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选择题

2024-07-10

高中生物高考选择题(共10篇)

篇1:高中生物高考选择题

高考生物非选择题答题策略

一、填空题答题规范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错别字泛滥

类(内)囊体 斐(裴)林试剂

高压蒸汽灭菌法(气) 增殖(值)

糖原(元) 双缩脲(尿)试剂

健(建)那绿 丙酮(铜)酸

液(叶)泡 水蒸气(汽)蒸馏法

反射弧(孤) 三体综合征(症)

靶(耙)细胞 核苷(甘)酸

乙烯(稀) 光合(和)作用

磷酸二酯(脂)键 反馈(溃)

(2)生物学概念混淆

原生质层

原生质体

半透膜

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液

细胞内液

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中心体

中心粒

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生长素

生长激素

中枢神经

神经中枢

传导

传递

种群

物种

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型

(3)方程式、图表书写不完整

方程式中用等号表示,缺乏反应条件。

(4)文字书写、表达中出现的不规范

a.字迹潦草,随意涂改

b.表达口语化,不善于用生物学科语言回答问题

c.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d.表达详略不当,主次不分

e.表达不完整或语言抽象,意思模棱两可

填空题规范答题策略

(1)准确用字、用词,尽可能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表达。

(2)语言表达条理要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4)把握答题要点,提高表达的科学性和简洁性。

二、遗传图解答题规范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字母、符号使用混乱

2.不写“P、F1、×、↓、♀、♂”等符号,或符号写错

3.不写“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比例”等必要文字

4.基因型书写不规范,如:aA,BXbX等

遗传图解书写规范要则

1.正确书写“P、F1、×、↓、♀、♂”等符号

2.写出“亲本表现型、配子(根据要求)、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3.注意基因型书写中的潜规则

如:Aa,XBXb,写遗传图解时一般将母本放在前面。

三、实验题答题规范

实验题类型

(1)改错型:实验目的、材料、过程或结果有错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找出并加以改正。

(2)补充完善型:一般给出了具体材料及条件,要求完成实验操作的部分步骤,并预期结果,分析原因。

(3)分析实验结果型:这类试题以实验为背景,要求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读,进行分析。着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的品质。

(4)设计型:设计型实验题是在目前实验考查难以做到动手操作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分析实验的思路和方案。

实验改错题规范答题策略

第一步:分析取材是否正确。

第二步: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

第三步:分析药品与试剂的使用是否合理。

第四步:步骤及操作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漏做或顺序颠倒某个实验步骤。

②操作方法错误。

③有没有设置对照,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

④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第五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等量原则

可重复性原则

实验设计书写步骤及规范描述

——四段表述法

取材、分组、编号

【语言描述】

①若实验材料为植物,可描述为“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

②若实验材料为动物,可描述为“选择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

③若实验材料为溶液,可描述为“取两支(或多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或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

实验处理;实验组、对照组设置

【语言描述】

可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如“在A、B两组均加入等量的(或相同的)……”;“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如生理盐水、蒸馏水、清水等)”。

培养(或处理)观察、记录

【语言描述】

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或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一段时间后(或定时)观察(或测定)……做好记录(计算出平均值);A组中出现了……现象,B组中出现了……现象。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预期结果

唯一

不唯一(写全多种可能)

实验结果

唯一

唯一

验证性实验是“不需要”预测实验结果的,因为实验结果是“已知的”。探究性实验一般有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大多有三种。

【语言描述】

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一般都用“如果(若)……就(则)……”来描述。

实验设计题答题规范策略

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精心策划实验方法;

合理设计操作过程;

严格设置对照实验;

准确预测实验结果;

简明组织语言文字。

四、提高高三学生规范化答题能力教学策略

对错因进行统计分析,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注重基础,注重易错字和易混淆概念辨析;

加强审题规范化训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方法。

1.认真读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隐含条件和限制条件。

2.筛选加工信息,排除干扰。

3.克服经验主义,避免思维定势。

篇2:高中生物高考选择题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审题技巧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非选择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因此,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是能否认真审题。本专题试就这一方面作一些探讨。

1、找准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析题的关键处、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题眼。

