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代邀请函

2024-05-15

经典古代邀请函(精选16篇)

篇1:经典古代邀请函

人穷只怕志气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远亲不如近邻好。

鳑鲏鱼也要留三寸肚肠。

天下呒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望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前人栽树后人凉。

算算用用,一世勿穷。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养儿防老,积谷防荒。

不见高山,那知平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篇2:经典古代邀请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范晔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 飞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 坤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 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 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轲

篇3:钱文忠新解中国古代经典作品

据《扬子晚报》报道, 在中华文化研究院新年人文讲坛暨南京大学“禅修国学”班第二期开学典礼上, 钱文忠作了题为《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讲座。钱文忠指出, 中国除了个别特殊的时代, 历来都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 中国文化是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他认为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时过于想当然, 其实在汉语言文字中混杂着大量外来语, 其中有不少出乎意料。他列举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武大郎的外号叫‘三寸丁谷树皮’。我一直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去新疆考察的时候发现原来丁谷是‘洞窟’的意思, 演化于吐火罗文, 我才知道洞窟也是外来词汇。”这就可以解释武大郎的外号为“身高三寸, 长得像洞窟里树木的表皮一样”, 这显然是个恶毒的讽刺。钱文忠还说, 其实《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外国人用中文写的诗, 白居易就百分之百不是汉族。“白居易的老爸娶的是他姑妈, 他的母语是古代伊朗语, 是个一不小心就会把外语写进诗里的唐代诗人。大家都觉得他写诗妇孺都能懂, 著名的那句‘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老师讲课的时候说‘瑟瑟’是发抖的意思, 写得很有动感, 非常好。后来我研究发现,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古伊朗语里, ‘瑟瑟’是绿松石的意思。这样就能解释通了, 就是一半绿一半红。”

篇4: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识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司马谈的《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汉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汉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后成文为《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希望儿子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7卷计20篇,谈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颜氏家训》一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唐太宗的《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帝王家训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

【圈点】唐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包拯以公廉著称。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即: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中。这条家训被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欧阳修的《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其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采的《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宋人,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袁采任乐清县令时,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推崇该书。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可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子家训》全文500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等,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李毓秀的《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在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篇5:经典古代邀请函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2、知耻近乎勇。——《中庸》

13、好学而不贰。——《左传》

1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21、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3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3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7、学不可以已。——《荀子》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5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54、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5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6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6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8、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7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篇6:古代经典幸福诗歌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无情有恨何人沉,月晓风清欲堕时。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数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见乡书传枞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不知何处吹芒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 竟未休。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不薄今人爱古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天上几回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涯烈士空垂泪,地下强魂必噬脐。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少年心事当拏云。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洲山。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月下沉吟久不寻,古来相接眼中稀。

·月是故乡明。

·月兔空 药,扶桑已成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 红蕖冉冉香。

·风鸣两岸吓,月照一孤舟。

·风急天高猿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长恨春寻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寻年?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为问謇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心曲知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节手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篇7:古代爱情诗词经典

年代: 宋 作者: 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篇8:从古代经典中品味危机公关

一、危机公关的第一原则:速度第一

烛之武退秦师可谓一例非常成功的危机公关案例。战国时期,秦晋联盟准备攻打郑国。郑伯请烛之武出山,当晚烛之武就会见了秦伯,与秦伯分析攻打郑国的利弊。发现攻打郑国不仅对秦国没一点好处,反而会增强晋国实力。但如果秦放弃围攻,郑国定会热情接待秦国人。一番话,秦伯不仅放弃攻打郑国,还派遣了将士戍守郑国。

烛之武这番前行,无不证实着速度第一原则。危机出现的初期,必须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控制住事情的发展。由此可见,发生危机时,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果断行动,处理危机的速度决定了危机公关进度。

二、危机公关的核心原则:真诚沟通

战国时期,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趁机攻打赵国,赵国一看国家形势不乐观,就向齐国求援。齐国开出条件要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愿意出兵。赵太后溺爱儿子,怎么都不肯。触龙在这种形势下,出面劝说赵太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

真诚沟通原则,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 触龙见到赵太后之后并没有立刻劝说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是先关心赵太后的身体,态度诚恳。紧接着拿燕后和长安君类比并表示,父母要为子女的长远考虑,劝诫赵太后给长安君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些说辞真实有效,说服了赵太后。 可见不管是国家处于危难,还是公司陷入危机,能够遵循危机公关真诚沟通原则,才是处理危机的核心。

