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销售旧货的后续规定

2024-07-25

纳税人销售旧货的后续规定(通用3篇)

篇1:纳税人销售旧货的后续规定

关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及销售旧货问题

关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及销售旧货问题

(一)、几个概念的区别

1、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首先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其次销售的 物品包括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及其他使用过的物品。(见财税[2008]170 号第四条以及财税[2009]9 号第二条及国税函[2009]90 号第一条。)

2、销售旧货:旧货,是指进入二次流通的具有部分使用价值的货物(含旧汽车、旧摩托 车和旧游艇),但不包括自己使用过的物品。一般专指旧货经营单位销售。(见财税[2009]9 号第二条第(二)款)

3、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当单独说“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前面不加“纳 税人”字样时,指其他个人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免征增值税,税法中“其他个人”为自然人。(见《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第(七)项规定:“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免征增值税)

(二)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执行以下政策:

1、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 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2、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固定资产,按以下情况分别执行: ①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 年1 月1 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 收增值税; ②2008 年12 月31 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 的2008 年12 月31 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③2008 年12 月31 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 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 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 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3、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 税。

4、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下同)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 收增值税。

5、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应按 3%的征收率征收增 值税。

(三)纳税人销售旧货,按照简易办法依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四)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及销售旧货开具发票问题

1、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适用 4%税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的,应开具 普通发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2、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除以上第1 种情况外,均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 发票;

3、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 增值税专用发票。

4、纳税人销售旧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自行开具或者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 发票。

(五)销售额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1、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和旧货,适用按简易办法依 4%征收率减半征收 增值税政策的,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4%)应纳税额=销售额×4%/2

2、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和旧货,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 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应纳税额=销售额×2%

篇2:纳税人销售旧货的后续规定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4%)

应纳税额=销售额×4%/

2下面的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相关政策

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注对于售价低于原进价的,不能免税)

二、变卖固定资产减半征收审批要报送资料:

1、书面申请报告

2、《减免税申请审批表》

3、办理审批时,预缴应征的税款。

(税局使用的单证编号《纳税人减免税申请审批表》042)

三、具体核算实例:

例:某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2月11日变卖固定资产2万元,按4%征收率计算减半征收的税款。

(一)、计税公式:应为:[20000÷(1+4%)]X4%X50%=384.62

(二)涉税会计分录如下:

1、取得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借:应收帐款(银行存款)2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69.23

贷:固定资产清理 19230.772、按4%减半征收有应交税金时,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384.61

贷: 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384.61

(如果在当月有较多业务,连同其他业务一并结转)

3、上缴增值税时,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384.61

贷:银行存款 384.614、结转“补贴收入”: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384.62

贷:补贴收入 384.62

四、使用税控机(一机多票系统)开具普通发票 注意: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系统》中的操作

1、先在开票系统中的商品编码中增加相应固定资产的商品,税目选择4004(商业4%)。

2、在“普通发票”票种填开,选择相应的单位和刚才新增的商品编码,按“打印”,发票随即开具成功。

(二)、《增值税企业电子报税管理系统》中的操作

1、先用“销项发票管理”下的“从界面读开票数据(一机多票6.10)”读入当月开票的销项发票。

2、再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的23栏(应纳税额减征额)和28栏(分次预缴税额)栏中输入该固定资产应征税款(4%的减半额)。

(三)、复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显示:

篇3:纳税人销售旧货的后续规定

[关键词]预约定价;不足;完善

一、预约定价制的发展及我国现状

预约定价最早是由日本在1987年4月提出的,但预约定价制在日本的发展相当缓慢,真正的兴起出现在美国。1991年5月1日美国国内收入局正式公布了《收入程序法规91-22》,正式赋予APA(Advance Pricing Arrangement),即预约定价安排的法律地位,并率先开始推行预约定价制度。自其正式实行预约定价制以来,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也相继都实行了预约定价制,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调整转让定价行为和遏制国际逃税的有效的手段之一。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预约定价也颇为推崇,于1999年专门制定了《预约定价指南》,明确规定了预约定价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