【例1】烈日下,钙不容易被运输到发育的果实中.其原因是:

A.蒸腾作用的速率下降 B.有氧呼吸的速率下降

C.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 D、果实的新陈代谢不需要钙的参与

剖析:这道题,同学往往不清楚命题者的意图{考查的方向}。细读题干就会发现,这道题的题眼是“运输”.考查的是矿质元素的运输这一知识点。蒸腾作用可以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烈日下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因而钙的运输过程变慢。正确A

2、识别陷阱:在命题过程中.为了考查考生思维的准确性,增加试题的难度.命题者常会故布疑阵、巧设陷阱.有时一道选择题中会设一个或数个陷阱.考生一不留神就会误入其中。这就要求在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仔细推敲,方能识别陷阱之所在。

【例2】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A、核酸 B、脱氧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核酸 D核糖核酸

剖析:绝大多数同学错选A。错误的原因在于这些同学牢记了“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忽视了题干中“在细胞中”这一条件限定语。命题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陷阱。正确C

3、辨明词义: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氧化分解和水解等。命题者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考生对这些概念、名词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不仅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概念和名词应格外留意。

【例3】蛋白质完全水解后的终产物是:

A、气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包括以上三项

剖析:考查时很多同学选错C,原因是没有辨明“水解”和“氧化分解”这两个名词的内涵。

篇3:例析如何识别生物高考选择题陷阱

陷阱之一:概念混淆和知识点不清

命题者常会以字面上比较相近的概念或名词作为基点, 利用学生对某些生物学概念的含糊不清和片面的认识来设置陷阱, 考查考生对这些概念、名词理解的程度。考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在审题时对此类概念和名词要分外留心。

例1. (2012年高考江苏卷-19) 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 正确的是: ( )

A. (1) B. (2) C. (3) D. (4)

方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内化合物组成和鉴别的有关知识, 考查学生的记忆与分析能力。学生容易误选B项或D项。B项学生容易将糖原误认为是可溶性还原性糖。糖原是非还原性糖, 与斐林试剂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的颜色反应, 所以B错。D项学生容易将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概念混淆。甲基绿染液是用于检测脱氧核糖核酸 (DNA) 的, 所以D错误。

参考答案:C

陷阱之二:思维定式和凭经验选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 学生针对某一类型题目经常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 做题时, 往往凭经验去获取答案。但是我们要注意题目的适用条件,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握好解题方法的可逆性、灵活性。当面对考题时, 要对题目的条件和背景细加考察, 进而确定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能否在此应用。

例2. (2012年高考福建卷-1) 下列有关豌豆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萌发初期, 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增加

B.及时排涝, 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C.进入夜间, 叶肉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D.叶片黄化, 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方法解析:本题利用孟德尔的经典实验材料豌豆为背景, 考查有关植物细胞代谢的相关内容。选项内容表述简单, 其实蕴藏了很大的信息量, 其主要涉及叶绿体、细胞呼吸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该部分知识对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际中的现象做出相应的合理解释。学生容易误选C项, 学生具有思维定式:植物进入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 不产生ATP, 但是叶肉细胞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

参考答案:B

陷阱之三:选项迷惑干扰

不少选择题的选项比较类似, 似是而非, 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选项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 抓住关键字词作对比, 去伪存真。出题者在设置选项时, 其中部分句子是正确的, 或者有的选项本身就没有任何错误, 只是不切合题意而已, 这样的题目迷惑性比较大。

例3. (2012年高考福建卷-2) 下面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 其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 )

A.观察到植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观察到动物受精卵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单侧光照射下, 金丝雀鞘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C.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 用极细光束照射后, 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苗;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方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本上一些生物科学史上的基本实验掌握的熟练程度。考生容易误选C项和D项。C项, 将载有好氧细菌和水绵的临时装片置于缺氧且黑暗的环境中, 用极细光束照射后, 细菌集中分布在有光照部位的实验的结论是水绵之所以产生了氧气是因为有光照, 并不能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D项, 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苗, 该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存在一种能够使活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活性物质, 并不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篇4:解答高考生物选择题之管见

