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发展程序

2024-07-14

组织工作发展程序(通用8篇)

篇1:组织工作发展程序

组织工作发展程序

一、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程序 1.入党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

2.支委会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一般)。3.党支部集体培养、教育。

4.支委会讨论确定重点积极分子人选,通过支部大会讨论确定,党支部指定培养人两名。

5.为重点积极分子填写《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

二、党支部培养、教育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

1.入党积极分子至少每季度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

2.各党支部向党办推荐重点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

3.培养人每半年为重点积极分子填写一次《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4.建立重点积极分子考察档案,积累有关考察材料

三、制定发展计划及确定发展对象

1.党委自上而下提出发展党员工作指导性原则和意见。2.党支部每年年底前制定下一发展党员计划并报党办。3.党委综合评审、反馈、指导,并制定学校发展计划。4.党支部根据党委意见确定计划发展对象。

四、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的程序

1.党办(或党支部)到拟发展对象所在班级进行民主评议。

(1)团支部委员会确定开会时间、地点;

(2)宣布开会;

(3)介绍重点积极分子情况;

(4)团员民主评议;

(5)团员无计名投票推荐。

2.党办(或党支部)将民主评议结果通知拟发展对象所属党支部。

3.所属党支部将民主评议结果通知分团委。

4.分团委指导团支部委员会根据民主评议结果填写《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推荐表》。

5.分团委填写意见。

6.上报校团委,校团委填写意见。

7.分团委向党支部推荐。

8.党支部将推荐材料上报党办。

五、党支部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的程序 1.查阅发展对象的档案。

2.函调或派人外调。

3.写出综合性的政审报告。

六、党办对发展对象考察的程序 1.审查发展对象档案。

(1)审查递交入党申请书时间和列为一般积极分子、重点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时间;

(2)审阅自传、思想汇报;

(3)审查《积极分子考察表》、政治审察材料;

(4)审查党支部综合材料;

(5)审查团组织推荐材料;

(6)调发展对象学习成绩单;

(7)审查发展对象党校培训情况及成绩。

七、接收预备党员的程序

1.经党办综合审查发展对象综合材料(原则同意)。

2.党办张榜公布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公示时间为一周)。

3.确定入党介绍人。

4.发展对象接受入党前教育,填写入党志愿书。

5.召开接收预备党员支部党员大会。

6.组织员谈话。

7.党委审批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张榜公布,组织入党宣誓。

八、党支部接收预备党员大会的程序 1.主持人报告到会情况;

2.宣布开会;

3.宣布预备党员发展名单;

4.申请人宣读志愿书;

5.介绍人介绍情况;

6.支委会介绍审查情况;

7.党员发表意见;

8.正式党员举手逐个表决、形成并通过决议;

9.申请人表态;

10.积极分子发言;

11.支部书记总结。

12.材料报党委审批。

九、新党员入党宣誓的程序

1.宣布仪式开始,奏《国际歌》;

2.宣布参加宣誓的新党员名单;

3.预备党员面向党旗宣誓;

4.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代表向党表决心;

5.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发言;

6.领导讲话;

7.奏《国歌》、宣布仪式结束。

十、预备党员教育、考察的程序

1.预备党员每季度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学习情况。

2.入党介绍人每半年将考察情况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

3.党支部根据考察情况和预备党员的汇报,针对预备党员的思想和出现的问题制定进一步教育的措施。

十一、党支部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程序

1.预备期满前,预备党员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

2.支委会审查预备期间考察情况。

3.召开支部大会

(1)主持人报告到会情况;

(2)转正申请人宣读转正申请书;

(3)组织委员(或支部书记)报告支委会审查意见;

(4)大会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5)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以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6)通过支部大会决议;

(7)转正申请人发言、表决心。

4.支部填写大会决议,报党委审批,然后张榜公布。

5.党支部接到审批结果后,同本人谈话,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审批结果

篇2:组织工作发展程序

(二)发展团员。

1、机关团委根据各支部上报的入团积极分子培养计划,确定发展名额,分配给机关和直属单位。

2、机关和直属单位根据发展名额,由团支部在入团积极分子中确定发展对象人选。在确定发展对象前,团支部应注意征求所在党支部意见。发展对象人选应在全体正式团员中进行民主测评,由团支委会或团支部大会讨论综合衡量,确定是否列为发展对象人选,形成决议,报机关团委。由机关团委会讨论审查,确定发展对象。

3、发展对象填写《入团志愿书》。《入团志愿书》在入团介绍人的指导下,必须由本人填写。入团介绍人一般由培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自己找或组织推荐。

4、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接收新团员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支部大会的开法是:首先由发展对象本人汇报个人自然情况、对团组织的认识、入团志愿和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情况。入团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思想、工作和政治审查情况。然后由到会团员充分发表意见,肯定成绩,提出缺点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之后,发展对象本人退场,由全体团员对是否同意发展对象入团进行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支部大会决议,由支部书记填写支部决议,签名盖章。支部将拟发展新团员的《入团志愿书》、申请书等材料报机关团委。

5、机关团委根据发展计划和团支部决议,召开机关团委会批准。团委会的开法是:首先由发展对象所在支部的支部书记介绍其情况。之后团委会逐一进行讨论,并对是否批准支部大会决议进行表决,形成表决意见。

