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2024-07-28

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精选6篇)

篇1: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推进新农村建设列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是要将我国的农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使自然与人类更加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步骤,它的内涵不仅是坚持用先进的生态观念保护生态环境,还包括用经济手段及相关制度加以辅助。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美丽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解释为美好。所谓美好,既可以是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美,也可以是通过内部的变化所展现出来的好。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生态环境好,自然环境美所展现出来的美;另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经济发展好、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的高。无论是软性的美,还是硬性的好,美丽乡村的定义离不开这两方面的有效结合。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观点及对策分析。

一、城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对人居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注意用品牌意识勾勒规划建设

坚持生态的理念是进行生态明文建设的第一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时,我们也要突出生态理念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特色,有品牌意识或者用品牌概念与生态的理念相结合。每个品牌的建立皆是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美丽乡村想要有自己的生态品牌必须找出自己的特色之处,这个特色是源于乡村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条件。一般情况下,景色怡然、风光秀丽或是生态环境使人舒服、惬意就是乡村的特色。此时,我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品牌建设时就要以现有的特色为基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汁原味”,再进行优化的建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有这样的案例:当地盛产荔枝,同时又有漫山遍野的薰衣草。所以当地的规划建设人员很有意识的将荔枝及薰衣草作为当地的品牌,在此自然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再进行宜居的城乡建设,进而打造“最美荔乡”和中国的“薰衣草小镇”。

(二)打造合理的功能区规划建设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不能忽略功能区在城乡规划建设时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通常情况下,功能区的合理性是指满足当地的村落分布和周边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改造不可一蹴而就,所以要处理好新旧村庄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率的问题。同时,因为新的村庄的建设势必要重新划分功能区,这个功能区的分布也要事先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较大的或是辐射范围较广的服务区要做进一步的明确。这样,新农村建设就可以将特色生态区及居民生活区做出清晰的划分。

(三)将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将乡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例如设施的完备,交通的便利以及居住环境的舒适,还要考虑乡村本身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改善。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做好村庄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列为工作的重点。[1]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遵循其规律。因此,我在进行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时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采用科学合理、设计得当并突出其特色的方式方法,使得生态型的乡村形式并未打破又能充分生态资源。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美丽乡村打造的基础

(一)重视生态经济的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因为生态是乡村本身具有的特色。原生态的乡村环境是能够创造出经济机遇的。在发展生态经济时,应将市场经济概念进行积极的引入并力行原始生态经济化。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突显出乡村的生态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收入。再者,结合大众的消费特点打造生态园或是旅游景点,将青山绿水真正的代入大众的消费范围。在乡村建厂也是打造生态经济的另一个渠道,但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现代化生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影响,打造真正的绿色生态经济。

(二)力行高效的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十分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绿色食品的消费,尤其是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逐渐增加。不仅如此,生态农业的打造还会起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进而无限的良性循环,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农业彼此获益。这也符合我国始终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动力

政策先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源头,有规矩才成方圆。在建设美好乡村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先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农村建设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若干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建设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2]这些制度皆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制定和执行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需要相应的考核机制来配合工作,在相关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政府的相关考核也要与制度规定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不似以往的以经济指标作为相关人员的主要业绩考核指标,生态制度的考核是以生态发展以及相关的城乡规划是否合理、科学为主要依据。在乡村生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这种将政绩与生态和谐的融合,使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源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美丽,而是“内外兼修”的美丽。它既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重视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发展生态经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扎根于心。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商品与质量,2016(18):21-22.

[2]彭明.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低碳世界,2016(9):21-22.

篇2: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提升的发展过程。自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主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两大文明的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大文明”建设和“三个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从理论上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十七大的有关论述相比,体现出内涵更深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十八大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我们党秉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并成为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第3期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劳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土地为财富之母,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要素构成农产品消费时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消费潮流。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5]推进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看

到,长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延续,固然使部分农村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增长,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也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损害了农民的生存权益,广大农民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必须摒弃那种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推行绿色GDP,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6]为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引领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正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而让农民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社会建设 探求

2013年第3期 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在农村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量大大超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农民生命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对农民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及内涵特征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7年该县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创建中国第一个“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从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2014—2015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要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幸福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从先行先试的浙江等省的实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实现四个层面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

谐之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是集农村“五位一体”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它不仅仅是指农村要环境优美,还要村民文化素质高,人文环境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全国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胞工程,只有做好这一个个细胞工程,美丽中国才会建设得更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成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和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辐射提供有效通道,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国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中国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优良的美丽中国的生动铨释。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州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1、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关键是要以美丽乡村的要素为基础做好规划指引。要按照农村的功能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取得共识,确保规划落地。