关键词:高考生物选择题;学习水平;最佳水平

一、对解答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建议

认真审题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环节。审题时要对题干进行认真仔细地阅读,对题干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识,从而找准答题方向,打破其迷惑性,直追正确答案;对阅读量大的题目,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读下来,抓住关键信息,寻找突破口,得出答案。

基础扎实牢固和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是解答选择题的前提条件。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才能从容应对,攻克简单的问题,不致失分,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也才有实力破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下工夫,掌握基础知识。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并注重在理解中培养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训练应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是解答选择题的策略所在。如果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试试排除法,通过比较、分析逐一排除,那么剩下的选项是正确选项的可能性就较大了,如此就增大了正确解题的几率。

二、对高考生物选择题常见类型的剖析

1.考查判断与组合能力的选择题

此类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量的汲取情况和学生对信息的判断、组合能力。做此类选择题,可采用基点法,即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依此顺藤摸瓜,通过判断、组合,选出答案。由于这类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做好这类选择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达成广泛、准确的认知。

2.考查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和原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这类试题属基础题型,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这类题的解答需采用分析推理法,即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对生物学的相关规律和原理加以运用,并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3.考查比较能力的选择题

此类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具有可比性的生物学概念或生理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的能力,解答好这类选择题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十分扎实的记忆,以雄厚的知识记忆为基础,再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辅以综合判断,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4.考查材料信息挖掘能力的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答这类选择题,首先要通过审题发现新信息,再次要结合问题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最后借助规律运用联想迁移能力,对问题进行创造性解答。

5.考查图文信息转换能力的选择题

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能力。解答这类题,学生需努力做好图文信息之间的转换:首先对图示、图象、表格等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和挖掘,如坐标曲线图的横纵坐标各表达什么信息等,再次充分联系有关生物学知识,最后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行图文信息转换,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应变能力,避免陷入思维定势的泥潭。

三、对培养良好考试心理素质的提示

心理学告诉人们,人们思维的活跃状态和情绪等心理素质有一定联系的,当情绪等心理素质处在良好状态时,思维的活跃情况较好,利于人们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所以学生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需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目标,积极努力

目标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需要一个目标的存在,以便在平时的学习中找准努力的方向,衡量自己的学习水平,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的了解,积极做出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从容应对试题。

2.做好计划、循序练习

一要深入、全面地吃透课程标准,对于了解、熟悉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试题的解答都有帮助;二要重视课本知识的复习,夯实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三要强化练习,争取每天都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磨砺解题思维、提升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练习的惯性下走进考场答题。

3.保持自信,沉着面对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信对于人们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适应于考生,一个人如果能保持良好的自信心,沉着地面对考试,发挥正常水平的可能性就大。在平时的考试中就要注意加强锻炼自信的树立和保持,使之成为常态,带着这种状态去应对高考,考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严英刚.高考生物解题策略谈[J]湖北招生考试,2008(11).

[2]陈红岩.反思2003年高考生物试题难点定位高三第二轮复习重点[J]中学生物教学,2004(5).

篇5:高考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例8: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茵,在产生的子代噬茵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DNA中找到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篇6:高考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例3: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教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但以圆形面积图的形式出现,增犬了试题难度。

篇7:高考生物选择题答题技巧

例:(高考全国)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A.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绿色植物的有机物和能量代谢、矿质代谢、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三个知识点,但有机物和能量代谢、矿质代谢是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考生不仅知道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器官,叶片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器官,叶片的生长发育需要矿质元素,矿质元素可再利用与不可再利用两类。还能分析出叶片幼小时,制造有机物能力很弱,不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要,需要从外部输入有机物,同时营造自身需要输入矿质元素;叶片逐渐生长,光合作用逐渐增强,长到成熟,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要,还能大量输出供其他部位消耗,而矿质元素此时基本上是不输入也不输出;叶片到了衰老阶段,叶绿素逐渐分解,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无力输出有机物,但此时它已不是生长中心,所以有机物不输入或输入很少,能再利用的矿质元素此时不断输出到新生部位,而不能再利用的矿质元素此时则宁死不动。最后由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来看,则为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篇8:高中生物高考选择题

