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训练3.1

2024-07-23

初中作文训练3.1(通用9篇)

篇1:初中作文训练3.1

雄鹰计划训练营注意

1、参会名单上有的人员务必参加。

2、各分子公司(市场)总经理为本公司参会人员的总负责人,要把会议注意事项要求通知到参会人员。

3、会场大门口不能停车、鸣笛,院内车辆不准鸣笛,排放整齐。

4、人员签到禁止喧哗、有序排队,办理入住手续,领取钥匙,不得随意更换房间。

5、统一住宿6人一间。自带鞋子、腰带、简单药品、洗漱用品。

6、自带水杯。

7、参会人员统一着装:迷彩服

8、吃饭统一排队,8人一桌,四菜一汤。

9、询问学员身体状况有无大碍(例:心脏病、高血压等)

10、参会人员必须按照会议要求参加会议和作息,会议期间一律将手机关闭。

11、会议期间,严格遵守会议管理制度;严禁私自外出参加其他活动。会议期间违反会议纪律者,根据制度规定在会后给予处罚。

12、原则上培训期间不能随意出入。

13、严格遵守酒会场的相关规定,爱惜会场的相关设施,如出现物品损坏现象,由当事人负责赔偿。

14、培训结束后填《主讲老师培训评估表》、《培训评估表》以便对讲师进行评价持续改进,和更加使实用性、针对性的做培训计划

安排。

15、要求所有人员在培训结束后要做好“531”学习落地转换---5个感悟(学到了什么),3个心得体会(结合工作的启发、帮助),1个具体行动计划(未来一到三个月如何行动)。统一交到各公司培训负责人,3天内由各公司培训负责人发给商学院朱艳艳。

-----和美华商学院

篇2:如何进行初中作文的能力训练

一、放飞心灵,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很多的素材后, 就会产生一种写作的欲望, 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没有了约束, 就会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以及自身积累的知识融会于一处, 展开想象的翅膀, 达到“自我实现”, 从而使作文具有创造性。同时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发表作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巨大的写作热情。

二、循序渐进, 提高写作技能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 随着他们自由创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哪一种表达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 从而拓宽写作空间, 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 写出优秀的作文。

(一) 小练笔, 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重点和中心, 进行小范围、短篇幅的写作练习。小练笔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 可先要求围绕某一中心写摘录式练笔, 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的练笔, 重在叙述和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 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 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 通过抒情、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 片断写作训练。

一篇作文犹如一个人的身体, 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 写作常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因此作文的初始阶段不必过于心急, 可以扎扎实实、有目的、有分别地去训练不同的部分。例如让学生在一节课内专门练同一方法的开头结尾, 这一节课训练排比开头, 下一节训练如何以名人名言结尾, 等等;或者练习作文的“猪肚”部分, 教会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或者挖掘普通材料中的不寻常处来写, 做到中心突出, 详略得当, 语句优美顺畅, 等等。

三、简化作文教学步骤, 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步:审题。

经过长期的练习, 学生成文已不是困难的事了, 但是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缺少个性, 缺少新意,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 从而让学生独辟蹊径, 写出有新意、有创见的文章。

1.逆向思维法

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考虑, 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 很多人会想起愚公的故事, 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 就能取得成功。现如今, 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依照我们现在的眼光, 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不是可以变通一下呢?

2主题思想创新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进行主题的创新。如以“雪”为题: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瑕, 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可以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覆盖大地可以引申批评雪的虚伪懦弱, 即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 等等。多角度去立意, 选择最好的主题。

3.多向思维法

即从材料或题目内容多方面去阐述, 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进行诸多因素的综合考察, 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 无论他在前面使劲地拉, 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 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 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 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 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这则材料中, 分析的角度可以有三个: (1) 正确看待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也有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区域, 在如何对待牛的问题上, 一个哲学家就不如一个农夫。 (2) 蛮干与巧干。做事得法, 事半功倍;做事不得法, 事倍功半。这位农夫抓住了牛的心理需求, 他便成功地把牛牵进栏中了。试想, 如果农夫放在牛嘴前的不是青草, 而是其生存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比如高档金银首饰, 牛会乖乖进栏吗?当然不会, 因为, 它不符合牛的生理、心理需求。 (3) 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只要抓住材料中所提出的各个因素, 从各个角度对材料做整体分析, 写出新意应不是难事。