篇3:组织工作发展程序

1 弹射救生系统的程序控制技术的发展

目前, 弹射救生系统广泛应用的传统式程序控制技术主要控制射伞和人椅分离时间, 由于受到乘员承受开伞动载的生理耐限能力、救生伞的开伞速度、供氧高度以及成功救生的最短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正确的选择此时间关系着弹射救生的成功与否;现阶段的初步自适应式多态程序控制技术则是对弹射救生系统的整个弹射程序的控制,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1 固定时间控制模式

程序控制技术的第一个阶段———固定时间控制模式, 如国内最初研制的弹射救生座椅使用的高度时间控制装置 (图1) 。如果在飞机做低空低速飞行条件下, 如果系统仍采用固定时间模式延迟2秒, 就可能会失去最佳救生时机。固定时间控制模式只考虑高度一个参数的变化, 对于飞机做各种速度、高度和姿态飞行时, 弹射救生系统已远不能满足高性能飞机的安全救生要求了。

1.2 选择时间控制模式

程序控制技术的第二阶段———选择时间控制模式。如英国的MK10弹射座椅使用的程序控制机构———高度时间G值机构。高度时间G值机构, 在速度0~1112km/h, 高度0~15240米范围内按照图2三种状态进行工作。用tc表示高速弹射时, 减速过载从大于3减速至3时所需延迟时间;用th表示从高度G值机构中膜盒调定高度5000米以上的弹射高度至人椅系统下降到预定高度所需时间。

从图2中可以看出, 这种选择时间控制模式比固定时间控制模式增加了低于5000m高于1828m高度和低于1828m高度两个区域的弹射工作状态, 增加了过载G值感受的分区, 救生系统在低空下弹射的人椅系统分离时间由固定时间控制模式的延时2s提前到1.5s, 为弹射救生赢得了时间和最低安全救生的高度, 此种程序控制模式细化了, 相对合理了, 但控制时间不能随速度、高度等各参数的变化随时改变, 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1.3 速度、高度———延迟时间模式

程序控制技术的第三阶段是速度、高度———延迟时间模式。通过感受弹射救生系统离机瞬间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两种参数进行弹射程序控制的模式。如某型座椅采用的双态控制器。

从程序控制器延迟的时间曲线图3可以看出, 在低空低速的状态下延迟时间仅有0.7S, 比固定时间控制模式的延迟时间2S和选择时间控制模式的1.5S要提前了很多, 即使在低空高速状态下的延迟时间1.8S也比固定时间控制模式的2S要提前, 比选择时间控制模式的1.828千米以上和5000米以下的时间提前了, 为弹射救生又赢得了一些时间和弹射安全高度。

与固定时间控制模式和选择时间控制模式相比, 速度、高度———延迟时间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低空不利姿态下的救生能力, 缓解了高速要求延迟时间相对长和低空中低速延迟时间相对缩短的矛盾。但从采集的信号数据和采集信号的时机来看双态控制模式仍存在着局限性:

1) 采集的信号数据只有弹射离机时的飞行速度和高度。

2) 采集信号的时机只有弹射离机瞬间。不能感受座椅自由飞行阶段需感受的座椅出舱后的姿态参数, 缺少对座椅姿态进行控制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现役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一般只能获知弹射瞬间 (时间零点) 人椅系统的速度、高度信息, 在稳定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根据弹射离机瞬间的速度、高度信息来确定救生伞工作、人椅分离的延迟时间, 一旦稳定系统未正常工作, 则无法避免救生伞提前工作这一危险状况。

随着飞机航程越来越远, 高平原通用救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由于缺乏获得实时高度信息的手段, 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必需事先根据机场高度预设救生伞最大允许开伞高度, 即提前设定高原或平原工作模式之一。

平原模式指的是:一般需将救生伞的最大工作高度设定为3000m或4000m;高原模式指的是:一般需将救生伞的最大工作高度设定为7000m,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将无法兼顾高平原通用救生的要求。

另外, 由于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不具备主动姿态纠正能力, 因此不利姿态情况下的救生性能仍然较低, 随着战斗机的性能越来越高, 机动性随之大大增加, 以美国F35战斗机为例, 其典型特征之一就是低空小表速过失速机动:飞机在低空小表速过失速机动时, 表速甚至可为“负”速度, 此时一旦发生故障, 飞行姿态将不可控。

综上可知, 现役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由于信号感受量较少、控制模式单一、无法兼顾高平原通用救生的要求、不具备主动的姿态纠正能力, 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新一代高性能飞机的救生需求, 我国新一代火箭弹射座椅必须着重提高不利姿态情况下的救生性能。

2 新型弹射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根据生命威胁程度和弹射离机时的环境,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及时而主动地选择和调整弹射程序, 大幅度提高低空不利姿态的救生性能, 保证整个救生系统具有自适应救生能力, 成为第四代弹射救生系统程序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自适应式多态程序控制技术是对整个弹射救生过程, 即从弹射信号的发出到乘员下降获救的程序控制。尤其是对座椅弹射离机阶段和进入自由飞阶段的不同状态, 即飞行高度、速度和姿态进行连续性感受, 根据感受的信号参数, 进行处理判断, 能够自动地、迅速准确地选择, 并不断调整座椅各分系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程序的控制技术。其程控器控制逻辑原理图如下:

3 结论

篇4:组织工作发展程序

关键词:电气工程工作程序重要性

当下社会, 遍地高楼大厦,每一个建筑工程的成品工程都离不开他的每一套程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建筑电气对一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性,电气安装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的质量,重则危害到社会甚至人身安全。下面就讨论一下本人对建筑电气行业的历史、发展、责任、过程等的一些见解。

