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文化铸造城市魂魄

2024-08-22

南宁:文化铸造城市魂魄(精选6篇)

篇1:南宁:文化铸造城市魂魄

南宁:文化铸造城市魂魄

培育“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打造“流动”的彩虹桥

《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6日 04 版)

南宁新景

■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陈武: 文化强市何以强,强在文化自觉,更强在文化自信。

■南宁市市长周红波: 唯有文化之引领支撑,方能筑城市精神之高地。

主持人语

一年一度的国际民歌艺术节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使这里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新会书院里夜夜摆袖唱吟的邕剧和粤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中国绿城”、“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众多美誉,是城市文化定位和城市精神的具象承载。在向区域性国际城市迈进的轨迹中,南宁,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虔守千年文脉,用文化铸造城市魂魄,打造成“广西文化新高地”。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聚焦广西南宁。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文化“种”进百姓心田

牧羊的鞭子舞起来、划船的木桨荡起来、劳动的号子唱起来,夜幕下,南宁市武鸣县府城镇的圩场比白天还热闹,邻近的男女老少如约而至,尽情地唱着、跳着,享受着“白天扛锄头上山种田、晚上打快板上台演出”的“新生活”。

这是2010年3月,南宁市启动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以来,基层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在此之前,虽然当地没少花心思组织专业文艺队到社区、乡村演出,但群众似乎并不买账,“送文化”成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基层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南宁市提出:农村文化建设,既需要“送文化”,也需要为百姓提供舞台,引导百姓自己“种文化”,唯有如此,文化的“种子”才能在基层生根、发芽。

随着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的蓬勃开展,基层的“文化细胞”被迅速激活。在宾阳县,文化馆12名馆员全体出动,每人负责1至2个乡镇,走村串寨,对全县9个业余文艺队、50多个节目进行辅导和排练。由此,一大批散落在村坳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甘棠镇灵动逸俊的彩凤舞,甚至“舞”进了上海世博会。马山县还先后组织古零村文艺队、金秋艺术团、红霞艺术团等团队到周边县进行交流“取经”。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带来最直接的变化是:老百姓从昔日“看客”成了“主角”。他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情,演绎出一派安宁和谐的新农村风情画卷。很多原本纠缠的矛盾化解了,一些原本的“问题村”变成了“和谐村”,以往的“旧四多”——纠纷多、矛盾多、上访多、谣言多,变成了现在的“新四多”——歌舞多、笑声多、谦让多、文明多。

培育“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

没有丰厚的经济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只有11栋居民楼的南宁市望州南小区,却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之路。

在这个拆迁户集中、人员复杂的老社区,邻里间却洋溢着血浓于水的互爱情谊,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帮就帮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倡导下,“能帮就帮”这一朴素的守望相助精神,逐渐走进了全市的各个社区,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并得到弘扬、延传。如今,南宁市已形成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党员义工队伍、爱心小分队等为主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有人说,今天的南宁,人人都是志愿者。

在南宁,有一位军转干部的名字时常被人们所想起,他叫朱传波。他辛勤劳动、默默奉献,让一个又一个“烂摊子”企业柳暗花明。在市委的倡导下,这种“敢做善成”的坚毅品质,激发着干部群众创先争优。一个又一个“朱传波”不断涌现出来:好战士黄胜新、“中国杰出青年卫士”黄振磊、“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韩素云、“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谢芳秋、“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牙高峰„„他们,如同一座座丰碑,挺起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

如果说“能帮就帮”的精神,体现的是壮乡人固有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和谐共处的品质,那么,“朱传波们”身上体现的“敢做善成”精神,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争优创先的“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胸襟气魄,则顺应了南宁这座区域性国际城市走向世界的步伐。

这种精神,体现在百姓的生活中,更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十一五”期间,南宁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18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5年时间完成了过去10年都完不成的目标,被称为“南宁速度”。

打造“流动”的彩虹桥

催人奋进的铜鼓,震撼大地,响彻人寰,在他们身后,无数双赤脚随着铜鼓声走来,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每当节目演到高潮时,观众都会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这是今年6月10日至24日,由南宁市艺术剧院排演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在美国巡演时最感人的一幕。

《妈勒访天边》此次赴美巡演9场,两万名美国观众现场领略这一壮族史诗的震撼与风采,这是《妈勒访天边》首次走出国门,是广西赴美巡演城市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妈勒访天边》剧中展现的“逐梦天涯”意志和精神,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了新时期南宁人与时俱进的开放气质,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孜孜追求的方向。

每年金秋,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总是准时地盛大亮相。悠悠民歌不仅传开了绿城南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唤醒了这座城市自身蕴藏着的冲动和渴望。如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南宁不断拓宽和外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与领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打造了一条条“流动”的彩虹桥,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开放、合作、自信、包容气质的南宁新形象:

早在2006年,南宁市与中央电视台、奥地利国家电视台三方联合举办了“音乐家舞台?大地飞歌——中奥萨尔茨堡之夜”大型晚会,广西民歌首次走向世界舞台;

2007年,南宁市艺术剧院和粤剧团成功在土耳其进行了为期174天76场次的商业演出,南宁粤剧扬名国外;

2008年,南宁市粤剧团应邀参加韩国果川露天艺术节和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成立60周年庆典,上演的南派粤剧折子戏专场,引起强烈反响„„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经贸乃至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机制。2011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官员、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博物馆运营管理及其文化产品创意开发进行了交流研讨。从2006年至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已成功举办了6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起中国—东盟文化产业战略互动对话机制。本报记者 刘 昆 通讯员 周仕兴

专家点评

作家 东西

南宁人的性格里天生具有质朴、温和、包容的特质,人与人之间,能帮就帮,朴素守望。早些年,因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南宁人向世人展示了自身既传统又现代、既包容又开放的精神风貌。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南宁逐渐转身为区域性的国际性城市,南宁人又彰显出敢做善成的品格,想做事,能做事,干成事。从“能帮就帮”到“敢做善成”,体现了南宁人精神世界的内在成长性、丰富性和张力,更体现了南宁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建设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篇2:南宁:文化铸造城市魂魄

