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和小白散文

2024-04-13

大黑和小白散文(通用5篇)

篇1:大黑和小白散文

大黑和小白散文

算起来,我们到野外走圈锻炼也有几个年头了,中途必须要经过一个养鸭场,养鸭场位于一段长堤东边,大堤两旁栽有许多树木,不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我们锻炼路上走的最惬意的一段路。

为了“看家护院”,鸭场主人免不了就要养几只狗子。一开始,是一只大狼狗,全身棕红色的的毛,用铁链拴在一棵大树下,每当我们路过养鸭场,大狼狗都会挣着链子对着我们狂吠几声,那叫声很深沉,让人心生恐惧。很多次,场主人听见叫声后,便出门查看,发现是我们之后,就喝住大狼狗。我们也多次想绕过鸭场,不想受到大狼狗的惊扰,可是苦于没有其它可选择的道路,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大狼狗挣段链条,咬伤我们。

有一段时间,天总是下雨,几乎快下一个月了,也因此我们不能外出转圈了。

等天气好转,路干了,我们再次路过养鸭场时,忽然发现新来的两只小狗,一只黑狗稍大一点,另一只白狗,略小一点,也不见大树下的大狼狗了。和主人一打听,才知道,因为多日的阴雨,大狼狗生病死了,主人顺便买了两只小狗接替大狼狗“看家护院”。

因为是小狗,还没有用绳拴着,也许是这野地里,过往的人太少的原因,小狗见到我们几个,不仅显得很兴奋,而且也很亲昵,在我们面前摇头摆尾。我们也就顺势蹲下来用手给它们打理一下皮毛,“大黑、小白”的喊起来。因为是宠物狗,所以主人也没有把它们整天拴起来,它们就在养鸭场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接受大狼狗的教训,我们决定一开始就和小狗建立感情,不希望每次路过的`时候,对我们狂叫。有几次把吃剩下的骨头还带一些丢给大黑和小白,狗是有灵性的,它不仅忠诚,而且记忆也很好,就这样,我们每次路过养鸭场,大黑和小白都会屁颠屁颠地跑到我们跟前搔首弄姿,摇头摆尾,及尽亲热之能事。

养鸭场的南头,有一个水塘,离养鸭场主人的小屋还有几百多米,水塘里面种有藕,荷花盛开的季节,景色秀丽迷人,每次我们刚刚走到水塘,小狗们就几十米地跑来迎着我们,等过了鸭场后,又跟随我们很远一段路程。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出门到野地转圈,小狗们也在一天天长大,我们和狗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我们也拿出手机,拍出了很多大黑和小白的照片,记录着它们精彩的瞬间,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

去年冬天,一场大范围的降雪后,气温更是降到多年来平均气温一下,风雪也隔断我们出去锻炼的规律。等到我们再去转圈锻炼,再次路过养鸭场的时候,却发现大黑和小白也不来迎接我们了。等到了养鸭场,一打听,原来由于天冷的原因,大黑已经生病死几天了,小白还活着,躺在屋檐下窝里,看见我们过来,尽管也欢快地摇着尾巴,但是很勉强很吃力,早已没有原来的那股灵性,看了我们一会儿,就把头靠近尾巴,气息奄奄地卷缩在一起,一副瑟瑟发抖的样子。那天下午,我们一路上心情都很难过,谈的都是大黑和小白,认为肯定是气温骤降,地面潮湿,大黑和小白得了重感冒,决定把它送到兽医那里看看。

然而,打过针的小白还是没有保住生命,带着遗憾死去了,也许它不愿意大黑太寂寞,就一味地陪大黑去了吧!