三、危机公关的关键原则:承担责任

汉武帝时期,中大夫汲黯常吃丞相公孙弘的亏,于是就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说公孙弘贵为丞相,却盖布被子,说他欺世盗名。面临着信任危机,公孙弘首先检讨,承认自己是作秀,但是这个作秀是想得一个清廉的名声。不仅如此,他还称赞汲黯是个大忠臣。

承担责任原则讲的就是两方面,一是利益,二是感情。 利益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不管触犯了谁的利益,首先承担责任,尽量将危机缩小,赢得大众的信任是关键。不管是大众还是个体,都希望受到关注。此时危机公关者若能走情感路线,必能成功克服危机。以上两点,正是公孙弘化解信任危机的关键。

四、危机公关的实质原则:系统运行

提起系统运行原则,不得不说的当然是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合纵派与连横派的智谋是当时面对危机时最恰当有效的策略。我们惊叹先人的智慧,我们要研究和发展。危机公关的系统运行原则教给我们面对危机要保持冷静,以静制动;团队要团结一心。同时要有负责解决危机的人出现,形成领导;最重要的是懂得合纵连横,借助外部各种力量。

五、危机公关的重要原则:权威证实

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广为流传。商鞅想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得不到民众的信任,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派人在南门放了一根木头,贴出告示说,如果有人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大家都不相信。直到赏金提到五十金,才有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当即,商鞅就赏了他五十金。 事情传开,轰动全国。老百姓都说商鞅的命令不含糊,于是新法顺利颁布。

商鞅作为秦国的官员,随随便便推出新法令显然不能得到百姓拥护。他巧妙地利用南门立木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取得了一定的威信。这恰好吻合了权威证实原则。危机发生后, 要想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应该请权威人士出面说话。权威的人说话更有分量,更容易服众,危机解除才更快速。

六、总结

以上我们列举了部分古代比较经典的危机公关案例,其实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危机公关的案例不胜枚举。回顾历史,不管是个人遭遇了信任危机,还是国家遭到灭亡危难,都展示了我国古人无穷的公关智慧。而这些智慧的结晶恰好印证了危机公关5S原则的重要和有效。这也在提醒我们要关注历史,研读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不忘关注现代理论,学习和借鉴经典智慧,才能在危机来临时迎刃而解。

摘要:成功的危机公关不仅能使企业化险为夷,还能为企业锦上添花。但是许多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却显得手足无措,没有正确迅速的进行危机公关。今天,我们结合危机公关5S原则,来着重分析我国古代人民在面对危机时是如何进行危机公关的。

篇9:以现代眼光解读古代经典

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愚公移山》。在探讨这篇经典课文的主旨时,老师问:“你从愚公身上得到什么启发?”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寓公太傻了,移山那么难,我为什么一定要移,我可以绕道走啊,或者直接搬家,搬到山那面去不就结了!”老师表扬该同学说:“这位同学换一种思维看问题,很有创新精神。”于是其他同学纷纷说出自己的高明想法:“不如用炸药把山炸平了。”“开隧道不是比移山容易吗?”“还可以坐飞机过去”……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是热烈,老师对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赞赏有加。但这样一来,虽然是多元解读了,可这篇经典之作已被解读得面目全非了。

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讲他上《窦娥冤》时发生的一个意外。当他分析到窦娥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时,一个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大旱三年?!窦娥不去跟桃杌算帐,不去和张驴儿拼命,却让楚州老百姓遭灾三年,这又何苦呢?要知道,哪怕再大旱三年,桃杌之流肯定饿不着,饿死的还是老百姓。窦娥这仇报得也实在有点‘扩大化了,损人不利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赞同之声不绝于耳。这个老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见解,心理一惊,急中生智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那么请同学们课后讨论:该不该‘亢旱三年?”直接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课后他还颇为自己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机智而自得。我不知道这位老师过后有没有再就这个问题给学生作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如果是不了了之,那么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解读显然产生了偏差。

以上两个学生,抛开写作背景,抛开文本,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古代经典,结果都曲解了经典。而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却没有给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不管学生作怎样的解读都加以肯定。这样的“创新”“多元”解读势必曲解文意,而且会误导学生,使学生以为:不管什么文章都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审读,都应该批判、否定,这才是创新。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教材与教参里沿用的,都予以否定,不顾自己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跟,只要能够标新立异,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好。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久经岁月长河的洗涤而弥足珍贵。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大量古代经典篇章,设置了名著推荐阅读板块。这不仅是因为经典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古代经典对中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影响。它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所以,我们解读古代经典应致力于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的精华,进而吸收传承。而不是时时处处拿现代眼光来审读古人,只为批判创新而吹毛求疵。所以,我们读《愚公移山》,就要挖掘寓公身上那种直面困难,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埋头苦干的品质。读解读窦蛾发的三桩誓愿,就应分析明白这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明窦娥的冤屈,表现窦娥坚决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我们并不反对多元解读文本,不反对批判创新,但多元解读不应无限制,批判创新不能毫无根据。我们解读古代经典就要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宗旨,领略其艺术魅力。要了解作者写作的宗旨,又要披文循理,还要了解作者的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因为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都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有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思想或行为,在写作当时当地却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的解读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要注意忠于原文,忠于作者。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总不能变成悲苦农民闰土或武林高手乔峰吧?若是这样,我们还读什么《哈姆雷特》?这分明是读《故乡》或《天龙八部》!

