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一计征文

2024-04-20

献一计征文(精选5篇)

篇1:献一计征文

我为交通文明“抛砖引玉”

生命,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它如夏花般绚丽。生命之花是刚强的,它让人思索,让人感受,让人倾听,只要有毅力,它能克服任何困难;然而,它又如同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那么脆弱,稍不注意,它便会从你手中悄悄溜走。交通事故——生命的一大杀手,它悄无声息地带走了许多珍贵的生命。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除了天气、路况等原因之外,违反交通规则占绝大部分。今天,我作为一名小小观察员,要献上“抛砖引玉”这一计。

孔子曰:天地万物各行其道,顺其自然也!交通也一样,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若能各行其道,有序前行,自然不会发生交通事故。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呢?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我对江山的交通状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路面较窄,车道少,没有公交车专用车道。因为车道较少,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车道,所以导致道路交通较为混乱,触碰时有发生。

二、国民素质偏低,交通意识淡薄。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机动车辆较为关注,但是行人和非机动车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行人和电动车闯红灯时有发生。机动车除了闯红灯、酒驾、随意掉头等严重的行为之外,在交通拥堵的时候,见缝插针,毫不避让;在红灯的时候,根本不顾直行车辆,强行转弯。交通规则,往小了说是一种社会公德,往大了说是法律规定,我们必须遵守。

针对以上两点,我心生两计。

第一计、希望我们江山的城市规划局在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能够重视道路的规划,不要等房子建好了再去拓宽道路,而要在建造房子之间就把道路规划好。第二计、我们大家都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认真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不抢道。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示,不闯红灯,不影响他人的通行。

我们大家都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礼让,遵守秩序才能保障道路的畅通,减少悲剧的发生。

篇2:献一计征文

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强调的重中之重,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时从新闻中看到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事故,给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安全生产对于我们矿(地质条件复杂,高瓦斯矿井)来讲更是丝毫不可松懈的,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建设,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也必须把“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真正落实到各项生产活动中去,成为全体职工的一致共识,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自觉践行。煤矿企业只顾生产忽略安全绝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加强生产现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夯实岗位安全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效益,长期受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抓好煤矿安全生产,让安全深入人心,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粗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班组人员及职工的安全培训活动。运用职工班前安全活动、标准化岗位、安全技能

竞赛活动等传统有效的安全宣传手段,培养全体职工的良好安全心态,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人的安全意识指导安全行为,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的转变,进而达到“我会安全”的境界。只有心态安全,才会有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生产安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煤矿生产效益。

二.激励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措施的改革。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我们煤矿安全生产来说也是如此。煤矿安全生产也需要煤矿技术措施的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推行科学管理;加强职工安全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造就训练有素的的职工队伍;开展职工间的技能竞赛,对能力突出者给予物质以及精神嘉奖。比如我队,实行岗位作业标准化考核制度,由班(组)长、安检员、验收员、三人负责,做到一天一考核,一天一打分,并与当日的计件工资挂钩。采用这种把“关口”的制度,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职工头上,保障了职工的安全作业,同时激励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益。

三.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避免蛮横不讲理。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

篇3:为拉动内需献一计

理论上,国际市场的急剧衰退对各国的影响应无分轩轾,但实际上,由于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高,所以中国所受冲击要超过一般国家。

再者,出口增长剧降导致失业增加,而同样的失业人口或比率在中国所形成的麻烦与压力亦远大于发达国家,因后者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尽管如此,当全球每一个国家面对国际经济大衰退从而都不得不“反求诸己”,回过头来寻找及开发内需市场时,中国肯定还是比较幸运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全球最大规模人口的市场,还有因为政府有相当丰裕的财政收入及庞大的社会储蓄,更有许许多多亟待投资及建设的项目。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在面对更严峻的出口及就业形势时,提供了让人较为放心的保障。

现在的问题是,相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下所导致的中国就业问题可能来得既迅又猛,传统拉动内需的扩展性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在减少失业与创造就业上能不能做到:

决策过程直接而不是过多的迂回;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而不是过于滞延;

政策效应足够大,以吸收产能过剩下释放出来的持续不断新增出来的富余劳动力。

坦白说。能否做到这三个方面,恐怕都不能十分乐观。换言之,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的“非常”形势,及在此一形势下可能出现的“非常”影响,中国政府宜以“非常”的思维与作为来应对。

