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2024-07-14

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共8篇)

篇1: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一、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发布机构如下表:

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1、基本原则

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实行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统筹城市和农村养老资源,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3、主要任务

1、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综合发挥多种设施作用

实施社区无障碍环境改造

2、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居家养老便捷服务。

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发展老年人文体娱乐服务。

地方政府要支持社区利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并发挥群众组织和个人积极性。鼓励专业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

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

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3、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

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各地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要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

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

4、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

健全服务网络、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协作机制。

三、政策措施

1、完善投融资政策。

要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

2、完善土地供应政策。

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并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

严禁养老设施建设用地改变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搞房地产开发。

3、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落实好国家现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

各地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也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4、完善补贴支持政策。

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5、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6、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

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

积极扶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活动。探索建立健康老人参与志愿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支持社会服务窗口行业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

篇2: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二号)2013.7.1日生效

国务院及各部委

1、[老龄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3〕97号)2014.5.8发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9.10发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2013.9.28发

4、[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5、[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文件号)

6、[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12/13)

7、[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12/27)

8、[卫计委]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54号)

9、[商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 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商资函〔2013〕67号)

10、[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民政部令第48号和民政部令第49号)2013.7.8

11、[民政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民政部令第48号)

12、[民政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49号)

13、[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4/05/28)

14、[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01/26)

15、[住建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2014/01/28)

16、[国土部]关于印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通知(2014/04/17)

17、[民政部]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2014/06/20)

18、[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含清单)(2014/07/30)

19、[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2014/12/8)20、[住建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2014/07/08)

21、[住建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的公告

22、[发改委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2014/09/12)

23、[发改委等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06/16)

24、[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2014/12/2)

25、[教育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

26、[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减免养老和医疗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77号)

27、[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2014]105号)

28、[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通知(财社〔2014〕113号)

29、[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30、[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

31、[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4〕53号)

32、[保监会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4〕47号)

33、[国家新闻出版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公布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的通知(新广出函〔2014〕313号)

34、[卫计委]关于成立卫生计生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4〕202号)

35、[卫计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4〕834号)

36、[卫计委]关于印发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4〕885号)

37、[卫计委]关于印发《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4〕57号)

38、[人社部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4〕93号)

39、[商务部]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急商服贸函[2014]899号)40、[商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外商投资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有关事项的公告(商务部公告2014年第81号)

41、[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民发[2015]33号,2015年2月25日发 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3〕32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56 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4]29号)[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京民老龄发〔2014〕372号)[北京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京民福发〔2014〕321号)[北京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光荣院管理办法》的通知(京民优发〔2013〕124号)上海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28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的批复(沪府〔2014〕73号)[上海市民政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沪老龄办发〔2013〕19号)[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关于调整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民老工发〔2014〕9号)[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出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沪从业人员灵活就业证明”操作办法的通知(沪民老工发〔2013〕35号)[上海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本市养老机构名称的通知(沪民福发〔2014〕27号)[上海市物价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沪价费〔2014〕13号)[上海市老龄办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沪老龄办发〔2014〕10号)[上海市城乡建设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的通知(沪建交[2013]1370号)天津市

[天津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养老机构补贴标准的通知(津民发〔2014〕57号)重庆市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4〕16号)[重庆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调整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的通知(渝民发〔2014〕103号)黑龙江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4〕9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黑政办发〔2014〕50号)[黑龙江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提高资助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补贴标准的通知(黑民福〔2014〕88号)吉林市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9号)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4号)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冀政〔2014〕67号)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豫政 〔2014〕24号)[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民文[2014]20号)山东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1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民〔2013〕53号)[山东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的通知(鲁民〔2013〕63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教高字〔2014〕23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鲁民〔2014〕28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民〔2013〕24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申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补充通知(鲁民〔2013〕68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综〔2013〕84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绩效 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鲁民〔2013〕25号)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晋政发[2014]16号)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4〕1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的通知(浙民福〔2013〕113号)[浙江省物价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养老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价费〔2014〕235号)江苏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39号)[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苏财社【2014】216号)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社〔2014〕224号)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苏财金〔2014〕85号)江西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4]15号)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4]30号)湖南省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4〕22号)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60号)[安徽省民政厅]关于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2014/9/29)陕西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陕政发 〔2014〕21号)[陕西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陕民发〔2013〕32号)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50号)[甘肃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9/2)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4]44号)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4〕57号)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内民政社福[2013]345号)云南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建标([2014]23号)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4〕17号)四川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8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川办发〔2014〕9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川办发〔2014〕90号)[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施办法》的通知(川民发〔2014〕99号)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青政[2014]33号)新疆