大黑和小白的离去,也把我们的欢乐给带走了,养鸭场不断地养着新狗,但是,都没有大黑和小白给我们的记忆深刻。

★ 吃掉影子的黑随笔散文

★ 穿黑西装的天使散文

★ 黑虎日记

★ 黑焰读后感

★ 黑执事语录

★ 打黑事迹材料

★ 黑牡丹作文

★ 《黑骏马》读后感

★ 黑橡树美文

★ 黑茶调查报告

篇2:大黑和小白散文

我家有一条狗叫大黑,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有这条狗,爸爸说,因为我是爸爸妈妈特意要生的孩子,再者我和哥哥姐姐们的年龄距离差较大,便为我要了一条狗,以便我出生后当大人不在家时我能有个伴。

大黑还真的和我很要好,也特别听我的话,仁义、忠厚,看家守院在整个屯子里也是绝对数第一。我家来人走客,必须要有人出来接送,不然家里以外的人别想进我家的院子。到我家来可以带进东西,走的时候只要你手里拎着东西,大黑根本就不出声,上去就是一口,死死地咬着那东西,直到你撒手,哪怕是一根棍子你都别想拎出去,往往都会把个客人吓得哇哇大叫。

我家有一辆手推车,是爸爸亲手做的,那个年代农村各个家庭都不富裕,买自行车和手表都还的要票,有票还的走后门,要是有一辆手推车就可以算上是一件奢侈品了。村民想运点什么重一点的东西,哪怕是住在屯大东头、大西头,也要到我家来借手推车,因此,我家的手推车几乎不闲着。

记得有一次,一个和我家非常熟悉的人来借推车,妈妈当时正忙着,便让那人自己去推。那人拉着车就往院外走,刚走两步还觉得挺轻松,可再往前走就觉得车好重,回头想看个究竟,原来见大黑用嘴咬着车的后沿拼命往后拽呢。于是那人大叫妈妈出来,让狗放他把推车拉走。还有一次记忆较深的就是一个夏天,姐姐的一个女同学看上了我二哥,总借故来我家,有一天赶上姐姐不在家,那女同学觉得不好意思,就借口说口渴了,借水舀子到井沿接点凉水喝。我家院门前有一口压水井,于是她拿了水瓢一甩一甩的往出走,我站在窗台看着她,大黑看到有人拿了东西走那还了得,上去就是一口,那大姐姐美滋滋的当中,觉得怎么拿水瓢的手突然摆不动了呢,回头一看,妈呀一声扔下水瓢就跑,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大黑没有我的指令是不会去追着她咬的。再后来那大姐姐到我家时,没有了以前的自如,每次先站在大门口喊我家人,然后才敢进到我家。当时追求哥哥的姑娘很多,哥哥不喜欢姐姐那同学,就告诉我,再来时不给她看狗,她就再不敢来咱家了,果真如此,那姑娘再来时,我很少给她看狗,除非我姐姐在家,再后来便不来我家了。

农村的生活很贫穷,妈妈舍不得粮食喂大黑,也只有大黑产仔的那两个月里,大黑才能光明正大的得以厚待,因为大黑每次可以产十二个仔,这也是爸爸妈妈提起大黑得以自豪的事。其余的每天,大黑都会很饿。每次妈妈喂猪,大黑都会趴在一旁用温和祈求的眼神盯着妈妈舀猪食的瓢。我便会偷着趁妈妈出去给猪倒食的功夫,赶紧拿着猪食盆给大黑舀一瓢猪食,大黑也好像知道我的心思,每次都大口大口的吃着。有时我会哀求妈妈:“就给狗点吃的呗?”妈妈说:“狗就是吃粪便的东西,不用特意喂的,偶尔喂它点就行了。”每次全家人出行农活,大黑都会跟着,去时会跟着我们后面跑,回来时便会一直跑在前面领路。那时农村的引柴都很少,开春时都要到很远的大地里打柞子,就是农作物的根,中午就在大地简单吃一口。我看不了大黑眼巴巴的看着我们吧嗒嘴,就偷着把我的吃食分给大黑一半,反正我到家饿了可以随便的吃。