我在这里,很愿意提出一个政策过程直接、政策效果立即、政策效应巨大而又能符合中国发展短、长期需求的拉动内需策略。

这个策略,应该比教科书里当年凯恩斯向各国政府建议的政府花预算、雇大量失业劳动力挖地洞再填回去的办法更为实际。具体做法是:政府拔庞大财源,调动及雇用大量失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进行大范围(包括沙漠地区、黄土高原)、长期性(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大规模造林工程。

此政策的基本理念是:

1造林是相当劳力密集、资本密集及技术密集的工作。今天的中国,需要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花出大笔预算以拉动需求;至于技术,在中国也不是问题,必要时,向他国如以色列引进就是。

2粗估费用,假设每一劳动力一天工资20元,一个月600元,一年7200元,加上原材料、设备、杂项,一个人一年约1万元。若动员1000万劳动力,一年所费1000亿元。

政策效果的估计是: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缓解巨大失业压力;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创造消费与投资。这1000亿元比许多国家采行的消费券(仅是一次性的,且除了消费无其他任何意义)有意义得多。

长期有利于改善中国整体环境生态(所以是世纪性的)在全球暖化压力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又高居全球第一的情况下,大大有助化解中国面对的国际议论压力;

为中国在未来全球“碳交易”中创造有利条件。

篇4:我为财政献一计

构建和谐财政的几点建议

综合科----**

近年来,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局在财政收支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理财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了单位的收支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廉政建设。同时,伴随着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社会舆论对财政部门的评价越来越尖锐,认为财政部门集中的事权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到财政办事的程序繁琐复杂,办事不易。要构建和谐财政新局面,必须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问题。

一、对财政部门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

1、供需矛盾引发部门不满情绪。

财政收入是有限的,政府部门的需求是无限的。在分配资金的问题上,部门与政府长期处于一种博弈状态。政府考虑的是全盘,既要保运转,又要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而部门当然是希望要求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便产生冲突。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具体履行分配职能,因而,部门与政府的博弈实际上转化成了部门与财政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在调增工资、社会保障、支农支出等方面都呈现快速刚性增长的情况下,偏低的供给标准,促使单位削尖脑袋争取专项资金,力求通过专项资金来弥补公用经费不足。单位向政府报告的专项资金往往数量超大,政府领导要求财政部门必

须核实后再予以批示,财政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核实的数字肯定与单位有出入,于是单位对财政部门的埋怨之心便又多加了一层。另外,专项资金的安排又有着不确定性,有的单位安排得多,有的单位安排得少,有的单位还要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还造成了部门之间利益的不平衡,导致部门意见很大。

2、新的财政监管措施引起部门反感。

为了规范部门收支行为,这些年来,我县先后推行了“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项目资金专项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质量,强化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效益,增强政府调控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有效防范了单位乱收费、挪用专项资金、坐收坐支等违纪违规行为。实行专项资金专项管理、专柜核算后,每年节约的专项资金数额相当可观,既保证了专项活动的开展,又节约了资金,还利于财政资金合理调度。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对部门收支行为的一种约束和监管,所取得的成效是政府对部门利益的一种重新分割。于是,部门的怨气更大,埋怨财政部门卡得太死,甚至说出“还要我们这个部门干什么?政府有你们财政局就可以了”。这一方面反映出一些部门对财政具有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的职能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缺乏大局意识,对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不满。

3、财政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客观地讲,我局机关干部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即便如此,仍然有少数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一是服务态度生硬,自认为按章办事就对了,缺乏仔细解释政策、制度的耐心,让来办事的同志感觉态度生硬,产生误解;二是服务态度不端正,财政部门是一个综合部门,与各部门都有工作联系,于是有极少数干部存在着部门优越感,有看人办事的不良习气,让部门产生反感情绪。

二、构建和谐财政的举措

和谐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我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最大程度地满足各职能部门正常的资金需要。

2、科学合理制定政策,最大限度地平衡部门利益。公共财政是通过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节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来促进社会和谐。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最大限度地平衡部门利益,是财政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财政部门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财政部门要转变理财观念,在规范财政支出范围的同时,还要思索在同样的支出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平衡部门利益、满足部门正常资金需求。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地寻求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自身财政职能以及财政政策、措施的宣传力