另外,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推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平等对话”。这一学习交流形式具体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但我们在让学生自我解读经典时,应注意:老师不能置身事外,老师在课堂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不同,阅历尚浅,阅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会以现代的眼光、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审读古代经典,这无可厚非。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不是每个古代经典,经典的每一处都能用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都应该有新解。对学生提出的新解我们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学生解读有偏颇之处,老师应作适当点拨引导,不能一味地予以肯定。因此,在引导学生解读古代经典前,教师应对文本有一个相对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在学生出现错解的时候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尽可能地做到全局性的掌控。

所以,解读古代经典,就要挖掘其精髓——美妙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一味为了追求“多元”或“创新”而处处以现代眼光审视解读它,批判它。否则,经典解读势必会走进曲解、乱解的误区,这样的解读又有何意义?

篇10:古代经典哲理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钱嶫《悯黎咏》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佚名《黍离》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篇11:古代经典谚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篇12:古代经典励志诗句

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6.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7.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8.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天

9.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10.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1.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12.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1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5.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6.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8.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1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篇13:经典古代邀请函

一、题材选择

首要原则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题材上的选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是他们能理解的事物, 这些用以构成艺术形象的生活材料较能唤起幼儿有限的经验, 对于幼儿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适合, 可以激发他们阅读和诵读的兴趣。古典文学主要有以下类型的素材可供选择改编。

(一) 选择古代诗歌及简单的题画诗, 尤以咏物和叙事诗为佳。它们描述的对象、情节都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形象突出鲜明, 甚至在教师的某些提示下能做到可观可感。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对于柳树的形象给予惟妙惟肖的比喻描写, 有十分浓厚的趣味。

(二) 选择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谜语。例如《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诸如此类的谜语, 题目就是谜题的答案, 浅显形象的语言描述, 教师可使用挂画等辅助手段, 让幼儿结合游戏的形式积极参与。

(三) 成语故事或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片断。成语故事几乎取材于生活, 而且一些简单的成语常常在生活中提及, 幼儿对此有相当的表征经验。参考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内容 (培养幼儿优良品质方面的主题, 知识性主题, 趣味性主题) , 都广泛涉及, 是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素材最丰富的宝库。例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三心二意等, 富有情节性、趣味性, 而且故事中的道理比较浅显, 即使幼儿不能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也可以让幼儿享受阅读故事。与此类似, 长篇古典文学中,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幼儿阅读, 但是可以截取其中某一细微情节加以概括或扩展, 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四) 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相类似, 而神话传说故事, 典型的成功例子是《西游记》长篇故事, 因为形象上的典型夸张、内容上的天马行空符合幼儿喜爱幻想的心理特点, 这类题材很受幼儿欢迎, 易于幼儿接受。

二、改编创作过程

选择了题材, 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做幼儿化的艺术处理。如对题目的制定, 结构的处理, 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突出, 以及艺术表达的处理等。

(一) 题目的制定。郑板桥说:“作诗非难, 命题为难, 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不但是诗, 其他文体也是这样。适合幼儿文学的题目应该是直接单纯并且富有趣味性的, 可以作比较夸张的修饰, 也可以是对故事概括化的总结, 例如李绅的《悯农》, 一般出现在儿童读物中, 常见题目为《锄禾》。

(二) 结构安排。一般是针对有情节的故事扩展而言的。诗歌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 就同样可以故事化, 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就可以写成一个农民辛苦耕作的故事, 并且在改编的结构重设上可以更随意。文学作品的结构上一般分为开头、展开及结尾。开头做到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展开一般采取顺叙, 但也有倒叙, 还可以设一个简单的“包袱”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结尾处要巧妙, 有意境, 令人回味。

(三) 艺术形象典型化处理。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很突出, 或者缺乏趣味性, 要对内容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形象加以修饰夸张, 使人物性格更鲜活, 植物动物形象拟人化等。例如, 可以把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树或风儿拟人化, 给《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和狐狸起名字等。