第二步:唤起真情。

有了“下锅之米”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注重以生活画面的再现来唤起学生的记忆, 找回忽略的细节感, 营造感性氛围, 铺垫作文的“入场式”, 勾起学生写作的灵感。因为情到深处, 自然会妙笔生花。

第三步:材料搜寻。

明确了作文中心后, 要写出比较出色的文章, 找材料这一步不容忽视。写作材料一般都要求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这就要在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中搜寻最适合的最有价值的去加以提炼, 从而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第四步:成文。

经过以上的积累训练, 学生应该能写出一篇较像样的文章。所以,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习一些作文的“包装”, 因为“包装”别致新颖, 就会使作文吸引人的眼球, 从而提高作文的档次。例如: (1) 文题靓丽。文题应该有传神的魅力, 画龙点睛的功效, 在这儿要下一点工夫。如制造悬念法、点化诗文歌词法、借用修辞格等。 (2) 题记如诗。在正文前加题记, 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能使评卷老师一下子就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或主旨。 (3) 小标题别致。恰当拟写小标题, 能使文章线索清晰, 层次分明, 呈现出醒目的外在结构美。 (4) 文体不一。可以采用书信体、日记体、童话体、日记体、科幻等多种文体, 让文章形式多样, 摇曳多姿。

篇3:初中作文训练3.1

【关键词】作文承接性梯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05-01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框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中明确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里面提出了突出作文的“需要”选择“表达”,在文体上,也提到了“叙事性文章”、 “说明性文章”、 “议论性文章”、 “应用文”等文体,但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是一下子就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充分说明,中学生的写作应该有一个承接性、梯度性,不应该是一蹴而就。

一、对于课标的解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号称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作文,应该更加注重“独立”、“表达”、“文体”的需要。所谓作文梯度训练 ,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结构水平,采取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

二、训练目标梯度训练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言语交际工具,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为促使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奠定基础,为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中学生作文教学应从初一至初三年级实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层次。以下为具体的梯度训练目标分解:

(一)整体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各年级话题梯度目标

(四)各年级写作技法梯度目标

(五)各年级积累训练梯度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写作上的技巧,不可能划定在那个阶段训练,比如“如何拟题、如何让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点题、如何让语言形象生动、如何创新结构”等,都必须贯穿于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在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每一次作文,都会涉及以上个方面的内容。

篇4:初中作文训练不必“谈仿色变”

一、仿写是现实的需要

仿写不等于套作。

仿写是模仿。古人谓学有“三偷”, 浅者偷其字, 中者偷其意, 高者偷其气。真正的仿写不应只停留在“偷字”这一层面上, 而应是“偷意”乃至“偷气”, 最终“得意忘形”化为己有。因此, 仿写是对他人作品进行内化、吸收后的再创作、再创造的过程。

套作则是抄袭, 是学生直接或变相地抄袭别人的作文。前几年高考、中考作文卷中有些考生很喜欢套用烂熟的历史材料, 一段苏轼, 一段屈原, 一段李清照, 事先做好准备, 临考时就套用现有材料, 套用现有结构, 然后根据文题在开头结尾略加修改。整篇文章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脱离自己的生活, 意假情虚。这种套话作文不能列为仿写。

仿写是现实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认为, 写作就是获得完美的原料并把原料写成文字的过程。大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 还不知道怎样写作。不妨先来看看刚入初中的学生谈到写作时的一些真实的感慨:

学生甲每次写作文我都是刚开始时不知从何下笔, 后来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 好不容易凑足字数勉强上交。

学生乙我有写日记的习惯, 积累的素材也不少, 但是, 就是写不好作文, 看到作文题目就发愁, 妈妈说我这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 倒不出!

学生丙我最大的问题是每次作文我都不知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中心突出, 语言生动。

“积累—理解—消化—运用”, 体现了学生写作的一般规律, 也说明写作应是有梯度的。中学的起始阶段, 作文首先应教给学生的是基本的规范, 比如文体的规范、语言的规范、表现手法的规范。学生了解了规范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而学习规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仿写。

套话作文的根源, 可能就在于少了规范。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所以在高考、中考中只好机械盲目地照搬别人的习作, 东施效颦, 生搬硬套了。

其实, 不仅初学写作者应从仿写开始, 就是著名作家也并不摒弃仿写。唐代的韩愈, 曾学《史记》而得《史记》之气;宋代的欧阳修, 曾学《史记》而得《史记》之神。他们先后成为继司马迁之后的杰出散文作家。鲁迅《野草》中的《过客》就是借鉴了屠格涅夫《门槛》的写作技法;《狂人日记》就是模仿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冰心写《繁星》就是仿照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形式。知名作家都不摒弃仿写, 对于刚学写作的初中生更不应摒弃仿写。