[新疆民政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14]19号)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闽政[2014]3号)[福建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闽民福〔2014〕435号)[福建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闽财社〔2014〕21号)[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闽民福〔2014〕438号)[福建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有关事宜的通知(闽民福〔2014〕186号)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2〕7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老年人优待办法(198号)[广东省发改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意见的价格优惠政策的通知(粤发改价格函〔2014〕3475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联合发布]关于解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问题的通知(粤民福〔2013〕31号)[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试行办法的通知(穗民〔2014〕4号)[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征求广州市养老机构设施布局规划意见的公告(2013/3/29)[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深圳市机构养老设施用地供应暂行办法》意见的通知(2014/8/4)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58号)海南省

篇3: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航空燃油附加费, 即为了反映航空燃油价格变动而征收的附加费。在一定时期, 若航空燃油价格波动幅度过大或较为频繁, 航空业一般会通过征收或取消燃油附加费的方式来疏导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负担。

自近年国际油价上涨以来, 各国多家航空公司陆续在不同航线上收取了航空燃油附加费, 收取航空燃油附加费已经成为全世界航空公司应对航油价格上涨普遍采取的应对方式。

二、航空燃油附加费上调背后的问题

自2000 年我国航空燃油附加费开征以来, 航空燃油附加费一直处于“征收- 取消- 复征”的状态, 起起落落。纵观航空燃油附加费价格过去15 年的波动变化, 可以看出, 其虽偶有下调, 但还是上调居多且整体呈上涨趋势。

( 一) 航空燃油附加费上涨而机票打折

一般航空公司关于航空燃油附加费价格上调的官方理由都是“航空燃油综合采购成本上调”。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矛盾现象: 伴随附加费上调, 各大航空公司机票频频打折。

在我国, 航空燃油附加费政策制定权归属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其虽名为弥补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 但却不受市场调节, 其收取也依赖于行政规章的支持, 明显属于行政决策的产物。这就决定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随意性, 且缺乏反映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因此, 当航油价格上涨, 航空公司会积极争取航空燃油附加费价格的上调; 但航油价格下降, 却无体制性力量推动附加费价格下调。如此, 便不难理解为何一边是附加费上涨, 另一边却是机票打折。

( 二) 航空燃油附加费上涨而同期国际原油价格下跌

某些年份, 当国际原油价格频频下跌时, 国内航空燃油附加费价格却一涨再涨, 国内航空燃油附加费价格的波动呈现出怪异的“跟涨不跟跌”现象。这是我国航油价格与国际脱轨的缘故。

目前, 我国国内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 但成品油却依然遵循政府指导价, 国内航油价格波动明显与国际市场变化脱轨, 有时甚至与国际市场逆向发展。

在我国, 两大石油集团垄断着成品油市场, 所以在石油集团和航空公司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连锁反应: 石油垄断集团以炼油亏损逼迫发改委上调航油价格———发改委上调航油价格———航空公司紧跟上调燃油附加费。依惯例, 各成品油价格调整应同期进行, 但某些时候, 航油价格却被单独提高, 这无疑是不合理的。石油垄断集团不积极内部消化亏损而采取转嫁的方式逃避问题, 既破坏市场公平, 又扰乱市场秩序, 才导致出现了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而航空燃油附加费上涨的乱象。

( 三) 政府操纵航空燃油附加费有违市场规则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文件①规定, 航油产品的出厂价由其直接管理; 而根据民航局的规定, 航油公司对航空公司的销售价则由民航局直接管理。据此, 航油公司无权自主决定航空煤油的购销价格。而航空公司在燃油附加费浮动上同样也要服从于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的决定, 如此, 油企亏损不思改善经营, 只图以上调航油价格的方式将亏损转嫁给航企; 航企则无视航油价格上调的不合理, 只图以上调燃油附加费价格的方式将采购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种过度的行政干预扰乱了市场秩序, 给消费者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根据发改委2002 年《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规定,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 应当实行听证。但后来发改委又声明“没有列入听证目录的商品价格, 可不举行听证会”。成品油价格和燃油附加费价格自是不在听证之列。这种前提下, 航空燃油附加费“涨价没商量”, 涨跌全凭一家之言, 完全有悖于市场规则。