1 电气工程的历史发展史

解放前后,我国基础薄弱,在民用建筑中,除极少数民用建筑用电量比较大以外,绝大多数民用建筑只用电灯电扇等用电量很小的设备,因此早期的建筑电气在国民经济中不能建立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也是建筑电气的萌芽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中高层住宅和民用建筑大量涌现,科学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进入稳定发展期,逐渐奠定了当下各行各业对电气工程需求性。在早期的建筑电气工程中,电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简单的动力设备及配电控制;二是防雷接地;三是为建筑物照明。而如今的建筑电气工程,包括建筑中的强弱电,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建筑物是一个人,其骨肉是混凝土结构,其血液和经脉就是电气。试想一个人的血液不流通,那该怎么活下去呢,足可见电气工程的重要性。

如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电气工程的技术更新和实际应用水平,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及控制理论,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更令人惊叹,电气人员必须坚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适应现代电气工程的发展速度,需要全面掌握以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建筑生活系统等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要学会在已掌握的电气技术和经典自动化控制技术上寻求创新,将智能控制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创新因素融入电气工程建设中。整个工程能否在规定的建设周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主要取决于电气工程能否顺利开展。建筑物投入使用后,其整体设计和功能设计能否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使用需求,能否长期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员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以及节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设备安装及运行状态,因此要提高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性能,首先要准确安装并调试电气设备,确保其不漏电,不存在火灾隐患;电气火宅报警和联动控制系统功能齐全,且能够稳定运行;应急照明供电系统和消防设备状态良好;保安监控系统稳定零故障等等。

建筑电气作为一个专业,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从发展至今已经囊括了兼之强电和弱电等多个领域系统,而且随着现在IT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综合弱电项目的智能电气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智能建筑的兴起,使得现在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在建筑电气领域起到了广泛的作用,在不断地探索和摸索中,建筑电气日趋发展成熟和发展健全,逐步地成为一门科学,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正规化。

2 电气工程师的重要性和责任心

明确建筑电气对一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性,那么操作电气工程的电气工程师也更是重中之重。持证上岗是电气工程师基本从业要求之一。一个优秀的电气工程师,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应该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强化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做好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签证办理、质量和进度控制以及技术研究等工作。坚持学习,熟悉强电各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其工作原理,全面掌握工程建设内容,了解有关工程项目的法律法规是基本要求,同时也要熟知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电气工程师要加强学习,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种建筑智能化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性能及其使用后的效果,注意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工程建设夯实基础。

3 电气施工前期的准备

3.1 做好电气设计委托书。电气的功能设计和技术要求都已在委托书中表明。主设备的安装位置及运行状况,现场供电方式和供电位置,各有关专业和其他建筑物电气连接施工的现场条件和操作要求;有关工作制、工作时间的规定,从而明确电气安装工程设计的级别和设备用电计算利用系数等。设计委托书尤其要明确规定出影响保障系统设备的技术参数。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电气工程设计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主要取决于委托书的质量,这就要求电气设备操作人员务必认真编制委托书。

3.2 审图和图纸会审阶段严格把关。设计图纸提交至建设单位后,相关负责人对电气设备布置、强弱电系统布线以及电气设计指标进行严格审核,其具体内容如下:

①审查电气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到电气行业指标。

②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

③审核电气设计是否经济可行,是否应用了相关材料和技术指标。

④电气工程师要及时组织人员仔细审核电气设计图纸,尽量在审图阶段消除一切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

3.3 做好设备选型。一般情况下,使用单位提供工艺设备,建设单位严格参照设计图订货,关注货物质量,尽量选择行业信誉良好、物美价廉的供货商。要控制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首先主抓有关工程质量的先决因素——原料采购和电气设备质量,电气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原材料和电气设备的型号、规格、操作要求和使用性能。电气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材料设备的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材料采运及保管环节的工作流程,以免因某一环节失控,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影响工程质量。另外,材料通过质量验收后(填写“工程材料报验单”,附材料清单和检验报告)方可进场。材料保管人员要根据工期进度和施工内容对材料进行合理调配,妥善保管暂时不用的材料,注意防雨、防潮。

4 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自开工建设起,工程监理部门和现场管理人员应定期巡检现场情况,严禁隐蔽工程未通过验收和签认就直接开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控制好关键部位和重要工序的施工质量。

4.1 接地工程。基础底板钢筋的贯通,柱与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做接地电阻阻值测试,确保操作流程符合设计要求,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来降低接地电阻值。

4.2 防雷引下线。若采用立柱主筋作引下线,要从上到下在主筋上做好标记;若采用专用引下线,则要确保上下贯通,并按操作要求焊接,做好防腐处理。

4.3 根据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施工条件确定配管和箱盒的预埋、预留、位置及标高,为避免管线内外壁腐蚀或锈蚀,应提前做好防腐、防锈处理,将管口毛刺剔除,入箱入盒时加设护口,并参照施工要求设计弯曲半径;采用硬质、半硬质阻燃塑料管的预埋,要根据埋入的墙体类型设置保护措施。结束主体结构施工后,随即开始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其重点工序包括:①吊顶配管,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跨接地线实施焊接与防腐处理;选择与消防报警系统、通讯电话系统规格、型号统一的管线,提高系统运行效率。②先根据色标确定零线、接地线和相线,再准确穿线。③装设的金属线槽和电缆桥架必须横平竖直,科学的设定支点间距,并连成整体妥善接地。④定位、接地和接线相序是电器设备安装的关键工序。⑤屋顶避雷网和接地引下线必须牢固焊接,确保其上下贯通,接地良好。

4.4 调试设备性能的过程实际是检查上述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设备调试阶段的首道工序是电通灯亮,配电箱柜应针对各个控制对象做好标签;设备调试要参照设计要求以及产品说明书逐一检查其性能指标,设备调试是电气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协同使用单位共同验收工程质量的重点工序,因此相关部门的人员全部到位后才可开始质量验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监督检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设备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调试为今后的使用管理打下基础。在整个调试工作完成后,还要经过时效考验,稳定可靠后,才能交付使用单位。

5 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重视电气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以上是我作为一名电气人员对建筑电气重要性的理解和工作程序的叙述,在文中如有谬误,敬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1-3.

