生宣读指导语, 简单的为学生讲解测试的内容、目的, 并着重说明测试是采用匿名的方式, 以消除学生疑虑、调动答题的积极性及认真态度。测试过程中, 主试在场内巡视, 随时回答学生提问, 要求被试独立、逐项回答问卷上所有问题, 并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填写, 学生答完后统一收卷。测试时间大约为40~50 min。

1.4 统计方法

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 采用SPSS 15.0完成统计。

2 结果

2.1 家庭教育问题诊断得分百分等级

见表1。

2.2 农村初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中学生的父母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 不同性别在D (期望过高) 、G (过分顺从) 、H (过分溺爱) 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 农村初中生父母家庭教育与其人格的相关分析

将艾森克 (儿童) 人格问卷 (EPQ) 所统计的E, N, P的原始分加以标准化, 算出各个被试在4个因子上的标准分 (T分) , 然后与家庭教育问题诊断中的10个因子A, B, C, D, E, F, G, H, I, J作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

注:*P<0.05, **P<0.01。

表3表明, 父母的遗弃忽视与子女的外向-内向 (E) 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A (遗弃忽视) 、B (惩罚过分) 、C (过分严厉) 、D (期望过高) 、I (前后矛盾) 、J (意见分歧) 与子女的情绪性 (N) 呈显著负相关, F (过分忧虑) 、G (过分顺从) 与子女的情绪性 (N) 呈显著正相关, 其中父母的A (遗弃忽视) 、B (惩罚过分) 、C (过分严厉) 和J (意见分歧) 与神经质的相关较高;父母的遗弃忽视与意见分歧与子女的精神质 (P) 均呈显著负相关 (P值均<0.05) 。

2.4 家庭教育对初中生人格情绪稳定性 (N) 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B (惩罚过分) 、C (过分严厉) 、J (意见分歧) 、H (过分溺爱) 进入到回归方程之中。其中B (惩罚过分) 对情绪稳定性的预测作用最大。见表4。

注:*P<0.05, **P<0.01。

3 讨论

3.1 家庭教育问题

从表1可以看出父母双方在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过分顺从上百分等级低于30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6个分测验, 说明在这几个分测验反映的问题上, 多数家庭存在严重的问题。在过分忧虑和过分顺从上, 得分百分等级低于30的占了80%以上, 说明父母对孩子存在过分忧虑、过分顺从的问题。相比之下, 百分等级高于80的有超过1/3的人数, 说明多数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 没有非常严厉的倾向, 因此多数家长在遗弃忽视、过分严厉中存在问题较少。张劲梅[7]的调查发现, 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过分顺从、过分溺爱、前后矛盾和意见分歧上百分等级低于30的人数占了样本数量的60%以上, 多数家长在遗弃忽视、惩罚过分、过分严厉中存在问题较少, 和本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3.2 农村初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期望过高、过分顺从、过分溺爱上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且男生的分数均低于女生, 也就是说在这3方面上男生比女生可能经历较严重的家庭问题,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农村不仅还存在重男轻女思想, 父母大都把男孩作为养老的保障, 而且父母也会希望孩子能改变农民的身份, 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农村种地, 因此对男孩期望很高;而某些父母认为女孩是别家的人,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或者是认为对女孩子来说, 女孩子将来做一份文静的工作, 相夫教子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对女儿投资过多和期望过高。因而, 与儿子相比较, 女儿体验到的消极教养方式更少。这与关彩萍等[8]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相似。

3.3 农村初中生父母家庭教育与其人格的相关性

在表3中, 父母的教育与子女的人格差异进行相关分析, 共有11对相关因子, 由于父母家庭教育问题诊断是百分等级, 所以分值越高说明问题越少, 父母的遗弃忽视与子女的内外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父母对子女倾注越多的温暖、尊重和关注, 子女就越可能形成活泼、善于与人交往等外向型人格特征;父母给予子女的温暖、关注越少, 子女越偏向于形成好静、富于内省的内向型人格特征。

父母的遗弃忽视、惩罚过分、过分严厉、期望过高、前后矛盾、意见分歧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 (N) 均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父母对子女保护越多、惩罚得越多或者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都会使子女的情感易于冲动, 情绪反应也不稳定, 常常忧心忡忡、焦虑、担忧、不近人情和孤僻。许多研究表明, 父母冲突对子女有创伤性的影响。父母的冲突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如果父母亲经常发生冲突, 孩子就极易出现情绪混乱, 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9]。而过分忧虑、过分顺从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 这也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担心忧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 给予子女恰当的理解关注, 而不是过分顺从、过分忧虑, 子女的情绪越稳定, 更容易关心他人, 社会适应性也越强, 过分顺从、忧虑则会影响子女情绪不稳定, 不易关心他人。

父母的遗弃忽视与意见分歧与子女的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不够、遗弃忽视孩子以及对教育子女的意见不一致, 双方有矛盾, 使子女很难认可自己, 也会因得不到父母更多的温暖和理解而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 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和不近人情, 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与别人不友好, 喜欢寻衅闹事。同样也会因为子女的孤僻、闹事, 而使得父母在管教无力后越来越忽视孩子。

3.4 家庭教育对初中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的影响

表4可以看出, 家庭教育中惩罚过分、过分严厉、过分顺从、过分溺爱等方式对子女人格的情绪稳定性具有预测作用, 这与前人的很多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 父母对子女的严厉惩罚、严厉对待、过分溺爱的倾向越严重, 子女的情绪越不稳定, 子女更可能多地出现易于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及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可能由于父母惩罚或过分严厉造成其子女对人、事过于敏感, 容易反应强烈;也可能由于父母的过度顺从和溺爱使子女产生对成人的依恋和对他人的不安全感, 因而情绪的不稳定性也就越强。同样, 由于子女的情绪反应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 子女如果依赖父母越多, 父母越可能过多保护子女、溺爱孩子;如果孩子情绪易波动, 父母也许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本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的家庭教育, 对其子女的人格特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某些家庭教育问题可能是其子女某些不良人格特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的适当与否, 直接影响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很多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教育问题, 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改变教养方式,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初中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为初中生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11名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人格和父母家庭教养方式测查, 通过相关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父母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过分顺从等一些问题, 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稳定性维度上, 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农村初中生人格的重要因素, 父母应适当调整教养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育,人格,回归分析,学生,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40.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

[3]徐慧, 张建新, 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008, 31 (4) :940-942.

[4]杨梅菊.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3.

[5]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问题诊断测验 (FEDT) (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1996.

[6]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 1985:104-106.

[7]张劲梅.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关彩萍, 王芳芳.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5) :401-402.

篇4: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一、利用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波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知创新,努力让这种直接获得的兴趣能转化为新动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节和处理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比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上游龙”“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由于化学启蒙篇的教学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妙置疑,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多创设质疑情境。

学完“燃烧”后,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生煤炉的时候,为什么先要用纸片引燃木柴,再用木柴的火焰使煤发火?

(2)你能说出可燃、自燃、助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吗?