最难度过的就要数冬天了,到了冬天,大黑就会跑到猪圈里啃猪槽子。由于天气冷,每次喂猪,槽子上都会结一层很厚的冰。我想,冰到了大黑的肚子里一定非常的凉,肚子痛了又不会说。我就偷着到厨房拿两块大饼子给大黑。有时家里做了大碴子饭,我会和妈妈说:“妈妈,给狗点米汤吧,狗渴了。”其实,我是怕喂狗时妈妈会听见狗吃食的声音从里屋走出来看。得到了妈妈的允许,我就可以大胆的把大碴子饭偷着喂狗一些。更多的时候,大黑就会顺着大马路往北面跑。

一天,我不解的问爸爸:“为什么大黑总去北面呢?北面有什么吸引大黑的呀?”爸爸说:“他是饿的,去找吃的。”那一刻我心里好酸,觉得还是做人好,做人再难,总还是有自主权,做狗不但吃不饱,还要看主人的脸色,更要忠实的守护主人的家,不然就会被主人杀掉变成主人的盘中餐。也许主人吃着香喷喷的肉还会含糊不清地谩骂一句:“这败家的狗,早都该死了。”

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邻居小孩气喘吁吁的`跑来告诉爸爸,说大黑被一辆往北行驶的拖拉机撞到,死在路上了,因为我家紧挨着大队部,每天大队里的人在我家就像在上班一样。当时大队几个民兵正坐在我家和爸爸闲谈,听说了后,马上会回大队拿着五四步枪开着大队的拖拉机拉着我就往北追,最后鸣枪,吓得那撞到大黑的车主不得不把车停下。随后爸爸骑着他的苏联自行车也飞快的赶上,见那人面如土色,只差没跪下求饶了,说赔钱。民兵问爸爸要多少钱才合适,爸爸心痛地说:“多少钱也买不来大黑的衷心,放了他吧,再说也不是他故意的,要不是大黑在路上跑,也不会死。”爸爸又回转身背对着我们声音低沉的说:“是大黑太老了,耳朵也聋了,很难听到车的鸣笛声,法律上车撞到狗是白撞得。”我想,这或许是善良的爸爸伤心时的托词吧。

农村几乎家家都养狗,爸爸也一直喜欢养狗,和别人家不同的是爸爸会熟皮子,冬天我们戴的狗皮帽子、手套都是爸爸熟的皮子又亲手缝制的。爸爸看着大黑僵硬的尸体喃喃自语着:“老狗的皮子做鞭子或鞭稍最好了,老狗的肉吃起来也很有品头。”可爸爸没舍得把大黑扒皮吃肉,也没舍得葬在前园子的果树林里,而是非常伤心的葬在了我家房后那高高的杨树根底下。现在想起来,爸爸一定是怕春天来的时候,果树伸展绿叶的灵气,是怕初夏果树开花时耀眼的艳丽,是怕秋天里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时熟人的赞叹。

篇3:大黑和小白散文

(课前播放歌曲《长征》)

师:听着歌曲,看着图片,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长征时期。脑海中有画面吗?

生:有。

师:我们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今天顾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草地。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片,配乐深情讲述。)这就是大草地。大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地软绵绵、水渍渍的,你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疲惫不堪,过草地的那些日子,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还有可能走进沼泽地里,你拼命挣扎,可越挣扎陷得越深。草地上的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你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你被晒得口干舌燥;下午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夜间气温会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你瑟瑟发抖。在草地的那些日子,你的肚子是饱一顿饥一顿,干粮吃完了,就吃野菜、草根、树皮。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拉肚子,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饥寒交迫中,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的同志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你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此时此刻,你多想能吃上一点食物啊,哪怕只有几口,也能给你走出草地的信心!

