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寓言故事的成语

2024-06-29

二年级寓言故事的成语(共11篇)

篇1:二年级寓言故事的成语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被宋王派往秦国作使臣。他启程的时候,宋王送了几辆车给他作交通工具。曹商来到秦国后,对秦王百般献媚,千般讨好,终于博得了秦王的欢心,于是又赏给了他一百辆车。

曹商带着秦王赏的一百辆车返回宋国后,见到了庄子。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之情,庄子面前炫耀:“像你这样长年居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深处,穷愁潦倒,整天就是靠辛勤的编织草鞋来维持生计,使人饿得面黄肌瘦。这种困窘的日子,我曹商一天也过不下去!你再看看我吧,我这次奉命出使秦国,仅凭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赢得了拥有万辆军车之富的秦王的赏识,一下子就赐给了我新车一百辆。这才是我曹商的本事呀!”

庄子对曹商这种小人得志的狂态极为反感,他不屑一顾地回敬道:“我听说秦王在生病的时候召来了许多医生,对他们当面许诺:凡是能挑破粉刺排脓生肌的,赏车一辆;而愿意为其舐(shi)痔的,则赏车五辆。治病的部位愈下,所得的赏赐愈多。我想,你大概是用自己的舌头去舔过秦王的痔疮,而且是舔得十分尽心卖力的吧?不然,秦王怎么会赏给你这么多车呢?你这肮脏的东西,还是快点给我走远些吧!”

曹商用丧失尊严作代价去换取财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必然会招致庄子的痛斥。这则寓言对于社会上某些不择手段追逐名利之徒,也不失为一面警醒的明镜。

篇2:二年级寓言故事的成语

魏文侯对是否重用吴起举棋不定,就向大夫李克问道:“你觉得吴起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李克说:“我听说,吴起这个人贪官好名,人品低劣,可是在用兵打仗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

“既然如此,就让他当个将军,带一支部队,看看他到底有多大能耐!”魏文侯终于下定了重用吴起的决心。

吴起当了将军后,忠心耿耿地为魏国操练兵马,整天和士卒待在一起。他吃的饭菜、穿的衣服和士卒没什么两样。吴起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战马,打仗时不让士卒为自己背军粮。因为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大家都很爱戴他。

有一回,一名士卒背上生了痈疽,流脓流血,感到非常痛苦。吴起为了安抚军心,竟然张开嘴巴替他吮吸脓血。士卒们见到将军这样爱惜士兵,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吴起治军有方,又有杰出的指挥才能,结果一连打了几次胜仗。魏文侯见自己果然没有用错人,就让他镇守西河,防备秦国和韩国的军队。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他仍然很赏识吴起。

一次,魏武侯乘船在西河进行调查,船行到中流,他突然高兴地说道:“你们来看,我们的山河何等壮美,山河的牢固真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

同船的官员大多随声附和:“对呀,魏国山河坚固,真能使我国太平无事呀……”

吴起是个直性子,不善于施展阿谀之术,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国家的牢固不在于山河多么险峻,多么易于把守,而是在于德行。以前三苗氏左有洞庭之险、右有彭蠡之利,地形可谓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在道德上不好,最终仍然被禹灭掉;商朝左有孟门关,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有大河,真称得上固若金汤,但是纣王奢侈腐化,造酒池肉林,结果终于被武王灭掉。

“这样来看,一个国家的安全、昌盛,是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险要。如果国君在德行方面不注重,就是我们乘坐的这个小船上的人,也会成为敌国的人呢!”

“对,你说的这些真是太好啦!”武侯对吴起的独特见解,表现出由衷的赞同。

从此以后,吴起的声望越来越高,甚至颇有升任宰相的希望。

篇3:二年级寓言故事的成语

师:(板书:变变变,突然变)小朋友,黑板上的六个字会读吗?请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如果请你用线条、圆圈等符号来表示“变变变,突然变”,前面的三个“变”,你会怎么画?后面的“突然变”又会怎么画?试着在纸上画一画。

(生画,1 分钟后展示学生作品。)

生1:前面三条小波浪线是“变变变”,后面像山峰的是“突然变”。

生2:前面三条短短的直线条是“变变变”,后面像心电图一样的线条表示“突然变”。

生3:圆圈是不同的东西,上面的弧线是变的过程,前面三个变化不太大。“突然变”变成了一个大圆,说明变化很大。

师:我明白了,你们都把“变变变”用相对平缓的线条、圆圈来告诉大家,变化不大;后面用大圆圈、山峰、心电图等图形来表示“突然变”,说明变化很大。是吧?