第一,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美丽乡 探求2013年第3期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主题,树立生态品牌意 识。美丽乡村作为广州的品牌,具体到各区(县级市)、镇(街)、村(居)都需要结合当地自 然条件加以精心设计,突出特色。传统的村落 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 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 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 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 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 有平原的品位。如增城以 “最美荔乡”、从化以 “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番禺以 “岭南水乡 典范” 等作为各自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就突 出了各自的生态优势与特色。以增城市为例,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增城以 “最美荔乡” 和打造 中国版的 “欧陆小镇” 为理念,实施全区域公园 化战略和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网,建设宜居城 乡,经过几年的建设,增城被誉为生态之城、活 力之都,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名副其实的 “美丽大乡村”。第二,搞好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科学制 定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突出抓好村庄布 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并能与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 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农村的功能 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要明确公共服务 区、古村保护区、新村庄区域功能布局区域划 分,打造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 色产业园区的美丽新农村。中可借鉴推广增 城市霞迳村的做法,搞好美丽乡村的功能区建 设。霞迳村是广州市 14 个市级试点村中的一 个,结合该村的生产生活特点,现已将全村划 分为农民居住区、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区、产 业发展区等功能区。通过拆除农民的泥砖房,建设居住区规范农村建房,实现集中居住。生 态旅游区建设以乡村酒店为主题发展乡村旅 游项目。现代农业区则建设 2000 亩的水果、蔬菜、花木基地和桑基鱼塘,产业发展区将规 范壮大 9 间村内企业,增加村民的就业率。第三,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活便 利、实施齐全、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直观的体 现。创造美丽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必须以村 庄综合整治为重点,重点抓好村庄的基础设施 建设与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开 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 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加强农村居住地景观环 境建设,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 体系,实现家居环境清洁、资源利用高效和农 业生产

无害的生态型村庄。当前广州的新村 建设、旧村改造都要注重突出岭南文化特色、地方风情,有些新建的房子要进行 “穿衣戴帽” 立面整饰,对闲置的旧房要及时拆除,然后进 行土地整理,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今年广州村 庄整治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到上半年实施完成 全市农村综合治理的 “五化” 工程(道路无阻化 与光亮化、饮水洁净化、生活排污无害化、垃圾 处理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切实改善广州 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的路更宽、天更蓝、水更 清、地更绿。

2、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夯实美丽乡村基 础。农村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 是农村经济的根本特征,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 所在。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追求生态效益、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可 持续发展经济,同时生态经济也是一种集旅 游、观光的产业,生态经济能使农村的生态资 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第一,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一 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在生态建设中引入 市场机制,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将广州北部 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尽快、最大地转化为经济 10 探 求 2013 年第 3 期 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在广州北部山 区 8 镇发展以 “青山、碧水、农趣” 为特色、“现 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 于一体的旅游休 闲经济,把从化与增城两市精心打造为名副其 实的 “生态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生态 化,通过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孵化成一批 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农村生态产 业; 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 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实 现村域经济的生态化。第二,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 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生态农业能化解农 村资源紧张,资金困难等矛盾,同时也是提高 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生 态农业还能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 经济发展创造基础平台。生态农业维护农业 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广州 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 循环环境链,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要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要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 测体系以及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市场推 介,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农 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合

理选择发展 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 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从化、增城两市在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分别制定了流溪河源 头、增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鼓 励农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 等产业,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两地逐渐兴起 的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使农村 经济发展与文化和生态交融,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

3、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新 风。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 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农村生态文 明建设的原动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 在于构建体现生态理念、创新意识、传统与现 代相结合的生态文化体系,形成全体农民群众 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第一,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低 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新风。美丽乡村的外在美 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文化素质 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这实际上是乡 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为此,在美丽乡村 建设过程中,要以生态文明村镇的创建为载 体,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 层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如生态文明村,绿色学 校、绿色家庭建设等。要结合农民技能培训,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不断增强 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使农民养成节 能、环保、减排、循环的 “低碳经济” 意识。政府 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要重 视对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引导农民提高 生活质量,崇尚环保生活方式为目的,着力提 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第二,通过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式,推进农村生 态文明新风尚,弘扬农村生态文化。要以农村 书屋、文化广场、文化室等建设为重点,加大对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通过把 文化积淀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相融合,实现文 化传承和突现地方特色的目的。广州作为岭 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其乡土文化经千 年沉淀,深沉厚重且历久弥新。因此,为传承 弘扬广州乡土文化,应编制广州农村特色文化 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遵循 “一村一 特” 的工作思路,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促进 11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集中打造广州的 “绿色文 化”、“乡土文化” 等文化品牌,形成农村生态文 明与乡村文化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要 高度重视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 岭南优秀文化,倡导岭南建筑风格,建设岭南 风绿色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古村古镇,推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4、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美丽乡村 建设动力。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制度来调节,制度文 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根本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 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 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 [7] 机制。” 因此,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 度。巩固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 策。完善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及环境污染 限期治理制度。对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行为做出行政决定,限定破坏者在一定期限内 完成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污染者在一定 期限内完成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考虑生态资 源的保护、恢复、更新,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谁 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 的原则制定资源 价值补偿制度,保证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 利用。第三,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 制度。建立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规 划与启动执行听证会制度(要有全体村民参 加)。建立农村环保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反馈机 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 度,并逐渐将许可证制度应用到所有利用农村 自然资源的领域。同时,要加强政府人员和社 会公众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机制建设,制定生 态道德教育制度,建立农民生态道德监督评价 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监督制度,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深入民心。[参考文献] 低碳、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特色发展之路,必 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如资源配置机 制、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组织保障 机制和分类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等),为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靠的制度 保障。第一,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政府决 策者和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所要求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监督审核制 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树立 “生态为政” 的 理念,建立高效、廉洁、绿色的行政管理体系,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型政府。如在完善生态建 设考评机制方面,近几年来,增城市积极探索 推行绿色 GDP 考核,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 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还考核社会发展,按三个不同功能