(3)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的燃烧却没有火焰。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4)为什么内焰亮,温度却低,外焰暗,但温度高。火焰的亮度是怎样产生的?

(5)想一想,可做哪些实验来证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由于上述题目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寻找全部答案有一定困难,就会产生许多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给学生提供蜡烛、纸片、玻璃管、火柴等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表演的蜡烛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上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认识到,学習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利用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记忆的再现过程,它可以唤醒沉睡在底层的过去的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观点,几乎任何事物或任何环境的刺激都可以引发无穷的事物。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连,为创造联想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而且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最新科技成果,用直观形象事例,来唤起联想的武器。例如,在讲到“可降解塑料”时,可以让学生去联想“白色污染”,甚至可以让学生联想如果用可食用的物质来替代塑料制造很多东西如方便面的包装袋等,“白色污染”就会减少很多。联想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作用是不可抵挡的。

四、利用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伴随着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思维。中学化学中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种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探究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有创新的成功和自豪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向既定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是中学教学要求之一,特别是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对事物进行观察、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假设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正确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自我实现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六、利用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要创造新的产品也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凡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未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能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思维、解法或假想、新问题,独立地富有说服力的修正或批判某些公认的观点,能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独立地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等,都可视为“创新”。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课堂内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同时也存在于课外的小实验以及化学的实验习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围绕问题的解决,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并依靠已有的知识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猜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完成,最后得出结论。期间无不闪烁着新的火花,无不存在着对学生创新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民族之灵魂,社会发展之根本。要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化学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若充分利用化学历史的经验和知识,创设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5: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安全系统工程

授课专业: 机电一体化

授课教师:

教务处制

子学习领域一:认识安全系统工程

学时:4

一、能力目标

理解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掌握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的产生过程;了解安全系统工程当前的发展现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和研究对象。难点:安全系统工程研究内容的系统整合。

三、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了解安全;

2、知识讲授。

四、教学内容

子学习领域一:认识安全系统工程

一、安全系统工程基础

1、安全的定义

通俗意义上的安全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

从本质上来讲,安全是预知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存在的固有危险和潜在危险,并且为消除这些危险的存在和状态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和行动。

2、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出现, 必然会产生新的危害。(2)需要处理的各种危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3)由于生产过程大规模化、复杂化,造成危害的范围日益扩大。(4)此外,老企业的生产装置和设备,由于年长日久,老化严重,潜在危险日益暴露出来。一旦发生灾害性事故,不仅使企业大损失,甚至造成社会性灾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检测、评价,防止事故的发生。

因此,现代社会安全保障的要求以及技术难度也相应增长。

3、安全系统工程的兴起

多少年来,人们总是想找到一种办法,试图能够事先预测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以便能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中对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加以辨识,并且能够根据对危险性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从而达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安全系统工程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发展起来的。

二、安全系统工程的含义

1、系统的定义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开放性系统与封闭性系统,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无机系统、有机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大型系统、中型系统与小型系统,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环境系统、军事系统与安全系统等。

从系统的定义可以看出,系统具有整体性、目的性、有序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征。

2、系统工程的定义

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达到总体最佳效果为目标,而采取组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最新科学成就和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3、系统工程的方法

系统工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工程逻辑、工程分析、统计理论和概率论以及运筹学四种。

目前,一般认为运筹学是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技术内容与数学基础。运筹学的内容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决策论、优选法等。但在实际运用中,应当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来确定采用运筹学的内容。

4、采用系统工程解决安全问题的原因

(1)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识别出存在于各个要素本身、要素之间的危险性。(2)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各要素由于相互依存、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危险性。

(3)系统工程所采用的一些手段都能解决安全问题。

因此可以说使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使系统的安全达到最佳状态。

5、安全系统工程的定义

安全系统工程是采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预先辨识、分析、评价、排除和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根据其结果对工艺过程、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投资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得到控制,并使系统安全性达到最佳状态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6、所涉及的学科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优化理论、概率论

预测技术、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行为科学、工程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学、劳动保护法规……

三、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安全系统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事故统计分析、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安全管理原理、安全目标管理、事故预测方法、行为科学与安全等安全管理工程人体人机参数安全心理学生物力学安全生理学人机系统设计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设备工程靠修设性、备设改选计造择等、、更使新用、、管评理价、、可维

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安全决策与事故控制

2、安全系统工程的工作流程

掌收握集情资况料建事立故各模类型进安行全系分统析安全评价比较最与优决计策划计行划与的检执查

3、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人—机—环境”系统

4、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

安全系统工程是专门研究如何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确保实现系统安全功能的科学技术。

(1)系统安全分析

(2)系统安全评价

(3)安全决策与事故控制

5、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是依据系统学和安全学理论,在总结过去经验性安全方法的基础上日渐丰富和成熟起来的。

(1)系统整体性研究方法(2)本质安全方法(3)人机匹配法(4)安全经济方法(5)系统安全管理方法

安全系统工程从学科的角度讲是技术与管理相交叉的横断学科;从系统科学原理的角度讲它是解决安全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所以,安全系统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基础,系统安全管理方法则贯穿到安全的规划、设计、检查与控制的全过程。所以,系统安全管理方法是安全系统工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6、安全系统工程在安全工作中的应用

(1)安全技术工作和系统安全分工合作阶段(安全系统工程发展初期)(2)安全技术工作引进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阶段(安全系统工程发展不久,吸收安全系统工程的工作方法)

(3)安全管理引进安全系统工程方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和管理)

(4)以安全系统工程方法改革传统安全工作阶段(20世纪 70年代以后)目前正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经验,并且加以推广和应用。主要是采用复杂系统理论分析方法来分析复杂系统的安全问题。

7、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特点(1)系统性

(2)预测性(3)层序性(4)择优性

(5)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性

系统安全的最大追求目标(特别是生产领域)是本质安全。但是,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一时做不到本质安全的技术系统,则必须用安全管理方法来补偿。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安全问题还必须把技术与管理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8、安全系统工程的优点

(1)通过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薄弱环节及危险性可能导致事故的条件。(2)通过评价和优化技术,可以找出最适当的办法,使各分系统之间达到最佳配合,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安全效果,大幅度地减少伤亡事故(最大的优点)。

(3)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工程,而且适用于管理。其应用范畴包括发现事故隐患、预测由故障引起的危险、设计和调整安全措施方案、实现最优化的安全措施以及不断地改善措施。

(4)可以促进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有关可靠性数据的收集。(5)可以迅速提高安全工作人员的水平。

四、安全系统工程的产生

1、不同行业的安全系统工程的产生

(1)军事系统的安全系统工程:20世纪50年代(2)核工业的安全系统工程:20世纪60年代,英国 1974年美国 《商用核电站风险评价报告》(WASH-1400)

这一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同行的关注,从而使系统安全分析和系统安全评价技术得以成功开发和应用。

(3)化工系统的安全系统工程

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发表了化工厂“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美国帝国化学公司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蒙德评价法,日本提出了冈山法等。20世纪70年代,日本劳动省提出分析与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指南”(化工企业六步骤安全评价法)

