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备考计划政治

2024-07-03

高考复习备考计划政治(精选8篇)

篇1:高考复习备考计划政治

高考政治复习备考精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复习要点】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人大代表的产生;

(4)人大代表的职责;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3)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6)我国的宗教政策。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3)地方各级人大: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4)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人大代表

(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职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原则:民主集中制。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

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6.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2)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政策的关系:民族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因而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的团结与繁荣。

2.我国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易混点:

误区一: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注意: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误区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注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误区三: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误区四: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

注意: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是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误区五: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

注意: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职能,党不能与政府相混淆。误区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注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互相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误区七:人大与政协都是我国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选举产生的,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注意: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人民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则是经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人大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误区八: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自治权由自治地方的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行使。

注意: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补充形式,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误区九: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注意: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理论联系实际法。每年的“两会”和党的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党的88周年纪念,党领导抗震救灾、抗击雪灾,成功发射 “神舟七号”,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等。结合这些政治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情景探究法,利用好教材上的情景资料和老师提供的情景资料,结合政治理论,主动探索情景包含的知识,启动思维,激发兴趣,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如结合广西、宁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百万农奴大解放 50周年等,深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3)比较分析法,对相近、相关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如我国人大制与西方议会制,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找出本质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人大制及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命题前瞻:本单元主要介绍人民当家作主的几项政治制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对前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复习时,应结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等有关时政热点,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把握人大的职权、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知识,注意结合时政材料。(2)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是把握其内容,二是着眼于该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3)进一步明确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出发点,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落脚点,以坚持和完善“四项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主体,凸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重要命题。

【真题再现】[例1](2008•江苏卷)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审议通过,表明全国人大在行使()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答案解析】C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体现的是全国人大的决定权。A、B、D与题干无关,应排除。

【名师点睛】近两年经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人大的职权,要注意区分人大四个职权。要紧密结合当年全国人大、地方人大的重要议题及会议精神进行分析。

[例2](2008•山东卷)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是基于()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中国共产党承担着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A 本题考查党的领导地位及文化的作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共产党,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故①②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不行使国家职能,③错误。经

济是文化的基础,④错误。故选A项。

【名师点睛】近两年往往结合党提出的重大任务,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党的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具有学科内知识综合的特点,能力要求较高。要紧密结合当年党的重要会议精神从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3](2009•广东模拟)2009年3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今天的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2008年西藏地方财政达到460亿元,是1959年的346倍;近5年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947亿元,基建投资达到601亿元。2007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 788元人民币,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小学入学率达到98.2%,初中入学率达到90.7%,对农牧区小学生、初中生实施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 “三包”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的20年里,国家累计投资7亿多元用于维修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场所;组织藏文《大藏经》对勘出版,抢救整理和出版《格萨尔王传》,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从政治生活角度,结合材料分析西藏自治区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思路解析】本题以西藏的成就为背景,考查对西藏成功经验的认识,既要联系西藏自治区这一特殊情况,又要从材料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中央政府的补助、投资等,这就要从党的领导、政府职能、民族制度、宗教政策等方面思考。

【答案要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挥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性;党和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名师点睛】近两年往往结合五个自治区的成就考查对民族原则、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的理解。要结合西藏百万农奴大解放50周年等相关热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Health/gaosan/55005.htm

篇2:高考复习备考计划政治

政史地组

张琪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同样的高考,同样的复习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现将高2016届政治学科备考复习工作总结如下。

一、复习安排:

2015年5月—2016年2月,第一轮复习。按照考试说明梳理全部考点,夯实知识基础。同时配合《3+2题组训练》,逐步培养答题技巧和应试技能。

2016年3月——5月,第二轮复习。重在突出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打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配合《小题狂练》限时训练,加大文综联系力度,提高做题速度和文综应试技能。

2016年5月中旬—6月,时政专题及训练。熟悉时政背景,帮助学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理解题意,应对高信息量的试题背景,熟练在材料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二、相应调整:

本届生源系历年来线下生最多的一届,且文科班无自强生。面对学生基础较差的现状,2016年高考复习在坚持以往备考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从高二文理分科开始,要求文科班学生准备专门默写本,利用晚自习开始检查默写课本知识点。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点,学生的表达分析归纳能力在考试中无从体现。由于本届学生整体基础较弱,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学科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欠缺,从文理分科开始,以检查默写的形式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细化默写检查的各个环节,并要求学生交换纠错,同伴互助。实践表明,这个看似低端的备考方法,帮助学生夯实了知识基础,提高了非选择题中表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取得较好的效果,是下一届复习备考可以借鉴之处。