师:再来看这一组数字。这是红军过草地时牺牲的人数。红一方面军过草地之前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7000人。红二方面军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 , 走出草地 后剩下1.3万人,损失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损失就有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次和第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翻一倍还要多。所以———(课件出示课文句子:“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生读。)

师:就在这样的大草地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其中一个故事。

二、资料补充,识彭帅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彭德怀。

师:来,伸出手,我们一起写写他的名字。“彭”是生字,左上部分的士字头,注意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中间是一个“口”。右边三撇,最后一撇最长,穿插到左面提的下面。“德”字中间一横不要漏写,“怀”是怀念的“怀”。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

生(齐):彭德怀。

师:读快一点,不拖调,再来一遍。

生(再读):彭德怀。

师:你们了解彭德怀吗?

生:彭德怀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师:是十大元帅之一。

生:彭德怀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

师:(出示彭德怀的资料)彭德怀,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接下来谁往下读?

生(读):“重担子总得有人挑!”彭德怀第一次临危受命,率领红五军一部坚守井冈山,面对的是 近20倍敌人的 进攻。“别人不去,我去!”彭德怀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是统率志愿军抗美援朝,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强大美军。他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虽然他打的总是最艰苦、最困难的战役,但总能以弱胜强。因此,毛主席曾为他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 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我们把毛主席为彭德怀赋的这首诗再读一读。

生(齐):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师 :“重担子 总得有人挑!”“别人不去,我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彭德怀?

生:我认识了勇敢无畏的彭德怀。

师:说得好!那么今天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彭德怀的什么故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师:读完一遍的把书平放在课桌上,可以继续读。

(师等待全体学生读完)

师:都读完了?我们先看几组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饥寒交迫殿后燃眉之急)第一组,谁来把它们读正确?

(一生读)

师:非常正确,再请一位同学读。

(另一生读)

师:“饥寒交迫”如果用书上的一句话解释,该用哪一句呢?找一找。

(生浏览课文,寻找句子。)

师:提醒一下,这句话在课文后面。

生:身无御寒衣,肚内饥。

师:对,寒冷饥饿交织在一起就是“饥寒交迫”。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组词语。

(生齐读第一组词)

师: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这组词语 写出了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面临的情况。

师:面临的情况怎么样?

生:很危急。

师:哪个词语告诉你的?

生:燃眉之急。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

生:万分危急。

生:十万火急。

生:火烧眉毛。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师:(课件出示: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火烧眉毛、命悬一线)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当时的情况特别危急?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是红军过草地面临的整个情况,但是对红三军团来说他们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走在后面呢?

生: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说“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殿后”就是走在后面的意思。

(师课件出示: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

师:“殿后”是走在后面的意思,仅仅是走在后面这么简单吗?“殿后”意味着什么?

生:“殿后”意味着他们一边要侦查后面有没有敌人,一边要保护着大部队前进,一路往前走。

师 :一边行进 ,一边还要和敌人周旋。“殿后”还意味着什么?

生:还意味着他们没有干粮,就没有力量和敌人打仗。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消耗的体力更大,需要更多的粮食。可是,他们走在后面,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如果他们走不动了就不是殿后,而是落后了。

师:是掉队。

生:他们没有食物吃,只能饿死。

师:因为所有的食物,能吃的都吃完了,野菜都没有了。现在红三军团正面临着怎样的情况,他们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生:他们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

师:他们饥寒交迫,再没有东西可吃,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让我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把我们的担忧、敬意统统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念叨命令絮语怒吼)请一位同学读正确。

(一生读)

师:轻声和后鼻音读得都非常好,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这组词语 都和说话有关。

师:这些词语都是写人物说话的。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句子里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课件出示:

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第一句谁来读?

(一生读第一句)

师:念叨就是不停地说,谁会在你耳边不停地说?

生:爸爸妈妈。

师:那是他们对你的关爱呀。这里谁跟谁在不停地念叨?

生:彭德怀对他的坐骑大黑骡子念叨。

师:我们一起来念叨一下。

(生齐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二句?