生:是。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两个故事,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故事里哪些地方是“变变变”,哪些地方是“突然变”。

二、探寻故事里的“变”和“突然变”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看第一本绘本,(出示绘本封面)书名是———

生:《要不然的话……》。

师:小朋友看看封面,你觉得这本书是关于———

生:关于狼的。封面上画着一只狼。

生:这只狼不太可怕,他的眼睛是闭着的。

师:嗯,大家都觉得这本书和狼有关,那么写了关于狼的什么事呢?来,让我们走进故事吧。

师:(讲述)一只狼走进绵羊太太的面包店,大声说“:给我一个长条巧克力面包,不然的话……”啊呀,小朋友,不然的话,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事呢?把狼后面的话接着说出来。

生:(恶狠狠的样子)不然的话,我就吃了你!

生:不然的话,你就死定了!

师:狼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生:不然的话,我就用钱买。

师:这是一只讲道理的狼呢!谁还想说?

生:不然的话,就给我一个其他面包吧!

师:对哦,实在没有,换一种口味的也可以。

生:不然的话,我就把你的皮剥下来做衣服!

师:从你们的话语里可以看出,大家心里的狼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凶残,有的温和。那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呢?继续听。

师:(继续讲述)绵羊太太吓坏了。她结结巴巴地说“:给……拿去吧……不要钱。”狼拿着面包走了。绵羊太太关了面包店……然后飞快地穿过村庄。她跑到山羊太太的裁缝店,拜托山羊太太帮她照看面包店。关于狼的事,她什么都没说。山羊太太答应帮她照看面包店。

师: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来回忆一下,一起合作讲一讲这部分故事。我读旁白,女生演绵羊太太,男生演狼。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师生合作表演讲故事,略。)

师:小朋友,绵羊太太拜托山羊太太照看面包店,她会怎么说?山羊太太又是怎么答应的?故事里没有直接写出来,哪个小朋友已经读懂她们是怎么说的?

生:绵羊太太说:“山羊太太,请你帮我照看一下面包店。”山羊太太说“:好的。”

师:你为什么不说关于狼的事?

生:故事里说“关于狼的事,她什么都没说”,所以就不说了。

师:你是真读懂故事了!就这样,山羊太太答应绵羊太太帮她照看面包店。山羊太太去照看面包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二天发生的故事。

生:(读)“第二天,狼又来了,他喊道‘:给我一个长条巧克力面包,不然的话……’山羊太太吓得浑身发抖,她赶紧把面包递给狼,嘟嘟囔囔地说‘:给……拿去吧……不要钱。’狼离开后,山羊太太也关了面包店,然后跑到了猪太太的理发店。她拜托猪太太帮她照看面包店。关于狼的事,她也什么都没说。”

师:听了他的讲述,小朋友,你们发现第二天和第一天哪些地方是完全一样的?

生:狼要的面包是一样的;狼说的话是一样的;狼拿到面包就走了;山羊太太和绵羊太太都很害怕,都把面包给了狼,都没有要狼的钱;狼走了以后,山羊太太和绵羊太太都关了面包店的门,请别人帮忙照看面包店;关于狼的事,都没有说。

师:有变化的是哪里呢?

生:找的人不一样,绵羊太太找的是山羊太太,山羊太太找的是猪太太;山羊太太和猪太太开的店不一样。

师:真好,我们发现了第二天和第一天里有这么多一样的,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不一样。说明第二天和第一天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并不大。这就是“变变变”。我们再来看第三天,你又发现和前两天相比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呢?

(生自读第三天的部分,交流、反馈。“一样的地方”讨论略。)

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找的人不一样,第三天找的是狗先生,不是太太了。

师:对啊,前面都是太太拜托太太,第三天是太太拜托先生了。还有吗?

生:猪太太跟狗先生说了狼的事,前面两位太太都没说。

师:你怎么知道猪太太跟狗先生说了狼的事?

生:故事里说了“猪太太跟狗先生说了狼的事”。

生:还有,图画里也画出来了。(师出示图画。图画上文字为:猪太太关了面包店,一直跑到兵营里找到了狗先生。猪太太跟狗先生说了狼的事,拜托狗先生帮她照看面包店。图画略。)

师:是这样的呢!谁能看着图画,说一说猪太太是怎么和狗先生说关于狼的事的?