其次,强化限时训练。文综考试中,三科合卷,时间紧答不完是大部分学生考试的共同感受。因此,提高做题速度,向时间要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第一轮开始,日常训练就要求学生按照选择题12小题10分钟、非选择题每小问7分钟、整卷45分钟完成的目标来严格执行。经过近半年的限时训练,学生改变平时做题懒散拖沓走神的不良习惯,由最初时捉襟见肘的窘迫状态,渐渐变成可以游刃有余地在规定时间完成试题,为应对文综考试节约了时间。

再次,调整时政报道的形式,提高时政报道的有效性。缺乏时政背景,是制约中学生备考政治的一大瓶颈。很多时候,由于不了解时政,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提取材料信息,甚至做出相反的理解,导致答案南辕北辙;不熟悉时政内容,不能进入学科话语体系,常常自创答题语言影响了表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时政报道一直是从高中日常教学就坚持的一个环节。本届复习备考,在以往报道形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调动运用知识的环节,让学生在了解时政的同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听取时政报道更有针对性。后期又加入设问提问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换位思考,回归课本知识的同时,多角度运用材料信息设问,学会理解命题立意,提高审题水平。

三、遗憾与不足: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高2016届文科上线生创历史新高,作为教师聊感安慰的同时,也有遗憾与警示。

首先,优秀率低,学生成绩不稳定一直是直到最后高考都未能突破的遗憾。其中既有生源本身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战略的失误。教学中一直将重点放在中等及学困生身上,教学设计和监督检查中对培优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默写坚持不到位。尤其后期,由于考试频繁,感觉进度紧张,多数晚自习用于限时训练和试卷讲评,导致知识基础还是不够扎实,影响后期知识结构的构建。

再次,知识结构构建教师替代多,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由于构建知识体系耗时长,占用课时多,放手学生课下归纳又担心学生会照抄教辅资料,因此教师大包大揽,直接板书或PPT呈现,非学生自主生成,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知识结构内化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非选择题会漏点丢分。

最后,文综训练起步晚,导致部分学生在时间分配等方面依然有失误,影响考试发挥。

2017届复习备考已经开始,希望借总结之机,给新一年的政治复习备考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希望2017届高考中,我校考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愿考生、家长、教师、学校梦想成真。

篇3:高考政治复习方法与备考策略

一、一轮复习要以课本为主建构体系

在第一轮复习中强调夯实基础, 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应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记忆和理解的具体内容就是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及考纲规定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地去理解, 及时地去强化记忆并能科学准确的表达。我们经常强调的主观题在准确审题基础上运用学科语言准确进行表达, 就是以对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为基础的。

备考复习中要以本为本, 回归课本, 通览全书, 整合相关知识点, 建构知识体系, 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立体化, 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比如说“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 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 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 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 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 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 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 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 先把课本读“厚”。

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 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 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 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特别是以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 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 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 时间不够要抽时间, 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

另外, 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 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 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 再把课本读“薄”。

根据记忆规律, 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第二轮复习, 但时间有限, 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每进行完一个阶段, 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 用一个专门的本子, 列出这一个阶段的知识框架结构, 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 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 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 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 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 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 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

比如, 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 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 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 用30分钟时间记忆, 30分钟理解, 30分钟做题, 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 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在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事实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 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 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 但也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 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 并作一归类。

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 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 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 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 学会自己命题。

这一步要求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 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 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作为高三学生要注意克服自己浮躁的毛病, 切忌好高骛远和粗枝大叶, 特别是不能眼高手低。该重新记的要记一下, 该做的大题要做一下, 不能只看不做。组织答案也是一种能力, 需要在平时培养, 不能光用眼而不用手。在第一轮复习中, 考生要平静自己, 一步一步地走, 稳扎稳打, 只有保持一份好的心态做好第一轮复习, 才能在以后的复习中游刃有余, 轻松制胜。

篇4:高考政治的复习备考策略

【关键词】高考;复习备考;科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4-01

进入高三,学生和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时间紧张,但复习内容却非常庞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有大的提高,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会统筹安排,做到事半功倍

高三的整个复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巩固、教法学法的设计实施、试题的精选精练,也包括时间的分配安排、心理的调整疏导。其中高三阶段时间的分配貌似不重要,却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好坏。所以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既是保证复习效果的客观要求,也是复习工作有的放矢、步步为营的前提条件。