一、选择性使用的必要性

对教材进行选择性使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必修部分内容的要求都是最基本的,是每个高中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要求。目前,这些基本要求对于少数落后地区的高中来说,实施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而对于我国东部教育发达的地区和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使实际的教学和教学成果超过《标准》规定的要求。因此,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选择或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使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教材选择性使用的含义

本文所提到的教材选择性使用是指下面两个层面中的选择:一是不同教材版本的选择;二是对教材不同内容的选择,或精简整合,或拓展补充。

1. 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择

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的新教材有五个版本:人教版、山东版、江苏版、河北版以及北师大版。教材版本多了,各地区结合地区实际选择使用的空间就大了很多,如,广东一个省就有不同的地市使用不同版本的情况,有的使用浙教版,有的使用苏教版(如深圳),有的使用人教版(笔者所在市)。

(1)基于不同区域 (地理位置不同) 学校的教材选择。可结合本地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就地选择教材,结合有本土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使课程资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使学生感觉到课程就在身边,课程就是生活,更好地学以致用,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2)基于学校不同硬件建设的教材选择。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地区的学校的硬件建设有较大的差别,如,同样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中里,人教版教材的选修内容要求的很多实验都可以开展,但在粤西或粤北的很多学校连必修教材的实验都只能勉强开出,因此,在这类学校就要考虑如何选择性使用选修教材内容,不能盲目求齐,求全,面面俱到。

(3)基于不同层次(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学生的教材选择。就算同一地区,由于学校的学生层次(如国家示范性高中与普通的高中)不同,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肯定有较大的差异,这样也有必要对教材选择性使用。

(4)基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理科、文科、艺术类)的教材选择。不同类别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层次是不同的,理科类学生的要求最高,文科次之,要求最低的是艺术类学生。学理科的学生几乎课程标准的每一条要求都必须认真对待,包括选修与必修内容,在高考中还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文科类学生只要求是必修部分的知识内容,艺术生只要求大致了解。这在高考科目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如,广东的高考,在理科类考生中生物科的要求内容是必修和选修,考试分数是计入总分的科目;但在文科和艺术类考生中只是高二有个学业水平测试,分数(或等级)只是作为高考录取的一个依据。两者的重要性绝对不能等同而论。这就更加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别学生对教材进行选择。

2. 教材内容的选择

(1)拓展延伸,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内容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果只是就教材的那点内容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不利于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及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这样就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如,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三内容中关于细胞免疫的知识,只是一幅图片和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其实细胞免疫过程中还有记忆T细胞的产生,淋巴因子的产生等过程,但这些知识教材均没有提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将这些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丰满的。

(2)重新整合,构建知识结构。如,人教版的必修三的内容,其实可整合为三个知识主干:主干一是内环境的稳态;主干二是生态系统的稳态;主干三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其实内环境的稳态的维持也是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如果是从生命活动调节角度来看,上述主干一和主干三还可以整合在一起。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可以重新整合为两大知识主干:主干一是有关细胞学的,主干二是有关进化理论的,因为就算是必修二中的遗传定律的内容也好,减数分裂的内容也好,都是描述发生在细胞里的生命活动的,完全可以放在细胞学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至于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整合,就更容易了,很多选修的知识是对必修的知识的补充与说明,完全是必修的延伸,最明显的人教版中选修内容中的关于基因工程的知识,基本上是顺着必修内容的思路延续下来的。

三、选择性使用教材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要对教材进行选择性和创造性使用,这对一线的专任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教师对整个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有整体、通透把握,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足够的了解外,还要求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所遵循教育管理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做足功课,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做得好,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

篇9:浅析高考生物选择题备考策略

关键词:高考;选择题;备考策略

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具有信息量大、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角度和层次多等特点,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推理能力、图文理解及分析能力、信息转换能力等。另外,选择题分值很高,所以,一份试卷分数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可以说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部分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事实上,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们交流经常会听到他们说,害怕生物选择题,原因就是分值太高,可越是怕,做题时考虑的越多,结果反而越出错,为解决同学们的这一困惑,下面就浅谈一下对生物选择题备考的一点看法:

