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2024-07-1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共6篇)

篇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分析框架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林业政策分析问题,根据公共政策分析要遵循的原则,建立了林业政策分析框架,对框架构成、决策标准和框架分析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以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作 者:任毅 李宏勋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期 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Journal: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年,卷(期):,35(1)分类号:X173/S7-9关键词:框架体系 政策 森林 补偿

篇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森林是地球之肺,它不但可提供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木材、能源、食品、化工及医药资源等森林产品,发挥经济功能,而且还具备改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及为人类提供绿色资源等生态功能。在过去的400多年间,全球森林面积锐减,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世界森林资源数据显示:全球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仅达到陆地面积的1/3,我们应当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生态效益补棲政策能够促进公益林建设,而公盐林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沙土流失、防止止填沙漠化和盐碱化、提高空气质量、阻止全球气候变暖、改善气候条件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目的,带来无可比拟的生态价值,这是它具备的生态效益。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能推动林业生态的发展。

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不仅定性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发展历程,而且定量分析了补偿资金的规模和来源结构。同时,还利用数据图表、案例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对林业生态发展的影响。最后,针对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求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在林业生态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注重林业经济的发展而更应该关注林业生态的发展,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迫在眉睫。由于林业的公共物品属性,其发展需要政府介入,为此政府也在为改善林业生态环境颁布相关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林业恢复和发展。我国林木按照种植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经济林和公益林,经济林顾名思义就是以获得经济收入而种植的林木,主要是获得林木上的果实,比如苹果林是为了得到苹果作为农产品出售,茶油树林是为了得到食用茶油出售,橡胶树则是为了生产橡胶提供工业原料。而公益林是林木中相对于经济林而言的存在,林如其名,公益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公益性的产品和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它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防护林的功能就是防风固沙、保持水源、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等等;特种用途林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防、科研和环保的需要,两种林木都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公益林的建设深刻地影响着林业生态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利于公益林的建设,对林业生态的发展有着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对林业生态发展的影响既是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证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的发展,更是基于这个结论分析我国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的成效和存在的间题,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求更好地推动林业生态的发展。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林业生态

(一)森林

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林木依赖于环境而生存又以其独有的生态价值而影响环境,林木和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协调地发展着。商品林和公益林以其各自不同的用途而应当分类经营、区别对待,商品林主要体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公益林主要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本文研究的是林业生态的发展,所以着力点偏向于公益林方面。

(二)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递循生态规律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去促进林业发展,创造最佳生存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它认为林业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山区主要发展林业经济,立足本地现有的林木资源发展多层次和粗精结合的综合林业加工业;林区则主要森林资源保护为主,以封林为主,配合以适当的造林措施,不仅考虑眼前利益也考虑长远利益。生态林业侧重于生态两字,由于过去几年对森袜资源的大量滥砍滥伐,使得我国森林面积锐减,如今的林业发展是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发展,充分发挥森林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提高林木的利用效率,不局限于简单的林木粗加工,而是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集约型的加工,除了林木本身作为商品利用之外还可以发展森林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和生态服务业,推动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是指在大气环流和太阳福射的作用下,森林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对生命、环境组成的地球生物圈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有利于人类的、具有使用价值和"公共商品"恃征的公益效能。森林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和森林的经济效益相比,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公益性强和生产周期很强的特点,公益性强使其外部性也很强,容易造成市场失灵,此时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来消除市场失灵,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生产周期强进一步打击了林权所有者的生产积极性,短期内无法收回投资成本也无法获取收益让私人投资对公益林建设望而却步。虽然森林生态效益具备公益性强和生产周期性强的特点为公益林的建设带来难度,但是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却是巨大的,国外研究表明,生态效益价值是经济效益的几倍乃至于二十倍。同时,森林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前提,它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二、林业财政补贴政策

森林资源产生的生态效益具备公共产品的属性和外部性的待点,解决外部性的措施之一是对这些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财政补贴,于是国家出台了林业财政补贴政策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日本在其《森林法》中就规定了林业补助金制度,该制度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规定有:在公益林范围内,国家补偿因木材生产受限和工程建设而造成的损失,该损失由中央和地方以2:1的比例分摊。我国也先后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撑。我国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林业财政补贴政策的一种对促进林业生态发展,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林学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保护资源环境的经济手段,是对那些提供了生态效益却负担了额外成本的补偿,经济学界则是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两者综合得出定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对公益林建设者提供义务范围之外的成本进行补偿,从而弥补其损失,提高其种植公益林的积极性,改善林业生态环境。