三、国外应对航空原油价格上涨的对策

在国外, 为应对航空原油价格的上涨, 大多数国家的航空公司也是采用收取燃油附加费的方式来增加运营收入, 例如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日本等。例如日航和全日空会基于新加坡的美元计价的煤油行情每隔2 个月调整一次日本国外出发航班的燃油附加费。但国外航空公司燃油附加费价格的确定方式不同于我国政府指导性定价, 他们是自己确定燃油附加费的收取标准, 然后报国际航协批准。这是因为国外的大多数国家的实现了航空市场化, 市场竞争机制完善, 航空客票的价格可以通过市场自主形成。

美国的航空公司, 不同于大多数国家通过收取燃油附加费来减轻航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而是采用“智慧用油行动”, 即在机门处用电能驱动而不用飞机引擎驱动, 与联邦航空局合作尽量在城市之间选择直飞线路, 减去客机多余的重量等措施来节约用油, 据统计, 节约用油和提高能效的行动为公司节约了9100 万加仑燃油, 约合每年节约2. 17亿美元。

四、关于完全取消燃油附加费政策的思考

( 一) 现有的航空市场使燃油附加费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1. 燃油附加费政策本身不能适应市场变化

燃油附加费价格本身应当是由市场竞争自主形成的, 但是在我国, 却是由航空公司联合向发改委和民航局申请, 由发改委和民航局制定相应的行政规章予以规定, 使其缺少了自主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这一举措使燃油附加费本身具有政策性, 政策的调整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 就可能会出现和航油价格变化时间不一致的情况, 这就使得燃油附加费的价格出现了“跟涨不跟跌”的情况, 违背了原本适用这一措施的目的。

2. 垄断现象的存在阻碍了燃油附加费作用的发挥

我国民航的航油供应、管道、加油终端都由中航油垄断把握, 国内所有航线燃油价格, 也是由中航油来确定, 这种行业垄断, 使得我国的航空燃油价格是世界最贵的。虽然, 现在我国燃油附加费的价格已经有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定价, 燃油附加联动机制的出台, 使得航空公司在机制范围内自主确定燃油附加费的价格, 但是航油价格的居高不下, 使得我国的燃油附加费要比国外的贵三分之一。中航油的垄断使得航油市场封闭, 抑制了市场的竞争, 阻碍了价格市场化; 中航油的垄断使得消费者不能自主选择在价格和质量方面使其满意的服务, 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这种行业垄断同样出现在中航材对飞机材料的垄断, 地面服务的垄断, 中航信对机票服务费的收取, 都使得航空公司不能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来维持自己的利润。而在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征收燃油附加费, 实际上是将增加的航油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违背了实施燃油附加费政策的初衷。

( 二) 完全取消燃油附加费后的替代措施

综合世界各国应对航油上涨的措施和航空市场的发展, 我们认为开发新能源与智慧用油相结合从根本上应对航空原油价格上涨的行为更为合理。

航空生物能源被视为应对航空原油价格上涨的措施之一, 早在2010 年巴西就生物燃油的试飞实验取得成功, 成为第一个使用生物燃油的国家。此后, 欧洲国家、美国也都进行了生物燃料的试飞实验并取得成功, 尤其是美国政府高度支持生物燃料的研究, 甚至通过政策扶持、政府补贴和采购等方式促进航空生物燃料的研究和推广。今年3 月海航也在上海虹桥机场进行了生物燃料的试飞, 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的载客飞行。在2014 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许多专家提出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我国应抓住这次机会,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航空生物燃料的研发一方面可以应对航空原油价格的不断波动,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

我国民航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航空运输市场化不断提高, 我国政府也在不断放松对航空市场的管制, 随着新兴民营航空公司的不断增加, 我国航空市场竞争的不断完善, 现在的航空公司应当采取美国航空公司“智慧用油”的方式, 降低运营成本, 从自身“节流瘦身”来达到节约用油、提高效能的目的。

五、结语

在应对航油价格波动这个问题上, 征收燃油附加费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过度的行政化和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不是一时半刻能改变的, 而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却迫在眉睫。国外民航业实践证明完全取消航空燃油附加费不是不可行的, 我们相信只有打破航空燃油附加费这个禁锢, 替以其他更加灵活多样, 符合航空市场需求的方式来消解航油成本, 我国民航业才能走出一条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炜瀚.燃油附加费与过度行政化[N].华夏时报, 2012-5-21.