一、认真审题,把握题干关键词,明确解题思路

选择题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目前来说,尤其是新课标,高考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题干的设置更复杂、更隐晦、更难把握,而一旦审题失误,很容易出错。所以认真审题、排除干扰、挖掘隐含条件、提取信息、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在理综试卷中,生物选择题分值很高,更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限定条件

通常情况下,题干中限定条件是很多的,比如“时间”“原因”“过程”“部位”“结果”“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相同,如:“直接”“间接”“根本”“最多”“最终”“最少”“至少”等;选择方向有肯定与否定之分,如“是与不是”“正确与错误”等,一道题,因为有这些限定条件的存在,其指向会不同,这也正是解题的思路和关键,所以做题时应特别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以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又没有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是题干中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所以应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去挖掘隐含条件。

3.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就是指命题人有意的在题干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用此来干扰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增加试题难度,因此考生应当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分析題干,以排除干扰。

二、明确基本题型,分清题型特点,掌握解题方法

生物选择题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类:基础概念型、数据计算型、判断推理型、分析应用型、图表曲线型、综合能力型等。针对不同题型,准确把握题型特点,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下面谈几种选择题答题方法。

1.直接判断法

解生物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是,解答时依据题目给定的条件,结合已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直接得出结论。该方法常用于解答判断“正确与错误”和“是与不是”的问题。

2.避生就熟法

指在选项中既有熟悉的知识又有陌生的信息时,可以从对熟悉的知识判断入手,从而达到破题的一种方法。现在的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经常涉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或学过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熟悉的知识,避开生疏的知识,找到正确答案。

3.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因为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干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解答,此方法可用于解答规律型和图表类选择题。如蛋白质合成是细胞的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发生该过程的是(C)。

A.神经细胞B.肝细胞

C.成熟的经细D.脂肪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DNA的分布和功能。蛋白质的合成离不开DNA的指导,对动物细胞而言,DNA分布在细胞核及线粒体中,因此题干可转化为“下列细胞中无细胞核和线粒体的是()”,从而快速确定答案。

4.分析推断法

该方法是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规律和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该方法常用于解决原理类、规律类、计算类的选择题。如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儿子,那么第二胎和第三胎都患白化病的概率是(C)。

A.1/4B.1/8

C.1/16D.1/9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推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一定都是杂合的,由此可知,第二胎和第三胎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分别都是1/4,而现在求的是第二胎和第三胎都是白化病的概率,所以应用乘法定律:1/4×1/4=1/16。

5.反证法

反证法是指先假设结论正确或成立,然后顺着该结论逆推,如果得到需要满足的条件与题设条件相矛盾,由此可说明原假设不成立。在推断遗传系谱类型时,通常要用到该方法。

6.筛选淘汰法

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淘汰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外还可利用选项之间的差别来进行筛选,即对比题目提供的类似选项或意向相反的选项做出判断。该方法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以及组合式答案的选择题。

总之,解选择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就是这么几种,同一道试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考生在做题时,只要基础知识把握牢固,并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恰当的解题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以及解题的准确度。

篇10:高中生物高考选择题

【摘要】选择题是高考理科综合卷生物部分的必考题,而且所占分值较高,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帮助考生提高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从作者的经验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即首先了解“选择题的基本类型及解答策略”、其次掌握“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再次会运用“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类型、策略、方法、技巧、能力

分析历年高考考题,理科综合卷生物部分命题的最大特点就是题型的稳定性,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第二部分为简答题和实验题,共42分。虽然从去年开始已经实行新课程标准,将生物部分的总分从原来的72分调整为90分,考试题型也作了部分调整,但第一卷依然为选择题,比以前多了一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第二卷由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组成,共计54分。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执行老课标还是新课标的高考,选择题都是必考题,所占分值也较高,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帮助考生提高考试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就本人在多年教学中不断总结的经验对此问题作简要剖析。