篇3: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被视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四大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美丽、健康、生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发展规律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模式是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发展目的是为了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生命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绿水青山”形容生态文明,用“金山银山”形容经济发展,把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比作“两座山”的关系,根本就在于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当前,生态文明在全国上下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立足点在什么地方,还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我认为,中国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关键要看乡村,特别是看乡村的美丽宜居、和谐发展的程度。

1.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没有乡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城市或者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中国的生态文明源于乡村,早在农耕时代,陶渊明就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来形容生态文明。虽然时隔千年,但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美丽宜居,仍有很多共存共通之处,都是在追求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健康、人际关系融合、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由此可见,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入手,推进生态文明、丰富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明,既传承了历史,体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和自然风,也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2.乡村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

工业革命以来,占全球人口15% 的少数发达国家,以50% 以上的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虽然物质财富成倍增长,但生态和人居环境却日益恶化。我国虽然尚处于后工业革命时期,但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里夫金的说法,中国人均资源不足是长期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全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雾霾天气反复出现,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方式的转变告诉我们,必须要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而乡村恰恰适合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循环发展,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引导乡村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优化乡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为例,我国每年生产的6亿吨秸秆中就有3.5亿吨可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来使用。2010年,我国转化为燃料的秸秆就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既促进了秸秆的资源化、能源化、工业化、生物化利用,也带来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收益,也为农户提供了炊事取暖等便利,同时使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3.乡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是超过近8 亿的农村和乡镇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聚集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和乡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出现了一些示范镇和新农村。但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不完整不配套、村容村貌不整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一些地区,因为工业污染,造成乡村生态环境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4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庄只有35%,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只有9%。因此,必须认识到,农村、乡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小康社会的建成影响很大。如果守不住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不仅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难以实现,也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4.乡村是扩大消费的广阔市场

中国乡村市场是“埋在土里的珍珠”。乡村消费市场总额每年可达3万亿元,而且每年的实际消费能力还在不断增加。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提高城镇和中小城市的集聚能力,不但可以拓宽农村劳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拉动乡村消费市场,带动家电、建筑、运输等相关行业发展,特别是带动互联网、电商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去年农村地区有7700万人在网上购物,同比增长了41%,比城市增幅高出了24%。目前,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3—5年内投入100亿元,建设1000个县级消费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消费服务站。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内需急需释放的情况下,扩大乡村、小城镇的消费,无疑是拉动国内消费的增长点和亮点。

二、要抓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的好机遇

按照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但光有指导思想不够,还必须落实在行动和把握机遇上。

1.政策机遇

中央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高度重视。今年5月、6月、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农村的三次调研中,都提到了“美丽乡村”。除此之外,“美丽乡村”还多次被写入中央1 号文件等中央重要文件,成为中央和国家一系列会议的主题。如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实践层面,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农业部,都先后开展了美丽宜居村庄、生态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试点,浙江、贵州、辽宁等地也正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浙江省安吉县,出台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用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由此可见,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对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2.城乡统筹机遇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只是在乡村多种几棵树、多修几条路,也不只是修几个沼气池和装几个太阳能热水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大中城市可通过交通、信息、物流辐射乡村和小城镇;另一方面,乡村和小城镇可利用城市设施和资源延伸,提高乡村的商贸流通业、服务业的发展,丰富乡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3.产业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在浙江专门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辨证地分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乡村繁荣的关键。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兴起,为美丽宜居乡村提供了产业支撑。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已成为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成为拉动乡村经济的强力引擎。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和小城镇;全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方式,人们选择乡村旅游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记忆空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乡村旅游恰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生活和清新环境以及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还是生态经济、无烟工业,例如浙江安吉县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中,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增加了农民和周边居民的收入。