(4)民用工业的安全系统工程:20世纪60年代 美国

电子、航空、铁路、汽车、冶金等行业出现了许多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

五、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

我国,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开发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天津东方化工厂、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中国“劳动保护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 建立德“系统安全学组”都为我国对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80年代中后期,人们研究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系统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上来,开发了多种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特别是企业安全评价方法,重点解决了对企业危险程度的评价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这期间, 许多专家学者的相关专著也相继问世了,以系统的观点、方法,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安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这些论著的共同点是:

1、安全系统工程是在事故逼迫下产生的;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安全系统工程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3、美国导弹技术的开发促使安全系统工程的诞生,但它不是安全系统工程产生的惟一策源地;

4、安全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分析与评价技术,也应包括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等管理科学的内容,它也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安全工程。

六、我国推广安全系统工程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

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安全分析评价方法

199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将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我国工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初步从定性评价进入定量评价阶段。

1996年10月原劳动部颁发了第3号令,规定六类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0号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项目必须实施“三同时”,同时还规定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目前,国家多项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出台,要求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安全评价,必将推动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向更广、更深方向发展。

目前,安全系统工程已广泛应用到以下领域:

1、工程和管理;

2、高科技安全(卫星、航天等);

3、重大工程(水利、核电站等);

4、工业生产安全管理;

5、风险评价(保险、可行性研究等);

6、环境评价;

7、刑侦破案等等。

我国推广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成果包括:

1、安全检查表得到普遍的应用;

2、普遍使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查找事故原因;

3、安全系统工作的理论研究有所发展;

4、安全系统工程方法正在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并被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

5、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不少单位编制了事故树的概率计算程序以及求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的程序。在管理应用方法,变质了事故数据处理、分析等程序,并准备着手编制专家系统、异常诊断程序等。在生产安全工作领域中,开辟了使用计算机的广阔前景。

七、安全系统工程的国际标准

篇6: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

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

(二),以及六年级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全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册教学重点:

(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正、反比例的意义。(3)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应用。(4)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5)巩固、梳理、沟通已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全册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3)对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的区分。(4)对已学的知识,正确掌握方法、形成技能。进一步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单元的教学要求:

(一)比例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圆柱、圆锥和球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简单的统计

(二)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 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3、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会对统计图进行 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

(四)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 比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有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概念,比例尺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为学习正、反比例作准备的。这些知识在今后学习是要经常用到。它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例子引入比例的意义,再引出比便的基本性质,接着讲应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最后教材再进行比例尺的教学,沟通了比例和比例尺的联系。

比例尺是比的概念的实际,是用化简比的方法求出比例尺的。教材还介绍了线段比例尺,把丝段比例尺与前面讲的比例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本单元第2小节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新教材是把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编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加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学生更容易区别、对比、判断。避免发生混淆。由于正、反比例的意义是解答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依据,而正、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重点,出是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关健:

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2.难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判断。

3.关键: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四:课时划分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 3.比例的应用.....................................2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5.实践活动:美丽的校园............................1课时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1/4 :1/3

4.5:2.7

10:6

二、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 5 路程(千米)80 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80:2=200:5 或

80/2=200/5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2)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

8:3=3.2:1.2 1/3:1/6=16:8(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四、总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板书: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2 = 200 : 5

80/2=200/5

内项

外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80×5=2×200

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各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后就及时练习巩固,巩固反馈后再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因刚开学第二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的练习量多,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课时:解比例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学重点:正确地解比例。教学难点:解比例的一般步骤。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1/3:1/4和1/6:1/8

二、新授 1、解比例。

在一个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就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只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出示例2:3:8=15:X 学生尝试练习,请一名学生板演。

3X=8×1X=40 你是怎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出求例3:9/X=4.5/0.8 提醒学生分数形式的比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

学生尝试练习,做完后,请一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会检验吗?请你将例2例3检验。

提问:你是怎样进行检验的?

2、小结:解比例可以分几步?A、先写出外项积等于内项积的等式,B、根据以前学过的因数与积的关系求未知项,第三步不要忘记检验。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第2题。指名板演,全班练习,最后评讲。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中的第4-7题。

板书:

解比例

3:8=15:X

= 解:3X=8×1

5解:4.5X=9×0.8

X=40

X=0.62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比例尺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世界、中国地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二、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三、新授课:

1.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2、归纳总结:

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 4、教学例5。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为什么?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指名板演后,讲解。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2)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怎样解?

提示:实际距离等于什么?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五、总结

六、作业:完成练习二的第1-3题。

板书: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5:X=1:6000000

X=15×6000000

X=90000000

90000000厘米=900千米

答: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900千米。

第四课时:线段比例尺

教学内容:

线段比例尺 教学目的:

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教学重点:

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

单位统一和互化要正确。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5米=()厘米

0.00006千米=()厘米 0.032米=()35000厘米=()千米

3.5千米=()厘米 2.求未知数X

3÷x=3 ÷x=

5/x=2.8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一条长4.5厘米的距离,在地面上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二、新授

1. 教学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画多少厘米?

(1)让学生讨论,然后让二名同学在黑板上做题。(2)如在错教师再更正学生的错误。做出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

110米=11000厘米

X:11000=1:1000

X=

X=11 答:长应画11厘米

(3)同样设宽为Y,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2. 教学线段比例尺。

(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师指出:前面我们所学的比例尺都叫做数值比例尺。此外,还有一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师指着地图右下角)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我们就来学习“线段比例尺”。(板书课题)

(2)这幅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它表示地图上1厘米长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地图上2厘米长的距离相当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师:地图上4厘米长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6厘米呢?10厘米呢?

(3)看课本第8页,这幅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强调为什么是50千米,而不是100千米(指导学生学会看线段比例尺)

3. 练习,量一量右图上沈阳和长春两地点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指各板演,全班齐练、老师讲评。

50×5.5=275(千米)4. 师:如果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应该是多少?怎样做? 指各板演,全班齐练、老师讲评。

1厘米:50千米=1厘米:5000000厘米=1:5000000 师要强调厘米与千米、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化聚方法。

三、总结

1、什么是线段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怎样相互改写?