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探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预约定价制度。在1998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预约定价”作为解决转让定价问题的一种方法首次被提出。2002年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出台,其第53条是关于预约定价的规定。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标志着预约定价制度在我国得以正式建立,改变以前各地税务机关在适用预约定价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2004年10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修订版。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第42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预约定价所做出的原则规定。2008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正式施行 ,此办法废止了一些旧的规定,有了许多改进之处。《办法》中预约定价的规定比以往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办法》中预约定价规定的不足

虽然《办法》中关于预约定价的规定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因为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起步比较晚,在实践经验和立法规定上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办法》第六章的预约定价规定中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双(多)边预约定价协议的签订规定不详细

双(多)边APA是纳税人与所属的税务机关以及一个或多个外国税务机关之间制定的APA 。我国有关双(多)边APA程序、内容的规定过于简单。《办法》中第六章预约定价的规定更多的是规定了单边APA的签订。该制度中主要提及纳税人与税务当局如何签订APA的程序与内容,较少涉及与相关国家的协商问题。有关的双(多)边预约定价规定,仅有第50条、51条和53条有规定。这些规定也仅是一些笼统的规定,规定得不详细,不利于我国双(多)边APA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签订的 APA中,绝大多数都是单边APA。从中日2005年签署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到现在,我国仅与美国、丹麦、韩国签订了不到十例的双边预约定价协议。

(二)争议的解决机制规定不完善

因为APA是征纳双方根据现有资料、信息,通过分析、判断,对未来交易情况事先进行的一种预测,这就为APA履行中争端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不可避免地产生纠纷。《办法》第62条规定:“在预约定价:安排执行期间,如果税务机关与企业发生分歧,双方应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解决的,可报上一级税务机关协调;涉及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安排的,须层报国家税务总局协调。”办法仅规定适用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协商不成报上级机关协调,而在税务系统内的上下级之间难免会出现包庇现象,在协商中两者处于不平等地位,税务机关如果依仗其优势地位滥用行政权力变更或解除协议,很容易造成对纳税人利益的侵害。所以仅靠税务机关的单方面调整,纳税人可能无法通过适当的程序得到有效的救济。

(三)规定的审核期限过长

预约定价安排的谈签与执行通常经过预备会谈、正式申请、审核评估、磋商、签订安排和监控执行6个阶段。第50条规定:达成一致意见的,税务机关应自达成一致意见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企业,企业应在接到会谈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提出预约定价安排书面申请报告,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出延期申请。但办法并未规定延期的期限。第52条“税务机关应自收到企业提交的预约定价安排正式书面申请及所需文件、资料之日起5个月内,进行审核和评估。因特殊情况,税务机关可以延长审核评估时間,时间最长可以延长3个月”。税务机关进行的大多是提交的资料的审核和评估,大可不必拖到5个月之久,办法也没有规定什么情况属于特殊情况,这对税务机关来说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也为税务机关的拖沓提供了理由。审核期限过长和延期理由的不明确,都为达成预约定价安排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因为日久耗时而放弃了预约定价安排的签订。

(四)对于小企业的预约定价没有规定

由于预约定价协议的缔约成本比较高,为了签订预约定价协议,纳税人需要在预备会谈的基础上提出正式的预约定价申请,并向税务当局提交有关预约定价方案的详细信息和支持证据,而且还必须经过磋商、评审、签约、提交年度报告等程序,这要花费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小型企业来说通常难以承受,我国预约定价的适用对象是有限的,《办法》第48条规定,仅适用于年度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而我国拥有大量的小企业,现行的《办法》规定把小企业排除在外,这也是我国预约定价签订比较少的原因之一,不利于预约定价制度的推广和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三、对《办法》中不足规定的完善建议