(一生读第二句)

师:“命令”就是不容置疑,我们一起读。

(师指名读第三句)

师:猜猜“絮语”的意思。

生:可能是轻声说话的意思。

师:连续不断地轻轻说话就叫絮语。“絮语”前面还有“轻轻”二字,可见说话的声音小之又小。我们在说悄悄话、私密话时会轻轻絮语,两个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会经常靠在一起轻轻絮语。这里是谁和谁在轻轻絮语?

生:老饲养员和大黑骡子在轻轻絮语。

师:我们一起来轻轻絮语一番。

(生齐读第三句话。师指名读第四句话,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师:发怒时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呢,谁再来读读?

(一生微笑着读)

师:打断一下,你的表情不对,愤怒该是怎样的表现?

(生愤怒地读)

师:这下对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四句话)

师:你瞧,人物细腻的情感就藏在他们的语言当中。

(师出示第三组词语:塞进嘴里深情地望着背过脸去摘下军帽推开肉汤)

师:读了这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描写彭德怀动作的词语。

师: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饱含着一份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读!

(生齐读第三组词语)

师:第一遍课文已经读完,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你能用上“饥寒交迫”“燃眉之急”这两个成语那就更好了。

生: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断粮了,连野菜都吃完了。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彭德怀决定杀动物(师: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师:燃眉之急用了两次,后面一个删去。还不够简洁,谁能说得更简洁些?

生:彭德怀率领的军队过草地时断粮了,战士们饥寒交迫,彭德怀为了让战士们走出草地,杀牲口解决燃眉之急。

生:过草地时,红军断粮了,彭德怀命令杀牲口以解燃眉之急。

师:你说得最简洁。

四、再读课文,明关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彭德怀,了解了课文大意。现在再回到课题,看看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板书:大黑骡子)

师:你们知道骡子吗?普普通通的骡子怎么会和堂堂大元帅相提并论呢?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黑骡子的有关语句,反复读一读,想想大黑骡子对于彭德怀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师课件出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______。生边浏览课文,边画出相关语句。)

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从“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看出了大黑骡子吃不上料,让彭德怀特别心疼。我的答案是: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人。

师:像亲人一样亲密无间。

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从这里我看出大黑骡子帮过很多战士,也是这些战士的亲人。

师:它驮了这么多东西,帮了这么多战士,更像是什么?

生:我认为大黑骡子更像是彭德怀最亲密的伙伴。

师:从哪里看出是最亲密的伙伴?

生:从江西出发时它就一直跟随彭德怀。

师:是形影不离、肝胆相照的伙伴。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其他答案吗?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可以看出。

师:任劳任怨的助手。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密朋友。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彭德怀偷偷把自己的干粮给大黑骡子吃,已经断粮了,彭德怀自己舍不得吃却给大黑骡子吃。

师:亲密的朋友。

生:枪声响了,彭德怀看着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我看出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亲戚。

师:摘下军帽就看出是亲戚了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更像是兄弟。

师:什么情况下军人会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战友。

师:对,战友牺牲了要摘下军帽。

生:我觉得大黑骡子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师:是的,大黑骡子一路相随,所以它是彭德怀的伙伴、朋友、助手、战友。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在彭德怀的眼中,大黑骡子是他的伙伴,是他的助手,是他的战友,是他的朋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关系真是非同一般。然而,彭德怀却下了命令要杀大黑骡子。

五、三读课文,理层次

师:请默读课文,找一找彭德怀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杀大黑骡子,用波浪线画一画,再想一想这几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生:第一处是:“‘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第二处是:“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第三处是:“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 卫员说 :‘邱南辉 ,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第一处说的是对的,第二处应该是:“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第三处是:“‘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师:正确。(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不对的请改正。我们一起把这三次命令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三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

生:第一次命令是在红三军团断粮的情况下下达的。第二次是在战士们和老饲养员的劝说下,彭德怀不耐烦了下达的。第三次是在没有人下得了狠心向牲口开枪的情况下下达的。

师:下面我们分三个大组来读一读这三次命令的前因后果。第一组读第一次命令的2 ~5自然段 ,第二组读 第二次命令的6~11自然段,第三组读第三次命令的12~20自然段。