森林生志效益补偿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是指对林业生态环境本身、保护环境的行为及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对象进行补偿,它的范围包括公益林生态补偿、林业重点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狭义的是指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包括的内容,中央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的营造、抚育和管护行为支付补助的一项专项资金。它的范围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等内容,本文在此选取森林生态效盜补偿的狭义概念。

第三章我国森林生态效溢补偿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起源

第四章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对林业生态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作用机理

二、模型构建

第五幸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补偿对象和资金来源单一

二、政策补偿标准偏低且建设投入不足

第六章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补偿对象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我国存在政策补偿的对象和补偿的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所以应从这两个方面实行多元化的管理。一方面就补偿对象单一来说,为保护我国某些世界性遗产的价值,该区域的林木皆禁止采伐,实行严格的保护,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其他重要程度较轻的公益林我们则要因地制宜,适量适度地采伐,不能"一刀切"。为此我们可以推行公益林分类定级补偿制度,尤其是对处于重点区域且质量高的公益林区别对待,额外给予激励性的补助,弥补林农因为种植公益林而造成的机会成本,鼓励林农加大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就补偿资金来源单一来说就要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了,虽然目前是政府占主导,但从长远来看政府、财政的支持应当作为指导而非主体,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才是根本之策,比如说,政府可以在森林旅游服务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固定收入来源直接支付给公益林林权所有者;明确界定公益林的产权、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完善市场交易体系、制定相关法规;鼓励民间组织宣传生态保护并募集社会资金。

第七章结语与展望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林业财政补貼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将财政资金用于公益林生态(环境)服务的补助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组成的政策体系。林业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造成了消费者通过"搭便车"不付费的方式享受林业带来的利益,从而带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干预扶持林业的发展。林业本就存在弱质性,生产周期长,资金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收,前期投入很大,投资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造成私人投资不积极,政府、财政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滥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森林资源逐渐匿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旱溺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林业生态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也在根据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

篇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探讨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 通过中央财政或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费用而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对公益林投资经营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的补助。

一、福建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现状

福建省是最早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省份,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 ( 闽政文 [2007] 129号) 就明确规定: 以2005年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为依据, 综合考虑生态区位及其对流域的贡献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 确定各设区市承担补偿资金额度。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 ( 闽政文〔2007〕359号) 提出多渠道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一是加大政府投入。二是建立受益者合理负担的直接补偿机制。三是认真落实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认养、冠名等方式, 捐资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

福建省2010年起就已明确生态公益林受益者负担途径: 一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的, 应从旅游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 直接用于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二是对利用水资源发电的企业从其所收取的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三是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森林资源入股方式参与新建水电站和旅游区的开发。

目前福建省国有林场已全面投保了森林综合保险, 有效降低了森林灾害带来的经营风险。保险金额每亩600元, 保险费率为0. 25% 。商品林保险费由中央、省级财政各补贴30% , 林权所有者承担40% ; 生态林保险费由中央、省级、县级财政分别补贴50% 、25% 、15% , 林权所有者承担10% 。财政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 减轻了国有林场的经营成本。

在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重视的情况下, 厦门市国有林场于2004年就停止了木材采伐工作, 由财政按每年每人约20万元全额拨付经费; 宁德市国有林场在林地征占用方面除了按《福建省国有林场占用征用林地管理办法》的规定收取“四项费用” 外, 还在林场发展用地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为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和林场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如: 铁湖工业小区二期用地, 该项目需征占用国有林场林地面积约83亩, 协议确定其中5亩工业用地按综合成本价预留给林场, 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规划、出让等事宜。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景区森林生态景观协作保护提升需要, 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 从2014年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生态补偿金150万元、护林防火经费10万元, 用作国有林场森林景观的管护和防火工作, 国有林场不再按原有的经营方案安排年度木材采伐工作, 协议期五年, 到期报市政府同意后再行协商签订。该协议遵照的是“购买采伐指标, 贴补利润收益”的原则, 与该国有林场年度木材采伐指标约3000 m3出材量的收益情况对比,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态林补偿标准与商品林生产的收益取得了相对的平衡。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存在着生态补偿标准偏低、补偿重点不够突出、尚未建立补偿长效机制等诸多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律条款之间存在矛盾, 补偿标准过低