[2]高洪艳.航油涨价有理·附加费外降内升[N].中国贸易报, 2011-8-9.

[3]曹建海.民航业深陷中航油困局[J].南风窗, 2007 (23) .

[4]吴睿鸫.将燃油附加费“清扫出门”[J].理财杂志, 2007 (08) .

篇4: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这一崭新的命题,充分反映出我国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它既赋予了信息产业新的责任和使命,也提供了全行业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新形势下,信息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工作应该先行,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多年来的产业发展实践充分显示,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法规支持是实现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体制创新已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这对做好政策法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限,敢于推进,敢于碰硬,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未来5到15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今后几年信息产业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我们将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着力自主创新作为坚持不懈的基本方向,为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预计到2010年,信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2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0%。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网民数达到2亿。我们的政策法规工作应该服务和服从于这个发展大局,为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因此,信息产业政策法规的建设必须适应这些新趋势。

一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市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需求稳步提高,为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产业在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市场前景看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的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开始实施,国家将大幅增加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信息产业创造新的商机。

二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升级和产业融合趋势明显。从技术走势来看,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发展仍方兴未艾,随着信息技术的交叉渗透,发展了一大批集合性、交叉性的产品和业务,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出现了“软化”的趋势,软件和信息服务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增长点。这一趋势在电信业中也同样存在,由于传统业务发展增长乏力,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电信运营商纷纷转变经营思路,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是全球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趋势日益突出,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正延续增长势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国信息产业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占优势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全球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环保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后起的国家如印度、印尼、越南等对我国形成了追赶的态势。同时,国外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阻碍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频频利用专利收费和知识产权诉讼打压国内企业。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在补贴、标准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遇到的贸易摩擦和争端有增加的趋势。我们应该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的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工作还要适应产业转型趋势,研究建立适应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律保障机制。从国内环境来看,虽然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环境和资源的约束效应日渐显现。我国信息产业已经具备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同时也存在许多结构性的矛盾,总体“大”而不强,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还存在不少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因此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从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这实际上也为做好今后的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工作指出了方向。

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行业转型,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制订政策法规的重中之重,突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研究制订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二是研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措施;三是研究以电子信息产品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少污的政策措施;四是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应对措施。

政策法规工作中,各地信息主管部门应以“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为原则,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当地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配合,以营造出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目前,全国共有17个省市已经或者正在进行信息化立法,信息化立法已经成为地方政策法规工作的一个亮点。比如,上海、江苏、北京等地充分利用好各方面资源,形成立法共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应该加以推广,坚持不懈抓几年,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政策法律框架体系。

篇5:我国现行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1 我国油菜籽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1我国油菜籽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我国菜籽的产量或者是品质上都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所以每年都需要进口一定比例的油菜籽。从我国的油菜籽种植的现状来看, 油菜的种植主要有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种, 其中冬油菜所占的比例较大, 种植的地域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现阶段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导致油菜籽的种植受到了相应影响。加之, 油菜种植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以及种植的成本高, 导致农民对油菜籽的种植热情大大降低。

而从油菜籽的生产现状来看, 我国油菜的总产量比例占据世界的30%, 主要是在长江流域的产区有着分布。国家在对油菜籽的扶持力度上也逐渐加大, 所以在油菜的种植面积上有了进一步的增加, 这些方面都对我国油菜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进步基础。另外, 从我国油菜籽加工的现状来看, 大型的加工企业相对比较少, 抗风险能力不是很强。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菜籽新增压榨能力的提升过程中, 菜籽压榨行业和重组步伐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加大, 虽然在整合的目标上是着眼于大豆产业, 但要想获得国际定价权就需要在菜籽油方面加强。