(学生分组读课文)

师:漫漫征途———(生接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竹板的节奏该怎么读?(示范读)这样的节奏和战士们的步伐是一致的,给人前进的力量。大家一起读。

(生再读)

师:长征过草地,彭德怀毅然接受殿后的任务,舍生忘死,一身侠骨;他与大黑骡子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他爱大黑骡子,但最后还是下了三次命令把它杀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接着探讨。

师: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生字比较难写,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学生字“融、御”)

【教后所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主要讲述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另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特殊的战 争环境,激烈的矛盾冲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文章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描写细腻。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鲜明,既不乏彭德怀的似水柔情,又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

这是发生 在长征途 中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距离非常遥远,而课文对于环境的背景介绍又只是寥寥几笔,所以,学生很难理解“最为艰苦”,以及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教学时只有浓墨重彩地点透背景,才能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分了四步走。第一步,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让他们自己阅读长征的故事,拉近了学生和“长征”的距离。第二步,下发聚焦草地的阅读材料,把学生难以感受到的红军过草地之艰难呈现在他们面前。材料中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时的“行路难”“饮食难”“御寒难”“宿营难”,旨在让学生对草地有全面的感知。第三步,课堂上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当时,红军战士的生存是最大的问题,为第二课时理解杀骡子做好铺垫。第四步,通过词串串联课文,进一步认识红三军团肩上的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更大。

在前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背景渲染放在了初读课文之后,用PPT直接呈现文字,让学生自己读,文字介绍用的是第三人称,教学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感受不深,无法进入情境。反思原因,发现有两点:第一,时机不对;第二,人称不对。本次教学开场就进行背景渲染,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而且文字介绍换成了第二人称,学生会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到资料的描述中,再配上画面和悲壮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因此,资料出示的时机、方式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彭德怀无疑也是“遥远”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认识他呢?出示彭德怀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是最快捷的方法。但是,出示彭德怀的哪些信息资料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单是介绍姓名、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地位荣誉等内容,学生是无法感知人物特点的,依然无法走近彭德怀,也无法为第二课时凸显人物形象打下基础。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因此我出示了彭德怀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临危受命时说的话,突出了他的骁勇,又通过两次临危受命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胜,说明了他的善战。接着总结了他领兵打仗的特点———“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战士同甘共苦”,此时彭德怀铮铮铁骨的形象已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还能体会到彭德怀“柔情”的一面,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第三环节初知课文大意,主要是通过理解三组词语来进行的。理解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旨在让学生认识红三军团面临的严峻形势;体悟描写人物说话和动作的两组词语,旨在渗透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凸显人物形象。我们教学生阅读,要通过关注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第四环节明确了大黑骡子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黑 骡子是彭 德怀的________”这样一个句式填空,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情谊深厚,为第二课时彭德怀爱骡子却坚定地杀骡子这一矛盾的解读做好铺垫。第五环节,通过“三次命令”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篇4:大黑和小白散文

一、 题目细细琢磨

读小说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大黑骡子是彭德怀一人的坐骑,从江西出发到过草地陪伴他很多年,从“他的”一词,读懂由此表达出来的感情。透过“他的”二字,我们感受到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深情,当然,矛盾与冲突也蕴含其间。课题和文章结构组成了一个整体,教会学生将课题的理解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看,会整体感悟到其中特殊的味道。