生:一只狼到我的面包店里……

师:请等一下,你是在对谁说呢?

生:狗先生。

师:对呀,那前面应该有称呼呀!还有,这个面包店可不是你的哦,是你帮别人照看的。想想看,该怎么说?

生:狗先生,我在帮别人照看面包店时一只狼走进来,他对我说:“给我一个长条巧克力面包,不然的话……”我吓得话也说不出来了,赶快把最后一个长条巧克力面包给了他。等他走了以后,我关了店门,赶快跑过来找你。

师:讲得真不错,把三幅小插图里的内容都讲清楚了。小朋友,猪太太和狗先生就说了这么多吗?她还有没有说其他的话?

生:……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猪太太跟狗先生说了狼的事,拜托狗先生帮她照看面包店。”

师:猪太太还会对狗先生说什么?

生:猪太太对狗先生说“:狗先生,拜托你明天帮我照看面包店吧!”

师:对了,猪太太肯定说了这句话。狗先生答应了。第四天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小朋友自己读,自己找,看哪些地方不一样,让你意想不到?

(生自读故事结尾部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当狼说“不然的话……”,狗先生没有像前面那些太太一样害怕,他反问狼“:不然的话,你想怎么样?”

师:先生和太太到底不一样,勇敢多了。

生:前面三天,狼都拿了面包就走了;第四天,他是拿钱买面包了。

师:看来,狼也知道吃面包是要付钱的。

生:狼带着钱包,说明他是想自己买的,不是想白吃的。

生:是的,只是那些太太们太害怕,自己把面包送给狼,还说不要钱。

生:狼并不是一定要吃长条巧克力面包,咖啡味面包也是可以的。

师:是的。小朋友,故事读完了,你发现了吗?这个故事前面基本上是“变变变”,结尾部分是“突然变”了。请你和同桌讨论讨论:为什么故事不一直“变变变”下去,而要“突然变”呢?把理由写下来。

(生同桌讨论,把结果写在学习单上。)

生:一直变下去,故事就没有结尾,没完没了了。

生:一直变下去,故事就很无聊,没有意思了。

生:一直变下去,故事就太平淡,没有惊喜了。

……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一个精彩的故事一定会有一个 “突然变”的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带给读者阅读的欣喜。

三、根据“变变变”,创写“突然变”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一个故事,先请同桌一起读故事的前半部分,找一找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和有变化的地方。

(生自由读去掉“突然变”部分的绘本《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5 分钟后交流。)

生:都有“尾巴呀尾巴,如果我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尾巴……”这句话。

师:对的,这是小老鼠美好的愿望。

生:小老鼠都是想用尾巴帮助人。

生:也不都是帮助别人,也有自己玩的时候,比如用尾巴放风筝。

师:把你俩说的合在一起就完整了,小老鼠用这条长尾巴做了很多快乐的、美好的事情。还有吗?

生:小老鼠用长尾巴做事情的时候,旁边都有一只小乌龟。

师:对哦,这只小乌龟可有意思了,我们选几幅图来仔细看看这只小乌龟。(出示其中的四幅图,生观察交流,略。)

师:是呀,每幅图里,小乌龟的动作、神态虽然不一样,但都与小老鼠用长尾巴做的事有关。但这本书要是一直讲小老鼠用长尾巴做不同的事,不停地“变变变”下去,就会像前面小朋友说得很无趣,不精彩了,大家会觉得没意思。我们来给故事编一个“突然变”的结尾,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前面的“变变变”都是讲长尾巴的好处,那你们想想看,“突然变”应该写长尾巴的什么,就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感觉?

生:写长尾巴不好的方面。

生:写长尾巴带来的麻烦。

师:不错,这样“突然变”,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你们想一想,长尾巴会带来什么麻烦呢?

生:过马路的时候,尾巴太长了会被汽车压着的!

师:哎呀,要是长尾巴被压着了,小老鼠肯定会痛得———

生:跳起来,然后会拼命地哇哇大叫。

师:这时候,小乌龟会是怎样的呢?

生:小乌龟也伸长脖子,很痛苦的样子。

师:真好,我仿佛看见长尾巴被汽车压住的那一幕了。长尾巴还会带来什么麻烦呢?