四、作业

完成练习二中的第4-9题。

板书设计: 线段比例尺

解:设长应画X厘米。

110米=11000厘米

X:11000=1:1000

X=

X=11 答:长应画11厘米

第五课时: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

正比例的判断。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时间(时)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2)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4)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2、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 4 5 6 7 „

总价(元)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3)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4)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4)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4、教学例3。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5、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第六课时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

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1)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2)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3)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4。(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 装订的本数 40 „

(1)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2)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4)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第七课时:正反比例意义的联系与对比

教学内容:

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联系与对比。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正、反比例意义的民同点和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新授

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不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下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联系与对比)

1、教学例7。

(1)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表

1、表2,然后根据题目分别在课本上填空。

(2)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呼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定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相同点:都有3种量,其中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变化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还有一种量是一定的量。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关系式Y/X=K

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

3、小结。

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练后,指名口答为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第八课时

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

正、反比例意义的巩固练习。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便是成什么比例?(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3)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__和__成__比例。(2)被除数一定,__和__成__比例。(3)前项一定,__和__成__比例。(4)后项一定,__和__成__比例。

二、对比练习

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并说明理由后,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XK,K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

(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一定

()比例

()比例

一定

(2)8X=Y

X和Y成()比例(3)X/2=Y X和Y成()比例(4)Y/6=3/X X和Y成()比例

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

3、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请填定表中空格。Y 60 8 1 X 6 4 2.4

4、根据X和Y成反比例关系,请填写表中空格。Y 0.07 1.4 0.2 5.6 X 14 10

学生练习后,进行对比,进一步弄清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三、深化练习

1、利学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和每块砖的面积。(2)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3)圆的半径和周长。

(4)煤的总吨数一定,用去的煤和剩下的煤。(5)X÷9=Y,Y和X。

2、从汽车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四、总结

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主要根据三个条件中的第3条,即看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是它们的比值(商)一定呢还是它们的积一定。

五、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3――8题。

第九课时: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

正、反比例应用题。(课本第23至24页的例

1、例2。)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

1、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后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1)归一法:140÷2×5=350(千米)

(2)倍比法:140×(5÷2)=350(千米)2、用正比例方法解答。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和所求问题。

(2)题中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3)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4)它们有什么关系?

(5)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的,那么___和___成什么比例关系?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相等吗?(指名回答,并复述。)(6)设未知数X。

(7)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140/2=X/5(8)解比例后问后:140:2表示什么?X:5又表示什么?(9)检查验算并写出答句。(10)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学生尝试练习后,师评讲,强调判断什么一定,谁和谁成什么比例,怎样列比例式。

3、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后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70×5÷4=87.5(千米)

4、用反比例方法解答。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和所求问题。

(1)题中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看出?(3)它们有什么关系?

(2)判断是否成反比例的量。

师:这道题的路程是一定的,___和___成___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___和___的___是相等的。(指名回答,并复述。)

(3)设未知数X,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比例。(4)师:70×5表示什么?4X又表示什么?(5)检查验算并写出答句。

(6)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每小时行驶87.5千米,要求多少小时到达?”该怎样解答? 学生练习后,师讲评。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四、总结

用正、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第一步:认真审题,弄清已知和所求问题,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这是解题的关键。

第二步: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第四步:检查验算,并写上答句。

五、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第1――4题。

第十课时: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本第25页的练习五中的第5―11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的判断。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1)平形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装配一批电视机,每天装配台数和所需的天数。(3)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4)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5)房间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6)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7)在一定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数。(8)在一定时间里,每小是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2、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二、对比练习

1、解答下列两道题,先判断正、反比例,后解答。

(1)一批白纸,可以装订每本30张的练习本200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40页的练习本,可以装订多少本?

(2)装订练习本,装订200本要用6000张纸。有15000张纸可以装订同样练习本多少本?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练习

(1)每本的页数×本数=总页数(一定)所以每本页数和本数成反比例。

(2)总张数/本数=每本的张数(一定)所以总张数和本数成正比例。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道题都是求可以装订多少本,为什么第(1)题用反比例解,第(2)题用正比例解?判断正、反比例庆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步骤有哪些?

3、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是一样的。

(1)理解题意,找出题中有联系的三种量中谁一定,谁会变,列出数量关系式,再看这一定的量是商还是积,然后判断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比例式,这时的比例式实际上就是方程,然后解比例。

(3)检验,并写上答句。

注意点:列比例式时,要找准相对应的两个数。检验时还可以用其他解法检验,看看两种解法结果是不是相同。

三、深化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以装订600本。如果每本少用5页,可以装订多少本?

2、工厂今年第一季度节约用煤960吨,照这样计算,今年一共可以节约煤多少吨?如果每吨煤280元,今年节约的煤值多少元?

3、用同样砖铺地,如果铺15平方米要用165块,如果铺50平方米要多用多少块砖?

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五中的第5――11题。

第十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复习内容:

比例的意义、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课本第27页的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3题,练习六中的第1――3题。)复习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进一步区别比和比例的意义。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正反比例的判断。复习过程

一、复习比、比例的概念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小结。

二、复习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

2、解下面的比例:

5/X=10/3

4/21=0.4/X

2/3:5/9=X:6 1/3:1/20=17/9:X

12/25=5/X

5.5:X=3.25:8

3、小结 解比例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复习正、反比例的概念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的量和比例关系?

2、比较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指名回答,师板书如下:(填表)不同点 相同点

意义 用字母表示 变化规律 有三种量,其中一种量是一定的,另外两种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正比例(略)Y/x=r(一定)同扩同缩比值一定 反比例(略)X×y=r(一定)一扩一缩积一定

四、复习正、反比例量的判断

1、根据下表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 4 6 12 32 所用的天数 24 16 8 3 三角形的底边(分米)1 2 5 9 三角形的面积(平方分米)2.5 5 12.5 22.5

2、小结

判断方法和步骤:“一想、二找、三判断”

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师小结:因为除法是乘法是逆运处,除数和商相当于乘法处式中的因数,所以判断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可以列成统一的乘法关系式,当积一定时,两个因数成反比例;当一个因数一定时,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五、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六中的第1――3题。

第十二课时:比例应用题

复习内容:

比例应用题。(课本第27页的整理和复习的第4、5题,完成练习六中的第4――8题。)

复习目的:

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复习重点、难点:

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一、解题思路训练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15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行驶,(1)又行了120千米到达乙地。根据以上条件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列出关系式。再出示150/3=()/X,(1)如果X指又行的小时数,X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应填什么数?(2)如果X指一共的小数,X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应填什么数?

(2)一共行了5小时到达乙地。(1)出示150/3=X/5,问:如果这样列等式,X表示什么?(2)出示150/3=X/5-3,问这样列式,X表示什么?

二、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用比例解答下列应用题。

(1)安装一条下水管道,计划每天安装120米,1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安装多少米?

(2)安装一条下水管道,15天安装了120米,照这样计算,10天能安装多少米? 全班练习,指名个别板演,后集体订正。

(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所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2、小结对比上面的第(1)、(2)题。

3、总结。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的第4、5题。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后评讲。

2、一题多解练习。

运一堆煤,计划每天运150吨,20天运。实际2天就运了400吨,照这样计算,实际几天运完?