光芒文化:铸企业魂魄 促转型升级

近日,由靖江市企业家协会与光芒集团党委联合编印的《光芒文化的塑造与创新》读本向全市上千家企业和政府部门发行。这本书主要是用光芒集团打造企业文化的典型经验,给其他企业以学习和借鉴,用文化凝聚力量、引领发展,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光芒集团能在竞争如林的厨卫家电、新能源行业大洗牌中挺立市场,稳健发展,充分说明:企业发展靠管理,管理成功靠文化。”靖江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薛汉根评价说。

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文化

谈到企业文化,一些企业采用的或是西方式文化,或是家长式文化,或是军队式文化„„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企业需要用什么样的文化来指引企业发展?光芒集团有自己的黄金法则。

早在2000年,光芒集团党委就确立了光芒文化建设的“五项黄金法则”,即:“党建引领原则、服务发展原则、凝聚员工原则、传承创新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其中,将党建引领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法则。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发展的方向,优秀的文化就是生产力!”光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朝洪认为,企业要结合时代要求以及企业实际,塑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党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经验的宝贵结晶,也融合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多年来,光芒集团始终坚持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文化,形成了以“人本文化、家国文化、和谐文化、诚信文化、品牌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基因,延展成企业使

1命、企业精神、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等理念体系,为企业发展明确了科学的方向和目标,企业发展迸发出活力和激情。

去年,光芒集团销售同比增长31.2%,连续八年以30%以上的幅度递增。其中,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在经济形势严峻、行业增长乏力的形势下,实现了46.8%的增长,成为同行中增幅最大的明星企业,企业先后荣获“中国家电行业最具投资价值品牌”、“首届江苏紫金奖-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中国百佳最具文化价值品牌”等。

文化软实力要产生硬效率

企业文化不是空中花园,也不仅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标语。

范朝洪认为,“企业文化是软实力,软实力更要产生硬效率!让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细节中,融入员工的灵魂中,就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正所谓无往不胜文化力!”

2010年,光芒研发理念由“科技创新”升级变为“科技领先”。两字之差,却揭示着企业战略思想的重大提升——不只进行科技创新,更强调创新的成果,要从优秀走向卓越,在业内居于领先水平。

理念的转变让企业迸发强大活力。光芒研发团队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加快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产品向“智能化、变频化、人性化、时尚化”升级。目前,企业与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东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

在光芒产品展厅,厨卫家电销售总经理薛治利介绍,“去年,我们开发出国内首套变频厨卫家电,实现了变频技术在油烟机、灶具、热水器产品上的应用,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可以实现节能33.5%,很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光芒厨电高端产品的销售占比达到了42%,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是我们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最新成果”,光芒太阳能总经理马巍菲

指着车间正在包装的产品说,“这是国内首台内置式强制循环阳台壁挂太阳能系统,一台产品申报9项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热效比普通产品提高了21%,被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评定为建筑节能重点推广产品。”

据介绍,该产品继拿到南京4600套的订单后,去年10月,又一举中标国家保障住房工程,赢得6000套的巨单,企业并与万科、碧桂园等“房产大鳄”达成工程合作协议,工程订单增长了112%。

为了满足市场激增的供货需求,光芒集团加快了产业布局,老生产基地加快设备升级,同时加速新生产基地的建设。企业投资1亿元的四川绵竹新能源基地,目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6月份就要正式投产,届时产能将会实现翻番。

文化魅力凝聚八方英才

只要你能,舞台就跟着你延伸!这是光芒的人才理念。

范朝洪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要想青春永驻,就必须培育新生力军。过去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今做好企业要‘一方水土养八方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光芒1500名员工中,有35%来自浙江、四川、河北等外地。在人才流动频繁、招工困难的今天,光芒如何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

2000年以来,光芒集团连续十几年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每年出资选送数十名员工到高校学习,至今已有200多名大专、本科、硕士、MBA等员工学成归来。先后有168名中层干部被送到北京或上海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养特训,每年的培训费用近300万元。

在去年的年终表彰会议上,光芒青年技工杨义军领到了2万元的“三创”奖金,这是他正常工资、奖金之外的又一项“特殊奖励”。当天共有来自基层一线的218位职工领到该类奖金。这得益于企业开展的“创新、创优、创效”建议活动,光芒集团“请”员工有偿献计献策。2011年共收到368条建议,正式实施212项,节约效益180余万元,又拿出1/3被奖励给提出和参与项目实施的员工。

目前,这样活动已经演变成全员性的创新活动。

文化体现在细节上,融化到人心中。每年中秋节晚上,光芒高层都会陪外地员工吃团圆饭;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伙补、婚补、房补;除了国家规定的“大医保”,光芒还建了个“小医保”,让员工同时享受两种医保;光芒每年提供约30万元的文化活动经费,在重要节庆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国内知名企业文化专家陆元彬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心建设,在我走访的几百家企业中,光芒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很高,根本原因在于光芒文化已经内化于员工心中、固化于企业制度中、外显于组织行为中!”

“打造优秀文化,铸造企业之魂”,《光芒文化的塑造与创新》一书开篇就用这句话来阐述光芒文化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为魂、落地有声”,或许这正是光芒37年始终保持青春活力的重要奥秘吧。

篇3:南宁创意城市文化发展分析

近年来,南宁市经济实力不断强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南宁城市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2015 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1492. 08 亿元,增长8. 7%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 3 亿元,增长3. 7% ; 第二产业增加值583. 75 亿元,增长8.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807. 03 亿元,增长9. 9%[1],第三产业增幅最大。

随着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性空前加强,除了 “硬”实力的吸引,创意人才会选择聚集在更适宜发展的地方。因此重视以创意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是南宁市实现产业升级、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创意城市以致在未来的创意时代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2 南宁创意城市文化发展特征

2. 1 年轻的二线城市

人口的流动会加速创意阶层的产生,而创意阶层也喜欢往更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地方迁徙。佛罗里达曾研究过当代中国的人才聚集情况。他们用非户籍人口来衡量中国城市的开放程度,发现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并不显著[2],这从侧面反映我国还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创意阶层。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人才过度饱和,许多广西籍的人才近年来也出现了 “返乡热潮”。