1.2我国油菜籽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对我国的油菜籽产业发展起到制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在种植技术和种植的收益方面比较低, 所以导致油菜的产量不能有效地大幅提升。在种植的收益上相对比较低, 所以播种面积就得不到有效扩大。由于油菜籽收割的机械化程度相对比较低, 在人工成本方面就得到了增加。尤其是采用育苗后的移栽方法, 在工费上有了增加。除此之外就是受到了国际油菜籽贸易市场的冲击, 以及国家临储政策上的缺陷, 种植农民难以得到实惠, 收储油菜籽的品质得不到保证等。

2 我国油菜籽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探究

对我国油菜籽产业的发展进行优化要从多方面进行, 要能够在政策上加以支持, 改变支持油菜籽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式, 可以把临时收储的政策变为直接补贴的方式。与此同时, 也可以对国储菜籽油的保管安全以及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行减少, 农民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种植以及销售等, 国家以及地方可以从市场上买入菜籽油来对中央及地方的库存加以充实, 进而对市场的供应进行调节。

对油菜籽产业的优化还要应用科技的力量, 主要就是要能够在科研的投入力度上进一步加大, 将我国油菜籽的产量以及质量保障打下基础。国家就需要在科研的投资上加大, 不断地推出油菜的新品种。在科研水平的提升下, 培育出抗病性强以及高产的新型油菜品种, 在生产的成本上也能够有效降低, 从而加强我国油菜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促进油菜产品开发的多元化。

对产业的结构要能够结合实际及时进行调整, 从而培育出民族的品牌。当地政府要鼓励油菜籽加工企业在联合以及兼并等形式下, 对油菜籽培育大规模和产业化的加工基地, 对生产企业结构要能够进行优化调整。与此同时, 对油菜籽的产品开发深度要充分重视, 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向导, 在相关宣传力度上要能够得到加强[3]。另外就是对进口要适当地限制, 对民族产业的发展实施保护, 只有从多方面的政策上进行扶持, 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油菜籽产业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油菜籽的消费市场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对油菜籽产业的发展要能够从国家政策的支持基础上得以加强。当前国家对油菜籽产业的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 科研的投入也有了提升, 这些对油菜籽产业的发展都是很好的机遇, 所以要能够抓紧此次发展机遇, 创造新的发展格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 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 杨涛.我国油菜籽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J].粮油食品科技, 2014 (02) .

[2]董红兵.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基于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09) .

篇6: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

【关键词】外贸政策;出口导向;弊端;进口

一、前言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支持、巩固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着力优化外贸结构、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14条政策措施。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仍是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旋律,即以出口导向型为主。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政策也经历了4个阶段,从最初的国家干预,“闭关锁国”式对外贸易政策;到如今的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外贸政策;我国的外贸政策,也在中国特色主义道路上不断摸索着,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而我国的外贸政策一直遵循“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方针。

“引进来”,就是吸引外国资本来我国进行投资,这样的初衷是为了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带动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等的出口,成熟自己国家的幼稚产业。“走出去”,就是为了刺激国家的经济增长,提升自己国家产品的形象,增强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三、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弊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土面积辽阔,劳动力低廉,价格优势,以及政策导向,在过去的30多年来,我国的外贸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可在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已高达39569亿美元,是1978年206亿美元的192倍,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1.9%,在这个高度上,已经没有办法再像之前那样保持高速增長了,再加上近几年宏观环境的变化莫测,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

1.外贸顺差的弊端

在之前,我国一直注重并提倡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地位,顺差,即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认为出口的越多,外贸增长越大,我国经济发展就越好。在这种默认下,各地方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不择手段地增加出口,比如恶意价格竞争,各地方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结构失调。

2.外汇储备过多的弊端

我国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由此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过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个公司的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资本负债结构虽有不同考量,但都遵循一个标准,也就是外汇(流动资产)都不宜超过短期负债,这样虽然流动性增强了,但收益却大大降低,会造成资本的大大浪费;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国际上一定会呼吁我国人民币尽快升值,可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降低,且国外投资也会大大减少。