二、仿写不影响创新

作文仿写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前人早有精辟的论述。刘纳先生曾说过:“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活动都从仿效开始, 他们最初的艺术构思总是发轫于从阅读中的启迪。前辈作家的作品对他们走上文学道路起着引领作用, 不但开拓着他们的心智, 滋润着他们的感受力, 而且常常借给他们一些感情模式和表述模式。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的创作实践证明, 仿效是一条有可能通向创新的道路, 是一种可能实现独创的手段。”胡适先生对此也曾有过论述:“凡富有创造的人必善于模仿, 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从前人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仿写与创新不相悖, 在模仿中创新这是人的一种艺术本能, 所以不必担心模仿会阻碍我们的创造力。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来看两篇学生习作。

一篇是一位八年级学生写的《暑期记忆》。以下是其正文的一部分:

在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小城呆久了, 来到广袤无垠的大西北, 好似长舒了一口气, 整个人的身心竟无比轻松。在这里, 太阳格外地精神, 铆足了劲去散发光和热;黄河像个自由散漫的小孩, 吹着口哨儿向前奔去;行驶于平直的公路上, 与你竞逐的车辆竟寥寥无几。打开窗, 热浪袭来。放眼望去, 那全是连绵的群山和茫茫的戈壁啊!于是, 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这里自由、随意的气息。

饶有兴趣地望着窗外。突然, 荒芜的戈壁上惊现一堆堆的干草!莫非……我赶忙将发现告诉了导游。没想到, 她“扑哧”一笑, 说:“这些‘干草’啊, 有个贴切的名字, 叫‘骆驼刺’……”

…………

望着车窗外看似羸弱得不堪一击的骆驼刺, 不得不叹服于它们蕴涵的巨大生命力。

这使我不禁想起一批可爱又可敬的人们:他们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 来到西北这片广阔却又贫瘠的土地上大展拳脚。上世纪, 他们叫“知青”;如今, 他们叫“志愿者”。他们不乏社会的支持, 却很少得到家人的理解。他们也爱西北的粗犷与豪迈, 但更多的是忍受严寒与酷热。他们怀揣着梦想, 希望在这片广阔的天空展翅高飞, 为此, 他们付出了很多, 甚至宝贵的青春。可是, 在物资相对匮乏, 经济比较落后的西北, 他们的翅膀略显沉重。有的人, 离开了, 但更多的, 选择坚守。

这是一群可亲可敬的人们!他们就像是骆驼刺, 默默地选择坚守, 缓缓地吐露芬芳, 最后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

感动, 来自最诚挚的心底。骆驼刺, 在我的暑期记忆里, 书写了什么是奉献, 诠释了什么是最美的坚守。

车窗外, 一株株骆驼刺以傲然的姿态挺立着。它们举着笑脸, 摇着巴掌, 仿佛在对我说:“青春啊, 永远是美好的, 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懂得奉献, 懂得坚守的人……”

这是学生在暑假时随父母去新疆旅游后写的一篇文章, 在写作手法上模仿了学生在七年级时学的张晓风《行道树》托物言志, 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写法, 但其内容来源于生活, 是独创的, 情感也是真挚的, 源于内心的。

再来看一节语文公开课上, 学生学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后当堂写的一小段诗歌: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幻妙的城堡。

生活在城堡中的人们,

定然都有纯净的心灵。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城堡中欢笑。

不信,

请看那片明星,

是他们眨着快乐的眼睛。

这节诗歌形式上模仿了《天上的街市》, 它是仿写的又是创新的。

从两位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出仿写与创新相对而不相悖。让学生仿写不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思维、影响学生作文的创新、张扬学生作文的个性。

三、仿写训练的注意点

(一) 仿写应与课文和阅读训练相结合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模仿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技巧;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可以借鉴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可以仿效其传神的心理描写。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 也不妨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借鉴阅读材料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在自己作文时进行仿写。如在指导学生阅读2009年上海市的中考阅读材料《月光启蒙》时, 我们可提醒学生学习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学习回忆式文章开头由现实事物引发回忆的写法, 运用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使行文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的写法。在阅读《无价的奖赏》一文时, 让学生注意模仿其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的写作技法。