4.行业转型机遇

当前,房地产业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房地产过度依赖开发、开发过度依靠住宅建设的情况正在改变。作为轻资产的乡村旅游地产,也被一些房地产企业所看好,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围绕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重视进行布局,并参与到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典型的像碧桂园,通过发展旅游休闲地产拓展三、四线城市,在广东、贵州、海南、江西、山东开发系列的旅游度假项目。房地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结合,提升了房地产开发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丰富和改变了房地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和渠道。

三、如何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要以人为本

何为美丽宜居?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建设美丽宜居的新乡村,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有乡村的产业基础和地域优势,找到可供村民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支撑点,让村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不搞“千镇一面”“千村一面”,还要扩大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规模质量,让美丽宜居乡村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2.要注重资源利用

乡村的最大资源,就是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有些乡村气候宜人,有些乡村山水相间,有些乡村文化久远,因此要在保护乡土文化和特色的情况下,多走传承之路。在规划设计方面,要通盘考虑,解决重城市轻农村、重设施硬件轻文化教育软件的问题,防止城乡脱节。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效融合,同时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推广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持和延续。

3.要改革创新

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投入总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方参与机制。政府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总体部署、制定规划、整合资源、示范推广等方面,探索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在投资建设中,要尊重农村村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让村民参与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同时也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注意引导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关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将资金引入与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有关的领域。

4.要抓好示范

篇4: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生态建设  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郭世松,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党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和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3;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11-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由农业部发起、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个性、记住游子乡愁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和有效形式。

党中央非常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李克强总理对“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作出批示,强调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创建。

一、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1.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

乡村作为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相对独立的生态和社会单元,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着眼点和归宿必然是把人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环境、资源和人的发展问题,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人为本,以乡村为单元,通过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得到最大实现,从而满足人的需求,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正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更加凸显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它强调的是生态与人、文化与人以及生态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可以说是建设文化中的生态,也可以说是建设生态中的文化。文化生态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生态是美丽乡村的载体和外显,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和精髓,也是美丽乡村创建最重要的功能。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不仅仅表现为人的文化追求、文化活动、文化涵养,而且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文化取向、文化价值、文化品牌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2. 文化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作为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自然景观的外部展现,正彰显着一个乡村生态单元的独特审美与个性品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欢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彰显文化生态价值,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的新期待。

目前,我国各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文化生态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文化生态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盲目模仿城市、大拆大建、“被上楼”、千村一面等等,失去了乡村应有的特色与文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文化生活、人文精神的需求,更是与乡村的历史传承、人文风格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3.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是一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文化是一个乡村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乡村与乡村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因和灵魂。可以这样讲,一个缺乏文化个性的乡村,纵然经济再富裕,也不可能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乡村;一个没有文化韵味的乡村,纵然生态环境再漂亮,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建设,既是美丽乡村创建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巨大的精神物质财富和重要保障力量。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个有文化生态价值的乡村,是美丽乡村的自然符号与文化个性,总是孕育着一种散发着历史和地域荣光的文化与文明。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首先在于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乡土文化价值,向人们传递强烈的历史和人文信息,使人们认同、感动和赞叹,使乡村成为一个有梦想、有活力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让人们留住历史的根脉,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还在于通过打造历史文化名村、生态文明示范村、休闲旅游度假村等多种方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媒体报道,江西省婺源县因文化而生动、因生态而美丽,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该县旅游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扛起了乡村旅游大旗,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婺源各类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县农民从旅游发展中人均收益每年增收达1500元。

二、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1. 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生态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改善人居环境,而是注重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既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资源的文化建设,人与历史关系中人文资源的文化建设,也包括人与伦理关系中社会资源的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求在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展示良好的外部环境形象入手,从乡村固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包括青草荷塘、古道夕阳、绿地广场、石碑雕塑、建筑陈设、村规民约等)着力,追求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的价值和品牌。说到底,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建设一个充满文化元素的生态世界,打造一个充满生态活力的文化业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彰显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承美丽乡村的人文历史、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省安吉县,就是一个“以文化推进生态立县”的典型。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一个拥有70%的森林覆盖率和百万亩竹林的生态资源大县,安吉从2013年初开始,按照“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在26座地域文化展示馆基础上,发动当地农民自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涉及孝文化、商埠文化、移民文化、畲民文化、书画文化等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已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乡村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地。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从未间断和撕裂的一种文化,它的根深深扎在每一座宗庙祠堂、每一首童谣歌赋、每一片乡野土地。乡村民间遗产与景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文化寄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文化支持。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保护好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尊重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挖掘传承乡村文化的根脉,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的精髓,使农村永远不要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让生态文化植根于亿万农民的“乡愁”记忆之中,努力营造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良性氛围,推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永嘉县让传统文化、古村落和生态乡村环境成为“特色竞争力”,为美丽乡村创建积累了宝贵经验。苍坡村凭借古建筑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展馆,大力宣传永嘉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昆曲文化等传统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