在2013 年新一轮中国城市等级划分名单中1,南宁跻身 “新二线”城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实际上,南宁仍属年轻的城市,1958 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真正确立了首府南宁的地位。在大众的普遍意识里,南宁的建设是伴随着首府身份的确立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南宁并没有过多的城市发展历史痕迹。实际上,这将为南宁提供更多新的发展机会,历史有时候会成为一个城市的负担。作为一个“年轻”的二线城市,南宁更易接受新事物,对外开放的程度会更大,更易形成兼容并蓄的氛围,能为各种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提供发挥的空间。再次,2007 年,南宁市政府因采用了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获得了全球人居领域最高殊荣———“联合国人居奖”。南宁是中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说明南宁拥有良好的居住及人文环境,能够满足创意人才对舒适、便捷、高效、安全生活的追求。最后,南宁作为中国- 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拥有直接对话东南亚、与国际接轨的地理优势、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能为南宁的创意城市构建带来更大的机遇,与东南亚合作,会产生极强的创意力量。

2. 2 多元的市民背景

在整个历史上,来自外地的外来人口或移民,始终都是建立创意城市的关键。例如,伦敦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意且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不同国籍的人口超过1 万的有33 个族裔,包括胡格诺教徒、犹太人、爱尔兰人等。他们带来贸易、技能、工艺与才华,协助伦敦巩固其世界城市的地位。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其中人口总数超过1000 人以上的依次为壮族、汉族、瑶族等10 个少数民族。南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多样性的多民族文化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元素的扩张和突破,有利于激活城市的创意活力,增强城市的文化实力。但是,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危机,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必定能激活城市新的生命力,恢复南宁的民族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同民族间不断交流、融合、再创作的过程也是城市创意的活化过程。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汇集,帮助南宁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

2. 3 包容开放的城市个性

当人们愿意离开故土踏上他乡之路必定承担着风险,在创业安家的过程中,人们在以追求个人成功、幸福生活为奋斗目标,独立进取、积极竞争,在强烈的个体观念和自我意识基础上形成了渐趋一致的价值取向———即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移民文化价值观。而这种创新、创造、创意的移民个性和文化与创意城市的内涵不谋而合。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申报创意城市称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政治因素而产生的大量外地移民,由此形成的兼容并蓄、开拓拼搏、不断创新的移民精神。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南宁工作、生活。跨文化的碰撞、信息的汇合有利于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南宁已初步拥有这样的先天基础,而这正是创意所产生的根源。

2. 4 城市特色不显著

南宁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上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依旧没有形成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虽然南宁一直号称是 “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实际上, “民歌”并没有融入城市文化中,也没有深嵌入普通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通过相关节庆和会展的宣传。虽然各界都承认这个称号,尤其是每年一度的 “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依旧不够深入人心。例如民歌节在节目设置与编排上,明星的出场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而独具地方特色的节目则被排挤。对于本地受众而言,民歌节所彰显的自我身份认同逐渐模糊,也会使得个人逐渐失去对地方文化的归属与依靠。还有正在进行的南宁 “水城”打造工程,也存在这样的尴尬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决策者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忽视了地方认同的重要性。

城市因时代发展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丢掉地方特色,不为消费文化的根本方法,在于以地方文化为依托,增强地方认同,恢复地域自信,才能让城市在注入创新因素的同时保持住自己的地方特性,并不断发展成城市特色。

2. 5 文化建设流于表面

大部分城市认为要打造创意城市,关键是建筑,形成不少优秀的物质景观———体育中心、城市购物中心和主题公园,经营重点在于促进旅游娱乐和商品消费,一定程度上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但流于表面的场馆建设并没有真正将文化作为重心,创意氛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文化中来,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创意阶层。

南宁唯一现有的文化创意园区 “唐人文化园”于2009年改造完成,成立之初曾引起业界及媒体的关注,如今却背离文化创意聚落的初衷,陷入混乱的景象: 店家只是销售一些价格低廉的书画作品,而且产品品质低端,并没有真正的文化内涵; 园区偶尔会作为某些政府宣传活动的举办地点,但平日里基本没有创意行为的发生。我们可以认为,唐人文化园这类典型的文化创意园区只是提供了招商而没有给予平台,商业属性杂乱而不具备文化专业性质的各种工作室、作品展示、销售和文化活动的场所。从根本上看,这些文化创意园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聚落,缺乏文化内涵和产业规模,而仅仅是一个商业街区套上了 “文化” 的外衣,也不能真正形成让文化艺术工作者充分发挥的环境氛围。

3 南宁建设创意城市发展对策

3. 1 从 “以人为本” 出发,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世界正在改变,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仅是东部一线城市,南宁作为新兴的二线城市,更新形势也十分严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 “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 “创意城市”是城市更新模式的必然选择。创意城市已不仅是硬件的建设,要改变以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而是城市总体发展与振兴经济的策略性思考的一环。

南宁必须投入更大的关注在城市 “软件” 上的改造,致力于打造安全、舒适、友善与节能的创意城市。为了吸引创意人才的进驻、创造创意氛围、形成创意聚落,指导城市更新的基本理念逐渐转变为目标多元、内容丰富、更具人文关怀的构建策略。城市作为地区的经济引擎,核心课题是如何将一个以生产制造为目的的城市,转型为以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美学经济及体验经济为目标的城市。目标的达成有赖软硬件的配套和整合,并且重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3. 2 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应借助与东盟的战略优势,完善和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努力为南宁营造一个国际化的创意投融资氛围。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南宁可借由城市的多民族性、开放的氛围与高人气的美食,来凸显南宁的文化特色与独特性,这些富含地方文化元素的产业、产品及空间,拉近了城市与民众的距离,增强了地方认同感。而节庆会展和文化旅游业一直是南宁发展的龙头产业,应充分发挥南宁作为中国—东盟桥头堡的优势,建设完善国际会展中心、华南城等会展场馆设施,承办好国际性、全国性重大会议、展览和赛事,打造好 “两会一节” 品牌。举办好“三月三歌圩”、“炮龙节”、“茉莉花节”等地方节庆文化活动,将民众认同的东盟文化浓郁、南宁民族文化鲜明的节庆文化与旅游业真正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邀请创意团队对文化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进行独创设计,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以此为核心,大力开发相关衍生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3. 3 重视民众力量,实践推进城市更新

为了使南宁创意城市得以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有一批批的创意力量进行补给,这种力量的根源就来自于市民。城市如何以开放、包容的方式持续发展,现有的同质化环境如何进行改良,城市如何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许多对策都要从城市的最小单位——— “市民”中得到答案。为搭建市民参与城市项目建设或创意活动的平台,一方面体现了包容的城市文化特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民的地方认同感。再依据南宁市民对城市强烈的地方认同感,鼓励并启发他们对公共政策出谋划策。南宁拥有许多优秀的创意人才,如果通过他们的参与,将民众的地方认同与政府包容性的组织文化相结合,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改善市民生活,也能加速城市更新。