度,要通过会议、媒体、宣传专栏、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宣传,让部门熟知财政职能,知晓财政政策,理解理财措施。

4、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尽最大努力地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一是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力度,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不断增强干部大局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法治观念和责任观念,不断提高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二是要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办事制度,公开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完善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健全投诉机制,保障各项规章制度顺利实施。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粗暴,违反财经纪律,利用工作之便以权谋私、营私舞弊的干部,要从严查处,确保干部队伍廉洁务实。

篇5:我为教育献一计

㈠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巩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加快完善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教育体系,促进十五年教育整体协调、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培养与丹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巩固完善幼儿园现有办学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教育,积极扶持民办幼儿教育,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严格执行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老城区和农村幼儿园基本建设,更好地满足幼儿入园需求。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同时,加快“幼托一体化”进程,逐步普及亲子教育。全市0-3岁婴幼儿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婴幼儿家长受教育指导率达到90%以上,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9.8%以上,100%幼儿园达到省合格园标准,85%以上幼儿园达到省优质园标准。2.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强化和突出教育公平的理念,积极开展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从试验探索走向示范发展。突出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工作重点。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实验室设备器材,提高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水平,2012年达到省定Ⅱ类标准。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积极推进小班化和个性化教学,重全面基础、重探索过程、重知识迁移、重训练提升,使义务教育的质量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总体提升。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解决或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解决城市择校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

3.特殊教育持续发展。积极拓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教育比例达50%以上。完善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残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障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加强重点和个别辅导,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加大特殊教育投入,达到省教育现代化更高水平标准。加强市特教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加强残障儿童早期诊断,建立诊断运行机制,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4.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着力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提升优质高中资源品质,打造丹阳普通高中学校品牌,坚持走优质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引导普通高中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切实规范学校管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品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研究高中课程改革最新动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使高中毕业生本

一、本二达线水平保持镇江领先、全省一流水平。探索学校发展新路径,探索高校与高中联合育人机制,扩大丹阳品牌高中在省内外的影响力、竞争力。到2015年,我市所有高中都建有特色发展项目,其中1所建成国内一流的普通高中。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建立普职之间的绿色通道。高中学生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术或劳动技能达70%以上,综合素质优良率达80%以上。

5.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推动职教园建设,在2012年职教园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进入全国100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与省城市职业学院、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最终使职教园成为我市中高职的综合办学实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强新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符合丹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群。创建两个省级示范专业,使省级示范专业达到五个;创建两个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使课改实验点总数达到四个。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巩固与传统大型骨干企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开拓发展空间,加强与金融、配镜、木业、汽修、新材料等行业合作,建设一批关系稳定、合作密切的校外实训基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职教毕业生符合专业特点的“双证书”率达到98%,高技班学生高级工达6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占90%以上。

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先导,以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意识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加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推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公民教育、文化德育、阳光心育等德育品牌。以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搭建新的校外教育平台,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主题教育以及暑期和节假日社区教育活动。

2.以“活力课堂”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活力课堂”为抓手,坚持“课题引领,示范带动,区域联动,行政推动”的工作方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具有本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活力课堂”理论和实践体系。高标准实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考试评价管理、教学支撑体系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把质量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义务教育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

3.以“2+1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卫生等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艺术涵养和文化修养。开齐开足体育课、艺术课,全面实施“2+1工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优秀文化传承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要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优秀率达10%,艺术考核合格率达95%。加强学生的科技教育、国际教育、环保教育等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着力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4.以“文化引领”为导向,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坚持普遍与提高、继承与创新、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努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生动活泼的发展。

5.以“三个服务”为宗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管理”为宗旨,提高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加强我市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学校拥有计算机台数与在校生比达到1:5,教师人机比达1:1,多媒体投影教室占教室总数的85%以上。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标准体系、落实督查评估。逐步建立我市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标准、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等,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搭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逐步普及全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再提升一个层次。建设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把“丹阳教育网校”建成我市互动共享、卓有建树的教育信息化品牌项目。

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学习型社会基础

1.拓展青少年校外教育。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内涵建设,开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寓身心发展于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建设全市亲子活动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家庭——幼儿园相互协作的早期教育模式。建设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主题教育。完善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实施学生校外教育制度化、常规化。