3. 注重形成鲜明的乡村个性特征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发展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乡村景观风格和个性特征。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托固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并且形成文化生态乡村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是立足这种个性特征,有效防止外来强势文化、低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同化、污染与冲淡,从而保持乡村“文化植被”的生态平衡,增强文化生态自信,处处展现出美丽乡村的文明与进步。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依托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了一份“江宁样本”。如江宁街道黄龙岘村发展成为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杨柳村发挥历史文化名村优势,发展成为乡村休闲度假基地;汤岗村发挥汤山旅游优势,建设温泉文化特色乡村等,都是美丽乡村创建的成功范例。

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相统一。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规划,不仅是空间形式与功能设计,而且是整个乡村个性特征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要着眼于文化生态的视角,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元素,充分发挥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功能。大到乡村标志性建筑、绿化广场、空间走道、田园风光的总体风格,小到具体文化设施,如雕塑、小亭、绿径、橱窗,乃至村名、楼名、路名、桥名等,都要做好文化生态规划,并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

要合理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美丽乡村文化生态规划,肩负着统筹安排乡村空间及土地资源、彰显乡村个性特征、提升乡村文化品位的使命。要尊重自然、科学布局,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民族有民族的风韵。要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与经济水平,合理地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将农耕、孝廉、儒学、书画、饮食、休闲、养生、太极、民俗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内涵和品质。

2. 丰富内涵,彰显特色

要善于化“无形”为“有形”。美丽乡村集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于一体,应该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要赋予美丽乡村创建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从乡村的山水、田园、屋宇、道路、花木等入手,塑造乡村的文化生态形象,将“无声”的乡村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到“有形”的自然环境和物质设施中来。

要彰显乡村建设的个性与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要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目标,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而立、因村而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决不能盲目模仿城市,照搬照抄,更不能“千村一面”,泯灭个性。

3. 传承历史,记住“乡愁”

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每一个乡村都有一部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和荣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开掘、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把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要保护和修复完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民俗价值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民居及其生态环境,尽可能修旧如旧,保持原貌,避免大拆大建,让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以物化的形式凝固在乡村生态景观之中。

要营造“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乡愁”是游子对乡土的一份依恋,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历史烙印。美丽乡村创建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通过打造“乡愁记忆工程”,着重保护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尊重乡村历史传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加大文化艺人的培养力度。要因地制宜建设村史室和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料。要强化文化传播、教化功能,适时开展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形成乡村文化生活的常态化。

4. 借景造势,打造品牌

要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文化生态价值的彰显,不仅是一个乡村生态形象的宣传,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展示。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要充分用好名村、名山、名水、名桥、名园、名亭、名宅、名人等文化生态资源,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大篷车”、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充分展示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亮点,彰显文化生态价值。

要打造乡村文化生态品牌。围绕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到文化生态建设的结合点,分门别类地制定各个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进行精准定位,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要注重“点、线、面”结合,着眼长远,打造精品,重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要做实美丽乡村品牌与内涵,利用人物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品牌、自然品牌等,做深做精做透经营乡村文章,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放大品牌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办公室.落实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R].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

[2] 周遐光.旅游文化融合,打造“婺源模式”[N].学习时报,2015-01-05.

[3]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安吉文化品牌扫描:镌刻在青山秀水间的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4-03-13.

[4] 美丽乡村,打造美丽浙江的生动实践[N].浙江日报,2014-08-08.

[5] 紫金草.美丽乡村美在文化特色[J].名镇世界,2014,(4).

篇5: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中相继提出,随后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发展理念也体现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的人口比重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所以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就要加大力度建设我国的农村地区。提高农村人口的幸福感、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就需要对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仔细的研究。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视野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些都显示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第二部分论述了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为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五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产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环境美、文化美的美丽乡村。关键词: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设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社会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观点的提出体现了要始终坚持发展观,把这一观念作为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文明”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党的十七大,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我党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总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局指导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其顺利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丽乡村”在2013年被提了出来,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坚决避免走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老路子。生态文明也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召开,习近平会上作十九大报告。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新时代的方向。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开始加大对工业的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大气、土壤、水源等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危害,西方各国家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他们意识到这种灾难性的危害后,便进行工业转移,把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至此,发达工业国家的环境问题便变成全世界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环境公害事件”。所以在国际环境压力和我国自身环境压力下,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舍弃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老路子,探索一种新的出路。因为乡村的各种生产活动和平日的生活都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注意生态建设对乡村环境、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反作用的影响。要建设具有整洁乡村,文明乡风的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就更要注重生态的友好建设。