3.具体措施的弊端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国的外贸政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引进的投资,促进出口产品,比如对于引进的外资给予低廉的租金、良好的位置、优先的通道;比如对出口的企业,实施高额的出口退税制度;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不利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最优良的资源占为己有,而其他企业由于无法享受平等的权利,无法持续发展,也无法提升技术,创新产品;接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失调,众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纷纷转型成出口产品的企业,也增强了内部竞争;此外,由于从国民收入中得到的税收需要补贴这些企业,那么用于民众的比重必然大幅降低,会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

四、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改进建议

1.增加对进口的重视

我国应该认识到进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进口产品之后,居民消费的选择性变多,也会刺激居民收入结构的改善,消费,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源、管理手段,通过合作和学习,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尽快成熟;再者,增加进口,可能反而会刺激出口,我国企业在学习到国外的优点之后,改善了产品,提升了质量,也会改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从而增加出口。

2.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间,我国产品的形象似乎一直是没有技术含量,虽然出口份额越来越大,可我们掌握的都是产品的初级生产阶段,或者就是单纯的资源输出,而附加值的增加、核心的技术一直掌握在其他国家,这样我们并不能真正地发展经济。我们应该着力于提升自己的技术,增加产品的创新性,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3.针对性、动态性保护

我国对于外商投资,应该注重引进的外资质量,通过针对性的优惠措施,让投资集中到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出口企业,应完善退税政策,针对性进行补偿,且应与宏观环境、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魏浩. 我国现行外贸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6):64-67.

[2]王伯仁. 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J]. 科学之友:下, 2006(12):111-112.

[3]魏浩, 张二震. 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4(11):5-9.

篇7:论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改革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的设计上, 借鉴一些国外的做法, 实行“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所谓养老金双轨制, 是指对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制度, 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

2009年1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要但事实上, 5个试点省市均无进展。双轨制如何改革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2年12月,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在京发布。报告显示, 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 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报告着重总结归纳了部分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财务可持续性问题, 结果显示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成效有失平衡:在广覆盖和保基本上较有成效, 但在多层次和可持续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 地区差异明显。虽然收支失衡的省份数量逐步减少, 但基金的缺口总额却不断增高。

在2013年的两会上, 针对从养老金制度实行20年来存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 养老金双轨制等一系列问题正在进行综合研究和顶层设计, 除了养老金双轨制待遇差别问题外, 这个综合课题还包括应对老龄化的资金安排, 多层次养老保障问题等。

二、关于双轨制的改革的思路

关于改革, 众说纷纭, 笔者通过国内外养老金制度的比较, 结合我国国情, 总结出以下几点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一)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适时调高退休年龄,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我国的老龄人口呈上升趋势, 正确认识和谋划我国的老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发展社会化养老, 将社会养老服务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 让所有老年人都享受到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社会保障。其次, 应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积极探索, 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另外, 数据表明劳动人口呈下降趋势。因此, 在适当的行业及适当的时候适时调高退休年龄显得尤为必要。

(二) 加强社会基本养老, 建设多元养老机制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多元养老机制, 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多元化投资步伐。

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下的完全积累制, 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完全进入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工作时间有关。这种制度安排中, 退休决策成为个人选择, 何时退休依个人经济条件, 身体条件及与雇主协商决定。我国可以结合自身国情, 充分发挥多元养老机制保障来源、优化渠道、增益基础、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 稳步推进养老金入市, 优化资金运营方式

随着我国养老压力日益增大, 单纯地依靠财政投入解决养老资金来源已不现实, 增加养老金的资金源, 拓宽养老金的筹资渠道, 使养老金有充足的应变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1. 要逐步放松对养老基金投资的管制, 降低运行成本, 确保投资的多样性和安全性。

养老金要实现保值增值, 必须更广泛、深入地介入资本市场。

2. 适当提高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

如果把对高收入者征收多征缴的个人所得税用于公益事业, 使纳税人贴身体会到税收缴纳带来的好处,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更多的人依法纳税, 更体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互助互济的功能。

3.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体系的潜力, 拓展个人储蓄性保险的空间, 使养老金可以多方筹资。

养老保险制度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 通过个人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解决。

(四) 注重公平, 赋予全员国民待遇, 建立全国统一的改革方案

行业养老差别是目前养老金双轨制中的问题关键, 双轨制并轨势在必行。在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发放水平的同时, 将公务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实行与企业职工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确保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在养老金的缴纳、享受上实行相同的制度, 使养老“双轨制”走向并轨。

