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2024-07-25

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通用8篇)

篇1: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正确的人才理念以及与这种理念相适应的家庭数育措施。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道德成长、亲子互动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都是不同的。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实践模式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儿童的经验;孩子的需要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

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

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

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

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

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

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

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美)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L.A.铂文[美)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篇2: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

余梦萍

[摘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它具有天然性、早期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而家庭教育思想古已有之,文中结合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和他的《颜氏家训》出发,阐明其家庭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原则和教育内容,并对其思想作了简单的评述。其家庭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现代价值,对如何在家庭中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颜之推《颜氏家训》

正文: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就是家教。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极其重视,《大学》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模式,可见家庭教育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因而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蔡元培就说过“家庭者,人生之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不及者。社会、国家之事业,繁矣,而成此事业之人物,孰非起于家庭中呱呱之小儿乎?虽伟人杰士,震惊一世之几件和行为,其托始于家庭中幼年所受之思想者,善必不鲜。”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而家长只有充分的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才能更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一)天然性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长幼亲情之上的一种特殊教育。比一般的师生之间、师徒之间等社会爱,显得更自然、更深切、更持久。这种天然的慈爱之心和天然的责任感,不仅构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强大的内在动力,更是一切家庭教育活动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而印度“狼孩”卡玛拉的事件也说明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朱熹还打比方说,父母教子犹如雨露阳光滋润草木。草木刚一萌芽,就逢春雨细润,那肯定是生长迅速的。

(三)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故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三,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原则

颜之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代表著作《颜氏家训》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完整、内容丰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部成熟性家训著作,是颜之推对自己一生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颜氏家训》作为一部成熟的家训著作,书中蕴含着极具价值的教育观和可资借鉴的教育方法,对当今家庭教育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之推的思想精华《颜氏家训》是他为后代子孙所作,有人用“以为父亲的叮咛”来概括该书的内容能够与主旨,十分恰当。

(一)“教儿婴孩”

所谓“教儿婴孩”就是及早进行家庭教育,勿失时机。颜之推认为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他特别提倡幼儿教育要提早进行,他引用孔子的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理论依据,又引用民间谚语“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作为例证,说明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为了贯彻早教主张,颜之推提出了胎教的思想。颜之推还认为在孩子出生以后,就要进行启蒙教育。他说“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宗不能而,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息喜,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他还强调小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学好和学坏,都与大人的引导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环境在早期教育中是很重要的,“孟母三迁择邻”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他的这种观点与现代社会我们所强调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严慈并济

在家庭教育中,威严与慈爱始终是一对矛盾体,如今社会大多数父母都处理不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颜之推认为,父母过于严厉,对于子女过于显示权威,容易疏远父母和子女的亲情,从而使子女对父母离心,不利于家庭和睦,而且在这种只有严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本身也会缺乏爱心。反过来,如果父母对子女只是一味慈祥疼爱,而不加任何管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溺爱”,其结果是使子女过于放纵,同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于是,颜之推针对子女教育的问题,提出了“威严而有慈”的观点,认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要把爱与教结合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颜之推更侧重于威严,而现代社会则更注重关爱。颜之推认为父就是父,子就是子,绝不可过于亲昵,这对于现代社会似乎不切实际,而且他提倡的体罚教育在当今社会更是行不通的,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稍有差池,也许会让孩子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不过他提倡的严教是可取的,只是要掌握好教与爱之间的关系。

(三)“风化在先”

颜之推强调在儿童品德塑造方面不能长篇说教,而要以身作则,长者示范。颜之推把成人道德榜样对孩子的影响称之为风化。他说“夫风化这,自上而行于下者,自先而施于后者。”这项原则在现在仍然适用,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

常说的“言传不如身教”就是这个意思。日本儿童教育家井深大也曾说:“孩子是看着父母背后长大的。”