(二)研究目的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构建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缓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继续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节约农业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物质积淀、精神充实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体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对于引领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研究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为实践地域,以解决乡村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突破口,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实现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思想理念、先进的建设路径和具体的实践方式,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我国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推进了我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2]。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变农民生活理念。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一思想,整体推进。具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前提。只有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引领乡村的建设主体规范自身社会行为,不断的充实生态文化知识,改变自身的不良行动方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内容之一。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正在改善,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以乡村景观的建设为抓手,合理开发自然空间,科学布局,整体共建,通过实施村容整治和绿化美化,渐渐实现乡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美丽乡村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例如,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可以开发和推广废弃物利用、绿色肥料、生物农药、生态保护型养殖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新技术,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达到循环农业的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发展农业使农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城乡等值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好美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的相关基本理论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最新的阶段,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宗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通过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人类逐渐从物质财富的单一追求中解脱出来,寻求精神生活的丰富。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最先进的一种文明。生态文明立意非常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又高于当今国外流行的环保运动;生态文明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为了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覆辙,是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来发展绿色科技,实现整个社会福祉与实现整体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的双丰收,进而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最早是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乡村建设中提出来的。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3]

美丽乡村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美丽乡村可以讲为“三生和谐”,“四美共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建设外在美丽和内在美丽的和谐统一,它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和谐”,细化为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四美共建”。具体要求为:一是要求美丽乡村经济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称之为生产高效的“生产美”。二是要求美丽乡村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称之生态家居的“生态美”。三是要求美丽乡村物质生活宽裕、社会保障有力,邻里亲朋和谐,称之生活美好“生活美”。四是要求美丽乡村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称之人文和谐“人文美”。

美丽乡村从形式上看,表达出一种奋斗目标,充分展出了一种精神,一种风采,一种意识。从本质上看,美丽乡村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三)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仅让人们享受到了环境的优美,同时也享受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了和谐社会的美好。美丽乡村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乡村的建设要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在以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乡村布局、优美的乡村环境、浓厚的乡村文化、良好的精神风貌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具有新的特征,体现在生态文明乡村的原生性、高效性、和谐性、持续性化及人文性。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摆脱贫困,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再一次确定了处于核心地位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包含在科学发展观里的生态建设的这一现实要求进行了全方面的探索,并且运用了实践方法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全面的思考。我们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党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这就从侧面要求我们党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要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尤其是在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地区,更应该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然而“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所以我们应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完成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落实科学发展这一理论。

(二)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坚持我们老一辈思想家们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并发挥其指导作用。坚持正确的路线、正确的纲领,总结发展中的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要做到和谐的发展就必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内容,又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了50.32%”[4]。由此可见占了一半人口数量的农村,其相关建设不能够忽视。农村建设中实现了和谐发展那么也就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是在我国壮会主义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首次提了出来。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不管是农村地区的人民还是城市地区的人民都责无旁贷,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在各方面的建设中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生态的建设和保护,以确保这一伟大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使全国十几亿的人口、使全国的各族人民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体会到发展的好处。在建成小康社会中有以下六点要求:“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然而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进而会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实现,影响“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奋斗目标的完成。所以要想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就要下大力气统筹好实现好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

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中国,始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其列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始终贯穿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提升“产业美”、打造“生活美”、塑造“人文美”、共建“生态美”[5],来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一)打造生产高效,建设“产业美”

1.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发展基础农业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造良好宏观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环保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高碳普通农产品征收较高的税费,同时对低碳农产品实施减免税、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以满足低碳科技研发需求。二是选择科学耕种方式,实现减排目标。应尽量减少机械化耕作,增强土壤养分,加强土壤的固碳作用。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资源效益增加农业贡献。要加强农作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进行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国家还要大力倡导新型能源的使用,加大对绿色低碳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力度,减少人们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2.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针对我国实际,应充分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研投入,提升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高等研发机构、企业、农业生产组织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建立以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保护并举,研发、推广节水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针对我国化肥施用的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等问题采用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改良土壤,降低环境污染。

3.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中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我们要立足目前存在的经营理念落后、品牌定位不准、管理模式混乱、产业组织自发化等一系列问题,以农村体验为切入点,注重乡村生活水平,注重在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中享受舒适、便捷的现代生活。吃的要好,又要绿色健康安全,住的既要符合自然环境,又要舒适卫生,同时还是有便捷的交通,以适应都市化的外部结构。要依据资源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避免同质化,增强吸引力,这样主题的乡村旅游,才能有特色,获得新发展。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要注重对乡村原生态的开发与保护。

(二)打造自然环境和谐,建设“生态美”

1.科学农田管理,加强环境保护

农田环境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化学肥料和各种药剂对水文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食品的安全性。目前,我国的农田环境管理应以降低大气和水土中的金属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的污染为目标,来提高农作物的优良性状,改善土壤环境;另一方面农田环境管理还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美化农村景观,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美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物多样性能够促进能量的正常循环,稳定发展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主要在一方面能促进能量正常循环、稳定水文环境,同时可以调节气候和维持系统的进化进程发挥作用,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必要的食品、药品、生物科技等健康的生活资源。立足目前农村单一种植的多发现象,恢复生物多样性为生物物种和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可以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基础条件,为生物物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2.完善法律保障,严格环境管理