三、总结

秉着社会保障制度设立的初衷、公平性和福利性的原则, 对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而且必须成功。在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全面考虑各群体的切身利益, 减少利益冲突, 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优秀经验, 在遵循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律前提下, 结合我国实际, 适时推进养老制度的改革, 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公平。

摘要:2012年12月1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称中国14省份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 缺口达767亿元, 备受关注的养老金制度再次引发讨论热潮。在2013年3月初召开的两会上, 关于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提上日程:养老金双轨制等一系列问题正在进行综合研究和顶层设计, 以及如何应对老龄化的资金安排、多层次养老保障问题等。本文基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向, 对各项改革的效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双轨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彭升, 王巢凤.改革养老金双轨制的思路与途径[J].社会观察, 2012 (06) :45-46.

[2]王智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篇8: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解析

摘 要: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持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对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进行梳理,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进行解析,以期能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横向构成;纵向构成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06-04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不断推进,在清洁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与资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循环经济的发展彻底变革了传统的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开创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和谐相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循环经济法制为其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梳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之内涵界定

在探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之前,有必要先明确法律体系的内涵。一般而言,法律体系,也称之为法的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1]。但也有学者认为,法律体系是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是由一国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性文件组成的综合体。相较而言,在法学理论中,法律体系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是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首先,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法的形式渊源。多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宪法及其统帅下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其他各层次的规范性文件。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则是法律部门,是以法律部门的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是以规范性文件的效力范围和效力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以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为分类标准。但法律体系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两者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是也具有相融性。法律体系侧重于从法的内容和功能的维度来解构组合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但它也包含形式上的要求,即要求该法律体系在效力上的等级性和功能上的逻辑性。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则主要从法的外部形式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来分类组合一国现行全部法律,但它同时也要求内容和功能的完整性。可以说,法律体系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这两个概念在具体要求上是密不可分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组成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中的法律规范,除了以习惯法、法定解释为表现形式的以外,在现代国家大多数都是通过规范性法律文件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分析循环经济法的体系时,既要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该体系,也要从效力等级的角度来分析该体系。

从此意义上讲,循环经济法的体系,是指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依据其具体调整内容的不同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既包括“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宪法和其他体现循环经济内容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不同效力等级法律规范当中的具体条文”[2]。我们既要从效力等级的纵向角度对我国现行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在形式上更加一目了然,方便把握和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要从内容的不同来对现行循环经济法律规范进行分类,解析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横向构成。

二、循环经济法体系的纵向构成: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层次

(一)宪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条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第9条第2款、第10、14、26条等,宣誓性地确认了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如其明确规定,国家是保护珍贵动、植物,保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第一义务人,有权禁止任何组织、个人采用任何形式侵害自然资源。国家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同时,在其第10条的规定中更是隐含了“减量化”的理念,提倡节俭,反对浪费。这些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法律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在宪法中没有直接规定,使得循环经济法体系缺乏宪法的直接指导。今后,宪法应加以修正完善,以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生态文明的需要。

(二)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3],是我国法的形式体系的主导。目前,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比较多。根据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把法律层面的循环经济法分为两个方面。

1.循环经济基本法。2009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龙头法和统帅法,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作了全面系统综合的调整。它是一部“将清洁生产、固体废弃物利用、环保产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内容统一纳入循环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的法律,是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并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系统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则,是在本体性循环经济法领域规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行业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4],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也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

2.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的其他法律。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领域。因此,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其他法律零散地分布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能源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中。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法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或其中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条款对于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对于污染的预防、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都作了规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属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范畴。但总体来看,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除了《清洁生产法》外,主要是在环境资源保护等法律规范中附带性地规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且相互之间缺乏配合,相融性、协调性不够。

3.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或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两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5]。目前,我国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中已有不少规定涉及循环经济方面的内容。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退耕还林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矿产资源开采等级管理办法》、《资源税暂行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等。这些行政法规在数量上并不少,但总体上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进行规定的行政法规不多,许多领域尚待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譬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垃圾处理条例》等。

4.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各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立法主要有:《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大连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一方面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地方特色不够明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与《循环经济促进法》内容大同小异,借鉴多,特色少。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大,各地经济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作为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也应体现当地特色。