[2]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8-10.

[3]曲桂英.建筑智能化专业项目教学法浅析[J].建筑智能,2006(3):16-20.

篇5: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主要写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本人主要表现。党组织接到申请后,应派人与申请入党人谈话(一般在十五天内)进行下面教育和鼓励。并推荐到校业余党校接受党的基础知识的初步培训。

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入党申请人经共青团组织(工会、妇联等)推荐,支委会确定,支部大会审查同意后,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报党委组织部备案,领取《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并通知入党积极分子本人,要求其本人写出自传(内容主要写本人简历、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历和现实表现情况),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

三、进入考察期

考察期一年以上,自党支部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算起。党支部每半年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每次考察情况要填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填写考察意见时,要真实、具体、准确,既要有优点,也要写出缺点)。防止平时无记录,入党前闭门造车、突击编写的现象。要注意掌握表中时间顺序即工作顺序,按先后顺序一般为:党小组(团支部推荐意见)—>支部对申请人的政历了解意见—>支委会(或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是否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见—>考察意见(时间相隔不能超过8个月)—>党内外群众座谈会意见—>民主测评—>公示—>支委会讨论发展对象意见—>综合政审结论—>公示—>支部大会意见。

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

党支部派一至两名正式党员召开座谈会,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反映。

1、座谈会党外群众一般不少于8人,不够8人的,支部应加以说明。

2、座谈会应在考察期近一年,支部准备列为发展对象之前召开。

记录整理表内评定意见反映要求真实。除表内情况还应附一份完整的党内外群众座谈会原始记录(参加人员必须签名)。

民主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模范作用、工作实绩等方面。参加民主测评的党员数不得少于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参加民主测评的群众,应是所在班级或部门的全体同志。

五、民主测评

推荐发展对象时,党支部安排两名正式党员对拟确定为发展对象的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模范作用、工作实绩等方面(后附民主测评表)。

参加民主测评的党员数不得少于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参加民主测评的群众一般必须是被测评人所在基层单位(教研组或班级等)的所有成员。

六、公示

在确定发展对象、接受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须进行公示。

公示内容包括:公示对象基本情况、首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间、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时间、支部大会通过为预备党员时间、参加培训情况、培养联系人、公示对象的现实表现等。

公示以党支部为单位,主要采用张榜公布的方式,有条件的可设立举报信箱或举报电话。公示时间至少为7天。

公示期间,个人和单位均可向所在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反映公示对象的问题。基层党支部对反映意见要及时调查核实。未经核实,不得进行相关发展程序。

七、确定发展对象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条件成熟的,基层党组织可组织公示,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要调查核实,未经调查核实,不得进行相关发展程序。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党内外群众意见和公示的基础上,经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党支部确定了发展对象,应及时向党委组织部报告意见,并附送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申请书、自传、思想汇报、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材料、培训合格证、政审材料、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原始记录、考察材料、公示情况、《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等。

校党委组织部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同意确定为发展对象,下发《入党志愿书》。

八、政治审查

审查发展对象本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政治历史和重大政治斗争中(特别是“文革”和**)的表现。**期间在校的中专学历以上的学生入党时一定要到该校取得当时政治表现证明材料。

审查发展对象直系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对发展对象自传中反映出的情况及上述审查内容要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和结论意见(落款处须盖上支部章)。

九、短期培训

校党委组织部要对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五至七天(或不少于四十个学时),主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邓小平理论等文件。中组部组织局编写的《入党教材》可作为学习辅导材料。

未经培训的不能发展入党。培训后要填写培训成绩登记表并由市委组织部盖章,装入入党材料档案。

十、确定入党介绍人

入党介绍人由两名正式党员担任,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

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是:

1、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阐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经历等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不能采取马马虎虎的态度,更不能有意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

2、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填写入党介绍人意见时,不要简单地以“提希望”的形式代替写缺点,而应实事求是地对被介绍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和其它方面的情况作出全面评价,并表明自己对其能否入党的态度)。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被介绍人情况。

3、被介绍人批准为预备党员以后,应继续对他进行教育帮助,使他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十一、填写入党志愿书

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须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在入党介绍人的指导下,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并要求其填写时要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得有任何隐瞒和伪造。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对《入党志愿书》上有的项目没有内容可填时,应注明“无”.在“对党还有哪些需要说明的问题”一栏,主要填写需要向党说明,而其它栏目中不能填写的问题,或对某些栏目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如亲友中被停职、拘留审讯等,现在尚无结论和处理的问题。

十二、支委会审查

召开支委会,严格审查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经支委集体讨论 认为发展对象合格和手续完备后,即提交支部大会进行讨论。

十三、召开支部大会

程序:

1、申请入党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向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

2、介绍人介绍入党人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3、支委会报告对申请入党人审议情况,公示情况;

4、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申请入党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5、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注意事项:

1、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达到应到会的正式党员半数以上;