四,颜之推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语言标准,概念准确

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期,他强调儿童学习语言要标准化,儿童应该学习通用语言而不是方言。他认为教育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父母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颜之推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语言教育的问题,而且详加阐释,至今仍有教育意义。这与我们现代社会提出的学习语言有关键期的思想是一致的,可见颜之推是很有远见的。

(二)立志高雅,继承家业

颜之推认为子弟应该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志趣要高雅,心胸要开阔,立行尧舜之道,承续史传之家学,而决不把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作为生活乐趣和人生目标,在《省事》篇里他就尖锐的批判了以钱财女宠走后门以谋取爵禄的末世颓风。他说:“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要求子孙修学养德。他的这个思想在阶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继承家业”这个观点拿到现代社会也只适合于小部分人,不过他强调的子弟要树立高尚的志向是可取的。

(三)孝悌为本

颜之推在《家训》中强调进行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孝”是指孝敬父母,而“悌”就是兄弟友爱之意。他教育子弟为践行以孝悌为中心的道德规范,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如今,大多数家庭已经是独生子女,兄弟的概念渐渐淡化,但他所提倡的家庭和睦的,相亲相爱的观念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虚心务学,博学广师

颜之推的家庭有入学世承的传统,他早年受到较好的教育,晚年成为学问渊博的名士,他在《勉学》篇中集中对子弟的治学做了指导。他批判子弟不学无术的卑劣状况,认为子弟要端正学习目的是为了修身利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务实;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永不废业。他还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最值得推崇的,就属读书了。因而他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着“读书为上”的原则。我们今天的家长又何尝不是沿着颜之推的路阔步前进,他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啊,奔波劳苦,也要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

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人人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史终身的教育,上可以从胎儿时期开始,下可以延续到一代人,甚至会影响到下下代人。它是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而,家庭教育思想是每位家长都必须了解的一门科学,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家庭教育思想,以便运用到以后的家庭教育中。同时,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才能更好的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培养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书目]:

蔡元培

夏炎

王凌皓

郑贵卿

曲铁华

篇3:现代家庭中的隔代教育析论

长辈对孙辈等的隔代教育相比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有其可取之处。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 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 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 (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 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 一般而言, 身体的素质较好, 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孙辈身上, 而且, 他们也愿意在于孩子一起生活中获得乐趣。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 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 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 而且心态平和, 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弊端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 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 以经验育人, 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 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 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 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 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 心胸不开阔, 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 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 事事包办, 百依百顺, 导致孙辈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 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 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 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 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 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 浪费成习。

3、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

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 相对说比较保守和传统, 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而缺少变通。

三、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近几年来媒体经常将问题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联系起来。有的论文甚至把隔代教育看作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已经有父母开始有意地阻止孩子和老人过多接触。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 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无可取之处, 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对隔代教育进行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 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 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 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 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 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 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 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 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 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 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 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 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 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 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 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 环境在变, 祖辈应该知道, 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 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 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 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 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 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 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 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 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 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 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 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 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 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 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 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 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 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 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 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 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关心他们, 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 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 即孙辈。我们常说, 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 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 而非事事代劳包办, 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总之, 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 绝不能替代亲子教育。孩子的父母应该担负起对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 在尊重祖辈家长、发挥隔代教育作用的同时, 要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 形成教育合力, 对孩子实施“合作教育”, 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承认隔代教育的客观存在, 重视祖辈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发挥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是三代家庭的家庭教育中可取的态度。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 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改进, 才能更好地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摘要: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 它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在社会竞争加剧等情况下, 孩子父母更多的将精力集中于事业, 因此, 祖辈成员在儿童成长中影响、作用逐渐的得到了关注。

关键词:现代家庭,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 2002 (11下) .

[2]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6) .

[3]李径宇.隔代之间隔着什么[J].新闻周刊, 2004 (21) .