第一阶段: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时间分配最多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经济常识》是整个政治教学中内容最多,学生问题最多的部分,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教师在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管是复习企业、三大产业,还是财政、税收、银行;不管是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握这一点,就能对经济常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大有帮助。通过明确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哲学常识》的复习相对容易,内容整齐,逻辑严密,清晰明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哲学常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体系都是由观点、原理到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 这也恰恰说明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政治常识》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国家制度这个核心展开,体系清楚,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通过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政治现象,明确学生的国家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配合进行同步的强化训练。比如每节课针对已复习的内容训练一些单选题或者材料题,要求题目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二阶段:配合订阅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和相关资料 ,进行热点专题的讲解。专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环保、民生各个方面,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整合学科内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政治、经济、哲学学科内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内综合;将政治、历史、地理融合在一起,实现文科大综合;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糅合在一起,精选精炼。通过综合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

第三阶段:复习工作仍以回归课本为主,总结整理讲过的、做过的试题,反思错题,再做原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方法,做好答疑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掌握答题技巧,高效规范备考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个复习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成功备考大有裨益。

关于审题:学会审题是准确做答的前提条件,造成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细、不清,不分主次。审题包括两个方面:审材料和审设问。审材料就是通过仔细阅读已给的背景材料,分析和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不管何种题型找到主体最重要,哲学常识试题重在抓住关键词句。审设问就是明确设问要求,判断命题意图,确定知识范围,这样便可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如果能做到正确审题,有了清晰的思维过程,做答便可一挥而就,顺理成章。

关于做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语言、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直接影响到文字表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但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个阶段还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动笔阐述才能真正检验思维是否缜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使用学科术语答题的规范和技巧。所以,教师要挑选难易恰当、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动笔去写,由老师纠正表述中的错误,再进行总结讲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倾向,也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透彻、全面。完成材料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观点原理为依据,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切忌将观点与材料相割裂;2.注意答题的层次性,学会分段分行,清晰明了,力求全面准确;3.书写要规范整齐,保持卷面干净美观。

篇5: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复习备考总结

(一)回顾一年的工作,首先在备考方向上教研室发挥了领导作用,正确把握了高考的导向,复习方法策略指导富有实效,教研活动务实,在备考指导方面成效巨大。

(二)深入研究《考试说明》、近四年高考题和山东各地模拟题,研究考点的分布及试题命题的特点,把握高考动态。全面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明确各考点的范围和能力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确保高三复习对路、到位,保证方向的正确性,从而避免复习过程中简单问题复杂化和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知识方面:

1、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每个模块宏观把握。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对分散在课本各单元、各课、各框的考点知识梳理,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理清知识脉络,整合形成了主干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遵循“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例如,对于哲学常识,先宏观把握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这四大知识板块,然后再微观把握各板块的具体主干知识,如辩证唯物论的主干知识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微观把握各主干知识的具体内容,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应反对的错误倾向等。这里强调形成整体和各块知识网络,是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答题时灵活运用。在反复滚动梳理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由于政治学科知识点多,知识面广,许多学生认为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生疏,考试成绩也就会不理想。因此,在复习中必须要通过不断滚动记忆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打牢基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术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能够综合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加强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强化和练习,关注易混知识的区分。如:《经济生活》中货币的职能;影响价格的因素;经济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几种投资方式:股票与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我国的分配方式;财政的作用;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等等。《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职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的职权;我国的政党制度;等等。《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等。《生活与哲学》中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区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区分;等等。

(四)典型习题的训练及总结

1、精选习题科学训练。精心选题避免繁、难、偏、怪试题,对于重要的考点选择不同的材料及设问以不同的形式反复限时训练,让学生总结答题经验,提高训练的效率。试题的训练讲究科学规范,学案中精选近四年的高考试题和典型模拟题让学生从中寻找感觉,体会答案的规范性,严谨性,要求学生组织答案力求课本语言、背景材料语言和时政语言相结合,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段落序号化、语言学科化、观点材料结合化、书写工整化,从而达到科学规范、全面具体,重点突出、逻辑层次分明的要求。

2、试题的讲评。对于学生的试卷及时批阅了解学情,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不断强化提高高考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不断总结,逐步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

(四)关注、利用好社会热点,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山东地方特色,尤其是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运用,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知识,特别要理解知识,这就是“感觉到的东西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要注意解读,高度重视了国家和山东地方特色的重大新闻,如:上海世博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物价涨幅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重视山东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五)加强集体教研,精编学案,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加强集体教学研究,集思广益,发挥各自特长,资源共享,实现复习效果的最大化。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复习进度、复习目标、教法、学法、复习重难点、阶段质量检测。