3、深化练习。

练习六的第7题:这段铁路长一定,每天铺路长度与天数成反比例,把原计划每天铺的路看作“1”则实际每天铺的路为(1+25%)可列出反比例式。答案是15天。第8题:可先求A、B分别是重叠部分面积的几倍,再列出比例式解答,答案是6平方厘米。

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4、5、6题。

第二单元 圆柱、圆锥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球的认识共三小节。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这部分知识,教材通过直观手段,对常见的几何形体实物的观察,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特征,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直观形象的感知基础上,而后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演示掌握它的特征。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教材通过实验推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并介绍“进一法”。教材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通过拼的方法推异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圆面积公式的推异方法引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本单元教材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也是通过对常见的圆锥的观察,引异学生认识并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通过制作一个圆锥,进一步巩固、深化。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过实验的方法,推异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本单元第三小节是球的认识。它是新的知识,也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实际例子引异学生观察,认识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再通过实际认识“球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等。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计算赤道的长度,初步了解球的一些实际应用。教学球的认识时,最好要利用直观手段进和教学。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中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量,要充分利用教具、电教媒体,通过反复演示、实验、操作,揭示公式推异的过程,展示知识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2、难点:(1)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解答有关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3、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拼板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黍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课时划分

1、圆柱„„„„„„„„„„„„„„„„„„„„„„„„„5课时

2、圆锥„„„„„„„„„„„„„„„„„„„„„„„„„3课时

3、球„„„„„„„„„„„„„„„„„„„„„„„„„„1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圆柱的特征、底面、直径、半径、高、侧面及展开图。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体的特征。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教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名种实物和模型。问:这些形体中,哪些是我们已学过的?我们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开始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立体圆形――圆柱。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

二、新授

1、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圆柱体。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教师指着一个圆柱模型,边引导学生观察边板书:

(2)面: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再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3)高:圆柱两个底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高在哪里?(师出示图说明)高有几条?(无数条)

提问几个学生复述圆柱体各部分名称。

3、认识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

(1)底面:师将圆柱两个度面分别画在纸上剪下重叠比较大小,让这生进一步明确第一个特征: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板书)

(2)让这生把罐头盒或饮料罐等的商标纸用小刀沿着它们的一条高切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让学生观察发现圆柱的第二个特征;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师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第三个特征:同一个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板书)

4、练习:“做一做”第1、2题。

5、指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立体并学会画图。

(1)教师出示一个圆体模型,让学生由正面看底面,逐渐移动,(使学生看到底面由圆型变成扁圆形,)教师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视线的关系。有时,我们看到的圆柱底面不是圆形的而是扁圆形的。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圆柱的两个底面画在平面图上,一般都画成扁圆形的。

(2)教师画立体图,请学生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强调高有几种不同表示方法,有时也叫长、厚、深。

(1)让学生练习画各种位置的圆柱体立体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三、全课总结

1、提问: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圆柱有哪些特征?

2、指导看书第31、32页的内容。

3、思考: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还会出现其他什么图形吗?如果会,那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的有关部分关系怎样?

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第32页的“做一做”的第3题,及练习七的第1题。

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

圆柱体表面展开圆模型,学生自作一个圆柱体纸筒、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d=4厘米

C=?

S=?

R=5分米

C=?

S=?

3、口答: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二、新授

1、引导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以及圆柱体的特征,还制作了圆柱体纸筒,现在请大家拿出来看看谁做的最好。今天我们就是要研究圆柱体表面保个部分大小的计算。

2、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手拿教具边演示边讲解,我们先来看圆柱的侧面,如果我们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大家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呢?这个侧面展开后的长方形面积与圆柱侧面的面积的关系怎样呢?那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只要求谁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宽相当于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侧面积应当怎样求?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两个关系,再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边问边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长×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最后请几个学生口述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3、尝试练习

(1)请同学运用刚才学到的计算公式解答下题:

例1: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学生审题后,让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练习。

(2)讲评后问: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周长或半径与高,能不能求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怎样?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的学具,并把表面所有的纸取下,问:把圆柱表面的纸全部取下后,这里一共有几个面?哪几个面?那么圆柱体表面积应包括哪些面的面积?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板书: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问:要求圆柱表面积要先求哪些面的面积?(2)圆柱表面积公式应用。

(1)出示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审题后尝试练习,要求分步列式,指名板演。解答完后与课本对照。最后师讲评,强调题步骤与书写格式,同时提问:为什么78.5要乘以2?如果不乘以2,求出的是什么的面积?

5、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1)出示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审题后提问:题目中咎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没有盖说明这个水桶少了哪个面?剩下几个面?题目要求什么?要求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哪几个面的面积?

(3)学生尝试练习,个别板演。

(4)师讲评:这里的底面积为什么不乘以2?要注意使用“≈”号。这里为什么要使用约等号?

(5)讲解“进一法”的意义及使用范围。(课本第34页)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练后讲评,强调注意点。

四、深化练习

1、练习七的第6题,提示:要求圆柱的高需要知道侧面积和底面周长,用侧面积除以底面周长。

2、第7题,提示:要先求出底面直径,再求底面积和侧面积。

五、总结:

求圆柱的表面积就是求圆柱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我们不仅要经常用到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常常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这个计算方法。如例3,只计算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六、课内外作业:完成练习七的第2――8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积

侧面积

圆柱表面积

两个圆的面积

底面周长×高

第三课时: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教具准备:

模型、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下面圆的面积。

(1)r=3分米

(2)d=4厘米

(3)c=12.56分米

S=?

S=?

S=?

2、口答下面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S圆=

S长=

S正=

V圆=

V长=

3、求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来表示,这个计算公式是什么?在正方体中,这个公式的S底与高各表示什么?在长方体中各又表示什么?

二、新授

1、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求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知道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这个高这个统一的公式来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那么这个统一的计算公式是否也能用来求圆柱体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2、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出示教具问:要求这个圆柱体积就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如果用体积单位去测量吗?怎么办呢?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的图形再计算面积?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2)边讲解边演示

(1)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个扇形,纵切后先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再把这两个部分拼起来,成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2)然后提问:把圆柱割拼成了什么物体?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的体积的大小关系怎样?底面积大小关系怎样?高的大小怎样?你能根据这些关系,推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吗?你能根据这些关系,推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师生共同推导出计算公式:

板书如下: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V表示体积,那么圆柱体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请几个学生讲述公式推导过程。问:要求圆柱体的体积应该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已知圆柱底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如果是已知圆柱的底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一般要求底成积,再求体积。

3、公式应用

出示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练习,个别板演。师评讲后问:如果把“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改为“底面半径是5厘米”,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学生再尝试练习后,师评讲。接着再问:如果再改为“底面周长是314厘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总结:

已知圆柱底面半径或周长与圆柱的高,要求圆柱的体积,应该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字母表示是()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 h

第四课:圆柱体容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圆柱体容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水桶的容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容积的概念,掌握求容积的方法。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

2、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9.42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2)底面直径8厘米,高5厘米。(3)底面周长6.28分米,高10分米。

二、新授

1、引出

出示圆柱形水桶教具,然后倒入红色或蓝色的水至满,提出:这个圆柱形水桶内所有的水的体积,就叫做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圆柱体的容积”。怎样求圆柱体的容器的容积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

2、出示例5,一个圆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读题后问:

(1)题目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从里面量?(4)求水桶的容积可以用什么方法求?(5)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个别板演。练后评讲,强调: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水桶的底面积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水桶的底面积,再求水桶的容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2、一个圆形水桶,从里面量底直径3分米,深4分米,这水桶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能装水多少千克?