生:小老鼠转呼啦圈的时候,长尾巴就会一圈一圈缠到他身上,使他喘不过气来。

生:这么长的尾巴,要是遇到猫咪,小老鼠就完蛋了!猫咪会一把抓住他的长尾巴,一拉,就能把他拉过来。

生:小老鼠到河里游泳,遇到螃蟹,他本来可以很快游走的,但是尾巴太长了,螃蟹就能一下子夹到了。

生:这么长的尾巴,在排队的时候很容易被别人踩到,会摔跤的。

……

师:小朋友编的“突然变”的结尾,有很多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呢,真好!要是我们把刚才想的、说的写下来,画下来,就是绘本《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一个很好的结尾了。在画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哦。好,现在就请小朋友写一写,画一画吧。(出示学习单)

要是你给《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编一个“突然变”的结尾,你会怎么编?画一画,写一写。

(学生完成后,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并围绕语言表达和图画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点评。)

师:小朋友们,这些是我们编的结尾,那故事书中的结尾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

师:(讲述)可是,可是,如果我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尾巴……遇到了坏猫咪那可怎么办呢?原来……有时候尾巴短一点儿,也不错噢!

师:我们班真的有小朋友写的和作者一样呢!太了不起了!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肯定会有一个———

生“:突然变”的结尾。

师:是的,回去后,大家可以再编一编《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变变变”的部分,可以写一写、画一画长尾巴的三四个好处,然后再把课堂上写的、画的“突然变”部分加上去,就是一本我们自己的《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了。大家也可以自己观察生活或想象,编一本“变变变,突然变”的小绘本。等大家把作品都完成了,我们就可以在班级里开一个自创绘本展,还可以搞绘本拍卖会哦!下课!

【评析】

这节绘本教学课,看似在进行简单的“读写绘”的教学活动,其实进行的是对“绘本的节奏”的深层次感知;看似只是简单的对于内容的补白与简单的读写结合,其实这里的“变变变”设置是对于绘本诸多构成元素中最难把握的元素———“绘本的节奏”的认知。如此难的设置,课堂所呈现的却是孩子们的兴趣盎然、学有所得。所以,曹老师教学形式上显性的“变变变”,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深层次的变化。

1.“变变变”其实变的是审视的角度

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从孩子们熟悉且又容易上手的事物出发———让孩子们画“变变变”和“突然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是让孩子们先“说一说”,而曹老师则是从绘本角度让孩子们“画一画”,这样其实更贴近孩子的认知,更贴近对于绘本的感知。从实际教学现场来看“,画一画”也并没有让我们误会这一节课就是美术课。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两个故事,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故事里哪些地方是“变变变”,哪些地方是“突然变”。

从这里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曹老师的设置,看似又要讲故事,但其实已经将阅读的关注点转移到故事的结构上。

教学设置一开始的聚焦,从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入手,而又悄悄改变了审视的角度,这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变变变”其实变的是学习的策略

对于绘本的造型、颜色以及构图要素的解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但“绘本的节奏”却由于作者不同、创作环境不同而始终不能让绘本研究者找到一个合适的规律来认知它。曹老师的“变变变,突然变”切入点却将这种极其复杂的认知浅显化,更加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其实,“变变变,突然变”只是“绘本的节奏”变化的一种模式(属于“递进转折式”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的教学,曹老师不是用较为理性的语言来告知,而是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来命名,这就是教学策略的变化。这种变化还体现在使用“迷你课”帮助认知,利用相同类型的绘本“辅助认知”“拓展认知”。这样的设置,在她的教学中比比皆是,我们试举一例:

师:前面的“变变变”都是讲长尾巴的好处,那你们想想看,“突然变”应该写长尾巴的什么,就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感觉?

生:写长尾巴不好的方面。

生:写长尾巴带来的麻烦。

师:不错,这样“突然变”,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你们想一想,长尾巴会带来什么麻烦呢?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教师虽有“帮助认知”,但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拓展认知”。这种教学策略的改变,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三“、变变变”其实变的是创意的合理

“变变变”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仅仅只是曹老师一个人会这样想这样做,不少老师也会这样去做,但到了最后的创意部分的时候,特别容易变成创意的“随意”,甚至是“胡思乱想”。可能有人会觉得,创意就是要“随意”,就是要“胡思乱想”,其实,创意始终还需要“合理”。曹老师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

师:小朋友编的“突然变”的结尾,有很多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呢,真好!要是我们把刚才想的、说的写下来,画下来,就是绘本《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一个很好的结尾了。在画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哦。