二、 背景点点渲染

课文一开始便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在第1自然段,点出了其特殊环境和社会背景:“最为艰苦”突出战争形势的严峻,“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了”,红军战士的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第2自然段“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中“殿后”一词显示红三军团肩上的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更大。第1自然段的关联词“连……也……”和第2自然段的“殿后”一词联系起来,渲染背景,更点出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出于无奈、迫不得已。“一字未宜疏,语语悟真情”,课文对于环境的描写虽然只是寥寥几笔,教学时却需要浓墨重彩,只有点透背景,才能为小说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三、 情感深深体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相互依存、相依相伴、情谊深重。如何让学生感受呢?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细节体会,关键时刻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心理是人物的细节。如第2自然段“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彭德怀的“抚摸”“念叨”“分出”“塞进”“看着”等一系列动作,都显示了他与大黑骡子老朋友一般的情谊。“塞进”前面的“悄悄”一词更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悄悄”二字表示特定的情和义,彭德怀疼爱、怜爱、珍爱大黑骡子的感情一览无遗。动词和名词前面的修饰语都是表示情义的,只有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情谊,透过“悄悄地塞进”这一典型细节描写深深体现了出来。

大黑骡子已经不是一匹普通的骡子,它是彭德怀的一位战友。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非同一般,因为大黑骡子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如今,彭德怀三次要杀大黑骡子,难道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态度不一样了吗?这样富有冲击力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读懂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背后实乃忍痛割爱。

课文第15自然段的“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和课文第16自然段的“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应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二十分钟的时间空白,想象彭德怀回忆大黑骡子行军路上的一路表现。有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想象大黑骡子的任劳任怨、战场上不怕危险、宿营地上温馨和谐的画面,进一步感受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像战友一般的深情厚谊。彭德怀一次次要杀大黑骡子,确实是形势逼人,不得已而为之。

四、 形象渐渐凸显

教学生学会阅读小说,让学生掌握通过描写环境、关注细节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落在“怎样表达”上,如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怎样下命令的,下了哪三次命令,从而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感受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次:“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第一次要杀大黑骡子,为什么用感叹号?这要让学生学习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感叹号表示这是一个命令,这句话只是一个命令。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彭德怀“平静”的背后是什么?他心里想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才能多一些红军战士走出草地。

第二次: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这次彭德怀为什么“不耐烦”?此时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联想和推想,从“不耐烦”一词中体会彭德怀的痛苦,但又不得不杀大黑骡子,晚杀大黑骡子一刻,战士就会多倒下一个。第二次命令与第一次相比,大黑骡子要方副官长亲自杀,足以说明杀大黑骡子这一任务的艰巨。

第三次:“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彭德怀是真“怒吼”吗?教师要让学生从彭德怀一反常态的言语中推敲矛盾、无奈、痛惜、忍痛割爱的复杂情感。教师将“平静”“不耐烦”“怒吼”这三个词语结合在一起出示,进行比较,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的言行举止和第2自然段中他爱大黑骡子的行动为什么截然不同,非常反常?只有这样一步步地深究,学生的理解才会层层深入。

彭德怀最后是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他发火的背后是什么?彭德怀心中无比难受,战争是残酷的,与战士的生命相比,自己珍爱的大黑骡子又算得了什么。彭德怀坚持要杀大黑骡子,是为了保住战士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大黑骡子的命运牵动着学生的心,透过坐骑的生杀纠缠,学生感受彭德怀平时不轻易表露出来的言行,感受英雄对他的爱骑似水柔情的一面。彭德怀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高大,人物性格特点刻画得丰满,教师要采取层层剥笋法,让学生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五、 结尾久久回荡

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通过诵读“见不到”一词,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对大黑骡子的怀念之情。两个“融进”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既不能太实,又不能太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黑骡子最后一次为革命立了大功,虽然死了,但还是活着,它融进了滚滚铁流。活着,是因为战士们忘不了它。第一个‘融进’是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第二个‘融进’很抽象,在最艰苦、最恶劣的生与死考验的环境中,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战士们克服了饥寒交迫,一步一步走出草地,继续革命的征程。”两个“融进”的理解,学生可能读不懂,这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讲授,体现引导的作用。

课文首尾遥相呼应,在红军战士过草地的漫漫征程中,大黑骡子鼓舞着战士们走出草地,迎接胜利的到来。快板声声,铁流滚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凝练,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篇感人的小说,一段动人的佳话,一曲英雄的情怀。