篇4: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宝宝的照管,于是就出现了由祖辈们对孙辈们施行抚养与教育的现象,一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给学校教育以有力的补充,对孩子健康及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于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很有必要,只有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和影响,对现代家庭教育方式进行革新,才能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一、现代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说,祖辈家长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且祖辈身上具有不少优良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其从小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但是,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以及教养观念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1.祖辈家长对孩子过度关爱,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俗话说“隔代亲”,我们往往会感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稍微发点脾气,就想方设法的哄孩子,导致许多孩子成了家里的小霸王,连父母的话也不放在眼里。或许是祖辈家长有一种补偿心理,把亏欠自己孩子的爱一股脑的都弥补在孙子这一辈身上。对孙子是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往往会造成孩子出现任性、性格乖张、过分依赖家长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祖辈的教育方法单一和落后,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大多数祖辈所受的教育不多,并且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所抱有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样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祖辈们会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积累,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提出一些和孩子年龄不符的要求,这无疑会导致孩子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再加上老年人的思想僵化和时代脱离,常常会灌输一些错误的思想给孩子,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甚至使一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和个性扭曲。

3.隔代教育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大多数的父母教育观念和祖辈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分歧,也因此产生家庭矛盾。一般的年轻父母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习惯,而祖辈家长则过分关爱;年轻父母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学会一些事情,而祖辈家长担心孩子总是事事包办,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方式越来越不统一,从而引发家庭矛盾。另外,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很少,所以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教育置之不理,甚至产生心理隔阂。

二、解决隔代教育的对策,促进家庭和谐

1.祖辈家长应适度对孩子进行关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手中宝、心头肉,但是祖辈家长必须意识到过分的爱对孩子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祖辈家长来说,一定要认识到过度的关爱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孩子成长,正所谓“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与此同时,祖辈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孩子父母的教育,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父母接触,联络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2.孩子父母和祖辈家长对孩子教育进行沟通,对家庭教育达成共识

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祖辈家长和孩子父母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产生一定的分歧,在对孩子教育上各有各的道理,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应该进行充分沟通,双方取长补短,在对孩子教育上达成共识,择善施教。祖辈家长注意多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孩子;而孩子父母也要体谅祖辈家长,多向他们学习育儿经验。同时,在家庭教育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出分歧,祖辈家长尽量维护年轻父母的威信。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隔代教育的确暴露出不少问题,但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隔代教育下走出的优秀孩子,所以我们对于隔代教育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对于利于孩子成长的,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那些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作为家长应该进行检讨和改进。父母和祖辈家长共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罗解文.中国式隔代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报 ,2004.01

[3]李径宇.隔代教育不能承受之错[J].中国新闻周刊,2004.02

[4]张珍珍.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学校对策[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9.02

作者简介:

篇5: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刘 洋

最近《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特别火,嘉宾是林志颖、郭涛、张亮父子和王岳伦、田亮父女,他们在乡村一起生活的经历,每一期看过之后,感觉非常好,进而反思经历这样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难忘的经历,是一种成长。从执行任务的表现,反射出孩子们处事方式,体现出来的的习惯、品质与智慧,很多方面在家长身上都能看到自家孩子的影子,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深切体会到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当下社会环境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孩子教育不能只推给学校,家庭与学校教育融汇贯通,家庭与学校加强联络,共同努力才可促进和谐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石

小孩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0-5岁是人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孩子的语言、智力、行为习惯、情感、个性、心理品质都在这个时代开始形成和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可靠的同盟军

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即使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庭教育有力的协助。老师、家长密切配合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统一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同盟军,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学校教育如果离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其教育效果就不能分发挥出来,只能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三、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功能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学生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性教育为主。学校教师有工作调动的情况,作为家长的这种“教师”子女

无法选择,因而是“终身制”的。家庭是一所永久的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包括:胎教,婴幼儿期的教育,儿童期教育,少年期教育,青年期教育,成人期教育。家庭教育囊括了各级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它既有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审美教育、也有劳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所以,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难怪法国福罗培尔这样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