“别忘了,还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龟哦”———简单而又到位的提醒!有了这个提醒,孩子们的创意编写更加合理,考虑更加全面。

篇4:二年级寓言故事的成语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5:二年级必读的成语故事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篇6:小学二年级看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篇7:二年级成语故事选择题中的故事

魏惠王十分佩服地问道:“你的技术这样高超,是因为刀子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子,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一个宰牛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

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了,还像新刀一样锋利。为什么呢?刀刃是非常薄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肉就会一块块地落下来。

不过,碰到复杂的结构时,我也总是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动作很慢,下刀很轻,小心翼翼,直到完成全部的工作。”

魏惠王听罢,点点头赞赏地说:“说得好,从你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篇8:二年级寓言故事的成语

一、“变易理论”简介

(一)突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

“变易理论”试图回答这样一个古老的问题:“在同样的学习情境里,为什么有的人会比别人学得好?”在马飞龙和他的同事看来,学得好的人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内容方面“聚焦并经验到了特定学习的某个关键之处”。要让学生经验到“特定学习的关键之处”,教师就应该充分创造“变易”,即:“将现象或事物的某个属性保持变化而其他属性同时保持不变”,则“变化的属性将被审辨到”[3]。只有这样,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举例来说,只有让学生同时注意到“已、巳、己”三个汉字中变和不变的部分,学生才能更加牢靠地记住这三个汉字的关键特征(口诀“已半巳满不出己”就契合了这一点,若是单独记忆,则往往容易出错);只有让学生充分注意到散文和诗歌在形式上的差异,学生才有可能对这两种文体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通过比照和变化,在“变”与“不变”的同时呈现中将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凸显出来,使学习者能够审辨到。

(二)学习内容即基本学习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变易理论”里的“变”与“不变”指向的是学习内容。马飞龙和他的同事认为,学习(一个经验过程)实际上同时包含“怎么学(how)”和“学什么(what)”两个方面。“学什么”也即学习内容才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学习目标[4],应当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怎么学”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生要发展的某方面的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后者是学习的间接目标。作为学习的间接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某方面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学习特定的学习内容来逐步达到。尽管如此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马飞龙和他的同事Shirley A. Booth也指出:只有既聚焦于学习内容,同时配合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期望的学习结果;割裂二者必然导致失败[5]。事实上,把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教学(学习)内容上来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也是韩雪屏、王荣生等学者的一致观点[6]。

(三)确保三种学习内容的一致

和古德莱德的五种课程形态相似,马飞龙和他的同事提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的三种学习内容,即“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课堂实践着的学习内容”“学生体验到的学习内容”,并指出这三种学习内容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才能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了解不同水平学生对某一事物特定方面的理解,辨识出他们在认识上的差异,确定合宜的学习内容并分析达到此项学习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事物的关键特征。因此,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而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起点上的差异,将会被教师作为变易的条件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例如,不同学生对“故事的基本要素”“通知的主要构成”的差异性认识,就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下面,本文就从“‘变’与‘不变’”的方面出发,分析香港和大陆二年级故事(童话)教学两个课例的异同,以期给读者一定启示。

二、两节课例描述

(一)香港“讲故事”课例描述

香港的故事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课例来自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展的课堂学习研究,主要目标是“通过利用‘故事框架’为学习辅导工具,让学生适当地摘取故事的重点,然后以自己的语言组织内容,最后把故事的主要情节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7]通过对六位学科成绩分高、中、低能力的三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先导性测试,研究者了解到:把故事表述得最流畅及完整的那位学生“记着了故事的重点(也即关键特征),然后以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这就启发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一个适当的故事框架作为工具,发展学生对语言内容重点的筛选和组织能力,把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先‘解构’,跟着筛选然后再重组,最后通过叙述的过程把内容有条理地表述出来。”[8]在先导测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构建了以时间、人物、地点和故事的情节发展(包括开端、发展/变化、结局、教训/感想)四个要素为主的故事复述框架,并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教师利用录音机播放同一故事《尽责的公鸡》两次,第一次有开始和结局,但删去了中间情节发展的部分,第二次播放整个故事,让学生做出比较。

(2)展示故事《尽责的公鸡》,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开始、发展、结局的各部分,并以简单的关键词或图画代表故事中的时、地、人、事,把它们根据故事的发展程序分布在框架中,最后以连续叙述的方法把故事有条理地组织起来。