(四) 艺术表达。文言文语言的改编, 对教师的文字功底要求相对比较高。对语言浅显化、拓展化、形象化等处理是整个古典文学幼儿化改编的关键。具体语言要求正如儿童文学家朱庆坪所说的:“形象而有趣, 浅显而美听。”例如《猪八戒吃西瓜》:“西瓜一块不够吃, 我把孙悟空的一块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西瓜真解渴, 再吃一块不算多, 我把沙和尚的一块也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 这下只留下唐僧的一块了。他捧起来, 又放下去, 放下去, 又捧起来, 最后还是憋不住, 把这块西瓜也吃了。”虽然对话中猪八戒的话只是简单句式的重复, 但是有音乐美的排列效果, 而且充满趣味性, 是相当适合幼儿的。

三、运用

改编好的作品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或生活的阅读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加上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挂画、相片、玩偶等。其次, 形式上也可以丰富。可以是表演游戏、角色游戏, 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 例如《成语大观》。幼儿教师对经典文学的运用不必执著于文学价值的挖掘。经典文学的作用除了教育性以外, 就是为幼儿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及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3]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4]章红.论幼儿语言文学的接受[J].早期教育, 2005 (11) :10-13.

篇14: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探索

一、学习古代经典文本的重要性

1.实践中出真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学习到的文言文知识,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说实词、虚词、古今异义、使动用法等其他语法知识来阅读古代经典文本就是在对以前学过的古文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反过来,很多学生在教材内没有接触到的古文知识,在阅读古代经典文本的时候都可以接触和了解得到。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能够在学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古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拓展和延伸,这非常有利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学习效率。

2.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语文教师一直尊崇以教学大纲作为主要的教学框架,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高中生需要掌握一定基础的古文理论知识,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古文阅读量,尤其是在高中生必读的100本书籍名单中,古代经典文本的数量不少,例如名单中四大名著、《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代经典文本。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设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是符合教学和考试大纲要求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本的时候也能够完成古文知识的教学任务,可谓是一箭双雕。

3.提升学生修养

古典经典文本中蕴含着大量圣贤的智慧。虽然学生无法和先贤哲人们面对面地交流,但是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本来走进文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感知和体会古人的广大胸怀和优美文笔,学生在阅读古代经典文本的过程中能够慢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尤其是当他们对古文了如指掌时,便能够做到出口成章,在写作中也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使得学生的整体气质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4.塑造健全人格

古代经典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旷达胸襟、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理念、《大学》中的克己复礼、忠君爱民的思想等等无一不是能够推动社会前进,促进社会和谐的优秀思想。学生在学习这些古代经典文本的同时,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圣贤们的思想哲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无用论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将全部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能够快速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上面。因此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紧紧围绕一本语文教学展开,很多教师都认为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现代社会当中,古代经典文本已经离学生们越来越远,甚至提出了“阅读无用论”这一說法。

2.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古文底蕴

有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很想做好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但是由于自身缺乏深厚的文学底蕴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大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就是简单地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大致讲一讲其中的内容和道理就结束教学了,在课上也没有创新教学方法,导致很多高中生都对阅读古代经典文本不感兴趣。

三、有效提高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

1.延长阅读时间

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并不是几堂课就能够取得巨大的效果和提升,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进行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并且还要督促学生在课下也需要继续进行阅读,将阅读古代经典文本的时间延伸至最长。

2.坚持与课内知识相结合

高中生毕竟需要面对高考,因此教师在开展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时,还是要尽可能地将其与课内知识相结合。比如说在讲述完课内庄子的《逍遥游》之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庄子的《齐物论》,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加深对庄子的印象,特别是对庄子浪漫主义的认知和诗化哲学的理解。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任何一种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典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比如运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阅读来仔细感受和体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尽可能的做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开展古典经典文本教学可以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在学习古代经典文本时,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古代经典文本时还能够将平时学习到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阅读实践中出真知。最重要的是,古代经典文本当中包含着许多圣贤哲人的思想哲理,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人格,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

篇15:古代经典考试故事

唐朝末期的举子包谊文采不错,但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曾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刘太真想缓缓,第二场考试再将包黜退,让他多高兴会儿。

第二场考试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儿。第三场考试后刘太真没录取包,拿着名单去找丞相,当时正值朱泚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个姓朱的,宰相 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惊惶之下,刘太真已经想不起其他举子的名字,只记得包谊,结果包谊高中。

篇16:经典古代名言摘抄

经典古代名言,由名言网收集,希望有关于经典古代名言的文章,这篇与经典古代名言有关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10.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上一篇:2011玉州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总结下一篇:学生记者团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