(二) 仿写的作品不一定单指一篇文章

有人把“仿写”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照着某一篇作家作品或学生习作进行作文。其实,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应在学生广泛阅读好书的基础上进行。这样, 学生就等于请来了很多的老师, 在潜移默化中有意无意地就能仿到各家各派的长处, 厚积薄发, 写起文章来自然是下笔如有神助。另外, 仿写最好与作文序列训练结合, 但也不要刻意地要求其一定要运用哪种写作技巧, 如一定要用倒叙、一定要用排比段的形式等。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规定的写作技巧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 这样做往往会限制学生思维, 可能会走入“套话作文”的怪圈。

(三) 仿写应与背诵相结合

冰心在《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说:“我还觉得要想写好文章的人, 最好能把词句变成你的精兵, 用兵的时候, 做到指挥若定, 心到笔到, 想写什么就能够写得出来, 这是不容易的。”这确实不容易。要使词句变成你的精兵, 就应对一些精美的文章或其中的一些精彩段落进行背诵, 这样文章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立意方法就能潜移默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心中也就有了成功文章的影子可资借鉴, 这些成功的因子便被深度迁移到作文中, 写作教学就有了起码的精神底子。

篇5:初中作文训练点滴谈

笔者先前教初中时,三年的计划是这样的:

制定了三年的作文教学内容后,再具体制定每一学期的实际训练步骤。以初一上学期为例:

一、 精心设计作文训练的形式

由于初一学生是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他们年龄的特点、作文基础、思维能力都不可能立即要求写出结构完整、长篇大论的作文来,为此,初期训练的重点是复习小学学过的记叙要素,例如,让学生将目睹耳闻的一件事,依提示写承几个短段,第一段,要求写出“事情进行的情形”等等,这些提示,实际上是复习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学生在把几个分解的短段连缀成文时,可以进一步理解记叙要素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生写记叙文,一般停留于叙述阶段。对人和事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不够,进入初中阶段后,就要逐步学会描写。为做好学生作文训练中的这个衔接工作,笔者紧扣教材中的《老山界》《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设计片段作文练习和小作文,提示学生要注意描写人物神态、表情、心理、对话。训练设计时以范文某一部分内容作为学生习作的借鉴,内容为学生熟悉的。这样,学生对所写事件、人物比较熟悉,容易把握人物、事件的特点。而这一点,正是完成人物神态、心情描写的关键。这类描写训练的方式,注意了记叙和描写的衔接性。在单纯记叙联系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议论、抒情,从而增加记人叙事的深度,深化记叙文的思想内容,这样精心设计,因势利导,不断将作文教学引向新的阶段。

二、 设计作文训练的指导方法

对于作文初习者,将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逐步引导他们将阅读时获得的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作文技巧,是一种主要的指导方法。这种方法给学生以仿例,不离开阅读教学随意命题。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写作实践较少,一进初中,作文量陡然增加,要求也明显提高。要使他们顺利过渡,对于训练设计者来说,不认真考虑在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语言表达时恰当运用修辞手段以增强文章表现力等方面的指导方法,是不行的。

由于练习形式和指导方法都是从初一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重视了中小学两个不同训练阶段以及进入中学以后各个训练时期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笔者教的两个班121人,初一上学期每人写片段作文41篇,写记叙文15篇,96%的学生对作文表现初浓厚的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篇6:初中作文的多样化训练

片段训练。片段训练是指以训练写作中的某一单项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方式。该训练目标明确, 篇幅短小, 操作方便, 易出成效。如果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能够对作文中所涉及的点做片段训练, 各个击破学生写作难点, 并形成体系, 学生将获益不浅。

片段训练可采用课堂十分钟或课后布置成作业的形式来完成, 任务不重, 难度不大, 学生也比较喜欢。如我在上《咏雪》一文后, 顺便讲了咏物类文章的写法, 即先观察, 再体会, 最后表达。之后我利用课堂十分钟, 让学生先观察窗外的景物, 再写一段话, 同学们立即十分积极地行动起来。不一会儿, 同学们就举手示意写好了, 我拿来一看, 还很不错。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窗外雨滴何所似?雯曰:空中泼水差可拟, 琳曰:未若银丝空中撒, 吾大笑乐。”这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俗话说:积水成渊, 积沙成塔。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的表达水平上升了不少, 写作兴趣和能力也都提升了不少。