(一)增加双(多)边APA协议的规定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双边或多边APA,OECD不鼓励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的签订,美国规定纳税人应申请双(多)边APA,如申请单边APA则必须提供正当的理由。日本在立法中积极鼓励双(多)边预约定价。法国只接受双(多)边APA的申请。转让定价是一个全球化的国际问题,不能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并且单边预约定价协议很难发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功效。我国应该在立法上进一步地完善双(多)边APA规定,以促进双(多)边APA实践的发展。在《办法》规定中,借鉴国外规定,增加符合国际税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双(多)边APA详细规定,用降低费用、国家税务总局提供便利条件或帮助等措施鼓励双(多)边APA规定。在实践中,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双(多)边APA的发展与推进铺平道路,并大力宣传双(多)边APA的优越性,激发纳税人启动双(多)边APA的愿望。

(二)增加争议的复议和司法解决规定

单一的协商方式不利于争议的解决和纳税人对自己利益的维护,鉴于办法规定的争议解决机制规定的不足,除了现在的协商机制外,建议针对不同的预约定价种类,进行不同的解决方式。单方预约定价争议双方是国内税企之间的,协商未果时,采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式比较便捷,可以很快而公正地解决纠纷。而双方或多方预约定价纠纷是发生在不同国家的税企之间,涉及到跨国企业和税务部门的纷争,用复议和诉讼的方式比较复杂,则可以主要依靠相互的协商程序。这一方面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正常进行,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规定个案管理程序

为提高工作效率,《办法》应明确规定企业在正式谈判前申请延期的期限,并且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延期的理由,防止税务机关滥用权利,导致不当延误。除了规定的明确化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的个案管理程序。美国最新的2006-9税收程序明确规定了个案管理程序。其内容具体是这样的,即签订APA的双方在召开初次会议时就个案日程达成协议,承诺按照日程中的时间组织双方的活动。在日期截止时,如果个案中的重要阶段目标没完成,双方应联合准备现状报告提交给APA管理层,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如果再次超过新的目标日期,个案仍然悬而未决,APA小组、纳税人、APA管理层将召开会议,研究其延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果延迟归责于纳税人一方没有按期履行义务,则视同纳税人撤回APA申请;如果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它将被提交至国际联合首席顾问处以期获得最终处理方案。个案管理程序可以导致个案的快速解决或APA申请的撤回,起到保障APA程序效率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的个案管理程序,这样不仅可以使税企双方明确地预见到自己的协议日程表安排,可以根据日程表安排工作,防止双方的拖沓行为,而且可以在明确的日期内结束协议程序,提高了效率,从而使预约定价制度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四)对小企业预约定价进行规定

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数量的大多数,为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下一步应针对小型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针对小型企业的、程序相对简单的预约定价制度,以扩大预约定价的适用范围,尽可能地发挥预约定价的优势。美国在1998年颁布了专门针对小企业的 Notice98—65规定,相比较一般预约定价程序,小企业预约定价程序主要集中在使用费和申请、续签程序等条款的不同。简化了小企业的申请程序和手续,降低了申请费用,为小企业纳税人提供更多的方便与服务,将更多的纳税人纳入到APA体系中。借鉴美国的特别程序规定可以考虑在未来的预约定价税收程序中用一些条文对小企业预约定价进行规定,提高APA对小企业纳税人的吸引力,扩大预约定价推广范围,提高税收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伟.转讓定价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国龙,李传喜.发展我国预约定价安排制度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7,(10).

3.李波.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协议的法律探讨[J].税收法制,2009,(3).

4.周玲玲.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0).

5.李扬.浅析预约定价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12).

6.华国庆.预约定价问题探析[J].法治论丛,2008,(7).

7.毛晓红,熊晓青.预约定价制度基本问题初探[J].税务研究,2001,(7):35.

8.曹雨.预约定价制度研究及其在我国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08,(5).

9.刘伟.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路径选择——中韩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的签署引发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9,(1).

上一篇:小雪节气养生最适合的水果下一篇:任前集体谈话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