练习后,教师总结:(1)单位要统一。

(2)在以后计算容器里所放物体重量时,一般采用“去尾法”。

(3)计算水或其他装在容器里的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单位体物体的重量与容积或体积相乘。

(4)水的单位体积重量要熟记:1立方米水重1吨,1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1立方厘米水重1克。

(5)如果是计算一个物体的重量时,一般用“四舍五入”法。

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3――7题。

第五课时: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圆柱体体积的综合练习。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计算公式4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点明课题:圆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

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5厘米,高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31.4平方分米,高8分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弄清求表面积与求体积的区别。

4、选择题

(1)一只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2)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块铁,是求油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3)做一节圆柱形的通风管,要用多少铁,是求通风管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4)求一段圆柱形钢条有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练习后引导学生区别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这四种不同概念。进一步弄清它们的含义。

三、深化练习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圆柱体的侧面积,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2)两个圆柱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体积也相等。„„„„()(3)圆柱体面积和高都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4倍。„„„„„()(4)一个圆底面周长和高都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4倍。„„„()

2、一个圆柱体积是94.2立方厘米,底面直径4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圆柱侧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8米池深2米,如果在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涂上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水池修好后最多能放多少立方米?

5、练习八的第14题:老师要准备一个实物教具,结合课本图,对照教具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钢管的体积就是大圆柱的体积减去中间一个小圆柱的体积剩下的体积。也可用环形面积乘以钢管长度。

6、练习八和第15题:先求粮食的总体积;再求剩下的粮食体积;最后求需要运的次数。

四、总结练习中存在问题。

五、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8――13题。

第六课时: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锥的特征及部分名称。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教学重点、难点

对圆锥的特征的认识,及侧面展开图。教具准备

圆锥模型,学生事先按课本后面的图样做一个圆锥模型。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出示实物,沙堆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二、测量圆锥的高

1、先把圆锥的底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学生练习测量自己制作或收集来的圆锥模型或实物的高和底面直径。

三、圆锥侧面展开图: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进一步认识圆锥的特征。

四、指导学生学画圆锥立体图。

1、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2、再画圆锥的底面。

3、标出圆心、直径、画出高。

五、巩固练习

第42页的完面“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1题。

六、总结

一个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七、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目标

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物主启蒙教育。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

沙、圆锥教具,圆柱教具若干个,其中要有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两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与半径相等。(3)底面直径6厘米,高5厘米。(4)底面周长6.28分米,高2分米。小结学生练习情况。

二、新授

1、点明课题:锥体积的计算 2、全积公式推导

(1)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① 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② 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呢?

(2)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积与底面积,高有关系。① 要研究圆锥的体积需转化成已学过的物体积来计算。② 实验

(1)出示底等高的圆锥容器教具观察特征:等底、等高。

(2)老师示范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几倒满圆柱。(3)得出结论:圆锥体积等于这个圆柱体积的1/3。(4)老师再一次实验。

(5)学生动手实验:先做等底等高的实验,再做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然后提问: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1/3吗?为什么?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4、推导出公式 5、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市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突出强调:“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下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6、运用公式

(1)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练习,老师讲评。

(2)出示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公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思考片刻后问:要求小麦重量需先求出什么?要求体积需知道什么?然后学生尝试练习,个别板演,练习后评讲。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2题。练习后评讲。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识哪些条件?

五、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第3――5题。

板书:

圆锥的体积

圆柱:V= Sh

V=1-3Sh

圆锥:

第八课时:圆锥体积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

圆锥体积的巩固练习。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熟练应用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求圆锥体体积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公式运用

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圆柱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高3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底面直径12厘米,高5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3、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9.42米,高1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

二、综合练习

1、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9.42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40千克,这堆小麦约重多少千克?

2、一个圆锥形,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每立方百米重7.8克,这个圆锥重多少千克?

学生练习后,老师讲评,强调注意点。

三、深化练习

1、一个圆柱底面积是314平方厘米,高8厘米,一个圆锥和它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

学生读题后问:这道题求圆锥的高,要知道什么条件?圆锥的体积,底面积与圆锥什么关系?怎样求圆锥的高?

引导学生用方程与算术两种解法,然后比较得出:

当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

2、练习九的第10题:先求底面半径31.4÷3.14÷2=5(厘米)

再求体积 ×3.14×5×5×9=235.5(立方厘米)

3、练习九的第11题:抓住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用方程解: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则6/X=1×3/4.8

X=9.6

4、练习九的第12题:先求圆锥体积,再求圆锥体积,然后把两个结果相加。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第6――9题。

第九课时:球的认识

教学内容

球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球模型地球仪一个,米尺一把,切刀一把,夹板两块。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球形物体切刀一把,各种球。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的特征: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分别用字母表示。

2、指名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

1、点明课题: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几种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立体图形――球。

2、认识球的认识

(1)出示排球、篮球、玻璃球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指出:它们都是球,现在我们来研究球的特点。

(2)认识球面

请学生把自己搜集来各种球拿出来,放在手心上,用另一只手摸一摸,问:你有什么感觉?它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最后师小结:球的表面不像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有几个平面,也不像圆柱和圆锥那样有平面也有曲面,而是只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3)认识球的主要特征。

做课本第53页上的实验,师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向大家报告米尺的刻度。提问:你发现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4)认识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指导学生看课本,然后师指出:

(1)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叫做球心,用O表示。

(2)出示球模型,指出球的半径: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有多少条半径?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球有多少条直径?让学生摸一摸,指出半径、直径的所在。

(3)指名测量球的直径的长度,然后提问:

球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吗?球的直径长度和半径长度有什么关系?

(4)强调球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相同,同时指出:由于同一个球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在夹板中转动球时,不会改变两块夹板中间的距离。

(5)研究把球切开后的截面形状的白萝卜,用刀随便切一刀,将截面展示给学生,问:切开的面是什么形状?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然后再任意切一刀,问:怎样切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为什么?

3、介绍地球仪

(1)地球形状是一个近似的球。

(2)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赤道、半径约6400千米。(3)计算赤道周长。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球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球的半径? 4.什么是球的直径?

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课本第47页的“做一做”。

第十课时:圆柱、圆锥和球

复习内容

圆柱、圆锥和球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复习目的

使学生系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圆信和圆锥的关系,能正确地解答圆柱和圆锥人关问题。掌握球的特征。复习重点、难点:

公式的混合运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

复习过程

一、宣布复习内容:圆柱、圆锥和球的有关知识。

二、圆柱和圆锥各有哪些特征?球有哪些特征?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各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怎样求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口答: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圆锥体积比圆柱少()。

2、一个圆柱、一个圆锥和一个长方体,它们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那么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是圆锥高的()。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

3、圆柱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则圆柱侧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倍,圆柱体积比原来增加()倍。

五、练习

1、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学生练习后评讲,评讲时注意对比,强调求锥体积时为什么要乘以1/3?