(3)小组讨论,按照上述框架分析另一个故事《小象的长鼻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叙述。

一轮试教结束之后,执教老师发现由于所选的两个故事人物众多,并且经常出现在故事的不同阶段,而时间与地点又会随着人物的出场而不停改变。学生在活动三的集体汇报中大部分支支吾吾,表情困惑,不知如何是好。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因,研究者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仔细分析了选用的两个故事,发现课前预设的故事框架并未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程序,没有体现出时、地、人和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交错配合”,不合乎一般故事的发展逻辑。因此,对故事框架又做了重新调整。课前和课后预设的故事框架对比如下:

修改后的这个框架体现了故事的四个要素(人、时、地、事)随着脉络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关系。在另一个平行班的试教过程中,学生能够先后有序地记下故事不同阶段出现过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转变,大多数学生说故事的条理性也明显增强。可见,“能清楚及有条理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关键在于学生必须把“故事包含纵向发展的脉络与横向发展的四个要素”及“四个要素穿插在故事脉络中并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转变”两个概念弄清楚[9]。

(二)大陆“写童话”课例描述

大陆的故事教学课例选自《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7~8期[10],执教者为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的胡元华老师,新生代小学语文名师何捷点评。这节课的主题为“我爱写童话”,围绕如下场景展开教学:森林里的老虎大王要让几个小动物来开会,写了一则通知,悬挂在大树下。瞧,这就是老虎大王写的通知,只有六个字:请大家来开会。可是通知挂出去半天,没有一个小动物来。与香港的课例不同,这是一节童话创作课。为了节省篇幅,以下对这堂课进行简要描述:

(1)让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童话故事,并用“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话“写童话,我不如孩子”“非常高兴有孩子写的童话超过我”来激发学生,树立起学生写好童话的自信心。

(2)教师表述上述场景,让学生思考:老虎大王此时会怎么想?经过简单对话,学生马上意识到问题出在老虎大王身上:缺乏时间、地点、人物。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口吻来申辩没有参会的理由,要求包含这条通知的一个失误和在原本开会的时间自己做了什么,同时强调符合小动物的个性特点。

(3)老师和学生合作表演小动物们在老虎大王面前的申辩过程。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繁忙的小马、机灵的小猴、懒惰的小猪、胆小的小兔”个性特点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修改这则通知,并提醒学生写清楚开会的时间、地点、人物、邀请的对象和会议的主要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故事的脉络,并提醒学生除了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之外,还要特别留意人物的个性塑造,加深了学生对童话文体的认识。

通过研读课堂实录,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这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通过“老虎大王开会”这一写作实践,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童话的四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且强调童话中人物的个性。总体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

三、课例“变易”分析

“变易理论”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并且把“为什么在同样的教学情境下,有些学生却学得比另外一些学生要好”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得好的人审辨到了现象或事物在某个方面的关键特征”。正因为如此,“变易理论”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变易”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同时关注到现象或事物在某个方面保持变和其他方面同时保持不变”,从而审辨出现象或事物的关键特征来。对照是形成变易的基本图式。分析上述两个课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教者在课堂上创造的“变易”情境。

(一)香港课例中的“变易”分析

在第一个课例中,“变易”首先发生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故事除了有开头和结尾之外,还必须有中间的情节发展来推进”这样一项智慧技能,教师利用录音机播放同一故事《尽责的公鸡》两次,其中第一次有开始和结尾,但是删去了中间情节发展的变化;第二次则播放整个故事,让学生做出比较。学生通过聆听活动,能够分辨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要有它的主要部分,当缺漏了任何部分,听者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具体的变易图式如下:

此外,这样的“变易”也发生在课前研究者对六位三年级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生在课堂上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不同观点的呈现上,发生在课后研究者和教师同伴之间对于整堂课发表的不同观感上。在确定研讨课的学习内容和故事框架的过程中,研究者和教师充分利用了不同学业成绩在讲同一故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体现了“变”和“不变”的统一。在课堂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看到了同伴在相同的事情上产生的不同理解,加深或者完善了他们对事物关键特征的认识。例如,修订后的故事框架,就是在深入访谈不同学生对于课堂上体验到的学习内容的描述,同时借助了教师同侪的实践智慧,也体现了“变”和“不变”二者的统一。