仿写。仿写即按照课文的某个句子、某个段落, 或者是谋篇文章的句式、方法和思路去进行作文训练。仿写是作文的必经之路。

有人认为, 模仿是没有思想, 没有创新, 是依葫芦画瓢的低能的表现。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打小不模仿大人的言行, 我们怎么会走路?怎么会说话?怎么会做一切事?同样, 我们要求学生写片段、写作文, 没有一个体式, 没有一个范例, 叫学生怎么写, 学生将无从下手。高尔基说:“对初学写作者, 不读书, 不模仿的写些什么, 就很难有什么创造。”所以说仿写是创造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每遇到一种修辞、句式, 每讲一种文体, 每学一种方法, 就趁热打铁, 让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仿写, 这样既便于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训练, 可谓真正的双赢训练。例如, 我们在教学《春》后, 可让学生就“春花图”一段进行仿写, 这样反复几次, 学生慢慢就会写景状物了。还有我们可以专门找一些优秀作文, 让学生仿写。

实践证明, 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先模仿, 再独立创作, 学生的作文将会越来越优秀。

续写。续写即针对课文内容、写作意图、人物命运等, 展开合理想象, 给人物和故事以不同的结局。如老师在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后, 可安排写作训练, 让学生续写故事的不同结局。在写作前, 老师可以做适当要求和引导。这种训练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训练效果也很好。我在教学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后, 我让学生依据:“假如我的叔叔是一个百万富翁, 我们一家见到他后的反应。”依据这个情节为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要求: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要符合故事情节, 要符合人物命运, 与课文要有衔接性。学生续写的结尾趣味盎然, 曲折跌宕, 既出乎人的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如此的写作训练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改写, 即根据故事背景, 变换相关情节, 改变人物命运、个性;或改变文章人称, 改变结构;或改变体裁, 如把戏剧、古诗词、古文改写成散文。在学了《孔乙己》后, 可引导学生作一次改写训练:假如孔乙己生活在当代, 他的命运如何?学了《石壕吏》《唐雎不辱使命》后, 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学生通过如此的改写训练, 不仅弄懂了文章思想内容, 加深了对文章主题、人物性格的把握, 还训练了思维, 提高了表达能力, 达到了训练写作的目的。

扩写。扩写是一种扩充, 拓展型的写作形式, 即将短小的原作, 通过合理的想象加以扩展和生发, 使内容更加丰富, 景物更加鲜活, 情节更加具体, 人物更加丰满, 继而形成较长文章。扩写对象可以是一篇短文、一段话、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首诗。扩写时既要紧扣中心, 符合人物性格, 又要大胆发挥, 合理想象。扩写是很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之一, 一篇文章的形成过程就可以看做是不断扩写的过程。时常进行扩写训练必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 写作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文分数在考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值, 写作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中考成绩的提高。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虽多种多样, 如知识的储备、情感的积累、阅历的丰富等, 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且这些方式方法是互补、包容的。但我认为多样化训练更易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刺激学生写作激情, 作文写作水品自然会逐步提高。

摘要:写作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老师都不愿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作文教学上, 其原因就是作文教学难出成效, 或者成效甚微。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成效便被提到日程上来。

关键词:片段训练,仿写,续写,改写,扩写

参考文献

篇7:初中课堂作文训练五步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作文训练;五步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9

在初中作文训练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作文训练总结为五步:望、闻、问、讲、写。

一、通过“望”引发兴趣和思考

“望”实质是“观察”的意思,就是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影片。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是常写的记叙文更是离不开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因此,训练形象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基本形象并牢记心头。如笔者在课堂进行不同专题作文训练时,会播放各种各样的图片、影片让学生感知,从而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一次,笔者要求学生写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文章,学生无一例外地忽略了身边自然界的一些小事物。此时,笔者将准备好的图片一一展示:峭壁苍松图、严冬腊梅图、疾风劲草图、潺潺溪流图、飘坠落叶图等。学生经过仔细观察之后,都能选好题材明确中心。这样,通过“观察”,可以化无形为有形,从而有迹可循;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有形可感。

二、通过“闻”掌握知识和方法

“闻”是听闻的意思。教师可以将图片作一番解释或编成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作文《大自然的启示》训练中,教师通过展示的“峭壁苍松图”引导学生:在峭壁上的苍松树枝上的叶子早已被不可抵挡的寒意和刺骨的寒风无情地扫落,只留下枝干和狂风作战。枝干却从不畏惧,在狂风的肆虐下,它从不像其它树木那样被连根拔起,枝干显示出来的是寒风所不能征服的霸气,因为它“立根原在破岩中”!我们不禁为它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所感动,由此开始明白“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话的含义,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表面事物写下来并从中感知事物的深层道理,从而深华了主题,为学生今后的“写”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通过“问”活跃想象和创新