现阶段下,南宁电视台 《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节目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市民参与城市公共政策的权利,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在提高城市包容的同时也为城市赢得了更多的地方认同。政府因此获得了城市改良、更新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不断问责中,形成对公共领域的责任机制,较易形成良性的城市循环机制,有利于南宁创意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3. 4 打造创意平台,培育良好城市创意氛围

创意人才在城市中追寻的是丰富的、高品质的、舒适的工作和体验,要求城市拥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更重要的是有能证明和实现他们是创意人才的机会。这就向南宁提出了需要提供更多的激励方案,并给予他们实现的平台,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城市创意氛围的严峻挑战。

南宁市拥有全广西最多元的文化和创意活力,全区的创意设计人才几乎都集中在南宁,当然更需要由创意提升竞争力,公众基于地方认同的创意应该要被用于针对城市公共领域问题的解决对策上。这就要求城市提供更包容的组织文化,凝聚市民由下而上的力量,将设计导入公共政策,将各种符合民众需求的服务落实到城市每个角落,也让城市更宜居、更安全。除了各城市拥有普遍的文化、商业设施外,更主要的课题在于如何使得自己与众不同。因此,具有创新、包容和认同的城市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聚集在一起,促使更多的创意滋生。

当然,营造创意氛围的方式也不止一种,打造创意平台,建立文化创意园区,整合产业链,将创意阶层聚集在一起,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效应,保证城市创意活动能够有质有量地持续顺利开展,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新兴模式。南宁五象新区在建的广西文化产业城,集合大学、广电机构和文化创意企业联动; 配合以自治区为主体统筹推进的 “六馆三街”文化创意产业片区; 已面向市民开放的李宁体育主题公园等。整体而论,我们看到了南宁在创意城市多元化网络建构上所做的努力。南宁可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创意互动空间,给予民众更多加入到创意活动的机会与平台,在不断地参与中使城市获得认同。

参考文献

[1]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EB/OL].(2015-08-12).http://fgw.nanning.gov.cn/jjyxfx/201508/t20150812_492519.html.

篇4:陈启涛:用优秀文化铸造城市之魂

作为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的中心,蚌埠又名“珠城”,寓意镶嵌在淮河之上的明珠,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从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到楚汉相争、淮海战役,从双墩文化遗址到津浦铁路开通,都是这座城市令人骄傲的历史和文化符号。

7300年前的淮河流域人类文明双墩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被确认为中国文字的重要起源。双墩一号墓发现了很多考古史上从未有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震惊考古界,跻身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200年前,大禹劈山导淮疏治洪流,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蚌埠西郊禹墟遗址的发掘,让人们依稀看见“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恢弘场景。

2200年前,曾演绎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历史壮剧的“垓下古战场”就在蚌埠境内。垓下遗址发现了叠压在秦汉古城之下的大汶口文化城址,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起源及淮河流域文明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料,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华儿女》:陈书记,淮河流域一直以来有一句老话“走千走万,不如涡淮两岸”,就是形容蚌埠是富足的“鱼米之乡”。蚌埠作为一座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老城市,但进入近代以来又算是一个年轻之城。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启涛:蚌埠起于交通、兴于商贸,发展繁荣与铁路建设息息相关,被形象地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和“小上海”。津浦铁路1911年12月7日全线竣工通车,2011年我们举办了“开埠百年”的盛大庆典。

蚌埠真正建市于1947年,当时是安徽第一大城市,也是安徽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解放后国家把蚌埠作为重点工业发展城市和“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发展城市,在“一五”、“二五”时期搬迁来了大量的国家工厂、事业部门和科研机构,蚌埠作为安徽省最大的老工业基地,曾经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国有企业数量高居全省各城市之首,在计划经济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蚌埠,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历程,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截止2011年12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这是高于全省的平均速度。去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4.1%。固定资产投资去年达到了6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4%,这几个主要的指标增长幅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是蚌埠近几年来的最高增幅。从原本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年轻的蚌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康,沧桑巨变有目共睹。

《中华儿女》: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未来的理想城市。十二五开局之年,蚌埠在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启涛: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今年2月22日,我们专门召开了“文化强市大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精神,明确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整体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体系。

近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全面完成,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建成16个文化站、180个农家书屋。市博物馆、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传习所民俗馆对外免费开放。全市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目标已经实现。“双墩春秋一号墓”、“垓下城址”先后被评为2008、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禹会村遗址多项考古发现填补淮河流域乃至国内考古空白。花鼓灯、泗州戏艺术和五河民歌分别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及传承人机制已经建立。歌曲《好一个花鼓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四兄弟千里驰援记》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花鼓舞《鼓乡情韵》获中国鼓舞大赛唯一金奖,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暖场演出和世博会安徽周演出。2010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增长12.9%,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12.3个百分点。

去年我们在文化旅游产业上面开工建设了几个比较大的项目:“花鼓灯嘉年华”游乐园项目占地约815亩,总投资10.2亿元,是安徽省“861”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已被列入2011国家文化创新工程。5月1日正式开园,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蚌埠旅游。

“中国古民居”项目总投资不少于30亿元,项目浓缩了长江三峡、徽派建筑等中华古民居精髓并集大成于一体。“大明文化园”立足于明文化中的“孝”,着力构建孝文化朝圣中心和孝文化的教育基地,还有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和大型的花卉苗木基地等。

《中华儿女》:京沪高铁2011年6月全线通车,蚌埠到北京3个小时,到上海2个小时,请陈书记谈谈高铁给蚌埠的文化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陈启涛: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文化产业集中在上海与北京两大城市,其沿线属于我国的文化资源密集区。高铁的开通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外部效应以及溢出效应,使原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价值倍增,为蚌埠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契机。高铁带来的密集人流和高消费人群,使旅游业最先、最直接受益。

蚌埠市既有独领风骚的大禹文化和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双墩、垓下遗址等远古文化,享誉世界的花鼓灯艺术等民间文化,又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享誉海内外的怀远石榴、五河螃蟹等土特产。

“高速度”、“高密度”、“公交化”的高铁运行方式,一方面为旅游者提供了到更多、更远的旅游地进行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市民周末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极大地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和振兴。我们要切实发挥高铁对旅游业的拉动效应,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资源、山水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重点开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打造特色旅游演艺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适度凸显“慢生活”的宜居氛围,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吸引高铁沿线游客来蚌体验休闲宜居的生活氛围,感受蚌埠大河文化、大禹文化、大汉文化、大明文化、大众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

《中华儿女》:听说蚌埠市在全国率先成立“蚌埠市中国好人联谊会”,以打造“好人文化”和“好人之城”?