一、选择题的基本类型及解答策略

要提高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选择题的类型。虽然选择题包括的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内容也不固定,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选择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判断型选择题。判断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题型,题目中常常以“下列说法或描述正确的、不正确的、合理的、不合理的”等语句作出明确要求。这类题型在选材上,主要侧重于考查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又可分为概念迷惑型、表述绝对型、新词干扰型、直接判断型、分析判断型、实验评价型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辩析各种生命现象,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作出正确判断。

2、图表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常借助题图设置的新情景和提供的新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识图、识表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和整理图表信息的能力等。即主要考查考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多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该题型主要包括表格、曲线图、柱型图、实验装置图、生理功能示意图、遗传系谱图等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应认真读图表,仔细观察和比较,找出图表中所给的各种有效信息,并确定各要素在图表中的含义;另外还要仔细分析图表,寻求图表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尽量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描述,必要时可以进行图表的转换,最终通过剖析图表、运用图表特征和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

3、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一般包括异同组合型、排序组合型和综合比较型等,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该题型考查的知识范围较广,而且会设置一些模糊

概念、或将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等。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概念辩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首先是审题要仔细,充分研究题干的要求;其次是辩析题支,要对题支表述的正确性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看其是否与已知的观点一致,不一致的必须舍去;再次是辩析题干和题支的关系,分析题支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相似、相近、易于混淆的干扰题支必须进行排查,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4、计算型选择题。计算型选择题也是一类比较常见的题型,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蛋白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分裂、DNA、遗传定律、遗传病发病率、基因频率、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等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熟悉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公式和数量关系,如种群密度、基因频率、蛋白质中肽键数、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公式;②学会从平衡的角度分析题目,尤其是相关化学知识的准确运用,如涉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化学反应式的计算;③学会运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解答概率问题,如计算遗传概率中常用的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的正确运用。

二、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做高考生物选择题也是如此,尽管选择题的题型多样,但其解题方法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等专业术语,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氧化分解和水解等等。命题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专业术语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关键词语应该特别留意。这些关键词语往往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语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的选择题,就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1、(2009.安徽)DNA分子在初步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氨基酸、葡萄糖、碱基B.脱氧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D.核糖核苷酸

【方法领悟】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初步水解”。由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但题干问的是DNA分子在“初步水解”后的产物,故应为脱氧核苷酸。【答案】B2、明确限制条件,缩小答案范围。限定条件的设置,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因此,审出“限定条件”,就等于找到了“题眼”,题目中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限定条件包括: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影响等;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④限定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还是分泌等。

2、为了确定某株高茎豌豆(显性)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

A.让其与矮茎豌豆杂交B.让其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

C.让其自交D.直接进行DNA检测

【方法领悟】该题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限制条件为“最简便的方法”,确定显性植株的基因型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测交和自交,但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故最简便的方法应为自交。【答案】C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科中的潜规则常以隐含条件的方式隐身于题干背景之下,解题时要善于挖掘,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的指的就是“正常”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把题干补充完整。

3、(2010.四川)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D.雌性激素

【方法领悟】本题的隐含条件是“蛙脑垂体提取液中已经不存在完整的脑垂体细胞”,也就不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含量增加的激素就不可能是B、C两个选项所示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而题目中根本没有涉及下丘脑,因此A选项也不符全备件。那么这种激素只能是雌激素,原因是垂体中原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蛙的卵巢,促进卵巢合成并分泌雌性激素。【答案】D

4.排除干扰信息,找准命题意图。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可以将干扰信息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故考生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题干,才能排除干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找出正确答案。

4、(2007.广东)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I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方法领悟】本题中有两个干扰,一个是“光照条件下”,另一个是A选项中的“无氧条件下”。这两个条件连续给出,很容易误导考生排除线粒体,只想到叶绿体而误选A选项。但是只要意识到“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也可产生ATP”,就很容易判断出A、D两个选项是错误的。又由于线粒体中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时,有ATP的合成但是不依赖氧,因此C选项错误。【答案】B

5.克服思维定式,防止“生路熟走”。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考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等稍作改动后命制而成的,这类题最具欺骗性,乍看像“熟题”,实际上已经“改头换面”,其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审题粗心大意,只凭经验做题,就很容易犯思维定式的错误。因此,越是“熟题”,越要警觉、细心审题,准确地获取信息,做到“熟路生走”,才能准确作答。