承包土地用于植树造林, 等到林木成材了, 却由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政策, 不能采伐利用, 只能获得极少的补偿, 投资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 严重挫伤了营造林的积极性。从2013年起, 虽然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原来的每年每亩12元 (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元) 提高到17元 (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0元) , 同时也建立了省级生态公益林与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联动机制, 补偿标准随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提高而提高。但提高后的生态林补偿标准与商品林生产获得的收益仍有较大差距, 明显存在生态公益林投入与产出倒挂现象。

2. 生态效益补偿采用一刀切的形式

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对于生态公益林的林分不分树种和林龄, 仅按中央级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划分, 各省分别确定本省统一的补偿标准, 地市甚至是县市间的区域重要性差异无法体现, 影响了经营管理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福建省开展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的补偿额也普遍只是象征性的, 调动不了流域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3. 短期生态补偿措施有, 长效机制缺失

各级政府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但尚未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

4. 森林综合保险理赔不到位

有的地方政府对森林火灾面积存在指标控制, 发生森林火灾面积超过当年指标数量时, 相关部门不予上报, 导致部分国有林场未能按实际得到应得的理赔。

三、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由福建省发改委组织的一次专家座谈会上说, 政府花钱买环境, 只能补偿到平均水平, 解决不了生态出效益的问题。只有发动企业等一起参与, 才能有效改善山区人民的生活, 收入提高, 生活水平改善, 也就有了保护生态的内在动力。

1. 完善补偿机制, 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

逐步缩小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与商品林生产收益之间的差距, 改变生态公益林投入与产出倒挂现象,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改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采用一刀切的形式, 开展森林资源产出率统计, 结合当地的物价指数和收入水平确定相关系数, 在全省相对统一的标准上再作适当调整。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用于当地林业建设的投资比例, 并作为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绩效考评内容之一加以落实, 增加政府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加大森林综合保险的财政补贴比例, 森林综合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负担, 并由相关部门督促做好森林综合保险的申报、理赔工作。

2. 出台税费政策, 加强资源费的征收管理

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对受益的单位和企业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 纳入财政专项管理, 用于林业生态补偿。对于直接依靠森林生态效益获取经济效益或受益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水电水利、水运、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林地采矿、农业、城镇居民和工矿企业等, 按规定标准提缴生态效益补偿费。如福建永泰县按利用水资源发电收入的1% 提取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福建永安市按每千瓦时0. 005元对水电站征收生态补偿资金; 内蒙古临河, 辽宁省黑山、昌图, 吉林省长春等地对受益于防护林的农田按面积征收防护林生态效益补偿费; 辽宁省对省内采矿、造纸工业、药材、蚕茧收购企业等单位征收林业开发建设资金。林业部门也应按照规定提取一定比例育林基金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对于污染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明确治理费用收取标准, 征收相应的生态效益补偿费。

3. 灵活管理方式,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

根据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管护要求, 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对立地条件较好、区位不敏感的Ⅱ、Ⅲ类公益林允许按有关审批程序, 进行适当择伐。开展景观资源、林下资源等的非木质的经营利用, 在提高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的同时增加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收入。通过向国家申报速生丰产林建设、国家后备林和储备林等项目, 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建设资金投入。

4. 扩大宣传力度, 鼓励社会参与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参股、捐赠和命名生态公益林, 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研究确定林地和林木等森林资源入股开发水电站、森林公园和旅游区的生态效益评估标准。如武夷山市星村镇红星村的做法, 将村民的林地入股到森林旅游部门, 根据入股的林地面积支付相应的资源补偿费, 同时实现利润共享, 还可聘请村民担任护林员, 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加大村民建设和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生态公益林也将长期发挥生态效益。鉴于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不足的情况, 还可考虑发行森林生态彩票和债券等形式, 多渠道募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 .于振伟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 2003 (03) .