陈启涛:自古以来,好人就是万众景仰,千年传诵,许多城市因好人而生辉。2010年12月15日,蚌埠市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好人榜”好人。好人相识相知、相亲相伴,谈得最多的就是好人要有一个家,于是蚌埠市在全国率先成立“蚌埠市中国好人联谊会”。

现实生活中,好人需要做好事的平台,好人也要舒缓心灵、解疑释惑,好人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为了打造蚌埠“好人之城”,我们一是建会——筑好人之家。蚌埠市“中国好人”联谊会,是由历届蚌埠市“中国好人”、全国及省市道德模范以个人名义自愿组成的聯谊性、非赢利性的社会组织,帮助各县区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策划“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推选活动。 二是办报——引好人之风。联谊会主办《珠光闪烁》杂志,明确“用道德点亮生命,用文明温暖人心”的办刊宗旨,弘扬城市一种向上的力量,引领一种向善的情怀。 三是唱戏——颂好人之心。以“种文化”为载体,组织文艺工作者编写创作评书、大鼓、快板、小品、说唱等曲艺形式,深入到社区、乡镇,为市民们生动讲述了好人们的先进事迹。四是活动——搭好人之桥。联谊会采取“好人堂”、“暖心卡”和“慈善游”三种形式,推动好人们与公益活动及市民的互动。“好人堂”位于蚌埠涂山大道淮河文化广场,展出蚌埠37名“中国好人”图片,每天都能引来不少过往行人驻足观看、啧啧称赞。“暖心卡”,指得是好人群体“刘氏四兄弟”、“徐氏三兄妹”及余瑞青的“瑞青班”,向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及春蕾女童等发放的救助卡。“慈善游”,是好人群体“徐氏三兄妹”每年两次组织“玉树孤儿游珠城”活动。这三项活动,先后资助重病儿童20万元,帮助孤寡老人和春蕾女童近百名。

《中华儿女》:刚刚陈书记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蚌埠的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成就以及文化强市战略,请问陈书记对蚌埠市下一步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什么规划?

陈启涛:结合蚌埠实际,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5年,蚌埠文化发展改革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先进,特色艺术和行业处于全国前列,成为城市活力充沛、文化特色鲜明、人文环境优良的皖北文化中心。

今后一个时期,是蚌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城市以格局定高下、以功能看强弱、以生态显魅力、以文化论输赢。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提升蚌埠文化软实力,是增强蚌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蚌埠文化品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蚌埠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蚌埠市在新一轮竞争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皖北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篇5:南宁:文化铸造城市魂魄

南宁, 这座市区面积1938平方公里、人口118万的省会城市, 眼下也正处在城市营销的热风之中,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底蕴的虚薄, 还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其知名度不仅无法与京沪苏杭相比, 也不能与广州、武汉、南昌相比, 甚至不能与本省区的桂林、柳州等城市相比。因为如此, 致使有些人认为南宁是“没有历史、没有根的城市”。

城市文化是南宁城市营销发展战略中的“软肋”。

一、南宁精神、南宁品格

——南宁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核

城市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既指当地文采词章语言、典籍制度、礼仪风习, 也指教化教行、改变生衍。文化形成的过程, 既包含了主体对外界的改造, 也包含了主体自身的发展变化。在城市文化的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

在城市营销的发展战略中, 南宁首要考虑的应该是文化立市、文化强市。2006年8月, 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巡视考察南宁市时强调指出:“塑造城市灵魂……南宁市应当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塑造城市魅力形象, 努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要发展以壮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元化文化, 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特色文化。”

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和内核, 虽然有时它要依托有形的物质文化而存在, 但更多时候它是处于非物质形态。理想、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就是如此。纵观广西, 细察南宁, 我们虽然暂时还无法将其凝炼成几句话几行字, 但却不难发现共生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一些共同的文化原生态的精神文化品质——勤奋、务实、开放、包容、明理、重商等。这些原生态的文化精神, 不仅与岭南文化精神中的“重商、受用、开放、兼容、多元”一脉相承, 也与当代社会所需的文化精神相符。由于地处西南边陲, 南宁历史底蕴不够深厚, 文化古迹数量稀少, 不可能强求它跻身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但通过发掘南宁当地及南宁人本身自有的资源, 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 以壮民族文化为底色, 调以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岭南文化、东南亚多国民族文化, 以及现代中国都市文化, 可以形成一种兼容开放、内涵丰富、多元素多色彩的文化精神体系。这种文化精神既不放弃自有的本色的文化特征, 又不会排斥外来的优秀的文化养料。

应该说, 在营建南宁城市的文化生态环境方面, 政府着力引导, 市民积极配合, 做了很多有益有效工作。“绿都”、“联合国宜居城市”美誉的获得, “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独特景观, 青秀山、大明山、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秀丽风景, 独具特色的五象广场, 甚至连公共汽车上对乘客的温馨提示, 都透露出南宁在营建城市文化精神、净化文化生态环境方面的种种努力。这些都是南宁城市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折射出南宁市民及南宁市府的价值共识、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 形象地展示着南宁人共同的追求与理想, 是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

既然企望步入历史文化名城南宁有着先天的不足, 就应该深切反思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塑造和塑造什么样的城市文化精神。一个有远见的城市营销战略的决策群体, 应该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 带领市民共同开创历史、开创未来。20多年前的深圳, 30多年前的特拉维夫 (以色列) , 50多前的巴西利亚 (巴西) , 一百多年前的纽约, 都是同样不具历史文化底蕴的, 而今天, 这些有着明显精神特质的新城, 不都成了有名的世界之城了吗?