2、申请入党人及其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

3、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当场计票、当场公布结果;

4、支部决议应及时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决议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优缺点,应写实到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数、表决结果及日期;

5、及时将《入党志愿书》、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教育和考察材料报党委审批。

十四、组织员谈话

在审批接收新党员前,要指派党委组织委员、组织员、其他党委成员同申请人谈话(2人以上),作进一步的考察。谈话前,组织员要对支部报来的入党材料进行审查,看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查看支部记录),并采取座谈或个别谈心的方式,听取党内外人员对入党申请人的反映。谈话中,主要了解被谈话人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征求其对党需要说明的问题,帮助其提高对党的认识,指出努力的方向。谈话后,及时如实地将谈话人的意见填入《入党志愿书》,并向党委汇报谈话情况。

十五、党委审批

党委审批要及时,必须在支部上报的接受预备党员决议三个月内审批,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六个月。凡无故超过规定时间而未予审批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党委审批必须坚持集体讨论,不能个人说了算,更不能以党政联席会的形式讨论审批党员,党委审批的意见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及时发放《预备党员考察表》。

十六、支部向本人发出入党通知书

党支部接到上级党委入党审批通知后,应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党支部应将上级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小组活动,告诉其交纳党费的时间、规定等。

十七、入党宣誓

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时间,应尽可能在上级党组织批准预备党员后及时举行(一般由基层党委或党支部 <总支>组织进行)。有些党支部为了使入党宣誓仪式更有纪念意义,采取在党的生日集中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办法,也是可以的。

入党宣誓仪式的程序:

1、唱国际歌;

2、党组织负责人致词;

3、新党员宣誓;

4、上级党组织代表讲话;

5、党员代表讲话;

1十八、预备期的培养考察

预备期为一年,从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对预备党员地教育和考察,党组织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介绍人帮助等方式,每季度要讨论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同本人谈话。预备党员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半年要向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一次。预备期满后,党支部要进行全面考察,并写出书面报告。各基层党组织的预备党员转正材料(转正申请、个人思想工作汇报、党小组意见、党内外群众意见、公示情况、党支部考察报告及发展材料、《预备党员考察表》等)必须报党委组织部审查同意后,方可讨论审批。

十九、预备期满

考察合格。转正。

考察不合格。延长预备期。

对预备期满后不完全具备条件或犯有一定的错误,但还没有完全丧失预备党员条件,并且本人决心努力改正错误的,可延长预备期。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最短不能少于半年。延长预备期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作出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延长预备期期满后,由党支部根据其是否具备党员条件作出转为正式党员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决议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对在预备期内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确定不具备党员条件或犯有严重错误或延长预备期后经过教育考察已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支部大会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审批。

注意:各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所做出的全部决议或决定,必须坚持“双过半”原则,即“会议实到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人数的一半以上;赞成决议或决定的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预备党员转正后,应将其《入党志愿书》、入党和转正申请书、自传、政审材料、教育考察材料及时上交党委组织部,存入本人干部档案中。

发展党员程序(概要)

1、本人申请,一般以书面形式,成为申请入党人。

2、团组织、工会、妇联推荐,28岁以下团员需经团组织推优。

3、由支委会确定、支部大会同意。

4、上报党委组织部审查确定备案。领取《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5、支部开始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

6、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7、通知本人,写好《自传》。

8、支部确定培养人。

9、支部每半年考察一次。及时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10、一年以上考察。

11、支委会讨论是否列为发展对象。

12、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

13、民主测评。

14、公示。

15、支部大会讨论是否列为发展对象。

16、党委组织部审查是否列为发展对象。

17、成为发展对象。

18、确定入党介绍人,由两名正式党员担任。

19、进行政治审查,形成综合政审材料。

20、集中培训,五至七天(可提前为积极分子期间进行)。

21、公示。

22、党委组织部确定能否填写《入党志愿书》,未经政审和培训不能发展。

23、介绍人指导填写《入党志愿书》。

24、支委会审查《入党志愿书》等材料。

25、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程序为:申请人汇报—>介绍人介绍—>支委会介绍—>党员讨论—>表决—>形成支部决议—>上报党委审批。

26、上级派组织员谈话。

27、党委审批,通知支部。

28、支部宣布,开始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

29、成为预备党员。

30、预备党员编入支部、党小组。

31、入党宣誓仪式。

32、预备期继续培养考察。

33、本人递交转正申请。

34、支委会讨论能否转正。

35、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36、公示。

37、支部大会讨论能否转正。

38、党委审批,三个月内。

39、成为正式党员

40、支部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篇6:发展党员工作基本程序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保证党员质量,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现制定发展党员工作基本程序如下。

一、入党申请人员管理

1.凡要求入党者,必须自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党支部要对申请人进行初步审查,建立登记卡,并报党(工)委备案。党(工)委要建立《入党申请人员名册》。

2.申请入党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由党支部组织本支部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无记名投票推荐,根据推荐情况和本人现实表现研究确定。一般情况下,推荐票达到应到会党员和群众代表半数以上的,方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3.对党支部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工)委审核无异议的,发放《入党积极分子 发展对象 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写实簿》(以下简称培养考察写实簿)(《考察写实簿》由党组织掌握,不发给入党积极分子本人)

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

4.党支部要指定2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并采取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定期培训及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等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5.入党积极分子要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培养联系人每季度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党支部每半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党支部和培养联系人的考察意见要填写进《考察写实簿》,内容主要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表现、工作表现等。

6.党(工)委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5至7天(或不少于40个学时)。主要学习《党章》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编写的《入党教材》等。