“社会的各个方面依赖于具有明示性、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法律等级强行调节”[6],中国的农村社会现在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期,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以及社会性的规则也是农村社会问题治理的首要方略。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在立法的过程中注重本土化,尊重一些固有的民众和民俗和习惯,使之转化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转型期农村社会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得生态文明中法制的制定、实施都能够与农村社会发展产生对结,相辅相成,真正实现法制在促进乡村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权威性作用;最后要积极的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的法治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问题、各地环境法规的实际可操作问题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成效问题。

3.注重绿色产值,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

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农业本身提供的“绿色产值”,以提高绿色产值为目标,结合对人们生存环境的研究,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方向。一要加大农业补贴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立足于目前中国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体制改革实施发展造成的忽视农业、农业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中国现阶段应该对农田环境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加强农业基本补贴等一系列基本措施,激励农民自觉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二要加强乡村环境修复力度,保持农地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尽管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倾斜,但是农业补贴的增加并没有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业生产瓶颈的问题。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持续增加可耕地的面积,对不可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对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进行坚决整顿,加大农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三是要强化乡村环境治理,保持中国农业生产与土壤水文环境协调发展。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水土污染、物种破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护农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减少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使用,提倡农民种植原生物种,增加多样性种植,对于实现农作物健康成长以及营造有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舒适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加强乡村环境管理,实现美化农田环境、丰富乡村自然景观与美丽乡村资源化建设的双丰收。

(三)构建乡村和谐,建设“生活美”

1.强化政策引领

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这些对美丽乡村建设都起着生态导向的作用。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编制科学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对于统领农村资源环境生态规划体系,优化国土开发利用保护的空间格局,严格实施水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7]。以“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8] 的原则,严格的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制度和操作性较强的法律,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建立健全资源有偿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逐渐形成绿色科学的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以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3.加快基础建设

我们要不仅注重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更要注视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尊重农民的财产权益和民主权利,向“人”的美丽乡村迈进,向破除城乡二元化迈进,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生产基础设施、生活基础设施以及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加强生活安全用水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中小学文体设施建设等。

(四)注重人文和谐,建设“人文美”

1.传承乡村文化

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前提。“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9]。乡土知识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乡土知识也可称为传统知识、民间知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方面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理智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乡土知识涉及乡土社会存续的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乡土知识的传承,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与二次创新紧密结合,推进生态旅游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民众参与节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以生态文化为载体,通过以节日发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促进新型旅游,以旅游市场来带动新型产业的结合发展,从而通过市场带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培养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的培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基础。将生态文明内涵不断地融入旅游文化、群众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要求生态文化建设要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道德为核心,牢固树立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政府机关方面,要不断提高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村民方面,要从小做起,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资源节约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

3.增进乡风文明

增进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核心,是建设“人的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增进乡风文明要求我们针对农村的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亿万农民的中国梦做主题宣传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平台,广泛宣传善行义举,充分发挥示范和感召作用,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正能量,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土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结论

生态文明的理念虽然发源于城市,但是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在实现脱贫攻坚这一道路上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探索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

美丽乡村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理论引领的一项系统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辐射到全社会各个领域。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亿万农民福祉,关系着农业农村的未来,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要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民主规范”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开展村庄规划”为基本原则,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做好统筹和顶层设计,通过打造“产业美”、优化“生活美”、促进“人文美”、共建“生态美”为具体建设路径,保障国家农业发展的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需要,从而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从而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 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月 06 期.[3] 《中央一号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第六次全国人日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4-28)[2012-4-20].[5] 唐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论与实践》,《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14 年 06 期,第

篇6: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汇报

情况汇报

市委农工办: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2012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要点与责任分工〉的通知》下发后,平邑县迅速召开专题会议,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平邑实际,制定了《平邑县2012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镇、街道、管委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县督导组人员全部到督导单位现场督导。从各镇部署和县督导情况看,平邑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扎实有效,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年初,全县确定并实施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河道综合治理、造林绿化、黄烟生产、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等18项农业重点工作。3月13日,召开了高规格、大范围的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今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会上出台了两办关于《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2012年工作要点》,指导各镇进行面上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城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4月9日,县里组织各镇分管负责同志、沿线沿路重点村支部书记、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督导组组长到 1

临沭县、罗庄区、费县参观学习了他们在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接到市里的《通知》后,县委召开了常委会议学习传达贯彻,研究制定了我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安排部署2012年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为加快重点工程的进度,又分别成立了由县级领导挂帅的十个指挥部,分线作战,齐头并进。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倒排工期,使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县直有关部门单位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本职业务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并积极指导、督促各镇做好工作,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加快推进