2、用一个长、宽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木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积是_____,体积是_____。

3、把一根长5分米的圆柱形木头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12平方分米,这根圆木头原来的体积是_____。

六、课内外作业。

1、练习十的第1――3题。

第十一课时: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复习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及巩固练习。复习目的

使学生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题和应用能力。复习重点、难点:

理解题意,弄清公式。教具准备:小黑板 复习过程

一、宣布复习内容: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

二、基本练习

1、一个圆柱形铁皮罐头盒,求需要多少铁皮,是求它的();罐头盒周围要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它的();求罐头盒可以装多少东西,是求它的()。

2、一个圆柱形有盖玻璃杯,从里面量底面直径20厘米,高是40厘米,如果装满水,可装水多少千克?

3、要制一节圆柱形通风管,直径5分米,长8分米,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4、制一对无的盖的圆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三、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形汽油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6分米,深8分米,这个油桶大约可装汽油多少千克?

2、一根钢管外直径4分米,内直径3分米,长5分米。已知这种钢管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千克?

3、一个圆锥形大豆堆,它的底面周长是6.28米,高是0.6米。如果每立方米大豆重580千克,这堆大豆约重多少千克?

4、有一个内直径为8百米的圆柱形钢杯,内深度为15厘米的水,这些水恰好占这只杯子容量的60%。再放入多少立方厘米的水才能将这只杯子装满?

提示:先求还要装水的高度,再用杯子底面积乘以高度就可求出再放入的水的体积。

四、深化练习

1、把一个底面积直径10厘米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面周长是31.4厘米,高30厘米,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3倍。已知圆锥的高是6厘米,圆锥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提示:要求圆锥的底面积需要知道圆锥的什么条件?圆锥的体积有与谁有关系?要先求圆锥的什么?

3、把一个高8分米的圆柱体割拼成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近似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24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提示:圆柱体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的是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高,宽相当于圆柱底面半径,可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体积。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一个圆柱底面积的2/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

提示:用假设法解答:假设圆柱体的底面积看作“1”,那么圆锥底面积就是“2/3”,把圆柱高看作单位“1”,那么高就是“3”,然后根据体积公式列式计算:(1×1)÷(1/3×2/3×3)=1.5。

5、练习十三的第7、8题。

五、课内外作业 练习十的第4――6题。

第三单元 简单的统计

(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有统计表和统计图两小节。本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简装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知识。

百分数统计表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增加百分数一栏而形成的统计表。教材改变过去的编排,专门把百分数统计表单列一小节进行教学,加强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使统计的内容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说明各有关数据间的关系。

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教材指出: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使人印象深刻。教材分三部分讲三种不同类型统计图。教材先说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例题再概括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以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材先说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再通过例题的教学说明制图步骤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同时出说明表示方法不同。教材先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再安排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

教材在最后一部分安排扇形统计图。这种统计图是以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接着教材再说明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最后概括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统计图的种类较多,制图时要考虑的问题较多,比较繁杂,不但要应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还要一定的制图技巧,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一些统计思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看图回答有关总题。2、难点:绘制复式统计图。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认识。2、使学生学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4、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对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课时划分:

1、统计表„„„„„„„„„„„„„„„„„„„2课时 2、统计图„„„„„„„„„„„„„„„„„„„6课时 3、实践活动„„„„„„„„„„„„„„„„„„1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统计表 教学内容:百分数统计表。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制表步

骤。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百分数统计表的制表方法和步骤,讲清增加百分数计算的意义。教具准备:投影、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制作复式统计表一般有哪些步骤?制表时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收集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用来反映实际情况,说明问题。在制作统计表时,为了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常常要用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板书)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指名读题,让学生看表说出已知条件和要填的问题,指导学生 先填全村三年总收入和村办企业三年总收入。提问:怎样求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启发学生想出在这个统计表中右边再增加一栏,填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就可以了。

提问:从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

(1)2000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__万元;(2)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__万元;(3)2000年该村其他收入比1999年增加__万元。(4)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心入的__%。

学生填写统计表,计算出百分数。教师巡视,个别辅导。2、小结

(1)百分数统计表比其他前面学过的统计表增加百分比一栏,这样从表 中能年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便于进行比较。

(2)注意点:计算百分数时,百分号前面的数只需保留一位小数。合计

栏的百分数计算要用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不能用三年的百分数相加除以3后所得的百分数填入表中。表填完后要检验。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52页的“做一做”,练后评讲。

四、总结制作百分数统计表的一般步骤: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讲补充并板演。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第二课时:统计表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统计表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和指出这个表所说明的问题,掌握制表时要注意的方法和步骤。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制带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制作统计表时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红江小学各年级学生数与队员数如下: 一年级学生100,队员25人; 二年级学生120人,队员60人; 三年级学生98人,队员70人; 四年级学生150人,队员120人; 五年级学生100人,队员99人; 六年级学生150人,队员144人;

先分别算出各年级队员数占学生数的百分比,再算出合计数,然后制成统 计表。

教师提示制作统计表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制表。

学生练习后,教师将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典型错误例子进行评讲。

三、深化练习练习十一的第6题。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4、5题。

三课时: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学会看条形统计图。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3、初步学会制作统计图。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直条的比例的确定和绘图。

教学具准备: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条形统计图(放大)、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除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

统计表来表示以外,有时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出示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图。

二、新授

1、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先然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1)从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2)图中画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水平射线表示什么?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什么?(3)直条最长的表示什么?是多少?直条最短的表示什么?是多少?其他直线呢? 2、教学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出示例1,指名读出例1统计表中的数据,教师边分析,边提问,边作答。小结作图方法:

(1)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先写上统计图的名称,位置在图红上方正当中。在标题的右下边,注明制图日期。

(2)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并在交点处写上0。水平射线下面及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左面要留一定的空白用来写每个直条内容和注明表示数量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以免直条或数量不够画。最后确定水平射线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各表示什么。(3)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4)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5)按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按统计表中的数据找出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用铅笔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平行的位于相应数据上方的线段。然后用直角板对齐画出与水平射线垂直的两条平行线,画到与前面画的水平线相交为止,再用粗线条画出直条的边,并在直条上面注明数据不能忘掉。

3、看上面的统计图,因答下面问题:(1)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2)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3)最多年降水量大约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

4、提问:上面的统计图与前面学过的统计表都可以表示年降水量的情况,用哪一种方式的数量关系更直观些?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在制图时你觉得哪些地方容易忘记? 指名回答,教师补充订正,然后全班齐念书上步骤。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56页的“做一做”,指导学生根据条57页不完整统计图,把它补充完整。

四、作业

练习十二的第1-4题。

第四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复式长形统计图。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直条比例的确定用水一射线等分的份数。

教具准备:例2复式条形统计图,两种颜色的纸条。投影。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注意些什么?

3、确定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的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1、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出示例2放大图。问:这个条形统计图与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这里统计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师指出:像这样统计两个项目或两个以上的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2、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读题。

(1)制作条形统计图要先画什么?怎样确定水平射线的长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每个单位长度用几厘米?表示多少人?要把水平射线等分成多少份?