7.入党积极分子调动工作时,调出单位党组织应将培养、教育的有关材料,转给调入单位党组织,调入单位党组织应当及时指定培养联系人,继续做好培养考察工作。

三、发展对象确定

8.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且培训考核成绩合格后,党支部要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支委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召开支部大会)讨论研究决定发展对象。

9.党支部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要报党(工)委审查同意,并在《培养考察写实薄》上填写培养联系人对列为发展对象的意见和党小组对列为发展对象的意见。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表现、工作表现以及提出能否列为发展对象的意见。

10.确定为发展对象后一个月内,党(工)委要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等。形成的政审材料,是本乡镇(街道)的加盖党支部的印章,不是本乡镇(街道)的除加盖党支部的印章外,必须加盖所属党(工)委的印章。然后在《培养考察写实薄》上填写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意见。

11.因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基本国策等,经有关部门处理满五年后要求入党的,党(工)委必须严格把关,慎重发展。被开除(劝退、除名)出党,要重新申请入党的对象,党(工)委严格审核后,要报县委组织部审批。

12.发展对象入党前须先进行公示,公示以统一样式《关于拟吸收XXX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公示》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限一般为7天。

13.党(工)委要对公示后无异议的发展对象进行预审。预审合格的,在《培养考察写实薄》上签署意见,发给《入党志愿书》。发展对象应根据要求,严肃、认真填写《入党志愿书》。填写前,党支部负责人或入党介绍人应将表内项目向发展对象解释清楚。两名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入党志愿书》中,入党介绍人意见一栏内容应包括:对被介绍人的基本看法和评价;被介绍人的缺点和不足;对被介绍人能否入党的态度。如“我认为×××同志已基本具备党员条件,愿意介绍其入党”。家庭成员情况一栏中,主要包括祖父母、父母、配偶子女等,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包括岳父母(公婆)、伯叔舅姨及外祖父母等。

14.将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写实簿》、《入党志愿书》,报县委组织部进行预审,审查合格后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

四、预备党员接收

15.接收预备党员必须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讨论表决,基本程序是:

(一)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①支部书记主持会议;②实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才能开会;③入党申请人及介绍人必须到会。③党(工)委派人列席支部大会。

(二)宣读发展对象名单:支部书记宣读确定的发展对象名单。

(三)发展对象汇报:①发展对象宣读《入党志愿书》中填写的入党志愿;②根据需要向党组织说明有关问题。

(四)发表意见:①第一及第二介绍人依次介绍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②对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发表意见。

(五)向全体党员汇报:支部书记代表支委会汇报对发展对象的审查情况和确定发展的意见。

(六)讨论:①到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讨论;②入党介绍人、支部委员及发展对象,对党员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③发展对象谈对大家所提意见的认识及今后的决心。

(七)大会表决:提议党员进行表决。大会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或举手的方式。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在会前正式向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八)填写召开党员大会情况:支部大会召开后,在《培养考察写实薄》上填写接收预备党员的党员大会情况,其中实到党员名单一栏必须本人签名并按手印,不能代签。

(九)填写决议: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并由支部书记签名盖章。

16.党(工)委审批预备党员前,乡镇(街道)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组织委员)和县直党(工)委分管负责人要与发展对象逐个进行谈话,了解其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党的认识,进一步考察其入党动机。谈话人应将谈话情况和自己对其能否入党的意见如实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未经党(工)委指派专人谈话的不能审批。

17.党(工)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3个月内审批,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6个月。

18.党(工)委审批预备党员,必须集体讨论、表决决定。党(工)委主要审议申请人是否具备入党条件、入党手续是否完备。申请人符合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完备的,可批准其为预备党员。党(工)委审批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应逐个审议和表决。

19.党(工)委审批的意见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加盖党(工)委公章,书记签名或盖章。同时,及时填写《接收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通知书》通知报批的党支部。党支部应及时进行宣布并通知本人,对未被批准入党的,党支部也要通知本人,并认真做好思想工作。

五、预备党员教育管理

20.党支部要及时与党(工)委新审批的预备党员进行谈话,向其说明入党时间、预备期限、编入的党小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和交纳党费的规定等,同时,针对其存在的缺点,指明努力方向,并分配一定任务。

21.党支部要指定专人(一般为介绍人)为培养联系人,对预备党员继续进行教育和考察,并按时填写意见。

22.党(工)委要统一组织预备党员进行入党宣誓。

六、预备党员转正

23.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应主动向所在党支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申请报告要真实,且应在预备期满前交给党组织。

24.对于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党支部要充分听取党小组和党内外群众意见。

25.党支部根据预备党员的转正申请和党内外群众的反映,对照党员条件,全面分析研究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提出意见,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

26.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大会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或举手表决的方式形成预备党员转正决议。实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方能开会。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必须到会,因故不能到会的,支部大会应改期召开。

支部大会讨论和表决预备党员转正的一般程序是:

(一)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的表现、主要优缺点、今后努力方向,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二)培养联系人介绍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情况,并提出能否转正的意见。

(三)支部委员会介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主要表现和教育考察情况,并提出能否转正的意见。

(四)全体党员讨论。主要是针对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提出希望,并表示是否同意转正的意见。

(五)支部大会表决。与会有表决权的党员以无记名投票或举手的方式进行表决。具备党员条件的,按期转正;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赞成人数超过支部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按期转正、延长预备期和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在会前正式向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

(六)作出支部大会决议。决议的主要内容是: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表现,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对预备党员的意见,表决情况及表决结果。