“问”是师生间的互问交流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可以充分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如教师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在这些词语前面加形容、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呢?在解答时便可以让学生明白这样写的目的和作用。例如这一句:“在峭壁上的苍松树枝上的叶子早已被不可抵挡的寒意和刺骨的寒风无情地扫落,只留下枝干和狂风作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一句话除了运用了大量修饰性词语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拟人”。这时教师可以乘兴再问:“拟人的修辞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之后一般能归纳出此句运用比拟给松树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使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这一过程更注重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考、质疑、创新的过程。

四、通过“讲”训练思维和能力

“讲”是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语言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没有语言,思维能力就很难表现。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及时查漏补缺,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

首先,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讲的机会。教师可以用点名讲、学生自由讲、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讲”中。如教师展示一幅图画后,让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并有意识地让某个学生阐述所观察到的景物。或教师给定范围,就一幅图画根据要求构思其开头、正文或结尾。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自由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能够大胆“讲”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出正确指导。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就某一图画通过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创新。这样,学生经过主动地思考、倾听、交流,将彼此的见解融会贯通,印象就会尤为深刻,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让学生有“料”可讲。学生在讲述时有时感到词穷句短。因此,教师在平时可训练学生进行词汇积累,让学生背颂名篇和加强课外阅读,从而达到能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心中所想、所思的效果。

再次,讲应有梯度,应从易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训练其写作的能力。

五、通过“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是让学生动手写作。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首先,教师可给出语段让学生填写修饰性词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所记的词汇。其次,教师可展示图画或给出事物让学生展开论述,要求有固定的句型句式、修辞等,这可以将学生作文用语的单一、呆板变得活泼生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图、看物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都完整的话。这样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让文章显得有血有肉。再次,将自己讲述的故事写下来,这就训练了学生在定好材的情况下要定好题、谋好篇、立好意,还训练了学生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和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自由记叙身边的事物。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可通过观察图片或影片并将其融进平时的生活中,让这些图画活起来,赋予文章真情实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要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想,自由自在地写作。这样由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合理安排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行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篇8:初中作文训练中的联想练习

一、明确联想在构思中的作用

俗语说, 多想出智慧, 行成于思。在进行初中作文训练中, 我们可以用利用联想的道理指导学生构思, 训练思路, 培养思维能力, 从而写出感情真挚、内

燃烧, 撩拨得在座的其他听者都忍不住要大声诵读起来了。这里教师未作一字分析, 但学生却早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不分彼此, 完全沉浸在了杜甫的精神世界里!这不正是“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吗?

当然, 笔者认为, 这堂课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教师在学生每次诵读之前都进行了合理的引导。诵读是一个动态, 每一遍诵读, 都应有不同的要求, 以体现诵读的层次感;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必须巧妙地进行穿针引线式的点拨, 一边诵读, 一边启迪学生的智慧, 达意促传情, 传情促达意, 增强诵读的立体感;最重要的是披文入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以情带读, 读中悟情”, 并自然地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

三、反复诵读, 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艺术化手段

毋庸置疑, 反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容充实的文章。关键则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 启发诱导, 打开学生的思路, 进而“放肆”地联想。学生对童年时代, 中学的学习、生活, 既熟悉而又有体验, 对师长、同学、亲朋, 对父母叔伯、兄弟姊妹, 对社会上的人、事、物等, 都有一定的感受, 所以以此为写作题材而命题, 就容易启发联想, 引起回忆。如在训练中, 笔者给学生拟定《难忘的一件事》《童年回忆》《母亲二三事》《亲人》等文题, 学生很容易展开联想, 广泛回忆, 而不至于拿起作文本而无从下笔。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写作中调动学生联想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积累知识,

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这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显得较为突出。近几年, 为了促进初中与高中的接轨, 很多省市都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课外文言文的教学。例如江苏省苏州市从2011年的中考开始就增加了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考核。但是由于教材提供的文言文本相对来说数量少、难度浅, 因此学生在读课外文言文时就会感觉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 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文言诵读量, 切实培养学生文言阅读的语感。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 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 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 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整体的领悟。