[2] .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EB.OL]http://www.fujian.gov.cn/zfxxgkl/xxgkml/jgzz/nlsyzcwj/200806/t20080603_73360.htm, 2008-06-03/2014-07-11.

[3] .江正铨等.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09 (03) .

[4] .福建省财政厅.我省明确生态公益林受益者负担途径[EB/OL].http://www.fujian.gov.cn/zwgk/zfgzdt/bmdt/201004/t20100406_225440.htm, 2010-04-06/2014-07-11.

篇4: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关键词:泾县;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101-02

泾县是全省重点山区县之一,依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共区划界定有生态公益林4.164万hm2,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3万hm2,省级公益林1.164万hm2。2001年起,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全县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森林生态效益日趋明显。

1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成效

1.1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 从2001开始至今,我县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已有12a了。在此期间,国家公益林林区涉及的各乡、镇及国有林场,严格按照《安徽省国家重点公益林资源管理办法》,进行国家公益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依据《安徽省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采伐管理暂行规定》,严格控制国家公益林的林木采伐,并通过公益林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技术措施改善公益林小班林分质量。

通过对近年来几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比分析,我县国家公益林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2001年,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工作,共区划调查国家公益林2.67万hm2,林木总蓄积量1 011 002m3,林木单位蓄积量2.527m3/667m2,毛竹总蓄积量9 939 981株;2005年,全县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其中国家公益林林木蓄积量1 176 850m3,比2001年增长了16.4个百分点,毛竹蓄积量10 564 496株,比2001年增长了9.6个百分点,林木单位蓄积量2.942m3/667m2,比2001年增长了16.4个百分点。

全县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国家公益林林区,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加强了天然阔叶林资源的保护。2005年,全县阔叶林林木蓄积量131.8万m3,比1999年增长了35.6万m3,增长率为27%。阔叶林蓄积量有了较大增长,国家公益林功能质量等级有了整体的较大提高,生态功能得到加强。

1.2 森林生态效益明显 在国家公益林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保护了森林资源,强化了森林的生态作用,使森林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县生态公益林主要有以下生态效益。

1.2.1 涵养水源,减少洪涝灾害 全县国家公益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两侧和二级支流源头及两侧,这些森林发挥了截留、涵养雨水,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抑制地表蒸发,调节缓和地表径流等作用。全县2.67万hm2国家公益林的可蓄水量相当于10个100万m3的小水库,在发生洪水时,可有效消减洪峰。我县近几年未发生大的洪涝、干旱灾害,国家公益林起了基础性作用。

1.2.2 防止水土流失,固土保肥,减少河流、水库淤积 由于森林植被庞大的根系能有效减少泥沙冲刷量,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减少河水的含沙量,减轻河床及水库的淤积。全县范围内都能实现山清水秀,国家公益林发挥了重大作用。

1.2.3 减轻温室效应,防止大气污染 森林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制造氧气,是生物圈中的最有效的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依照有关标准,全县国家公益林每年大约可吸收二氧化碳80万t,放出氧气65万t。同时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净化气体,降低噪音。因此,国家公益林项目在全县“生态泾县”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4 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无节制的采伐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大原因之一。我县国家公益林林区范围内分布有国家级扬子锷自然保护区,省级汀溪河自然保护区等,在拯救濒危物种、保护全县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2.5 改善人们生活工作环境 在国家公益林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使我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补偿区林农收入有了稳定增加,促进了农业、水利、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 问题与建议

2.1 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利用和补偿标准不足 全县国家公益林林权使用者中林农占大多数,由于国家公益林林区执行有限制的林木采伐政策,林农林木采伐的直接经济收入减少,通过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国家对林农的经济收入减少给予一定的补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林农的损失。但只有通过市场化等途径,发挥国家公益林森林资源的间接效益,增强国家公益林的社会效益,实现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和林农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全县生态公益林资源情况和基础条(下转114页)(上接101页)件,建议:(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将生态林区建设成生态公园,供人们游玩、观光、度假等,带动山区食、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益。(2)发展生态农业,在国家公益林区范围内,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果等经济林种,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市场化销售。对国家公益林范围内的毛竹林采取抚育、垦覆等技术手段,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竹农收益。