例5、(2009.江苏)一个人体内的胰岛B细胞、神经细胞、表皮细胞等,其形态、功能各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细胞中信使RNA的结构不同B.不同细胞中转运RNA的种类不同

C.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的结构不同.D.不同细胞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方法领悟】本题中的“根本原因”是最常见的提问方法,我们一般都首先考虑“遗传物质”或“基因”。而选项中恰恰有这个选项,因此很容易“误导”考生选择D项。实际上,本题的“题眼”是“一个人体内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同一个人体内的细胞是经有丝分裂获得的,因此遗传物质相同;不同细胞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是细胞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不同细胞中信使RNA的结构不同。【答案】A

三、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固然,是否“肯登攀”极其重要,但同样是“肯登攀”,“乱登攀”与“巧登攀”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高考中,理科综合的考试时间对于考生来说比较紧迫,若考生没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就容易浪费时间,导致因考试时间不够而部分题目不能看完,即使是简单题也丢了分。所以教会考生掌握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

1.直接判断法。直接判断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准确掌握生物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思考,直接从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中作出判断,确定符合题干的选项。这种方法不需要拐弯抹角,适用于基础知识类试题。基础知识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可以说是送分题,但仍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有准确无误的掌握。

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C.有性生殖细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内含有等位基因

【方法技巧】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方法技巧是掌握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方法。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是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既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只是在同一生物体中殖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为体细胞的一半。二倍体生物的有性生殖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四倍体的有性生殖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故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答案】A

2.淘汰排除法。淘汰排除法是指从排除谬误人手,逐步缩小范围,去伪存真,最后确定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排除知识、表述、逻辑错误的选项,选项的描述本身错误或包含部分错误的要排除,但逆向选择题除外,选项描述有逻辑错误的也要排除。

(2)排除无关选项,选项的叙述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无关,应排除。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一些较难的、不能凭借掌握的知识就能选出答案的试题。

例7.(2010.江苏)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人出现肺水肿现象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方法技巧】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属于”和“内环境稳态失调”。而选项中A是受寒冷刺激时的体温调节、C为免疫调节、D为水盐平衡调节,都属于正常的稳态调节,故应排除。

【答案】B

3.对比推理法。对比推理法是通过比较选项所涉及的生物学的相似、相近、易混的概念、原理、方法、结构、功能等,以达到摒弃似是而非的选项,从而作出正确评判的方法。这类方法适用于选项相近或者类似的选择题,此外,当排除两个选项后,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决,不知道究竟应该选哪个时也常常采用这类方法。

例8.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下列一般不可以作为目的基因受体细胞的是

A.受精卵B.韧皮部细胞

C.卵细胞D.根尖生长点细胞

【方法技巧】对于本题中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不难发现:A、B、D三个选项均为体细胞,而C选项则为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只有体细胞中的一半,不适宜用作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答案】C

4.图文转化法。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生僻,或试题呈现形式发生变化等,可通过将题中信息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常用的转化法有将图表转化为文字、将文字转化为图表、图与图之间的转化、文字之间的转化等。

例9.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一个相邻细胞叶绿体基质中,共穿越磷脂分子层数是

A.4B.6C.8D.12

【方法技巧】本题看似与计算有关,实质上解本题的关键不是计算,而是能否将题目中的问题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因为关键点是要分析CO2一共穿越了几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又包含两个磷脂分子层。【答案】D

5.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指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以另类角度从不同侧面思考问题,这样有时会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法有时类似于数学中的“反证法”,适用于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行不通或很复杂的试题。

例10.在下列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中,可能为伴性遗传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方法技巧】本题的“题眼”为“可能为伴性遗传”。直接分析可能为伴性遗传的选项的话,似乎找不到入手点,但是若反过来分析“哪些不可能属于伴性遗传”就容易多了。因为②必为显性遗传,但“父病女正常”,故不可能为伴性遗传;④必为隐性遗传,但“女病父正常”,也不可能为伴性遗传。则②④被排除。【答案】A

上一篇:江西省工信委综合处下一篇:扬州市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