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复习学案。备课组分工协作,集思广益,精心编制复习学案,坚持把学案的使用作为复习的载体,学案的编制体现出下列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考点要求、重难点、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易错易混知识点、考点知识梳理、典型例题(高考试题、模拟试题)、课堂自测。学案的使用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教师加强对学案的批改,及时了解掌握学情,及时反馈矫正。

篇6:高考复习备考计划政治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补充完成下表。(8分)

答案:①质量和效益(1分)。②内需拉动(1分)③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2分)(3点中,有2点即给2分)④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分)(4点中,有3点即给2分)⑤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分)(4点中,有4点才可给2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但消费增速明显低于投资和GDP增速,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3%,投资率却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11年的48.3%。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国民收入格局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分配政策总体上有利于高收入群体、不利于低收入群体;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预期支出压力较大;农村人口消费潜力释放不够;消费环境和消费权益保障不足;等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的消费率。(10分)

答案:①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分)(或:展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1分 提高劳动报酬比重。1分)替代(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2分)(或:展开: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分)替代(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分)(或:展开:完善医疗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教育保障制度。2分)替代(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提供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④整顿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权益。(2分)替代:(运用宏观调控的法律、经济等手段,调节消费。)⑤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消费能力。(2分)替代(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⑥引导居民调整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消

费率。给1分。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管理领域问题增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12分)

答案:

新的时代场景中解放思想,改革者必须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局部利益的狭隘,穿透短视思维的迷雾,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思考,改革者应如何做到解放思想。(12分)

答案: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短视思维。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

④坚持辩证否定观,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每点3分,共12分)

5.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激发发展活力。

答案:① 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4分)② 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环境。(4分)③ 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4分)

6.3D打印(3D printing),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

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在过去的25年里,全球3D打印产业的年

均复合增长率为25.4%,3D打印产业规模到10亿美元,走了20年,而规模翻番只花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预计

2015年3D打印产业规模有望再翻番到40亿美元„„

(1)上述材料和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3分)

3D打印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活力,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约为21亿美元,中国约只有10亿元人民币。但未来3年,中国大陆3D打印市场每年将至少以1倍以上的速度成长,规模将可达到百亿元,预估至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市场。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发展3D打印产业的意义。(11分)

缺乏创新将制约中国3D打印需求的发展。我国虽然被视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3D打印是与产品创新紧密相关的产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发展3D产业为什么需要创新?(6分)

(4)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引导3D产业发展、鼓励创新?(12分)

参考答案:(1)3D打印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美、日、德、中是拥有3D打印设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潜力无限。(3分)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提高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11分)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的根本途径,创新才能实现制造业革命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3D产业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3D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和理论的指导。(6分)(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发展3D打印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②3D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③政府要履行职能,为3D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重点扶植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企业;④鼓励促进相关技术在科学文化领域的研发、普及推广和应用。(12分)

7.大数据(big data),指数据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且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数据库体系,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结构复杂多样,规模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实现海量数据的有效挖掘和运用,把握数据背后的奥秘和玄机,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消费者福利的满足程度。我们必须树立大数据战略,以获得巨大商业价值,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探索世界本质、把握思维奥妙”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树立大数据战略?(12分)

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树立大数据战略是客观形势的要求。(4分)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大数据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只有按照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价值,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4分)③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大数据战略可以有效指导实践,以发挥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竞争力。(4分)

材料二:大数据最厉害之处在于对即时数据的掌握,透过数据你所看到的不是过去发生的事,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大数据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参考答案:①进行个性化消费需求定位,制定营销战略,实现适销对路。(3分)②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分)③面向消费者,自主创新,改进质量和服务。(3分)

材料三:大数据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党和政府了解世情、掌握国情、把握规律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使精准感知,正确决策、高效服务成为可能,党和政府应该具备大数据思维,运用好大数据,这对形成多元互动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如何通过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12分)

篇7:高考听力备考复习计划

丁然

一、考试说明要求

听力是与外国人直接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能力。该部分要求考生听定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啊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总会诶绕一个主旨或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有时,主旨要义会比较明确;有时则会贯穿整个对话或独白,考生需自己去归纳、概括。

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

为了说明和支持主旨,对话或独白中会出现一些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信息是把握对话或独白主旨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常常是听力部分的重点考查项目。