(二)大陆课例中的“变易”分析

在第二个课例中,教师设计的第二和第三个教学活动也隐含着“变易理论”的原理。当老师呈现出老虎大王那则莫名其妙的通知之后,一个巧妙的“变易”就产生了。这则通知竟然缺少了开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开会的具体内容,和孩子们平时存储在脑海中关于会议通知的基本图式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是第一个“变易”学习情境。在紧接着安排的表演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同侪笔下同一小动物在个性上的差异,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如是否写出了猴子的“机灵”、小兔的“胆小”。这是课堂上教师创设的第二个“变易”情境。两次的“变易”图式如下:

在胡元华老师执教的这个课例中,“使现象或者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保持变化而其他特征同时保持不变”,学生审辨到了会议通知的基本要素和童话文体对人物个性的要求,在情境化的对答、表演活动中,加深了对会议通知和童话文体的认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简约,突出了重点,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善于利用“变易”设计、优化教学,这是两节课之所以成功的共同之处。

学习内容设计上体现的差异,体现了两位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和丰富的实践智慧。香港教师的课例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完整而有序地讲好故事”,不断修改提供给学生的故事框架,使大多数学生都实现了“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大陆教师的课例重点在于“让学生明了会议通知的基本要素,体会并尝试在故事情节中描述鲜明的人物个性”,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香港教师的课例体现了从归纳到演绎的学习过程,而大陆教师的课例则主要采用了归纳法。尽管二者侧重点不同,但都努力为学生提供可资参考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弄清楚了讲故事、写童话的关键特征,减缓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坡度和难度。

(三)“变易理论”的启示

“变易理论”从现象图析学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变”与“不变”中突出现象或事物在某个方面的关键特征,这与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加涅和德里斯科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学习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的过程中,首要的关键外部条件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引向区别性特征[12]。从“变易”理论的角度优化和改进课堂,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而非教学方法),这些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否借助不同形式的“变易”被凸显出来,被学生审辨到。利用“变易理论”框架分析中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实践中的重要凭借。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也在海淀区开展了以“变易理论”为分析框架的课堂学习改进研究,并且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利用“变易理论”框架分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摘要:“变易理论”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在学习进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变易”,将预定学习内容中“变”与“不变”的方面同时呈现,以凸显关键特征,使学习者能够审辨到。“变易理论”在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中发挥了广泛而积极的作用。对香港和大陆二年级故事(童话)教学两个课例的分析,展示了“变易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变易理论”的引入,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变易理论,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高宝玉,赖明珠.中文课堂学习研究实践与案例分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序2.

[2]彭明辉.现象图析学与变易理论[J].教育学报,2008,(10):36.

[3]Bowden,J.,&Marton,F..The university of learning[M].London:Kogan Page,1998:33.

[4][5]Marton F.&Booth S.A..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New Jers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7:85;171.

[6]详见以下论文:韩雪屏.呼唤语文教育研究本体的回归[J].阴山学刊,2003,(9):104;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4.

[7][8][9][11]高宝玉,赖明珠.中文课堂学习研究实践与案例分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69,174,191,184.

[10]胡元华,何捷.“我爱写童话”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7~8):96~97.

篇9:龙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郁雌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憎繇推辞说,匾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屠龙之技

篇10:二年级历史成语故事

北朝时期,齐国的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学富五车。魏兰根的母亲去世后,要葬在常山郡境内。当地有一个董卓的祠庙,祠堂周围长了一片柏树。魏兰根开诚布公地说:“董卓活着时是奸臣,他的祠堂不该保存下来。”就命人把柏树全部砍伐干净,给他母亲做了棺材。别人推心置腹地劝他这样恐怕会不吉利,但魏兰根却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可官府却丝毫不肯减轻税赋,结果发生农民起义。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任岐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部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起义军很快失败了,宛川城被攻陷,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美女,赏给魏兰根做婢妾。魏兰根很不赞成,他开诚相见地说:“宛川县地处偏远,地头蛇势力很强,皇室的恩威则比较薄弱,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因此才误人歧途,卷入了叛乱行动。如今朝廷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百姓饥寒,朝廷应该给他们送衣送粮,关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对,怎么还可以把他们发配为奴仆呢?”于是他把这些女子全部遣返家乡。

篇11:二年级成语故事精选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注释]负:背着。荆:荆条。

[提示]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注释]甘:心甘情愿。下风:风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矛:长矛。盾:盾牌。

上一篇:跟单员年中总结下一篇:长春市高三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