篇5:关于狗的散文随笔:大黑

别人家的狗只咬生人,不咬熟人,可是大黑却和别人家的狗不一样,不管是生人来了,还是熟人来了都咬。只要一听见动静,大黑就会立刻跑到大门口对着来人汪汪大叫,并把大门口挡住,不让客人进来。只有听到大毛家里人说:“大黑,让开,叫客人进来!”这时,,大黑才停止叫唤,闪开道,让客人进家来。看到大黑如此忠于职守,大家都夸大黑是只看家护院的好狗。

村里李主任看中了大毛家靠近水库边的一块地,这块地可是村里好多人企欲已久,旱涝保收的风水宝地。李主任虽然绞尽脑汁,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但大毛就是一直不同意。可李主任就是不死心,不把地换过来誓不罢休,这不今天又来大毛家谈地的事。大黑好像知道大毛不喜欢李主任似的,李主任刚到大门口,大黑就狂叫着往身上扑,咬着李主任的衣服就是不让进家门。

看到大黑咬自己,还不让进家,李主任气得一边挣脱,一边破口大骂:“大毛,你家养的什么破狗,也不看看老子是谁,竟然敢咬我。大黑和你一样,死脑筋,榆木疙瘩,不懂人情世故,我看它是活够了!”

大毛见是李主任来了,赶忙跑上前把大黑撵走,边陪着笑脸说:“李主任,你大人大量,它是个畜生,别和它一般见识!”

“哼,气死我了,除了你之外,咱们村里人那个不听我的,那个不怕我。现在竟然连你家大黑都不怕我,还咬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瞎了它的狗眼。如果下回大黑胆敢再咬我,我一定一刀把它杀了,煮了当下酒菜,好请喜欢吃狗肉的朱镇长他们好好美餐一顿!”

“李主任你别生气了,和畜生生气不值当,走,咱上屋喝茶去!”

“喝茶,喝什么茶,气都气饱了!大毛,你也知道我的脾气,我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大毛,我的耐心是有限的,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今天我把话撂这了,那块地我要定了,你换也得换,不换也得换。我走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看到李主任对主人发了脾气,还骂骂咧咧地就走,大黑又要跑上前去追咬,被大毛一把拦住了。

“大黑回去吧,别追了,咱不要找事了,他可是咱们村里的土皇帝,这样的人咱惹不起,以后见了他你也要躲得远远的,千万记住了大黑。唉,看来地是保不住了,不换不行了!”

没过几天,李主任如愿得到了大毛家那块风水宝地。

李主任得到那块地,高兴得在家杀鸡宰羊,大摆筵席,宴请宾客,还特地从镇上请来了朱镇长他们。

大家喝得兴奋,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九点多钟,弯弯的月亮出来了才散席。

喝得摇摇晃晃李主任,送同样站立不稳的朱镇长他们。一行人晃晃悠悠走出大门口,准备上车时,突然一个黑影从胡同里窜出来,狂叫着直扑李主任、朱镇长他们。众人还没来得及反应,纷纷被咬倒,吓倒。一时间,李主任家门口,乱成一团,哭喊声一片。就在人们忙着抢救伤者时,这个黑影对众人一阵狂咬之后,趁着混乱,借着月色,发疯似地跑向村外,很快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120急救车把被咬伤的李主任、朱镇长等人送进县城医院救治,大毛回家后发现他家的大黑不见了。

大毛找寻了整个村庄也没找到大黑,连续几日找寻未果,大黑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就在大毛决定放弃寻找,李主任、张镇长等人被停职检查,等候处理的时候,人们在水库里发现了飘浮在水面上大黑的尸体。据说,大黑被打捞上来时,还双目怒睁,咬牙切齿。

作者:段建筑

上一篇:兑现券协议下一篇:AVQC电压无功自动调节系统技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