二、南国风情壮乡特色

——南宁城市文化品位的认同与确立

与历史文化名城北京、西安、南京等相比, 南宁没有长城、没有故宫、没有秦砖汉瓦, 没有中山陵玄武湖, 这的确是南宁的先天不足。然而, 南宁城市文化的发展就能因此而自愧不如止步不前吗?

毋庸讳言, 作为省会城市, 南宁的历史确实不够久远, (即使从民国政府将广西省府由桂林迁南宁算起, 至今也不过80余年) 。然而我们如果从东晋置郡算起, 却已是1600余年。如此漫长而没有间断的历史, 不可谓不深沉, 不可谓不厚重。我们缺少的, 只是细致的考察、归纳、收集与整理。远的不说, 现当代便有邓颖超 (老一辈革命家、全国政协主席) 、雷经夫 (解放军著名将领) 、雷沛鸿 (著名教育家) 这些地道的南宁人。如果我们将搜索引擎改成“历代名人与南宁”, 历史视野便会豁然开朗。邓小平、张云逸的百色起义, 韦拔群的南宁求学, 毛泽东周恩来的“南宁会议”, 胡志明的多次南宁之行, 徐悲鸿南宁作画, 徐霞客南宁记游, 王阳明 (明代著名理学家) 南宁驻节、讲学, 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如果我们摒弃意识形态框架, 难道不可以将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李济深纳入南宁历史的视野?

除却蕴含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 南宁还有更多的原生状态的文化素材可供开掘, 这就是壮、瑶, 苗为主调的、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广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区, 共有壮、瑶、侗、苗、仫佬等40余个少数民族, 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情状, 丰富多彩且各有特色。这种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保留了各自民族质朴、勤劳、勇敢、善良、热情、欢快、开朗的天性, 记载了从远古至现代的全部生活、劳动及欢乐的过程。作为广西自治区的文化中心城市, 南宁城市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采掘、整理、保留与补充。这些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正是广西、南宁得天独厚、惟我独有的, 其他城市既不可复制也很难仿效。

此外, 南宁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的城市。这座举世闻名的“绿城”, 联合国认定的“宜居城市”, 背靠湘黔, 俯瞰东南亚, 东临广东, 隔海与海南琼州相望, 并且有自己的出海口 (防城、北海) 。仅南宁市自身的旅游产品——青秀山、大明山、南湖公园、人民公园、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民族文物苑, 已经可以将南宁打造成文化旅游城市了, 更何况便利快捷的通讯交通条件, 可以将这种旅游文化往北辐射到桂林柳州, 往东南可以辐射到北海及海南岛, 往正南可以辐射到越南及其他东盟国家, 而往西稍远可辐射到云南昆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旅游文化将会成为更多国民的需要, 而作为南北东西交通枢纽的南宁, 也一定会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与东盟诸国毗邻而居,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 南宁也比国内的其他城市更为便利。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确定以南宁为永久性主办城市之后, 这种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已经成了常态。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不断丰富和补充南宁的城市文化, 使之内容上更丰富, 形式上更精彩。而这一点, 也是全国除昆明以外, 其他他省会、首府城市都难以企及的。

因此, 南宁的城市文化, 应该因地制宜, 着眼本区。它的主色调是“绿”, 它的主旋律是“和”,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各兄弟民族和谐相处, 与毗邻国家和谐相处。正是在这种和谐的人文氛围中, 南宁城市文化可以定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 这种定位才会变成南宁城市文化的品位。南宁城市文化的人文含量越高, 城市营销发展战略构想就能越快实现。

三、打造品牌, 亮出“名片”

——城市营销让南宁走出大西南

浏览中外历史文化名城, 你会发现它们都有过得硬的文化品牌或文化“名片”——北京有故宫、长城, 南京有玄武湖、中山陵, 西安有秦城、兵马俑, 青岛有青岛啤酒, 长沙有岳麓书院, 广州有广交会, 武汉有黄鹤楼, ……。那么, 作为南宁, 能够拿得出手的“名片”又是什么?

高楼大厦不能成为城市文化品牌, 至于立交桥、霓虹灯、广告牌更不能成为城市文化品牌, 因为它们太多太滥, 而且千篇一律。文化品牌城市“名片”必须是独一无二、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是易于为人们所认知与接受的完整形象。而在南宁, 并不缺少这一类完整形象。以下就是可以或可能打造成“品牌名片”的原材料:

(1) 南宁及广西多姿多彩的热带水果。

(2) 南宁美食文化, 如老友粉、南宁凉茶、高峰柠檬鸭。

(3)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大明山、青秀山、邕州老街、邕州古堤、镇宁炮台、杨美古镇、韦氏祖屋北府庙、五象广场。

(4) 人物系列:胡志明、邓颖超。

(5) 经济文化活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节

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走文化的“现代影响”之路。在笔者看来, 至少眼下其中几项文化产品, 是有一定“现代影响”的。它们也许可以作为未来的南宁文化品牌来打造, 作为城市“名片”亮出。

(1) 中国-东盟博览会——区域性的国际经济文化活动, 且每年一度, 对外影响大。

(2) 国际民歌节——国际国内文化影响大。

(3) 五象文化广场——南宁独有, 特征鲜明突出。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以下项目加以考虑:

(1) 南宁的热带水果千姿百态、琳瑯满目, 可以组织“百果节”。

(2) 越南“国父”胡志明曾多次来南宁, 是否可以在其足迹最多的地方塑像, 或命以街名、路名。这既能增添城市文化含量, 又能发展对东南亚特别是对越南的旅游产业。

(3) 邕州老街, 结合南宁本地文化与美食文化的传统街道, 发展本地美食为主, 兼顾各地美食的特色街道。

近几来, 南宁市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方面, 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但在“亮出名片”推介自我方面却做得很不够。仅举一例,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 其自然人文景观图是各个城市“亮名片”的最佳位置, 南宁市却未能充分利用它。城市文化品牌的推出既要有拿得出的实物, 又要有一整套名称、标志、象征图案、符号及宣传口号, 更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开辟、疏通、拓宽传播途径。商标、产品、图案、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类出版物都是当代极好的传播途径, 关键是城市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如何灌注更多的“南宁意识”。

2008年3月25日, 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它标志着城市营销舞台的大幕已经拉开, 南宁市已无可选择地被推上了前台。在城市营销战略构想的实施中, 南宁已从“广西南宁”“中国南宁”进步到了“东盟南宁”。再进一步, 就是实现“世界南宁”的历史性跨越了。