四、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对子女教育的内容方面,失之偏颇。

家长普遍希望子女能获得高学历,进而找到一份好职业。不少家长为子女设计了一条高中—大学—社会精英的理想成才之路。一些家长更是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教育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而是所有的儿童都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人”。《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育儿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家长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那种只重视让孩子成名成家的做法,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篇6: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正逐步代替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成为我国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因而探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统一,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虽然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主导作用,但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且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学生入学后,家庭仍是他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仍然对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两个部分。表现在家庭方面,主要由以下两点:

1.只养不教或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孩子交了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助。甚至在孩子要求帮助时,也总是随意推脱。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2.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份溺爱。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宠爱孩子为小皇帝、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二是过高期望。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进行管理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的好坏,而是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而不能低于95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过度激励。这种类型的家长把许愿作为对孩子的最佳激励措施,作为实现愿望的筹码。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经家长一许愿,便成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要钱,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结果孩子走入误区,养成任性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毛病。四是过多干涉。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处处以成人标准要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学习上,不是耐心引导,而是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自尊心深受伤害,结果抑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一些性格憨厚而内向的孩子因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忧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引起多种疾病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因家长那凶暴的形象和粗俗的语言,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自卑自弃,或犟拗抗争,或破罐破摔。

表现在学校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一些学校仍然停留在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由此导致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导向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是: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演变为指挥。学校教学因其学科的多样和考试的复杂,使大部分家长难以涉及。而学校由于突出智育和升学竞争,教师一般会通过作业、上课情况、考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除一些特殊学生,不必再向家长了解更多信息。于是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和家庭教育的依附性同时得到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挥机制也逐步完善。

2.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强化了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有资料显示,在上海全市性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但问到子女的兴趣、道德品质时,许多家长均以“不清楚”“不太了解”“没有注意”等回答;向家长问及孩子的如自私、任性、逃避劳动、责任心差等方面的情况时,家长的重视程度更是远远不够。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又对家庭教育的片面性起了强化作用。现在为数不少的学校,在评价、奖励学生时,把智育成绩摆在显要的地位。

3.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单一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一般可以分为个别指导和群体指导。以应试为基本指导内容的,其形式往往是群体指导,而且具有学校单向输出信息的特征。其中,家长会是采用最多的一种。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

4.工作方法上的简单化、粗暴化。如告状式家访,命令式地约见家长;只讲学生的缺点,不讲学生的优点;当着家长的面讽刺嘲笑学生;与家长交换意见时抱怨指责;甚至用奚落挖苦性的语言训斥家长等。更有甚者,在一些班级举行的考试总结会上,竟让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及其家长佩戴红花一起傲坐于讲台之上,而让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及其家长一块儿蹲在教室后面的墙根下,刺伤了家长自尊心,侮辱了家长人格。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在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

1.学校方面的努力。作为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思路,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在传统的观念中,每提到人才,人们总认为那是指科学家、高级工程师`,而熟练工人、技术员就不视为人才。显然,这种旧的人才观必须转变。现代人才观告诉我们,人才是多类型的、多规格的、多层次的,不仅指博士生、研究生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政府高官要员,还包括数以万计的普通熟练工人和技术员。以这种观念来看我们每一个学生,你就会发现学生成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老师眼中的学困生也完全可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有了以上这种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某个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目前的教学中仍存在严重的传统“三中心”。为教学而教,而不是为教育;“教”的目的没有真正落实为“学”的目的,且把教学生获取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当然,我们并非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但就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比,能力培养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把教学观由传统的三中心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教学的模式应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转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发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素质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目前的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讲得多、细,大多数学生养成被动听、机械练的习惯,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主动性就没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性也就没有创造性。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的分水岭。如果缺乏创造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行走,甚至失去生存权。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适宜地让学生自己讲、自己解、自己小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