3.对所听内容进行简单推断

话语发生的场合、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对话语含义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些背景知识的推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人对口语的理解能力,因而也是听力测试所要考查的重点项目之一。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一般来说,说话者总会有说话的意图,或是提出或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或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意见,对此的理解或推断在一般交往中非常重要。有时,说话者的意图或观点是明说出来的;有时则隐含在对话的字里行间,需要听者自己去揣摩、判断。

二、复习安排

在3月中旬的高考听力考试是2013届考试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力成绩提高的机会,根据《高考大纲》对听力测试“零生词、正常语速”的命题原则,开学来首要进行的就是听力备考。

(1)每天20分钟的听力训练(高考听力主播原音试题),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2)强化培养学生听前读题预测的听力习惯,必须提前勾画关键词和选项异同点;

(3)着重学生听力应试“抓大放小”根据关键词句定位答案的能力;

(4)指导学生使用字母缩写、符号、汉字等形式标要点的听力技巧。

(5)早自习及课间操约练20篇,每篇按高考要求长度15分钟,12篇训练,8篇考试

篇8: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备考指要

一、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 近年不同模式的高考试题的走向呈现共同趋势是突出基础性, 把基础知识作为考查思维的载体或工具, 能力立意, 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融合。大量主观性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和变式, 有的试题不论是题目还是答案都直接来源于教材。“题目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是一条永不褪色的命题灵魂。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 是最能体现学科的核心, 最有用的知识,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前一阶段考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 这是必要的, 但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忽视了课本, 基础知识遗忘现象很严重, 一问三不知, 为此, 考生要走出题海, 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考试说明》。认真阅读课本, 阅读《考试说明》, 弄清考试范围, 将《考试说明》的考点在书本上一一落实, 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 努力做到主干知识网络化, 每个考点“点点清”。考生通过“回归”,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核心知识”, 绘制“知识树”, 达成知识的完整建构

要关注高考“核心考点”。高考考点有很多, 最后阶段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 要抓住主干知识点。经济生活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汇率问题、价格、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 消费、生产、劳动、就业、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治生活要重点把握:政府、公民 (特别是公民的政治参与) 、政党、外交政策, 文化生活要重点把握: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 哲学生活要重点把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法, 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绘制“知识树”。打破章节界限, 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线, 将教材中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网络, 在头脑中构建有关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政府”、“国家”、“政党”等主干知识时, 不仅要在政治生活模块内去掌握, 还要将这些主干知识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 在四个模块内将有关这方面知识整合起来, 力求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知识合理自如的分析同一个问题。

三、关注“失分点”, 查漏补缺

高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 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符合高考要求和课改趋势的典型练习去练练手, 原则上不宜再做太多的模拟试题, 这时要学会向试卷要分数, “找试题做, 不如找错改错”, 前期复习中的错题、疑问、疏漏都是宝贵的增分点, 对这些内容要进行自我补救强化复习。将以前做过的试卷认真整理一下, 分析错题的类型, 弄清错在哪里, 是基础知识不牢还是答题方法不对。如果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 则可以选择几道类似题进行强化, 比如经济生活中的“计算类”、“因果类”, 政治生活中的“评价、认识类”、“意义类”, 哲学生活中的“漫画类”、“名人名言及古诗词类”等。要学会将不同试卷中的同一个考点、同一个热点放到一起, 认真分析问题设计的角度、命题规律及答案的差异, 寻找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做到触类旁通。

四、盯紧社会热点, 把握命题的兴趣点

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 各地高考题都是以某一社会热点为依托, 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景,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考察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分析认识能力。因此, 关注热点问题是政治备考的不二选择, 热点问题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对长效热点关注有所增加, 比如:资源环境能源问题、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平与发展。对长效性热点, 在复习时, 考生要思考其不同命题角度, 从多方面加以掌握。考前复习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热点:1.理解十八大精神方面———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 、“五位一体”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倍增计划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10年翻两番) ;2.“中国梦”及实现途径;3.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4.调结构促转变等等。在复习时, 要努力挖掘热点所体现的考点知识, 将时政热点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角度去考察, 建立双向细目表。

五、保持积极心态, 做好考前准备

高考在即, 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的压力使得不少考生心态发生了变化, 越临近高考越感到这有问题, 那有问题, 感到越学越糊涂,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 要正确认识压力, 认识到压力并不可怕, 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的提高, 其次, 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我努力了肯定行”, “我不会, 别人也可能不会”。要通过适当途径宣泄不良情绪, 缓解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心态平和了, 冲刺阶段的复习才能有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宇云.《从高考阅卷谈备考之“四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1年, 第12期

上一篇:银监会理财征求意见稿下一篇:美丽的月牙泉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