摘要: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各个城市的政府也越来越注意并重视城市营销这一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城市营销是市场经济大潮下各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 在同级别的城市当中, 南宁这个只有七十多年省会历史的城市, 由于历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而处在相当不利的地位。本文从南宁市对局限与不足入手, 从现当代文化的角度切入, 分析了南宁城市文化精神的确立、文化特色的优势长处及城市文化品牌, 以及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等问题, 提出了南宁亮出“城市名片”, 由“广西南宁”提升为“世界南宁”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城市营销,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徐康宁等: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1页

篇6:南宁城市特色文化的建设策略※

一、南宁市特色文化开发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南宁市的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毋庸置疑,南宁市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比如“绿城”品牌日渐深入人心,“水城”打造已见雏形,民歌文化、会展文化等也渐入佳境。

但实事求是地讲,南宁城市文化特色开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城市特色文化定位方面的问题。定位不科学可能导致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事倍功半,城市特色文化定位应该遵循真、新、精、简、明的原则,不宜打造过多的城市名片,不宜缺乏严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而随便定位某种特色,不宜为追求创新而忽视已有特色。

其次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决策、管理和实施问题。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到底谁负责?谁负责什么方面?各方面如何配合实施?显然,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事,它需要系统性的考虑和科学性的管理。南宁市的特色文化建设一定要形成一套科学、良性、高效运转的政府管理系统。

再次是城市特色文化开发的层次问题。特色文化建设既有物质层面,也有精神层面;既有可视系统,也有理念系统;既有继承,也有发扬;既有古典,也要现代;既涉及城市精英,也涉及普通市民。南宁市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应该多方兼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开发。

还有城市特色文化开发的立场问题。站在什么角度去开发城市特色文化很重要。要站在城市客观历史的角度,而不是个人主观判断的角度;要站在城市受众真实需求的角度,而不是个别所谓精英自以为是的角度。南宁市特色文化开发应从普罗大众的立场出发,为了人民,服务于人民,让人民最终为之骄傲。

笔者以为,南宁市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尽管有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尤其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深刻性。这样的现状既让人感到担忧,也表明大量空间让南宁的城市建设者大有可为。

二、南宁特色文化建设宏观策略

(一)突出生态特色

南宁市近几年获得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十佳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这些荣誉是对南宁优美生态环境的充分肯定和褒奖。这也充分说明,南宁市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生态特色文化建设基础。

当前,要把生态特色当作一大建设重点,做大做强,做到国内第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许多城市生态建设都抓得不错,也取得了相当成绩,比如截止2011年底,国内荣膺“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的城市就达到30个,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有16个。所以南宁市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获取城市生态建设更突出的成绩。

抓住生态特色,就意味着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绿城”。“绿城是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人和自然相互和谐的园林城市” [2]。城市外观是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也是生态的,每一市民也应该是生态素养极高的人。从视觉到听觉,从听觉到嗅觉,从嗅觉到味觉,从物质到精神,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建设“绿城”。

抓住生态特色,还应打造属于南宁生态的个性。比如河南省郑州市也以“绿城”定位,多年来下大力气建设。南宁“绿城”要和郑州“绿城”相区别,就要打造南宁独有的个性的“绿”。

(二)发扬民族特色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所以南宁城市特色文化开发应该打好民族特色这张牌,尤其是要打好壮族这张牌中牌。一方面南宁要体现出广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另一方面又该突出壮族文化。壮族的稻作文化、龙母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壮锦文化、绣球文化等文化元素应该成为南宁城市文化符号中的重要部分。

没有来过南宁的人对于南宁总有许多有关民族特色的期待和想象,比如“刘三姐般的歌声”、“漂亮的民族服饰”、“独特的民俗”和“民族风格的街区和建筑”等。应该把游客的想象和期待当作南宁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动力,发扬南宁应有的民族特色。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藏丰富,是南宁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激活其生命力,促使其实行现代转型”[3]。的确,南宁虽为民族聚居区,但宝贵的民族特色似乎越来越淡,许多人已不能感觉到壮族和汉族有多大差别,就连许多壮族青少年也淡忘了他们悠久的民族传统。这必须引起南宁人的警惕,对于民族文化,应主动干预和保护,积极传承和发扬,而不是让那些价值连城的民族特色,随着岁月流逝而灰飞烟灭。

(三)开拓国际特色

南宁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指的是“近海”和“近边”,“两沿”指的是“沿珠江水系”和“沿铁路线” 。同时南宁又处在中国北部湾经济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的重要位置。[4]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宁城市文化建设必然要有国际特色。

国际特色首先应体现在南宁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交往的桥头堡。南宁应成为中国和东盟交往大型活动的举办地,成为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示范城市,成为中国和东盟旅游的目的地,成为中国和东盟友好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nlc202309041248

国际特色其次应体现在南宁市的城市风物应该具有一定东盟色彩。应打造东盟各国特色的街区,应建造一定东盟特色的建筑。总之,要让人一来南宁,就有一种“来到边沿,接近东盟”的国际性体验。

国际特色还表现在南宁人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胸怀上。南宁市民的素质提升要有国际化目标,南宁企业家的眼光应该具备国际化谋略,南宁政府管理应该达到国际化标准,南宁市的各项软硬设施应该积极和国际接轨。

三、南宁特色文化建设操作性策略

(一)从有形到无形建设“绿城”

南宁市的绿化应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地面走向空中。目光平视和仰视应该都可见到惹眼的绿色。应在市区标志性建筑规划上有空中绿化的设计,应在体量庞大的建筑上设计绿化环节,应大力提倡和鼓励市民绿化阳台和屋顶,应栽种能够在南宁成活的所有植物花草,让一座城市变成一个植物王国,并让一些特定的道路以专属植物花草命名。

“花城”和“果都”也是“绿城”的丰富内涵,结合南宁的实际应该还让南宁成为“终年常绿,月月有花,四季挂果”的生态王国。除了传统的朱瑾花、木棉花、三角梅等,南宁市应该种植更多品种的花。而“果都”的建设,除了保护街头大量的扁桃树和芒果树,还应在街头栽种更多的果树品种。