2.家庭方面的努力。作为家庭,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1)变分数第一为全面发展。分数的高低不一定能反映出孩子的素质发展状况,分数低不一定智力差,会读书不一定会做人。在分数第一的指挥棒下,现在许多家长都极端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智力开发,执著而盲目地追求孩子早慧,而忽视了头等事情——育人。年轻的父母不应当通过机械的强化训练,让孩子认识几千个生字,记若干个单词,背上上百首唐诗,并觉得是值得炫耀或者骄傲的事情。因为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可以速成,但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却是难以速成的。所以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每位都家长能够转变观念,成为关心孩子全面发展的“人师”。

(2)变期望过高为因材施教。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把它看作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常言道,量体裁衣。所以我们对孩子应因材施教,如果不顾孩子的实际揠苗助长,势必会造成精力、物力上的浪费。实际调查表明:大人期望值越高,孩子实现值越低。这种二律相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我认为还是应多给孩子一些主动权,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以使其发展个性,顺势成才。当然,应该是“顺其自然,而又不任其自然”。

(3)变专制管教为民主管理。就学习而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说一不二,不顾孩子的意愿和个性特点,盲目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致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从成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爱中获得求知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家长应与学生心灵交融,让孩子的成长充满愉快。

篇7:现代家庭教育征文

家庭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而它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日益突显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价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模仿,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家长。孩子在成长中要与家长共同经历许多事情,家长对其中的人与事的评判,即是孩子奠基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依据。家长的视野、生活层次、交际圈子,也将成为孩子的成长平台。因此家庭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的教育中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父母在疼爱孩子教育孩子的行为中有存在着种种误区:

误区一: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在大部分家庭,孩子是这个家庭里的中心,有的甚至是绝对的中心,一切都为了孩子,一切都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

误区二:不打不成才。在家庭里,因为各种原因,孩子挨父母的打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误区三:强制填鸭式教育添压力。为了父母的愿望,将并不爱好舞蹈和绘画的孩子送到“舞蹈班”、“绘画班”去学习,在当下的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

误区四:事事包办使孩子产生依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有的家

长恨不得将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了,这样,孩子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

误区五:百般袒护犯错的孩子。也许是出于爱孩子的原因,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袒护,为孩子开脱。面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家长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了什么错他们都可以谅解。

误区六:父严母宠不统一。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宽严尺度不一,导致父母一方管一方宠。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构筑自己未来的生活。而许多家庭存在着替孩子做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的情况,这种教育方式除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以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找到自信,更难以在社会上取得应有的成功。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自己的意识﹑想法﹑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这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需要的东西。

(二)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

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如何与孩子沟通: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应该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乐趣。这样才能为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基础。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家长一定要多交流﹑多沟通﹑多观察﹑多引导。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

(四)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独生子女,心里很脆弱,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突现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不要体罚和心罚孩子,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对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能一味的责备,要帮助分析原因,找到对策,以鼓励为主,多和孩子探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坚决放弃家庭暴力,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五)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

家庭教育的意义十分关键和深远,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同龄人和学校的影响,孩子真正的成熟还需要离开家庭后在独立生活中探索。对于孩子,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知晓,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只需要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到最好。放下多余负担会让我们一身轻松、满怀信心。

家庭教育征文

乌什县第二幼儿园

篇8: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现在社会中, 有一部分家庭, 比如农民工、未就业人员和经济贫困家庭等弱势家庭的儿童, 生活水平低下, 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 有的还要承担一定的体力劳动, 比如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有的父母婚姻异常, 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的数量加大, 造成儿童不善于表达, 性格孤僻;还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 吵架打闹不止, 缺乏互敬互爱。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未成年人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 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还有的儿童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管, 加上自我保护意识差, 常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一般来说, 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 其人格特点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 极易走入歧途。