根据全市工作要点,结合平邑实际,2012年重点打造327国道、文泗路、新枣路、岚济路等道路沿线的100个示范村。邀请上海、深圳和市规划设计院对浚东新区、浚东社区、保定社区、东阳片区、河泉片区进行了规划,对兴水河进行了修建性详规及两岸控制性规划;邀请山东省测绘公司,对县城及周边60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图测绘。同时,对已有的村庄和社区规划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提升;对没有制定村庄详细规划的,责成县规划局尽快编制,使规划覆盖到每一个村庄。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绿化造林为重点,巩固建设成果。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动员社会力量,全面绿化美化城乡面貌,改造提升了城区重要节点绿化、实施了重要路段绿化镶边工程,加强了绿化模纹管理和防护,加大了绿化补植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规划保绿、依法护绿、见缝插绿、补植增绿、破墙透绿,千方百计增加绿量。同时,配套实施了畅通工程、空间美化工程、环境清洁工程、建设规范工程等‚四大工程‛,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放、乱排等方面的问题。对327国道、岚济路、文泗路、平蒙路、新枣路、平滕路等重要道路进行了大范围的绿化提升,粉刷行道树路沿石240公里,修剪绿篱24万余平方,整修路肩边坡56万平方,栽植乔灌木80多万棵,黑松532棵,球类植物1359棵。在重要道路沿线确定了100个重点整治村,对这些村居的五化建设高标准规划,力争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示范点。扎实开展了‚垃圾集中清理行动‛,清运乡村垃圾4430吨;全面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绿化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把城市绿化理念引入村镇,建设园林小景,力争达到‚村村绿树环绕,处处绿树成荫,先进森林后进村‛的效果。目前,全县镇驻地绿化覆盖率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30.4%,已建成18个省级绿化示范村,7个市级绿化示范镇,68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在重要路段沿线、示范村可视范围内,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工程、水系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林场建设工程。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荒山造林3300亩、防护林120亩、经济林3400亩、杨树丰产林2800亩、绿色通道补植30公里。综合实施水域集中清理,在县城对兴水河、府前渠进行集中清理,两岸进行了绿化,共清理垃圾40吨,栽植绿化苗木3万棵;对浚河、张里河及其支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各镇采砂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全县共清理非法采砂点58处,拆除非法简易组合房23处,清理违法采砂船26只,截断私设非法运砂道路22条,对60多处砂堆出售点书面下达了限期接受处理通知。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687.54公顷,绿地率达36.8%,绿化覆盖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1平方米。

(二)以村庄“五化”为重点,集中整治村容村貌。遵照因地制宜抓硬化、全面‚除污‛抓净化、立足‚添彩‛搞绿化、突出‚规范‛抓美化、尽力而为抓亮化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村庄‚五化‛达标建设。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村庄‚五化‛建设结合起来,确定了先建后补的政策。今年以来,全县用于乡村‚五化‛达标建设的资金已达到5600多万元,98%的村初步达到了‚五化‛标准,所有村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按照‚一镇一站、村村设点‛的要求,要求每个镇至少建设1处日处理能力8吨以上的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目前,已有6个镇完成了选址。为真正实现垃圾处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机制城乡全覆盖,全县已配备乡镇垃圾运输车、叉车56辆,农村垃圾清运车286辆。各乡镇都成立了环卫队、执法中队,对镇驻地实行全天候保洁。全县97%以上的村居都建设了垃圾收集池、购买了垃圾箱,所有的村居都按比例配备了保洁员,87%的村庄对卫生保洁实行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水治污‛ 主要采取沼气工程、净化池、人工湿地和生物处理。‚气上楼‛主要采取瓶装液化气、秸杆汽化和天然气供气站。‚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采取的主要具体办法是承包制和委托代管。目前,全县已完成‚三上‛工程的农村社区20个,占建成农村社区的69%。积极推行‚畜—沼—果(菜)‛生态种养模式,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230个,累计达到3.8万个,完成‚一池三改‛

2.1万户。

(三)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今年,全县计划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8万亩、观光园区

5个,新建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6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10个,创建有较强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5个。目前,全县已发展蓝莓5000亩、果品45万亩、瓜菜48万亩、金银花65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28处、19.8万亩,‚三品‛认证品牌发展到61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185家,其中市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2家,通过国家GAP认证金银花种植基地1处,GMP认证企业5家,GSP认证企业15家,‚平邑金银花‛、‚武台黄桃‛、‚天宝山山楂‛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月13日,我县将举办‚2012平邑武台桃花节暨玉泉万亩黄桃基地揭牌仪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化建设的大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4月11日,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平邑‘九间棚之村’乡村文化休闲游‛启动仪式,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生态旅游业。

三、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为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由组织部牵头,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部、纪委等部门组成了4个督导组,对各镇全面督导,对重点工作分线督导,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切实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党委书记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调度会,了解各镇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在县电视台设立了曝光台,对行动迟缓,整改存在问题不及时的单位进行曝光,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制定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核办法》,严格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上一篇:秸秆发电商品化前景分析报告下一篇:小学生班队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