“绿城”不是只要绿色,还要丰富多彩的颜色。在绿化苗木的选择和培育上,应该引进具有不同树叶颜色的植物品种,让南宁不再绿得单调和寂寞,而是绿得五彩斑斓。

“水城”建设应作为“绿城”的一部分,这样其建设就有了主题和灵魂,关键词就是生态环保。所以“水城”建设出来的水一定要是“青山”映衬下的“绿水”,是“绿树红花”掩映的“碧水”。尤其是南宁的母亲河邕江,更应该建设得满目清秀。

“绿城”建设还应着力去打造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城市CIS(City Identity system)。首先是城市理念识别系统MI(Mind Identity),通常指城市精神;其次是城市视觉识别系统VI(Visual Identity),即要有符合城市特色的徽标、城市标志性雕塑、市树、市花等;第三是城市行为识别系统BI(Behavior Identity),指的是市民符合城市精神和城市特色的行为。城市形象建设“其核心还是‘人’的建设——需要城市人整体素质的提升”[5]。南宁市的CIS系统主要缺的就是市民的高素质行为,所以当务之急是不断通过教育、经济、法规等手段去提高市民的素质,使南宁市民具备与城市精神和特色相匹配的基本素质。

“绿城”建设还应策划和组织生态主题文化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市民提高素质,又可以传播城市特色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策划一个专属南宁的节日——绿节,在这一天,提倡南宁市民用一系列低碳环保的行为来响应绿色理念,政府可以每年在这一天举办一些极具仪式感的活动,表达南宁人“敬绿、爱绿、护绿”的精神。还可以策划带有“绿精灵”卡通形象的城市宣传片或者故事动画片,通过影视网络传播来影响市民和游客,同时宣传南宁。

(二)传承创新描画“壮都”

《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要建设具有秀丽岭南风光、浓郁民族风情、鲜明时代风貌的现代化宜居生态园林城市,打造自己的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其中“浓郁民族风情”的核心应该就是壮族文化。要描画出南宁“壮都”形象,笔者觉得下面几件事是当务之急。

一是应多在南宁市区声势浩大地庆祝壮族的特色节日。比如说“三月三”歌节,庆祝的重点区域可以放在南宁市区,而不是武鸣县,这样才更能扩大其影响力。再比如极具特色的“蚂拐节”,它反映着壮族的历史图腾,应该精心策划在南宁开展大型庆祝活动。壮族节日多,如果在南宁市区经常可以观赏到相关庆祝活动,南宁市的民族风情就增加了不少。

二是大力开发“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是广西的核心文化符号之一,作为广西首善之区的南宁如果不好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真是可惜。笔者以为,打造刘三姐主题文化公园很有必要,利用它营造广西壮族的山歌文化,可以在公园中策划大型情景演出,但要注意不与桂林“印象刘三姐”的舞蹈模式重复,侧重歌唱和互动,效果应该会很好。

三是城市规划和建筑一定要表现出民族特色。多年以来,“南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忽视了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照搬照套内地和沿海城市建设模式,使南宁当前的城市面貌与别的南方城市差不多,新建筑不仅缺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连原有的一些特色也在逐步消失。南宁市应该把民族特色当作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今后一些大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设计,应更富于壮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建筑的风格,不能一味搞‘火柴盒’式的‘洋楼’”[6]。应多建一些类似于民族博物馆那样的建筑,多设计和建造民族性与时尚感兼具的桥梁和道路设施。

四是提倡和鼓励壮族群众穿着民族服饰。在学校,可以将壮族元素融入校服设计;在机关事业单位,制服设计时也可充分考虑民族特点;还可专门设计给游人用作纪念的带有壮族特色的“南宁市服”。

五是建设壮族著名历史人物的城市雕塑或纪念设施,恢复建设南宁历史上和壮族相关的某些著名古建筑,在中小学校开设了解壮族历史文化的本土课程。这些举措对于打造“壮都”特色也极具意义。

(三)抢抓机遇打造“中国东盟友好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就有悠久的友好交往史。近年来,“作为中国睦邻外交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显。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的大手笔是中国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要做一个积极负责任大国的具体表现”[7]。南宁是中国和东盟友好交往的前沿城市,理应具备“中国东盟友好城”的文化特色。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建设“中国东盟友好城”,南宁首先应在南宁和东盟人员往来上做文章。双方的旅游合作应加大力度,让游客数量有更大的增长。南宁应该成为中国游客去往东盟旅游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还应成为东盟国家留学生的最理想目的地之一,高校应该大力发展以面向东盟国家为重点的留学生教育,大幅增加东盟国家留学生的数量。与此同时,南宁高校也应该积极走向东盟,与东盟国家开展广泛的教育合作。

nlc202309041248

建设“中国东盟友好城”还应大力开展中国和东盟的文化合作。“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样与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亚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绚丽景观。由于民族起源、人口迁徙、习俗影响和文化交流等原因,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跨国界多民族所共具的文化形态与文化认同理念,其中涉及国别和人口较多、影响较大,与中国又有较密切联系的,有那文化、儒佛文化、华人文化三大类。这三大文化,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中国与东盟多国共具的文化认同理念,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石”[8]。南宁应成为中国和东盟文化合作的标杆城市。

在贸易往来上,一定要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应力争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核心城市,积极吸引来自东盟国家的各路客商投资兴业,街头应该很容易就能买到大量的东盟商品。

在城市面貌上,南宁市应该注意建设具有一些东盟风格的标志性公园或建筑,增强城市面貌上的东盟色彩。笔者以为,可考虑在南宁建设中国东盟交往历史博物馆、东盟之窗主题公园、东盟风情主题街区等,这些建筑或公园,既有文化交流价值,又有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将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领域” [9]。南宁市应该积极筹划、大力建设、和谐开发,使其城市特色文化耀目于世界城市之林。

参考文献:

[1]张经武. 南宁城市特色文化的科学定位之我见[J].创新,2012(3):100-102,110.

[2]郭学群,覃柳琴,刘汉富.绿城建设的价值取向[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0(3):24.

[3]何国显,周耀明,文晴.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2).1.

[4]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南宁市简志[K].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4.

[5]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27.

[6]周民霖,梁冠文.南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应体现民族特点[J].城市问题,1984(3):46—47.

[7]李庆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睦邻外交的范例[J].国际论坛,2004(3),30.

[8]李建平.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外专家观点集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0),7.

[9]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10.

(责任编辑:黄荔)

上一篇:伊索寓言教案下一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