1.2 父母思想落后, 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的观念还停留在古时候的传统教育,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不尊重生命的价值;相当一部分父母人才观念狭隘, “望子成龙”, “逼子成龙”。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成长, 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 由于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长不能实现, 造成许多孩子精神扭曲, 形成不良的品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 父母也应该反思, 对独生子女溺爱倾向已经导致我们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强、责任感缺失、竞争力不强。相当多的父母缺乏学习, 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抚养, 不能通过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不能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注和成长指导, 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迟缓, 人格不完善。被“管”出来的孩子, 特别是那些被打骂虐待、貌似“爱”的严管监控和“特长”学习下的孩子, 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 孩子精神遭受创伤, 学习兴趣下降, 社交焦虑加深, 心理形成逆反, 能力提高缓慢, “快乐成长”变成了一句空话。

1.3 父母自身素质低下, 不能以身作则

现代社会, 崇尚个性。对于年轻人来说, 责任什么, 婚姻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 很多人只是说说而已。本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精髓, 到了现在, 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缺失了。所以, 离婚, 婚外恋, 弃婴这些现象我们屡见不鲜。或者天天家庭大战, 搞得家庭乌烟瘴气, 直接导致了有的孩子游走在社会边缘, 内心绝望, 还有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自暴自弃。在这样的环境中, 还有什么教育可谈。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如此的“作风”, 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天之骄子”?试想, 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好, 那么他们会扰乱社会, 他们会成为你们的复制品, 这样恶性循环, 社会还能发展吗?

2 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方式

2.1 提倡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 提高全民素质

政府作为国民教育第一责任主体, 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宣传我国的文化道德, 在提高物质文化的同时, 也要提高国民的素质, 有了好的的社会氛围, 才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家庭要和谐, 尊老爱幼。儿童在家庭教育中, 除了营养方面要均衡外, 还要特别注意, 大人之间要友善团结, 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父母在工作之余, 可以加强自身的修养。如果家庭中有不可避免的矛盾, 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 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要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2 提高父母思想意识、提高教育技巧

大多数父母的思想上还存有“棒子之下出孝子”的观念, 这是落后, 愚昧的一种体罚方式, 算不上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说:要教育好孩子, 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 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 不断地进修自己。不应该都从孩子身上找缺点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正视问题。父母要学习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方法。

我们知道, 现在的孩子都很叛逆,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教育孩子的时候, 摈弃传统的打、骂。应该循循善诱, 认真听完孩子的意见后再发言, 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 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要求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机制, 要提高儿童的成长水平, 首先就要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 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父母并非与身俱来就能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 而必须通过学习。首先是”阅读“孩子, 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这本“书”, 是一本在变化的书, 一天一页, 一年一章, 天天都有新变化, 年年都有新发展, 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做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 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只有你和他们平等了, 他们才会接受你, 信任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因此, 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 一辈子学, 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

2.3 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加强社会监督

对于素质比较底下的父母, 除了自身要注意提高文化素质还要社会监督量。父母平时应注意修养自己道德品质, 建议村委会、街道办的领导经常可以跟他们沟通, 逐渐转变他们不正确的观念, 唤起他们的责任感, 鼓励他们多多关心孩子的家庭教育。

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力量, 要对遗弃儿童, 虐待儿童的父母进行谴责, 用鲜明的事例教育他们, 让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3 结论

从传统观念上看, 父母是教育者, 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 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谁是教育者, 谁是受教育者, 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的时候, 父母是教育者, 但有的时候, 子女是教育者, 父母则是受教育者。特别是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 父母不应以“当然教育者”自居。父母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 向书本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大自然学习, 向现代科技学习, 与孩子共同学习, 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 开拓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摘要: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 儿童的时期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而家庭教育则是重中之重, 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 周围环境, 都对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就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对策进行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浅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J].魅力中国, 2009 (8) .

[2]刘冰凌.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7) .

[3]王奕, 张克云.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6) .

[4]姜国利, 赵文卓.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 (3) .

[5]谢小琴, 黄健中.劝天下父母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关注城市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J].21世纪:理论版, 2009 (9) .

上一篇:恐怖灵异小故事下一篇:2023至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