国家公益林区的林农经济收入原来主要依靠山场林木采伐所得,一般要占到30%~50%。划入国家公益林后,林木采伐量减少,或林分不到成熟林,全面禁伐,林农的直接收入减少。而国家发放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到2011年才由原来的每667m24.5元提高到每667m29.75元,不能达到补偿林农收入损失的目的,林农难以维持生计,只能从事非林生产或外出务工;更有甚者是拿了补偿后,却还在国家公益林中从事生产。为此,建议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测算应该考虑林农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现行的补偿标准,体现补偿损失的目的。同时在补偿的基础上,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配套工程,引导林农从事林区内的其它可从事的茶、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以及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国家公益林林区林农的收入,巩固国家公益林项目的建设成果。

2.2 加强国家公益林资源监测体系和功能评价体系建设 依据省林业厅国家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工作安排,我县于2003年进行了国家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国家公益林数据管理都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建议下一步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建立全县的国家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全县国家公益林的资源监测,并逐步开展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功能评价体系建设工作。

篇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情况汇报

一、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保证森林生态补偿试点工作顺利启动

森林生态补偿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试点工作好坏关系到林业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解决林业发展建设中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为此,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 林业局、财政局局长为成员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林业局设立了试点工作办公室。二是认真宣传。县林业局局长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宣传口号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一个月,县政府发布了生态效益补偿公告,依安信息报开辟了专题板面,在碾北公路明显处和两个试点林场同时分别设置了4×11米的宣传公示牌,各乡镇和试点林场张贴标语和散发宣传单5000余份。三是积极部署。在今年3月18日县政府召开的森林防火工作会议、4月13日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和6月10日林业推进工作会议上,主管林业的县领导对生态补偿分别做了进一步的专题部署。

二、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全面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规范化开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责任重大,关系到森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今后大面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能否有序进行。因此,我们在突出重点和完善措施方面,做到把好“四关”。

一是突出管护队伍建设,把好护林责任人员准入关。森林生态公益林确定之后,管护工作和选择合格的护林责任人员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我县在两个试点林场公开招聘专职护林责任人员。在职责先期公告、林场正式职工优先报名的前提下,经县教育局出题,县纪检委监考,进行文化和专业知识考试,择优录取了24名身体好、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护林责任人员和两名管护管理人员。

二是实施了“两书两薄两证”的管理制度,把好经常性管护经营关。为改变过去经营者和护林者责任不清及责任心不强问题,县林业局授权两个林场管理公益林,并发放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管护经营授权证书》,两个林场与责任人签订了《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书》;两个林场实行《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实施情况登记薄》,管护经营责任人实行《国有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责任区管护薄》;给24名公益林管护人员发放了《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证》,两个林场和管护经营责任人《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检查验收证》待年末验收时发放。通过《两书两薄两证》的管理,经营单位责任清了,经营责任人和管护责任人责任心增强了。在今年防火关键时期,管护责任人昼夜看护在林地和重点地块,严查入林人员,经营单位责任人经常深入责任区检查管护情况。截止目前,两个试点单位未发生一起破坏森林案件。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省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把好资金运行关。为保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专款专用,按省管理办法制订管理细则,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报帐制度。省公益林补偿资金由县财政局拨到县林业局设在依安信用社专用户头上,之后由林业局按季度给试点林场拨付70%的资金,余下30%待年末检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每月试点林场管护责任人员工资明细表到林业局报帐结算。

四是加大投入,科学管理,把好管护经营实效关。针对试点单位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我们加大投入,高标准配置,科学化管理。其一,在生态公益林埋设了100个界桩,设置3块公示碑,24块管护牌,3块宣传牌;其二,每个试点林场都购进了GpS、数码相机和微机;其三,每个试点林场都设立了固定专用档案室,统一购置了铁卷柜和各种办公设备。档案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并设立了管理制度;其四,两个试点林场设立了三处护林房,护林制度以板面形式上墙;其五,护林责任人统一着装,统一配发标志牌。