5.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由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分为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行政规章。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政规章是目前循环经济法体系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为庞杂的法律规范。国家层面涉及循环经济的部门行政规章主要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规定(暂行)》、《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制定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推动清洁生产的办法,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方案以及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其他配套规定。如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杭州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南京市促进清洁生产实施办法》、《云南省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云南省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北京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东莞市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认定办法(试行)》等。这些行政规章是对《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其地方性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在内容规定上更加具体明确,更加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可操作性。

6.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标准。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相关技术标准的规范和保障。这些标准包括高耗能、耗水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能效标准、环保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等。《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都明确指出,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标准体系。不断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加快制定可降解产品、再生利用产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利废建材等产品标准和农业机械禁用及报废标准;健全能源效率标识等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明确过度包装商品标准等。我们认为,这些标准是循环经济法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它通过一些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来表示行为的界限,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也像其他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标准,既具有技术性的一面,也具有法律性的一面,既具有规范性,也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三、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横向构成: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调整内容

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横向构成,是指由循环经济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调整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分工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横向构成,决定于循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构成。但目前,我国在理论上以及立法实践中都未对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形成共识性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们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因从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活动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来理解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6]。我们认为,学者们虽然表述不一,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这一在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是特定的,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又可以分为宏观循环经济关系和微观循环经济关系。相应地,从横向结构划分循环经济法体系可以分为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和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横向上看,法的体系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刚刚起步。从内容上看,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立法不健全、部分领域处于空白的问题。循环经济专门性立法少,相关配套立法缺乏。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科技、教育培训等纵向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垃圾处理、建筑、食品、化学品、家电、服务行业等领域”[7]的法律规范需要制定和完善。从效力上看,目前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大多以“暂行规定”、“通知”、“意见”、“决定”等形式出现,效力等级不高,从而缺乏权威性和规范性。因此,在现阶段我们不宜将循环经济法再划分为宏观循环经济法和微观循环经济法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将其称之为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和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更符合实际。

(一)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

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是调整在国家对循环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根据具体调整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法律规范、循环经济产业法律规范、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财政法律规范、税收法律规范、金融法律规范、投资法律规范、价格调控法律规范等。总体来说,我国现行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严重缺位,主要是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作了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要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要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要绿化政府采购政策等。这些规定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太过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而一些关于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定以及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激励制度则主要体现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循环经济发展计划或实施方案之中,或者以行政规章、政策性规定等形式出现,法律效力较低,具有政策性、临时性、短效性等特征,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稳定的调控体系。

(二)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

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各类主体全面参与循环经济相关领域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根据循环经济“资源开发—能源开发—生产—流通消费—废物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这样六个基本领域[8],我们把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按照上述各个领域进行分类。这些法律规范大致可以分成六类:一是在资源开采、利用、保护和节约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包括《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水法》、《矿产资源开采等级管理办法》等资源领域的法律规范。二是在能源开采、利用、保护和节约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包括《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等能源领域的法律规范。三是在生产领域的法律规范,主要是指《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以及各地为促进清洁生产颁布的实施意见等法律规范。清洁生产属于循环经济的实质内容之一,它在生产领域体现了循环经济思想。四是在流通消费领域的法律规范,在这一领域我国还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主要是一些散布于其他法律中的条款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五是在废物综合利用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修订)、《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六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必须指出,我国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之间的相互重合和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且许多领域存在立法空白。

总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体系。随着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实践,循环经济法体系也必然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今后的重点在于:纵向构成方面应不断提高循环经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进一步细化规范内容,增强可操作性;在横向构成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指针,协调好相关法律规范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关系问题,适时修订相关规定,使各项立法相互协调配套,发挥整体合力”[9]。同时,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如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容器与包装物分类回收与利用法》、《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垃圾处理条例》等法律规范,填补立法空白。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规范循环经济各个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以致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24.

〔2〕〔8〕〔9〕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41,143, 157.

〔3〕〔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7,98.

[4]李玉基,俞金香.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思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23.

〔6〕俞金香,卢凡.试论循环经济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J].商场现代化,2015,(01).

〔7〕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05(1).

上一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下一篇:俄罗斯新年散文