(七)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表态。根据到会党员的评议,表示自己的决心。

(八)填写支部大会决议。支部大会后,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中的有关栏目,并由支部书记签名盖章。

27.党(工)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决议,应在3个月内召开党(工)委会讨论审批,审批结果应及时通知党支部。对审批转正的,党支部书记要进行宣布并及时与本人谈话;对延长预备期的,要继续做好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对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

篇7: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第一步:个人申请

(1)申请人向所在单位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第二步:确定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

(2)党小组向党支部推荐申请入党积极分子。(3)支委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4)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公布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名单。(5)党支部指定培养人。

(6)党支部填写《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并报所属基层党委和市委组织办公室备案。第三步:培养、教育和考察

(7)党支部制定培养、教育和考察措施。(8)基层党委培训申请入党积极分子。

(9)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向党支部递交思想汇报。

(10)培养人对申请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考察,并把考察情况填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第四步:初步确定发展对象

(11)支委会征求党内外群众对申请入党积极分子意见。(12)党支部初步确定发展对象。第五步:政治审查

(13)党支部对初步确定的发展对象进行政审。(14)党支部写出政审报告。第六步:确定发展对象和入党介绍人

(15)支委会确定正式发展对象。

(16)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向所属党委汇报发展对象情况,领取《入党志愿书》。

(17)党支部确定入党介绍人。第七步:填写《入党志愿书》

(18)党支部组织委员对发展对象进行忠诚老实教育,并向其解释填写内容与要求。

(19)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有关部分。(20)入党介绍人分别填写《入党介绍人的意见》。(21)党支部组织委员审查《入党志愿书》的填写情况。第八步: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

1(22)党支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

(23)按时填写《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决议》。(24)党支部向党委写出“发展※※※同志入党的综合审查报告”。(25)党支部将材料报党总支审查,总支填写意见。(26)党支部、党总支把所有材料报所属基层党委。

(27)基层党委组织委员审阅材料,并经党委初步审议后报市委组织办公室审查。

第九步:组织审查、谈话

(28)组织员审查发展对象材料。(29)组织员对发展对象进行考察。(30)组织员与发展对象谈话。

(31)组织员填写《上级党组织派专人进行谈话情况和对申请人入党的意见》。

(32)市委组织员办公室研究审定发展对象,并向基层党委下发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审核意见通知。第十步:党委审批

(33)党委审批新党员。

(34)党委向支部下发《新党员批准通知书》。第十一步:预备党员宣誓

(35)党支部与新党员谈话。(36)党委或支部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第十二步: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

(37)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考察,并按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第十三步:预备党员转正

(38)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提出转正申请。

(39)党小组、党支部先后讨论提出是否转正意见。

(40)支部党员大会讨论,作出是否按期或延期转正,以及取消预备资格的决议,并按时填写《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决议》。

(41)党支部将材料报所属总支审查;总支签署审查意见。

(42)党委审批;填写审批意见;向基层支部下发预备党员是否按期转正或延期转正,以及取消预备资格的通知。

篇8:论外国法的查明程序及其发展

一、关于外国法性质的不同观点

所谓外国法, 是相对于内国法而言的, 它并非指内国法以外的一切法律规范, 而是内国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的指定所适用的外国法律规范。国际私法意义上的外国法包括: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所援引的外国实体法;因反致而适用的外国的冲突规范;因反致而适用的其他国家的实体法。对于外国法的性质, 各国学者的看法不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依本国的冲突规范而适用的外国法, 对于内国法院而言, 它只是一个单纯的事实, 是“一个需要经过辩护和证明才能使法官感到满意的事实问题”。[1]由于该学说是以“国际礼让说”作为其理论基础, 而“国际礼让说”不承认法律的域外效力, 它认为内国适用外国法只是出于国家之间的相互礼让而不是内国的义务。如果将外国法都看成法律, 就会违背其国际私法的立论基础。另外, 该学说还认为, 本国法院适用外国法同国家主权是不相容的, 所以由本国的冲突规范指引的外国法只能被视为事实而不是法律。但是, 外国法本来就是法律, 并不能因为人们将它说成事实而改变其法律性质;内国法院适用外国法是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而适用的, 说到底, 这是适用内国法的结果, 承认外国法是法律当然不会损害本国的主权。另一种观点认为, 外国法不是一种事实, 而是法律, 而且内外国法律完全平等, 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可以说立法者是通过冲突规范而授予外国法律以“国籍”并将它合并到内国法律体系中, 使它变成一条内国法规范。因此, 本国法官适用外国法, 如同适用内国法一样, 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本国法官适用外国法与适用内国法是有根本区别的, 无视他们的区别, 则会牺牲内国的主权, 而且对违反内国公序良俗的外国法也必须适用, 这样会损害本国的国家利益和国民的权益。由于以上两种观点都存在不足, 学者们近来又提出一种新的观点, 即外国法既不是单纯之事实, 也不是绝对之法律, 而是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定所适用的外国法律。从本国法观点来看, 内国法院适用的是外国法律, 从外国法观点来看, 它是依据法院地法的指引而被适用的。因此, 这种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指定的外国法, 既有别于本国法, 又有别于外国法, 它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事实。