三、加强管护,提高质量,有效促进林业经济健康发展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目的是保护培育好森林资源。因此,我们狠抓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这个关键环节。一是制定了公益林建设规划,到2008年两个试点林场要完成6000亩宜林地公益林营造任务。二是县政府6月10日召开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推进会。县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深入乡、村,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截止目前,已取缔108处非法木材经营加工厂(点),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15起,其中,移交司法机关2起。三是加强重点公益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使森林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防治率达到100%,有效预防了森林火险。四是对新营造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做到三铲三趟,达到林地无杂草,幼林无折损。

四、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努力实现行业管理标准化

篇6: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摘要】:森林资源补偿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森林生态功能的退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森林资源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现状,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对策探析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效益,生态公平,BOT模式 【正文】:

一、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

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环境科学大词典》曾将自然生态系统补偿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式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不包括环境法学所说的对环境资源保护付出代价者的经济补偿。环境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指,环境资源受益人、国家、社会、其他组织对因生态保护而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付出经济代价的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结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定义为:为缓和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干扰,国家、社会、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付出经济代价的人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森林资源自我调节的法律制度。此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定义将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扩大到社会和其他组织,有利于拓宽森林资源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与筹措途径;同时,这一概念将森林资源作为一个生态有机体看待,强调森林资源自身的生态补偿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使森林资源生态补偿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法理基础

1.公共产品价值补偿理论

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大类。而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的特征。共享性决定了生态物品消费领域的“公地悲剧”问题的出现,非排他性决定了“搭便车”问题的存在。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生态产品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其价值很难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实现。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受益方必须给予森林经营者补偿。同时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经济补偿、财政转移、征收生态补偿税等方式给予生态建设者补偿,避免“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2.经济外部性理论

当某种活动所产生私人成本或收益与总的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森林的管理经营一般具有正的经济外部性,因此需要将其内部化进行补偿,来弥补市场价格未能反映生态服务的价值。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补偿:公共财政补贴与市场化工具支付。在现实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决定需求或供给时,很少考虑其行为的外部效应,使得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常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利用公共财政对森林管理外部性进行补偿是必要的。3.森林地租理论

地租是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每年和定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价格(货币或补偿物)。通常把单位面积林业产品的市场价值扣除相应成本后的剩余部分称为森林地租。影响森林地租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和地理条件。立地条件和地利条件好的林地,倘若经营公益林,其获得的收益将大大低于经营商品林,这些损失应得到补偿;立地条件和地利条件差的林地,倘若经营公益林,则必须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才有人愿意经营。因此森林地租理论也是建立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经济理论基础。

4.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是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森林资源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木材等物质性的产品来实现的,属于森林资源的第一有形产出。第二,自然资源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是一种间接价值,属于森林资源的第二无形产出。对此产出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手段,通过法律法规或行政手段向全社会及受益者筹措征收,这就是森林生态补偿。第三,基于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人类劳动投入所产生的那部分价值,这种价值能够以货币为尺度进行定量计算。因此,应当通过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来更好的体现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

三、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资金筹措方式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解放思想,广开门路,扩大主体,分散风险,提高筹措基金的效率。可考虑以下资金筹集途径:

1.国家财政拨款。国外的成功经验显示,财政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尽管中国的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发放,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是森林生态效益的主要购买者,生态公益林的主导作用是其生态功能,受益的是全社会,而社会利益的代表是中央及各级人民政府,理应由财政支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费用。因此,财政投入应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家可通过财政专项补助、事业拨款及免税的形式,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资金扶持。2.征收生态安全保险金。笔者建议增设生态安全保险金,对每一从事砍伐、经营木材产业的组织和个人在获准砍伐资格时,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金,以维护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并且在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出现危机时,可以用此项费用保护管理森林资源。

3.向受益人收取森林资源生态补偿费。征收项目可包括: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木材加工、贩运,征用、占用林地,狩猎,野生动物养殖、经营,森林旅游,风景区的商业活动等。可考虑从电厂电费、生活和工业用水、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生态补偿费。

4.生态法人公开募集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基金。生态法人,即指那种持生态主义主张的环保社团。生态法人可以向社会筹集资金,其来源渠道可以是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国内单位、个人的捐款或援助。