古人十分讲究“因声求气”。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从心理学、生理学原理阐释了这个现象:“朗读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 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丰富生活阅历。阅历深, 知识广, 就具备了联想的条件, 反之, 缺乏生活之源, 知识贫乏, 就无联想的前提。所以秦牧在《试谈积累知识和描绘事物》一文中说:“联想的构成, 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 有了电路, 电才能通过, 知识贫乏, 线路就不很通畅了。……知识的作用也如同神经一样, 一个人知识丰富, 他就有可能进行更广泛的联想和比较。”由此可见, 联想的构成, 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尤其是生活知识的积累, 这就要靠学习和观察。为此, 为了加强联想的训练, 笔者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注意观察, 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

舌筋肉上留下痕迹。”通过诵读吟咏, 让耳、口与心共同感悟语言的意义、情感、韵味, 不仅能帮助学生因声求气, 理解文意, 而且一些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等也会以一定的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固定下来。再遇到同样的语言, 这固定的形式就迅速进行同化、顺应, 语感就能发挥作用。读得越多, 所得语言的形式就越多, 语感就越强。因此, 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反复吟咏, 获得一种语言结构和习惯, 并从中去体验作品美好的内容和形式, 陶醉于其中, 必然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综上所述, 反复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化教学手段。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回旋着学生、老师一次次或激情、或沉静的反复诵读声时, 我们充满激情、充满诗意、充满艺术美感的语文课堂就生成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向社会学习, 多识强记, 加强生活、知识的积累;同时, 平日要加强学习和记忆, 包括用日记或札记, 把自己所见、所感中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这样, 只要记忆“仓库”里的“积蓄”丰富了, 原料或半成品的“制件”花样品种繁多了, 一旦作文, 联想起来, 原料便源源而来。有些记叙文, 就是通过回忆, 对材料加工提炼, 按一定的结构形式连缀起来的。联想, 在某种形式上可说是生活素材的扩大或重新组合的记忆。加强联想训练, 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进行。

二、初中作文联想的设计训练

联想既然是一种有目的的思维活动, 那么它就有活动的依据和掌握的方法。联想的依据还是以立意为统帅, 为驾驭的绳子, 不论天南地北、上天下地、古今中外的浮想, 立意的经绳在手, 便散而有“心”, 万变不离其宗旨。联想, 绝非无缘无故地去胡思乱想, 它的活动是由“由头”缘起的, 没有“由头”无从联想。《土地》联想的“由头”是作者深有感触的“泥土和土地”。因此作文命题, 要善于启发引导, 也要善于把学生的思路从“由头”开拓出去, 形成广阔的联想。冰心的《一只木屐》的“由头”是“木屐”, 但是作者思路并未停止在“木屐”上, 而是睹木屐而情发, 由木屐展开回忆, 回忆起过去在日本的一段生活, 联想到日本工人生活的变化, 以及反对战争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联想绵绵不断, 思想内容不断地扩展, 艺术境界不断地加深。具体来说,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加强联想训练,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同质联想训练

有些事物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性质、意义相同, 可以作为联想的形式。比如,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这样教育学生进行同质联想:我们看到喷薄欲出的旭日, 就不禁联想起在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的花木禾苗, 也自然地联想到, 在党的哺育教导下的青少年, 过着幸福的生活, 天天向上, 健康而活泼地成长。虽然阳光雨露滋润下的青少年同雨露滋润下的花木禾苗不同, 但思想意义有相同之处。可见, 同质联想, 虽然事物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但思想意义, 某种性质特征是一致的。这样由此及彼, 由现象到本质的广泛联想, 既可开拓思路, 充实文章的内容, 又能深化主题。

比如, 在同质联想训练中,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则笑话说, —个人有一天在家里不停地蹦跳, 一会儿往上蹿, 一会儿又左右摇晃。家里的人大为惊诧, 问他:“你这是什么毛病?”他回答说:“我刚喝了药, 医生叫我喝药以前要把药瓶上下左右摇晃几下, 我刚才忘了, 喝完药以后才想起来, 现在再摇药瓶已不起作用, 我只好这样摇摇自己的身子了。”这够荒唐, 也真够愚蠢了。可有位医生听说这个笑话后却受到了启发。他想到, 农村常有人为了要自杀而喝进大量的卤水, 也许可以从这个笑话中想出几种抢救这种病人的十分简便的新办法。这位医生能想到哪些十分简便的新方法?这时学生运用同质联想方法, 就想到很多新的方法。

2. 同形联想训练

事物与事物形状相同或相似, 可以构成联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进行同形联想训练。《珍珠赋》中由珍珠进而联想形似珍珠的金黄的稻谷;联想到“雪白的珍珠”的棉花;联想到“碧绿的珍珠”的莲蓬籽, 及像“千万颗珍珠”的电灯。还由星光灿烂的夜空, 联想到灯光灿烂下的不夜城市。这样的同形联想, 可以使抽象的不可见的事物, 化为形象鲜明能看得见的事物, 这样的同形联想就会给人以直观、形象化的感觉。