2.大力推进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生存技能和社会竞争力。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年培训率达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区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在职人员带薪学习制度。积极开展社区居民教育,为社区居民研发和提供智力、审美、心理、社会文化习俗、生活、身心健康等教育课程,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进一步整合现有社区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培育各类老年学习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交流平台,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3.加强终身教育资源建设。努力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区”,加强社区学院建设,进一步发挥社区学院指导、辐射作用,积极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引领各镇(区)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我市社区教育品位,开发适合我市社区建设的本土化、特色化、人文化的区域社区教育课程,逐步形成社区教育系列课程和教材。整合、优化社区的教育、文化、艺术等资源,开发各类实用性课程。打造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为人人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支撑。以“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的平台”为依托,建立覆盖全市所有镇(区)的居民学习卡系统,达到学习的平台具有学籍管理、在线学习、交互练习、考试测试、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等功能,提高认证管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数字分析等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体系的覆盖面,3年内建成全国规范性、数字化学习社区,5年内建成全国先进数字化学习社区。

4.寻求高等教育新突破。实现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跨越,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在丹阳的实现形式。建立职业教育与省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机制,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办班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大学资源,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开展中外办学,寻求我市高等教育新突破。继续利用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远程异地网络教育等已有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推动成人学历培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30%以上。

5.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四星级普通高中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境外校际交流关系。定期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赴境外培训、进修、访问、讲学和合作研究。扩大境外修学旅行和校际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学生海外体验纳入选修课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课程,开发国际通行文凭或资格认证,加强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测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努力拓展职业院校海外实习、就业和留学深造的渠道,促进对外劳务输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到境外办学,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的层次和品位。充分利用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省丹中国际部。

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确立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的地位,促进教师职后教育可持续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配置均衡,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工作的首位,着力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教、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塑造广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深入开展“双创双争”等主题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定期举行师德报告会,宣传先进教师典型,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建立教育、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把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学历水平,至2015年,幼儿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0%,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5%。小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60%。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100%以上,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12%、20%。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具有高级技工)教师达到70%以上,具有高级技工证书的达到90%以上。优化教师专业结构,逐步解决各级各类教育教师专业结构问题,搭建幼儿园、中小学之间教师交流平台,建立教师转岗机制,开展教师订单式培养或培训,加强教师专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完善“送课下乡”、“送教下乡”制度和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结对交流、城区骨干教师定期下乡任教等制度。合理确定生师比,逐步配备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配置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师资。提高新师资入职门槛,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新进教师必须具备大专学历,其中有50%具有本科学历;高中阶段新增教师中有10%具有研究生学历。

3.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建立“丹阳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优化教师培训机构设置,建设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基地。积极争取成立“苏南教师培训中心”,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实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整合市内外学术和专家资源,推进以“文化德育、活力课堂、精品管理、特色学校”为代表的领衔性科研项目研究,实施区域内优秀教科研成果的对话与共享,加强区域内校本科研联系、交流与合作,努力解决我市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继续扩大丹阳教育的品牌效应。努力推进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逐步形成“研讨带动、培训跟进、同伴互助、实践提升”的教师研修模式与“任务管理、过程管理、协同管理”的教师专业化管理模式。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促进更加多元的专家型、反思型、实践型的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开展教师发展的达标建设,创建10所县级“教师发展示范性学校”,10个县级“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发挥示范学校和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

4.加快教师优秀群体建设。加大引进优秀教师的力度,配套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立足于本土培养优秀教师,进一步提高优秀教师的津贴,健全和完善培养、考核和奖励制度,完善名师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拔尖人才选拔、使用、管理、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名教师工作室”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名教师工作室”的学术引领、示范辐射、人才培育功能,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度建设和教师团队跨越发展。力争省特级教师达40名以上,其中教授级高级教师10名以上。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镇江市总量的35%以上,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

5.加强校长干部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校(园)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专家。加强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实行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加强岗前培训,推行校长选任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开展5年一周期的校长培训,完善校长(干部)远程培训模式。建立健全绩效工资背景下的校长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名校长”评选,力争丹阳名校长10名,镇江市名校长10名。

㈤ 优化教育布局,推进重点工程

上一篇:寒潮应急预案下一篇:2022小学英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