二、传统意义上查明外国法的程序

由于各国的国际私法、诉讼法律制度的差异, 导致了各国法院采用了不同的查明外国法的程序, 即确定事实的程序与确定法律的程序。

所谓确定事实的程序, 也就是将外国法作为单纯事实的查明程序。其主张, 由当事人负举证外国法的责任, 这如同当事人对其他的诉讼事实负有的举证责任一样。具体地说, 如果一方当事人想依靠外国法, 它必须提出外国法并加以论证, 就像在该案件中依靠其他的事实一样进行辩护和证明, 即根据法院地的证据法的一般原则来确定外国法的内容。英国法律有关举证责任的规定是:证明外国法的责任在于其主张或抗辩是以该外国法为基础的当事人, 如果该当事人提不出外国法的证据, 或外国法证据不足, 法院就适用英国法。英国法院对外国法是不进行调查的, 它仅仅要求提供证据的证人认真审查他们的证据, 法院的职权不得超过这个范围。[1]

所谓确定法律的程序, 也就是将外国法看作是绝对之法律的查明程序, 它主张, 当事人对外国法不负举证责任, 外国法的查明责任由法院承担。因为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的指定适用外国法, 如同适用内国法一样, 法官应该像熟悉内国法一样熟悉外国法。“法官熟谙法律”, 法官负责调查认定外国法, 无须当事人举证证明。即使违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法官也有义务适用外国法。

三、外国法证明程序的新发展

将外国法作为事实的查明程序与将外国法作为法律的查明程序是完全不同的, 各自都有所侧重的地方, 但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病。一方面, 由于各国的主权独立和法律的属地性, 一个国家的法律, 原本是不具有域外效力的, 这样外国法在内国就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只不过是一单纯的事实而已, 就这一点而言, 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无疑是恰当的。但是, 如果因此认为法官在该程序中是无所作为的, 法官非经当事人提出外国法这一事实, 是不能依职权来查明该外国法的内容, 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国际私法的存在。就某种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而言, 法官应该依照本国国际私法指引的外国法律来审理和裁判, 而不能自由裁量是否适用外国法, 而且完全由当事人举证会造成因为当事人的能力有限而排除了应该适用的外国法的不公平现象, 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经济和人员的交流极为频繁, 涉及到外国人、外国事或法律行为发生在国外的涉外案件日益增多, 因此国际法原则在强调法律属地性的同时, 也充分肯定了一国法律具有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的双重职能。既然外国法也是法律, 法官当然可以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内容。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外国法与内国法是完全平等的, 内国法官适用外国法如同适用内国法一样, 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应该完全依职权予以适用, 这是不适当的。因为它也忽视了国际私法的存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地域和语言等方面的困难, 法官执行这项职权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且, 在很多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具有特殊性, 他们有的是来自该外国, 有的是对该外国的法律很熟悉, 或他们有较多的途径获得关于该国法律内容的信息, 所以仅仅由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内容也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查明外国法的内容是为了便利法院对所受理案件的审理和裁决, 所以,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 在立法中对法官和当事人或专家之间的职责不作严格的区分和界定, 而是规定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内容, 同时允许当事人以各种可靠的途径辅助法院获得或主动获得外国法的内容, 或采信有关专家的证明, 或法院主动查明外国法的内容。[3]这种程序既有别于确定事实的程序, 也不同于确定法律的程序。在该程序中, 法院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内容, 当事人也负有协助证明的责任。如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263条规定:当事人于法官所不知之外国法, 虽有举证之责, 但法官对于此项不知之法律, 依其职权, 亦得从事调查。这说明, 法院在主要由自己承担调查外国法责任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但是任何当事人提供的材料都不能成为法院适用外国法的依据, 法官对其所要适用的外国法必须亲自查明、核实, 取得真正权威的证据。[3]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 由于当事人与所需援引的外国法有更密切的联系或者更容易知悉外国法的内容时, 外国法的内容由当事人负责证明。

当外国法不能查明或无法查明时, 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 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其主张凡需要适用外国法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如果外国法不能证明或无法证明时, 说明应该适用的外国法已不存在, 法院对案件无判决的法律依据, 因此法院应该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如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293条规定:德国法院依职权确定外国法的内容, 也有权要求当事人双方提供有关外国法的证据, 如果负责提供有关外国法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提供不出证据, 法院可以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或抗辩。 (2) 大多数国家会转而适用内国法。它认为, 在外国法无法确定时, 内国法是唯一可以适用的法律, 也是法官最熟悉的法律, 而且适用内国法是比单纯驳回当事人的请求更好的一种办法。驳回请求毕竟是一种很消极的办法, 不利于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 在外国法无法查明时, 当事人就放弃了适用外国法的权利, 对内国法的适用表示了默认。[4 (3) 有些学者主张, 凡应适用的外国法不能证明的, 法官应该根据类推原则, 适用该国的其他的类似的法律, 或是依“法无明文规定的依习惯, 无习惯的依法理”来审理案件。这在理论上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在实际运用中弊病很多, 因此很少有国家采取这种做法。[3]

外国法查明程序的新发展对传统的单纯“事实说”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英美普通法系国家一贯坚持将外国法视为当事人引用来主张自己权利的事实而不是看作法院应主动适用的法律。现在这些国家已经改变了传统观点, 尽管还是将外国法看作一个事实问题, 但它是一个特殊种类的事实问题。

摘要:外国法的查明是内国法院适用外国法的必经程序, 只有经过查明的外国法才可能被内国法院适用。由于各国对外国法的性质的看法不同, 传统意义上查明外国法的程序主要分为确定事实的程序与确定法律的程序。近来这两种程序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外国法,查明程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法律冲突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0.

[2]周忠海.国际法学述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3]董立坤.国际私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4]黄进.中国国际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我的暑假计划5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iOS学习之WebView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