(2)这道题要求制一幅条形统计图,把三个车间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数分别表示出来,需要怎么办?

(3)既要表示出男工,又要表示出女工,怎样区别比较好?

(4)表示男工和女工的直条要靠拢在一起,中间是公有边。各个车间之间的直条要分开,间隔距离要相等。每个车间表示男工和女工的直条顺序要一致。

(5)教师示范画第一、二车间,第三车间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第58页上。

(6)画这幅条形统计图时,哪些地方与例1相同?哪些地方与例1不同?

3、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的是哪个车间?(2)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哪个车间?最少的是哪个车间?

(3)从统计图中怎样找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练后评讲。

四、总结。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与例1相比,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3、制作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哪些地方?特别是制作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五、课内外作业。练习十二的第6――9题。第9题提示:要求乙单独完成这批零件的工作时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乙的工作效率知道吗?怎样求乙的工作效率?本题正确列式是: 1÷(-)=30(小时)

第五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单式统计图,能指出单式折线统计图说明的问题,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统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制图的步骤和方法。

教具准备:制作折线统计图两幅。方格纸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有哪些?

2、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二、新授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问:这种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然后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它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的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样的统计图中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一表示出数量增减减变化的情况。

2、教学例3。

(1)出示例3,指名读题,并自学课文。

(2)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来射线上,适当等分,确定间隔距离。

相同单位时间的间隔要相同。

3、在与水来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的具情况,确定单位长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并注量数量,根据描出各点顺次连接起亚。

5、写出标题,制图日期。

6、如果是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不同的线或颜色表示,并标明图例。(3)拿出准备好的格子,引导学生想:

1、一年有12个月,在水平射线应如何等分?

2、这一年最高的月平均所温是32.5℃,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应如何等分?

3、按照各月份温度的大小描出各点,再顺次边接两点之间成线段,并及时在旁边注上数据。(4)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月的平均温度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温度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小结。

(1)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制折线统计图的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3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四、总结。

五、课内外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3题。

第六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复式折线统计图制作步骤。教具准备:投影

一、复习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哪些?制图步骤?评讲作业。

二、新授

1、介绍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出示例4,指名读题。

看了例4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2、教学例4。

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与前面学过的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相同,但是由于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单式多统计一项内容,所以制图内容有所增加。① 先写好统计图的各称,注明制图日期,以免漏掉。

② 画水平射线,注意年份间的距离要相同。根据年份的间隔来确定水平射线等分的份数,每经过一年的时间,间隔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示出增长情况。

③ 画与水平射线的射线。根据两个厂最高与最低的产值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④ 描写,写出各点数据,顺次连出折线。描写时要先描一厂的,画出一厂的折线后,再描二厂的,以免造成混乱。

⑤ 连接各点成折线时要用不同的线表示。一般一条用实践。另一条用虚线,并在图的右上方画上图例。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别。⑥ 描写时,要及时写上各点数量。

检查。主要检查标题、制图日期、各点数量、两条射线箭头,单位名称、项目名称、时间、图例等内容有无漏写、错写。

3、学生练习,试画例题上无电二厂的产值增长折线。

4、看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长得快?(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练后评讲。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折线统计图,它是用一个统计图表示两种理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样便于进行比较,说明问题。它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基本相同。注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制图的高度和单位长度时要考虑两种数量的大小。

2、表示不同数量的折线要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加以区别,并画上图例,连接折线时要按顺序,分开连接。

五、课内外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7题。

第七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会看扇形统计图,掌握它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教学难点:图中的度数计算。

教具准备:圆规、量角器、三角板、放大的扇形统计图一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扇形,提部:什么叫圆心角?圆周角是多少度?

2、口答。

360度的50%是多少?

360度的40%是多少? 360度的20%是多少?

360度的25%是多少?

3、画一个圆心角是36度的扇形。

4、在同一个圆里扇形面积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二、新授

1、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出示扇形统计图,介绍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扇形统计图。

2、指导学生看扇形统计图。

课本第68页的例子,问:这幅图说明什么?说出每个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各是多少度?

3、教学制扇形统计图方法。出示例5,指名读题。

(1)先求出总种植面积三种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百分数。计算后,核对一下三个得数相加是否等于100%。

(2)把360度乘以各个百分数,求出三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计算后,也核对一下三个圆心角度数相加是否等于360度。

(3)根据图纸的大小,用圆规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表示总种植面积。

(4)根据三个圆心角各自的度数用量角器在这个圆中顺次画出三个不同的扇形。(5)在各个扇形内写上作物的名称和百分数。(6)把各个扇形用不同的条纹或颜色区别开来。

(7)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日期。图的名称要写在图的上面中间位置上。

三、小结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有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区别; 5、写上名称和制图日期。

四、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2题。

第八课时:统计图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统计图巩固练习。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掌握统计图的制图方法,学会制作统计图。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统计图的制图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名称 特点 作用

条形

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大小。用于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

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及增减变化情况。既可反映同一事物的不同时间的变化发展情况,又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表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各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复习统计图的制图步骤。

(1)条形统计图制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2)折线统计图制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3)扇形统计图制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二、练习

1、练习十四的第4题。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图步骤完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先收集本班同学身高的数据,按照男、女生分别整理、填入统计表中。(1)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确定水平射线长度和与它垂直的射线的高度。(1)水平射线的长度要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根据题里条件要等分多少份?(2)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也要根据图纸大小确定,然后再根据最多人数与最少人数情况。(2)画水平射线,统计5个身高段男、女生人数,要将水平射线等分成6份,顺次在5个等分点下面写出5个身高段。

(3)画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确定用厘米表示多少人?

(4)画直条,每一个身高段有两个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最好,或用不同线条表示。(5)写出图的名称和制图的日期,在制图日期下面画上图例,注明各直条表示什么。学生练习后讲评。

2、练习十四的第6题。

提示:三种家禽共2500只,鹅占2500只的18%,怎样求出鹅的只数?那么鸭呢?鸡呢?

3、小结扇形统计图的制图步骤和注意点。

三、课内外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题。

期末复习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科书的一个重点,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便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全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六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第一部分着重复习数和数的运算。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意义和一些提高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做到正确、比较迅速、合理、灵活,从而为中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复习代数初步知识。本节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

第三部分复习应用题。把应用题作为一节进行复习,便于使学生把所学的解应用题的知识、技能较系统地加以整理,另一方面也便于使学生对用不同方法解应用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部分复习量的计量。量和数一样,也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习中着重对所学的计量单位系统加以整理,使学生对各种单位间的进率更清楚,对名数的改写更熟练。

第五部分复习几何知识。先复习近平面图形的概念,然后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最后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注意所学的图形在体积计算上的联系。

第六部分复习简单的统计。重点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和统计图三项内容。复习时除了继续注意培养学生看和制作简单统计表的能力外,还注意联系其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纟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 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简单改写。

3.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 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的问题。

5.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

上一篇: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下一篇: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