5.林业部门补偿。林业部门从育林基金或造林更新费中提取部分公益林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公益林的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科学研究等。

6.发行生态彩票。由中央政府授权并下达发行额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行生态彩票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基金。7.BOT融资方式(Build, Operate, Transfer)。在典型的BOT方式中,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公司或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协议,授权承担该项目投资、融资、建设、经营、维护,并在一定期限内移交,在特许期内,项目的业主向项目的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特许期满后项目业主须将该项目无偿移交于给政府部门。在典型的BOT方式中,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商业公司或私人公司进行融资,建设和经营,后者经过一定的特许期限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然后无偿的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BOT方式为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财政预算外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将BOT融资方式应用于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加速资金筹措,尽快改善生态效益的维护。

四、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现状

(一)基础研究薄弱

生态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难以用货币进行衡量,且补偿对象难以准确界定。如何科学界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对象,成为制约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的重要因素。

(二)补偿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财政部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该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但国家作为补偿者的单一主体,缺乏激励机制,且补偿金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没有真实体现“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不利于预防生态破坏,加之政府补偿效率低下,使得政府补偿行为所消耗的能源远远高于市场补偿。

(三)现行的财税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例如我国现行资源税政策,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开采量。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滥采滥用,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征收方式不合理,补偿资金使用管理混乱,监督不严

征收基本上是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收费和使用以部门或行业为界,没有真正实现收支两条线。而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得不到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在补偿资金的使用上,尽管《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已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没有统一规范的执行依据,资金的发放基本上是政府自身的决策行为,导致使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易出现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

(五)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实施缺乏必要的法律指导原则

首先,作为综合性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侧重于对防治污染的规定,忽视了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定。其次,1998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八条第六款中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原则性规定了应设立补偿基金,但其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再者,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对森林生态补偿的补偿目的、范围、方针、原则、法律责任等方面未作原则性规定。导致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缺乏必要的统一性,对于跨区域的补偿问题解决造成很大障碍。

五、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对策探析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虽然国家已制定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但仍有许多问题待于进一步解决。故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建立“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

(一)探索“造血型”补偿机制,改进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与力度

建立“造血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关键是为生态屏障的欠发达地区构筑一个发展平台和空间,通过改进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与力度,为其提供发展机会,激活发展潜力,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加快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的谋生手段,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同时可以增设欠发达地区的生态保护定向资金,可以为政府财政资金或社会资金,这将有利于调动森林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形成生态保护和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二)实行森林生态效益分类补偿

应根据中央及地方的财政能力,并依据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较为合理的补偿标准,根据不同的地域、林种、造林方式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分类补偿。

(三)建立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机制

从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依靠政府补偿难以满足我国现状。因此,应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的参与来弥补政府补偿管理成本高,速度效率低的弊端,并依托市场法则来规范市场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森林生态效益打包推入市场。因为市场补偿机制具有补偿方式灵活、管理和运行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可以通过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的手段很多,如市场贸易、生态标记等。

(四)拓宽森林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1.建立生态友好型的环境税费制度,建议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按实际产量或者使用的资源量计税,以促进资源开发者珍惜和节约资源。2.设立受益部门补偿基金,可以由环保部门牵头建立“森林建设补偿基金”,从育林基金、征占林地费等收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建立补偿基金。目前我国己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让受益个体不再免费享受森林生态效益,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3.发行“绿色森林彩票”。4.接受捐助,接受捐助的单位可以是公益部门,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单位、个人的捐助或援助。

(五)完善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规的建设目的是规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行为,统一管理办法,形成权威、高效、规范的管理机制,促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结语】:《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把全国30%的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并规定把补助基金纳入国家每年的公共财政预算内。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选择了11个省的658个县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试点单位。可见,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我国已经起步。但是,目前中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每亩5元)过于单一化,补偿标准偏低,并且缺少强有力的监督部门,政府应引入竞争机制,把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入市场,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确定相应的补偿标准,与此同时建立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追踪反馈机制,对资金使用全过程实施监控。有的学者建议,政府对林区的经济补偿要实行法治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各地区应当严格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基金管理办法》,有效发挥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张致富《环境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江西省2014年中考地理必背考点下一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中文求职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