3. 神似联想训练

这种联想, 不仅事物之间形状相似, 而且气质、神韵也相似。在初中作文训练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的课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神似联想, 从而强化神似联想训练。比如《白杨礼赞》中的联想就属这种类型。生长在西北高原上的参天白杨, 枝叶靠拢, 力争上游, 巍然耸立, 由白杨树的神姿, 而“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也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 对比联想训练

由某一类事物联想与之相反相对的另一类事物, 并且形成鲜明对比, 就是对比联想法。写作中的人物、环境、故事的对比描写, 反衬手法描写等等, 都是对比联想法。例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 来反衬、对比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 都是对比联想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在进行对比联想训练中, 有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例子。据传, 楚昭王领兵与吴国交战, 兵败回国, 昭王特意捡回一只自己的失履。随从问他:“大王, 为什么连一只靴子也舍不得丢掉?”昭王感慨地说:“楚国虽穷, 倒也不缺这一只靴子, 可是它和我一起出征, 如果不能一起回, 我会为此悲伤的。”这件事像长了翅膀, 飞进了楚国每一将士的心中。从此, 楚国人在战斗中即使退却, 将士之间也没有互相抛弃的。楚昭王借物比喻人, 启发将士顺着他的思路联想下去, 通过类比, 自然得出“生死相依, 同舟共济”的结论。对此, 我们在初中语文作文联想训练中也应加以运用。

篇9:浅谈初中语文作文训练

关键词:素质教育;作文训练;改革;创新

近年来,作文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了。另外,作文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变活了、变宽了。这样,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想写什么题材的文章都可以,由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类型很多。但话题作文出现在初中语文作文的频率较高,也很受学生的青睐。话题作文由于选材自由,要求宽,范围广,写作灵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创新和改革的目的。

在十余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盲目地完成每学期的六篇作文任务,没有一点改进和创新。因此,在我七年的九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不得不思考怎样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经过努力,我总结了一点经验与各位语文教师一起分享。

一、详备作文

集体备作文课题是2007年9月开始实施的,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每次作文训练。在以往的教学中,同一个年级的语文教师所写的作文几乎没有一样的,虽然完成了写作的任务,但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实行了集体备作文后,本组的教师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每备完讲完作文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老师可以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好的写作方法。

二、精讲作文

每周我们语文教师都有两节连堂课,可以用一节来讲作文,一节让学生写作文。尽量不要让学生回家写作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完成作文,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抄作文,所以最好当堂完成。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训练出来的。

讲作文的前提是备作文,教师的引导起决定性作用。如“命题作文的讲解”,首先引导学生拟一个好写的适合本年级学生写作优势的题材,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是很关键的。我常用以下方法:

(一)巧用诗词、歌词。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我的未来不是梦”等。

(二)运用恰当修饰等好的方法,适合中考作文,但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则拟一个简单的好写的题目。如,七年级联考作文题目: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这时我一定会引导学生写最拿手的记叙文,题目可拟为“友谊之桥”“心灵的桥”“家乡的桥”等,这样就不会把学生难住,但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我对他们的要求要高一点,如,以“和谐”为话题。2007年的中考作文,对于能力高的学生要求写成“议论文”题材,对于中等的学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拟题各有不同。

三、细评作文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作文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文章都想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因此一定要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可挑出中等式优秀作文,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然后让学生讲评优点和不足,评作文的方法很多,也可以全班改一篇作文,这样的效果更好。但是,评作文一定要仔细,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亮点、闪光点。

四、巧改作文

平时教师的工作量大,改作文成为教学中的难事,但我们自己可以改變方法。(1)教师至少改3次;(2)同学之间互相换着改;(3)教师面批作文等几种方法。

特别是让学生自己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给出具体的要求:(1)卷面整洁;(2)字数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4)无错别字;(5)中心突出;(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学生可以用以上要求改别的同学的作文,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巧改作文,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发现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开始这样做,学生并不怎么喜欢写作文,但一学期以后,已不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都愿意听教师讲作文,自己批作文和写作文了。

“详备作文,精讲作文,细评作文,巧改作文”是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只要长期坚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将不再是让语文教师头疼的事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来一个质的飞跃,素质教育也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生活因你而幸福500字下一篇:物业管理班学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